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费用粘性
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这一"黑箱",而且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起了一座桥梁。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产生的成因及其经济后果、以及对其存在性质疑的相关研究,然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最后在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B. 应计盈余管理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吗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方面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的。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内,经理可以透过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将某些给定的方法用特别的方式加以运用(如改变折旧资产的服务年限)来控制盈利。但事实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如研发费和广告费投放百分比的确定、生产线的增减、收购另一家公司)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时也叫真实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经济收益观(economicincome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数据(譬如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当然,经济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一般说来,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即使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我们认为以信息观(informationperspective)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在信息观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content)这一统计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还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计。但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现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C. 什么是价格粘性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价格粘性又有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之分,其定义如下:
1、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
2、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价格粘性形成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以促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有官定,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具有粘性。这只是简单意义上的阐述。更深入一点地说,这是模型建立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条件。凯恩斯就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价格具有粘性,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就是弹性的。
D. 成本粘性
成本费用粘性是指成本费用随业务量变化时出现的不对称性,表现为成本在业务量增加时的变化率大于在业务量减少时的变化率。
在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学者认为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集中在管理者乐观预期、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规模、公司性质、法治环境、资产结构等方面。
成本费用粘性的特点:
成本(反)粘性的反转性主要揭示了成本粘性与时间跨度的关系,一般表现为成本粘性的程度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变小。随着会计期间跨度的拉长,成本粘性明显降低,并以此来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尚不够高;而廉瑾瑜认为成本粘性并不会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立即下降,而是从第3年开始,才会出现成本粘性下降的情况。
与成本粘性的反转性相反,成本反粘性具有逆向反转性,何巍在对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研究中发现,随着会计年度的延长,前3个年度中会出现成本粘性程度加重的现象,这恰恰与成本粘性所具有的反转性相反,在此称为逆向反转性。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成本费用粘性
E. 中小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中小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有:
1.管理观念落后
很多制造企业认为成本管理主要由企业领导和相关的财务部门负责,而生产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需要根据管理人员下达的指示完成任务即可。
2.管理方法不科学
部分制造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分批法计算成本,而不愿采用先进的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标杆成本法。
3.管理信息误差较大
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尚未建立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或未将系统末端延伸至生产班组,仍然采用填写报表,再由专业人员将报表数据统一汇总或输入计算机存档。
4.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成本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相关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5.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而且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6.产品的无形损失严重
产品过时、过季及供过于求等原因造成的产品贬值。
7.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
成本控制过程中缺乏全局性,企业的一贯做法是在事后对成本进行分析评价,进而采取措施来控制成本,而对于事前和事中控制工作重视不足。
中小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1.建立系统的成本管理观念
成本管理视作一项系统工程,把握住整体与全局,运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构建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
2.导入现代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
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手段,积极引进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
3.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企业应全面推行会计电子化,建立科学的成本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末端涉及每个生产班组,制定易填报、易统计的录入表格,尽量减少人工误差,保持财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有效。
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定期组织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
5.扩大技术创新力度
追求技术创新,在产品质量、性能、款式和包装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生产率,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6.减少“无形损失”
生产前做好市场调查,按市场需求来开发产品和组织生产,同时缩短产品的待售时间并有效降低库存,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形损失”。
