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中葯資源該如何進行合理的應用
擴展閱讀
如何做個公司人力資源 2025-07-27 04:56:18
食用石油有什麼用 2025-07-27 04:42:10
美容工具單品怎麼填 2025-07-27 04:40:11

中葯資源該如何進行合理的應用

發布時間: 2022-08-25 08:35:48

⑴ 論述題如何對中葯資源學進行科學管理

1、就地保護,就是建立和完善自然保護區。
2、異地保護,在自然生長環境以外的地方對保護對象進行保護,即將葯用植物保護在保護區植物園等,並進行引種馴化。
3、離體保護,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建立種質資源庫。

⑵ 中葯資源有哪些特點

1、人文性

中葯資源是中國人民長期與自然及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的經驗總結。因而既有中葯本身的物質基礎,又有如何使用他們的經驗基礎,是十分珍貴的無形資產,需要認真的整理、總結和發展。

2、可變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方面由於人類過度或不合理的利用,使資源逐漸枯竭甚至消失(解體性);另一方面由於保護得當,使有生命的葯用動、植物物種,通過繁衍再生,使資源得到發展和擴大(再生性)。為了使資源能夠可持續地利用,應當採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止資源解體,促進資源再生。

3、多樣性

中葯資源作為生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多樣性。一方面我們應該很好的保護這種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還可以更好地利用和開發這種生物多樣性,利用生物技術創造出品質優良的中葯新品種。


開發目的

開發中葯資源的目的,是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各種有效措施,最合理和充分地去利用和發展這項資源用於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在中葯資源開放的途徑和內容方面,主要有針對的發展葯材和原料的一級開發,應用手段側重於農學及生物學方面,目的在於不斷擴大中葯資源的數量和提高他們的質量;針對發展葯品和產品的二級開發,應用手段側重於制葯及輕工業方面,目的在於將葯材和原料再加工為葯品或其他輕工業產品。

針對發展新葯和新制劑的三級開發,應用手段涉及新葯開發一切綜合性的方法,目的在於不斷獲得防治疾病和保障健康優良的新產品。

⑶ 中成葯如何合理使用

1.「辨證施治」:很多人可以患同一種疾病,但患同一種疾病的人卻各有不同,每個人患病後的病理反應狀態不同,中醫治療方法不同。 2.「中醫治患病的人,西醫治人患的病」:中醫治療患同一種疾病而病理反應狀態不同的人,不是只治療很多人患的同一種病。 3.「扶正祛邪」:發揮人體自身的調節機制,自主調節人體自身的內環境平衡抵抗疾病。 4.「補虛瀉實」:提高人體的抵抗疾病能力,祛除侵襲人體的致病因素。 中成葯不合理用葯現象 1.辨證不足:不依據「熱則寒之,寒之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 2.用法用量不當:認為中成葯無毒副作用,劑量過小達不到治療效果,隨意加大劑量,劑量過大則會引起嚴重的毒副作用。 3.含毒性葯品的不合理應用。 4.配伍不當。 5.濫用滋補性中成葯:「疲勞就是虛」,全社會人人皆虛現象。 6.同類葯物多種並開。 合理應用中成葯要注意:安全性,有效性,適當性,經濟性。 中成葯和西葯的聯合應用 1.「葯的整體調節結合西葯的靶向治療」是疾病康復的最佳方式。 2.中西醫結合不是簡單的中葯加西葯,而是疾病本身有無應用中葯和西葯的證據。 3.應用中葯的證據——證候的辨證論治。 4.應用西葯的證據——各種理化檢查的異常。 ¯不正確的應用會導致中葯療效的降低,這是目前老百姓認為中葯療效差的主要原因。 ¯不正確的應用會導致中葯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增加。

