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土地利用
在特定的時期和地區條件下,人們根據土地資源的特性和功能,圍繞一定的目的,實施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改造。
B. 土地用途和土地利用概念
土地用途:說白了,就是人們都可以用土地來做什麼。《土地管理法》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農用地是指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域等。
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遊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是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
土地利用: 是人類根據土地的自然特點,按一定的經濟、社會目的,採取一系列生物、技術手段,對土地進行的長期性或周期性的經營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動。它既是一個把土地的自然生態系統變為人工生態系統的過程,也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諸因素綜合作用的復雜過程。
我認為二者的區別就是:土地利用是基於土地用途的,要利用土地,就得在土地用途范圍內。土地利用是一個具體使用土地的過程,而土地用途是一個土地使用范圍。
希望您最後能結合其他回答者的回答,找到想要的答案,我這個或許也能幫上一點小忙,呵呵~~~
C. 【地理問題】什麼是土地類型、土地資源類型、土地利用類型
土地類型:土地各個構成因素(土壤、岩石、地貌、氣候、植被和水分等)性狀的不同量的不同組合。土地類型的性質取決於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而不從屬於其中任何一個單獨因素。土地類型是土地利用的物質基礎,也是土地評價的基本單元。若以土地作為總體,土地類型就是總體中的個體,因此,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利用土地實質上是利用土地類型。依據一定標志劃分土地類型的工作稱為土地分類。由於分類目的不同,存在著多種土地分類
土地資源類型:土地資源類型多樣,經過幾千年的開發利用,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各種多樣的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一般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礦、鹽場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積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
土地利用類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資源單元,是根據土地利用的地域差異劃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質及其分布規律的基本地域單位。是人類在改造利用土地進行生產和建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點的土地利用類別。
樓主啊,這東西簡單說就不好理解,你要簡單的話,自己吧語言組織好,也行
D. 什麼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資源
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匯報四個方面,一是土地的生態意義;二是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特點;三是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四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對策和建議。
一,土地的生態意義。土地在自然哲學思考中被譽為「萬物之母」,是最根本的物質要素,所以跟生態是相關的,是一切生物的生長的最根本的基礎。那麼我們國家地少人多,造成水土資源短缺的狀況使得合理利用土地在我們國傢具有特殊的突出的生態意義。我們國家採取了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土地相對比較短缺,面積960平方公里,但是我們的國土質量比較低,隔壁、沙漠比較多,所以跟美國相比,人均耕地,草原,比較好的土地遠遠低於美國,也低於印度這些大國,所以土地在我們國家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國家採取了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三個重要問題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最關鍵的,所以土地是整個城市發展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二,一些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的特點。
第一生態宜居城市土地注意緊湊集約利用。生態城市的概念很多,我個人認為生態城市從幾個方面體現他的內涵,一是人盡其才,人的創造力,各方面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是物盡其用,經濟要循環利用,物質要循環利用,減少排出物對城市環境的影響;三是地盡其利,就涉及到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這個應該是生態城市也能體現最基本含義的概念。生態城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土地的利用效率,比較緊湊,注意綜合利用,混合利用,居住地靠近工作地和日常生活服務設施所在地,這是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中地利用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減少交通流量,減少交通成本和生活成本,可以降低能耗,物耗,生態城市環境的改善有利的條件。緊湊城市開發模式是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一種重要模式,主要是指緊湊集約利用土地,在減少資源的佔用與浪費的同時,提高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里。緊湊城市思想包括8大方面,一是高密度居住,二是減少對汽車的依賴,第三是城鄉邊界和景觀明顯,第四個混合土地利用,第五生活多樣化,第六身份明晰,第七社會公正,第八日常生活的自我豐富等等。緊湊城市八個方面的特點。
