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相对优势机会成本是什么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相对优势机会成本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9-24 10:00:42

A. 机会成本 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之间的关系

您好,我来回答你吧。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概念,通俗点说是你得到一个东西而失去另一个东西所付出的成本,就跟人常说“吃了碗里不可能还占了锅里”一个道理;与此相比还有一个会计成本,它是实实在在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损失、费用、财务等等。
机会成本的准确定义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或者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下面来讲讲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要注意区分“绝对”与“比较”。浅显的说,绝对优势是自己的某种商品跟别人的一个比较,即处于绝对优势或劣势;而比较优势是自己多种商品之间的一个比较,选择生产绝对优势最大的商品(或绝对劣势最小的商品),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下面是书面化点的解释,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创立,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然而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绝对”与“比较”,即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各经济主体(
各国)
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
进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贸易,
从而实现各自的绝对利益;而李嘉图认为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从而实现相对即比较利益。
就关系来讲,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是相关度比较高的两个概念,而机会成本是一种付出的代价或者讲失去的机会、东西。
希望对你有用~
望采纳~

B.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定义

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比别的国家低,就说这个国家在这个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

(2)相对优势机会成本是什么扩展阅读

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区别

共同点

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C.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关系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是从两个方面表述对同一事件的衡量,即做一件事机会成本越小其比较优势越大,机会成本越大其比较优势越小。

D. 在国际贸易中,什么是绝对优势,什么是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亦称“绝对利益”。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所产生的在该产品生产上的优势。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绝对优势理论中提出。

相对优势亦称“比较优势”、“相对利益”。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相比之下劣势较小的产品生产上具有的优势。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相对优势理论中提出。

(4)相对优势机会成本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经济学中,比较优势原理是指一个生产者(个人,公司,或国家)能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双方进行贸易的好处,即使其中一方可以以比对方更少的资源进行生产,他也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因为他可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准则。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相对优势

E. 机会成本是什么

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获取某种机会而消耗的人力、财力和无力。简单的解释并不能感受到其真正的含义。原因是:机会成本的耗费是有形的,但给人的感觉是无形的。似乎机会成本的耗费是天经地义的,有没有机会都要花费。我们关心机会成本就好象我们到某旅游胜地去玩,不能只关心门票,还要关心食、住、行一样。

