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做好招聘费用预算
招聘费用预算应该如何做呢?主要是以下的思路。
第一、 招聘预算首先要重视预算的结果。企业招聘更多的是招聘不同种类的人员以及构建长期的用人渠道这样两个方面思考。
第二、 招聘预算其次在资源。公司预计花费多少资源主要资源集中在财务、人力和物资三个维度。
第三、 最后就是使用有限的资源达成需要的结果,使其达成结果的途径或者流程。
以上就是我对于招聘费用预算的整体思路。然后再谈几个具体执行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的几个点。
首先、招聘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就是日常说的渠道费用和物资费用。就是那些需要老板从腰包里直接掏出来的那部分。还有一部分是间接成本,比如人力成本以及另一部分物资。
正如题主所述招聘预算应该包括一些招聘网站的报价、一些猎头的报价以及周边的中介服务、人力外包、线下招聘费用等等。以上信息较为基础可以通过网络、官网、114查询等很多办法找寻相关销售或者咨询人。这些信息很多时候是一次性支出,然后分摊到每一个简历以及每一位入职的小伙伴身上进行计算。
举例说明,某网站线上招聘费用为5000元,该公司通过该渠道获得1000份简历。入职50人也就是人均一个人100元渠道招聘费用。同时为了面试这样1000个人进行了2000通电话的跟进话花费了一个人力资源专员200个小时,并且到访200人面试话费300小时。假设该专员时薪10元/时则间接5000元。入职50个小伙伴人均就是100元则这个人员的招聘成本就是200元/人。(为了便于口算)
当然这个题目出的不好,但是实际情况就是一般老板会忽视招聘成本中的间接成本,毕竟不从人家口袋拿钱一般都没什么感觉,而对直接成本的支出会更加的痛苦,所以也会有更多的要求。这让我们做招聘费用预算时想让老板重视招聘,以及让各用人部门的负责人珍惜来之不易的人员时候完全可以用上,让他们知道企业招聘人员是比较贵的,而不仅是日常的直接成本支出。
其次、既然把招聘预算分为直接和间接成本,那么检测招聘成本的好与坏就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算法衡量。很多企业是会把招聘预算当成衡量招聘的好坏指标。所以虽然日常招聘中招聘渠道会有很多,但是总的来说我会把它分为要钱的和不要钱的。一般不要钱的效果不是很好,也比较浪费功夫,比如当地的一些线下招聘会、政府的公益招聘会、一些当地线上的不知名招聘网站等等基本上都是卖吆喝的。
同样的另一部分是付钱的,这部分虽然效果也不怎么样,但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任务,最少大家都是这样认为。比如知名的招聘网站、猎头费用等等。如果一味的增加资源其实无论怎么样招聘应该都不是一个困难的时期,困难的是就是公司给到了很多人力需求,但是资源有限。所以企业主也希望能通过有限的支出获得优质的人才——也就是性价比高。
那为什么要使用那些免费的渠道呢?是可以当成一个描述的借口来展现自己的用工,或者有足够的时间,使用间接成本的时候使用这些免费的渠道。其实在老板看来就是不用钱的,既然不用钱也就没有了压力,试试也就试试。一方面能给到公司一定的广告曝光,另一方面瞎猫还会碰上死耗子,万一招聘到一到两名员工其实性价比会非常高,有时候还能降低自己在其他地方的预算失误等等。从而达到低于目标完成的招聘。
最后,想说一个道理招聘预算是一个招聘的计划、其中暗含着整体的招聘思路和招聘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及每个方式方法用掉的资源。还有就是很多渠道可能长期维护的一个成本。但是有时候企业会发生重大变化,有很多需求或者实际发生的东西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先写明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思考的方法,能为自己日后复盘以及他人接手工作的时候做一个警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大家才能达成一致这样预算才能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调整。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都想做后人,所以也要要求自己做一个前人。
B. 招聘费用预算首先来源于招聘需求,如何做出一份合理的招聘费用预算
招聘预算属于公司总预算的一部分,公司为控制总成本,一般都是提前做好下一年的预算,包括招聘费用预算。为减少招聘费用预算的偏差,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方法:
1、借鉴上一年的招聘实际支付项目及支出金额
2、对比上一年招聘支出情况,了解合作单位(例如招聘渠道)今年的价位,做适当调整
3、根据各部门明年的招聘需求,适当增减本部门人员薪资预算
4、做好市场薪资水平调查,为离职成本(包括被动离职赔偿金)预算提供依据
C. 人力资源计算公式
人力资源计算公式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很简单,因为它并不一定要经过系统的大学学习。很多悟性高的人,半路出家,照样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这项专业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人力资源计算公式,欢迎参考!
