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酸奶为什么加入植脂末
酸奶里没有植脂末。常说的奶精就是植脂末。植脂末是以植物油、蛋白质(酪蛋白)、淀粉糖浆为主要原料,再添加一些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风味剂等一系列辅料,采用一种叫做“微胶囊包埋”的技术,经乳化、均质、喷雾干燥等工艺,最终加工成的粉末状产品。
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
酸奶里如果有植脂末。那一定是后期加进去的,目的只有一种就是降低成本。
如果酸奶里有植脂末。
② 使用微胶囊技术成本有多高
大概50万元左右
③ 什么是微胶囊自修复技术
聚合物材料因其价格低、易成型、绝缘性好、密度小、比强度高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建筑、通讯、交通、国防、医疗和日用品等领域。但是聚合物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力、环境等作用下的老化和失效问题严重,特别是在材料表面和内部不可避免会产生裂纹,使材料的性能下降、寿命缩短。若能够使聚合物的微裂纹自动修复,使其不至于发展成破坏,势必能够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提高使用安全可靠性。受生物自修复特性的启发,科学家将自修复概念引入到聚合物材料中,模仿生物体损伤修复的原理,使材料产生的微裂纹自动修复。
通常根据是否需要外加修复剂,自修复材料可以分为本征型和埋伏型两大类。本征型自修复材料可利用材料中的可逆化学反应进行修复,而埋伏型自修复材料主要包括液芯纤维型和微胶囊型两类。与液芯纤维自修复体系相比,微胶囊技术和把微胶囊复合到基体材料的技术都已工业化,而且从感知微裂纹和容易封装的角度考虑,微胶囊作为修复剂容器更具有应用价值。
微胶囊技术
微囊化即微胶囊技术,该技术是指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单体或者其他物质,与外界的物质隔开,将其作为芯材包覆于微小的容器中的方法。White等[1]根据被动模式的埋植式自修复体系的概念,首先提出如图1所示的微胶囊埋植式高分子自修复模型。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的修复过程为:基体中的裂纹扩展使微胶囊破裂,微胶囊中的修复剂在毛细作用下流到裂纹处,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修复剂发生聚合反应修复裂纹。修复反应必须满足如下条件:修复剂为低粘度液体,和断裂面有良好的润湿性,可以包覆在微胶囊中;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固化剂)不和基体发生反应,或可包裹在微胶囊中;修复剂在催化剂作用下室温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产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粘结强度。
图14 铂催化乙烯基PDMS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体交联反应
Cho[17]利用羟基功能化的聚二甲基硅氧烷(HOPDMS)和聚二乙氧基硅烷(PDES)液滴分散到乙烯基酯树脂集体中,在微胶囊包裹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的催化剂作用下,可实现自修复反应。
结论与展望
目前,微胶囊修复材料的修复反应种类很多,通过对体系优化实现了较高的修复效率,但是也存在着成本较高,修复速率慢,微胶囊制备工艺困难等问题。自修复反应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归纳为:(1)采用高活性的催化剂提高自修复效率,例如稀土三氟甲磺酸酯、SbF5等。(2)发展新的微胶囊制备工艺,例如采用渗入法将中空微胶囊、玻璃球,纳米管作为载体来制备高活性的催化剂微胶囊。(3)点击化学以其快速,简单的特点,成为自修复材料设计和开发的研究工具。其中,疏基由于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可以和环氧、烯烃、氰酸酯以及马来酰亚胺等在室温下快速反应,在自修复反应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疏基化合物不稳定,污染环境,限制了其发展。将来,我们需要拓宽点击化学在自修复材料中的应用,开发更加绿色环保稳定的修复剂,快速高效地实现材料的自修复功能。
④ 热敏变色材料变色的原因是什么
热敏变色纤维是指随温度变化颜色发生变化的纤维。
获得热敏变色纤维的方法除了将热敏变色剂充填到纤维内部外,还可将含热敏变色微胶囊的氯乙烯聚合物溶液涂于纤维表面,并经热处理使溶液成凝胶状来获得可逆的热敏变色功效。
例如,1988年东丽公司开发了一种温度敏感织物Sway,这种织物是将热敏染料密封在直径3——4m的胶囊内,然后涂层在织物表面。
这种玻璃基材的微胶囊内包含了三种主要成分:热敏变色性色素;
与色素结合能显现另一种颜色的显色剂;
在某一温度下能使相结合的色素和显色剂分离并能溶解色素或显色剂的醇类消色剂。
调整3者组成比例就可以得到颜色随温度变化的微胶囊,而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
它的基色有4种,但可以组合成64种不同的颜色,在温差超过5℃ 时发生颜色变化,温度变化范围是-40——85℃ ,针对不同的用途可以有不同的变色温度,例如滑雪服装的变色温度为ll——l9℃ ,妇女服装的变色温度为l3——22℃,灯罩布的变色温度为24——32℃等。
英国默克化学公司将热敏化合物掺到染料中去,再印染到织物上。
染料由粘合剂树脂的微小胶囊组成,每个胶囊都有液晶,液晶能随温度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折射率,使服装变幻出多种色彩。
通常在温度较低时服装呈黑色,在28℃时呈红色,到33℃时则会变成蓝色,介于28——33℃会产生出其他各种色彩。
目前,默克公司已掌握了精细地调整热敏变色材料的技术,使这种面料能在常温范围内显示出缤纷色彩 其实 是用一些有色化合物的不稳定性 遇热会分解 冷却后又化合 应该不是涂在表面 在里面的 没有毒 无限次变色
,
⑤ 神奇的亚麻酸微囊粉谁知道到底是不是骗人的!!!
顶多保健品 吃不死人
⑥ 什么是微胶囊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始于2O世纪3O年代,在7O年代中期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微胶囊化带来的巨大优越性,如:保护芯材物质免受环境影响,屏蔽味道、颜色、气味,改变物质重量、体积、状态或表面性能,隔离活性成分,降低挥发性,减少毒副作用,降低对健康的危害;控制芯材物质的缓慢释放和用于特殊目的的不相容物质的分离等,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正把微胶囊技术应用于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从5O年代初美国NCR公司的无碳复写纸到今天,微胶囊技术已经在医学、药物、兽药、农药、染料、颜料、涂料、食品、日用化学品、生物制品、胶粘剂、新材料、肥料、化工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材料导报”2006(F11)期有一篇博士研究生王双华等人的的题为“微胶囊制备技术及其应用”文章,综述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常见的制备技术和新出现的制备工艺和微胶囊技术在医药、生物医学、食品、纺织、化妆品及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该篇文章引用了国内外29篇文献。我想这篇综述可以解决你有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