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如何降低茶叶生产成本
扩展阅读
驾照费用怎么交费的详细 2025-07-27 16:14:16
fio如何编写测试工具 2025-07-27 16:12:06
期货交易价格怎么样 2025-07-27 15:18:50

如何降低茶叶生产成本

发布时间: 2022-09-03 16:49:21

‘壹’ 求助!茶叶品牌策划策略

品牌与质量是一体两面,茶的品牌源出于优质产品,唯有以优良的质量为后盾,才能确保品牌的永续。茶叶包装的目的在于将茶叶完好无损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及促进销售,品牌、质量、包装实为茶叶营销三要素,相互联系。利用有效的品牌管理,帮助茶业发展,善加利用有力的品牌所赋予的优点,从语源上的意义来看,品牌的原意是“作为一个印记”,因此其原本的含意只是用来当作识别的记号而已。但如考虑品牌所具有的时代意义,除印记以外尚能赋予商品几个功能:“质量、信赖、安心”的指标;附加价值;好的品牌可以吸引顾客持续购买该品牌,消费者忠诚度较高;容易获得流通厂商的协助。因此,欲使消费者喝得安心、增加其重复购买行为及获取较大的利润,茶业者或企业应善加利用上述优点。 使用定位策略,满足市场需求,在潜在顾客心中,每一种产品类型都存在某种无形的阶梯,在阶梯顶端的是他们心目中的市场领导品牌。定位的策略,就是让企业在这个阶梯上找到一个位置。因此不要期望一步登天,一次打下一整个市场,因为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的消费族群,可以利用消费者行为及需求等条件,清楚的区隔我们主要的目标客户群及市场,同时必需能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利益点,创造独特的属性文化,促使消费者注意并愿意购买。 优良的质量与创新的能力,质量的优劣才是影响再次消费的关键,因为消费者最终购买的是商品。茶企业应通过精致加工将茶叶标准化,规模化,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稳定性。同时也应具有不断开发新商品的能力,持续吸引消费者兴趣,更可善用茶叶的多元特性,推出不同特色的茶类,在台湾可透过茶商公会整合业界共识,仿照服饰界设定每年流行主轴,把茶以流行精品概念导入,绿茶、红茶、铁观音、普洱茶等轮流替换流行。 知名度的推广,要在市面上众多品牌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想购买茶叶时,能自然的联想起自己的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台湾媒体发达,信息泛滥,消费紧缩的状况下,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唯有善用事件营销,吸引媒体注意,建立消费大众的认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天福茶业成功打入加拿大及上海 APEC会议,指定为大会礼品,不仅大大提高知名度,更朔造出高水平形象,此举可说是茶业界的一次成功营销。 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企业要开拓新客户所付出的代价,远比保有旧客户来得高。所以针对高顾客忠诚度的行销策略,越来越重要。尤其当所有的企业都在提升顾客满意服务时,更应该透过完整的资料行销,做到令顾客感动的服务。 做好商标注册,为维护品牌的形象,提高产品的防伪能力,商品还应该做好商标注册。因为品牌是名牌的基础,没有品牌的产品不可能成为名牌;同样,商标又是品牌的延伸,没有商标的品牌不可能成为名牌。做好商标注册,可确保经营者对品牌所投注的资源与心力。所以,品牌不应该只是一个图腾而已。透过清晰的文化定位及个性化的表现,将品牌与产品、企业、人和符号结合,成功的凸显与其它竞争者的不同,不但知名度获得提高,也使消费者在期待与众不同的心理下,建立更强势而明确的品牌认同,使得品牌意识得到确立。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协调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品牌就是产品,开发一项至数项核心商品,将产品的特性和品牌相结合;品牌就是企业,这里要强调的是企业的属性,而非产品或服务;品牌就是人,就如同人一样,不同品牌也有不同的个性。因为有这样的差异性,才能划分出不同的消费族群;品牌就是符号,一般人们较熟识的产品商标,都是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容易记忆的。