⑷ 中葯標准提取物的應用

4.1中葯標准提取物的制備對於單味葯制劑和被證明單煎劑合並與合煎液葯效等價的復方制劑,可分別制備各葯材針對該為作用方向的標准提取物,根據葯材在處萬中的比重以及相應標准提取物的收率,決定新「處方」中各葯材標准提取物的用量。
中葯方劑用水煎煮時,由於高溫及溶液中復雜的化學環境可能在溶液中發生物質間的絡合、水解、氧化、還原等反應,從而生成溶液中原來沒有的某些新物質,這些新物質可對全方產生增效、減毒等葯效作用。因此,對於合煎液葯效明顯大於單煎液合並葯效的,並且有大量的、新的成分出現時,就要制備合煎的復方標准提取物。
4.2作為中葯制劑的科學化原料葯中葯及其復方是一個復雜體系,起療效作用的物質基礎為多種化學成分,包括無機物、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如生物鹼、皂苷等)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多糖等)等。
標准提取物的物理性狀好,有效活性物質富集程度高(如銀杏標准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是原料中的50倍)故可應用現代制劑技術將其製成質量穩定、服用方便的中葯新制劑。首先明確不同單味中葯標准提取物的功效,根據中醫理論,以提取物為組方單元,按照一定組方比例進行處方的組成(即以中葯標准提取物代替中葯材),可進一步探討在方中各標准提取物作用的主次,建立復方量效關系。而對於復方標准提取物,可直接以之代替復方煎劑製成臨床運用的葯品。這樣,就使山葯制劑的原料葯從質量不穩定的原葯材或飲片,變為質量相對可控的中葯標准提取物,保證了中葯成品質量的可控性。
5植物葯提取物國內外現狀
在國外,提取物是植物葯應用的重要環節和方式。1993年9月在德國Dusseldorf海涅大學召開的第41次世界葯用植物研究年會上的大會發言中,有10個為介紹植物提取物及成分活性的研究。日本於上世紀70年代末即將中葯製成提取物應用,新加坡等地也相繼研製並廣泛使用。歐美各國25%處方至少含有1種來自高等植物的提取物或化合物。在美國,植物提取物占草葯市場的95%以上,生葯材和其他產品佔有率不到5%。在德國,以提取物為主要形式的草葯產品佔全國葯品市場總額的10%,佔全國OTC市場近30%,且其草葯產品被認為是葯品而不是食品補充劑,並為醫療保險所覆蓋。可見植物葯提取物在國外有著較好的應用基礎和廣泛的市場。
在國內,中葯提取物的開發方興未艾,不少研究機構和制葯公司已開發出黃芪提取物、葛根提取物、山楂提取物等上百種中葯提取物,作為中葯制劑和中葯保健品的原料,對於成品質量的提高,療效的穩定起著積極的意義,同時在加深中葯葯效物質基礎研究,拓展中葯安全性研究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國內在開發中葯提取物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大多數提取物的開發多是沿用西方開發天然葯物和化學葯物的思路,沒有充分體現中葯本身的特色與優勢,更沒有體現中醫葯理論的指導。再者,目前中葯提取物的研究,尚未形成統一的體現傳統中醫葯特色的理論基礎,更沒有進行有關方面的行政立法,使之在生產和質量控制上實現標准化,因此中葯標准提取物的研究開發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們去探索。
6中葯標准提取物對中葯原料葯概念發展的促進
現在中葯制劑的原料葯一般指中葯材和飲片,但如上所述,兩者在質量標准控制上存在較大缺陷。因此,根據中葯標准提取物的特點,用其取代原生葯而作為中葯制劑的直接原料葯將是大勢所趨,目前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中葯配方顆粒管理暫行規定》在某種程度及意義上已經對此進行了闡述。
以中葯標准提取物作為中葯制劑的直接原料葯,可以抓住整個中葯生產過程的關鍵,從基礎環節上最大限度的解決中葯制劑質量控制和物質基礎等方面的難題。另外,還可大大避免以原生葯作為原料葯所造成的許多不合理情況的發生。
中葯材由於品種繁多、產地不一,存在著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的情況,就是同一品種的葯材,往往也會因生長條件、採收季節、加工方法和貯藏條件的不同而在質量上存在差異。因此我國葯典對中葯材從性狀、鑒別、含量測定等方面進行了嚴格的質量控制,這無疑對提高中葯材及其制劑的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情況下某些規定卻阻礙了對中葯資源的合理利用。如葯典規定黃芩乾燥品的含量標准為黃芩苷不得少於9.0%,但在生產實踐中,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原生葯中黃芩苷達不到9.0%的情況並非少數,如因此就棄之不用,也是對葯材資源的一種浪費。以中葯標准提取物做原料葯的話,就可以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因標准提取物是多種葯效物質的集合,其主要葯效物質有一定的定量指標,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定量配置。故在一定限度內,對於那些含量測定不符合標準的提取物,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其主要葯效物質進行定量配置,使之達到標准提取物的要求,從而充分、合理的利用中葯資源。

