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創新財政的資源配置方式
擴展閱讀
農副產品批發哪裡最好 2025-05-23 11:21:34

如何創新財政的資源配置方式

發布時間: 2022-04-28 14:35:07

①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目標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機制和手段是什麼

資源配置從廣義上理解可以是指社會總產品的配置,從狹義上理解可以是指生產要素的配置。資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問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在具備充分競爭條件下的市場,會通過價格與產量的均衡自發地形成一種資源配置最佳狀態。西方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標准」就是論證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但由於存在市場失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實現最優的效率狀態,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預。財政的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所產生的,它的特點和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流向,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因此,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要研究的問題主要是:資源配置效率用什麼指標來表示、如何通過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提高資源配置的總效率以及財政在配置資源中的特殊機制和手段。財政配置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經濟職能的前提下,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確定財政收支佔G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政府投資規模主要是指預算內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所佔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資對社會總投資的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對發展中國家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和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5)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對每項生產性投資的確定和考核都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對於公用建築和國防工程之類的屬於不能回收的投資項目,財政撥款應視為這種工程的成本,力求以最少的耗費實現工程的高質量,甚至作為財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稅收,也存在稅收收入與稅收成本的對比問題。

②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財政資源配置方式

財政資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和資金供應方式。財政資源配置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程序。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也就是公共決策(公共選擇)。公共產品有多種多樣,每個人的需求也都不一樣,而且公共產品消費得多,私人產品的消費就要減少,反之也同樣。因此公共產品的選擇是有限的。財政分配之所以形成既定的格局,決定的原則是效率。在實踐中它是通過政治程序決定的。因此效率取決於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政治程序要有效率,關鍵是要體現人民群眾的意願,政治程序的民主和科學可以使政府資源配置達到效率狀態。因為只有每個人把自己的意願表達出來,才能把個人意願集合成公共決定。
政府資源配置的資金提供方式也是通過政治程序完成的。既然是政府資源配置,當然由政府提供資金。政府一旦決定提供公共產品,就通過公共預算和預算外資金向公共部門提供資金。但政府的資金是通過法律法規從再生產領域取得的。公共部門則從事公共產品的具體生產與管理。因此,公共部門的組織和管理對於公共產品的生產效率有重要的意義。由於公共部門是依法組織起來的,公共部門的管理也是依法進行的,因此也要遵循市場效率的原則。即用盡可能少的資源生產出盡可能多的公共產品,或者生產某種滿足需求的公共產品盡可能少用資源。政府籌措資金雖然採取無償的形式,但是從效率法則的角度看,每個人給政府提供的資金應該等於其從公共產品中獲得的收益。
對於公共產品的效率來說,由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組成。而資源配置方式實質上是財政運行機制,是一定製度建構下的必然反映。因此,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實質上涉及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問題。

③ 財政如何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財政職能: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調控、監督管理。
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對資源配置結構的不斷優化組合,使有限的資源充分發揮作用。具體地說,主要通過資產結構調整,促使最佳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地區結合和企業組織結構形成,以科學合理地運用經濟手段或組織方式使資源能夠充分利用。
資源配置的方式:從機制角度: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 從市場主體:企業配置、個人配置、信用配置、財政配置。
現階段,我國採取市場經濟體制,市場配置是主導配置手段,市場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計劃機制起調節性作用。
政府運用財政手段進行資源分配成為資源配置的有效補充方式。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就是通過財政收支活動,安排調整部分社會資源,彌補市場配置缺陷,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財政不僅直接影響部分資源配置,而且通過部分的資源分配影響全社會的資源配置。

1.各國政府通常採用一些指標(如失業率、經濟增長率)或若干指標組成的「景氣指數」來表示資源配置的效率。我國當前主要採用GDP增長率指標(該指標的缺陷是GDP增長有可能不會帶來居民福利和社會福利的提高。)

2.實現本職能的主要手段:
① 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
② 確定財政收支佔GDP的合理比例;
③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
④ 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重點建設;
⑤ 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
⑥ 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④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如何發揮

1.調節資源在地區之間的配置

2.調節資源在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

3.調節全社會的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

財政實現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手段:

