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利用有哪些問題
擴展閱讀
鑽石小程序在哪裡 2025-05-14 05:48:25
股票如何買可以攤薄成本 2025-05-14 05:40:34

資源利用有哪些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5-28 07:55:04

❶ 地理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哪些問題

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❷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有什麼

1、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戶生產效益低

在農村,目前大都按人口或勞動力平均分配土地,這種方式雖能調動農戶的積極性,但是形成了分散、細碎、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方式。

這種以農戶為基本單位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方式與市場經濟要求的大規模集約化經營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

據測算,每個農村勞動力耕種15畝以上土地,收益才可以超過務工收入,但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遠遠達不到這個標准,再加上主要農產品價格不合理,糧食價格有下跌趨勢,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直線上升,農民負擔增長速度超過收入增長速度。

2、農地非農化問題嚴重,耕地數量、質量均有所下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六五」期間,我國凈減少耕地235萬公頃,年均減少47萬公頃;「七五」期間,全國凈減少耕地123萬公頃,年均減少25萬公頃。

今後30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工業化的重要發展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居住、工業乃至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耕地;同時,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實施也將減少耕地.67萬公頃。此外,每年因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積也有4541萬公頃。

3、不合理、違法用地嚴重

在發展小城鎮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往往用行政化的辦法來推動,小城鎮建設規模過大,在蠶食耕地的同時又沒有發揮出城市化的作用。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對農村目前存在的土地問題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但各地對「路邊店的整治」、對在「耕地上建磚瓦窯廠」及鄉鎮企業所佔耕地等諸多問題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措施。

4、違法興建和超占宅基地現象突出

隨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興建攀比之風在廣大農村盛行,導致居民點周圍良田被人為蠶食。

未批先建、少批多佔現象十分突出。有的農戶為了自家方便,打圍牆,搭豬圈,也有的在門前屋後建廂房或附屬設施,妨礙了左鄰右舍的交通及通風透光。

更有甚者無限制地佔用耕地,想方設法在地理位置好的地段建房,形成了原住宅無人居住又無法復墾的「空心村」。

(2)資源利用有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為更合理利用土地、優化產業布局,必須進行土地利用的調查,也就是要對土地資源進行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的調查。

自然屬性調查要依據一定的原則劃分土地類型,著重土地的自然綜合特性,調查土地的數量、質量和分布規律及其分異、演化的動態過程。社會經濟屬性調查涉及土地利用現狀、土地生產水平、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等。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土地資源的生產力,包括土地的現實生產力和潛在生產力。對土地的調查研究首先從土地類型研究人手。對土地利用的調查著重於農業用地和非農業用地兩方面。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最基礎的一項工作,也是地籍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必須建立在准確完整的土地利用調查基礎上。

土地利用調查也是實現土地資源動態監測的中心環節,所以說這是一項科學性、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要弄清土地利用狀況的各種特徵及規律,摸清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質量及分布格局,並結合區域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自然環境特點、土地利用結構、開發程度、利用水平等,分析現狀土地利用的存在問題。

著重了解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結構,提出今後一定階段土地合理利用的措施和建議。

作為一項基礎工作,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應具有現勢性,因此,應對調查結果不斷補充更新,並開展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目前全國開展的縣級1:1萬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的建庫工作為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更新提供了條件。

❸ 企業無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哪些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不少企業通過開發利用無形資源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利益。但是,還有很多企業對無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主要表現在:
1、企業對無形資源開發利用認識不足。企業無視無形資源的存在,一些管理者思想上只把實物、資金等有形資源加以重視,而對依託於企業本身又無實體的無形資源忽視了。有形資源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在管理上操作性強,歷來被企業所重視;而無形資源一般不存在實物形態作載體,雖然價值遠遠高於有形資源,但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企業也根本不注重對無形資源的開發利用。如從技術方面來說,我國的專利投產率很低。據山東省對64家企業的調查表明,國有企業中主動進行市場預測的佔8.33%,合資企業中佔30%,民營企業中佔10%。這說明我國很多企業對市場信息等無形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不佳。
2、企業無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與環境變化相適應.缺乏市場生存能力。實踐經驗表明,企業的無形資源,如果開發應用得當。其價值絕對高於有形資源。我國企業由於管理方法不當,水平有限,技術開發、專利應用、商標創建與保護、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不能適應市場動態變化的需要。針對性不強,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無形資源的應用不能給企業帶來豐厚收益,企業缺乏通過開發利用無形資源來提高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3、對無形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系統的觀念和方法。企業總是孤立地認識、利用和管理單項的無形資源,片面地重視某一要素。當企業有了商標應用的經驗、教訓以後,就開始重視商標管理;了解到商業信譽的重要性以後,才加強管理以提高企業信譽;當其他企業通過專利技術贏得發展時,才開始尋求自身的技術發展;當社會上開始企業文化建設的大討論時,才著手企業文化建設等等。在無形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不是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研究無形資源的運用和管理,也不是通過無形資源組合的調整優化。來推動企業資源的優化利用,爭取更好的經濟效益。
4、對無形資源的保護不力。有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不當。導致管理和技術骨乾的大量流失,這些管理和技術骨幹「跳槽」時帶走企業的專有技術、客戶資料等無形資源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企業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無形資源;有的企業缺乏保密意識和方法,在介紹經驗、舉辦新技術展覽時無意中泄密,或是有關技術資料、貨源渠道、營銷方案、會計數據等被他人竊取,使企業無形資源價值大大下降,甚至完全喪失。
企業的無形資源包括專利、技巧、知識、關系、文化、聲譽以及能力,與企業的有形資源一樣,它們都是稀缺的,都代表了企業為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而必須付出的投入。在當代市場競爭中,無形資源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企業實踐者的重視。在無形資源中,能力作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潛在來源,指的是一個公司比其他公司做得特別突出的一系列活動,它可能出現在特定的職能中,也可能與特定技術或產品設計相聯系,或者存在於管理價值鏈各要素的聯系之中。
無形資源可以在企業不同層次存在著,如人力資源、團隊、職能、流程、項目或組織整體等。根據所需能力的不同,來自於無形資源的競爭力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經營能力的競爭力,它主要與生產過程的效率相關。競爭優勢可以通過規模、經驗以及以資本替代勞動來取得。另外一種競爭方式是企業家能力的競爭力,它來自於對組織和業務的一種全新組合。經營能力的競爭和企業家能力的競爭,可以通過戰略管理理論中以活動為基礎的觀點加以理解,如波特對成本領先和產品差異的論述:成本領先戰略體現了經營能力的競爭優勢,而產品差異戰略則與企業家能力的競爭緊密相連。第三種類型的無形資源競爭力,即簽訂合約以有效地調動某種不完全可交易的無形資源的能力競爭,稱為簽訂合約能力的競爭力。

