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生態環境資源是哪些地形
擴展閱讀
中國買石油怎麼儲存 2025-08-07 18:15:21

生態環境資源是哪些地形

發布時間: 2022-09-07 08:55:26

⑴ 地球三大生態環境是哪三個

地球三大生態環境是濕地、森林、海洋三個。
1、濕地:指的是陸地和水的交界處,水位應該接近或處於水面。濕地通常有三個特點:底土主要是濕土,在一年生長期底部會被水淹沒,周期植物的優勢種主要是水生植物。濕地生態系統可以提供濕地植物、棲息於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和整體環境,從而調節徑流、改善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提供旅遊資源等。
2、森林指以樹木為主體的由植物、動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組成的生態系統。能產生統一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系統。一般分為天然林生態系統和人工林生態系統。其特點是:層次結構豐富,生物種類多樣,食物鏈多樣復雜,光合效應高。森林生態系統還具有水土保持、供水營養、氣候調節、防風固沙等功能。
3、海洋是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還包含許多不同等級的生態系統。下屬生態系統一般分為區域和生物,如海洋生態系統、沿海生態系統、藻類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態系統等。

⑵ 生態涵養區以什麼地形為主

生態涵養區只是個很泛的概念,一般來講,有關部門劃出一片區域,該區域內要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並開展一些生態修復工程,旨在確保該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的都叫生態涵養區,和地形沒有太過必然的關聯。但當前國內大部分生態涵養區都是水源涵養區,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一般以緩坡、濕地的地形為主。
如有用請採納。

⑶ 千島湖的氣候有哪些特徵生態環境怎麼樣自然資源有哪些

千島湖風景區,又被稱為新安江水利樞紐,接下來是我給大家梳理的千島湖的氣候特點介紹,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自然風景區古木參天,溪瀑成群結隊,藤條散生,新鮮空氣,含有對身體極有利的空氣負離子和綠色植物元精,能高效地調整身體的各類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軟化血管,提高延緩衰老工作能力,讓人精神實質愉快,心理狀態舒服。

該地區秀麗坎坷的溪水.跌宕起伏裊娜的飛瀑,色彩繽紛的`水塘,一同構成了地貌繁雜多種多樣,景色轉變千萬的山林休閑旅遊園林景觀,被稱作千島湖的世外桃源!

⑷ 陸地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

陸地是人類生活、生產的主要場所,地質環境復雜,適生條件差異很大,潛在的環境制約因素很復雜,不斷發生著各類自然災害,有很多生態環境脆弱地帶,嚴重的自然本底和人為三廢污染有待防治。如何保護利用好山川秀麗的地球生態環境,確實是一個復雜艱巨的大系統科學工程。調整研究、監測方向,構建起更客觀全面的科學地球環境安全觀,預測防禦災害,謀劃新的適生對策和可持續發展方略,地球科學應該承擔起這一繁重的歷史性科學任務,建立新的地球環境安全理論體系。

根據地質環境的安危程度劃分出下列生態類型區:

1.地質動力危險地帶

此地帶地質動力條件,特別是地內強熱動力的分布是地質環境的能源動力背景,地質運動強烈頻繁,環境動盪,災害集中。包括火山帶、地震帶、動力沖擊爆發地帶、活動斷裂帶等。本地帶除了危害性地質活動外,往往也伴隨著同源的氣象生物災害。

2.環境地質敏感脆弱帶

本地帶人類工程活動密集、人地相關密切,容易發生環境事件,包括城市、工礦區,地形起伏區、海湖河岸帶、歷史災害點,古人類湮滅點等。各類環境事件和災難容易顯現、影響和危害也比較敏感。由地質環境引發的各種災害比較明顯,影響深刻。

3.生態環境脆弱地帶

自然條件惡劣,對本底災害的抵抗能力和調節包容能力差,在同樣的自然災害沖擊下,可以產生更明顯的危害。如乾旱沙漠區、水土流失區、石漠強風化區、高山及永凍區、荒漠區、沙塵暴源區等。

