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海有什麼資源。
南海有四千多個礁島,分屬於 東沙群島 中沙群島 西沙群島 南沙群島
從地理上來看,南海位於北緯20度到0度之間的熱帶地區,常年受東北季風、西南季風、北赤道暖流影響,氣候潮熱。生物資源豐富。怎麼理解這個豐富呢,具體來說。比東海、黃海、渤海加起來的兩倍還要大。
南海海域有含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大約有180個,大概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相當於全球儲量的12%。
最近又在南海發現了可燃冰,但具體數量不明。官方估計,中國海陸共有350億噸油當量。
但具體的使用、開發、危害、開采還沒有完全明確的數據,我在這里也不敢妄言,但南海有,這是肯定的了。
礦產資源不是很多,和其他海的比例差不多吧,
除了油氣資源外我想多說一點。南海還有大量的文物資源,南海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海上絲綢之路,溝通東亞與西亞、歐洲。其中南海一號就是一艘中國南宋初期的商船。古代沉船不計其數,南海也是一個考古的好地方。
綜合起來就這些,12%的天然氣,石油。約當中國海域三分之二的自然資源。無計其數的文物資源。還有未知的可燃冰。
2. 南海的資源到底有多豐富啊
1.海洋空間資源
1)我國最大的一片海洋國土
南中國海海域面積共350萬平方千米,按國際海洋法規定屬於我國的管轄范圍約為21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我國海洋國土面積的2/3。,其中,南海諸島上有珊瑚礁數百個,這些島嶼是我國重要的海洋國土,在國防上是向外延伸的支撐點,對保衛我國的藍色海疆具有重要的意義。
南海周邊淺海灘塗廣闊,海南省可供養殖的灘塗面積為2.57萬公頃;這些都是寶貴的後備土地資源。
2)是國際海上航運最繁忙的交通線之一,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
在國際海洋交通上,它是西歐-中東-遠東海運航線(世界最繁忙、最重要的海上航線之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聯系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及歐洲的必經之地;特別是南沙群島,地處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沖,不僅扼制南海地區的海上交通線,而且對馬六甲、巽它和望加錫等海峽(海上交通咽喉)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統計,世界一半以上的超級油輪都要經過該水域,經過南海地區的油流,是經過蘇伊士運河油流的5倍,是經過巴拿馬運河油流的15倍;日本和韓國90%以上的石油,台灣98%以上的石油進口都必須經過該區域;同時南海也是世界液化天然氣最大的產區和貿易區,1998年經過該地區輸出的液化天然氣佔世界液化天然氣總貿易量的2/3(其中3/4的運往日本,其餘的銷往台灣和韓國)。
3)重要的航空通道
南海上空是世界重要的航空通道。我國、韓國、日本與東南亞各地的航線,菲律賓與中南半島各地來往的航線都要經過南海上空。西歐-中東-遠東航線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空線之一,它連接巴黎、倫敦、法蘭克福等西歐主要機場和遠東的新加坡、香港、北京、東京等機場,南海空域也是這條航線的重要通道;另外,西歐-東南亞-澳新、遠東-澳新的部分航線也要經過這里。
2. 豐富的礦產資源
南海與世界其他石油及天然氣產區比較 地區 探明儲量 天然氣探明儲量 石油開采 天然氣開采
(10億桶) (兆億立方英尺) (百萬桶/每天) (兆億立方英尺/年)
波斯灣地區 674.0 1918.0 21.1 UT 6.8
北海地區 15.9 147.2 6.6 9.3
裏海地區 16.9—33.3 177—182 1.1 2.1
南中國海 約6.9 約136.9 2.0 2.5
2)南海周邊三省區礦產資源品種繁多,部分礦種蘊藏量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
3)未來新能源-可燃冰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結合而成的水合物,在海底的低溫和壓力下,甲烷被包進水分子中,形成一種冰冷的白色透明結晶,稱為「甲烷水合物」,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成為21世紀的新能源。
據估計,我國南海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帶,能源總量估計相當於中國石油總量的一半。
3. 一份關於南海地理位置、資源等的超詳細介紹
中國南海
位置
南海,國際上通稱South China Sea(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南部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及中南半島所環繞。、
