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按计划成本运杂费怎么算
扩展阅读
山水画需要有哪些工具 2025-05-14 04:26:23

按计划成本运杂费怎么算

发布时间: 2022-09-02 22:46:09

① 计划成本中的运输费

运输费在采购环节一般是计入到材料的成本里面
:材料采购:则是在计划成本下用的..

如果是计划成本核算,则
借:材料采购 1000
应交税费 170
贷:银行存款 1170
运费也要计入到成本里面,假如运费是100元,按7%计算进项税抵扣
借:材料采购 93
应交税费 100*7%=7
贷:银行存款 100

材料入库时,则 假如计划成本为 1200元
借:原材料 1200
贷:材料采购 1000+93=1093
材料成本差异 107

② 请问计划成本下的运费如何核算

对于计划成本下的.能抵扣的计入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

不能抵扣的计入采购成本.然后转入存货.与计划成本的差额走材料成本差异.

③ 材料运杂费怎么计算

材料运杂费是指材料自来源地运至工地仓库或指定堆放地点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材料运杂费一般应包括调车和驳船费、装卸费、运输费和附加工作费等。一般用在国际与国内贸易中,卖方要将货物运往买方所在地,于是就产生了中间的运费与其它一些小费用。这些费用就统称为运杂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

1、企业购入的存货,按买价加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和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以及其他费用,作为实际成本。

2、商品流通企业购入的商品,按照进价和按规定应计入商品成本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由此可见,工业企业购入原材料发生的运杂费,应当计入原材料成本。

轨枕、钢梁、钢管拱、斜拉索、钢筋混凝土梁、铁路桥梁支座、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电杆、铁塔、机柱、接触网支柱、接触网及电力线材、光电缆线、给水排水管材等材料(电算代号见表,自来源地运至工地所发生的有关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其他有关运输的费用(如火车运输的取送车费等)以及应按运输费、装卸费、其他有关运输的费用之和计取的采购及保管费。运杂费的计算规定如下(1)各种运输单价①火车运价火车运价分营业线火车、临管线火车、工程列车、其他铁路四种。A.营业线火车按编制期《铁路货物运价规则》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公式如下:营业线火车运价(元/吨)•=K1×(基价1+基价2×运价里程)+附加费运价其中:附加费运价=K2ו(电气化附加费费率×电气化里程+新路新价均摊运价率×

运价里程+铁路建设基金费率×运价里程)。

④ 设备运杂费是什么计算公式是什么

国产设备由设备制造厂交货地点起至工地仓库止所发生的费用。国产设备的运杂费一般是指从生产厂到工地发生的采购、运输、保管、装卸以及其他有关费用;进口设备国内运杂费指从我国港口、机场、车站运到所在地所发生的港口费(港口建设费、港务费、驳运费、倒垛、堆放保管费、报关、转单、监卸)、装卸、运输、保管及国内运输保险等费用。

设备运杂费系统指设备原价中未包括的包装和包装材料费、运输费、装卸费及仓库保管费、供销部门手续费等。如果设备是有设备成套公司供应的,成套公司的服务费也应计入设备运杂费之中。

⑤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运杂费怎么处理

运杂费 2000/1.07=1869.16,(130.84 ,运费可以扣除的进项税,7%的税率参考哈)
实际成本 (140000-23800)+1869.16=118069.16
计划成本 4995×30=149850

材料成本差异 149850-118069.16=31780.84

供参考。。

⑥ 计划成本法的公式

1、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数量×计划单价

2、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

3、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4、材料成本差异率=差异额/计划成本

拓展资料

实际应用

计划成本的制定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制定得恰当,既有利于企业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也有利于财务部门制定考核标准 >标准,分析采购成本升降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财务信息。计划成本,一般由企业采购部门会同财务等有关部门制定,包括买价、运杂费及应计入成本的有关税金等,力求接近实际。每年年初,由采购部门会同财务等有关部门,按材料类别、品种、规格编制成材料计划成本目录。对一些品种、规格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悬殊的,应分析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然后对所定不恰当的品种、规格材料计划成本进行修订,使之符合实际,以利于计划成本的执行。

