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的意思是什麼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資源的意思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08 22:48:02

『壹』 資源的意思是什麼

資源①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②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和軟體的總稱。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資料庫、各種系統程序等。由操作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貳』 資源的含義

關於「資源」的概念,至今還沒有嚴格的、明確的、公認的定義。從詞義上看,中文中的「資源」是指「資財的來源」。《辭海》對資源的解釋是:「資財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英文里的「資源」一詞為resource,它由re和source組成,前綴「re」含有「再」的意思,「source」表示來源;俄文里的「資源」一詞為ресýрсы,也是指「財富的來源」。可見,「資源」一詞在不同民族語言中的詞義是很相近的。

但人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角度存在著差別,因此在資源的概念上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資源通常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的資源是指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要素。也就是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有用物即資源,無用物即非資源。因此,資源既包括一切為人類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陽光、空氣、水、礦產、土壤、植物及動物等,也包括以人類勞動產品形式出現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種房屋、設備、其他消費性商品及生產資料性商品,還包括無形的資財,如信息、知識和技術,以及人類本身的體力和智力。關於廣義資源的概念,歷史上早有一些間接的論述,英國的威廉·配第曾經指出:「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馬克思在論述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產生時指出:「勞動力和土地是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恩格斯則進一步明確指出:「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專門給資源下定義,但已經把勞動力和土地、勞動和自然界肯定為形成財富的源泉。這種論述和我們現代人的理解是非常接近的。因此人類社會財富的創造不僅來源於自然界,而且還來源於人類社會,資源不僅包括物質的要素,也包括非物質的要素。

也有學者提出「總資源」的概念,認為「總資源是構成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三大運行系統基本要素的總和」,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廣義的資源。

狹義的資源僅指自然資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資源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地點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的總稱」。這是一種狹義的資源的定義,僅指自然資源,而且還排除了那些目前進行開采、在經濟上還不合算,但在技術上能夠加以開採的那部分礦產資源,以及目前無法開墾利用,但卻有觀賞、探險獵奇、考察研究等功能,能作為旅遊資源的沙漠、冰雪覆蓋地等。

目前,在「資源」這一概念的解釋和使用上,大體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把資源當作廣義的資源。認為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還包括社會資源。這一理解在資源經濟學及生態經濟學中被普遍運用。因為僅將資源理解為自然資源或社會經濟資源難以解釋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如何實現協調發展的很多基本理論和實際問題,只有使這兩大類資源實現合理組合和優化配置,才能最終實現資源生態經濟的協調發展。

(2)把資源當作自然資源的代名詞。美國經濟學家阿蘭·蘭德爾說:「資源是人們發現的有用途和有價值的物質」。其實,他的著作所探討的通篇都是自然資源。我國不少學者的著作,書名上標的是「資源」,而實際上論述的則是自然資源。有的權威性辭書,把「資源」條目解釋為:「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來源」,顯然,指的也是自然資源。在許多場合下,談論某一國傢具有資源優勢,或某一地區屬於資源豐富地區等問題時,所指的實際上也是自然資源。

(3)把資源當作生產資源。西方經濟學家赫帝(E.O.Heady)認為:資源與生產要素同義,是指使用於生產過程中的任何原動力。可見,在這里所談的「資源」實際上是生產資源。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尤其是「帕累托最適度」狀態理論,正是研究生產資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問題。

(4)把資源等同於產品,即原料。社會上通常所說的資源或自然資源,很多時候指的實際上是資源產品,即原料。

總之,資源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詞彙。那麼,該如何理解它的含義呢?

劉治蘭(2002)將自然資源概括為,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這些成分的源泉的環境功能。上文提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資源的定義:「所謂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地點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下的總稱」,這里對人類的效用,也就是社會性效用,也就是說,資源一開始便與人口問題聯系在一起。對於人文性質的資源,更是具有直接而普遍的社會效用,比如勞動力和資金是構成經濟活動的兩大基本要素,可以說是經濟效用的代名詞;又比如文化古跡資源,其主要效用是社會和心理,同時也具有發展旅遊業的經濟價值。其次,資源具有相對稀缺性,這是資源與人口必然聯系的另一個側面。陽光與空氣這類事物雖然對人類具有極重要的社會效用,但人們並不視其為資源,這是因為與人類的需求相比,它們的供給是充分的,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或潛在的限制性,並被視為資源,比如陽光作為太陽能開發或日光被利用時就顯示出相對的稀缺性。