一个能激发视觉印象的符号,如麦当劳的m型招牌、 NIKE的勾型商标、或带有隐喻式图像的符号,如美体小铺爱护地球的环保标章,都能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认同。 笔者所经营之“峣阳茶行”于1842年在彰化鹿港创立,2004年进行新一波转型。“百年老店”对消费者而言有正面及负面的两种联想,就正面意义而言,会有商品特色、质量稳定、价钱合理等质量保证的理性印象,但同时也会有传统、保守、甚至“陈旧”等负面经营的感性联想。所以在转型过程中,我们提出创新经营理念,融合“东方品茗文化”与“西方时尚品味”展现精致的新茶风尚,并尊重消费者需求,以时尚典雅、缤纷多彩的包装,结合明亮精致、丰富有趣的空间规划,倡导“随时随地、轻松自在享受一杯好茶”的品茗新主张,颠覆一般人对茶的旧思维,让茶成为生活品味的一环。透过稳定的质量、合理的价格与完善的服务等品牌管理,成功吸引和留住顾客。 在面对价格竞争时,品牌就成为最大的自卫力量。但一个品牌之所以强大,最终还得靠品牌的终极力量来自它的产品表现,而不是推销。也就是说,品牌最初虽是由宣传及广告来建立,但最后则必须靠产品表现来维持。 注重茶业营销的推动作用 茶业营销主要包括质量、品牌与包装三要素。 茶是一种嗜好性饮料,消费者购买是先取决于口味而非价格。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质量应该是一组整体概念,即茶叶质量=内在质量+外在质量+服务质量。内在质量包含三项内容:饮用价值、色香味形指标、卫生质量(包括夹杂物、农药残留、微生物、有害元素、添加物等含量),外在质量指包装。内在、外在及服务质量三者缺一不可,缺一意谓消费者所获利益不完全、受损,也是意谓企业产品市场形象不完美,而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为当代消费者对茶叶商品的印象与需求应是一个综合印象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强化整体质量意识,全面开发与重视茶叶各部分质量,及时做好品牌工作。透过“高质量、完善的服务结合合理价格” 便是吸引和留住顾客最好方法。 所谓茶叶品牌,是指“以茶叶产品作为内显主体,而其品牌视为外露客体。而外露客体的表达,则可透过一个名称、品名、文字、术语、标志、符号、设计或它们的合并使用等方式来陈现,且可具有法律上商标与版权的权利,以及上述的各种组合,得以形成茶叶品牌的各种知觉,而能够在茶叶市场上让消费者有所辨识与区别,并可和竞争者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茶叶生产的价值除了原料、加工等实际发生的成本外,更重要的是技术知识、品牌等无形的价值。建构一个成功的品牌则包含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及使用者等要素。唯有建立起强势而鲜明的品牌认同,才能有助于产品市场区隔及有效维系顾客的忠诚度。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厂商愿意花许多的营销资源,不断地教育消费者他们品牌所代表的意义,让消费者清楚地识别出品牌的个性与使用族群,明白地体会这个品牌的价值所在。若缺乏品牌经营的意识和经验,容易造成质量及价格差异大,使得消费者无法就质量、价格上的对照,判定商品价值,干扰销售秩序,影响购买意愿。事实上,茶农并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但却可以成为某个品牌的供应者或后盾。 品牌形成于市场,品牌可畅通市场,品牌是企业以至于产业能否成功的核心,创造品牌的魅力及提升品牌文化(价值观及消费荣耀感),便是创造商品的附加价值,同时也创造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茶叶包装可扮演微小的角色,也可以扮演主要的角色。近年来,包装设计已经成为一项颇有潜力的营销工具,是营销策略重要一环。消费者对于产品与包装造型、图案与颜色偏好,将影响其购买行为。也就是说包装设计本身是一种市场定位与区隔,无所谓好坏、对错之分。因此,了解主要目标消费族群的视觉偏好,是做好包装设计的首要之务。 包装的诱惑性在销售中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杜邦公司发明着名的“杜邦定律”,即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和设计进行购买。数年前,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海斯说过一句名言:15年前企业靠价格竞争,今日靠质量竞争,明日将靠设计竞争。根据国际统计协会提供的公式计算,好的包装可提高销售额15— 18%效益。15—18%的当年销售量×销售利润×延伸3年的销售量,即为包装的价值。 http://www.xmlilun.com 上面有些案例你也可以参考下