⑸ 如何應用中成葯求答案

陝西省人民醫院副主任葯師 李忠林
葯品是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有力武器,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葯是其中重要一部分,五千多年來,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近幾年,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加之源於自然界的中葯與化學合成的西葯相比,具有副作用小的優勢,使得中成葯除了防病治病外,在延年益壽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在保障人民群眾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中葯(主要是中成葯)的不合理使用、補葯濫用現象近年來也日益嚴重;有關中成葯不良反應報道也隨之增多。作為一名中醫葯工作者,在此提醒大家在應用中成葯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一、中成葯的應用原則
在中醫葯理論指導下,以中葯飲片為原料,按規定的處方和標准批量生產,有特定名稱,並標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規格的葯品就是中成葯。它是中葯復方應用的另一種體現形式,是中醫方劑的精華,體現著中葯方劑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和配伍得當的功效。中醫葯理論是中成葯應用的科學依據。
據報道,目前國內60%的中成葯處方是由西醫醫師開具的,部分西醫醫師使用中成葯只知對西醫的病而不知對中醫的「證」,或者用西醫葯學理論指導中成葯的應用,這勢必影響中成葯的療效,甚至會出現不應有的副作用。譬如治療感冒,按照西醫理論,感冒因感冒病毒所致,患者均可口服抗病毒顆粒(註:按中醫理論,該葯適用於風熱感冒);有的西醫師簡單地認為,冬天感冒就是風寒證,夏天感冒就是風熱證。中醫則認為,因每個人的陰陽氣血差異、感受病邪不同,感冒通常分為風寒感冒(治法為辛溫解表)、風熱感冒(治法為辛涼解表)、暑濕感冒(治法為清暑祛濕解表)、氣虛感冒(治法為益氣解表)和陰虛感冒(治法為滋陰解表),應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方葯對「證」治療。西醫和中醫建立的基礎不同,理論體系、思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應用中葯自然應當在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辨證論治,才能在安全的基礎上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中成葯的選擇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應用中成葯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所以,服用者只有在對自己先天稟賦特點、陰陽氣血盛衰、季節氣候不同等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才能選擇或配製成適合自己的中成葯。隨著醫葯工業的飛速發展,中成葯品種、劑型、規格不斷增多,為我們防病治病提供了更多的葯品。這里建議大家:①一般不要擅自購葯。中醫師、中葯師是這方面的專家,對中葯的性味、功能、毒性、配伍宜忌等基本知識,以及中成葯的各劑型特點、主要成分、葯性特點、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和現代葯理等都比較熟悉。應請求他們給予幫助和指導,然後購買和使用。②選擇大廠家、名品牌的葯品,切勿輕信媒體上的廣告宣傳。
三、中成葯的服用
1.避免或慎用其他葯品 在服用某種中成葯時,應盡可能避免同服其它葯品。因為葯物與葯物,或葯物與葯物的代謝產物之間常相互影響,從而引起療效的變化。由於聯合用葯產生不良反應的報道日益增多,葯物相互作用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⑴中成葯與西葯 二者應分開使用。也就是說分別口服,並間隔一定時間,避免或減少它們接觸。如中成葯防風通聖丸、麻杏石甘片、甘草合劑等不能與西葯降壓0號、復方降壓片、硝苯地平等同用,以免減弱西葯的降壓作用;復方小檗鹼片與洋地黃強心苷合用,可增強強心苷的濃度而發生強心苷中毒;感冒發熱患者服中葯維C銀翹片同時服用對乙醯氨基酚,會導致乙醯氨基酚的劑量過大,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由於中葯成分多,與西葯相互作用復雜;中葯有些成分與作用還沒有搞清楚,其與西葯的配伍幾乎是科研空白。如果同時服用就可能產生預想不到的不良作用。
⑵中成葯與中成葯 它們同服也會產生相互影響,應慎用。當兩種以上中成葯配合使用時,有可能使它們中的某些成分重復使用,使其劑量增大,如果是毒性葯材或者葯性峻烈的成分,出現毒副作用的可能性更大。也可能在不同中成葯之間出現配伍禁忌。如正在服用桂附地黃丸就不宜再用附子理中丸
,因兩種中成葯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為烏頭鹼),合用後使附子用量增大,可能出現舌麻、頭暈、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嘔吐、腹痛等毒副作用;若與復方川貝精片(含貝母)、小青龍糖漿(含半夏)同時服用,就會出現配伍禁忌(中葯「十八反」中烏頭反半夏、貝母)。因此,需要兩種以上中成葯同時使用時,應在中醫師或中葯師的指導下。
2.服葯時禁忌 這里指服用中成葯時,應當禁用或慎用的兩情況。
⑴飲食禁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接受自然界的陽光、空氣和食物。來源生長或形成於自然界中植物、動物和礦石的中葯,可以說更接近與食物。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食物不少就是中葯,如山楂、山葯、桂圓、核桃、黑芝麻、浮小麥等,烹飪所用的調料如生薑、大茴、小香、草果、肉桂等也是中葯。這點早已被我們的祖先認識到了,所以就有了「葯食同源」一說。服用中葯比較重視飲食的配合與影響,可以說是中葯相互作用的延伸。一般宜少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忌生冷、苦寒之品,尤其是素體脾胃虛弱者,以免影響葯物的吸收。熱性體質者忌辛辣、酒類,
肥胖者忌油膩、腥物。因酒類、辛辣之品性熱,肉類、魚腥食物膩滯,有生熱生痰作用,食後助張病邪,影響葯物作用。服溫補類葯,應少飲涼茶、少食蘿卜,因其涼性及下氣作用,能降低葯物的溫補作用。
⑵患者禁忌 指由於個人特殊體質或因患某種疾病而不能使用某種葯品的情況。如過敏性體質或對某葯過敏則禁用或慎用該葯品,素體脾胃虛弱者禁用或慎用葯性苦寒的中成葯,
糖尿病患者禁用或慎用含糖制劑,青光眼患者禁用或慎用含麻黃的中成葯。
四、應用時注意事項
一般而言,使用中成葯應注意以下事項或遵循以下原則。
1.應按照醫師或葯師建議的用法、用量使用。
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等慢性病嚴重者應按醫囑服用。兒童、孕婦不宜用或慎用葯物保健。
2.服葯後若感覺不適,或出現其他症狀如胸悶、心悸等,應去醫院就診。
3.如與其他葯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葯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師或葯師。
4.有效期已過、外觀性狀改變,甚或已變質葯品禁止使用。
5.葯品應放在陰涼乾燥、兒童不易接觸到的地方。
附:辨別中成葯是否變質的四種簡易方法
第一、看其形。外形失去原固定形狀者,如原為粉末狀或顆粒狀,現黏成一團或潮解成糊狀;膠囊變扁成凹凸不平,手感潮濕粘手等都是變質的表現。第二、觀其色。片劑、膠囊、溶液劑變色者常常是變質的表現。第三、品其味。如糖漿變酸,丸劑、片劑有異味者是變質的結果。第四、聞其氣。中成葯都有其特有的氣味,若有酸敗發霉或其它異樣氣味,也是變質的結果。