南海的平均深度是1212米,但最深處卻有5567米。如果把4座南嶽衡山疊起來放到南海里,最上面的山頭離水面還有近400米的距離。南海有四個群島,分別是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南海面積356萬平方公里,約等於中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總面積的3倍,僅次於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屬於中國管轄范圍的也就是九段線之內的有210萬平方公里左右,平均水深1,212米。
南海包括島嶼及其沿岸領海。南海諸島陸地面積較小,為5286.5平方公里。據《海洋法公約》測算,1個遠離大陸的珊瑚礁、干出礁或小島,則至少可以擁有1543平方公里的領海和431015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海域。
自然資源
概述
漁業資源
南海是一個豐饒的漁場,海中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鮐魚、墨魚、海龜、紅魚等。其中的大黃魚是一種重要的海產資源。這里的魚類從不游往外國的海域,似乎戀著自己的家鄉,因而有"中國家魚"的美稱。南海的金絲燕用海藻和唾液做巢,這種巢就是珍貴的滋補品燕窩。海底高台上多珊瑚礁,大陸架富石油。盛產魚、蝦和名貴海產。南海鹽度最大(35‰),潮差2米。
南海水產豐富,盛產海龜、海參、牡蠣、馬蹄螺、金槍魚、紅魚、鯊魚、大龍蝦、梭子魚、墨魚、魷魚等熱帶名貴水產。
由於南海屬於熱帶海洋,適於珊瑚繁殖,海底高台處形成珊瑚島,南海諸島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均為珊瑚島嶼;水產主要為海龜、海參、金槍魚、紅魚、鯊魚、大龍蝦、梭子魚、墨魚和魷魚等各種熱帶海產。
動物
魚類
魚類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資源。中國南海海洋魚類有1500多種,大多數種類在西南中沙群島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主要有馬鮁魚、石斑魚、紅魚、鰹魚、帶魚、寶刀魚、海鰻、沙丁魚、大黃魚、燕鰩魚、烏鯧魚、銀鯧魚、金槍魚、鯊魚等。特別是馬鮁魚、石斑魚、金槍魚、烏鯧魚和銀鯧魚等,產量很高,是遠海捕撈的主要品種。西南中沙群島的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品質十分優良,而且盛產中國其他海區罕見的大洋性魚類。如:金槍魚、鯊魚等。
魚類是人類食用的動物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魚類還是醫葯、化工及特殊工藝品的重要原料。海龜是海洋中少有的幾種爬行動物之一。海龜有不同種類,一般指的是「綠蠵龜」。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海域,中國西南中沙群島是海龜的「故鄉」。每當4—8月,大量的海龜隨著暖流從領近海域進入南海,在西南中沙群島的島嶼礁灘交配,爬上沙灘產卵。龜卵靠沙灘的溫度自然孵化出小海龜。成年海龜體長一米左右,重約100—200公斤。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肉和蛋都可食用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龜板可製成龜板膠,是較高級的營養補品。龜掌、龜血、龜油及龜臟都可入葯,對腎虧、肺葯、胃出血、肝硬化等多種疾病均有一定療效。長期以來,海龜是西南中沙群島的主要特產之一,年產量可達2000多隻。八十年代開始,中國把海龜列為重點保護的海洋動物,禁止捕捉。使海龜得到很好的保護,繁殖和回遊的數量急劇增多。有許多海龜還滯留在島嶼礁盤的越冬。海龜中還有一種很珍貴的品種,即玳瑁。外形與「綠蠵龜」相似,因其背甲鱗共有十三塊,俗稱「十三鱗」。鱗片質地優良,花紋美麗。光澤透亮,最是適宜製作珍貴的裝飾品。
海參
海參屬熱帶海洋中的刺皮動物。其營養價值與魚翅、燕窩齊名。是一種名貴的海產品。海參種類很多,全世界約40種海參可供食用,而西沙群島出產20種,西南中沙群島素以其種類多、分布廣、參體大、品質優良著名於世。其中以白乳參,烏乳參和梅花參最為珍貴。梅花
南海
參被稱為「參中之王」,為著名的大形食用海參。大者體長一米有餘,重二、三十斤。加工成干品後肉厚脆嫩,燉食不僅美味可口,而且營養豐富,滋補性非常顯著。
海貝
海貝屬軟體動物,種類繁多。西南中沙群島分布約有250多種。按照用途可分為食用貝和觀賞貝兩大類。食用貝產量較大的有大馬蹄螺、籬鳳螺、歷來磲等。大馬蹄螺也稱「公螺」,分布廣闊,較易捕撈,產量很高,肉肥鮮美,是重要的經濟貝類。籬鳳螺產量也很可觀,分布在淺水礁灘上,人們垂手可得,製成干品,肉味與營養均屬上乘。「海貝之最」要數硨磲,也作「車磲」,俗稱「蚵」、「大蚵」,大者如盆,重達數百斤。以大者為佳,肉質鮮美,已屬佳品,其閉殼肌(俗稱「蚵筋」)更是海產天然食品中的極品,食吃時撕成細條絲狀,一絲入口,久嚼不爛其味的尤鮮。每公斤售價至近千元。
海鳥
在西南中沙群島大部分島嶼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時如夏,島嶼周圍廣闊的海面上有豐富的海洋食料,吸引著大批的島類在這里繁衍生長。分布在各個島嶼上的鳥類共計有六十多種。比較常見的有白鰹鳥、軍艦鳥、海鷗、藍翡翠鳥、銹眼鳥等等。
南海海鳥
