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創新方法主要有哪些
試錯法、六頂思考帽法、大腦風暴法、六西格瑪、TRIZ法。
一、試錯法
追求目標的通過不斷試驗和消除誤差,探索具有黑箱性質的系統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動物的行為中是不自覺地應用的,在人的行為中則是自覺的。試錯法是純粹經驗的學習方法。應用試錯法的主體通過間斷地或連續地改變黑箱系統的參量,試驗黑箱所作出的應答,以尋求達到目標的途徑。
主體行為的成敗是趨近目標的程度或達到中間目標的過程評價的。趨近目標的信息給主體,主體就會繼續採取成功的行為方式;偏離目標的信息反饋給主體,主體就會避免採取失敗的行為方式。通過這種不斷的嘗試和不斷的評價,主體就能逐漸達到所要追求的目標。
二、六頂思考帽法
六頂思考帽是英國學者愛德華·德·博諾博士開發的一種思維訓練模式,或者說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提供了「平行思維」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上。強調的是「能夠成為什麼」,而非 「本身是什麼」,是尋求一條向前發展的路,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
運用德博諾的六頂思考帽,將會使混亂的思考變得更清晰,使團體中無意義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創造,使每個人變得富有創造性。
三、大腦風暴法
大腦風暴法是將少數人召集在一起以會議的形式,對某一個問題進行自由地思考和聯想,提出各自的設想和提案,所有參與者不準對其他人言論正確性或准確性進行任何評價的一種討論方法。能將團隊的智慧有效的結合利用起來,對於企業組織的決策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深受管理者的青睞。
四、六西格瑪法
六西格瑪是一種管理策略,是由工程師比爾▪史密斯於1986年提出的。這種策略主要強調制定極高的目標、收集數據以及分析結果,通過這些來減少產品和服務的缺陷。六西格瑪背後的原理就是如果檢測到項目中有多少缺陷,就可以找出如何系統地減少缺陷,使項目盡量完美的方法。
六西格瑪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被GE從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方法演變成為一個高度有效的企業流程設計、改善和優化的技術,並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適用於設計、生產和服務的新產品開發工具。
五、TRIZ法
TRIZ意譯為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TRIZ理論成功地揭示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著力於澄清和強調系統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標是完全解決矛盾,獲得最終的理想解。
不是採取折中或者妥協的做法,基於技術的發展演化規律研究整個設計與開發過程, 而不再是隨機的行為。實踐證明,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而且能得到高質量的創新產品。
『貳』 什麼是科技創新資源
一,名詞解釋: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二,詳細說明:
科技創新涉及政府 、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包括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氛圍等多個要素,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從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構成的技術創新雙螺旋結構出發,進一步拓展視野,技術創新的力量是來自於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來自專家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科技創新正是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協同演進下的一種復雜涌現,是這個三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信息技術引領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推動了管理創新,這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無疑是我們所在這個時代創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之間的協同互動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創新。
三,創新發展:
當今之世,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傢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高端位置,就能創造激活國家經濟的新產業,就能擁有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而引領社會的發展。總之,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活力的標志,是國家發展的關節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勝負手。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能力。近現代世界歷史表明,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的發動機,是一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重大原始性科技創新及其引發的技術革命和進步成為產業革命的源頭,科技創新能力強盛的國家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自然,一項新技術的誕生、發展和應用,最後轉化為生產力,離不開觀念的引導、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可以說,觀念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制度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保障;但發明一項新技術並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出新產品,佔領市場取得經濟效益,這是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實現的。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為了在競爭中贏得主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國家創新體系,走創新型國家發展之路,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政府的共同選擇。縱觀當今世界創新型國家,他們的共同特徵是,科技自主創新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大約都在70%以上,對外技術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我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達50%以上)。因此,科技自主創新方能體現出國家的創新能力,只有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的台階,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自由貿易的角度來說,科技自主創新是無效率的,拿中美來說,科技在某種意思上說也可以是商品,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中國是不用自主創新的,因為美國在科技方面占優勢.