4.原生與人為污染地帶

有害物質的運移和擴散,原本就是一種客觀的動力物流運行過程,地球表淺層的普遍現象,因其生態環境效應強烈,成為生態環境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由於人口的增加、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為污染驟增,例如中國到2010年各類固體廢棄物(包括城市工業、建築垃圾、工礦廢渣、農業垃圾等)將達到近100億t,佔地8萬hm2,而且以人均1t的速度在繼續增長。排放的工農業有害廢水嚴重污染了海洋、湖泊、地下水和河流等水環境,各類有害的廢氣、塵埃污染大氣環境,造成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氣象災害,這些人為污染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們正在積極防治著,但是源自地球本體的液體、氣體和固體排放物數量絕不低於人為的排放,有害的天然污染源,有時甚至是毒氣、毒液和毒塵災害,又該如何去監測調查呢?所以我們應該客觀全面地建立地球環境污染源的模式,建立自然加人為的污染防範模式。

5.農林漁業生物環境

陸地的植被、農林作物、土壤環境、海湖河的生物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今天的農業面臨著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退化、鹽漬化、土壤污染的威脅。廣大的森林、草原也在隨著自然環境、水供應的變化而變動著。地球水環境、大氣環境、化學環境也在制約著海洋河湖、陸地動植物群落的興衰。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同樣存在忽視地質環境本底,特別是地內熱動力背景的傾向。生物圈的結構是地球地質、生態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理應受控於這些地學大背景,而在已往的傳統觀念中很少把它們聯系起來。今後如能全面剖析,肯定可以探尋出更客觀全面的科學規律,指導生物圈的合理開發利用,使人類和動植物界的關系更加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

⑸ 為什說環境是資源,可以分為哪幾類

環境既包括以大氣、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為內容的物質因素,也包括以觀念、制度、行為准則等為內容的非物質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非生命體形式,也包括生命體形式。環境是相對於某個主體而言的,主體不同,環境的大小、內容等也就不同。

狹義的環境,指如環境問題中的「環境」一詞,大部分的環境往往指相對於人類這個主體而言的一切自然環境要素的總和數。那麼自然界所有的資源,也是環境資源。
地球環境需要人類珍惜的資源主要有以下四類:
1) 三大生命要素:空氣、水和土壤;
2) 六種自然資源:礦產、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種、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氣);
3) 兩類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草原、荒野、灌叢等)與水生生態系統(如濕地、湖泊、河流、海洋等);
4) 多樣景觀資源:如山勢、水流、本土動植物種類、自然與文化歷史遺跡等。

⑹ 生態環境分區

11.2.1 生態環境類型區的劃分原則

生態環境類型區的劃分既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也取決於人類社會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作用的性質。因此,生態環境類型區的劃分應當根據生態環境本身的組成與結構、人類活動的類型與強度,遵循以下六項原則進行劃分。

(一)以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為主,兼顧社會屬性的原則

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是客觀的,是地殼歷史長期演化的結果,它決定了生態環境的類型和環境質量的基本狀況,反映了生態環境的特徵。人類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有著巨大的改造作用,對生態環境質量有著明顯的制約作用。

(二)生態環境的地帶性原則

生態環境的地帶性指的是由於有著共同的發展歷史和演變途徑,生態環境在同一類型區域中,其地貌、氣候、土壤、植被、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具有明顯的相似性,而在不同區劃內則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各環境要素組成、資源狀況、資源結構、資源分布及其開發利用,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的「地理綜合體」。

(三)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對一致性原則

同一生態類型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活動要有相對一致性。同一類型區域中業已形成的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開發和利用等方面有著相對一致性和較穩定的生產分布格局。

(四)生態環境綜合因素與主導因素相結合的原則

由於組成生態環境的因素很多,同時又要考慮人類社會活動因素,因此必須在綜合分析各要素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綜合與概括。

(五)生態破壞的相似性原則

生態類型區中,由於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生態平衡失調,引起資源衰竭和生態破壞,其表現形式和防治途徑基本一致。

(六)生態環境類型區空間連續性原則

不同類型區的劃分在空間分布上必須是連續成片的,是一個生態結構、功能相對統一的整體。一方面,生態環境的空間連續性是生態系統存在和長久維持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保持生態類型區空間連續性和完整性,有利於信息採集和數據統計。