F. 价格刚性是什么意思价格粘性又是什么意思
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在确定后就不易变动的现象,即价格缺乏弹性。由于市场竞争被垄断所替代,出现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因此物品的价格是由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操纵的,因而形成了价格“刚性”,即价格在确定后不易下降,导致物价经常处于较高的指数上。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G. 高管薪酬与成本费用粘性研究是什么意思
管理会计在长期的发展中都以成本性态理论作为其基础性的理论,假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是严格的线性关系。但是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成本在业务量增加时的增加额大于在业务量减少时的减少额,即出现了成本费用粘性现象。成本费用粘性概念的产生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学者们开始陆续对其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了粘性的方方面面,包括粘性的存在性、产生的原因、经济后果等。但是也有学者对已有的研究从样本选取等方面提出质疑,认为成本费用粘性可能被高估。已有的研究认为代理问题引发的管理层机会主义是影响成本费用粘性的重要因素,加强对经理层的激励和约束能有效地抑制代理成本,从而有可能减弱成本费用粘性。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进行研究:本文以2007年现行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管理层乐观预期减弱为契机,选用2007-2012年的数据分析成本费用粘性是否存在或减弱,并且从高管薪酬和股权集中度角度研究代理问题与成本费用粘性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部分学者的反驳采用了不同的选样方法。 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贡献、文献综述及文献评述,然后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理论分析。第三部分是高管薪酬、股权集中度与成本费用粘性的实证研究设计(包括假设的提出、模型设定及变量定义)。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启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研究结论、相关政策启示、本文的贡献及不足、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剔除成本费用变化率与收入变化率不一致的样本之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以来的销管费用和销货成本均存在显着的粘性特征,并且粘性水平低于2007年之前,销管费用粘性水平高于销货成本粘性。(2)在剔除成本费用变化率与销售收入变化率不一致的异常样本之后,原本成本费用粘性均存在并显着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只存在显着的销货成本粘性(且有所减弱),不存在销管费用粘性。(3)本文对剔除异常样本之前和之后高管薪酬、股权集中度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在剔除异常样本之前,高管薪酬、股权集中度都与销管费用粘性和销货成本粘性成负相关关系,而在剔除之后,销管费用不再存在粘性特征,高管薪酬、股权集中度与销货成本粘性存在负相关关系。 本文的贡献如下:(1)分别研究了2007年(现行会计准则实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销管费用粘性和销货成本粘性,从而检验得出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和金融危机发生所导致的管理层乐观预期减弱(或悲观预期)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有所减弱。(2)采用了不同的选样方法对成本费用粘性进行研究,得出选样方法确实可以影响成本费用粘性实证研究的结论,用国内数据证实了国外学者的反驳。(3)在高管薪酬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代理问题与成本费用粘性的关系,得出对高管进行激励和相对集中的股权有利于减弱成本费用粘性,从而充实了代理问题导致的管理层机会主义与成本费用粘性的关系的大样本研究。本文的不足之处体现在:(1)本文使用国泰君安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研究,但是有可能存在数据质量不高的情况,这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影响;(2)本文只采取了不同的选样方法对成本费用粘性进行研究,并没有从研究模型的角度进行修正和对比研究,如果对研究模型再加以修正,可能会有新的发现;(3)影响成本费用粘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从代理问题角度选取了高管薪酬和股权集中度两个变量,如果能综合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成本费用粘性的解释作用可能会更好。虽然有这些不足,但相信本文对正确认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行为仍有一定的帮助。
H. 成本性态企业的成本分为几类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成本性态企业的成本分为三类。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也称“固定费用”,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产品产量或销售量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二、变动成本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在西方实务中,通常包括:生产成本中单耗稳定的直接材料、工资率稳定的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随产量正比例变化的物料用品费、燃料费、动力费等;销售费用中按销售量支付的销售佣金、装运费和包装费等。
三、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是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成本总额虽然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但其变动幅度并不同业务量的变动保持严格比例的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各项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成本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企业总成本当中,不同成本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多而增大,而有的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多而降低,有的成本与管理者直接相关,而有的成本与管理者没有直接的关系。
(8)什么企业存在成本粘性扩展阅读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外,还必须事前制订出合理的成本责任制,使各责任中心明确任务,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来实现成本降低的目标,并且在期末进行考核。成本目标必须既有远瞻性,又有可实现性;既要综合考虑单位整体目标,又要考虑各部门实际。
各种成本中既有固定成本,又有变动成本,而在这些成本当中,很多固定成本是已成定局的,是各个使用部门所不能改变的,属于不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是指不能由一个责任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控制,不受其工作好坏影响的成本。
I. 速求工资粘性产生的原因。谢谢了
网上搜一下
粘性是指工资率的变动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动,即工资率不能对劳动供求的变动作出及时而迅速的反应。这里所强调的不是工资率不会对劳动供求的变动作出反应,而是这种反应慢,从而在短期内劳动市场会出现失衡。
这种观点是以现实中的工资决定机制为依据的。这就是说,货币工资通过劳资双方协议,由工资合约固定下来,在合约期内无论劳动市场的供求发生了什么变动,工资并不能随之变动。只有在下一个工资合同签定时才能变更。所以,工资的粘性是由制度框架决定的,这就与物价可以随时变动不同。
还应该指出,在现实中工资率也并不像以上所说的那样固定。例如,工资自动调整的条款规定,即使在工资合同期内,货币工资率也可以自动按通货膨胀率调整;此外,奖金、加班费等不包括在工资合同之内,也随劳动市场供求变动而变动等等。持粘性工资论者也承认这些事实,但他们认为,这些变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资调整慢于劳动市场供求变动这一事实。
对于采用工资合同制的原因,持粘性工资论的经济学家解释也不同。一般认为是,劳资双方都希望有一种稳定的关系。这样,从劳动方来说,可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从企业来说,可以有稳定的劳动供给与成本(尤其是技术工人的供给〉。双方这种希望就业与工资率稳定的愿望就由工资合同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