⑹ 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哪些

(肖培根)

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為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及各種有效措施,達到保證供應和合理利用此項資源防治疾病的目的。

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即:如何有效地利用已供葯用的植物資源,例如通過資源擴大、保護和促進其再生能力,改變或創造種質特性,不斷提高產量和質量等方法手段,使之能充分滿足醫療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調查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不斷地發現新的以及治療價值更高的葯用植物,使此項資源得以不斷豐富和充實。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更好地為人民保健事業服務。

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從科研角度講,可包括下述的一些內容。

一、區系調查、總結及規劃

某地區人們所使用葯用植物的種類總和,形成了該地區的葯用植物區系。內容包括種類、蘊藏量、生產量、生態因子、更新途徑、利用前途等,並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規劃,是做好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基礎。在調查中,除了面上的調查外,還應突出重點,注意那些經濟價值和醫療價值較大的種類,注意挖掘該地區內葯用植物的獨到使用經驗(如民間秘方、驗方等),為新葯開發創造良好條件。

二、野生資源的保護及更新

通過調查,對一些野生資源數量較大的重要種類(例如甘草、黃芩、刺五加、穿龍薯芋等),需要採用人工保護措施及制訂政策,促進這些葯用植物的繁殖和更新能力,防止有繁衍能力的個體大量覆滅和生長地點生態環境的驟然破壞,可採取合理和有計劃地採收、分片輪流封山以保證個體的恢復與發展,採用人工措施擴大個體的繁殖系數等。總起來說,這些技術措施應納入地區的總體規劃中去,以保證其順利實施。

三、葯用植物的引種、馴化及栽培

這是資源開發利用中保證資源數量及質量的最有效的一項措施。一批重要中葯,例如人參、三七、黃連、當歸、附子等,通過人工栽培,已逐步滿足需求。近年來,通過摸清天麻的生活史和蜜環菌、共生萌發菌間的共生規律,使野生天麻的引種變為家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通過對重要進口南葯白豆蔻在我國雲南、海南的引種馴化和大量栽培,已取得明顯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尚有一些重要野生葯用植物如肉蓯蓉、鎖陽、豬苓等,需要對它們的生活史、生物學特性、生態條件等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研究,促進人工大量栽培能夠取得成功。

四、葯用資源的擴大與利用

目前較廣泛採用的方法,是以能代表該植物療效的主要有效成分或部分作為指標,從親緣相近而且資源豐富的植物類群去擴大資源,或從擴大葯用部位著手使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

前者如從進口葯的同科屬相近的國產植物中,通過植物、生葯、化學、葯理以及臨床等多學科的比較研究,已成功地從我國植物區系中找到了安息香、馬錢子、沉香、胡黃連、大風子、蛇根木等進口葯的國產資源。

又如對生產激素的甾體原料植物,以薯蕷皂甙元等甾體皂甙元為指標,從我國植物區系中,找到薯蕷屬(Dioscorea)根莖組(Sect.Stenophora)多種植物的根莖含有高含量的甾體皂甙元,其中盾葉薯蕷(D.zingiberensis)的含量為1.05—16.15%,穿龍薯蕷(D.nipponica)為1.36—4.60%,三角葉薯蕷(D.deltoidea)為1.80—5.40%,均可作為製造激素類葯物的理想原料。

這方面的需求也促進了對葯用類群的深入研究,如對莨菪類、人參屬、烏頭屬、大黃屬、丹參屬、元胡屬、細辛屬等的研究。

擴大葯用部位和葯用植物原料的綜合利用,使資源能夠物盡其用。前者如已開展從利用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的鉤擴大利用到莖,從僅利用砂仁(Amomum villosum)的果實擴大利用到葉以提制砂仁揮發油。後者如對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已開始綜合利用阿托品、東莨菪鹼、樟柳鹼、後馬托品及紅古豆鹼等多種成分;細葉小檗(Berberis poiretii)除利用小檗鹼(berberine)外,也已開始利用另一種含量很高的成分——小檗胺(berbamine)。