根據上述原則進行生態類型區劃分,保證了生態類型區劃具有明顯的整體性、協調性、區域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特性,且有明確的社會、經濟、生態目標。

11.2.2 生態類型分區依據

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與生態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研究一定地理單元內,一定時間階段的生態系統類群的格局、特點、綜合資源狀況、相互間物與物交流等自然規律,以及人為干預下的演化趨勢,揭示其總體效應對人類社會的現實與潛在影響的學科。一定的區域景觀具有其相適應的景觀生態。生態系統是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整體,其等級特徵使景觀生態也出現等級特徵。一般劃分景觀生態考慮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河流流域或湖泊流域、農業區劃以及界面與交接地帶等等。

衛星遙感影像圖提供了具有視域廣、直觀,又能反映客觀、真實空間的景觀生態分布。在景觀生態中地表的地貌地形是衛星遙感圖像中反映最好,表現最為直觀的一種信息,具有明顯的可判讀性和可譯性。因此,生態類型區劃分是以宏觀地貌形態在衛星圖像上所反映的不同影像特徵,並結合地面常規資料予以劃分和確定。湖南省不同地貌的遙感解譯標志見表11-1,據此,湖南省景觀地貌可劃分出 6 個大區,16 個亞區和 61 個小區(圖11-1)。

表11-1 地貌形態分類及解譯標志

圖11-1 湖南省生態環境區劃分示意圖

11.2.3 生態類型區劃方案及系統

湖南省景觀生態類型區劃是以地貌類型為格架進行劃分的。前文已述湖南省景觀地貌可劃分出大區—亞區—小區三個層次,相應的生態類型劃分為景觀生態類型區、景觀生態類型亞區和景觀生態類型小區,其中評價客體主要是景觀生態小區。全省依據地貌景觀共劃分出6個景觀生態區,16個景觀生態亞區和61個景觀生態小區,具體的景觀生態區劃系統如下:

Ⅰ.湘西北中、低山、山原生態區

Ⅰ-1.白雲山—龍山—八大公山中山、低山、山原生態亞區

Ⅰ-1-1.龍山—八大公山中山、山原生態小區

Ⅰ-1-2.白雲山—蹇家坡中山、低山生態小區

Ⅰ-1-3.塔山—涼水口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Ⅰ-2.花垣—大庸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Ⅰ-2-1.花垣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Ⅰ-2-2.桑植中山生態小區

Ⅰ-2-3.大庸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Ⅰ-2-4.武陵源中山生態小區

Ⅰ-2-5.江埡—通津鋪高丘、低山生態小區

Ⅰ-2-6.維新場中山、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Ⅰ-2-7.東風山—瓶壺山中山生態小區

Ⅰ-3.武陵山山原、中山、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Ⅰ-3-1.江山—葫蘆山原生態小區

Ⅰ-3-2.古丈—大坪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Ⅰ-3-3.龍潭河—苗市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Ⅱ.湘西雪峰山地生態區

Ⅱ-1.沅陵—麻陽—芷江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Ⅱ-1-1.新晃—芷江中低山、低山生態小區

Ⅱ-1-2.沅陵—麻陽盆地、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Ⅱ-1-3.沅水下游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Ⅱ-2.雪峰山中山、低山生態亞區

Ⅱ-2-1.靖縣—會同—洪江中低山、中山生態小區

Ⅱ-2-2.通道—黔陽中低山、中山生態小區

Ⅱ-2-3.漵浦盆地生態小區

Ⅱ-2-4.城步—綏寧中山生態小區

Ⅱ-2-5.新化中低山、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Ⅱ-2-6.安化中山、中低山、低山生態小區

Ⅲ.湘北洞庭湖濱湖平原生態區

Ⅲ-1.洞庭湖西側低丘、崗地生態亞區

Ⅲ-1-1.桃源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1-2.臨澧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1-3.黃土店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2.洞庭湖沖積平原生態亞區

