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耒耜指的是什麼工具
耒耜指的是一種像犁的翻土農具。耜用於起土。
在漢代以前被認為是一件東西。其實為兩種器物的結合體,耒為上部,耜為下部,這個觀點出自《說文解字》的作者、有字聖之稱的漢代文學家許慎。
耒耜據傳是神農氏發明的,《周易系辭下》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意思就是說伏羲死了以後,神農氏興起。砍斷木頭做成耜,烤彎木頭做耒,把耒耜的利處教給天下百姓。現代的考古發現也證實耒耜確實是耒與耜結合的工具。
簡介
耒耜既可以做農活,又可以用於治水,是什麼材質製成的呢?許慎以為耒和耜均為木製。東漢時期,比許慎更晚的另一位經學大家鄭玄也認為上為耒,下為耜,但提出耜為金屬製成。
耒耜作為古代的重要農具,用於翻土耕田和修築河道,如果都是木質材料,顯然很容易磨損,而且加工也存在困難;如果都是金屬材質,其重量必然很大,古人雖然力量驚人,能拿起來耒耜也屬不易,更別提幹活了,所以柄(耒)為質地輕的木頭,耜為金屬材質顯然更合乎情理。
Ⅱ 耜和耒耜有什麼區別
一、外形特徵不同
1、耜: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2、耒耜: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改進的耒有兩個尖頭或有省力曲柄。
二、製作原料不同
1、耜:主要是木頭、骨質、金屬制。
2、耒耜:材料發展為石質、骨質或陶質。
三、作用不同
1、耜:原始翻土農具耒耜下端的主要鏟土部件,裝在犁上,形狀像今的鐵鍬和鏵,用以翻土。
2、耒耜: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耒耜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後來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Ⅲ 耒耜是用什麼製做的
早期是用木頭做的。後期是石質、骨質或陶質。
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改進的耒有兩個尖頭或有省力曲柄。
耜類似耒,但尖頭成了扁頭(耜冠),類似今天的鍬、鏟。其材料從早期的木製發展出石質、骨質或陶質。
耒耜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後來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耒耜為先秦時期的主要農耕工具。耒為木製的雙齒掘土工具,起源甚早。
在鐵器出現之後,木耒、木耜也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如《管子·海王》說到當時鐵官時,以為"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這是這類工具變為鐵制的明確證據。
在出土的實物中也有這方面的材料,如湖北江陵曾出有戰國時的耒。其形制是,從柄到齒皆為木製,柄略向後屈,雙齒則略向前彎,齒端套有鐵制的刃口。
戰國時臿的實物未見。長沙馬王堆僅墓出土的木臿上面也套有鐵刃。戰國時的臿與此不會有太大差別。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炎帝部落開始大面積耕播粟谷,並將一些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如稷、米(小麥)、牟(大麥)、稻、麻等。
後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穀"或"百穀",並留下許多"神農創五穀"的美好傳說。其實,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改進以及野生動植物的馴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實現的。
後人把這些成果歸於炎帝,表現了人們對他的尊崇和對先祖的懷念。
Ⅳ 耜和耒耜有什麼區別
耜和耒耜的區別如下:
1、結構不同
耒耜為先秦時期漢族的主要農耕工具,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在牛耕的出現和冶鐵業的興起之後, 木耒、木耜也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 如湖北江陵曾出土有戰國時的耒耜, 其形制是從柄到齒皆為木製, 齒端套有鐵制的刃口。
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還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耒耜。鐵耒耜的發明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它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而耜,按結構可分為三角耜、梯形耜、鑿型耜犁壁和犁耜組成耜體曲面,根據耜體耕翻時土垡運動特點分為滾垡型、竄垡型和滾竄垡型三大類。滾垡型根據其翻土和碎土作用不同又可分為碎土型、通用型和翻土型。
耜刀:安裝在主犁體和小前犁的前方,其功能是垂直切開土壤和雜草殘渣,減輕阻力,減少主犁體脛刃的磨損,保證溝壁整齊,改善覆蓋質量。犁刀又分為直犁刀和圓犁刀。圓犁刀主要由圓盤刀片、盤轂、刀柄、刀架和刀軸組成。
2、作用不同
耜具有打破犁底層、恢復土壤耕層結構、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滅部分雜草、減少病蟲害、平整地表的作用。
而耒耜的作用是切割、破碎和翻轉土垡和雜草。