1.調節資源在地區之間的配置,其主要手段是通過稅收、投資、財政補貼和財政體制中的轉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來實現。

2.調節產業結構主要有兩條途徑:(1)調整投資結構;(2)改變現有企業的生產方向。首先是調整投資結構,其次是利用稅收、財政補貼和投資政策引導企業的投資方向,再次是調整資產存量結構。

3.調節全社會的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這主要取決於社會公共需要在整個社會需要中所佔的比例。

⑤ 財政配置資源的手段有哪些

簡單說,財政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一是通過政府投資、稅收、補貼,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二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從國家角度進行財政轉移支付,促進區域平衡。三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四是在明確政府經濟職能的前提下,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確定財政收支佔G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五是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對每項生產性投資的確定和考核都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或者說進行績效評價,力求以最少的耗費實現工程的高質量。(甚至作為財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稅收,也存在稅收收入與稅收成本的對比問題。)

⑥ 如何實現財政配置資源,分配收入,穩定經濟的職能

摘要 1、資源配置職能: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具體表現在:一是調節社會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二是在政府部門內部配置資源;三是對非政府部門資源配置的調控 2、收入分配職能: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實現方式有四種:一是劃清市場分配和財政分配的范圍和界限;二是規范工資制度;三是加強稅收調節;四是通過轉移性支出,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⑦ 如何創新國有資產配置方式

近年來,各級政府及其財政部門加大了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了國有資產管理的各項制度,使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逐步步入了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但在實際工作中,對國有資產在使用上還存在著一些觀念上的誤區,甚至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使用中「只求實效不重節約」。針對這種錯誤觀念,必須採取有力措施,來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水平。
要確立財政部門「一盤棋」的新理念,處理好存量與增量、購置與處置、預算與審核的關系: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僅靠資產管理科室或部門管理還是遠遠不夠的。應堅持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來控制和約束公共財政資金的隨意佔有和使用。
要確立資產管理出效益的新理念,構建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新體系:行政事業單位佔有的國有資產是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有效載體和物質基礎,但是行政事業單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資產,確保資產保值增值,也是我們各項管理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因而需要我們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明晰產權關系實施產權管理,保障資產安全完整;推動資產的合理配置和節約、有效使用;對經營性資產實行有償使用並監督其實現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的效益和作用。
要確立管好、用好國有資產,創建一批資產資源節約、工作績效最佳的機關、部門和單位:目前全社會都在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行政事業單位更應充當表率。當然這也有賴於各級領導及資產管理部門和幹部群眾的有效監督。領導重視是工作順利完成的前提條件。組成固定資產核查小組,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強調要求全體職工要全力配合完成好該項工作任務。制定較為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辦法,是指導完成該項工作的保證,也使得今後資產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據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辦法》,結合實際,明確資產管理部門的職責分工,以利於工作的順利開展。
要加強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確保國有資產的高效運營和保值增值,資產信息化管理實施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以資產清查數據為基礎,建立資產管理動態資料庫;建立數據查詢和綜合分析子系統,方便快捷地查詢和分析資產佔有、使用及增減變動情況,為預算管理、績效評價和資產優化配置提供決策支持;確立資產管理業務工作規程,實現資產管理業務的規范化、流程化、網路化;建立資產預警信息系統,及時自動提供預警信息;實現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各行政事業單位通過國庫支付網路,實現網路完成資產申報、審批、查詢等業務,資產管理部門可以及時掌握各單位資產存量和增量的變化。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對國有資產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創新,是國有資產管理的新突破。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只有實現了信息化,才能將僵硬的管理變活,才能實施科學有效的控制和監督,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降低國有資產使用成本,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和水平,使國有資產朝著資產配置科學、外置優化、運營高效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資產高效運營。
要建立國有資產管理與責任落實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的效益和作用:建立固定資產問責制,變被動為主動,並與各部門簽訂責任書,做到在資產配置、資產使用、資產處置等各個環節都有人管理、有人負責,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計財部門嚴格履行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和日常管理職責。既要做到固定資產明細賬定期與固定資產卡片進行核對,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固定資產清查盤點,保證賬、卡、物相符;又要做到從編制固定資產預算、計劃采購、驗收入庫、登記入賬、領用出庫到維修保養、處置等各個環節的實物管理和財務核算。另一方面,強化固定資產使用部門或使用人(責任人)責任意識。將每一件固定資產確認到具體使用人(責任人),並明確院領導、資產管理員、資產使用者的職責范圍,做到管人、管事、管物有機結合。這樣,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既有集中統一管理又層層分解落實責任到人,形成了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