五、通過半合成途徑來擴大葯用資源

這是資源利用中比較年輕但卻具有廣闊前途的領域。

一是用有機合成的方法,將植物中的某一成分改變為需要的葯物。如元胡(Corydalis yanhusuo)中含鎮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僅0.1—0.2%,如從黃藤(Fibraurea recisa)的莖提出巴馬汀,再經氫化為延胡索乙素則可大大提高生產量並降低成本。

二是用有機合成並結合葯理和臨床,改造植物中某些有效成分的結構,以獲得高效、低毒或生物利用度更高的葯物。如從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中提取的丹參酮ⅡA,經過磺化後,可以大大增加水溶性,從而可獲得更好療效。又如秋水仙鹼(colchicine)經氫氧化銨水解得到秋水仙醯胺(colchicine amide),毒性降低,抗癌譜更廣而且安全范圍也較大。

六、資源開發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例如葯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是用植物的組織或細胞,通過無菌離體培養產生愈傷組織,經誘導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產生有效成分的方法。由於它具有生長迅速、生產周期短,而且可以採用工業化的大生產,所以日益受到重視。貴重中葯人參和常用中葯紫草等,通過組織培養,已能獲得較大數量的人參皂甙及紫草素等,可望進入實際大生產的實用階段。

通過採用快速繁殖、細胞融合、雜交選育等生物技術,將能產生許多療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而且產量和質量都較傳統生產方法高得多的葯用植物新品種。

我國在生物新技術的應用方面,起步稍晚,但這個領域將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七、葯用植物資源的二級開發

當我們採用生物及農業的方法將葯用植物個體的產量和質量獲得大幅度增長的一級開發取得成功後,必須同步積極開展以工業手段為主的二級開發,促使葯用原料植物和葯材能再次加工製造為適宜的成葯、葯品或其它製成品(如保健食品、保健飲料及美容品等)。

八、新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和研究

葯用植物資源利用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便是要從本地的植物區系中,不斷去發現具有卓效的新葯用植物資源。

我國是使用中草葯歷史悠久的國家,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葯物學方面的知識,有計劃地調查總結這方面的經驗,並採用多學科、現代科學手段加以發揚、提高,這不但對開發葯用植物資源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創造我國的新醫葯學也有重大價值。這方面我國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例如通過系統研究生長在青藏高原的藏葯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發現了兩種新葯山莨菪鹼(anisodamine)和樟柳鹼(anisodine)。它們除了具有明顯的抗膽鹼作用外,最近還發現具有良好的促進微循環方面的作用,已廣泛地在臨床上使用。

我國長白山區民間一位老農使用仙鶴草(Agrimonia pilosa)的冬芽驅除絛蟲,療效很好,經系統研究後,挖掘出驅絛作用很好的新葯——鶴草酚(Agrimophol)。

又如從我國傳統抗瘧中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研製出一種抗瘧有效成分和新葯青蒿素,具有很好的抗瘧效果,受到了國際上的重視。

九、葯用植物資源開發的基礎工作

這方面除了需建立葯用植物標本館、葯用植物園以及葯用植物資料庫等工作外,還應特別強調對葯用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因為種質的損失是不可挽回的,同時它又是未來育種工作所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特別是珍貴中葯材,不少是屬於瀕危種或漸危種,因此必須加強各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等在這方面的工作,如建立葯用植物種子庫和基因庫等。

十、葯用植物親緣學在資源開發中的應用

為了更有效地開發利用葯用植物資源,需要用多學科綜合手段和基礎理論指導,葯用植物親緣學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某一植物群中的植物親緣關系,化學成分和療效之間存在的內在規律,用以指導今後的實踐。