❹ 經濟學中什麼是資源利用它包括哪些問題

資源利用的經濟學定義是在經濟學范圍內,它屬於宏觀經濟學范疇:在現實社會中,勞動者失業、生產設備和自然資源閑置等是經常存在的狀態。這說明,生產可能性邊界所標定的產量只是充分就業的或者說潛在的國民收入,而實際的國民收入往往小於它。研究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尋求改良這種狀態的方法,從而實現充分就業,使實際的國民收入接近或等於潛在的國民收入,這就是資源利用。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3-1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我國目前存在有哪些資源問題

一、水資源
中國人均水資源只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近二十年以來,由於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氣候持續乾旱,污染日益嚴重,水資源的供需茅盾十分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國水資源特點
(1)水資源總量多,但人均和單位耕地佔有量少
中國陸地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約61990億立方米,河川年平均徑流量約2700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約8700億立方米,扣除河川徑流量和淺層地下水量統計中的重復計算量7700億立方米,則淡水資源總量約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國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當於世界人均量的1/4,美國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見我國是個貧水國家。除去洪水期間放掉的徑流量和邊遠地區不便大量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外,實際能夠發揮作用的水資源量也就在10000億立方米左右。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成為健康問題,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受乾旱影響的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由於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糧食嚴重減產50億公斤以上。
(2)水資源的時間分布不平衡,年內和年際間變化大
中國的降水受季風影響,降水量和徑流量在一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很大。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季乾旱少雪,夏季濕潤多雨,每年汛期的降水量和徑流量佔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嚴重枯水。降水量的年際劇烈變化,造成江河湖泊的特大洪水和連續枯水年的現象。例如:黃河在近70年中曾出現過連續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連續9年(1943~1951)的豐水期。降水量和徑流量在時間上的劇烈變化,給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極大困難,造成枯水期無水可用,豐水期有水難用,使可用水資源的數量遠遠低於全國陸地水資源總量。
(3)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勻,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包括長江在內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6.5%,人口約佔全國的55%,但其水資源卻佔全國水資源的81%;而長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4%,其水資源量卻只佔全國的19%,其中,西北內陸地區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5.3%,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4.6%。水資源分布的嚴重失衡,不僅加劇我國水資源供需的矛盾,而且還導致我國北方地區易沙漠化、乾旱,南方地區易形成洪澇災害。
(4)水污染的蔓延,極大地減少了水資源的可用量
大量工業廢水和農業污水排入水體,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價值,減少了可以利用的水源。據統計,全國有1/3以上的河段受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嚴重,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地不符合飲用水標准。在本來水資源豐富的許多南方城市中,因水污染所導致的缺水量占這些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而水資源使用過程中的浪費現象更加劇了淡水的供求矛盾。落後的灌溉方式和生產工藝,以及城市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另一主要原因。
2. 中國水資源開發和利用面臨的問題
(1) 在水資源開發方面,我國存在著水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一些地區為滿足不斷增長的水資源需求,加大了水資源的開發力度。我國北方江河普遍存在開發過度的問題。黃河、遼河、淮河地表水資源利用率大大超過國際上公認的40%的河流開發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接近90%。素有「母親河」之稱的黃河自1972年出現首次斷流,進入1990年以後年年斷流,年平均達到107天,1997年斷流期竟長達226天。2002年黃河流域降水量較常年減少30%-50%,黃河花園口斷面徑流較常年減少了52%,2003年是黃河來水量50年來最少的一年,這意味著黃河的水環境形勢更加嚴峻。中國部分地區地下水也存在著開采過量問題。中國地下淡水資源量占國內水資源總量的1/3,最近20年來,全國地下水開采量平均以每年25億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總供水量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14.0%增長到2000年的19.8%。華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別高達72%和66%。目前,河北、北京、天津屬超量開采,山東、河南、山西、遼寧、陝西等省超過50%。北方地區除青海、新疆外,其他省、區、市開采程度均超過30%。超采地下水,已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國土資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華北平原已形成跨冀、京、津、魯的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地下水位低於海平面。地下水超采還誘發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問題。全國總計有46個城市因為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而發生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計最大沉降量超過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因地面沉降,一些城市經濟損失嚴重。有報道稱,20世紀70年代以來,上海因地面沉降的經濟損失達2900億元人民幣。
(2)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中國對水資源污染的治理力度遠遠不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在用水量急劇增加的同時,污水排放量也相應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出水環境容量。1980年全國污水排放量為310億噸之多,1997年急劇增加到584億噸,2002年稍有減少,仍高達439.5億噸,較上年增加1.5%。2002年中國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達到1366.9萬噸,超過環境容量的70%。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水資源污染治理力度一直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污水處理設施落後,污水處理率低。我國城市排水設施普遍比供水設施落後,1996年,我國城市供水設施服務人口的普及率達到94.5%,而同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13.1%,而且城市污水的日處理能力的增加幅度遠低於城市日供水能力增長的幅度,1990-1998年城市市政公共污水處理廠平均年增加日處理能力110萬立方米左右,而城市供水年增加供水能力850萬立方米左右。由此導致我國水環境惡化狀況難以緩解或好轉,進而加劇我國水資源短缺形勢。
(3)中國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現象。