⑧ 財政實現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手段是什麼

財政實現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手段包括:
(1)根據政府經濟職能確定財政收入佔GDP的合理比例,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
(2)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
(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
(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
(5)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所產生的,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注射,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

⑨ 財政實現資源配置智能的機制與手段有哪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下而不是在以私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下運行的。 1、資源配置職能: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具體表現在:一是調節社會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二是在政府部門內部配置資源;三是對非政府部門資源配置的調控 2、收入分配職能: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實現方式有四種:一是劃清市場分配和財政分配的范圍和界限;二是規范工資制度;三是加強稅收調節;四是通過轉移性支出,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調控經濟職能:財政調控經濟職能的實現方式有四種:一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分別採取不同的財政政策,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二是通過發揮累進的個人所得稅等制度的「內在穩定器」作用,幫助社會來穩定經濟活動。三是通過財政投資和補貼等,加快農業、能源等公共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和環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態保護以及文教、衛生等方面的支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監督管理職能:一是通過對宏觀經濟運行的監督管理,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從而為經濟正常運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二是通過對微觀經濟運行的監督管理,規范經濟秩序。三是通過對國有資產營運的監督管理。四是通過對財政工作自身的監督管理,不斷提高財政分配效益和財政管理水平。

⑩ 創新政府配置資源的方式:如何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大效率

文:劉璐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留美經濟學博士

長篇都市財經愛情小說《樓市與愛情》作者

知名財經評論人

新浪微博:@學者劉璐

微信訂閱號:liulu_cd

========================

目前,全國各地的黨代會正在如火如荼地召開。總結成績,謀劃未來,在新起點上開始新的偉大實踐。本文將借著黨代會的東風,探討一下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

我國是一個公共資源的大國,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僅關繫到經濟發展,也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事。

2016年3月底,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意見從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方面提出要求。其中明確指出,要「研究制定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的指導意見」。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的指導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對於適宜由市場化配置的公共資源,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切實遵循價值規律,建立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機制,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對於不完全適宜由市場化配置的公共資源,要引入競爭規則,充分體現政府配置資源的引導作用,實現政府與市場作用有效結合。對於需要通過行政方式配置的公共資源,要遵循規律,注重運用市場機制,實現更有效率的公平性和均等化。通過創新公共資源配置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不難看出,該次《意見》高度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用市場的手段來配置資源,這一點大家都很熟悉了。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意見》特別強調了市場對公共資源的配置作用。

長期以來,公共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是一個極其重要但又帶有一定爭議性的話題。本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思想,公共資源的源頭來自於稅收等收入,而使用主要側重於提供「公共產品」。

在公共資源的配置和公共產品提供的實務中,效率低下往往是廣為詬病的。這一方面的原因是公共資源的配置更強調其使用的「公平性」,而較難和效率的要求相兼顧。另一方面,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的確要比私人資源更復雜,這是一個技術難題,本文後面會進行闡述。

該次《意見》提出了四個「基本原則」,即「問題導向、分類施策」、「提高效率、促進公平」、「平台整合、信息共享」、「依法依規、創新監管」。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第二條,即「提高效率、促進公平」。以前提到公共資源,人們更關注的是「公平」。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意識到公共資源也是一種資源,其配置和使用一樣需要關注效率。「把錢用在刀刃上」就是對公共資源使用效率的一個通俗解釋。這次的《意見》明確指出: 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更加註重公共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拓展競爭性配置的公共資源范圍,以資源配置方式創新推動實現公平配置基礎上的效率提升,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公平分享公共資源收益。