但是站在國家角度來說,科技自主創新是維持國家安全和獨立的必要手段。
『叄』 創業資源包括哪些
創業資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人力資源:是否有專業性的人才來組建團隊並能很快投入其中。
2、客戶資源:是否具備能吸引客戶並擁有一定客戶的能力。
3、資金資源:是否具備足夠的啟動資金及一定量的流動資金。
4、技術資源:是否具備能提供客戶滿意的產品和服務的技術保證。
5、經營管理資源:是否擁有足夠的經營管理能力來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6、行業資源:是否對此行業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和分析判斷能力。
7、業務資源:通過怎樣的運作模式來實現贏利。
8、人脈資源:是否具備一定人際關系網。
9、知識資源:是否具備一定智商與和行業知識與管理技巧。
創業資源是指新創企業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需要的特定的資產,包括有形與無形的資產,它是新創企業創立和運營的必要條件,主要表現形式為:創業人才、創業資本、創業機會、創業技術和創業管理等。
創業需要的資源各類資源的獲取途徑創業投資,創業投資自身的典型創業投資的退出途徑怎樣爭取創業投資的股權投資創業投資者選擇企業與項目考慮獲得創業公司股權投資的關鍵爭取天使投資,兩類天使投資人尋找天使投資人。
『肆』 胡蘿卜種質資源創新包括哪些方面
種質資源創新的途徑較多,如突變體篩選、單倍體培養、種間雜交、原生質體融合、優異基因聚合、轉基因等。這些方面已在胡蘿卜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體細胞無性系突變體篩選
早在20世紀40年代前,人們就已發現植物在細胞或組織培養過程中會產生遺傳退化,形態改變,染色體數及倍性發生變化等。1981年,Larkin和Scowcroft首次提出體細胞無性系變異(Somaclonal variation)這一術語,激起了眾多學者的研究興趣。胡蘿卜是最早作為組織培養研究的模式作物之一,特別是在體胚發生途徑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同時不少學者在此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突變體,這對特異基因表達、定位及生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Koyama等人(1990)通過篩選獲得一個胡蘿卜突變系(Insoluble phosphate grower,IPG),可以釋放出大量的檸檬酸到含有磷酸鋁培養基中,而且其生長速度比野生型快。通過深入研究表明突變系中NADP專一異草酸脫氫酶(NADP-specific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NADP- ICDH)的活性比野生型低一半,降低了異檸檬酸向酮戊二酸的轉化,進一步影響了檸檬酸向異檸檬酸的轉化,從而引起胡蘿卜突變系中檸檬酸大量積累。Nothnagell and Straka(2003)獲得了一個黃色葉片的突變株系,通過雜交後代F2和F3的觀察,表明黃色葉片是由單個隱性基因(yel)控制的,並篩選到了10個與其緊密連鎖的AFLP標記。Lo Schiavo(1988)等人在大量胡蘿卜細胞突變體中獲得了一個溫度敏感型的胚胎發生株系ts59,表現在球形胚時期就停止發育,外源IAA也不能激活,在其發育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熱激蛋白(Heat-shock proteins)。
(二)單倍體培養
自從Guha and Maheshwari(1964,1966)首先獲得曼陀羅單倍體植株(Haploid plant)以來,單倍體研究快速發展,目前已在幾百種植物中獲得了成功。中國在小麥、大白菜、甘藍、辣(甜)椒等作物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並培育出了新的優良品種。有關胡蘿卜單倍體培養的研究報道較少。Matsub等(1995)將胡蘿卜未成熟花葯按不同時期(四分期、早期單核期、後期單核期)分別接種到含有不同濃度激素的MS和B5培養基上,三個時期的花葯都獲得了愈傷組織,但只有四分期的花葯獲得了不定胚,比例也很低(1.8%~4.3%)。將游離小孢子接種到NLN和1/2MS培養基上獲得了小愈傷組織,但未能進一步分化。