⑺ 生葯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生葯學在生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重要意義
【摘要】生葯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生葯資源的學科,通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多學科理論知識來研究生葯的基源、有效成分、生產採制以及對生葯進行鑒定等。促進葯用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擴大葯源,更好的造福人類。
【關鍵詞】葯用植物 生葯學 資源 指紋圖譜
生葯學是應用本草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包括植物化學、葯物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等)葯理學、中醫學、臨床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生葯的基源、鑒定、有效成分、生產、採制、品質評價及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等的一門學科。我國勞動人民數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葯物學知識,匯集成眾多本
草著作,是今天中葯科學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現在生葯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資料庫[5]
。對這些寶貴的遺產和財富,應結合現代生葯學所運用的科學技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具有顯著療效。野生丹參資源已不能滿足葯材市場的需求,目前丹參多為栽培,其栽培面積日益擴大。通過選取丹參根和根莖做水溶性蛋白質的凝膠電泳分析,以
觀察各地野生品種和栽培品種所含蛋白品種所含蛋白質的差別[1]
。從而比較野生品種和栽培品種的要效的差別,有助於擴大葯源。
3.生葯學在前沿醫學研究中的作用
目前國際上在生葯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頻繁。在攻克癌症的斗爭中,在生葯學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好的成果。於2002 年7 月召開的全美第43 屆生葯學年會代表了全球生葯學研究的新趨勢。現任職美北卡大學葯學院天然產物實驗室的美籍華人教授———李博士做了題為「從天然產物先導物設計和發現新葯的現行進展」報告。該實驗室的總體研究方向就是已經發現和正在發展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及其結構類似物作為臨床治療葯物。源自天然中草葯的傳統中醫葯學是一個研製有效化療劑新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一種代號為GL2331 的半合成表鬼臼吡喃葡萄糖甙,是天然產物鬼臼毒素被人工設計合成和研發的,目前作為抗癌葯正在進行Ⅱ期臨床試驗。這些先導化合物及其它研究產生的先導化合物已經證明無論是作為深入一步的修飾模板,或是在作用機理研究手段方面,將在新葯設計和研製方面極
有價值[3]

4.生葯學在葯物資源保護方面的作用
葯用植物資源對於我國醫葯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中醫葯及民族醫葯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葯用植物資源的豐富,一方面會為中醫葯及民族醫葯事業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資源儲備。另一方面,也為它們進行不斷的科研開發及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當前,部分地區在開發利用葯用植物資源方面,由於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葯用植物資源自身的生態增長規律,出現了過度利用、盲目開發等不合理的現象,因而導致了大量葯用植被生態被破壞的嚴重問題.。從植物學、生態學理論角度來看,外界干擾會對植物群落的組成、結構和動態產生影響;但是外界干擾並非必然破壞生態系統,它主要取決於人類活動的干擾強度、作用頻率、持續時間及干擾范圍等因素。 有時適度干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增加植物多樣性、促進植被更新,其結果可能會促進生態系統趨向穩定. 基於這種理論,我們有必要對人類干擾植物資源的活動開展相應深入的生態學研究,以期得出相關的科學結論,進而指導對於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做到既保持生態平衡,又
能夠合理利用,為葯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4]

5.結語
葯用資源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通過生葯學方面的研究,將更好的開發葯用資源,擴大資源儲備量,同時對葯用資源的保護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促進葯用資源的可持續的開發和利用。 【參考文獻】1.趙華英,李允堯等不同產地不同丹參品種的蛋白電泳觀察,山東大學學報(醫
學版), ,2002年6 月第40 卷第3 期。
2.彭素琴,劉鬱林,金銀花研究進展.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 年第六期
3.楊順楷,生葯學的最新動態(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精細與專用
化學品,2003 年第23 期 :6—7
4.石 莎,周宜君,馮 莎,馮金朝,我國西北地區葯用植物多樣性,中央民族大
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年2 月第15 卷第1 期
5.閻玉凝。對中葯生葯學重點學科內涵外延的探討,中醫教育ECM 第24
卷,2005年5月第3 期,42—43
6 趙君峰,白志川,中葯材金銀花的生葯學與高效液相指紋圖譜研究 ,西南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9---11