從經濟學的視角出發來理解這個問題,人們關注兩種效率。一種是競爭性效率,另一種是帕累托效率。競爭性效率相對更好理解一些,即經濟體中的眾多參與人通過市場相互競爭,讓資源「物盡其用」。這意味著,資源總是會流向回報最高的地方,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以往對於公共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的爭議,在於同樣的資源(比如資金等),用於私人部門的生產往往比用於公共部門可以獲得更好的回報。標準的理論模型這樣告訴我們:公共產品由於對私人資源缺乏吸引力(比如難以收費等原因),因而需要配置公共資源來提供各種公共產品和服務。然而在我國情況還有些不一樣。我國很多公共領域的項目,其實是蘊藏著較高的利潤率的。典型例子如修路修橋等大型基建項目和一些大型政府工程。這在我國經濟換擋調整的「新常態時期」就更為明顯。正是因為近年實體經濟下行,生意不太好做,所以很多民間資本其實都想涉足公共項目。這確實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挑戰。

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的換擋轉型期,恰恰是我國公共資源效率創新的重要機會。對於私人資本樂意進入的領域,公共資源可以減少配置,這樣對寶貴的公共資源是一種節約。同時,公共資源可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通過精準的配置來吸引社會資源的跟進。這樣,公共資源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中就可以不充當主力軍,而只是擔當領頭羊的角色。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另一種效率是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這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帕累托改進」是指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而「帕累托最優」則刻畫了一種狀態,在此狀態下,無法實現前述的「帕累托改進」。顯然,「帕累托效率」是社會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也是我們制定公共政策時的目標。

那麼,怎樣來從更深的層面來認識公共資源的配置呢?為了引導社會和經濟向著合理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制定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實施,就需要公共資源的配置和使用。任何政策的實施都是需要成本的,比如人力物力成本,這一點很好理解。

現在問題來了:如何才是創新的、科學的制定公共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的方法呢?對於一個社會經濟問題,我們首先需要通過調研,掌握其「競爭性均衡」的現狀。此外,我們需要求解其「帕累托均衡」來作為我們的政策目標。兩相對照,我們即可以知道我們的政策工具以及相應的尺度。

我們以一個環境保護的例子來做一個說明。假設在一條河流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個鋼鐵廠和養魚場。在這個故事裡上游鋼鐵廠向河流的排放會導致下游的養魚場減產,這就是環境污染的外部性。顯然,鋼鐵廠和養魚場就組成了一個簡單的經濟體。我們假設在一個競爭性的均衡里,鋼廠不對污染負責,此時鋼鐵廠排放4個單位,而養魚場的產量是3個單位。又假設我們通過求解該經濟體的帕累托均衡(求解帕累托均衡的過程較為復雜,技術細節本文省略),得到的社會最優解是鋼鐵廠排放2個單位和養魚場生產4個單位,那麼我們的政策目標應該是什麼呢?對比上述兩個均衡狀態,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政策目標應該是讓這條河流上游的鋼鐵廠減少2個單位的排放(即4-2=2),如果能實現這個目標,那就是一種帕累托改進,或者說是社會效率的提高。那麼如何實現這個公共政策的目標呢?當然我們就需配置我們的公共資源,比如建立一個關於河流的產權交易所,讓上游的鋼鐵廠和下游的養魚場可以自由的交易排放權(根據「科斯定理」,鋼鐵廠向養魚場購買排放權或者養魚場花錢讓鋼鐵廠減少排放都是可行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動用行政手段,比如收稅和處罰等等,讓鋼鐵廠只能排放2個單位。我們甚至可以要求鋼鐵廠和養魚場合並了(聽起來像不像央企的合並與重組?),這樣同樣可以把污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顯然,在這個「鋼鐵廠——養魚場」的案例中,創新的公共資源的配置方式有很多種,但最核心的要點任然是釐清公共政策的正確目標和實施力度。

該次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創新自然資源配置方式,指出:法律明確規定由全民所有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海域、無居民海島、灘塗等自然資源,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健全管理體制,對無線電頻率等非傳統自然資源,推進市場化配置進程,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可見,建立清晰的產權制度本身就是創新公共資源配置的重要方面。當然,如前面的例子所述,除了產權制度,我們還需要科學的掌握合適的公共政策的工具以及政策力度,將公共資源配置在這些方向就可以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在全國各地的黨代會報告中,「創新」、「供給側改革」、「精準」等關鍵詞被多次提及。顯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特別是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是促進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環。

- 完 –

2017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