白鰹鳥,體形以鴨,成鳥重約二、三斤,周身潔白,當地人稱為「鳥白」;兩翼較長,頗善飛行,在海上覓食早出晚歸,飛行很有規律,漁民們根據其飛行方向可確定航行路線和島嶼位置,故把這種鳥稱為「導航鳥」。它們大部分聚集在西沙群島的東島(也稱「鳥島」),與麻楓桐樹相互依存。1981年東島被劃為白鰹鳥自然保護區,使鳥類及其生長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據估計,東島上空成千上萬只白鰹鳥穿梭飛行,白茫茫一片,遮天蔽日,煞是壯觀。海鳥可供食用、葯用,還可以製成標本工藝品供觀賞,是一種可觀的資源。大量的海鳥在各島嶼上留下豐富的鳥糞,千百年來堆積成厚厚的鳥糞層,有的島嶼竟厚達一米以上,儲量十分豐富。鳥糞土富含有機質、氮、磷、鈣質等,是一種很好的天然肥料。
植物
西南中沙群島島礁陸地總面積不過10多平方公里,
南海風光集萃(20張)
但是由於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生長著200多種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種。島上植物具有耐鹽、耐高溫、耐旱、喜鈣、嗜肥的特徵。在形成時間較長和面積較大的幾個主要島嶼上,都生長有茂密的樹林。一般以麻楓桐樹組成的純林為主,稱為「熱帶海島型常綠林」。麻楓桐樹,樹高10米左右,胸徑30—50厘米;樹枝橫生,粗大短壯,從根部到樹頂都可生長葉子,葉色淡綠帶白,故又名「白避霜花」,麻楓桐樹往往叢生在一起,長成森林。對海鳥來說,枝權較多,易於築巢,且樹要茂密可抵禦風雨。是白鰹鳥和其它海鳥的主要棲息場所。在島嶼上,到處可見一種長成一簇簇、密不透風、蔥綠欲滴的灌林叢林,這就是草海桐。也稱「羊角樹」。屬熱帶常綠灌木。草海桐多生長的珊瑚石沙地或瘦脊的沙灘上。有些島嶼上,拆枝插地就能生長,密密麻麻,幾乎覆蓋整個島嶼。草海桐的生長對保護島嶼的沙灘、改善島嶼生態環境起到很好的作用。人工栽培的植物也不少,樹木類都與海南島的樹種有關。典型的有椰子樹和木麻黃。椰子樹,樹高20—30米,挺拔秀麗,不怕烈日,喜沐海風,非常適合在各島嶼種植。海南島的漁民在很早以前就將椰子樹移植到過往的島嶼上。高聳的樹冠可作為海上航行的標志,長成的椰子果又可作為果實收獲。有人群居住和漁民們經常過往的島嶼上更是蔚然成林,鬱郁蔥蔥,碩果累累。木麻黃,樹高10多米,由於易於栽培,生長迅速,是各島嶼主要的海岸防風林,栽培較多的樹木還有苦楝、土批把、南洋杉、桉樹等等。另外,各島嶼還種植有各種熱帶水果、部分糧食作物和多種蔬菜。
礦產
南海海底石油與天然氣蘊藏豐富,據初步估算海底石油蘊藏量達
中國南海
二百億噸。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數據顯示,南海海域有含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大約有180個,大概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相當於全球儲量的12%,約佔中國石油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我們稱之為「第二個大慶」。僅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萬安盆地的石油總儲量,就將近200億噸。這個區域里邊一半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布在中國所主張管轄的海域之內。同樣,西沙群島、中沙群島的水下階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積物披復,這些沉積物與中國北部灣、海南島的新生代沉積物有密切的聯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產地。
海底資源還包括有各種金屬礦產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海洋開發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資源有著非常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巨大的利用價值。西南中沙群島島礁上績麗的熱帶海島環境和海域中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色開發海洋旅遊的潛在資源。現代科學還發現海洋蘊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溫差能、密度差能、壓力差能等海洋動力資源,若能科學地加以利用,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將不可估量。南海的戰略價值日益彰顯。
4. 南海區的自然資源
南海區位於華南亞熱帶地區,全年降雨量較多,1979~2002年間平均降雨量1650.8毫米。有流量較大的西北江穿越,水資源較為豐富,基本上不存在缺水區。水資源特點是:降雨和徑流時空分布不均。降水年內分配不均,汛期4~9月佔全年的80%以上。在汛期雨量較為集中,徑流多數以洪水的形式出現,大部分水量流入江河,成為不可利用的水資源,如遇暴雨,外潮頂托還會造成內澇災害;枯水期間,由於降水量少,不能滿足農業自流灌溉的需要,往往出現春旱、夏澇和秋旱的災害。其次是水質污染較為嚴重。水質狀況隨豐、枯季節而變化,由於工業和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涌,水質污染日益嚴重,內河涌在枯水期靠中低水位開閘交換,高水位時要關閘防洪。