國外許多城市都是以這種開發模式,緊湊的土地開發模式向生態城市的目標邁進。比如美國的克利夫蘭為了將其建設成為一個大湖沿岸的綠色城市,制訂了12項明確的生態城市議題,其中「精明增長」是這些議題中最重要的一項,精明增長是緊湊的增長,核心內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間,減少盲目擴張,加強對現有社區的重建,保護空地以及土地的混合使用,城市建設相對集中,密集組團,生活和就業單元盡量混合,拉近距離,少用汽車,步行上班,上學等等。美國的克利夫蘭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非常注意緊湊型開發利用,是美國比較典型的生態宜居城市。
第二個特點生態宜居城市的土地一般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土地利用。圍繞交通軸線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布局,主要圍繞交通的軸線進行土地的利用布局,這樣上下班出行非常方便,購物也非常方便,還有娛樂非常方便,減少人們過渡依賴機動車輛帶來的局限和環境問題,所以生態宜居城市一般來說圍著公共交通線路開發利用,建設商業區,盡量減少對機動車的依賴,這就是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個提高。75%的人靠公共汽車出行的,主要是依靠公共汽車出行的的原因是沿著公路軸線,直接到達居住區和辦公區,這就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宜居城市的第二個特點以交通線路為軸線開發。
第三個特點生態宜居城市重視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合作關系,注意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生態城市非常重視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合作關系,他注意這三個效益,不片面的追求經濟利益和高地價和高土地收益,他是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模式,日本千葉市在規劃上高度重視原有的自然地貌,自然的系統,精心規劃城市地區的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把人工的設施與市民交流活動相關的緊密的結合起來,人工系統和自然系統結合在一起,所以生態環境非常好,適宜人類居住。
第四個特點就是地價與房價比較合理。總結國內外生態宜居城市,地價與房價都是比較適中的,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特別是房價跟當地人的收入相適應。這是第四個特點。
第五個特點強調社區意識。生態宜居城市的開發利用非常強調社區,以社區為中心的土地利用模式,強調社區的歸屬感,城市的歸屬感,這種模式與公眾參與密切相關,強化了公眾是城市的生產者、建設者、消費者和保護者的重要作用,很多的國外的生產城市在土地開發利用的時候都是以社區為中心,然後強調公眾參與,大家一起來決策,一起來規劃、設計,參與規劃、設計,參與建設和管理。這樣社區的歸屬感非常明顯。
三,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第一個是舊城改造,對增加綠地的片面理解。我們國家現在在生態宜居城市都是面積比較大的,城市綠地增長很多,城市綠地內容涵蓋了綠地的類型,職能、面積、人均面積、寬度等等,許多城市從數量上保障了城市居民對城市綠地的最低需求,但是功能連通性、空間易達性等生態功能重視不夠。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工廠外遷,對城市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很多工廠特別是內城區的工廠大量外遷,缺乏統一的規劃,很多城市都有工業園區,這些工業園區主要是用來招商的,對外招商的,城市內部的工廠外遷的時候因為技術、規模等問題沒有到工業園區去,在郊區分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新區開發,佔用大量的成片的農用地,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比較嚴重。很多城市都強調新區的開發,還有居住郊區話,辦公郊區化等等佔用大量得成片農用地,如果說一塊佔用影響不是很大,如果大片農用地佔用,增長很高的比例,地下水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城市周圍地水系,地表地下水系就會收到很大的沖擊,破壞,土壤、植被都會收到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對城市周邊的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塊很多城市都沒有注意,特別是大片的土地被徵用對城市的影響是很大的。
第四個土地緊缺與浪費並存,我們國家很多城市土地都是比較緊缺的,但是浪費現象也非常嚴重,許多城市在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中過分追求大廣場,大馬路。大廣場、大馬路雖然說空間上開闊了,但是並不適合人類生活,我們要過馬路也要走很長時間,這是簡單的一個道理,過馬路很不方便。所以大廣場、大馬路不適合中國的特點,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對土地浪費很多。第二個土地破碎、邊角地、城中村等等低效用地非常多,邊角地、城中村,這些在城市中非常多,像北京邊角地、城中村非常多,特別是邊角地,拐彎抹角的地方不好利用,另外邊角地生態環境比較差,所以對城市影響比較大,利用效率比較低,生態影響比較大。第三個城鄉結合部違法低效用地,違章建築非常多。這也是我們國家城市土地利用的一大問題,違法低效用地非常多。特別是城鄉結合部,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五個問題是土地儲備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征地多、房價高,對生態宜居產生不良影響。我們國家土地儲備是從1996年開始的。世界上最早土地儲備國家是荷蘭,是1896年,荷蘭這個國家是沿海的國家土地比較缺乏,首先政府圍海造地,土地歸政府所有,政府再出售,出租,土地儲備政府收購土地,城市發展在向市場拋出土地,這就是土地儲備的過程。我們過程是1996年開始,100年以後,我們國家土地儲備10幾年20年的發展目前問題還是很多,主要是追求經濟利益,政府征地,三通一平,七通一平以後,把地掛牌賣出去,徵用的時候幾萬用一畝,賣出去的時候幾百萬一畝,價錢漲了幾百倍,追求經濟利益,追求城市彈性手術,導致整地多,房價高,宜居城市收到影響,房價高是不宜居的。我們國家過分的強調土地收益。
