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成本会计分配法的依据有哪些
扩展阅读
斯帝卡钻石配什么胶皮 2025-07-27 06:51:04

成本会计分配法的依据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11-21 02:10:29

① 费用归集分配的依据是什么

生产费用要素分配的一般原则 费用要素分配的一般原则可概括为: 凡是属于直接费用的应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属于间接费用的经归集与分配后计入产品成本。 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是通过编制费用要素分配表来进行的 企业实行一级成本核算体制时,应由财会部门来编制,实行两级成本核算体制时,则是由各车间的成本会计人员来编制。

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应当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分配给基本生产车间的产品,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先分配给辅助生产成本,再由辅助生产成本分配给最终的产品。

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借:制造费用--车间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的分配:

在基本生产车间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制造费用可以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制造费用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

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分配标准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分配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

产费用:发生于生产中的各种耗费 费用按经济内容(或性质)不同所作的分类,在会计上称为生产费用要素; 1.外购材料 2.外购燃料 3.外购动力 4.工资费用 5.折旧费 6.其他支出(差旅费、租赁费、设计制图费) 生产费用不等于产品成本——因为生产成本包括(未完工的生产费用、产品成本等) 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区别 1.包含的范围不同 生产费用包括_工业生产费用和非工业生产费用。 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只包括工业性生产费用。 工业性所发生的费用——应计入_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_。

② 成本会计分配率怎么计算

成本会计中有很多费用分配率,你要的是哪一种费用的分配率?是材料费用?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能否说具体、准确一点?
通用的分配率公式是:
某项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费用/分配标准之和

③ 成本会计: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简单总结下。

1.直接分配法:是将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部门承担的方法.(只对外分,不对内分)
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辅助生产向外提供的劳务量
某部门应承担的辅助生产费用=接受的辅助生产劳务量
*分配率
应用的条件:辅助生产内部各部门间提供劳务不多的情况下使用.不进行交互分配也不影响成本的正确性.
2.顺序分配法:是指各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费用分配应按照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由前向后依序进行分配的方法.
排序的方法是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
分配的方法是排在前面顺序下的辅助生产费用要向后面顺序下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费用,但排在后面顺序的辅助生产不向前面顺序的辅助生产分配费用.
一顺序下 二顺序下 三顺序下 外部各部门
第一顺序下的分配率=该顺序下的全部辅助生产费用/
该辅助生产提供的全部劳务量
中间顺序下的分配率=(该辅助生产车间的辅助费用+排在前面
顺序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转入的辅助费用)/该辅助生产向后及辅助生产以外的各部门提供的劳务量
最后顺序下的分配率=(前面各顺序分配转入的费用+本车间发
生的费用)/本车间向辅助生产以外的各部门提供的劳务量
3.交互分配法:是先在各辅助生产部门之间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然后再在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方法.(两次分配法,第一次对内分配,第二次对外分配).
第一次分配率=某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该辅助车间全部劳务量
某辅助车间应分配的其他辅助生产费用=其受益量*分配率
第二次分配率=(某辅助生产车间发生费用+第一次分配转入的
-第一次分配转出的)/对外提供的劳务量
适用条件:各辅助车间相互之间提供劳务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使用
4.代数分配法: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或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包括辅助生产内部.外部各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方法.
适用条件:在计算工作已经电算化的企业使用.
5.计划成本分配法:是以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方法.(既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也包括辅助生产 外部)
具体计算(1)按计划分配:各部门应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各该部门耗用的某辅助生产劳务量*计划单位成本
(2)计算各辅助生产的实际成本=各辅助生产的实际发生费用+计划分配转入的成本
(3)计算并结转实际成本与以分配的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转入管理费用,节约用红字,超支用蓝字.
适用条件:计划资料完整的企业.