降雨為地表徑流的主要來源,境內的降雨雖然豐沛,但蒸發量也大,1979~2002年間,平均蒸發量為1516.6毫米,最大1780毫米,最小1300毫米,與降雨基本持平。境內多年平均徑流深800毫米,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大,79.3%集中在汛期。豐水年(P=10%)徑流深1142毫米,徑流量13.16億立方米;枯水期(P=90%)徑流深496毫米,徑流量5.72億立方米;豐、枯水年徑流差2.3倍。全境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9.22億立方米,另有西北江多年平均過境客流量2109億立方米,合計多年河川平均流量2118.22億立方米。
由於雨量多,河涌密布,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境多年平均淺層地下水資源為2.9億立方米。 南海境內礦產資源不多,金屬礦藏幾乎沒有,主要有一些非金屬礦藏。
煤等燃料礦產
煤主要分布於官窯、里水鄧崗和崗頭、和順及松崗聯表等地,以無煙煤為主,產於石炭灰紀測水組、二疊紀童子岩組和晚三疊紀小坪組,多呈薄層狀或煤包產出,形成規模小,僅見小型礦床或礦點,可供地方性開采。此外,馬頭嶺一帶有石油礦點,鹽步有油頁岩薄層狀礦點,夏教有淺層天然氣礦點,均不具工業價值。
膨潤土
見於官窯黃洞和獅山穆院、白泥坑一帶,為火山沉積蝕變風化產物,產於始新世華涌組第一段,成層狀產出。是一種由蒙脫石礦物組成的黏土岩,用途廣泛,可作建築塗料、深水井淡水泥漿、乾燥劑以及香皂、飼料等添加劑。上述地區的膨潤土,屬中至大型礦床,可作露天開采。
高嶺土
見於獅山白泥坑、橫過坑等地,產出地層為始新世寶月組,礦石為長石砂岩風化物,屬風化型小礦床,質純,當地居民早在200年前就已開采利用為陶瓷原料,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配料砂岩
分布於和順文頭嶺和象崗、大瀝、鹽步平地崗瓦頭和龍頭崗等地,產於三疊紀、石炭紀和泥盆紀地層中,成層狀產出,主要成分為石英,可作水泥配料。屬中型礦床,正在開采,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石膏
見於鹽步、松崗和桂城等地,產於早第三紀地層的沙礫岩、砂岩、粉砂岩中,呈夾層產出,單層厚一般為0.5~3.2米,最厚可達15米,埋深60~160米,為大型礦床,礦石類型主要為硬石膏,分布廣,質量好,用途廣泛,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泥炭
見於官窯大欖渦、和順萬頃洋、羅村中、桂城崗等地。產於第四紀沉積物中,呈不等厚的層狀產出,分布廣,屬大型礦床,質量好,埋藏淺,可作露天開采。泥炭是一種有機質和礦物質組成的復合體,其作為新型礦產資源,在工農業上有廣泛用途,具有一定的遠景開發價值。
重晶石
僅見於鳳鳴三山,呈脈狀,產於早白堊紀地層中。重晶石礦,質量較好,易開采,具中型礦床儲量,有一定的開采價值。
石料
主要見於西樵山和小塘獅嶺等地,屬火山岩型石料。質地堅硬,儲量不大,大多數已開采利用,一些風景區已禁止開采。
5. 給我提供一些南海的資料
南海
南海,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北接中國廣東、廣西,東面和南面分別隔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與太平洋、印度洋為鄰,西臨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為面積3,500,000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四周較淺,中間深陷;平均深度1,212公尺,最深處達5,559公尺。西部有北部灣和泰國灣兩個大型海灣。匯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以及中南半島上的紅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中國在南海中的重要島嶼有海南島和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島以及黃岩島等。南海海區主要屬熱帶、赤道帶氣候,溫度高,年變化小,生物種類豐富。沿海河口一帶為良好漁場,稚魚成長後又向近海洄遊。在深海區有隨海流前來的金槍魚、旗魚、鰹魚、鯊魚等遠洋性魚類。近年來在珠江口、鶯歌海、西沙群島等海域海底均已發現石油。南海為太平洋與印度洋間的交通要沖,但島礁眾多,水深變化大,有些海域是航行上的危險地帶。
因位於中國南邊而得名。北接中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和台灣等省區,以廣東省南澳島到台灣省本島南端(一作經澎湖到台灣東石港)一線同東海分界。東南至菲律賓,南至加里曼丹島,西南至越南和馬來半島等地。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北部有珠江、紅河、湄公河、湄南河等注入。平均水深1,212米。位居熱帶,海底高台上多珊瑚礁,大陸架富石油。盛產魚、蝦和名貴海產。
從東海往南穿過狹長的台灣海峽,就進入洶涌澎湃的南海了。南海是我國最深、最大的海,也是僅次於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沖,在經濟上、國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南海四周大部分是半島和島嶼,陸地面積與海洋相比,顯得很小。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分布於北部,主要有珠江、紅河、湄公河、湄南河等。由於這些河的含沙量很小,所以海闊水深的南海總是呈現碧綠或深藍色。南海地處低緯度地域,是我國海區中氣候最暖和的熱帶深海。南海海水表層水溫高(25℃~28℃),年溫差小(3℃-4℃),終年高溫高濕,長夏無冬。南海鹽度最大(35%),潮差2米。