農業、工業及城市是我國水資源的三大用戶,都普遍存在用水浪費的現象。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3.4%,加上農村生活用水則佔到81.7%。由於農業長期採取粗放式灌溉生產,水利用率很低。全國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4%,而世界許多國家已經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中國生產1噸鋼需要23-56噸水,而日本、美國和德國生產1噸鋼只需要6噸水。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達到70%左右,而大批城市的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僅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城市達到了75-85%。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跑、冒、滴、漏的損失率達到用水量的1/5。同時,水價過於低廉也容易造成水資源浪費。在一些缺水較嚴重的地區,100立方米農用水還抵不上一瓶礦泉水的售價。水價太便宜了,導致一些人不珍惜水資源
3. 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對策
針對面臨的水資源問題,保護、合理開發、調配水資源是當務之急。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戰略應是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支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是一個涉及多水體、多部門、多領域的復雜問題,必須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環境等多種因素。為此,需要積極開發潛在的水資源(開源),節約利用已有的水資源(節流),盡快整治嚴重的水污染(治污),同時加強水資源的綜合管理,以緩解目前嚴重的缺水危機,使有限的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
為了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必須努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寶貴的水資源。但水資源的保護必須從保護水體源頭開始,從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做起。每年來自水土流失、水體底泥等的污染水量往往占水量的一半還多,因此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改革農業漁業結構、合理施用化肥、農葯、建設水生態保護區和優化水體使用功能等,則是新時期水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的任務。
二、土地資源
1.中國的土地資源概況
中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106km2,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耕地約13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8%,現有耕地比重小於美國和印度。林地佔23.9%,牧草地佔28%。
中國國土面積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積約為326.3萬平方公里,約占土地總面積的34%。由於前者大都不適宜於農業利用,因而我國可供農業開發的土地資源並不充裕。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與人口眾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89-1993)結果,全國森林面積為133.7萬平方公里,僅佔全球森林面積的3%-4%,林木總蓄積量為117.85億立方米。1989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森林覆蓋率平均達31.3%,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全球人無佔有森林面積為0.0064平方公里,而中國只有0.0011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為8.6立方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2%,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佔世界3%-4%的森林資源,既要滿足佔世界近1/5人口的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要擔負起維護全球7%土地面積上的生態環境質量的任務。顯然,現有的森林資源狀況是遠遠不能令人滿意的。
濕地是指所有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和水域地帶,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初步統計表明,我國擁有的天然濕地,包括內陸沼澤11萬平方公里、湖泊12萬平方公里、海岸灘塗和鹽沼地2.1萬平方公里以及數量巨大的河流和廣闊的、深度不超過6米的近岸淺海水域,另外還有稻田人工濕地38萬平方公里。
2. 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危機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建設、道路交通和其他佔用,我國土地資源將嚴重不足,現有的土地資源將急劇減少。
(1)人均佔有土地過少
隨著我國人口的進一步增長,這一危機日趨明顯。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全國耕地面積減少9.56萬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已減少了近一半。
(2)耕地總體質量差
中國耕地分布很不平衡,水多的無地可澆,地多的無水可澆。乾旱地區土壤次生鹽漬面積不斷擴大,使作物無法生長而不得不棄耕。由於重用輕養、濫施化肥、水土流失、荒漠化和鹽鹼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全國耕地有機質平均含量已降至1%,明顯低於歐美國家2.5%-4%的水平。在重要糧食產區的長江和淮河流域,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不到1%,最低已不足0.3%。黑龍江省1989年抽樣調查表明,東北黑土帶土壤有機質含量已由50年代的8%-10%降為1%-5%。全國耕地中,缺磷面積佔59.1%,缺鉀面積佔22.9%。全國受鹽鹼化威脅的耕地約有6萬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危害的農田約21萬平方公里,遭受污染的耕地近20萬平方公里,受酸雨危害的耕地達3.7萬平方公里。據估算,僅農田污染一項,每年就使我國的糧食減產1200萬噸。綜合各種資料分析,全國高產穩產田約佔耕地面積的20%-30%,中產田佔40%-50%,低產田佔30%左右。
(3)森林覆蓋率降低和水土流失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森林資源早已不堪重負。照目前的砍伐速度,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很有可能已無成熟林可伐。雖然我國林木蓄積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凈虧0.3億立方米,轉變成目前的略有盈餘,但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於生長量。雖然我國的人工造林成效很大,但由於林業生產底子薄、欠帳多,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森林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會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已達150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5%。
(4)草地資源普遍退化
草地是一種可更新資源,在我國,草地對畜牧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廣大牧區草食家畜最主要的飼料來源,又在維護陸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對草地生態系統的特性缺乏正確、全面的了解,長期以來,我國對草地資源粗放經營,甚至採取掠奪式的經營方式,使草地資源普遍退化,明顯影響畜牧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生態後果。目前,草地普遍呈現退化的趨勢,如不採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產量可能要大幅度下降。因此,亟須加強草地資源的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大力遏制其逆向演替,搞好草地資源的保護和建設,努力提高草場載畜力。
(5)湖泊濕地的圍墾
建國以來,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作用之下,對湖泊的圍墾活動更加劇烈。僅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初步統計,圍墾面積達1.1萬平方公里。歷史上湖北省曾號稱「千湖之省」,可是目前只剩下湖泊326個,湖面由原來的0.8萬平方公里萎縮至0.23萬平方公里。圍墾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也帶來很多環境問題。它往往抵消和超過了人們所取得的既得利益,使人們陷入了始料不及的嚴重困擾。由於圍墾而使湖面縮小、容量減少,降低了湖泊調蓄洪水和環境自凈的能力,加速了湖泊淤積消亡的速率。此外,被圍墾的湖洲草灘往往是魚類索餌、產卵的場所,因此,圍墾也是造成湖泊魚類資源衰減的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長江流域的洪水不及1954年洪水流量大,但是所造成的損失卻遠遠大於1954年,究其原因,圍墾所造成的湖泊天然調蓄能力降低,不能不說是罪魁禍首。