⑻ 中葯資源的保護方法

中葯資源的保護方法一般分為就地保護、異地保護和離體保護三種方法。 A.就地保護 中葯資源就地保護,簡單來說就是將中葯資源及其自然環境就地維護起來。這種方法可以使葯用動、植物在已適應的環境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建立保護中國珍、稀、瀕危和遭受嚴重破壞的中葯資源的區域和研究、開發基地。 a.建立中葯資源保護區 根據中葯資源保護的性質和目的,可將中葯資源保護區劃分為三種類型,即中葯資源綜合研究保護區,中葯資源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區和中葯資源生產性保護區。 ①中葯資源綜合研究保護區,為中葯資源絕對保護區,是供科研和教學而設置的綜會性保護區。要求選擇未受或少受人為活動干擾的、具有國家保護意義的、中葯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保護區。其目的在於保持天然生態系統和豐富的葯用種質資源,供科研和監測之用。保護面積取決於所要維護的生態系統和科研需要。保護區可單獨建立,也可和自然保護區結合。此類保護區一般不允許進行開發或旅遊活動。 ②中葯資源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區,是針對重要的葯用物種而建立的絕對保護區。保護區內可設有研究機構或研究設施。保護對象為具有國家保護意義的珍貴、稀少、瀕臨絕滅的重要中葯資源。該區可在具有原始生態系統條件下或已開發的地區設置,保護手段除自然維護外,可結合人工種、養,藉以擴大野生種群,恢復和發展中葯資源。此類保護區也不允許自由進行開發和旅遊活動。 ③中葯資源生產性保護區,這類保護區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又能提供部分中葯材產品,達到在保護中葯資源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中葯資源的目的,實行合理控制、限量采獵,發展資源的保護原則。此類保護區可分為:輪采輪獵區、人工粗管散養(植)區和野轉家種區。 Ⅰ.輪采輪獵區,是根據葯用動,植物資源的承受能力和中葯材的合理採收季節劃定的定時采獵保護地,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中葯資源的生產能力制定合理的資源保護基數標准和開發指標。當該區中葯資源達到一定生產能力時,限量開發,反之當生產能力下降到一定指標時,轉為保護狀態。一般是幾個這樣的保護地輪換進行,以達到養護資源、發展生產的目的;二是根據中葯材的採收季節,在保證葯材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避開葯用動、植物的繁殖季節(包括動物的哺乳季節)、葯用部位的成熟時間等易阻礙中葯資源發展的階段,劃定的保護區。將上述不利於發展資源和不能保證葯用質量的時間劃為臨時禁獵或禁采季節,以保護中葯資源。 Ⅱ.人工粗管散養(植)區是一種帶有人工維持和發展中葯資源的保護區。保護區可採取人工繁育,野外放養或種植、粗管等措施發展野生中葯資源,當資源量達到一定指標時,適時適量采獵和挖掘。 Ⅲ.野轉家種、家養研究基地是一種兼有保護、研究和開發性質的保護地,在維持野生葯用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野生轉家種、家養的研究試驗,試驗成功逐步推廣生產。 b.採用有效的生產性保護手段 採用有效的生產性保護手段,處理好開發和利用的關系,在中葯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中,對中葯資源也會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 ①就地撫育。實質上就是在葯材產地恢復和發展資源。它與保護區的主要區別在於沒有明顯的保護區界,或是將保護的手段直接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如各地普遍採用的封山育林、保護林葯;在原適生地播種或將葯用動物放歸山林,恢復資源;應控制某地葯材和采獵季節等。 這種保護的特點是:①不脫離原有的適生地;②資源自然更新和人工護育結合。如新疆在肉蓯蓉產地大力營造紅柳林和梭梭林,發展肉蓯蓉的寄主資源;江西在鹽膚木生長區施放五倍子蚜蟲;黑龍江在尚志、五常等地區進行林蛙半野生半家養,並將林蛙放歸山林;西藏收購貝母種子,撒播到貝母原適生地,任其自然生長等都是促進原產地增加資源的重要手段。寧夏採用碾米機粗碾處理甘草種子,使其發芽率由6%提高到90%左右,方法簡便。如果能在各甘草主產區推廣,將處理後的種子,撒播到適生地,將對恢復和發展甘草資源發揮巨大作用,另外,中國活麝取香和活捕獵具。捕獵技術已趨完善,促進這兩項技術的結合與推廣,並限制或取締殺傷性狩獵器具的使用,對搞好中國麝香產區的生產與護育具有積極的作用。 ②合理採收。這種生產性保護的特點,主要是突出了採收的合理性。表現在採收、方法,採收季節和採收量。 Ⅰ.採收方法:葯材的採收除獲得葯用部位外,還要保證葯材原動、植物的再生能力和保證資源的良勝循環。目前,一些地區採用邊挖邊育、挖大留小、挖密留疏等採收方法,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的。過去收購胡黃連時,都把莖苗作為廢棄物。西藏洛扎縣、定日縣用胡黃連的莖苗在當地繁殖成功,為保護胡黃連資源奠定了基礎。吉林省在採收刺五加時,採取留幼株並保留部分根莖留存土內的方法,保護刺五加資源,取得了成效。目前,黃柏、杜仲、厚朴、肉桂等品種的環剝技術已在部分產區得到了應用,產生了較好的保護效果。另外,像活麝取香、活熊取膽汁、牛黃埋核和活蚌植珠等都對發展生產、保護資源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Ⅱ.採收季節:避開葯用動、植物的繁殖期,在葯用部位有效成分積累到一定程度時, 適時採收。葯材的合理採收,在葯材生產中,提前或延後採收都有可能影響葯材質量和原動、植物的休養生息,造成資源的質與量的下降。 Ⅲ.採收量:每一種葯用生物資源都受本身再生能力的限制,超負荷採收,得不到及時補充和恢復,就會導致資源下降,甚至消亡。合理的採收量應控制在資源再生量之內,保證葯材常采常有,永續利用。 B.異地保護 異地保護又稱遷地保護,即將瀕危種類遷出其自然生長地,保存在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苗圃、種植園內,變野生種類為家種家養種類。