‘贰’ 鲜叶采摘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大吗

茶叶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是由采摘决定的,鲜叶采摘是茶叶生产的重要环节。

鲜叶采摘分人工采摘和机器采摘两种。人工采茶是传统的茶叶采摘方法。采茶时,要实行提手采,分朵采,切忌一把捋。人工采摘方法最大优点是标准划一,容易掌握,选择余地较大,叶片也较完整,缺点是费工,成本高,难以做到及时采摘。目前细嫩名优茶的采摘,由于采摘标准要求高,还不能实行机械采茶,仍用手工采茶。

机械采摘可以降低茶叶成本,但是茶叶无选择性,目前多采用双人抬往返切割式采茶机采茶。如果操作熟练,肥水管理跟上,机械采茶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质量并无影响,可以减少采茶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近年来,机械采茶愈来愈受到茶农的青睐,机采茶园的面积一年比一年扩大。

‘叁’ 茶厂需要制定的制度 措施办法有哪些

前言
:
茶叶质量管理体系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直接被人饮用的饮料,茶叶的
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结合最近爆出的茶叶农残超标事件,
茶叶企业
加强质量管理方面的措施尤为必要。
作为龙头企业,
茶厂要树立起一个茶叶质量
安全的标杆,
以消费者利益为第一要求,
在此基础上去获得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主要从茶园管理、
鲜叶处理、
茶叶初加工、
茶叶产品清洁等几个方面调查分
析茶厂的管理体系及施行的具体措施。

茶厂通过了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9000
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
理体系,其目的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建立和实施这一质量管理体系,
会使企业相关管理制度更趋完善,要求企业领导和员工均以身作则,互相信任,
共同创造企业价值。

1.
茶厂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信息

1.1
茶园管理方面

茶厂茶园
3500
亩左右,地处海拔
580
米的山上,远离市区、土壤呈酸性、
气候环境优良、适宜种植茶树。茶园专业管理人员一人,据其介绍,茶园没有设
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制度,茶园管理大都依据经验进行,包括除草、杀虫、鲜叶采
摘等。除草方面主要靠喷施“草干灵”

“死得快”等除草剂,幼年茶园不喷施除
草剂而采用人工除草。茶园病虫主要有尺蠖类和螨类,除虫一般茶园喷施农药,
一年平均喷施
3

4
次;无公害茶园用黄板除虫。因所用农药是符合国家规定的
低毒农药,
而非三氯杀螨醇、
氰戊菊酯等国家明令禁止的茶树禁用农药,
故其成
品茶中农药残留量理应符合国家标准,
但要得出确切结论还要去国家认可的正规
部门去检测。

对茶叶喷施农药主要喷在茶树新梢部位,
鲜叶采摘也是这个部位;
新梢纤薄
柔嫩,
叶片单位重量的表面积比其他作物要大;
在喷药量相同的情况下,
茶树的
农药残留量要比其他作物要高。
茶树一年要采摘多次,
高峰期喷施农药次数也较
多,
农药来不及降解就有可能采摘,
且采摘后的鲜叶未经过清洗即进入加工流程。
所有的这些步骤都为茶叶的农药残留埋下了隐患。
茶厂在农药的喷施方面没有建

立具体的喷施标准,应多增加管理人员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适时适量喷施农药,
保证加工成的茶叶绿色健康对人体无害。

1.2
茶叶初加工

通过实地观察并走访初制车间的操作工人,总体来看,茶厂初制车间大致
可以实现清洁化生产,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下
:
加工大宗绿茶时,采摘的鲜
叶没有进行清洗、
鲜叶内的粗老叶片及其他杂物没有挑拣出来,
鲜叶收青后直接
进入摊青过程;
茶厂初制车间的鲜叶加工有具体的操作流程,
工人可以按照步骤
进行作业生产,
但没有形成一定的操作规范,
在按件核算工人工资的制度下,

人大多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无论是杀青、揉捻、还是烘干等过程均追求快,当
然这与洪峰期鲜叶采摘量过多要及时加工生产有关,
但这容易造成的一个后果是
加工的成品很难保证质量一致且成茶品质较低。

1.3
茶叶精制

精制车间主要对毛茶进行再加工,
通过对茶叶分级、
拼配等手段提高茶叶品
质。
在精制车间观察了解了大宗绿茶及定心系列的精加工流程。
这一生产环节因
主要靠机器加工,
均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规范,
工人按要求进行操作,
可以保证
经精加工的茶成茶品质一致。
且精加工车间卫生状况良好,
能保证加工环节的清
洁。