材料成本差异率的确定

1.确定材料成本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对企业大宗原材料、价值高的原材料,按类别及用途分别确定。如矿石应按原矿、精矿、粉矿、块矿等,煤应按炼焦煤、无烟煤、瘦煤等分别确定成本差异率;在材料领用、出售、生产中,分别按各自成本差异率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对低值易耗材料,可按综合差异率确定成本差异率。这样,既可简化

财务核算工作量,也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确定成本差异率应注意配比性原则。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异率计算外,都应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不管使用当月的实际成本差异率,还是使用上月的成本差异率,在计算时都应注意配比性原则。

月末在材料已到发票未到情况下的财务处理:

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月末在货物已到而发票未到的情况下,其财务处理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暂估入账,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金额。不管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暂估入账,都没有包括不计入成本中税金。因为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的组成内容是一样的,均包括材料价款、运杂费及有关税金等。月末,如果企业有大量暂估入账的材料,企业就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因此,企业应按照重要性、谨慎性及成本效益原则,按月末货物已到发票未到的情况进行财务处理。

1、月末、季末的财务处理。月末、季末的财务会计报表一般不对外报送,也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根据以上原则可从简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金额。会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不列示,会计报表附注不披露。

2、半年末、年末的财务处理。半年末、年末的会计报表既要对外报送,也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从重要性及谨慎性原则考虑,半年末、年末如存在大量的暂估入账的材料,其账务处理应借记原材料(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递延税款——暂估进项税额(价款按17%或13%及运杂费按7%计算部分),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金额。这样处理包含材料中不计入成本中税金部分,

3、应付账款中体现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在递延税款下增加一栏。其中,暂估进项税额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披露货已到发票未到的原因、时间及暂估金额;如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将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会计报表的误解。

⑦ 计划成本法下运杂费怎么计

对,楼上正解

⑧ 请问在计划成本下,如果出现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怎么计算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外购存货入库前发生的合理损耗,计入该存货的成本中。因此,题中:

入库存货的实际成本 = 102 000 + 17 340 + 1 400 + 359 = 121 099元

单位实际成本 = 121 099 / 5 995 = 20.20元/吨

入库存货的计划成本 = 20 * 5 995 = 119 900元

入库存货材料成本差异= 121 099 - 119 900 = 1 199元

编制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121 099元

贷:银行存款121 099元

借:原材料 119 900元

借:材料成本差异1 199元

贷:材料采购 121 099元

(8)按计划成本运杂费怎么算扩展阅读:

(一)入库材料发生的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本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调整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的金额应自“原材料”等科目转入本科目:调整减少计划成本的金额,记入本科目的借方;调整增加计划成本的金额,记入本科目的贷方。

(二)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材料成本差异,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委托加工物资"、"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⑨ 会计里的运杂费怎么算

会计里的运杂费一般包括以下条目:

  1. 调车和驳船费:是指机(汽)车、船只到专用线、公用地点或指定地点时的车辆调度及驳船费用。

  2. 装卸费:是指给火车、轮船、汽车上下货物时所发生的费用。

  3. 运输费:是指火车、轮船、汽车的运费。

  4. 附加工作费:是指货物从货源地运至工地仓库所发生的材料搬运、分类堆放及整理等费用。

⑩ 运杂费怎么算

如果是运输服务公司,那么应该可以开具运输业普通发票,然后按照营业税缴纳5%。

如果是一般纳税人。而且是销售货物的企业,只不过同时收取了运费,那么只能把运费和销售收入合并计算,开具专用发票,而且按照合计收入的17%缴纳增值税销项税
运费÷(1+17%)×17%
如果是小规模的那么就按照
运费÷(1+3%)×3%
运杂费是算增值税的价外收入,是含税的,需要换算为不含税后乘以增值税率。税率按运输的货物所适用税率。

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