通過引種、飼養,動物園和植物園不僅保護了許多珍、稀、瀕危物種,而且擴大了種源。如: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引種葯用植物坡壘、沉香和海南龍血樹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海南龍血樹的成功引種,對發展血竭生產,保護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有些地區還建立了許多葯用植物園或在植物園內設立了專門的葯用植物苗圃,如杭州葯用植物園、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用資源開發研究所植物園、四川南川葯用植物場、南寧葯用植物園等,引種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葯用植物,為研究異地引種、保護葯用植物奠定了基礎。 動物園在保護中國的葯用動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東北虎、華南虎、麋鹿、梅花鹿、長臂猿、雲豹、獼猴、海狸鼠、環頸雉等葯用動物的養殖技術已得到不斷提高,有的種類還突破了繁殖關,向品種選育邁進,初步實現了異地保護動物、擴大種群的目的。 發展大規模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也是保護中葯資源的重要途徑。如國內著名中葯材川芎,現在江西、湖北、陝西、貴州、雲南等地引種栽培,並形成了較大的生產能力。三七為常用中葯材,歷史上野生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於過度採集,野生種質消失得非常迅速,如果沒有人工栽培,早就沒有資源可提供了。同樣,人參、杜仲、厚朴、巴戟天等中葯材,其野生資源已寥寥無幾,現在廣泛應用的均為栽培品,菊花經過長期的栽培選育,已從一種野生菊花形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多種栽培品系,野生商品已退出市場。這表明中葯材引種栽培、野轉家種、家養的方法,不僅是發展葯材生產的重要手段,也是異地保護中葯資源的積極而又靈活的手段,目前,中國各省、市、區引種試種、野轉家種、家養成功的品種,分別在20一40種以上。其中四川野轉家種、家養有麝香、天麻、貝母、天冬等20多種,引種省外品種成功的有白術、雲木香、玄參、延胡索、廣藿香等30多種;雲南野轉家種的品種有雲黃連、黃柏、茯苓、胡黃連、牡丹皮、蔓荊子等37種,引種試種成功的品種主要有附子、潞黨參、地黃、懷牛膝、白芷、玄參、黃芪等20餘種。中國南部沿海一帶引種的南葯如兒茶、千年健、訶子、蘆薈、蘇木、益智、肉桂、安息香、馬錢子、白豆蔻、砂仁、血竭、檳榔等對緩解市場發揮了作用。數以百計的野生葯用動、植物,通過引種,野轉家種、家養,擴大了葯用資源,相應地對野生資源起到了保護作用。 C.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目前生物種質保護的較先進手段。離體保護就是利用先進技術,保存並研究攜帶全部遺傳信息的物質片段,即保存葯用動、植物的某一部分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等,以達到長期保留葯用動、植物的種質基因,鞏固和發展中葯資源的目的。 當前,採用離體保護的主要方法有: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和組織培養等。 1)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 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其直接作用就在於收集和保存葯用動、植物遺傳物質攜 帶體及其本身,免於毀滅性的破壞或造成基因流失。建立中葯資源基因庫有利於保持優良葯用種性和培育適合各種條件的優良品種,提供豐富的遺傳資源和研究材料。中國幅員廣闊,多樣性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道葯材。這些葯材的優良特性,主要是由內在的遺傳特性所決定的。這種由遺傳基因控制的葯用優良性狀,在人們的栽培、選育和自然條件的影響下,是可以逐步發生改變或消失的。長期保存這種優良基因的載體,就可以為研究和維持優良遺傳種性提供先決條件。例如,抗倒伏和抗病基因在葯用植物上的應用,就是在掌握了大量優良基因的基礎上,應用選育技術或高科技(如基因工程)實現的。建立中葯資源種質基因庫可以為將來實現葯用原料工廠化大生產提供條件,同時,在發展國際間的交往方面也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的葯用植物種質保存工作已經廣泛開展,杭州葯用植物種質基因庫已基本建成。在動物葯研究方面,中國麝的精液保存已經取得成功,為人工授精。發展優良麝群奠定了基礎。 2)組織培養 組織培養是將動、植物體的某一部分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通過人工無菌離體培養,定向誘導分化獲得產品的一種技術方法。應用組織培養技術不僅使繁殖種群的速度加快,而且能盡快實現野生物種的栽培養殖和人工育種。應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消除植株的病毒感染,培養無病毒植株,如山東用地黃莖尖培養無病毒植株獲得成功。中國很多科研、生產單位開展了植物葯的組織培養技術研究,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成績。當歸、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白芨、菊花、黨參、延胡索、山楂、番紅花、浙貝母、條葉龍膽、龍膽、絞股藍、川芎、枸杞、厚朴、羅漢果、人參、三七、西洋參、半夏、桔梗、懷地黃、雲南蘿芙木、玄參、景天等葯用植物的組織培養都取得了成功。通過組織培養還可以直接生產葯用成分或代謝中間產物,提取葯用生理活性物質,開展工廠化大生產。目前,已能從人參組織培養中獲得較高含量的人參皂甙;從芸香培養物中獲得呋喃香豆素;從薯蕷、山萆薢培養物中提取薯蕷皂甙元;從喜樹莖培養物中提取喜樹鹼。組織培養還能從培養物中獲得新的化合物或應用於生物轉化。如在芸香組織培養中,發現合成和積累了芸香素(這是原植物無法檢測到的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