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適於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很多風光綺麗的珊瑚島,如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南海諸島很早就為我國勞動人民發現與開發,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土包括大陸、島嶼和干出礁這些陸地及其沿岸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水域,這些水域有人叫作「藍色的國土」。國土范圍和面積均應以國家權威機關公布為准。南海諸島的島嶼和干出礁的陸地面積,國家或海南省國土部門似未公布。南海諸島的領海基線,國家只公布了一部分,大部分未公布,領海和毗連區的范圍和面積自然也未宣布。根據掌握的圖件(可能不是最新的、比例尺不是最大的),初步量算出南海諸島陸地面積(表1),僅供政府公布前作參考。南海諸島陸地面積小,為5286.5平方公里,但散布范圍廣,擁有大量「藍色的國土」。據《海洋法公約》而測算,1個遠離大陸的珊瑚礁干出礁或小島,至少可以擁有1543km2的領海和431015km2的專屬經濟區海域。」(參考中科院趙煥庭的論文「南海諸島的主權、資源與開發」)
南海水產豐富,盛產海龜、海參、牡蠣、馬蹄螺、金槍魚、紅魚、鯊魚、大龍蝦、梭子魚、墨魚、魷魚等熱帶名貴水產。
中國最大的外海——南海
南海是中國最大的外海。
南海的面積約為350萬平方千米,約等於我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總面積的3倍,僅次於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南海的平均深度是1212米,但最深處卻有5567米。如果把2座南嶽衡山疊起來放到南海里,最上面的山頭離水面還有近700米的距離。
南海是我國南部的近海,它的南部是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西面是中南半島,東面是菲律賓群島。整個南海幾乎被大陸、半島和島嶼所包圍。南海東北部經台灣海峽和東海與太平洋相通,南部經馬六甲海峽與爪哇海、安達曼海、印度洋相通,東部經巴士海峽通蘇祿海。
南海地處熱帶,海中分布著許許多多的珊瑚碓和珊瑚島,它們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湛藍的海面上。這些島碓總稱南海諸島,分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曾母暗沙、南沙群島和黃岩島。
東沙群島有著豐富的水產,如海龜、墨魚和海參等。西沙群島是一個鳥兒的世界,島上堆積著厚厚的一層鳥糞,可以作肥料。中沙群島和其他群島不同,還是一群沒有露出水面的珊瑚碓。南沙群島是南海中面積最大、島碓最多的群島,屬海南省管轄;它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是我國領土的最南端。
南海是一個豐饒的漁場,海中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鮐魚、墨魚、海龜、紅魚等。其中的大黃魚是一種重要的海產資源。這里的魚類從不游往外國的海域,似乎戀著自己的家鄉,因而有"中國家魚"的美稱。南海的金絲燕用海藻和唾液做巢,這種巢就是珍貴的滋補品燕窩。
海南島是南海上鑲嵌的最大的一顆明珠,海南有人口400多萬,於1988年正式成立經濟特區,也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南海現狀
在南海50多個可以住人的小島或淺礁中,有一半多被越南占據,中國大陸僅保有8個,最大的太平島被台灣當局控制,剩下的一小部分則被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占據。南海局勢不明,對中國今後海洋生存空間埋下了不安定因素。中國南海艦隊要在10年完成南海部署,爭取有利國際環境,奪回屬於中華民族的領土。
南海的歷史
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里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范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到了現代,我國在南海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是傳統疆域線,即「九段線」。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接收了南海諸島。1946年,國民黨當局有感於南海海域地圖混亂,展開了南海劃界工作。當時負責劃界的一艘軍艦名為「永興」——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因此得名。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即「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岩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范圍內。