1.4
茶叶的审评

在审评室,
通过走访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茶厂茶叶加工成成品后均要进行相
应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
如茶叶内多酚类等物质的含量、
灰分等可直接在茶厂的
实验室进行测定。
农残、
重金属等一些指标要送样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进行检测。
在这一环节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因茶叶地域性较强,
茶厂
主要执行的是市相关的标准,
发现有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即上报处理,
操作人员也
能按相关要求执行,
因这是茶叶出厂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故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尤为重要。

对茶叶质量影响最大的两个指标是重金属含量和农残含量。加工过程的不清
洁是造成茶叶中铅、
铜等重金属超标的的主要原因,
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不合理利
用是造成茶叶中农残超标的主要原因。
茶叶加工成茶后审评人员应及时测定分析
茶叶中重金属和农残含量,
对不合格茶叶进行相应处理,
对加工生产环节提出相

应的改进建议。

2.
对茶厂茶叶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

茶厂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的操作流程清晰明了,但距离
规范化、
清洁化生产还有一定的距离。
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茶园管理的不规范,
对除草剂、
农药等没有相应的具体施用标准;
初制加工的不规范,
对鲜叶没有及
时的清洁作业,
初制车间机械设备没有及时清洁保养等;
加工成茶后的检验,

厂只能进行一些基本生化成分的测定,
对复杂成分的测定还没有相应的设备。

通过了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
QS
等认证,但茶厂相关领导和工人没有严格
去执行,
可能因茶厂管理方面的原因致使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较低,
因工人是茶叶
加工生产环节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关系到加工成茶的质量状况和最后的成茶品
质,故茶厂应实行一定的措施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3.
对茶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3.1
提高茶园管理标准,增加茶园管理的规范性

茶园是一个茶厂生存发张壮大的关键,茶园的管理在现代茶叶企业中越来
越重要,
茶厂应成立专门的茶园管理团队,
根据过往经验和科学分析制定相应的
茶园管理标准,何时施肥、何时除草、何时喷施农药、何时采摘应形成相应的制
度,
在不断的摸索总结中制定出使效益最大化的茶园管理标准并严格去执行。

时茶厂茶园应按照现代化茶园的要求对茶园重新规划,并尝试进行机械化作业,
茶园的机械化是现代茶园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方面可以降低茶厂成本,
另一方面
可以是茶叶品质保持稳定。

3.2
增强工人责任意识,实现车间的清洁化生产

鲜叶收青分级后,应将鲜叶中的杂物挑拣出;进行名优茶的加工生产时鲜
叶要及时清洗。
在加工阶段,
应制定每个生产流程的具体标准,
并让工人严格执
行,
实行岗位责任制,
对工人进行工资核算时不采用计件的方式,
而应在保质保
量生产的前提下按生产销售额对工人增发奖金,
提高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按时清
洁车间,
保证车间的卫生状况符合相应的标准,
同时对加工机械也应进行保养清
洁工作,逐步形成车间生产的清洁化。

‘肆’ 源头茶叶怎么控制成本

编制成本预算。源头茶叶成本预算是对未来收入或成本的一种计划,只有编制计划,才能控制支出、控制成本。

‘伍’ 春茶采摘季节,农村用工荒问题如何解决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随着气温的逐步回暖,近期,许多地方开始进入春茶生产季节。诚然,有茶农担心或将遭遇采茶、加工等难题,可能影响今年春茶产销。其实,春茶遭遇采茶、加工等难题究其原因是劳动力短缺。行业人士指出,加快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升茶业机械化水平,为产业加足马力,无疑是破解劳动力短缺等难题关键。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叶采摘、炒茶、挑茶等无不需要劳动力的支持,然而从多方面考虑,在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并在招工难,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茶叶生产机械化,无疑是破解劳动力短缺等难题关键。

当前,茶叶机械装备的驱动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茶农、茶企也应抓住“机器换人”机遇,加快新旧产能的更替,提高采茶、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让春茶也能如期上市。

‘陆’ 茶叶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茶叶暴利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是谁也不愿买这个账:种茶的说我只比种粮食强那么一点点,搞不好都老本贴进去,哪来的暴利?做茶的说可怜我就挣个辛苦钱,一年忙一季,昼夜不得眠,挣得不够一年花。卖茶的吆喝更厉害了,我一月房租那么多,还养着一个人,一斤不卖也得花一样多的钱,哪来那多暴利啊?

