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利用網路資源
1.共享性 檢索快捷,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方便整合。大中型網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google、等提供中英文材料的主題或關鍵詞搜索。教師只要確立主題或是材料類別便可迅速找到所需材料,實現區域性的資源共享。
2.豐富性 網上的資源包羅萬象,它運用的語言形式多樣,直觀、生動,可供不同年齡層次、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學習。
3.個性化 不同英語水平和不同興趣的人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合適的進度學習,而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計算機和網路學習資源還能及時為大家提供反饋信息。
4.即時性 材料鮮活,更新方便。網路上不斷更新的動態數據可以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相關資料。如要想了解世界盃的最新戰況,只需輸入「世界盃」這個關鍵詞,便可以真正領略通過閱讀了解熱點問題的樂趣[1]。
與此相對,網路資源作為新生事物,也有著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大量冗長、粗製濫造的「偽劣」乃至「垃圾」信息在各類網站上迅速膨脹,最終造成信息質量良莠不齊;有些網路資源還一直處於波動和無規律狀態,其建立、更替和刪除情況一般難以預料,而有些網站也會出現更新太慢的現象等。這些都要求我們能夠選擇性地去學習。
B. 如何利用博物館資源促進學習英語作文
As we know. the museum has so many books. such as history. english. art. match and so on.
so we can use that to learn and improve myself.
C. 如何開發和利用小學英語課程資源
小學英語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實施小學英語課程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們在全國積極推進小學英語課程過程中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之一。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涉及到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主觀因素的轉變,而且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制約,比如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學校教學條件、學生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等等。所以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下面筆者從四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單的討論。
1. 教材的選擇和使用
英語課程資源包括英語教科書以及其他所有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材料及輔助手段和設備。很顯然,教科書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學和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選用適當的教材是解決課程資源問題的首要任務。
過去若干年由於小學英語課程沒正式列入國家課程,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和管理還存在不規范的問題。近些年來,隨著小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小學英語教材。但這些教材在編寫質量和水平等方面參差不齊。既有十分優秀的教材,也有很多編寫思想陳舊、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教材。隨著小學英語課程在全國普遍開設,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和選用將逐步規范化。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徵求意見稿)》以及最近頒發的《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對小學教材的選擇和使用都有明確規定。學校應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在與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和家長代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學生家庭經濟承受能力,選擇適當的小學英語教材。所以,各地區和學校在選用小學英語教材之前,要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組織專家對現有小學英語教材進行審查。審查合格的教材將列入推薦教材目錄。從2002年秋季開始,沒有列入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的小學英語教材將停止使用。
劣質教材肯定不能選用,但優質教材也不能盲目採用。適用的教材應該是既有較高的編寫水平和編寫質量,又符合實際教學需要的教材。因此,選用教材時,一定要評價教材是否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這里的教學實際需要包括三個方面: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教學需要、以及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需要。(當然,目前沒有全國通用的小學英語教學大綱。教育部在頒發關於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的同時,也發了一份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目前小學英語教學以這個基本要求為重要依據。以後將以《國家英語課程標准》為依據。)在選擇教材時,最重要的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選擇教材之前一定要對學生的需求做細致的調查和分析。除了分析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徵及情感狀態以外,還要考慮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認知能力、接受能力等。