④ 成本会计分摊方法有哪几种

成本会计分摊方法包括一般有按生产工人工资、按生产工人工时、按机器工时、按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按直接成本(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工资及应提取的福利费之和)、按产品产量等进行分配。

⑤ 浅析成本会计中的分配问题

浅析成本会计中的分配问题

成本会计中分配方法非常多,名字也是各种各样,但分配方法在命名上却有一个规律,就是“分配标准+比例法”,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成本会计中的分配问题之论文范文。

成本会计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关系到分配的问题,首先是各项要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横向分配,如材料费用的分配,人工费用的分配等;其次是同一种产品的成本在其本月完工产品以及月末在产品之间的纵向分配。涉及到的具体的分配方法有十几种,分配某种费用用可以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具体的适用范围又是什么,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这些分配方法之间有没有相同点或者有什么规律可循呢?相关的教材及文献都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笔者以分配的概念为基础,试图总结出所有分配方法都遵循的基本思路以及其命名的基本规律,并通过举例进一步进行说明上述思路和规律,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1 分配的概念

分配,原始的含义指的是只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分(东西)。在成本会计中,分配可以分为横向分配和纵向分配。其中,横向分配指的是将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各项要素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在相关产品生产成本中分开。纵向分配指的是将同一种产品的各个成本项目在其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开,如甲产品完工100件,月末在产品50件,其总成本为10000元,其中直接材料5000元,直接人工3000元,制造费用2000元。月末就必须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在甲产品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开。在计算各种产品成本的过程中必须要先进行横向分配再进行纵向分配。

2 分配的基本思路

2.1 基本思路

无论是上述的横向分配还是纵向分配,其分配的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总结如下:

2.1.1 确定待分配要素费用(成本项目)及分配对象

分配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需要分配的是什么、金额为多少,是要素费用还是成本项目,是共同耗用的材料、燃料还是其他等等;其次要考虑谁来承担这些要素费用或成本项目,是甲产品、乙产品还是同一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通俗来讲就是“分配谁,分给谁”。

2.1.2 确定分配标准

常用的分配标准主要有三类:

①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

②消耗类: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工时等;

③定额类: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等。

2.1.3 计算分配率并进行具体的分配

某项费用分配率=

某分配对象应分配费用=该分配对象的分配标准×该项费用分配率

2.2 相关说明

①这里一般分配的是各项要素费用、成本项目等价值量,但如果是重量、体积等数量也是成立的,只不过此时得到的是一种消耗量分配率,而不再是费用分配率。

②这里的分配对象一般是各种产品或者同一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但也可以是相关的受益单位部门。

③这里的分配标准如此之多,遇到具体问题时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其基本原则应该是所选择的分配标准相关性高且资料容易获得,分配标准的相关性越高分配结果越准确。另外三类标准中最常用的分配标准是定额类,所以务必要真正理解定额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

1)定额的相关概念。

定额是指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制定的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标准。首先所谓的定额一定是人为制定出来的标准,它和实际发生额会有一定的差异;其次,定额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生产条件,不能随意变化,但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定额也要及时进行修订。

消耗定额是指单位产品对于一定物力(材料、燃料等)的消耗量。定额消耗量(耗用量)是指一定数量的产品按照消耗定额计算出的对于物力(材料、燃料等)的总消耗量。工时定额是指生产一件产品耗用的生产工人的时间,定额工时是指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耗用生产工人的时间。

2)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概念不难看出有以下关系:

某产品定额消耗量=该产品数量 ×该产品消耗定额

某产品定额工时=该产品数量 ×该产品工时定额

某产品定额费用=该产品数量 ×该产品费用定额

某产品所耗定额物力费用=该产品定额消耗量 ×所耗物力的计划单价

某产品所耗定额人工费用=该产品定额工时 ×计划的小时工资率

某产品所耗定额制造费用=该产品定额工时 ×计划的制造费用分配率

综上可以看出“××定额”指的是单位产品的耗用数量或费用,而“定额××”指的是一定数量的产品的耗用数量或者费用。另外产品耗用的数量乘以耗用对象的计划单价得到的就是产品耗用的价值量。

④成本会计中分配方法非常多,名字也是各种各样,但分配方法在命名上却有一个规律,就是“分配标准+比例法”,如材料分配中的“定额消耗量比例法”指的就是以产品消耗材料的定额消耗量作为分配标准的一种分配方法等。