Ⅲ-2-1.澧水河口沖積平原生態小區

Ⅲ-2-2.沅水河口沖積平原生態小區

Ⅲ-2-3.華容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2-4.洞庭湖平原、湖泊生態小區

Ⅲ-2-5.湘江河口沖積平原生態小區

Ⅲ-3.洞庭湖東側低丘、崗地生態亞區

Ⅲ-3-1.沅潭鎮平原、崗地生態小區

Ⅲ-3-2.岳陽—汨羅低丘生態小區

Ⅳ.湘中丘陵生態區

Ⅳ-1.漣源—邵陽丘陵生態亞區

Ⅳ-1-1.新寧—武岡—隆回丘陵、低山生態小區

Ⅳ-1-2.邵東—漣源中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Ⅳ-2.長沙—株洲—湘鄉崗地、丘陵、低山生態亞區

Ⅳ-2-1.寧鄉崗地、丘陵生態小區

Ⅳ-2-2.安沙—黃柏鎮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Ⅳ-2-3.湘鄉丘陵、低山生態小區

Ⅳ-2-4.長沙—湘潭崗地、丘陵生態小區

Ⅳ-2-5.南嶽中山、丘陵生態小區

Ⅳ-2-6.株洲丘陵、崗地生態小區

Ⅳ-3.冷水灘—衡陽—郴州崗地、高丘、低山生態亞區

Ⅳ-3-1.冷水灘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Ⅳ-3-2.祁東崗地、中低山生態小區

Ⅳ-3-3.衡陽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Ⅳ-3-4.常寧崗地、高丘生態小區

Ⅳ-3-5.永興中低山、高丘、盆地生態小區

Ⅴ.湘東盆地—山地生態區

Ⅴ-1.臨湘—平江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Ⅴ-1-1.臨湘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Ⅴ-1-2.平江中低山、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Ⅴ-1-3.幕阜山中低山、中山、丘陵生態小區

Ⅴ-1-4.安定鎮—長壽鎮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Ⅴ-2.連雲山—武功山中山、盆地生態亞區

Ⅴ-2-1.瀏陽中山、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Ⅴ-2-2.醴陵—攸縣盆地、中低山生態小區

Ⅴ-2-3.武功山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Ⅴ-2-4.茶陵盆地生態小區

Ⅵ.湘南山地生態區

Ⅵ-1.越城嶺—陽明山中山、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Ⅵ-1-1.東安中山、中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Ⅵ-1-2.雙牌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Ⅵ-2.九嶷山中山、丘陵、崗地生態亞區

Ⅵ-2-1.江永崗地、丘陵、山地生態小區

Ⅵ-2-2.嘉禾崗地、丘陵生態小區

Ⅵ-2-3.江華中山生態小區

Ⅵ-2-4.臨武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Ⅵ-3.諸廣山中山生態亞區

Ⅵ-3-1.酃縣—資興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Ⅵ-3-2.汝城—桂東中山生態小區

全省景觀生態環境各類型區劃如圖11-1。

⑺ 生態環境包括哪些方面

生態環境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
1、水資源
水資源是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個水源應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合適的質量,並滿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時間內具體利用的需求。
2、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3、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是自然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對人類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有機體以及由它們所組成的生物群落。
4、氣候資源
氣候資源,通常是指光、熱、水、風、大氣成分等。作為人類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資源,可被人類直接或間接的利用,或在一定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為人類提供物質及能量。

⑻ 生態資源有哪些

*市花市樹

A、月季

又名長春花、月月紅、斗雪紅。屬薔薇科,容易繁殖,開花期從5月中旬直到10月底,極富觀賞價值。
B、菊花

又名日精、周盈、延年、帝女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花期在10月之後(亦有夏菊和冬菊),是我國國粹之一,唐代之後傳入日本和歐美。