如今的钱不好赚啊!整个茶叶链,从种茶,到做茶,再到卖茶,都在叫屈,都没挣钱,也都没暴利。那么,一斤茶叶凭什么卖几千几万元?成本都知道,最贵也就三五百元,了不起800元到顶。明前、雨前茶就不说了,成本高,鲜叶都得五六百。可是随后的夏茶秋茶,还有扫地茶,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

更有那山民茶农自产自销的,基本都成本价卖了。但是最终到消费者手上,并没见到价格多大变化,还是几百上千。当然也有很多的所谓自产自销,网上推卖,99元一斤,99元4斤,难道这些也是暴利吗?茶叶的世界真是看不懂。很多人的疑虑就此产生:99元4斤送茶具还免快递费,尚且有证据说是暴利,那几百上千万元一斤的当然更是暴利。可是暴利究竟在哪里?本文试图揭开一角,供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参阅。


(八百年前这里的茶叶就名闻遐迩)

三、普洱茶之外的茶叶有没有暴利所有人都认定茶叶暴利,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是有事实依据,还一定很确凿。前面说到的普洱茶风波,几块的茶饼炒到几万。但是资本过后一地鸡毛,受伤割肉的自认倒霉。经过十来年的恢复,普洱茶在逐步回归本来面目。本来嘛,即便普洱老茶痴也至今不认可那么高的价格。

但是暴利现象在茶叶行业依然存在,主要三个方面:

第一,精细深加工。说是加工,其实是分拣筛选,把从茶厂买来的毛茶按等级标准,重新筛选,包装。这个环节产生暴利的关键点在于:茶厂毛茶价格最低,茶厂几乎没什么利润,譬如豫南各县茶叶生产基本还都是小农经济模式,只能出产毛茶,质量再好,也卖不出好价,当然也是茶商压价的主要原因。但是,茶叶的质量在那里,只是外形不好看而已。这样的茶叶等于是泥糊的美玉,只要按着茶叶的分级标准,重新分拣筛选,就远远不是买进的价格,构成主要的暴利部分。

第二,我们的茶叶生产执行的是《GB/T18797-2012茶叶感官评审室基本条件》。标准很标准,但是一般百姓不好掌握,或者说根本无法了解。俗话说得好,黄金有价玉无价,还说宝玉有价茶无价。除非老茶客,茶叶价格基本市场说了算,同样品质,行情到了一万就是一万买卖,行情一百就是一百买卖。

至于什么级别的茶叶,外观好分辨,品质难鉴别。譬如明前毛尖,除了冬天,春夏秋都能随时采来茶叶芽尖,做出来外观一样,起码外行看不出来。所以就给各种商业炒作留下机会,成为最适合炒作的商品。这就构成了茶叶暴利的另一大机会。

第三,扫地茶。最多见的是满屏叫卖的地板价茶叶,99元买多少。这类茶叶根本不可能像打出的图片那样,图片是优质毛尖,几千元一斤的。实际上都是过期茶、机器采茶挑剔掉的叶子,还有茶树修剪掉的扫地叶子做的茶,好点的是机器采的夏叶。本来应该扔掉的垃圾叶子,放到炒茶机器里过一道,成了茶叶,成本也就几块钱,卖到几十块,就成了不起眼的暴利茶。

四、茶叶暴利原因补充说明茶叶价格,并没有什么奥秘,本应透明。譬如明前毛尖,40000个嫩芽做一斤,卖到几千就正常,如果加工过程很繁琐,作出的茶叶更好看,味道更香,卖到上万的价格还是正常。但是用一般茶区的茶叶冒充名气地区的茶叶,用普通品种茶叶冒充名贵品种茶叶,用夏茶冒充春茶,就有暴利,就是暴利。

再说茶叶价格。我们的市场存在的是三级价格制。譬如同样的茶树:茶农自采自做自销的,头道毛尖卖到200就知足,毕竟自己的茶树,栽一年收多年,管理基本不算钱,还又习惯自己出的劳动力不算钱,下来一斤卖个200元。即便跟风涨价,最多再加100元,卖到300元就很高兴了。这一级最便宜,差别在炒茶技术。茶厂要计算成本产出利润,会卖到600-800元。

如果是老客户茶商,还会降到500或更低些,略有利润就行。这一级的性价比高,差别在毛茶,级别不分。茶商把茶叶分拣分级,一般分拣出最差的茶叶,也会卖到购进价,精品级的价格就不说了,都倍数。这个行业,买进加50%利润率卖的市场惯例不大存在,起码很少见。但也不能说都会获得暴利,亏本的也很多,就看你怎么做了。