(三)原生質體非對稱融合
胡蘿卜原生質體非對稱融合研究最早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Dudits等人(1980)利用X射線輻射歐芹葉片原生質體,和從白化變異的胡蘿卜細胞懸浮系分離的原生質體進行融合,結果獲得了染色體數為2n=19,葉片綠色的非對稱雜種植株。Ichikawa等人(1987)實現了野生種Daucus capillifolius與栽培胡蘿卜的融合,獲得了胞質雜種。對其提取線粒體DNA進行限制性酶切,發現再生植株的線粒體帶型出現了不同於雙親的特異帶。
Dudits等人(1987)利用γ射線輻射處理胡蘿卜懸浮細胞系,與煙草的葉片原生質體進行融合,獲得了遠緣體細胞非對稱雜種。雜種後代具有煙草的形態特徵,同時又具有胡蘿卜的一些抗性。通過對其線粒體DNA和葉綠體DNA的限制性酶切圖譜分析,雜種的葉綠體DNA圖譜與煙草高度一致,而線粒體DNA出現了特異帶,表明胡蘿卜線粒體基因組和煙草的基因組發生了重組(Smith et al.,1989)。
Kisaka等人(1994)通過非對稱融合實現了單子葉植物水稻(Oryza sativa L.)與胡蘿卜間的融合。再生雜種植株具有胡蘿卜的形態特徵,同時又具有水稻5-MT(5-methyltryptophon)的抗性,其染色體數為20~22,遠小於雙親的染色體數之和。通過分析線粒體DNA和葉綠體DNA的限制性酶切圖譜,發現雜種葉綠體基因組與胡蘿卜高度一致,線粒體基因組間發生了重組。通過染色體鑒定和同工酶進一步分析,盡管對胡蘿卜進行輻射處理,但雜種中胡蘿卜的核物質佔多數,水稻的核物質佔少數,出現了受體染色體大量丟失現象。
Tanno-Suenaga等人(1988)利用X射線輻射胡蘿卜褐葯型不育材料28A1的原生質體,與可育材料K5進行融合,成功獲得了新的不育材料。對再生植株的線粒體DNA進行限制性酶切分析,同樣發現了線粒體基因組間的重組現象。隨後,Tanno-Suenaga等人(1991)又用瓣化型不育材料31A的原生質體通過PEG介導與可育材料K5進行融合。一次融合後獲得再生植株均為胞質雜種,不過未表現出瓣化不育特徵,但通過兩步融合法實現了瓣化型不育性在種內的轉移,他們認為這可能與融合雙親的基因型有關。
司家鋼等(2002)利用紫外線輻射處理胡蘿卜瓣化型不育材料7-0-8的原生質體,與可育材料66-3進行電融合,獲得了33株再生植株,通過RAPD標記鑒定,均為胞質雜種。通過對其中4個再生植株進行花期形態學鑒定,全部表現為雄蕊瓣化型。
(四)種間雜交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成果表明胡蘿卜種間雜交不存在交配障礙(McCollum,1975;Nothnagel,1992;Nothnagel and Straka,1994),其中橘紅色胡蘿卜可能就是由紫色胡蘿卜與野生種ssp.maximus雜交演變而來的。另外,胡蘿卜商品種子在繁種過程中經常會受到野生種花粉的污染,從而產生一些雜種種子(Small,1984)。使用最多的瓣化型雄性不育系也是來自於胡蘿卜屬Daucus carota L.野生種(McCollum,1966)。
野生胡蘿卜D.carota ssp.gummifer Hook.fil.和栽培胡蘿卜雜交產生了一種異源胞質的橘色胡蘿卜,在這種胡蘿卜中發現了一種新的CMS類型,稱作GUM類型,其特徵是花葯和花瓣的總量減少(Nothnagel,1992)。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其遺傳機制是gummifer細胞質和細胞核中的一個隱性基因位點(gugu)相互作用控制這種類型雄性不育性的表達(Linke et al.,1994)。由於其遺傳模式較為簡單,因此這種不育類型可能會成為胡蘿卜育種的一種新的CMS資源(Linke et al.,1994)。
Nothnagel et al.(2000)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多種野生胡蘿卜種或亞種與栽培胡蘿卜間的雜交和回交研究,並獲得了其他兩種具有應用潛力的新型不育資源MAR和GAD。MAR類型來源於D.carrot ssp.maritimus,屬瓣化類型,花瓣白綠色,雄蕊變成「勺子」結構,而其回交後代的雄蕊也呈現出瓣化類型。GAD來自於D.carrot ssp.gadecaei,雄蕊只有花絲結構表達,其他器官發育正常。遺傳研究表明這兩種類型控制雄性不育性表達的核上基因可能不至一個。