另據有關專家介紹,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一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北緯118°劃界,以北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岩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
現在的菲律賓相關法律將一些遠離海岸超過200海里的地方都劃到了其領土范圍內,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周邊國家一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植榮介紹,「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
同時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一些國家可乘之機。
http://ke..com/view/15793.htm?fr=ala0
6. 我國南海有哪些海洋資源
3. 豐富的礦產資源
1)油氣資源
南海陸架新生代地層厚約2000~3000米,有的達6000~7000米。第三紀沉積有海相、陸相及海陸交互相,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系。有三角洲、生物礁、古潛山等多種儲油類型。珠江口大型沉積盆地面積約15萬平方千米,沉積厚度為幾千米,盆地中心達7500-11000米,沉積岩主要由上、下第三系組成,有良好的生油層、儲油層和成群的構造圈閉。北部灣盆地4萬多平方千米,沉積厚度為數千米,最大7000米,且生油、儲油條件好,水淺、離岸近,是油氣豐富的地區;鶯歌海盆地面積約7萬平方千米,沉積厚度達6000-7000米,主要為第三系地層,有8個二級構造和兩個礁塊帶。1977年-1980年,中國石油部門對上述3個盆地分別進行鑽探,獲得了工業油氣流;1980年開始,中國又與法國、英國、美國等合作打出若干口原油質量好、比重輕、含硫低的高產油氣井。從長遠看,南海深水石油儲油潛力比東海、黃海都要大。南海石油潛力最大的地段是中國台灣和海南島之間的大陸架一帶;另外,越南到加里曼丹島之間的最寬陸架區,其中生代和第三紀的沉積厚度很大,已探明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區。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僅南沙海域的石油資源量可達418億噸,南海可能成為另一個波斯灣或北海油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南海天然氣資源相當豐富。在我國10個主要的沉積盆地中,以珠江口和鶯歌海盆地資源豐度最高,在我國已發現的天然氣儲量中,南海西部海域佔50%。僅臨近海南島的鶯歌海盆地就探明儲氣量達2147億立方米,而整個南海至少可以找到250個油氣田,有12個可望成為大型油氣田,其中儲凄涼達968億立方米的崖13-1氣田已經投產,並向廣東和香港供氣。
199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南海周邊國家已在南沙海域鑽探了1000多口油氣井,找到了97個油田和含油構造,95個氣田和含氣構造,其中位於我國斷續線以內的油田28個,氣井225個;石油總產量每天達兩百多萬桶,主要開采國家為馬來西亞(每天75萬桶)、越南(35萬桶)、印度尼西亞(21萬桶)、汶萊(19萬桶)、泰國(17萬桶);天然氣產量達25100億立方英尺(馬來西亞14370億立方英尺,汶萊3340億立方英尺)。
1998年,我國在南海海域的石油產量達1362萬噸(其中南海東部產量1255萬噸,南海西部107萬噸),是我國最大的海上油田。隨著開發力度的加大,南海石油產量將進一步增長。南海地區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主要能源供應來源。
2)南海周邊三省區礦產資源品種繁多,部分礦種蘊藏量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
全國已經探明有工業儲量的148種礦產中,海南島已探明具有一定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有57中;探明有各級儲量規模的礦床126個,其中大型礦床31個,中型礦床31個,小型礦床64個。在國內佔有重要位置的優勢礦產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氣、鈦鐵礦、鋯英石、藍寶石、水晶、三水型鋁土、油頁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多種。其中石祿鐵礦的鐵礦儲量佔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0%,品位也居全國第一;鈦礦儲量佔全國的70%;鋯英石儲量佔全國的60%。此外,黃金、水泥灰岩、花崗石材、礦泉水等分布較集中,礦種相對配套,開采方便,所以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