3 举例

例1:东方公司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A材料26400千克,每千克计划单价为10元,共计264000元。生产甲产品600件,乙产品400件,甲产品A材料的消耗定额为30千克,乙产品A材料消耗定额为15千克。求甲乙两种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费用。

分析:按照分配的基本思路可知分配对象为甲、乙两种产品,已知产品消耗定额和产品的数量即可计算出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故分配标准可以是定额消耗量,所以采用的分配方法叫“定额消耗量比例法”。那么待分配的是什么呢?究竟是26400千克,还是(26400×10)264000元呢?前面说明①提到过,其实都可以。

3.1 定额消耗量比例法

3.1.1 分配对象为数量,即26400千克

①甲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600×30=18000(千克)

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400×15=6000(千克)

②A材料消耗量分配率=26400÷(18000+6000)=1.1(这个分配率没有单位,说明耗用A材料的的实际数量是定额耗用量的1.1倍,即超支10%。正常情况下,这个数字应该在1的上下波动。)

③甲产品应分配A材料的数量=18000×1.1=19800(千克)

乙产品应分配A材料的数量=6000×1.1=6600(千克)

④甲产品应分配A材料的费用=19800×10=198000(元)

乙产品应分配A材料的费用=6600×10=66000(元)

3.1.2 分配对象为价值量,即264000元。

①甲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600×30=18000(千克)

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400×15=6000(千克)

②A材料费用分配率=264000÷(18000+6000)=11(元/千克)(这个分配率显然有单位,说明按照既定的标准,每千克应该分配的A材料费用是11千克)

③甲产品应分配A材料的费用=18000×10=198000(元)

乙产品应分配A材料的费用=6000×11=66000(元)

3.1.3 两种做法的比较

首先,通过上述计算不难看出两种做法的思路是一样的,计算结果也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是前者针对A材料的数量进行分配,而后者是针对A材料的费用进行分配。其次,两种做法各有优缺点,前者分配的过程中可以从数量的角度看到定额执行的情况,但计算过程稍显复杂;而后者刚好相反,计算简单,但无法显示实际数量与定额的差别。

例2:某企业生产甲产品,本月完工750件,月末在产品300件,月初在产品成本为:直接材料1200元,直接人工2400元,制造费用为2600元;本月生产费用分别为:直接材料3000元,直接人工6000元,制造费用10000元.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月末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为30%。要求:计算本月完工产品及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分析:按照分配的基本思路可知待分配费用应该是甲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合计,分配对象应该是甲产品的完工产品与在产品。已知在产品的投料程度为100%,完工程度为30%,可知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故分配标准应该是产品的约当产量,故采用的分配方法叫“约当产量比例法”。

3.2 约当产量比例法

①用于分配直接材料的在产品的约当产量=300×100%=300(件)

用于分配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在产品约当产量=300×30%=90(件)

②直接材料费用分配率=(1200+3000)÷(750+300)=4(元/件)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2400+6000)÷(750+90)=10(元/件)

制造费用分配率=(2600+10000)÷(750+90)=15(元/件)

③完工产品应分配的直接材料=750×4=3000(元)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直接材料=300×4=1200(元)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直接人工=750×10=7500(元)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直接材料=90×10=900(元)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750×15=11250(元)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90×15=1350(元)

④完工产品成本合计=3000+7500+11250=21750

月末在产品成本合计=1200+900+1350=3450

4 分配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问题的分配时,分配率往往是除不尽的,所以此时一般要求四舍五入保留四位小数。最重要的是后续具体分配时不可以完全参照上述的基本思路,用分配对象的各自标准乘以算出的分配率,由于前面四舍五入的问题会导致分配出来的结果相加不等于待分配的费用,所以此时最后一项的分配必须采取“倒挤”的形式计算。

5 结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所有的分配方法都是遵循“确定待分配费用及分配对象,选择分配标准然后代入公式具体计算”这一基本思路的;而所有的分配方法的命名都是符合“分配标准+比例法”这一命名规律的。只要牢牢记住上述基本思路和命名规律,再结合每一种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学习起来必定会事半功倍!