‘柒’ 开茶叶店要如何节省投资成本

最先是加盟开茶叶店必须观察改正营业员的行为。对于一个茶叶店而言,关键的除开茶叶品质还有服务,而服务不单单是由营业员来表现的,所以怎样才能激发营业员的最大优势为茶叶店产生营业收入才是核心。管理者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不停观察营业员的工作,指导营业员如何做和怎么做,并在恰当的时机把不正确的行为改正过来。刚开张的茶叶加盟店可以推行奖罚制度,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次之是加盟开茶叶店需要坚持日志做报表。每天的营业员表现、常规消耗、绩效状况等都能够根据报表记录突显,便于管理者清楚掌握店铺运营情况,便于自纠自查,并依据目前经营情况更快更好地制订经营、销售、推广方案。

最终是加盟开茶叶店要搞好编制费用预算。针对资金的应用上,费用预算是很用得着的,这是对将来收益或成本的一种计划,乃至能够细化到销售、推广、拿货、营业等关键的项目计划。运用编制成本预算表格来推行则更有预见性,花销就更条理性,在最后,将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与预估使用情况进行做对比,就能知晓哪一方面是必须的,哪几个是多余的开支,进而不断开展优化,最后让茶叶店的资金运用趋向合理。

‘捌’ 茶叶公司生产茶叶如何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率

茶叶公司生产茶叶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是规模化种植,工业化生产

‘玖’ 茶叶行业面临的威胁

茶叶行业面临的威胁一、茶叶企业面临的挑战

1.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挑战

一是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感受到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就是不管什么样的创新,都会有很多模仿者,而且模仿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导致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二是厂商博弈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厂家和商家的关系不断深化,取得的效能非常低。传统的竞争方式导致渠道的价格和终端的门槛越来越高。

三是市场机制很薄弱,很多市场起来得快,死得更快,能连续火上三年的品牌和产品已经不多了。

四是营销的门槛越来越高,对营销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很多企业的营销运作和执行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营销骨干大多吃不了苦,也缺乏韧性。

2.消费主体的变化

很多人惊呼国际休闲食品和饮料行业简直就是一个时尚业,因为休闲食品和饮料的消费主体都是80后、90后,他们年轻、时尚,不讲经典也不讲历史,凭的是感觉。所以现在整个茶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掘新的年轻人去消费你的产品。

还有就是大部分消费茶叶的人员都是男性居多,怎样能吸引女性购买茶叶就是一个问题。

3.营销手段单一,市场维护度提高

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营销手段单一,资源消耗过大。资源的消耗使很多企业很难受,以前投钱搞一个新产品五六十万就能启动,现在没有五六百万根本启动不了区域市场,更别说全国性市场了。

另外,市场的维护难度提高了,大家都想做终端,经销商的选择越来越多,因为选择太多,除非是很强大的品牌,有足够的消费者控制力,否则难以控制渠道。

二、茶叶企业面临的机会

1.消费理念的变化

一方面,经营成本在提高,行业管制在加强,导致的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消费者发生很大变化,吃出健康、穿出品位成为大部分人的消费习惯和诉求,所以现在的创新更多强调的是在精神层面的创新,消费者体验的创新。

价值的趋向更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尤其是消费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80后、90后现在成为新的消费主体,尤其在饮料和食品领域里他们更是主体,他们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跟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有本质的差别,新一代的消费者在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筛选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2.城乡一体化趋势

需求环境在变化。城市里流行的东西跟农村差距越来越小,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因为终端渠道现在都是一体化覆盖,两元结构现在被打破,市场变成一元结构,所以中心造势、中间复式的模式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3.行业规则的变化

行业规则在变化。想做好一个产品,那么品牌、产品、渠道推广投入一个都不能少,总体门槛在提高。所以仅仅有一个VI或者仅仅做一个投放,找一个形象代言人忽悠一下,这种时代已经结束,必须有全案策划,只有系统的组织保障和队伍的执行力,才可能有所作为。

现在已经到了终端演示时代,终端的体验性、演示性、展示性、情境化成为发展的趋势。企业卖的是一种感觉,尤其是80后、90后,他们的感觉就是活在当下,活出感觉,所以要传递这种感觉给他们。