Cole(1985)、Ellis等人(1993)對野生胡蘿卜種D.capillifolius的抗性進行評價,認為其對胡蘿卜莖蠅(Psila rosae L.)具有較高抗性,通過6代選擇之後,獲得的株系抗性不如其野生親本高,但比從較抗的Sytan選擇的株系明顯要好。
(五)優異基因聚合
雖然種間雜交、原生質體融合及轉基因等手段可跨越種或屬間的雜交障礙,但是雜交後代為生產所利用往往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目前許多學者又專注於地方品種資源的有效利用,由於地方品種種類多,存在不同抗性,而且通過對不同種質資源的廣泛雜交、篩選,可獲得新型的種質,並可直接為育種者所利用。
目前生產使用最多的黑田五寸,是由日本學者將日本本地紅色類型與歐洲引進的橘紅色類型雜交篩選獲得的。在20世紀50年代,國外學者就開始進行胡蘿卜種內雜交的研究,並篩選出了大量抗性株系。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相關工作,但主要集中在瓣化型雄性不育的轉育,通過多代回交獲得新的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再進行配組培育一代雜種。但是由於缺乏良好的雜交技術,國內關於胡蘿卜可育系之間的雜交研究一直未開展,因此也難以實現地方資源優異基因的聚合,故有必要深入開展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伍』 企業五種常見的創新方式是什麼
1、綜合法,是將兩種以上不同的事物加合到一塊。
2、嫁接法,是在一個事物的本體上,附加新的功能、賦予新的表現形式、形成新的產物。
3、類比法,是在兩種以上不同的事物之間,找出相同點,或者在看似相同的事物之間找出不同點。
4、延伸法或類推法,是順著事物的發展方向和軌跡不斷延伸、不斷提高,形成新的認識、新的探索,獲得新的成果。
5、逆向思維法,就是別人往東走,我就往西走,與常人和傳統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
有效創新應遵循的五大原則:
1、超過同行業的社會平均水平;
2、超過企業自身過去的水平;
3、解決實際所面臨的某個、某類問題或難題,促進企業綜合管理能力與管理效率的提升,助推企業經營行為能力的增強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4、能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新的規范,使企業上升到一個新的創新基礎;
5、豐富管理科學或社會科學,為社會公眾帶來有益的啟發和信息,為消費者和客戶帶來新的享受。
『陸』 菜薹種質資源創新有哪些方面
一、傳統方法在菜薹種質創新中的應用
現有菜薹種質資源主要來源於常規途徑,常規技術中應用最多的方法是系統選育法,即根據育種目標對原始材料中的不同株系進行多次選擇、比較鑒定,篩選出優良的種質。利用這種方法,廣東省廣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選育出四九心-19號,四九心-20號,其中四九心-19號產量比四九心增產1950~3900kg/ km2,葉色較深綠,主薹高度增加6~8cm,除耐熱、耐濕外,還較耐霜霉病和菌核病,是目前菜薹常規品種中種植面積最大的早熟品種之一。十月紅菜薹則是由胭脂紅中發現的優良單株經過系譜選育而得,曾是湖北省的主栽品種,且被推廣到長江流域各省。
華南農業大學植保系篩選出抗病毒病品種60天特青,然後對60天特青經單株選擇的20多個不同株系進行田間比較,選出代號為8722的中花菜心品種,後來又對8722菜心進行優質、豐產、耐病毒病的系統選育,篩選出8722選菜心新品種。
油綠50天菜心則是利用四九菜心與50天菜心雜交選育的151菜心為母本,以60天菜心為父本,雜交後經過連續8代自交選育而成(張華等,2005)。
張華等(2005)於1999年利用遲心2號與60天油青菜心雜交,經連續6代自交系選出葉薹油綠、商品性較理想的油綠701品種。