(6)城鎮建設對土地的侵佔
人口的急劇增加,住房、交通和其他基本建設都要佔用大量土地。目前我國有近50萬公頃的耕地被三項建設(國家建設、鄉鎮建設和農民建房)佔用,按照這種速度,三年就相當於減少一個福建省的耕地面積。
(7)土壤污染日益嚴重
隨著工業發展特別是鄉鎮工業的發展,生產過程排出大量的「三廢」物質,通過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的形式進入土壤。同時農業生產中也不斷地施入肥料、農葯等物質並在土壤中累計,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污染。
3.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人類的生產活動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進土地進化。首先必須加強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濫伐森林、陡坡開墾等所引起的土地退化的危害性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其次,要因地制宜,將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環境條件統一起來,採取綜合治理措施。再次,要控制城鎮和公交生產佔地。
三、礦產、能源資源
礦產和能源是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能源總消耗量和人均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能源工業發展很快,為近20年來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 我國的礦產、能源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經過幾十年的普查和勘探,截至2001年,我國發現礦產171種,探明儲量的156種,發現礦床、礦點20多萬處,是世界上礦產種類齊全、儲量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有40多種主要礦產探明儲量的潛在價值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前蘇聯和美國。但是,我國有13億人口,按人均擁有礦產資源量計算,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40%,居世界第81位,因而按人均佔有量計算又是資源小國。而且,我國儲量豐富的礦產主要是一些用量不多的礦種,而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大宗消耗性礦種,如石油、天然氣、鐵、銅、鉀鹽、天然鹼等卻儲量不足,一些重要礦產如鉻、鉑、金剛石、硼等嚴重短缺。銅礦只能滿足生產需要的一半,鐵礦由於貧礦多而長期依賴進口。老礦山可采資源日益衰竭,後備資源基地短缺,石油、天然氣、銅、金等可供規劃開發的儲量缺口很大
2.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經濟性差
我國礦產資源貧礦多、富礦少,共生、伴生礦種多,單種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的礦床少,難采、難選、難冶煉的礦床多,易采、易選、易冶煉的礦床少。我國礦產資源儲量是用地質儲量計算得出來的,呆礦、死礦多,許多儲量開采不出來;即使能開采出來,也是難度大、成本高,甚至是賠錢。在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中,稠度大、含碌量高、油質差的比例佔一半以上。一些蜂窩狀分布的礦產難以大規模開采;零星開採的成本高而安全隱患大。所有這些,都增加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成本。另外,我國經濟發展中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分布遠離經濟發展中心,不僅增加開發利用成本,還加大交通運輸和環境保護的壓力。例如,在探明煤炭儲量最豐富的省區中,山西、內蒙古、貴州、新疆等省區名列前茅。新疆石油儲量居各省之首,現在每年新增的石油產量主要來自吐魯番和准噶爾油田。青海的鉀鹽佔全國的95%以上;雲南、貴州的磷佔全國的51%。天然氣的情況也是如此。陸上天然氣富集區是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和柴達木盆地,這四個盆地2000年產量約佔全國一半。除四川盆地外,其他盆地都地域偏僻,遠離城市和工業市場,極大地增加了天然氣使用的管輸成本;加之下游市場需求不足,嚴重製約了天然氣這一潔凈能源比例的快速提高。
(2)管理不利,優勢礦產消耗過快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礦業中出現許多新的問題。由於管理跟不上,礦業秩序混亂,亂挖濫采、破壞資源的頑症屢治不愈。我國的一些優勢礦產,由於過量開采而使儲量消耗太快,如廣西南丹礦原來規劃開采20年,實際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就開采和破壞完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越權發證、有證亂採的問題突出。這些問題,制約著礦業的健康發展。礦產品進出口上的問題同樣嚴重。在20世紀80年代後曾出現我國優勢資源變成經濟劣勢的事件,以鎢礦資源最為典型。鎢礦曾是我國的優勢礦產,但由於出口競相壓價,不僅使國際市場鎢礦價格一直處於谷底,也使我國鎢礦資源迅速枯竭。對被國外採取「反傾銷」措施的礦產品,不僅沒用及時調整出口戰略和數量,在被徵收120%「傾銷」稅的情況下還繼續出口,如錫礦就是如此。國內一些緊缺的礦產資源,如我國每年要進口大量的富磷礦,但雲南、貴州等地區還在出口。礦產品進出口的各自為政帶來的結果是,以我國工業化總成本的增加為代價換來一時一地的利益。
(3)投入不足
近年來,由於國家對礦產資源普查勘探的投入下降,企業又不願意投資,導致礦產資源後備基地匱乏,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已經從過去的基本保障供給到難以滿足需求。近十年來,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增長低於開采量增長,產量增長又低於消費增長,導致儲采比下降。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采比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2001年我國石油儲采比是19.9,世界平均是40.3;天然氣儲采比是45.1,低於61.9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最豐富的煤炭,我國的儲采比(105)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16)的一半。一些重要礦產資源的產量增長緩慢,石油情況尤為突出。大慶、遼河、勝利等東部油田已進入中晚期,後備資源又嚴重不足,穩產難度越來越大;西部的增產幅度不足以彌補東部的產量下降,接替東部油田的目標短缺內還難以實現;海上油氣勘探近年來雖有進展,但據有關部門的估計,到2010-2015年尚難取得能影響全局的突破。45種主要礦產資源的保有儲量,到2010年可以滿足需求的只有23種,2020年僅剩6種。石油、鐵礦、錳礦、鉻鐵礦、銅礦、鎳礦、金礦、鉀鹽、金剛石、硫礦等18種礦產,供應不能保證國內的需求。1996-2000年的5年中,45種主要礦產中平均每年有26種以上的礦產保有儲量的消耗速度大於新增速度;煤、鐵、錳、銅、鋁土、磷、鉀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礦產,消耗過快,「吃老本」問題突出,形勢嚴峻。國內當前出現的「四礦」問題,本質上與礦產資源稟賦有關:如果沒有礦產資源,談不上發展礦業。礦產資源採光了,礦工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隨采礦發展起來的單一資源型城市,沒有代替產業則難逃「礦竭城衰」的命運。因此,國家應當承擔礦產資源普查的責任,為其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❻ 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上存在的諸多問題: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山林亂墾等,這已危及到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和現代農業的發展。為了保護和拯救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應從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工作出發,走土地資源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本著因地制宜、保護環境、節約用地原則,全面規劃綜合利用,建立良性的生態系統,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❼ 土壤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土壤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非農建設用地面積增加和退田還湖,耕地面積日趨減少,人地矛盾突出;不合理開發或超強度利用導致土壤質量退化。