A、國槐 又名紫槐、家槐、豆槐、白槐。大喬木豆科,是長壽樹種之一,生命力極強。在北京地區,其樹齡有高達千年以上者。

B、側柏 亦名扁柏,柏科,常綠喬木,耐寒耐旱,其高可達20餘米。在北京可彌補冬季綠色不足,宜山宜水、宜城鄉宜庭院,有很強的適應性。

*名花古木

據近年調查,北京有維管植物169科,869屬,約2056種和177個變種、變型。其中以北京為模式產地的有56種,如花楸、白蠟樹、七葉樹、文冠果、黃連木等。用北京作為學名種加詞的植物15種,如北京水毛莨、北京鐵角蕨、北京黃芩、北京堇菜等。在浩繁的植物名種中,北京有特殊的名花古樹。
*銀杏: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有活化石之稱。2億多年前曾遍生世界,第四季冰川後,惟獨我國的銀杏生存下來。銀杏俗稱白果樹,公孫樹、鴨腳樹,為高大喬木,雌雄分株。雌株種子成熟時,橙黃如杏,外種皮為肉質,中種皮白而硬,故稱白果,種仁可入葯,有潤肺、平喘、行血、利尿之功效。銀杏樹姿優美,是良好的美化庭院樹種。目前北京地區保留古銀杏樹的地方有大覺寺、潭柘寺、卧佛寺、玉泉山、五塔寺、紫竹院、五棵松、上方山、溝崖等處。這些銀杏樹均有數百年、上千年的樹齡。

*娑羅樹:正名七葉樹,喬木,葉如手掌,稱掌狀復葉,5、6月間開花,花為寶塔狀圓錐花序。據載,釋迦牟尼在印度七葉樹下"涅磐",故七葉樹被看成是佛門寶樹。北京卧佛寺之娑羅樹最為著名,有"京師七奇樹之一"的稱謂。目前北京除卧佛寺外,在潭柘寺、八大處、大覺寺、上方山等廟宇中亦能見到。

* 紅葉:正名黃櫨、屬漆樹科,灌木。高二三米。北京香山紅葉,數百年前已負盛名,乾隆年間已廣植其樹。目前香山現存9萬余株。此外在八大處、十三陵、慕田峪等處,均可見到。

* 蠟梅:落葉灌木,高三四米,葉為單葉對生,花色蠟黃,隆冬12月至次年2月開花,花氣芳香宜人。根、莖、葉均可入葯。其花經濟價值更高,除葯用外,還可用於香水、化妝品、香精、制皂等工業產品。北京卧佛寺內一株蠟梅,據說有1300多年的歷史。

*柘樹:屬桑科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又名柘桑。樹皮纖維細軟,是造紙的好原料,根、莖、葉均可入葯,木材可制傢具,亦為黃色染料。柘樹通身皆是寶,為北京少見樹種,潭柘寺之柘樹最為著名,歷史上曾有"柘樹千章"之稱,後連被破壞,新中國成立初期又新植若干供觀賞。

* 紫竹:單子葉禾木科,木本植物。新桿綠色,漸為褐,後為紫黑色。紫竹是名貴品種,此外還有斑竹、金鑲玉竹、佛肚竹、壽星竹等。竹是我國南方產品,北京之竹全部系引種而來。目前在上方山、潭柘寺、八大處、香山、櫻桃溝、大覺寺、玉泉山、紅螺寺等處,均可見到瑩瑩綠竹。

* 玫瑰:薔薇科,灌木,高約2米。5、6月間開花,香氣經月不散。玫瑰花經濟價值極高。北京地區以妙峰山澗溝村最負盛名,其他如高崖口、上葦甸、田莊等處亦有種植。

*玉蘭:原為南方花木,北京的栽培歷史亦很悠久。木蘭科,落葉小喬木,早春先葉後花。花大型、芳香、純白色(亦有少量為紫色者),花瓣可食。頤和園樂壽堂庭院的玉蘭最有名。

* 芍葯:毛莨科,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初夏開花,似牡丹,花大型、美麗,是著名的觀賞花木,塊根可入葯,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 北京有"豐台芍葯甲天下之稱"。目前黃土崗花鄉新建的花鄉路,每年春暖花開吸引著大批遊人。

三、珍禽異獸

北京的山區是珍禽異獸棲息的場所。復雜多變的地貌、林木茂密的植被,為這些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過去有一段時間,由於人們對生態環境不夠重視,對林木的濫砍亂伐,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平衡,使一些動物瀕臨滅種的危險。近年來,情況改變,大力綠化,又使動植物恢復生機。

北京地區的珍稀動物有:

*金錢豹:主要生活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區。它們在森林中獨往獨來,晝伏夜出,尋覓食物,隆冬季節,一般遷到較低的山區,但很少主動傷人,以食草動物為主要獵獲目標,有時也傷家畜。北京的北山、西山深處,均可見其蹤跡。