雄性不育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十字花科芸薹屬作物雜種優勢明顯,採用雄性不育系制種是此屬作物利用雜種優勢的主要途徑之一。回交轉育是獲得優良雄性不育系的最常用的方法。李大忠(2002)從福州市地方菜薹品種七葉心自交後代中發現不育株。經過一代測交,三代回交後,不育株率穩定在50%左右,獲得雄性不育兩用系66A。用66A與小白菜雜交,雜種一代的一般性狀偏向小白菜,表現出較強的生長優勢,尤其是可食用部分較父母本增長了1~2倍;品質卻偏向菜薹,略帶甜味,柔軟可口。趙利民等(2005)以大白菜CM S341127為不育胞質供體,以柳州早菜薹為受體,通過雜交、連續回交方法育成菜薹胞質雄性不育系TC12321。TC12321植株生長發育正常,不育性穩定,雌蕊功能正常,蜜腺發育健全,自然授粉結實良好,經濟性狀優良,配合力高,綜合抗病性強。許明等(2003)利用大白菜核不育系9810721 作為不育源,以紫菜薹ZB3 為目標親本,經過雜交、自交、兄妹交等轉育手段,將雄性不育基因轉育到紫菜薹中,獲得紫菜薹「甲型」兩用系、臨時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而且筆者採用同樣的方法,將核不育基因向菜薹品種轉育,得到了含有早-49遺傳基因的新甲型兩用系、臨時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許明等,2006)。王玉剛等(2005)亦通過雜交、自交等方法,將白菜雄性核不育性向菜薹可育品系03S001(翡翠油青菜心)中轉育,獲得了新的菜薹100 %核不育系及其相應的甲型兩用系和臨時保持系。
二、遠緣雜交在菜薹種質創新中的應用
菜薹和油菜的AA組染色體相同,且其種間雜交有低度育性,為將油菜雄性不育基因轉育到菜薹上提供了條件。劉勝洪等(2006)的試驗表明:雜交後代的花葯不育率為F1代<BC1代<BC3代,在BC3代群體植株中,不育率為94.60%,接近BC2代植株不育率水平,說明在不斷的回交過程中,植株的不育率越來越高並相對穩定。
晏儒來、向長萍等(2000)於1988年開始向紫菜薹轉育波里馬油菜雄性不育系,以甘藍型油菜和紫菜薹的雜種作母本,最初用大股子作轉育親本,經過4年6代的轉育選擇,於1992年秋從240個測交種中獲得不育率達100%且性狀相對穩定的材料3 份,即0-1、0-2-2、28-9 及其相應的保持系5 -1-4、5-1-3 和29-4-2。為了改良上述不育系的綜合性狀,1995年以抗病、早熟、耐熱和菜薹無苦味為主要改良目標性狀,選用了OF 系統(十月紅2號×四九菜心)的一些早熟株系和十月紅2號的一些株系為轉育親本。選用9405的F2 中19個不育株作母本雜交,在後代中堅持選不育率高的測交種,再從中選不育性徹底,生長勢較強,早、中熟,抗病性強,且無苦味的不育株。經過3年6 代的選擇,於1997年秋育成不育率達100%且綜合性狀較好的不育系9617、9630、9631 及其相應的保持系。其中9617 自播種至開始採收為40~45d,9630 為50d,9631 為55d左右。
劉自珠(1996)利用甘藍型油菜雄性不育株為不育源、菜薹為轉育父本,通過種間雜交、連續回交,選育出菜薹胞質雄性不育系002-8-20A及相應的保持系049-20B。該不育系結實正常,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達到93%以上,已用於雜種一代組合的配製。
張成合等(2003)將菜薹同源三倍體與二倍體相互雜交,3x×2x的結籽率為34.78%,2x×3x的結籽率為26.17%。經染色體檢查,雜交子代植株絕大多數為非整倍體,其中三體植株佔33.3%(3x×2x)和40.70%(2x×3x)。經細胞學鑒定和核型分析,從三體植株中初步鑒定出三體3、三體7、三體8和三體9 等4 種初級三體。這些都是難得的遺傳材料。