(一)氣象災害頻繁

1.洪澇災害頻發

鄱陽湖水位受贛江等五河和長江來水雙重控制。統計資料顯示,鄱陽湖地區幾乎每年都發生洪澇災害。1954~1983年的30a間,洪災面積超過50萬畝的就有9次。4~7月,湖水根據河流來水,水位相應漲落變幅大,但水位不高(一般低於20m);7~9月,長江進入主汛期,湖水位受長江洪水頂托或倒灌影響而壅高,水位過程變化緩慢,長期維持在高水位。湖口實測水位高於20m的年份,多出現在7~9月。氣候不正常年份,鄱陽湖水系洪水延遲、長江洪水提前到來,長江、鄱陽湖洪水即行遭遇,相互頂托造成最大洪峰。如1954年和1998年的大洪水,濱湖地區高水位持續時間分別長達123d和94d,外洪內澇,損失慘重。

洪澇災害多出現在4月至7月上旬,氣象上稱它為主汛期;有些年份也會出現春汛、秋汛和冬汛。主汛期重度洪澇災害全省平均為3a出現一次,浙贛鐵路沿線附近、沿江、濱湖地區洪澇頻率高於其他地區。據統計,九江市的東北部、安義縣、奉新縣的3級洪澇災害風險頻率大於60%,即10a有6a為3級洪澇風險年份。