三、行业机会给经销商的冲击

1.对经销商的职能越来越高

由于市场越来越理性,门槛越来越高,行业越来越整合,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使经销商的市场空间和利润被压缩。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发现做名牌产品痛并快乐着,比如:青岛啤酒的经销商曾说,卖啤酒就是搬运工,挣的是搬运工的钱,干的是搬运工的活,还要赊账,没钱挣,但是不做青啤,没生意你更惨。很多老板说“我做青啤能够把网络铺开,把队伍养住,然后我再做两个二线产品挣钱”,所以做名牌产品对经销商的职能要求越来越高。

2.经销商两级分化

这几年大的经销商越来越大,小的经销商举步维艰。现在出现了年营业额几亿的大经销商,跨区域能够覆盖市场,纯粹就是一个企业,有信息化管理,有人力资源,有后勤服务,有培训指导,有专门的KA部、餐饮部、团购部,甚至有一个老板到什么程度,所有的业务员、所有的车,全部是GPS定位,天天看屏幕,每个车在什么地方,每个业务在哪条线全明白,而且都是电脑下单,刷卡订货,这种运作越来越厉害。

同时,也有一大批经销商有很大的困惑,尤其是那不上不下的,往前跨一步举步艰难,捉襟见肘,不光是资金问题,管理、人员、上游产品资源都是制约要素。而现实的形势对经销商的能力要求,比如掌控终端、市场推广、业务能力、后勤支持这一系列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这类经销商处境很尴尬。

四、企业知道经销商需要什么吗?

经销商需要三点:第一合作要愉快;第二短期能挣钱;第三长期能发展。

大部分经销商在这方面做得不到位,理念很陈旧,模式比较单一,还是坐地批发,靠拼差价挣钱,错误论价而且多品牌操纵。很多经销商的仓库跟超市一样,N个品牌,而且没有一个品牌卖干净的。另外,很多经销商有一个特点,以我为主,等、靠、要思想很严重,缺乏那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思想,对网络的要求,对区域市场的操作,对队伍的建设不重视,总希望挣快钱,挣省心钱,什么都想靠厂家做,但是短期有钱挣,哪天厂家一撤,你就死定了,你永远没有话语权。

经销商在厂家能够有发言权谈判的手法是什么?钱已经不是竞争力了。能谈判的筹码是有多少网络,能覆盖多少区域,经销商一定要理清这个思路。

市场突破的思路:

一、转变思维方式

首先要改变几种思维方式,现在的企业一定要从产品导向慢慢转向品牌导向,要有一个很好的品牌;

从价格导向要转向价值导向,不是你贵不贵,而是你值不值,给一个消费者购买的理由;

从简单的销售导向要转向顾问导向;

从单点运作导向要转向整合运作导向。

二、营销创新的三个方向

1.倍增顾客价值

商业社会惟一的原则就是价值,不是贵不贵而是值不值,给一个消费者使用产品的理由。

2.深化厂商关系

大部分中小型茶叶企业,仍然是渠道为王,终端决胜,这样的以地面战为主体的营销模式,大规模的广告运作和概念炒作,使得投入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差。事实上,要在局部市场,通过地面运作,以区域为核心做整合营销突破,以比较低的成本启动市场。

3.领先半步

对于模仿已经无法避免,那我们就尽量做到比别人快一点想问题,我突破比你快,我追跑比你快,我产品转化的结构比你快,我淡季比你生意好。跨越一步太快,领先半步正合适。要看明白趋势,不管是在产品的口感上、价位上还是在渠道的销售方式上,过宽和过快的区域关系很容易失调,因此要掌握好尺度。