3、出現的意義不同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炎帝部落開始大面積耕播粟谷,並將一些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如稷、米(小麥)、牟(大麥)、稻、麻等。後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穀」或「百穀」,
並留下許多「神農創五穀」的美好傳說。其實,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改進以及野生動植物的馴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實現的。後人把這些成果歸於炎帝,表現了人們對他的尊崇和對先祖的懷念。
而耜的出現標志著漢民族正式進入農耕社會。
4、主要製作材料不同
耒耜主要採用生鐵進行鑄造,而耜主要採用黃銅進行鑄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耜
Ⅳ 「耒」和「耜」各有什麼用途
耒,就是耙子,用來把土地劃得松軟,好讓撒下的種子陷入土中。九齒釘耙就是耒。最初的耒,其實就是樹杈子。
耜,就是鏟子,也是用來讓土地變松軟的,但效率比耒高,因為可以大塊兒鏟土。最初的耜,是用厚實的扇形骨頭製作。因為功用相近,所以用了耒字旁。
後世發明的工具和操作,很多也用耒字旁,因為都是為了開荒鬆土撒種。比如,耕耘耦耨耠耔等。
有的方言里,會把牛讀作耦ǒu,可見古代農業方式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Ⅵ 耒耜是怎樣的一種工具
耒耜是青銅製成的,耒耜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
形狀
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改進的耒有兩個尖頭或有省力曲柄。
耜類似耒,但尖頭成了扁頭(耜冠),類似鍬、鏟。其材料從早期的木製發展出石質、骨質或陶質。
耒耜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後來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Ⅶ 耒字旁的農用工具有哪些
耒字旁的農用工具有:耙、耱、耕、耙、耖,耬車、耜
Ⅷ 在中國古代什麼是耒耜
先秦時期的主要農耕工具。耒為木製的雙齒掘土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人亻垂「始作耒」。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或和薪並提,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為木製的鏟狀耕田工具,西周時為人們普遍使用,《國語•周語》所引《周制》,其中有「民無懸耜」之語。春秋戰國時仍繼續沿用,《孟子•滕文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呂氏春秋•孟春紀》說每年之春,天子要親載「耒耜」而來到籍田。《周禮》中還談到製作木耜的情況,《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即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呂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也。」可見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寬度,而《考工記•匠人》則說「耜廣五寸」,則耜刃的寬度似隨地而異。
戰國時耜也稱為,故《說文》雲:「耜,也。」當時將苗和耒連在一起,如《韓非子•五蠹》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以為民先。」由於方言關系,像東齊一帶稱為木里,如《孟子•滕文公》:「蓋歸反木里而掩之。」趙岐註:「木里,籠之屬。」
Ⅸ 古人發明的一種工具"耒耜"是哪個行業
「耒耜」,音lěi sì,是古代漢族的一種翻土農具。因此使用耒耜的人,按照現在的劃分,應屬於「農業。
「耒耜」釋義:
1、農具
古代漢族民間耕地翻土的農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孟春之月﹞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禮記·月令》鄭玄註:「耒,耜之上曲也。」
2、總稱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孟子·滕文公上》
敵既壓境,始起而奪其農民之耒耜,強易以未嘗聞之後膛槍礮,使執以御敵,不聚殲其兵而饋械於敵,夫將焉往?--清譚嗣同《仁學》三六
一說耒、耜為兩種農具。參閱徐中舒《耒耜考》。
3、耕種
國家丁口連四海,豈無農夫親耒耜。--唐韓愈《寄盧仝》詩
單氏世以耒耜書詩為業。--明宋濂《單氏先塋碑銘》
「耒耜」的形狀
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改進的耒有兩個尖頭或有省力曲柄。
耜類似耒,但尖頭成了扁頭(耜冠),類似今天的鍬、鏟。其材料從早期的木製發展出石質、骨質或陶質。
耒耜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後來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Ⅹ 耒耜是什麼工具
象形字,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做犁的前身。「耒」是漢字部首之一,從「耒」的字,與原始農具或耕作有關。本義: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木叉。耒耜的發明開創了我國農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