2.乾旱日趨嚴重

與江西省其他地區相比,鄱陽湖地區氣象乾旱出現頻率最大,乾旱程度最高,是江西省兩個乾旱中心之一,主要原因在於周圍地形地貌致使鄱陽湖盆地及四周8~10月降水量通常小於江西省其他地區。1950~2002年53a中,鄱陽湖地區出現了4次大旱災,1978年出現了自1935年以來最嚴重的特大旱災;嚴重旱災(特大旱災與大旱災的合稱)平均約10a出現1次,特大旱災53a出現1次。伏旱中心區域在樟樹、鄱陽一帶,以樟樹發生頻率最高;秋旱以北部為重,多發生在鄱陽湖平原,以鄱陽縣發生頻率最高。從乾旱的地理區域分布看,河谷平原較重,丘陵山地較輕;時間分布頻率上是中等以上的伏旱或秋旱三年兩遇;嚴重伏旱五年一遇,秋旱四年一遇。南昌市北部、九江市南部、豐城等地1級乾旱風險頻率大於30%,表明10a有3a以上乾旱成災面積達乾旱受災面積的1/2以上,以新建、都昌、萬年等縣1級乾旱風險概率最高,達55%。

3.大風災害影響大

鄱陽湖地區大風明顯多於江西其他地區,平原河谷盆地大風多於丘陵山區。根據資料統計,鄱陽湖地區年平均風速在3.5m/s以上,日平均風速≥5m/s的天數達99.4d。大風最多的是廬山,平均每年達到103次,其次是鄱陽湖口的星子縣,平均每年38次。鄱陽湖北部是冷空氣入侵江西的大門,西北部的幕阜山和東北部的黃山山脈阻擋了冷空氣的南下,冷空氣只能從鄱陽湖口灌入。由於地勢平坦,加上寬闊的水面摩擦系數小,冷空氣可以長驅直入,因此,鄱陽湖平原為江西大風的高發區。大風主要有冷空氣大風,鋒面雷雨大風和湖區出現的風向不定、風速變化大、時間短促的「颮線」大風。

4.異常氣候

異常氣候包括低溫冷害(倒春寒、小滿寒、寒露風),高溫低濕,大風和冬季凍害等。倒春寒一般出現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冷空氣入侵後,常出現低溫陰雨天氣,出現爛種爛秧現象。小滿寒出現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日平均氣溫連續3d小於20℃,對早稻、棉花等作物生長不利。寒露風主要出現在秋分至寒露期間,冷空氣從北部入侵南下,影響二季晚稻抽穗、揚花,造成空殼率增加。

(二)森林植被覆蓋質量低,抗災能力下降

為了對鄱陽湖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江西省政府於1985年啟動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通過發展經濟、培植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使森林覆蓋率增長近1倍,但是,鄱陽湖流域的水土流失仍然比較嚴重。在鄱陽湖流域,森林資源有相當部分是人工林,以杉木和松樹為主,物種單一,不利於水土保持。由於針葉林酸化土壤,林下灌草難以生長,不能形成喬、灌、草配套的水土保持植被條件,森林地表覆蓋物少,土壤的透性差,無法形成強勢的儲養水源能力。森林資源的結構性矛盾削弱了覆蓋率因素的作用,結果森林覆蓋率迅速提高,林地質量卻下降,直接導致涵養水土能力低。

鄱陽湖泥沙主要來自五大河流及鄱陽湖地區間,多年平均進湖沙量21.042Mt,其中五河占總量的87.2%、區間佔12.8%。五河進湖沙量中以贛江最大,佔五河進沙總量的62.80%;其次為信江,佔13.20%;鄱陽湖地區間入湖沙量270萬t,僅次於贛江,占整個入湖沙量的12.8%(表5-3)。由於長期接納「五河」帶入的泥沙,而泥沙主要淤積在五河出口處及其附近的湖灘和草洲,加上不合理的圍湖墾地,使湖面縮小北撤,行洪、蓄洪能力逐年減弱,湖濱區抵抗洪災的能力降低。

表5-3 各河流多年平均入湖沙量

(據陳月紅等,2002)

(三)土壤退化

利用RS,GIS為技術手段,研究證明:整個區域土地退化面積533180hm2,約占區域總面積的20%。主要是受鄱陽湖地區自然資源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農民土地利用觀念的影響,其中降水因素、耕地缺乏、城鎮用地擴張、區域性貧窮的影響尤為突出。

1.水土流失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對糧食、燃料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導致陡坡墾殖,毀林開荒,粗放耕作,致使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根據遙感調查資料,鄱陽湖地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達47.5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0.6%,佔山地面積的41.2%(圖5-2)。其中,輕度流失面積17.6萬hm2,中度流失面積15.4萬hm2,強度及其以上流失面積14.5萬hm2。水土流失面積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雖然治理面積不斷增加,水土流失有所遏制,但強度加大。

圖5-2 鄱陽湖地區水土流失與治理

2.土壤沙化

鄱陽湖周圍丘陵崗地母質以花崗岩、頁岩及紅色粘土為主,由於降雨強度大、經濟活動頻繁、土地不合理利用,導致局部土地沙漠化。根據遙感調查,鄱陽湖地區現有沙化土地面積3.89萬hm2,其中固定沙丘0.67萬hm2,半固定沙丘1.36萬hm2,流動沙丘0.85萬hm2,沙化面積占湖區面積的2.2%以上,佔全省沙化面積的30%以上。