廣東目前已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9種,產地1400多處。廣東的高嶺土、泥炭、冶金用粗面岩、鍺、碲等礦產儲量全國第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廣西是有色金屬的富集區,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稱好,已發現的礦種有近百種。探明儲量的有70多種,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有53種,銦儲量居世界第一,比世界其他國家儲量的總和還要多;錳、錫礦儲量均佔全國總量的1/3;釩、鎢、鋅、銻、銀、鋁、滑石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此外,廣西河流眾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
3)未來新能源-可燃冰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結合而成的水合物,在海底的低溫和壓力下,甲烷被包進水分子中,形成一種冰冷的白色透明結晶,稱為「甲烷水合物」,由於它外表看上去像冰,但又具易燃特性,能像蠟燭一樣燃燒,故又稱為「可燃冰」。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東、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邊緣,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但由於開采困難,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動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凍土層內。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成為21世紀的新能源。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10%,相當於4000萬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海底最具價值的礦產資源,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全球迅速發展下,石油和天然氣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據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已探知的原油約佔地球總原油量的80%,已探明的天然氣約占總儲量的60%,消耗速度很快,能源危機像懸在人類頭頂的一把劍,尋找新能源成為當務之急。較早前,加拿大一艘漁船在出海捕魚時,無意中發現一塊巨大的海底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再次引起科學家對開發這種新能源的興趣,並希望能在10至30年內進行商業開采,使可燃冰能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成為21世紀的新能源。
可燃冰由海洋板塊活動而成。當海洋板塊下沉時,較古老的海底地殼會下沉到地球內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氣便隨板塊的邊緣湧上表面。當接觸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壓力下,天然氣與海水產生化學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有很強的吸附天然氣能力,1個體積單位的可燃冰可以分解為164個單位的天然氣及0.8個單位的水,也就是說1立方米的可燃冰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由於可燃冰燃燒時不會產生殘余物,而且使用方便、清潔衛生,能減少環境污染,因此,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可燃冰可能成為人類新的後續能源,幫助人類擺脫日益臨近的能源危機。目前,國際間公認全球的可燃冰總能量,是地球上所有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2至3倍。
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10%,相當於4000萬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海底最具價值的礦產資源,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
長期以來,有人認為亞熱帶地區的我國南海海域不可能存在「可燃冰」,因為這里沒有凍土帶。然而,不久前,廣州地質調查局利用地震波探測海底地表反射,發現了中國南海區域有「可燃冰」存在。由於特殊的物理性能,天然氣和水可以在溫度攝氏2度至5度內結晶,而南海海底600米至2000米以下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適合「可燃冰」的生成。據估計,我國南海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帶,能源總量估計相當於中國石油總量的一半。