‘拾’ 绿茶在加工过程中如何能降低成本呢

绿茶为不发酵茶。绿茶可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四大类,加工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工序相同即杀青、揉捻、干燥三个过程。
中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自唐代中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又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所采用的绿茶加工过程是:鲜叶①杀青②揉捻③干燥
1.杀青
(1)杀青目的要求:杀青是绿茶鲜叶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通过杀青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化,防止芽叶变红,形成绿茶“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并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增进茶香,使叶质变软,为揉捻创造条件。(2)杀青技术:目前各地使用的杀青机,基本上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连续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三种。安徽省使用最普遍的为锅式杀青机。以微85 型双灶双锅式杀青机为例,杀青温度应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切忌忽高忽低。—般锅温掌握在220℃~280℃范围内,视鲜叶老嫩与表面水多少而异。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以上;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10分钟左右。杀青方法应掌握“透闷结合,多透少闷”的原则,一般晴天嫩叶先闷1~2分钟,后透炒到适度;老叶先闷杀3分钟左右,再透炒到适度;雨、露水叶,先透炒,后闷杀,再透炒到适度。总之,“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3)杀青机械:杀青机械主要有锅式、滚筒式、槽式和滚槽式四大类。安徽省各地以锅式和滚筒式较多见。①锅式杀青机。84型锅杀青机,以茶锅的直径84厘米而命名的,其结构为茶锅、炒叶手、炒手轴、传动部分、茶灶等。锅式杀青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出叶快,杀青效果良好,而且价格较低;但不能连续作业,易焦边叶,出叶不干净,在出叶时需要人员操作。②滚筒式杀青机。采用一只金属筒体,在半封闭的情况下,直接加热金属筒,鲜叶在筒内转动,随导叶板均匀翻动推向前进,具有结构比较简单,安装方便,杀青均匀,杀青品质符合工艺要求,操作可连续作业,功效高,省燃料,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较大型的初制厂。

2.揉捻

(1)揉捻目的要求:揉捻是形成绿茶外形的主要工序,在于揉成紧结圆直的外形,并使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附着叶表面,以增进茶汤的浓度。

(2)揉捻的技术:目前使用的揉捻机种类较多,有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休宁245型、祁门550型、杭州55型、65型揉捻机等。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其转速控制在每分钟45~60转之间。揉捻的投叶量根据不同型号的揉捻机有所差异,木质四桶35~50千克,休宁245型15~17.5 千克,祁门550型27.5~35千克。揉捻时间,嫩叶应掌握“轻压短揉”的原则,一般为20~25分钟;老叶掌握“重压长揉”的原则,一般为45~50 分钟。加压的规律为“轻-重-轻”。具体的时间和压力为,嫩叶10'-轻压-5'~10'-松压5'-下叶;中等嫩度叶5'-轻压—5'-重压 10'~15'-轻压3'~5'松压5'-下叶,老叶5'-轻压10'-重压15'-轻压5'-松压5'-下叶。揉捻的程度到嫩叶80%以上成条,老叶 60%以上成条,能挤出茶汁为适宜。揉捻后需解块分筛,即解散揉捻叶团块,便于干燥成形,分出粗、细茶,将粗茶重复揉紧成条。
(3)揉捻机械①揉捻机。由揉盘、揉桶、棱骨、机架及传动部分等组成。主要机械及工艺性能见表。茶叶揉捻机的主要机械及工艺性能6CR-35型6CR-40型皖-45型皖-55型6CR-65型C-90型传动形式单机集体、单机集体、单机集体、单机单机传动单机传动回转形式单桶式单桶式单桶式单桶式单桶式双动式揉桶规格(外径X高)(毫米)揉桶回转工作转速(转/ 分)5550-6050-5548-5245-4855-60加压形式杆杠滑块杆杠滑块杆杠滑块丝杠浮动丝杠浮动链轮丝杆升降揉桶装叶量(千克)(杀青叶或萎凋叶)7.5-108-1015-2028-3260280-320配用功率(千瓦)0.751.11.12.25.57.5绿茶揉捻时较红茶压力轻,时间短,揉捻数量要适当,一般采用小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40型、45型;而红茶则用大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55型以上的揉捻机。
3.干燥
(1)干燥目的要求:这是绿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为蒸发叶内过多水分,防止霉变;彻底破坏叶内残余酶的活性;发展茶香,增进滋味以及进一步做成紧结细长、略弯成眉的条形。
(2)干燥的技术:炒青绿茶干燥工序分滚湿坯(又称二青)-炒毛坯(又称毛铪或三青)-炒足干(又称足烘)。目前各地技术流程还不统一,有滚-炒-滚、烘-炒-炒、全滚、全炒等,各有优缺点。现就滚-炒-滚技术介绍于下:先用滚筒滚炒湿坯,后揉捻叶10~15千克,温度掌握在150℃左右,滚炒30分钟左右,达五成干无粘手感觉时下叶,摊晾后再锅炒毛坯。每锅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先高后低”从120℃逐渐降到90℃,炒30分钟。最后炒足干,投叶量5~7.5 千克,锅温开始控制在90℃左右,随着叶内水分的减少,逐渐降到60℃左右,炒40~60分钟,手捻茶条能成粉末就起锅,即毛茶。稍摊晾后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