(1)礦山亂采,植被破壞,導致土地沙漠化

礦山的無序開采,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系統逆向演替,導致土地沙漠化。例如九江市星子縣由於開採花崗岩、瓷土,使鄰近廬山東南的低山丘陵產生明顯的土地退化。根據1980年10月8日的衛星照片,礦山開采造成退化土地面積54.1km2,佔全縣土地面積的7.7%;而據1994年11月2日的衛星照片,退化土地面積130.7km2,佔全縣土地面積的17.7%,平均每年擴大6.38km2

(2)水蝕沙漠化

水蝕沙漠化土壤,主要發生在岩性較疏鬆易蝕的第四系紅色粘土階地及緩丘、湖濱和河流下游沖積平原上,呈沙壠或沙丘鏈等形狀,並有逐年擴大的趨勢。主要分布在鄱陽湖濱、南昌縣崗上鎮和新建縣厚田鄉,及湖口、彭澤的長江南岸。厚田的風沙化土地以風成沙丘、沙質風蝕坑、波狀片狀沙地、蔓荊子沙堆及河流沙質沉積階地交錯分布,河流沙質沉積階地含量大於76.40%,表層高達87.78%。在河流沙質沉積階地上形成的風成沙丘、波狀片狀沙地為嚴重的風沙化土地。

3.局部土壤污染

鄱陽湖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總體狀況良好,但局部因礦山開采和金屬冶煉,以及污水灌溉和城市垃圾施用,局部土壤存在重金屬污染。

據江西省地質調查院的調查,Cd,As,Cu,Pb,Zn等元素在鄱陽湖地區、沿江呈高值帶分布,尤其是Cu高值區明顯沿樂安河、饒河及鄱陽湖南湖分布;Hg主要在南昌市等城市及周邊區形成高值區。因此,鄱陽湖地區局部土壤存在Pb,Cd污染,其中以Cd污染較為嚴重。Cd在鄱陽湖濱湖平原呈輕度污染,在修河入湖沖積三角洲平原呈中度污染;Hg在南昌市區、豐城市焦坑、撫州市河埠一帶呈輕度-中度污染。南昌市、樟樹市等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土壤Hg,Cd污染主要由城市垃圾排放、污灌、化肥與農葯施用等引起。簡敏菲等(2005)在鄱陽縣饒河入湖口設置采樣點,對底泥和土壤樣品進行了重金屬元素Cu,Zn,Pb,Cd的測定與污染評價,鄱陽湖饒河入湖段的土壤或底泥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表5-4)。

表5-4 饒河入湖段豐水和枯水期土壤及底泥中重金屬污染指數

(據簡敏菲等,2005)

4.耕地土壤肥力下降,酸化明顯

由於高產作物的推廣應用和生產集約化程度提高,耕地土壤產出大幅度增加,但農民重用地輕養地,投入不足,耕地入不敷出。鄱陽湖地區是傳統的綠肥產區,隨著化肥的普及,農民轉向以依靠化肥來獲得糧食高產,綠肥生產大幅度減少,加之有機肥用量少,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耕地土壤有效庫容減少,土壤緩沖性能降低,土壤耕性變差;土壤全氮含量部分下降,速效鉀含量較低,微量元素有效含量下降明顯。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94~1996年在江西省余江縣洪湖鄉採集土樣與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進行對比表明(表5-5),橘園和茶園種植15a後,表層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下降,全磷含量提高;在旱耕系統中,由於投入較低,特別是有機肥很少,土壤肥力的主要演變特徵是有機質和全氮降低,全磷增加,養分含量總體上有下降趨勢;在高產水田中投入水平較高,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增加,但土壤酸化明顯。

表5-5 紅壤表層土壤(0~20cm)肥力的變化

根據江西省地質調查院對鄱陽湖地區農業地質的調查結果也表明,比較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土壤pH下降1~1.5個單位。導致土壤酸化主要因素是酸性沉降和大量氮素肥料的不合理使用。南昌市是酸雨較嚴重的地區之一,酸雨頻率高達87%。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酸雨強度加大。據中國科學院紅壤生態實驗站的定位測定結果,80%以上的降雨是酸雨pH<5.4,冬季降雨甚至達到pH<3.0的程度。若土壤持續酸化,土壤營養元素容易被雨水淋失,將導致土壤生產潛力下降。

5.土壤次生潛育化

鄱陽湖地區窪地,地下水位長年接近地表,土粒高度分散,潛育化嚴重。湖邊山澗丘谷,光照不足,常因泉水浸泡或冷泉水灌溉,水溫和土溫較低,存在較大面積的冷浸田。平原地帶,肥-稻-稻連作或雙季稻連作冬閑,長期的淹水和排水不當,土壤干濕交替時間短,土壤次生潛育化較嚴重,致使土壤還原性有毒物質增多,養分有效性變差。鄱陽湖地區平原18萬hm2漬害低產田中次生潛育化佔50%~60%。

(四)耕地面積減少

1.耕地面積剛性遞減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建設用地的增加速度超過了新增耕地的增加速度、生態退耕佔用耕地、農業結構調整佔用耕地和災毀耕地,耕地面積逐年呈剛性遞減。

根據統計年報,鄱陽湖地區耕地面積從1999年開始逐漸下降(圖5-3),耕地面積從1992年的88.05萬hm2下降至2003年的81.71萬hm2;2004年由於土地整理,耕地面積略有回升。而在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因城市擴張和開發區建設用地的需要,耕地面積下降明顯。