中小學英語教材應該具有思想性、拓展性、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應該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教材應該做到語言真實、內容廣泛、題材多樣;教材應有利於培養學生用英語交際和做事情的能力;教材應適當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以便學生對異國文化形成正確態度;教材應能激發學生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拓展思維方式。學校在選擇小學英語教材的過程中應該從以上幾個方面來考慮。
作為學校英語教學的核心材料,英語教材除了學生課堂用書以外,往往還配有教師用書、練習冊(或活動冊)、掛圖、卡片、音像帶,有的還配有多媒體光碟、課外讀物等。一般情況下,應該購買全套教材,以便完整系統地使用教材。但是,對成套教材中的可選部分,學校和教師不能強行要求學生購買。
選擇教材以後,還要合理使用教材,特別是要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
2. 其他課程資源的利用
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學習、使用英語。小學生學習英語主要以視聽等直接感受和體驗的方式為主。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特別是廣播影視節目、錄音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碟資料、各種形式的網路資源、報刊雜志等等
廣播電視具有覆蓋面廣、更新快等優點,特別適合外語教學的需要。在積極推進小學英語課程的過程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中的英語節目。目前中國教育電視台以及各地地方電視台都製作了很多適合少年兒童英語學習的電視節目。從2001年上半年開始,除了我們現在正在播放的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系列節目外,還要專門製作小學英語電視教學節目,並定時和滾動播放。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配備電視接受設備,定時向學生播放這些英語教學節目。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根據電視台節目播出時間安排一節或兩節英語課。目前師資比較困難的地區或學校更應該創造條件,充分利用電視英語教學節目,緩解因缺乏師資帶來的困難。
除廣播電視節目以外,還要充分利用錄音、錄像資料,特別是錄音資料。目前錄音機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十分普及,錄音帶的成本也不高。推廣使用錄音機和錄音帶是既經濟又有效的做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利用錄音機,讓學生模模擬實、地道、自然的英語,從而在英語初學階段在語音語調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日後的英語學習鋪平道路。[JP]
小學生的學習以視覺認識和形象思維為主。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實物。除了教材出版單位為教材配備的直觀教具以外,教師還應該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在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製作直觀教具,收集可以用於教學的實物。同時要注意對教具和實物的保管和再利用。
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為英語教學開辟了更廣更多的渠道。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路等設施,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計算機多媒體資源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為一體,既是英語教學中非常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又能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同時,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又為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通過計算機或互聯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計算機和網路學習資源還能及時為學生提供反饋信息。再有,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使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分享學習資源成為可能。可以說,計算機和網格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潛力是很大的。[JP]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除了有效利用教材以外,還應該盡量採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和資源,充分利用錄音機、錄像機、廣播、電視、計算機網路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語言實踐機會。
3. 課程資源的開發
從目前來看,課程資源開發的重點不在於編寫新的小學英語教材。原因有二:第一,現在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小學英語教材,其中一些教材具有較高的編寫水平,但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些教材已經經過多年的試用,還沒有有效地推廣,再編新教材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第二,廣大一線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資料有限,盲目編寫教材,只能是事倍功半。