黃邦全等(1999)通過種間雜交將Ogura 蘿卜雄性不育細胞質導入了紫菜薹,通過連續回交獲得了葉色正常、蜜腺正常的紫菜薹Ogura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黃邦全(2002)以Ogura細胞質雄性不育紫菜薹(AA,2n=20)為母本,以不同蘿卜品種(RR,2n=18)為父本進行雜交,獲得了大量的屬間雜種。雜種F1幼苗在低溫下子葉及真葉均不缺綠,以紅蘿卜為父本獲得的雜種F1植株葉柄、葉脈呈紫紅色;以白蘿卜為父本獲得的雜種F1植株葉柄和葉脈不呈紫紅色。所有的雜種F1植株都開白花,蜜腺正常。雄配子高度不育,但是雌配子具有部分育性。雜種F1花粉母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預期的2n=19,染色體平均配對構型為15.53Ⅰ+1.34Ⅱ+0.25Ⅲ+0.01Ⅳ,多數染色體以單價體的形式存在,但也有一些二價體、三價體甚至四價體,最多達到6Ⅰ+3Ⅱ+1Ⅳ,參加配對的染色體數達13條,表明A染色體組和R染色體組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蘿卜染色體上的有利基因可以通過部分同源重組或者代換進入到紫菜薹中。同時,在F1中發現了2株染色體自然加倍的雙二倍體。雙二倍體與未加倍的雜種F1都表現為父本蘿卜的白花性狀,蜜腺正常,低溫下子葉不黃化。雖然雙二倍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能形成具有19條染色體的配子,雙二倍體的花葯比未加倍的雜種F1發育要好得多,但是雙二倍體的育性還是低於未加倍的雜種F1。盡管未加倍的雜種F1在減數分裂時多數染色體以單價體的形式存在,同時也有二價體、三價體甚至四價體的形成,並且存在落後染色體和染色體橋。
黃邦全(2002)以OguraCMS紫菜薹×蘿卜雜種F1(AR,2n=19)為母本,以甘藍型油菜(AACC,2n=38)為父本進行雜交,獲得了8 株雜種植株。其中1株(PRN-1)的花色為嵌合體,該植株上的花多為黃色,但是也有乳白色花,另外還有1朵花甚至1個花瓣上同時具有黃色和白色區域,其餘3株(PRN-2、PRN-3、PRN-4)都開白花。PRN-4的花葯開花前退化,其餘3株都可以看到3~6枚花葯,能夠產生部分花粉,但是PRN-2的花粉不能被I2-KI溶液染色。PRN-2具有4個蜜腺,PRN-1和PRN-3具有2個蜜腺,PRN-4無可見蜜腺。在低溫下,PRN-2葉色正常,其餘3株幼葉表現不同程度缺綠。PRN-1的染色體數目為2n=38,PNR-2的染色體數目為2n=35,PRN-3的染色體數目為33,PRN-4的染色體數目未能確定。它們的染色體平均配對構型各不相同。與甘藍型油菜回交後,PRN-1、PRN-2、PRN-3 植株各自產生了一定數量的種子,而PRN-4則未產生種子。
梁紅等(1994)用雜種胚離體培養的方法獲得了菜薹與甘藍的正反交F1代。雜種一代的一般性狀介於兩親本之間,偏向父本,並表現出強烈的生長優勢。其蛋白質含量普遍超親,游離氨基酸含量和還原糖含量介於兩親本之間,或超過高親親本。
鄭岩松等(2003)研究了芥藍以及芥藍×菜薹種間雜種後代對蕪菁花葉病毒(TuMV)油菜株系的抗性。結果表明,芥藍對廣東省廣州地區TuMV油菜株系具有近於免疫的抗性。芥藍×菜薹種間雜種回交後代抗TuMV油菜株系的選擇效應受回交親本影響很大:用抗病品種與雜種回交的後代,經兩次系統選擇後,已獲得16個經濟性狀較好的抗病品系;但用感病品種與雜種回交兩代之後,抗病性明顯下降。
三、物理化學誘變在菜薹種質創新中的應用
誘變育種是利用理化因素誘發植物發生變異,通過選擇育成新品種的方法。
尚愛芹等(1999)利用不同濃度的秋水仙素對二倍體菜薹種子和幼苗生長點進行不同時間長度的浸泡,結果表明,用0.1%秋水仙素水溶液處理幼苗生長點48h的誘變效果最好,誘變率可達26.67%,浸泡種子效果不佳,最高誘變率僅為4.0%。四倍體植株結籽率較二倍體明顯降低,平均達42.3%,而八倍體植株幾乎是完全不育的。隨著染色體組的增加,花粉粒大小和葉片保衛細胞中的葉綠體數均顯著增加,與二倍體(CK)比較,四倍體植株生長旺盛,花薹的產量和品質均有所提高。
廖飛雄等(2001)利用60Co-γ射線輻射菜薹種子,發現對預先浸泡1h的菜薹種子來說,適宜的處理劑量為200~300Gy。廖飛雄等(2003)對60Co-γ射線輻射後的菜薹器官進行離體培養時,發現對菜薹種子的適宜輻射劑量是200Gy左右,經過催芽的種子適宜劑量為50~100Gy,離體培養莖尖可用40~70Gy。
四、生物技術在菜薹種質創新中的應用
(一)體細胞變異體離體篩選