圖5-3鄱陽湖地區耕地面積變化圖

以南昌市為例,全市耕地面積從2000年的22.17萬hm2減少到2004年的20.78萬hm2,實際減少1.44萬hm2(圖5-4),水田和旱地都有下降;而人口從2000年的428.39萬人增加到2004年的455.78萬人,人地矛盾日趨突出。

2.耕地隱性流失

現行的以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為核心的耕地保護政策片面強調區域耕地數量上的平衡,而忽視質量上的平衡。補充的耕地質量難以保證,導致耕地質量總體水平的下降和數量的隱性流失。

圖5-4 南昌市耕地(水田、旱地)面積變化圖

目前,各地建設佔用耕地,大部分集中在城鎮周邊較肥沃且旱澇保收的耕地上,而新增耕地的主要途徑是未利用土地(主要為荒山、荒坡、荒草地等)的開發利用、農村居民點整理、耕地整理,以及廢棄工礦用地的復墾利用等。一般未利用土地,土壤肥力和水資源條件較差,即使開發利用,也難以達到高產穩產狀態。廢棄工礦用地的復墾,因土壤理化結構和土壤肥力因素的破壞,以及可能存在的土壤污染,要恢復被佔用前的良好耕作狀態,不進行必要的工程措施和多年的生物修復是很難達到目的的。

以南昌市為例,根據統計資料,2004年通過開荒和土地整理,當年新增耕地7174hm2,而當年因國家建設和其他基建佔地等減少耕地面積8089hm2,占補相抵,減少915hm2。一般情況下開墾3~4hm2以上的耕地才能彌補佔用1hm2現有耕地的生產能力。由此計算,南昌市當年至少應該開墾土地24267hm2才能保證當年耕地減少造成的生產力下降。

❽ 你認為我國在利用資源方面存在哪些問題(至少五個),針對其中的一種談談你解決的辦法

地下水的過度開發使用;森林的過度開采;濕地的破壞;海洋資源的利用不合理;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低;動物資源過度破壞;
保護環境
珍惜生命
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資源
做到可持續發展

❾ 我國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轉載!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達9.4%。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過度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基礎上的。全社會必須加深對資源節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認識,增強資源節約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在比較中找差距,有益於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做到居安思危。一是資源消耗大、利用水平低。主要表現在資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礦產品消耗強度高於發達國家,從礦產資源的消耗強度看,在現行匯率下,我國每萬元GDP消耗的鋼材、銅、鋁、鉛、鋅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4.4倍,即使按購買力評價計算,也高出許多。2003年,我國實現的GDP按現行匯率計算為1.4萬億美元,約佔全世界GDP的4%,但為此消耗的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經摺合後粗略估算為50億噸。從工業能源效應來看,目前我國8個主要耗能工業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7%以上;我國糧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產率約為每立方米水產出1公斤糧食,僅是發達國家的一半;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要比發達國家低15%~25%;我國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約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我國節能型居住建築僅佔全國城市居住建築面積的3.5%,單位建築面積采曖能耗相當於氣候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
二是資源浪費驚人。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僅為30%,小型煤礦的煤炭資源回收率只有10%-15%;資源浪費現象比比皆是,如公共場所長流水、常明燈現象,過度包裝愈演愈烈,浪費糧食問題屢見不鮮,開發區等非農業用地侵佔和浪費耕地、破壞土地資源現象十分嚴重。三是再生資源的資源化水平低,大量可利用的資源作為廢棄物白白浪費掉,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發達國家再生有色金屬的產量一般占其有色金屬總產量的30—40%,而我國僅為15—20%。我國每年約有500萬噸廢鋼鐵、20多萬噸廢有色金屬、1400萬噸的廢紙及大量的廢塑料、廢玻璃等沒有回收利用。四是近年來我國資源需求增長加快,資源約束矛盾不斷增大。我國單位GDP能耗從2002年開始又出現增長趨勢,尤其是電力消費增長快於GDP增長,資源的約束矛盾不斷加大。
五是環境污染嚴重,沒有擺脫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並對公眾健康產生明顯的損害,目前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量已佔當年GDP的3%~7%。環境「透支」普遍存在。以二氧化硫排放為例,如果我國的城市空氣質量要達到國家二級空氣質量標准,那二氧化硫的環境容量應該在1200萬噸左右,但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發展下去,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將分別達到3100萬噸和3900萬噸。

❿ 我國土地資源在開發利用中存在哪些問題

中國目前土地開發利用中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面積土地質量退化;二是土地浪費,優良耕地減少。前者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以及土地污染等;後者是指土地利用不合理,亂占濫用耕地等。主要有:(1)水土流失嚴重。毀林、毀草開荒和不適當地樵採、放牧,破壞了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這是當前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主要問題。近年來,工礦、交通及其他大型工程日益增多,建設中不注意水土保持,也造成水土流失加重。(2)土地沙化在擴展。土地沙化是指由於植被遭到破壞,地面失去覆蓋後,在乾旱和多風的條件下,出現風沙活動和類似沙漠景觀的現象。(3)土地次生鹽漬化面積較大。(4)次生潛育化水稻土面積在擴大。(5)耕地肥力下降。(6)土地受污染和破壞。(7)城鄉建設用地逐年擴大,佔用了大量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