因此,在現階段,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是根據實際需要和客觀條件,因地制宜地開發一些輔助性資源。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以學校為單位建立英語圖書室或閱覽室。英語學習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即使是初學者,也需要大量的閱讀,盡可能多地接觸英語。因此,建立英語圖書室或閱覽室是十分有益的。學校可以購買一些簡單的兒童英語讀物、畫冊、畫報等。不具備借閱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置閱覽室。學生在課余時間到閱覽室自由閱讀。另外,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建立班級「圖書角」或「圖書櫃」,讓學生把自己的英語圖書拿出來與其他同學分享。
2)建立可供學生自學的「視聽中心」。大量視聽對英語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就小學生英語學習而言,視聽的作用尤其重要。但是,課堂上視聽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很多學生家庭也不具備視聽設備和資料。因此,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由學校建立視聽中心。學生在課余時間根據需要進行學習。學校也可以在視聽中心定時播放英語節目。如果暫不具備電視和錄像設備,可建立聽力練習室。
3)已經具有計算機和網路設備的學校要充分開發網路課程資源。網路上的各種媒體資源以及專門為英語教學服務的網站為各個層次的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語教學網站,開設網路課程,進一步增加學習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4)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這里所說的課程資源開發不是編寫教材或輔導教材,而是因地制宜地製作或編寫可以用於補充課堂教學的材料,如掛圖、卡片、配圖故事、短劇等。為此,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財力、物力條件,盡可能多地為教師配備或購買備課資料,使他們能夠及時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D. 如何開發和利用英語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十分強調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英語教學也不例外。由於學生的學習需求存在差異,他們的學習風格﹑學習策略也各不相同,單一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不僅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不利於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潛力。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是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和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渠道進行選擇性地學習。學生可以自主決定學什麼﹑怎麼學﹑什麼應該學﹑在什麼地方學等等。因此,開發和利用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實現自主學習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就此觀點,談談本人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淺嘗輒止的認識,以期拋磚引玉。
有的放矢地開發與利用課本內外的資源,別出心裁創設各種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不惜為一項本地資源「再」利用的有效方式。無論是學生,或者是成年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初學英語的人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想要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但不知道如何表達,在聽別人說了或看了別人的文字表達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那麼簡單!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情況,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接觸英語的機會太少,涉獵英語的面太窄,在非英語國家裡這種現象相當普遍。人們往往用很籠統的用一句話對此作出解釋——「缺乏語言環境」。至於說如何去改變,好像除了出國留學這一途徑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這種想當然的「歸罪法」,雖然有其堂皇冠冕的托詞,但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起碼可以說,是一種消極的遁詞。因為,可想而知,就目前的現狀看,有多少學生能走出國門進入真正的英語語言環境?更何妨,小學生?因此,如何改變這種局面?作為老師就必須充分有效地運用課本資源,別出心裁創設語言環境;並在此基礎上,好好地發展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英語教師除了教好﹑教活教材以外,還應盡可能地為學生開發相應的教學資源,為他們拓展英語學用渠道。這也是新課程實踐中英語教師要面對的新的工作方式之一。