01净人力资源流动率(Netlabor TurnoverRate)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是补充人数除以工资册平均人数。所谓补充人数是指为补充离职人员所雇佣的人数。用公式表示:
净流动率=(补充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02人力资源离职率
人力资源离职率是以某一单位时间(如以月为单位)的离职人数,除以工资册的月初月末平均人数然后乘以100%。以公式表示:
离职率=(离职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离职人数包括辞职、免职、解职人数,工资册上的平均人数是指月初人数加月末人数然后除以2。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之所以离职率常以月为单位,乃是由于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因素。
03人力资源新进率(EmploymentRate)
人力资源新进率是新进人员除以工资册平均人数然后乘以100%。用公式表示:
新进率=(新进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04员工数量指标的统计
1.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2.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计算公式为:月平均人数=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05员工人数变动指标的统计
1. 企业员工人数平衡关系: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2. 员工变动指标:员工变动指标(%)=(报告期员工人数÷基期员工人数)×100%
06招聘成本的考核数值
1、年人均招聘成本:年招聘总投入/录用总人数(含试用期后未留用人员)
2、年人均有效招聘成本:年招聘总投入/签约人数(不含试用期后未留用人员)
其中“年招聘总投入”中应包含以下内容:1、直接招聘成本:(1)招聘会、广告、网络信息发布等用来传播招聘信息的媒体、场所使用费;(2)图片、文字等信息制作费;(3)付给猎头公司的中介费
07员工素质指标的统计
员工文化素质统计:
∑(实际培训时间×参加培训人数)除以平均文化程度指标= 参加培训累计人数(人次)之和
08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统计
劳动时间是指员工从事生产劳动持续的时间,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在统计中通常以"工日"、"工时"等单位表示。为了准确计算劳动时间,用图剖析劳动时间的构成:
企业劳动时间剖析图:
1.出勤率:出勤率反映企业员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
2.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企业员工出勤时间内从事与生产有关活动时间的比重。计算公式: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出勤工日(工时)数×100%
3.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用于生产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制度工日(工时)数×100%
4.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
(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0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统计
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是劳动消耗量与生产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经济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有二种基本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率(正指标)= 产品产量/劳动消耗量;
劳动生产率(逆指标)= 劳动消耗量/产品产量;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消耗量和产品产量的对比。产量可用实物量(或标准实物产量)、劳动产量(定额工时产量)、价值量(总产量、增加值勤)等表示:
劳动量可用人数时间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1. 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工业生产工人平均人数
2. 实物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灵敏
3.员劳动生产率(元/人)=报告期工业总产值(万元)÷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人)或:报告期工业增加值÷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10劳动报酬指标的统计
劳动报酬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称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其中主要是职工工资总额。
A.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应由五个部分组成。
1.计时工资。指按计时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2.计件工资。指对己做的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可分:标准计件工资和计件超额工资。