組織培養得到的再生植株以一定頻率發生變異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便是利用植物體細胞變異體離體選擇法對作物現有品種進行有限的修飾與改良的基礎。通過這種方法,已成功地篩選出耐鹽水稻、抗稻瘟病細胞突變體、抗除草劑大豆等一系列有價值的突變體,在作物遺傳改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植物耐熱性篩選研究中與傳統的耐熱性選擇方法相比,離體篩選方法具有不受季節和氣候條件限制、變異范圍廣、選擇群體大、節省土地和人力等特點,可顯著提高種質資源創新的效率。
何曉明等(1999)進行了菜薹耐熱性離體篩選的研究,結果表明,耐熱性不同的菜薹品種對離體培養中的熱脅迫反應亦有所差異,35℃培養30d的無菌苗存活率可以作為菜薹耐熱離體篩選的選擇指標。通過熱脅迫交替選擇,從熱敏菜薹品種中,初步篩選出3個耐熱無性系A -2、B -1、B -8。這些無性系耐熱品系在熱脅迫中的莖尖存活率基本保持在60%~80%,而未經篩選的無性系莖尖的存活率平均僅為20. 83%,因此經過篩選的無性系的耐熱性有了明顯改善。同時還發現,經9 代培養和4次熱脅迫篩選,這3個無性系的耐熱性均表現比較穩定,表明這種耐熱性可以在無性繁殖過程中傳遞下去。通過熱脅迫選出的無性系其莖尖繁殖系數也較原群體有所提高。
廖飛雄等(2003)在離體篩選耐羥脯氨酸變異的研究中,發現對菜薹莖尖和愈傷組織來說,經0.3mg/ml的羥脯氨酸3~4個周期篩選後,可獲穩定抗性株系。菜薹種子萌發後的幼苗在1.0mg/ml濃度上,經4個世代連續篩選可獲抗性株系。3mg/ml濃度可用於幼苗的前期淘汰。入選系耐羥脯氨酸的能力和耐熱性提高。廖飛雄等(2004)利用「六十天特青,離體篩選出的一個菜薹耐羥脯氨酸選擇系Hypr01,發現在人工氣候箱模擬栽培高溫逆境下,Hypr01和未經選擇的六十天特青相比,有較強的耐熱性。
(二)基因工程
徐秉芳等(1996)研究報道紫菜薹的花粉經低溫水合、熱激、滲激三步程序,分離出大量具萌發能力的脫外壁花粉,脫外壁率可高達60%以上。在含有碳源與氮源及Roberts 培養基鹽成分的鹼性PEG培養基中,首次使芸薹屬脫外壁花粉萌發,萌發率可達41%。這使得利用花粉作為外源基因的媒介進行植物遺傳的轉化有了重要的突破。
施華中(1995)以花粉特異啟動子Zm13-260 控制的Gus 基因作為報告基因,用電激法分別轉化紫菜薹花粉原生質體和花粉粒,通過瞬間表達檢測,比較了二者的轉化效果。結果表明,花粉原生質體的電激導入效果比花粉粒高,前者的Gus 基因瞬間表達水平遠遠高於後者,Gus 基因活性是後者的10倍。並探討了Gus 基因在不同發育時期花粉原生質體中的時序表達特性,花粉愈幼嫩,Zm13 的啟動活性愈低。
張國裕等(2006)以建立的菜薹高頻再生體系為基礎,利用GUS染色組織分析法研究了根癌農桿菌菌株、乙醯丁香酮(A S)、預培養時間、浸染時間和共培養時間等因素對菜薹(B rassica camp estris L. var. pchinesis)子葉遺傳轉化的影響,探討了適宜菜薹轉化的卡那黴素與抑菌抗生素使用濃度。結果表明,農桿菌菌株A GL0 對菜薹的浸染能力最強,添加乙醯丁香酮有利於菜薹轉化;子葉外植體預培養2d 後浸染(菌液濃度OD 600值為0.8)15min,共培養2d,然後轉移到含15mg/L 卡那黴素和100mg/L T icarcillin 的篩選培養基上,進行轉化植株的再生,植株再生率及外植體GUS 陽性率均較高,是較優的轉化條件;該試驗共獲得8 株轉化植株,轉化率達2.44%,經PCR分析和Southern 雜交檢測表明,Gus基因已整合進入菜薹基因組。
張揚勇等(2003)通過對農桿菌介導法將韌皮部特異表達啟動子RSs-1(Rice sucrose synthase-1,水稻蔗糖合成酶)與雪花蓮凝集素(Galanthus nivalid agglutinin,GNA)基因構成的嵌合基因轉化菜薹,獲得轉基因植株。該試驗目的是利用雪花蓮凝集素對刺吸式昆蟲有較好的抗蟲效果,採用延遲篩選抗生芽的方式,最終得到了抗生植株,並通過了分子檢測。
通過基因工程的手段進行菜薹種質的創新還剛剛起步,隨著菜薹轉基因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克隆的有用基因越來越多,該技術在菜薹種質改良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
『柒』 創新環境包括有哪些
包括有利的政策體系、健全的體制機制、濃厚的文化氛圍等。
此概念最早是由歐洲創新環境研究小組為代表的區域經濟研究學派提出,強調產業區內的創新主體和集體效率以及創新行為所產生的協同作用。
簡介