第六個城鄉土地生態環境的差距比較大。我們現在生產城市建設中注意城區的生產環境的改善,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區的環境變得非常好了,但是很多城市只要往郊區,往外走5公里就會發現周圍的地區生態環境非常差,無論北京還是上海,只要從大城區往外走就會發現農村臟亂差,污水到處流,垃圾隨地放,這個在世界上城鄉生態環境的差距我們國家是最高的,城鄉的差距非常大,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建設投資比較多,但是要求農村這個方面沒有注意,農村的生態環境差返過來會影響城區生態環境改善,影響城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四,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對策和建議。
第一個協調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比較重要。土地利用規劃要以城市生態規律為基礎,尊重城市土地的自然特性,不要過分強調它的經濟社會屬性,城市土地的自然屬性要得到尊重,土地利用更要符合城市生態系統運作的相關規律,充分發揮他的自然生態功能還要兼顧社會經濟功能的雙重效益。要根據城市功能的變化,優化用地結構與布局,特別是土地供應商要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產業進一步向園區集中,增加居住與生態用地比例,根據城市的功能變化,相應的降低工業用地,增加生態用地,增加居住用地,創建宜居城市。
第二要協調地價與房價的關系。我們國家現在地價與房價的關系,房價漲的很快,房價主要受地價的影響,地價高了,房價就水漲船高,我們國家地價、房價的關系是非常明顯,房價太高了,雖然生態環境好,我們買不起房子,我們居住環境差不是宜居的城市。
第三要協調節約與集約用地的關系。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要使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為長遠發展保留建設用地,必須合理集約利用土地,這是我們國家土地國情所決定的。生態城市要注意城市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與保護,在國外已經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國家更要重視節約利用,土地節約利用要求我們不要搞大面積的綠地,不要搞低密度的建築。
要合理利用地上空間,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地下空間是我們國家生態城市建設重要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商業區,公交樞紐地區的地下空間,一定要大力開發,要發展經濟技術,我們國家的積水技術,節材技術都是發展比較快,節地技術要引起重視,怎麼節約用地,採用什麼技術節約用地,節約集約用地可以騰出更多的土地用於做生態環境建設,一定要引起重視,一方面可以減少交通成本,減少出行上下班的物質消耗,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另外一方面可以節約土地,可以進行更多的生態環境建設,所以節約土地要地密度,大面積的綠地,不是這個概念。
第四要統籌城鄉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城市土地主要是建城區,主要是建設用地,要在更廣泛的地域范圍內合理安排城市土地利用,安排工廠、辦公、居住,倉儲、文教,衛生、綠化等用地,要從城市與周圍腹地更大范圍合理的利用起來,要進行城鄉土地利用一體化,城鄉生態環境建設一體化,保護城市郊區生態空間,科學劃分允許建設區、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實行生態補償,要從土地轉讓收益裡面給限制建設區,財政的轉移支付。加強耕地與耕地農業保護,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將耕地與基本農田作為重要生態用地加以保護。這個應該引起重視。我們不是說把農用地轉成建設用地越多越好,我們從糧食安全和生態保護幾個方面考慮基本農田的保護。另外一個控制不顧生態環境的城市周圍非利用地的開發。還有的可以考慮與周邊城市實現生態用地共享,這些城市可以一起考慮建立一個綠色空間,大家一起共建生態文明都市圈。比如說石家莊與周圍的這些城市可以一起共建周圍的生態空間。
第五就是加強生態用地的儲備。我們國家現在土地儲備正在發展,儲備政策正在發展,國外是城市發展速度調控,土地市場調控為依據的,我們國家現在一個是土地市場調控,第二是生態環境的改善,引起注意,把儲備土地的手段作為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方面,來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我們國家土地儲備不應該只追求土地效益,拍賣高價,應該多儲備土地作為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內容。
E. 什麼是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
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是農業的根本生產資料,是礦物質的儲存所,也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場所以及野生動物和家畜等的棲息所。土地是陸地上一切可更新資源都賴以存在或繁衍的場所,因此,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就成為各種可更新的資源的保護中心。
為了防止土地大面積的荒漠化,國家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合理開發土地,合理的去規劃建設,杜絕私自佔用土地,嚴禁佔用耕地面積去開發企業。「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塊土地資源」成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和保護耕地同樣重要,如果以為的重工輕農,以犧牲耕地去追求展示的經濟發展,給地球帶來的破壞和傷害將會造成未來不可預見的災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三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水源枯竭、種源滅絕等生態失調現象,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第三十二條 國家加強對大氣、水、土壤等的保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
F.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概念