3.奖金。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4. 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劳动报酬。
5. 加班加点工资。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B. 平均工资统计。平均工资是指全部职工在一定时期同每人平均的工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元/人)= 工资总额(元)÷职工平均人数(人)
备注:平均工资的统计,可以按企业不同的职工范围(全部职工、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部门主管人员、工程技术待分类统计)计算,也可以按不同的时间范围(月、季、年)计算。采取何种方法进行统计,应视企业内部核算和管理要求而确定。
;D. 怎样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和人力资源投资收益会计核算
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和人力资源投资收益会计的核算,在人力资源中有公式和成本计算,按照计算的方式即可。
在现实物价水平下,对企业现有的工作人员重新取得、开发、培训等需要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包括:职务重置成本和个人重置成本。
从职务角度计量企业在现实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特定职位要求的人力资源所必需付出的代价。个人重置成本是指企业在现实条件下获得和培训必须的人力资源所付出的代价。重置成本法有利于管理决策,考虑了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
(4)公司招人成本如何计算扩展阅读: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介绍如下: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价值保全。在企业内部提供财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时,应用重置成本法应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数据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使人力资源会计与非人力资源会计在计价原则上保持一致。
并且,人力资源被看作实物资产,记录和披露人力资源并不十分困难,任何一项由于上述项目所引致的成本都将增加人力资源的价值。
E. 招聘成本有哪些
招聘成本所涉及费用其实还蛮多的,如比较常见的人力成本、招聘渠道,甚至连日常打印简历所需的纸张也能算在招聘成本里,当然我们在实际中可能不会计算特别细的内容,这里分为几个方面为大家分享招聘成本包含的内容。
一、代替成本
代替成本常指员工离职后,我们招聘新的员工来代替旧员工所需的成本,这里所涉及到的招聘成本有:
HR对外发布招聘产生的成本费用;
员工内推路径所需的时间成本;
参加线上、线下招聘会产生相应的费用;
筛选简历花费的时间成本;
面试邀请时产生的通话费用;
面试环节中花费的时间成本;
新员工入职后的行政管理成本;
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的会议成本;
如果是高端人才,还有相应的猎头服务费等等。
代替成本应该是招聘成本中,最大一项成本支出了,具统计,代替一名普通员工预估需花费员工全年工资的三分之一。
二、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指招聘新员工所付出的工资成本。在职场中,有一件事很现实。重新外部招聘的员工的工资水平,往往会比离职、老员工的工资水平高。优质的人才,往往薪资要求不低。如果企业给不出这个价钱,就可能会错失人才。但如果要录用优质的人才,必然会付出一笔相对高的工资费用,直接导致企业人工成本增加。如果是核心的员工离职,企业又想限制其到竞争对手就业。那企业还要支付一笔竞业限制补偿金,也是一笔不小的人工成本支出。
三、管理成本
新员工入职时,HR要根据企业的相关制度,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新员工进行人员管理,这便是管理成本。包含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熟悉办公环境、人际关系、各种企业制度等等。
同时,还要为离职人员办理离职手续,也需要耗费管理上的时间、精力、物力。包括办理离职手续、开具离职证明、办理停保手续、修改公司员工花名册、社保关系转系、计算有无假期未修、结清工资等等。
四、试用成本
新员工入职后,企业HR需要安排相关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业务内容等培训。一般会安排老员工带新员工,让离职员工对新员工进行工作交接以及相关培训。
不管是哪种培训方式,因培训而支出的费用是必然产生的。包括:培训讲师的费用、培训资料的准备成本、培训中的耗电费用、时间成本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新员工也离职了,企业在其身上所投入的费用成本就打水漂了。重新招聘后又重复的培训费用导致试用期成本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五、流失成本
流失成本又称人才流失成本,旨在招聘新员工代替离职员工后,由于工作能力不够,导致业绩下滑后,企业所损失的利润。简单来说,就是新员工在能力、业绩上不如上一任员工。当然,如果企业HR刚好招到一位优秀的员工,能力比离职的员工高。那么企业的流失成本,就能很快的随着新员工对工作的熟悉度增加而被弥补,反而是一种收获。
这些基本上就是招聘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成本参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涉及以上这些招聘成本,根据自身公司招聘流程参考上述招聘成本即可。
F. 招聘成本从哪几方面核算
直接招聘成本有两大块:渠道成本和人力成本。