其一,課內外延伸穿插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除了利用學校提供的教科書﹑錄音機﹑圖片﹑掛圖等。我還不時地穿插了其他。 比如:在教三年極的《新標准英語3A》中的Do you like chocolate? 這一課時,雖說教具中有圖片,可我還是拿來了食物:巧克力、芒果、梨子等。當我拿起巧克力傳授這單詞時,學生們看了甭提有多高興,他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很快地接授了這個多音節的單詞。接著我拿著巧克力(是由數塊小的巧克力粘在一起構成)掰成數塊小巧克力,一直掰到小塊巧克力多得很難數時,我問:「大家能具體數出有幾塊巧克力嗎?」學生們看了我剛才的表演,都喊起來:「不能」我呢?順著他們的意思說:「所以,英語中把巧克力歸為不可數名詞,也就是說它沒有復數形式,只有單數形式」。至於芒果、梨子等我拿小刀切,然後問:「這能算一個完整的芒果﹑梨子嗎?」學生們回答:「不行」。「那芒果、梨子……能一個一個數嗎?」 「可以」「所以芒果 ﹑梨子……是可數名詞,它們有復數形式和單數形式。」學生們在我又演又說中很快地掌握了本課中哪些單詞是可數名詞,哪些是不可數名詞。然後,我讓學生們拿實物兩人一組進行表演「Do you like chocolate?」Yes, I do. No, I don』t. 」 這個句型,沒想到學生們在一節課里竟然都學會了,並表演得很逼真。
其二,調動興趣快樂識記法。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愛因斯坦說:「教育應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們負擔。」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可激發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在教hat﹑head﹑arm﹑hand﹑blouse﹑shirt. 時,我就把學生們帶到多媒體教室去看「迪士尼快樂英語」VCD。學生們被裡面的生動有趣,節奏感突出的故事吸引了。在故事中,他們又碰到.聽到教師教過的那些單詞,又一次的音﹑影結合記憶。學生們看了VCD後,心情特別愉快。記得有一位學生碰到我時說:「老師,英語很有趣,我很喜歡,什麼時候再看英語VCD呢?」聽了這話,我猶如喝了一杯蜂蜜水似的,心裡甜滋滋的。教育心理學中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一門學科產生興趣,它所產生的效果遠比老師以強制的方式要求學生讀好得多。 張思中老師指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心理優勢』是學生學好英語的保證。」
其三,活用資源隨時識記法。除了書本內,我還讓學生們作英語學習的有心人,應用家庭、社會等身邊一切可以得到的資源,應用到學習上。啟發學生應多聽廣播電台﹑多看電視。比如:CCTV1的大風車內的英語,CCTV7的《藍貓啟蒙英語》,教育台的小學英語等。因為這些節目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的優勢,把文字﹑聲音﹑圖像結合起來,提供真實的英語運用場景,十分有利於英語學習。我還鼓勵學生們多注意身邊跟英語有關的東西。比如:學習數字的時候,讓學生收集自己身邊的數字,(電話號碼﹑手機號碼﹑摩托車牌﹑郵政編碼﹑家人的身高﹑衣服的尺碼、自己的零用錢﹑一個月用電的度數;去商場調查賣出貨物)。學習月份的時候,讓學生去看家裡的掛歷﹑台歷等。在這氛圍里,學生們把他們身邊的英語拿來問我,有時都把我問倒了,我就如實地告訴他們:「待老師去查字典後再告訴你們,好嗎?」回答不出學生的問題並不是什麼丟丑的事,這證明「學海無涯」可老師如果不能承認自己不知道,或不能啟發學生該運用什麼方式﹑以什麼途徑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可悲的。學生們被我的誠懇所感染了。他們中再也沒有因為不懂英語怕丟臉而不敢問老師了。
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學習和使用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英語及英語的運用,對提高學生英語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英語的熱情都有極好的促進與激發作用。反過來,對英語教學的效果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積極地利用其他課程資源,特別是廣播影視節目,錄音錄象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碟資料及其他英語實踐活動。
E. 如何有效利用課本資源進行英語教學
如何有效利用課本資源進行英語教學
傳統觀念上的教學資源主要是紙質的材料、教師用書、教學掛圖等,然而這僅僅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英語是一門靈活的、統一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僅僅依靠這些資源,那麼英語課就顯得很無味且無趣。因此英語新課程改革就提出除了為學生提供教學的資源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主動獲取課本以外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課程資源。
F. 如何有效地利用小學英語教學資源
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中學,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G. 用英語查博物館資料的好處
英語查博物館資料更廣泛,因為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全球使用,用來查詢博物館的資料能查找到更健全的答案,由世界各地博物館的介紹,會使資料全面具體。
H.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
一提到教育人們立即想到的就是學校:大學、中學、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這些都是人們心中受教育的地方,但是人們長期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又非常有意義的社會教育場所——博物館。博物館作為一個為社會和發展服務的向大眾開放的非盈利性的永久機構,其最終目標是面向觀眾,而當前的一些博物館在收藏、研究方面很重視,在陳列、觀眾、社會教育的方面就比較輕視了,這種觀念下就形成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淡化。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重視這一重要「教育機構」。
一、免費開放形勢下的博物館教育