F. 什么叫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机会成本小的具有比较优势。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
更加简单的讲,就是指你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
我们常拿融资租赁和贷款比较谁的融资成本高?如果不把机会成本加进去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比如人们通常感觉融资租赁的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出现这种认识错误的主要在于没有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首先从利率上说租赁公司的资金是从银行来的,因此融资成本一定比银行高。但从机会成本考虑就不一定了。银行贷款是以资金占用作为标的的。融多少资金,就可以算出有多大的成本。融资租赁是以租赁物件的标的为基础计算成本的,有些厂商租赁打出“零”利率的口号,实际上是一种促销手段。天下没有免费的宴席,从物件的采购上早已把利息提前纳入销售价格中去了。
因为上述原因,和租赁公司谈利率,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上可能会遇到利率问题,但不是租赁公司给出的利率,而是租赁公司的收益率。是用来财务处理的,不能真正地反映融资成本。
第二个概念是银行的利率比租赁公司高。因为银行的利率不能随意加减,有政策限制。租赁公司的利率可以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来确定,有政策支持。但是,银行的政策现在也开始变化,实际上贷款利率已经是上不封顶。对于信用稍差的企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也不会低。融资租赁因为增加了一道物权保障,也是做银行的次好项目。从利率上看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因为银行要做这种项目也要很高的利率。
第三融资租赁项目的操作程序要比银行贷款公开的多,申办程序要简单一些,谈判各方的地位要平等一些。请客吃饭,回扣等桌下交易要少一些,成交时间要快一些。如果把提前投产带来的效益算进去,使用融资租赁的机会成本比银行贷款要小的多。
第四是融资租赁在税收上有独特的好处,是任何融资方式都得不到的。加上审批过程简单,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外,融资租赁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工程机械设备的客户70%以上是中小企业,他们没有雄厚的实力到银行去搞公关,银行对小金额的融资也不感兴趣。因此在银行偿受到按揭贷款的痛苦后停止了用这种方式给企业融资。融资租赁也就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
在新经济的环境下,人们多少要有一些财务知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财商”(智商以外的另一种智慧),融资租赁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财务租赁(在英文中,财务、金融、融资都是一个词)。这样即可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有可以降低机会成本的花消。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上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既虚既实的一种成本。它是指1笔投资在专注于某一方面后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资获利机会。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那么如何理解上述这种现象呢?
我们设想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投入热狗工作P所得的收益仍然是22000美元,而(以相同的劳动)投入某种工作Q所得的收益也是45000美元。那么按照人们所理解的机会成本概念,他们投入工作P的机会成本是工作Q的收益即45000美元,同样,投入工作Q的机会成本是工作P的收益即22000美元。工作P、Q之收益互为对方的机会成本。
但是实际上,由于任何一个单位的投资(无论是劳动投资还是资金投资)都具有专注性,因此不能设想投资获得二注收入(所谓“二注”即是指同时分为2个或多个方面的注入,如1个单位投资额分为2个注入方面,这是不可能的。1个单位的投资额只能在同一时间专注于某个行业的某一点上,这即是“投资专注”性)。通俗地说,1笔投资不能同时被假设为获得2笔(或2笔以上)投资的收益。所以在计算机会成本时我们不能用1笔投资的二注收入来叠加,也不能用它的二注成本耗费来叠加。比如我们不能算他们在从事热狗工作的过程中又再想同时获得工作Q的收益,以致如果不能获得这个收益就认为产生了机会成本。如果他们真能获得这样的二注收益,那么他们应该获得22000+45000美元的二注收入,而不单止22000或45000美元。
但以上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工作P、Q之收益互为对方的机会成本”似乎具有这种投资与收益的二注性,因为它想在获得当前的工作P之收益的同时,又想要获得工作Q的收益,当不能获得工作Q的收益时,就被认为是亏损的。特别是当已经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还想得到较低收益的情况。比如当从事工作Q已经获得比工作P更多的收益时,还想到失去了工作P的更少收益,这样的话,所理解的机会成本就不对了。
实际上机会成本应该是这样:工作P对于工作Q来说具有机会成本,但工作Q对于工作P来说就已经没有机会成本了,因为工作P的收益比工作Q小。因此所谓机会成本实际上只是“相对机会成本”而没有绝对机会成本。当一个人正在从事的工作收益比较低时,相对于你所能从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来说,就产生了机会成本。比如一个人能够做经理和教师,而经理工作的收入显然要比教师的收入大,因此当你从事教师工作时,相对于经理工作来说你就存在着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从事经理工作会使你失去教师工作的更低收入,从而产生一个机会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对于收入小的工作来说,是没有机会成本的,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谓“机会”实际上就是寻求更大利益的机会,既然获得了更大利益,那么因失去机会所导致的利益丧失也就相对没有了。
那么,由于从事工作P比从事工作Q所获得的收入较小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其机会成本量是工作Q的收入减去工作P的收入,即45000-22000=23000美元。他们因此亏损了23000美元。如果他们的工作P的收入渐渐提高,从22000达到40000,则他们所失去的机会成本只是45000-40000=5000美元。如果他们的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与工作Q相等的45000,则他们的工作P与工作Q对比就只有等于零的机会成本了,即45000-45000=0。如果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比如50000,则他们从事工作P的机会成本相对于工作Q来说就是45000-50000=-5000美元,机会成本为负数。机会成本为负数表明什么呢?表明他们工作P相对于工作Q来说已经非但没有机会成本,而是还大大“抵值”呢!由于成本作为一种代价耗费是总是趋向于最小化的,因此从事一项工作,它的机会成本越小越好,它的最小值自然要包括0值以下的负数。

G.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而相对优势度常常用经济收益,低初始成本,适应性的增强,一段时间内储蓄的增加,社会声望,回报的快速性等来表示。
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区别
相同点:
1: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2: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3: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4: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

1: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2: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3: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4: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H. 什么叫机会成本

说通俗一点,就是某天,你想去卖桔子,又想去看电影,最后,你选择了看电影,结果那天你如果去卖桔子应该挣的钱,就是你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