1、渠道成本如招聘网站的套餐费、登广告的费用、招聘会相关支出什么的
2、人力成本就是为了招聘所设置的人员的薪酬、福利等一系列支出。如果招聘会分担HR主管的一部精力,这个也应该算在人力成本里。筛选简历、面试这些会占用招聘人员的时间,应该算在人力成本里。
招聘有一个非常大的连带成本,就是由于人员流失带来的财务损失,人员流失会导致重复招聘
更重要的是,如果员工在试用期内离职的话(这样的员工往往创造不了什么价值),他们的人力成本就是很大的一笔费用。一年算下来,这笔费用比招聘的直接成本还要多得多
如果从学术的角度定义,招聘成本可以分为内部成本、外部成本,内部成本就是内部招聘人员相关的成本,比如薪酬福利差旅什么的;外部成本就是渠道、广告、招聘外包这些费用
G. 单位招聘成本的成本分析怎么做
招聘有效度可用一个数值反映。一般企业会采用在某一招聘周期的录用人数作为参考值。但笔者认为,由于录用人数职位有高下,招聘难度不同,秀难反映真实的招聘情况。所以,用企业在某一招聘周期的所录用人数的薪金总额作为参考,可更直接而有效的反映出每一个时间段内的招聘有效度。
例1:M公司2007年2月份参加三场招聘会,刊登两次报纸招聘广告,其招聘费用合共为64000元。招聘结果如下:录用财务主管1人,月薪8000元,文员3人,月薪共3300元;技术工人5人,月薪合共4700元。则M公司在2007年2月份的招聘有效值为:(1) 64000元/(1+3+5)=8000元/人。
H. 招聘人才的成本包含哪些方面
招聘人才的成本包含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方面。
1、显性成本比较容易识别,按照招聘的环节,可以分为招募成本、甄选成本和录用成本。
2、隐性成本隐藏于日常的开支中,不易被老板察觉的费用,譬如简历的质量、培训新员工所需的时间及成本、新员工的留用率和绩效。
人才,泛指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
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一词出于古老的《易经》“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具体到企业中,人才的概念是这样: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员工。
I. 在招聘中,人均招聘成本的合理数值应该怎样计算呢
我认为人均招聘成本不存在所谓的“合理数值”,只有所谓的“考核数值”。因为招聘的效果会随着时间、地域、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自身情况等不同的因素而带来变化,所以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一个对其招聘业绩进行考核的数值是允许的,而提一个不变的“合理数值”根本是不可能的。
既然只能有“考核数值”,那么下面就涉及考核期的问题。你们可以每个月考核,也可以按季或按年度考核。这主要要看你们当期的人员招聘需求。如果因企业发展或工作要求,本月必须有5名员工补充缺岗,那么这个任务基本就是死的,可以不太计成本的进行招聘。反之,如果缺编的岗位不是很急需的,可以把招聘时间放长,以便通过相对较少的投入招聘来最为适合的人员。
根据上面的内容,我认为招聘成本最好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年底统一考核。当然考核人力资源部门招聘工作的绩效,除了“招聘成本”外,还要考虑招聘人员对岗位的胜任能力,人力资源部门主责面试人员的职业素质等方面。
公式是:
1、年人均招聘成本:年招聘总投入\录用总人数(含试用期后未留用人员)
2、年人均有效招聘成本:年招聘总投入\签约人数(不含试用期后未留用人员)
其中“年招聘总投入”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1、直接招聘成本:
(1)招聘会、广告、网络信息发布等用来传播招聘信息的媒体、场所使用费;
(2)图片、文字等信息制作费;
(3)付给猎头公司的中介费。
2、间接招聘成本:
(1)主责招聘的员工加班费;
(2)因招聘而产生的通讯费、饭费、交通费等管理费用。
大致的内容就这些。请参考使用。
J. 一个员工的真实成本如何计算
大多数企业将员工流动成本狭义地理解为离职成本(离职员工流动的现金成本)或替换成本(即招聘广告费用)等有形成本,而忽略了与此相关的其他成本,特别是员工流动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等的无形成本。事实上员工流动的无形成本远远高于员工流动的有形成本。
大多数企业的中高层经理在讨论或分析员工流动尤其是员工自愿流动时,往往只想到企业当前人力资源的损失或流失,而忽略或低估员工流动对企业造成的特殊经济损失以及员工流动对企业造成的中长期的影响。
企业管理人员犯的一个通病是他们往往不相信现有员工是能够进行培训和开发以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但确信新招聘的员工是具有超凡能力的,因此,人们往往会发现这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不情愿对现有岗位员工支付有竞争性的工资,而情愿对新进的陌生员工支付比原岗位员工资高出30%-50%的工资。这是导致目前部分企业员工流动率偏高从而导致企业员工流动成本不断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在年度预算中包含完整的员工流动成本(有形和无形)预算,而仅仅包含招聘费用、员工离职经济补偿等部分有形成本预算。
企业中绝大部分的中层经理对于本部门员工流动成本包括有形成本漠不关心,因为有形成本往往是人力资源部的预算范畴。
大多数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员工的流动成本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黑洞、底线利润的一个无形杀手。
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已计算员工年度或月度的流动率,但由于本身缺乏对计算员工流动成本重要性的认识,不清楚员工流动成本的具体构成、流动成本的模型和计算公式等因素,没有能够计算或完整计算员工流动成本,尤其是无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