博物館作為收藏、保管、研究、展示、傳播人類生存及其環境物證的場所,如何利用館藏資源更好地服務大眾,發揮其獨特的文化認知與教育的功能,長期以來一直是博物館堅持不懈的追求。免費開放的到來,使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顯得更加突出。
從目前情況看,根據參觀目的來分析,博物館觀眾主要有以下兩類:第一類是有組織性的學習,包括科學研究;第二類是非組織性的觀光休閑。以上兩類觀眾在參觀總人數中約各佔一半。前者可稱之為學習型,其中以學生佔多數,傳統的做法是一直將學生群體作為博物館教育的主要對象,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事實也證明,博物館一直是青少年學習的第二課堂。後者,即第二類非組織性的觀眾,其大部分是因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要求有更好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主要是指成年人,以市民和遊客為主。免費開放後,相比之下,後者的人數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不少先行免費開放的博物館表明,參觀人數與以前相比有了數倍的增長,其中增長最多的就是當地的市民,相信他們今後會繼續把博物館當作娛樂休閑的一個好去處而經常光顧的。另外,還有一部分遊客包括民工也將會越來越多,尤其是節假日,民工因收入有限一般不願去花錢消費,但又渴望更好的了解所在的城市和增加自己的知識與素養,免費開放後,作為保存文化記憶、提供文化認同的場所——博物館,必然會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因此,這些第二類非組織性的市民和遊客觀眾將會成為免費開放後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據相關的統計看,第二類觀眾在參觀的總人數上占絕對優勢,並呈上升趨勢。對博物館而言,合理有效地利用館藏資源,讓第二類觀眾更好地享受其基本的文化權益,使博物館成為集娛樂休閑、藝術品位、知識與文化教育於一體的場所,成為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素養的前沿陣地,是博物館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對第二類觀眾而言,休閑教育、審美教育和終身教育最能體現博物館教育的特色。
由於博物館集中了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代表著優雅的品位和高貴的檔次,是藝術和美的殿堂,也正因為此,難以被一般的公眾理解和欣賞。但單純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已滿足不了公眾的需要,他們更渴望如何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博物館應在美學教育上多花點心思,引導觀眾如何去欣賞美的東西,鼓勵他們鑒賞藝術品和提高對藝術品的認識水平,拉近高雅藝術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也只有觀眾懂得了如何參觀並利用博物館提高審美情趣和激發美的創造力,才能使他們對博物館保持長久的興趣,養成定期來參觀學習的習慣,免費開放也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國民素質的作用。國外博物館在這方面做得較好,不少觀眾已在潛意識中養成了去博物館的習慣,如許多人參觀盧浮宮,就是直奔其三大鎮館之寶(米羅的維納斯、蒙娜麗莎、沙摩特拉的勝利女神)而去的,而這三大鎮館之寶無疑也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其本身的藝術文化魅力早已超越了博物館本身。
加強博物館的休閑、審美和終身教育的功能,使博物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大的推波助瀾作用,進而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和贏得更多的觀眾,是免費開放的必然要求和目的所在。
二、博物館教育要服務社區
發展教育僅依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數以億計的公民進行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我國部分地區近年來興起的社區教育順應了時代發展需要,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組織形式,也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新熱點、新時尚。
有資料說:國外的社區教育最早的模式應算丹麥教育家柯隆威創辦的「民眾高等學校」。之後,各國又相繼涌現出一些各具特徵的組織形式,如美國芝加哥大學首任校長威廉·雷尼創建的「初級學校」(後發展成「社區學院」),日本的「公民館」和「發展終生學(教育)體系」。法國的「耶勒斯教育文化中心」,義大利的「家庭招待所」等等。
博物館是以實物標本為基礎,通過陳列展覽進行形象直觀的社會教育機構,是傳播歷史和科學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博物館的基本特徵決定了必須重視社會教育,博物館這種特有形象的直觀的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無法替代的。
如果說博物館的基本特徵決定了博物館必須重視社會教育,那麼,博物館教育在社會教育中的立足點不可小視。面對社區教育所派生出的社區文化、社區體育、社區服務等,形成了較有影響的「小政府,大社會」。而博物館、紀念館(國家級和風景區內的博物館除外)大多數處於被支配地位。這種被社區教育「合圍」或「吞並」的情況,既是一種殘酷的現實,又起到一種巨大的激勵作用。所以,博物館教育不能只局限於講解工作,博物館教育必須面對社會,尤其是面對社區。從全國社區教育走在前面的地區情況進行分析考察,多數社區教育突出的是社區文化,如果一旦失掉了社區文化(包括博物館、紀念館的配合),社區教育就會顯得單薄而缺乏活力。從轉變人們教育觀的角度講,社區教育是一種教育管理體制的大改革,但我國社區教育實踐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由於國外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不同,而且我國教育行政部門並沒有把「社區教育」真正地納入教育總體規劃中,這也是社區教育研究「底氣」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是受舊文化教育觀念影響嚴重,教育雖然減輕了學校「一統天下」的管理模式,照搬此法用於社區教育,又往往是行不通的。從區域的角度講,其行政長官是決定社區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因為,社區教育的機構人員、經費等都要由社區行政長官簽訂。我國社區教育的實踐也說明,沒有政府的支持和認可,靠捐助或貸款搞這類公益事業是辦不到的。
