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算成本与税额!
1
进项额:7500*11.2
2
进项税额:7500*11.2*13%
3
销项额:4200*33.93
4
销项税额:4200*33.93/(1+17%)*17%
5
增值税:4-2
所得税:(4200*33.93/1+17%-7500*11.2)*33%
6
成本价:1.62*11.2*(1+17%)
本人是学员,以上答案仅供参考。
Ⅱ 产品价格组成中有含税与不含税成本如何计算总价,及税费
含税价格怎么算出不含税的公式为:不含税价格=含税价格/(1+适用税率)。
例如:含17%增值税价为100,不含税价即是100/1.17=85.47008,
税金是85.47008*0.17=14.5299
含税价是包括税金在内的价。含税价包含的是增值税即零售价,部分征收消费税的货物除了增值税也包含了消费税,但不包括价外费用,如包装,装卸费等,销售商开具的普通发票上的金额即为含税价而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为不含税价,因为增值税额单独列出一般情况下,零售、销售给小规模、个体纳税人、一并收入的价外款、货物包装押金都是含税价格。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没有开具发票,但是视同销售应该计算增值税的时候就应该是不开发票但是同样计算到含税销售额中。
Ⅲ 怎样计算增值税成本
一、增值税是价外税,购进货物的增值税可以进行抵扣。上述计算均未考虑可以抵扣的进项税。正确的计算应该是:
(1)税前售价(110+5+5)×(1+20%)=132
在此基础上考虑增资额应纳税金,具体的计算为:
(2)(税前售价-购进货物能够取得抵扣发票的进项额)×17%=应该计入售价的增值税
上述二项合计为能够达到销售毛利20%的销售价格。
二、如是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应直接计入存货成本,如是一般纳税人就不应入成本(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购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的税额应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Ⅳ 含税成本如何计算
产品成本价包括原料价格、直接人工成本、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税价即(营业税)销项税售价百份之五。
不过,购买原料价格就包含税务,供应商当时成交时应该提供增殖税发票,所以制定现在成品价格时候不用考虑再交纳税,但年度利润就百份之25的上缴税务。一些用于公共事业慈善的支出可以在利润中减少相应该交纳的利润额。
(4)如何算出产品的税费成本扩展阅读:
含税价包含的是增值税即零售价,部分征收消费税的货物除了增值税也包含了消费税,但不包括价外费用,如包装,装卸费等,
销售商开具的普通发票上的金额即为含税价而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为不含税价,因为增值税额单独列出一般情况下,零售、销售给小规模、个体纳税人、一并收入的价外款、货物包装押金都是含税价格。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没有开具发票,但是视同销售应该计算增值税的时候就应该是不开发票但是同样计算到含税销售额中。
Ⅳ 进货价含税,销售价含税和不含税,分别怎么算成本,和利润
1、货物的购进成本,也就是不含税金额
=240/(1+17%)=205.13
2、进项税额
=240/(1+17%)x17%=34.87
不含税销售时,销售毛利=300.00/(1+17%)—205.13=51.28
含税销售时,销售毛利=330.00/(1+17%)—205.13=76.92。
说明,无论是以含税价销售,还是以不含税价销售,都要计提销项税额。从以上计算结果来看,还是以含税价销售为好。
Ⅵ 产品税前和税后价格怎么算
税后价格即含税价,是指包含税金在内的计税价格,价格由成本、利润和税金组成,税金内含于价格之中;实行价内税时,商品交易价格即为含税价格。如果商品价格为不含税价格,就要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含税价格。
税前价格即不含税价,是指不包含税金的计税价格。如果商品价格为含税价,要换算为不含税价。
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报价一般多为含税价,因为这就好像是默认的潜规则一样。至于把含税价再分离为不含税价和税金,多半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企业会计在对收入入账时应该处理的事情。过程也比较简单。三者的关系如下所示:含税价=不含税价*(1+适用税率),销项税额=不含税价*适用税率,含税价=不含税价+销项税额。
(6)如何算出产品的税费成本扩展阅读:
出于商业上的种种考虑,交易双方将合同交易价格约定为税后金额(或净额),在商业安排中十分常见。然而,这里的税前税后究竟指的是增值税前后还是所得税前后也常有不同理解。
更加复杂的是,不同于纯境内交易,在跨境交易中,由于预提所得税的影响,如果税务上的判断与商业安排的经济实质不一致,则对是否净额的约定就可能产生额外的税务成本。在合同中约定税前还是税后,并不是只有商业考虑这么简单。
Ⅶ 销售产品怎么计算税金
销售产品计算税金的方法是:
1、如果企业是一般纳税人,税率为17%时:
税额=含税收入/1.17*17%。会计分录是:
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2、如果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时:
税额=含税收入/1.03*3%。会计分录是:
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Ⅷ 怎样计算产品税前和税后的价格,和税费
如果知道产品税前价格,则税费=产品税前价格*税率
税后价格=产品税前价格+税费
如果知道产品税后价格,则产品税前价格=产品税后价格/(1+税率),税费=产品税前价格*税率。
Ⅸ 如何计算成本价
成本价计算方法:
1、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直接费用。
2、 销售成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包括广告费用、运费、税费等。
3、 期末成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4、 产品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产品总量。
5、 单位产品目标成本=预测的出厂价格×(1-税率)-利润目标/预测产量。
6、 产品单位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产品总量)+单位变动成本=产品总成本÷产品产量。
7、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分配率。
8、 股票成本=买入股票的价格+券商的手续费用+印花税+过户费用。
拓展资料:
1、成本价原指商家购入商品的价格,成本价并不是出厂价,成本价中含有一定的手续费用,有时还会加上其他费用,如果是自己生产的商品,其成本价包括转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资、应该分摊的折旧费、生产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维修费等;如果是购进的商品,成本价即商品的购进价值,有运费的话还会加上运费,某些时候也称出厂价。
2、但是在股票市场中,成本价指的是实际买入股票的价格,股票的成本价是买股票的价格和券商的手续费以及印花税和过户费的集合。股票中的成本价格是指用户在购买股票时花费的一部分。大陆的股市规定用户买入时不需要收取印花税的,只有手续费。无论投资者投入多少费用,只要有产生交易,就会产生成本。股票购买和商家购买商品是不一样的,商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快速的变动,但是股票价格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波动。
计算成本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可靠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核实性;
3、相关性原则;
4、分期核算原则;
5、权责发生制原则;
6、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7、一致性原则;
8、重要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