7. 南海有什麼自然資源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1
8. 我國的南海有哪些自然資源,從地理位置上分析
南海是我國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是世界著名的熱帶大陸邊緣海之一。南北橫越約 2000公里,東西縱跨約1000公里。整個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其平均水深為1212米,最深處為5559米。此外,在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散布著大小200名多個島嶼礁灘,統稱為南海諸島。
南海與南海諸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熱帶自然風光十分綺麗,資源蘊藏量巨大,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旅遊資源等
9. 為什麼說我國的南海海底都是寶貝
南海海域非常的寬廣,海底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有石油,天然氣等,海洋漁業發達,海產品產量也格外高,所以都是寶貝。
南海是南海(地理水域)和南海(領海)的簡稱。它位於中國大陸的南部。它是太平洋的西部,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九段線以內海域為中國領海。海域天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領海總面積約21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沿海水域面積和水域最大的海域。最深海域的平均深度為1212米,最大深度為5559米。
歸根結底,南海海底埋藏的自然資源價值無法估量,可能是其它海域不具備的,也可能是取之不盡的,因此也被稱為中國最珍貴的地方。
10. 南海自古就是中國固有領土是從資源和位置方面說說南海的重要性
資源:南海有四千多個礁島,分屬於 東沙群島 中沙群島 西沙群島 南沙群島
從地理上來看,南海位於北緯20度到0度之間的熱帶地區,常年受東北季風、西南季風、北赤道暖流影響,氣候潮熱。生物資源豐富。怎麼理解這個豐富呢,具體來說。比東海、黃海、渤海加起來的兩倍還要大。
南海海域有含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大約有180個,大概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相當於全球儲量的12%。
最近又在南海發現了可燃冰,但具體數量不明。官方估計,中國海陸共有350億噸油當量。
但具體的使用、開發、危害、開采還沒有完全明確的數據,我在這里也不敢妄言,但南海有,這是肯定的了。
礦產資源不是很多,和其他海的比例差不多吧,
除了油氣資源外我想多說一點。南海還有大量的文物資源,南海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海上絲綢之路,溝通東亞與西亞、歐洲。其中南海一號就是一艘中國南宋初期的商船。古代沉船不計其數,南海也是一個考古的好地方。
綜合起來就這些,12%的天然氣,石油。約當中國海域三分之二的自然資源。無計其數的文物資源。還有未知的可燃冰。
南海豐富的漁業資源。
在南海大陸坡和群礁里,海產魚類有千種以上,具有經濟價值的達幾十種,僅金槍魚就有7種以上,還有鯊魚、飛魚、旗魚、箭魚、刺鮁(馬鮫)、鯕鰍、真鰺、白十鮪(吉尾魚)、鸚鵡魚(雙曼公)、條紋胡椒鯛、鯔魚。甲殼類有多種蟲段、蠏,貝類有鮑、牡蠣、珍珠貝、馬蹄螺、夜光螺、蠑螺、鳳螺、寶貝、硨磲等,頭足類有章魚、魷魚,棘皮類有海參、海膽、海星,爬行類有海龜、玳瑁,還有海藻類和鳥類。這些生物構成了南海的漁業基礎。
地理位置:是國際海上航運最繁忙的交通線之一,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
南海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國際海洋交通上,它是西歐-中東-遠東海運航線(世界最繁忙、最重要的海上航線之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聯系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及歐洲的必經之地。特別是南沙群島,地處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沖,不僅扼制南海地區的海上交通線,而且對馬六甲、巽它和望加錫等海峽(海上交通咽喉)產生重大影響。根據統計,世界一半以上的超級油輪都要經過該水域,經過南海地區的油流,是經過蘇伊士運河油流的5倍,是經過巴拿馬運河油流的15倍;日本和韓國90%以上的石油,台灣98%以上的石油進口都必須經過該區域。同時南海也是世界液化天然氣最大的產區和貿易區,1998年經過該地區輸出的液化天然氣佔世界液化天然氣總貿易量的2/3(其中3/4的運往日本,其餘的銷往台灣和韓國)。另外,大陸現階段能源進口的88%也必須經過該海域(中東48%、亞太22%、非洲18%)。因此,南海對於我國的能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