除以上兩方面的因素以外,目前我國從事社區教育人員的素質仍需調整和提高。因為兼職人員過多,社區教育工作「走形式」就不可避免,更談不上社區教育建設和發展了。
三、博物館教育與信息網路
從教育的角度來講,博物館具有社會教育的特殊功能。博物館陳列的文物,是歷史文化的直觀再現,它是聯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紐帶和橋梁,可以把前兩者的教育功能延伸和升華、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博物館面對的是來自於社會各個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參觀目的、不同興趣與愛好的觀眾群。所以博物館教育是與其他教育不同的一個特殊領域。信息網路時代,博物館的特殊社會教育的功能應該得到更好的利用和發揮。
以陳列展覽為主要業務活動形式的博物館,是通過宣傳教育與講解語言,把陳列物品介紹給觀眾,以達到交流溝通的目的。而陳列物品的社會價值,即藝術性、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在過去都是通過社教職能人員——講解員的語言,藝術地再現出來,使觀眾在獲得有關人文歷史、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得到藝術感染和精神享受,使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同時為之吸收。所以,社教工作是博物館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必須認真對展品進行選擇陳列,內容安排與解說詞撰寫;講解活動中的節奏、語氣、情緒、儀態以及圍繞展品而製作的標牌、版面、環境布局與參觀順序,都必須在實物、音像、文字的綜合演示中,渾然溶為一體。給觀眾的印象、感受、記憶自然而明晰,生動而深刻,美好而難忘,達到物人合一,自然美與群體美完美結合的施教效果。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時代。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已成為推進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將為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廣開門路。因此,博物館的發展必須走信息化之路。現代化博物館的語言展示,已進入了飛躍發展時期,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已日趨展示出其高科技手段的優勢。信息技術,已被用於博物館事業,如中國科技館的信息技術展示的二進制演示器,會說話的打字機、聲音數字化、衛星通訊、光纖可視電話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成套微機處理機和多媒體計算機,使廣大觀眾和兒童都能上機操作,留連忘返。博物館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把古老文化與新技術聯結起來,充分體現出信息網路時代博物館教育的獨特功能、巨大的吸引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信息技術革命的挑戰,已經使傳統的博物館紛紛觸網、織網,互聯網上建立的擬博物館拉近了人們與博物館的距離。博物館藏品數字化、操作電腦化、傳遞網路化、信息存貯自由化、資源共享化和結構連接化,嶄新的高科技已經把古老的文明結合起來,使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形象正在產生根本的轉變和歷史性的跨越。
隨著網路的普及,網上博物館已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網上博物館最大的優勢是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突出了自身優勢,以藏品特點、展覽風格和研究成果取勝,在遠程教育中,形成了互聯網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不出門就可以跨越時空,訪問那古老的文明,無論是想瀏覽埃及的金字塔,還是要一睹那蜿蜒雄偉的萬里長城,只要按動滑鼠,法國盧浮宮的名畫,一代兵聖孫武的軍事思想就會展現在眼前,所需要的研究資料,無需實地考察就會獲取到信息。網上博物館不受開放時間限制,人們可以在網上隨時了解到博物館的最新動態,可以加強博物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總之,網上虛擬博物館的出現、克服了傳統博物館在空間、時間、距離、內容等方面的限制,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參觀博物館的需求,使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廣泛化和多樣化的發揮。
應該看到,博物館的發展是以物為基礎的,傳統博物館中的建築、陳列物品、人的交流,是網上虛擬博物館所不能替代的。網上的宣傳是為了擴大博物館的影響,提高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其目的是為了吸引觀眾,最終走進真實的博物館,網上所了解的信息無法與身臨其境地感覺相比擬。但是,信息網路將給傳統的博物館帶來活力,這預示著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以上僅就幾方面對博物館如何發揮其教育職能作了一些闡述,而其在實踐中的具體發展首先是博物館工作者的事,但更需要的是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使人們知道走進博物館可以學到很多課堂上、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可以更好的提高人們的文化藝術修養。要做好這些工作,博物館必須充分發揮其對社會的教育職能,從而成為全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可獲缺的組成部分。
I. 在博物館里我們可以學到關於中國歷史方面的知識英語怎麼說
英文是:In the museum,we can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