必須注意,資源是個歷史的范疇,又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內涵與外延並非一成不變,它隨技術經濟的提高而不斷擴展、深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形成,為天然物產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創造了條件,人們開始意識到自然物質是「資財的源泉」,從而形成了自然資源的概念。而後,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先前尚不知其用途的自然物質逐漸被人類發現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種類日益增多,自然資源范疇也愈加擴大。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漫長歲月里,發展條件的研究始終把自然資源放在中心地位;後來,由於能源和礦產資源相對充裕,只要有資本,就能從市場上買到勞動力和原材料,把賺錢的機器開動起來,因此,資本被視為發展的主體,「資本萬能論」開始流行,雖然「能源危機」和一些礦產資源面臨枯竭,增強了人們對自然資源重要性的認識,但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又繼續使資本在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得以鞏固。因此,這一時期,資本資源在資源的概念中,處於核心的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人口急劇增加,工業和城市迅速發展,人類用掠奪的方式開采自然資源,以對資源的大量消耗來換取經濟的增長,使陸地上的自然資源承受著空前的壓力,許多資源趨於枯竭,全球性「資源危機」威脅著人類的命運。從而,人們把人類美好的前景寄希望於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一些主要沿海國家中,海洋資源已成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資源支柱,它對穩定和發展國民經濟已經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把海洋作為一個獨特的資源系統歸屬於自然資源研究范疇,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海洋資源已成為現代自然資源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必須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協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之間關系,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自然資源的概念發生了變化,不僅是指可利用於人類生產和生活部分的自然資源,也包括了能給予人類精神文明享受的自然環境部分。隨著世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旅遊業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經濟部門,政府和人民十分關注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建設保護。從而旅遊資源也納入到自然資源概念之中,並成為自然資源研究的內容。

近些年來,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微電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為三大基礎,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導纖維、海洋工程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技術迅猛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為龍頭的現代產業的發展,不僅依賴自然資源和資本,而且越來越多地依賴人的智力、信息、技術管理和組織能力。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已被全球所接受,許多國家正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先進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自然資源只是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而先進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能夠使自然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開發利用,並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資源的含義又得到了擴展,智力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管理資源都納入了資源的范疇,並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可以把資源的概念歸納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能被人類開發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種稀缺性的、受社會約束的各種環境要素或事物的總稱。資源的根本性質是社會化的效用性和對於人類的相對稀缺性,而兩者均依人類的需要而成立,從而構成人口與資源這一對地理學的重要范疇。

『叄』 資源的名詞解釋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3)資源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

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與經濟的關系。

『肆』 資源是什麼意思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

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自然經濟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

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伍』 資源這個詞要怎麼解釋

《辭海》對資源的解釋是:"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資源的定義是:"所謂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上述兩種定義只限於對自然資源的解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二、人類對資源的認識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一)勞力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

(二)自然經濟階段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三)知識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新的資源觀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這就是"新資源觀",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解決資源問題的認識基礎。
(一)資源系統觀
資源系統觀是資源觀中最核心的觀點。只有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人與自然大系統的一部分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施與自然協調發展。而且,也只有當人類把各種資源都看成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並正確處理這個資源子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時,人類才能高效利用這種資源。
(二)資源辯證觀
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系:
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
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
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
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宏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
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
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三)資源層次觀
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佔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信息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信息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四)資源開放觀
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優化,合理配置資源。
(五)資源動態平衡觀
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今天我們對自然資源保證的估計,必須考慮高技術因素的影響。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盲目的資源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不從現在起就下大力氣實抓基礎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將來就可能制約人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所謂資源保證,關鍵在於這些高技術的科學應用,可以達到商用階段,以便在經濟生活中用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實際發展成果表明,絕大多數高技術的應用期的預測都是提前的,這也證實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對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是有道理的。
四、資源系統及其分類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復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按資源性質分類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夕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按資源用途分類
1.農業資源
2.工業資源
3.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
(三)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A、現實資源,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B、潛在資源,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C、廢物資源,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五、資源系統的特點
(一)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
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系統性;等。
(二)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我國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網路資源是網路上互連起來的計算機提供給各用戶分享的信息。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計算機上(www伺服器、ftp伺服器、bbs伺服器、vod伺服器等),因為有網路互連,大家都能通過internet訪問到。

『陸』 資源的含義是什麼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資源」一詞本是經濟學名詞,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一般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對於資源的認識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這樣,資源的內涵就不僅包括自然資源,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依據這一道理,資源就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柒』 資源是什麼意思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

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7)資源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類早期的資源以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源為主,如土地、森林、獵物等。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人類自身創造的資源越來越重要,其的構成也越來越復雜、多樣。

符號化知識、經驗型技能、創新型能力、通訊手段、社會組織系統等等,都成為了生產的要素即生產的資源。不僅有經濟生產方面的資源,而且有社會生活方面的資源,如政治資源、文化資源等。

因此,人類積累的一切創造發明成果,都成了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活動進一步發展的資源。

總之,資源是指「資財的來源」,即包括自然資源如土地、森林、礦藏、水域等,也包括各類社會資源。其中,文化就是一種社會資源,它也同時體現為有形的物質載體和無形的精神資產。

『捌』 「資源」什麼意思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資源是指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比如地下水資源,水利資源,旅遊資源等

『玖』 「資源」什麼意思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拼音是[zī y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