*狍子:鹿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山區的混交林或樹稀多草的地區,行動成群,很少單獨活動,以嫩葉、樹芽、樹皮等為食。它們的聽覺、嗅覺很靈敏,奔跑迅速。這是它們主要的自我保護手段。雄狍角每年11、12月脫落,次年生新角。

* 獾:生活在山坡灌叢、田野、湖泊岸邊等處,挖洞而居,各洞相通,交杈甚多。獾的活動一般在夜晚,有半冬眠習性,食物較雜,植物根莖、昆蟲、小動物均可為食。獾皮、毛、油等都有經濟價值。

* 狐:常居於森林、丘陵等處的土穴中,晝伏夜出,嗅覺、聽覺極靈,行動敏捷、輕巧,可無聲息地接近食物目標,被人們認為是狡滑的動物。食性亦較雜,常以鼠類、昆蟲等小動物和野菜為食。狐皮為珍貴皮毛之一。

* 野豬:常在山區的林中生活,一般以早晨、黃昏時為活動時間,無一定的進食時間。野豬膽小,但防禦時卻很兇猛。除大雄野豬外,一般成群活動。野豬是農業害獸。 青羊:多在高山的林中或岩石堆處活動,善行陡峭山路。早晚覓食,以植物為食。

* 氂牛:本是高原動物,近年來引進北京,放牧在百花山。

* 麋鹿:俗稱四不像,曾絕跡,近年由英國引回,放養在南苑海子。這里原是麋鹿生活之地,故稱其為:麋鹿還家。

* 梅花鹿:是葯源之一,北京以人工圈養為主。

上述動物已日趨稀少,除害獸外,應大力保護,嚴禁狩獵。 北京地區的鳥類亦很豐富,尤其是近年來在人們的大力保護下,京城地區的湖泊水域,不時能有珍貴野禽光顧,平添了不少生機,北京地區的禽類有264種,主要有:

* 大天鵝:是一種大型珍禽,全身潔白,飛行或浮泳時,體態相當優美。天鵝在自然界中的數量,已相當稀少,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金雕:又叫潔白雕。羽毛褐色,翅下有一白斑,飛行迅速,常翱翔於高空。這是一種較大的猛禽,常捕食大型鳥類和獸類。其羽毛有經濟價值,是保護動物之一。

*松雞:是京東北霧靈山區中倖存的珍禽,這里森林生態較好,有生存條件。由於它常棲於松林,故有松雞之稱。雄鳥頭部暗綠,冠羽黑色,頸部有白斑,體羽灰色和有黑色縱紋。

* 啄木鳥:又叫�打木,雄鳥頭後有紅斑。在市、郊區的園林中均能見到,有"森林醫生"之美譽。其鳥二趾向前、二趾向後,適於攀抓樹木,長嘴似鑿,長舌伸縮自如,舌端有短鉤,能在樹木深處將蟲取出。

* 三寶鳥:俗名老鴰翠、佛法僧。通身藍綠色,翅上有淡色斑、嘴朱紅。常棲於樹枝,吃害蟲,是北京地區較稀見的益鳥。 黃鸝:又叫黃鶯,鳴聲清脆悅耳,富有音韻。黃色羽毛在綠叢中穿飛,極為醒目、美觀。該鳥是夏候鳥、益鳥。

*杜鵑:又叫布穀鳥,春末夏初由南方飛回北京一帶。益鳥,吃毛蟲和尺蠖等害蟲。叫聲動聽。

*燕子:有雨燕、家燕、金腰燕之分。雨燕屬攀禽,家燕和金腰燕屬鳴禽。雨燕在古都的古建築中常見,是報春的使者。家燕即棲於老宅梁間之燕,樑上做窩,居民可見其銜泥哺雛之狀。

* 大山雀:頭頂黑色如小帽,而面頰潔白。因鳴聲悅耳,故人稱滴滴水。為了捕食害蟲,常做些特技,如緊靠樹干或倒懸於樹枝。捕食能力極強,一晝夜所食之蟲的重量,約與其體重相等。