陳百明(1996)認為:「土地利用是人類為了經濟和社會目的(獲得產品和服務)而進行的一系列生物、技術活動,是人類對土地進行長期或周期性經營的過程。」首先,土地利用是一個技術問題,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土地的認識程度也會越高,獲得的效果也會越好;其次,土地利用又是一個經濟問題,土地是一種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像其他生產資料一樣,為了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利用過程中就得遵循一定的經濟規律;最後,土地利用的概念是動態的,隨著人類文化水平和社會經濟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交通的不斷便捷,土地生產能力的穩步提高,人類對土地的認知程度和利用深度都在不斷擴展,因此其概念也在不斷變化。
雖然關於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但其本質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以保障土地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為前提,在此基礎上保持土地生產力的持續增加或穩定的可供利用的狀態,保證土地資源基本存量。
(2)在不造成資源退化和系統結構失穩的前提下對未利用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開發,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3)完善土地資源內部結構和質量的優化配置,防範土地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內部的優質比例。
因此,根據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定義為:「盡可能減少對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土地資源的破壞和退化,維持一個不變或增加的資本儲量,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維持和改善土地資源的生產條件和環境基礎。」
G. 我國土地資源有哪幾種主要的利用類型
我國土地資源主要的利用類型有以下這些:耕地,佔13.5%,林地,佔16.6%,可利用草地,佔32.6%,工礦交通城市用地和內陸水域等,佔15.7%,沙漠、石頭山地、永久積雪和冰川,佔21.6%。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5個特點,土地遼闊,類型多樣。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等。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7)土地資源利用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土地資源有如下幾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
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
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
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
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8、樹的棵數明顯減少。
全國農用後備土地資源約5億畝,按其質量評價,其中一等荒地僅佔3.1%,二等荒地佔49%,三等荒地佔47.9%,包括鹽鹼地、沼澤地、紅黃壤山丘、高寒地、乾旱地和沿海灘塗等。且大多地處邊遠,交通不便,開墾所需投資較大,要經大力改造後才能使用。
H. 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是農業的根本生產資料,是礦物質的儲存所,也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場所以及野生動物和家畜等的棲息所。總之,土地是陸地上一切可更新資源都賴以存在或繁衍的場所,因此,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就成為各種可更新的資源的保護中心。
在農業自然資源中,土地資源是核心,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離開了土地資源,農業生產就無法進行;有了土地資源,不能合理利用或保護得不好,農業生產也不能很好地進行。例如,一片土地,由於沒有予以合理的利用和必要的保護,在人類生產活動作用下,加速和擴大了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蝕,從而破壞了土壤肥力,危害農業生產,土壤鋟蝕還會使大量泥沙流入河川,造成水庫淤積、河道阻塞,由此而引起下游沿岸泛濫成災,沖毀大片耕地,使土地資源受到嚴重損失。又如,人類的灌溉活動對乾旱和半乾旱的土地,可以達到改良鹽鹼土的作用,但是,如果用灌水量過大或水質不好等不合理的方法進行灌溉,就可能導致潛水位提高,引起土壤鹽鹼化。這類由於人類不合理的農業措施而發生的鹽鹼化,稱為次生鹽鹼化。次生鹽鹼化問題是土地資源利用中的重要問題之一,應該予以重視。
I. 土地使用的利用概念
土地利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人類最早對土地的利用是直接從土地上獲取野獸、植物果實等食品;隨著人類社會分工和原始農業的產生,人類開始通過播種、收獲等農業活動獲得糧食等農產品;現在,人們常說的土地利用已經是土地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綜合行為了。土地利用的基本內容包括:土地資源的調查、分類、統計;土地利用程度、結構、效益等現狀分析;土地利用規劃;土地開發;土地保護。土地資源的調查、分類、統計是土地利用的基礎性工作,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科學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為更合理地利用土地指明了方向;土地利用規劃用於指導今後土地利用規劃的實踐;土地開發是土地的廣度和深度利用。人類通過利用土地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土地利用的三大目標是土地利用的經濟目標、生態系統目標和生態環境目標。中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不足,可開墾耕地資源已經很少,應更注重土地的集約利用;為保證國內糧食的供給應在農業優先的前提下,統籌安排用地比例。
J. 什麼是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含義: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指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生產生活對其的需要,同時又能夠保持其生產力和生態穩定性,滿足後代人對土地資源的協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