合作關系或稱地域網路構成了創新環境的核心組成部分。賈亞男把區域創新環境分為互相聯系、彼此依賴的四個層次網路系統,即基礎層次網路系統、文化層次網路系統、組織層次網路系統和信息層次網路系統。
蔡秀玲認為區域創新環境主要由基礎設施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區域制度環境、區域學習環境等四部分構成。基礎設施環境是有利於主體進行創新的靜態創新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區域制度環境、區域學習環境能促進區域內創新活動發生和創新績效提高。
『捌』 常用的創新技法有哪些
歸納、分析、總結 自由聯想法、強制聯想法、分析法、設問法、類比法。 創新技法的分類: 1、 我國東北工學院、國家科委人才資源研究所創造力課題組的分類:
(1) 提出問題的方法,(2)解決問題的方法,(3)程式化的方法。
2、 日本著名創造學家高橋誠的分類:
(1) 擴散發現技法,(2)綜合集中技法,(3)創造意識培養技法。
3、 日本電氣通信協會在所編的《實用創造性開發技法》中,分六類:
(1) 自由聯想法,(2)強制聯想法,(3)分析法,(4)設問法,(5)類比法, (6)其它方法。 創新技法的法則:
1、遷移法則。2、組合法則。3、分離法則。4、還原法則。
『玖』 創業資源有哪些分類
商業模式創新決定現有技術的應用創新。不是所有創新都能創造價值,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價值。比如,能夠為客戶創造價值,並從中分享利益。
『拾』 創業資源包括哪些要素
01具有什麼樣的能力才可能創業成功?這是每個初期創業者都會問到自己的問題,只有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組織能力和開創能力才可以最終走向成功,判定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創業的過程中,能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發現事物的本質,找出存在的真正問題,分析原因,從而正確處理問題,這就要求創業者具有良好的分析能力。如何把握並運用自己四方面的能力促成成功?
02決策力決策能力,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如果一個創業者不具備管理者的基本素質,不能代表團隊做出決策的話,是不可能有發展前途的,決策能力是創業者根據主客瞅條件,因地制宜,准確地確定創業的發鋪方向、目標、戰略以及詳細選擇實施方案的能力。
決策能力代表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
03治理力除了能夠拍板之外,還要懂得用人,知人善用是管理者取得成就,留住人才的根本,治理能力強的人並不需要自己具備很強的開拓能力,只要懂得唯人是用,就能給自己的公司發展步入正軌,企業創立或經營時間不長,經營治理者去去缺乏經營治理經驗,面臨業務開鋪緩慢、財務治理混亂、產品質量難於保證、客戶滿足度低,再加上同行競爭的激獵冬致使投資歸報並不高,甚至經營失敗的風險。
具備經營技巧,善於經營、巧於應對,時刻保持蘇醒的頭腦,才能防患於未然。這是專業經理人和企業管理者必備的基本素質。
04執行力創業中國專家研究調查,很多企業的發鋪並不需要戰略。只要具有良好的執行力就可以,只要肯干,就一定會有發展,這是一種方式,所謂是上行下效就是如此,一個老闆帶領出了好路子,就必然會出現好的結果,由此可見,執行力並非只針對員工管理,更在於創辦者的榜樣楷模作用。
05創新能力這個是比較重要,同時也是附加的一種突破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具有,也並非都能夠培養出來,但是具備創新能力的人,總會有更多的優勢,讓企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並提升競爭力。
創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忍受我們平時難以想像的艱難和困苦,因此這也更加考驗創業者的能力,擁有過人的能力,可以讓創業之路走得更加順暢一些。
來自上海知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