*自然保護區

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是現代社會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北京地區有很好的自然地理環境,生物資源豐富。後因多種原因而導致生態趨於失調,生物逐漸減少,故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個極需又有效的挽救措施。1981年,在《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明確規定了在遠郊區縣建立6個自然保護區。1985年確定松山和百花山2個自然保護區為市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又劃歸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北京市松山自然保護區

北緯40°32′~40°33′,東經115°38′~115°39′,延慶縣西北部張山營鄉,大海坨山南麓,與河北懷來、赤城兩縣交界處,為松山自然保護區。面積46�7平方公里。山體構造主要是中生代花崗岩及侏羅系粗面安山岩、角礫岩等。年平均氣溫8℃左右,年降水量600毫米。屬東西交錯、南北混雜的過渡性動植物區系。 30多公頃天然油松是重點保護對象,一般樹高7~8米,樹齡50~60年,其中"油樹王"樹齡350年。此外,有種子植物700多種,如華北落葉松,胡桃楸、水榆、黃波羅、蒙古櫟、山楊等。葯材資源也很豐富,有刺五加、覺參、柴胡、麻黃等100多種,海坨山頂有保存完好的高山草甸,由羊茅、苔草、細葉蒿等組成。野生動物中,僅脊椎動物就有160多種,其中獸類20多種,鳥類110多種,魚類10多種,兩棲爬行類20來種。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斑羚、金雕、勺雞、鷹、隼、�類等。林中益鳥有灰喜鵲、啄木鳥、壽帶、山雀、杜鵑等。兩棲爬行類有林蛙、蛇、蜥蜴、水龜等。自然保護區中的核心區專供科學研究用,實驗區可以進行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之用。

2、百花山自然保護區

北緯39°30′~39°55′,東經115°15′~115°40′。位於門頭溝西部黃塔鄉境內,屬太行山系,主峰新測數字為海拔2218米。面積約 17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6~7℃,年降水量650毫米。植被繁茂,屬暖溫帶森林植被類型。保護區中,種子植物有650種,如刺五加、五味子、黨參、高山露珠菜、鹿蹄草、舞鶴草、鈴蘭等。有以"百花"命名的模式種,如百花花楸百花鵝冠草等。林木資源覆蓋率達91�2%。天然次生林主要有山楊、樺、椴、櫟、五角楓等。人工林主要有落葉松、油樹、雲杉等。野生哺乳動物有20餘種,如金錢豹、斑羚、果子狸、豹貓、狍子、狼等。鳥類有金雕、勺雞、石雞、杜鵑、紅隼、啄木鳥等。爬行動物有蝮蛇、麻蜥等。保護區內,燕子宕以上為核心區,是重點保護區,供科研使用,除管理人員外,其他人不許入內。燕子宕以下為實驗區,是進行科研、教學、參觀、考察的場所。

3、雲蒙山森林生態系統實驗監測保護區

雲蒙山位於懷柔、密雲二縣交界處,主峰海拔1414米,面積約25平方公里,有保存較好的天然更新森林。植被茂盛,有植物300餘種,以落葉松林分布最廣。動物中黑鸛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4、霧靈山森林生態水資源動植物種源保護區

霧靈山位於密雲縣東北部,主峰在河北省興隆縣境內,海拔2116米,范圍24�6平方公里。植物有460多種。保護區內生活著獼猴群。

5、喇叭溝門水源林保護區

喇叭溝門位於懷柔縣最北部,南猴頂為最高峰,海拔1700米。保護區面積約297平方公里,有植物412種,87科。森林覆蓋率45�3%,天然次生林面積113平方公里,櫟類萌生叢約100平方公里。 區內食肉性動物有虎、豹、野豬等。還有梅花鹿、青羊、狐狸、獾子、貉子、狍子、野兔等。 禽類有山鷹、山雞、灰鸛、黑鸛、戀雀、貓頭鷹、斑鳩、灰鵲雀、野雞等。

6、上方山地貌森林公園保護區 上方山位於房山區周口店南30里,最高峰750米,為華北低山石灰岩岩溶地貌,有植物99科、432種,如側柏、雜木林、省沽油、拐棗、青檀等,生長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