;

⑥ 现行成本会计的理论依据

现行成本会计的理论依据是成本的实物补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现行销售收入必须和为此所耗用生产要素的现行成本相配比,剩余的的部分才是不影响原来生产规模而可供分配的真实利润。例如某企业期初存货100件,单位成本为100元,年末出售存货100件,销售单价120元,补购存货100件,购入单价110元,期末存货100件。按照成本的实物补偿观点,该企业本年度的销售利润为本期现行销售收入12000元(100×120),减去本期现行销售成本11000元(100×110),等于1000元(12000-11000)。

⑦ 成本会计里怎样分配费用的适当方法各种费用分配的标准主要有哪几类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计算公式是怎样

制造费用一共有6种分配方法主要是
(1)直接人工工时,各受益对象所耗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可以是实际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
(2)直接人工成本,各受益对象所发生的直接人工成本数;
(3)机器工时,各受益对象所消耗的机器工时数,可以是实际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
(4)直接材料成本或数量,各受益对象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或数量;
(5)直接成本,各受益对象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之和;
(6)标准产量,将各产品实际产量换算成标准产量,以各产品的标准产量数作为分配标准。
而企业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核算制造费用,一般一经确定是不得随意改动的。
正常情况下制造费用期末没有余额,但是企业发生的非计划性的,或计划性的停工造成的一些人工,及材料耗用等费用的发生会引起期末留有余额!对于资产负债表没有任何影响!

⑧ 成本会计交互分配法怎么做

总结一句话就是:自己的成本=自己的成本+耗用别人的-别人耗用自己的

其核算过程可分两步:

第一步,根据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作一次交互分配;

第二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再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采用直接分配法进行分配。

采用交互分配法公式如下:

对内交互费用分配率(单位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总额/辅助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数量(包括对辅助生产各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数量)

对外费用分配率(单位成本)=(交互前的辅助生产成本总额+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辅助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数量(不包括对辅助生产各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数量)

交互分配法的其实很好理解,假设A和B两个辅助生产车间,那么:

A车间应当对外分配的总成本=A产间待分配的成本+A耗用B车间的成本-B耗用A车间的成本

B车间应当对外分配的总成本=B产间待分配的成本+B耗用A车间的成本-A耗用B车间的成本

1、交互分配法有两次分配过程,第一次是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相互供应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成本分配率(单位成本),在各辅助生产部门间进行分配;然后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按对外提供劳务的数量,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个受益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直接分配法只需要经过一次分配。

2、交互分配法第二次分配(对外分配)的实际费用为交互分配前的成本加上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

(8)成本会计分配法的依据有哪些扩展阅读:

会计分类:

1、按核算主体及目的分类

按核算主体及目的不同可分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以实现公共职能为目的,以公共资产为核算对象,以公共事务为核算依据,以公共业务成果为主要考核指标,其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财政性”的特点。是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类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

财务会计: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为核算对象,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适用于各类企业及营业性组织的会计体系。

2、按报告对象分类

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的信息是提供广泛的用户。其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主要是对外部提供参考。

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受会计准则的控制。

3、按工作内容分类

按工作内容分为:总账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

成本会计: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为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分为管理及财务两个方面,成本会计协助管理计划及控制公司的经营,并制定长期性或策略性的决策,并且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与改良品质。

4、按工作范围分类

按工作范围分为:公共会计、私用会计、政府会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特定主体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等过程。



⑨ 涉及成本会计的法律法规准则有哪些

一、会计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二、会计准则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2、企业会计准则
3、关于深化企业会计核算的制度改革、实施会计准则的意见
4、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5、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
6、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7、企业会计准则——收入
8、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9、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
10、企业会计准则——投资
11、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12、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13、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
14、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
15、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
16、企业会计准则——租赁
17、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
18、企业会计准则——存货
19、企业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