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如何在北極生存
我想,只要我們能擁有以下條件,應該就可以在北極長期生存了:
1、足夠的食物;
2、充足的物質資源;
2、很好的取熱方法、保暖措施;
3、有地方落腳(要知道北極地區大部分都是海洋);
4、有足夠的能力抵禦北極地區各種生物的襲擊(要是被飢腸轆轆北極熊給盯上並無還手之力,那可就慘了).
Ⅱ 北極資源利用及生態保護問題
(1)一方面直接導致海平面的升高,威脅各國的沿海城市,另一方面,會破壞全球的生態平衡,一些動植物的生活環境被破壞,導致生物遷徙和滅絕。此外,冰雪的消融會使許多幾百年甚至幾萬年前埋藏於冰蓋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來,影響人類的健康,甚至將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威脅。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2)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要做到有序進行,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不能以污染或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我們還要嚴格限制自己的行為,不能亂甩廢棄物,注重自己生產生活的環境治理及生態修復,此外,我們還要保護環境,美化環境。
Ⅲ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北極圈人與動物該如何生存
人倒是無所謂,可以在北極圈外生存,又或者是可以借著這個契機進入其他大陸。但是動物可就慘了,比如說北極熊,北極熊必須要有浮冰,才能讓它們在游泳的過程中休息,如果沒有休息,北極熊很有可能就會處於危險之中。所以,等待動物的只有兩條路,毀滅或者適應。當然,它們還可以被“保護”進入動物園,但是那樣的話終究是失去了作為野生動物的自由以及意義。
全球氣候變暖直白地說就是人為因素,汽車增多、工業排放污染導致大氣層二氧化碳含量不斷上升。冰川融化就是人類自己作的,如果不採取挽救措施,治理環境污染,北極圈和南極冰川消失不是沒有可能。北極熊現在數量都在減少,就是因為棲息地縮水,這個就是一個最好證明。
Ⅳ 北極地區最高溫達38攝氏度,這么高的氣溫,極寒動物是如何生存的
極寒動物只能躲在冰層裡面生活。我覺得今年冬天的溫度還是比較適宜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種寒風刺骨,雖然有時候也會刮大風,但是溫度都在10度左右,真的不算太冷。可是有個地方卻相當暖和,既然高達38℃,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北極地區最高溫達38攝氏度,這么高的氣溫,極寒動物是如何生存的?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下方分享你的觀點!
一,極寒動物只能在冰雪還沒有融化的地方生存。
北極和南極本來就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兩個地方,它們的溫度應該是在零下30多40度,但是現在卻變成了38℃極寒動物就是喜歡冰冷的地方,現在每天感受著烈日高照,為了生存,不得已去尋找那些冰雪寒流融化的地方,或者是躲在冰層下面,要不然他們的身體根本就無法適應。
Ⅳ 北極現狀岌岌可危,人類該如何挽救北極的危機環境
首先人類必須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為人類經濟發展了這么多年的時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說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而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過高的話,這會使得北極地區的氣溫急劇升高,這也會導致北極地區的冰川快速融化。一旦北極地區的冰川快速融化的話,必然會給北極地區的動植物帶來生存上的危機。當然北極地區的冰川如果消耗殆盡的話,必然會給人類的生存空間帶來巨大的威脅。冰川全部消融必然會使海平面極速上升,這必然會使得低海拔地區被海水所淹沒。
可以說保護環境才能夠延緩冰川的融化。所以我們應該呼籲全社會積極的進行植樹造林活動。這對於北極冰川融化可以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Ⅵ 北極的環境、動物、資源、地形等資料
[編輯本段]定義與概況
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冰冷的海水攜帶著冰山從北冰洋流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極地區的氣候終年寒冷。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夏季,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北冰洋的邊緣地帶融化,太陽連續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北冰洋中有豐富的魚類和浮游生物,這為夏季在這里築巢的數百萬只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海豹、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圍的大部分地區都比較平坦,沒有樹木生長。冬季大地封凍,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夏季積雪融化,表層土解凍,植物生長開花,為馴鹿和麝牛等動物提供了食物。同時,狼和北極熊等食肉動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動物得以存活。北極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千百年以來,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在這里世代繁衍聲息。最近,這里發現了石油,因而許多人從南部來到這里工作。
1909年,兩名美國人——羅伯特·皮埃里和弗雷德里克·都聲稱是自己首先到達北極,但是,誰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此後的各種研究證明,皮埃里至少到達過距離極點數千米的地方。
北極地區的范圍NASA北極衛星照片
北極是指北緯66度34分(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1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公里。也有一些科學家從物候學角度出發,以7月份平均10℃等溫線(海洋以5℃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這樣,北極地區的總面積就擴大為27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1200萬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種類的分布來劃定北極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范圍,北極地區的面積就將超過4000萬平方公里。北極地區究竟以何為界,環北極國家的標准也不統一,不過一般人習慣於從地理學角度出發,將北極圈作為北極地區的界線。
[編輯本段]北極的洋流
北極地區屬是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於洋流的運動,北冰洋表面的海冰總在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極大陸那樣經歷數百萬年積累起數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極地區的冰雪總量只接近於南極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蘭島的大陸性冰蓋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島嶼及周邊陸地的永久性冰雪量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蓋海洋總面積的73%,約有1000~1100萬平方公里,夏季覆蓋53%,約有750~800萬平方公里。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屬永久性海冰。
[編輯本段]北極的水文
海冰南界不固定,隨著水文氣象條件的變化,往往能變動幾百公里。在風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疊積並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見的絕大多數冰山指的是那些從陸緣冰架或大陸冰蓋崩落下來的直徑大於5米的巨大冰體。大型的桌狀冰山的厚度一般可達200~300米,平均壽命長達4年。如果運氣好,還可以看到特別巨大的冰山,長數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陸地橫亘在暗灰的海面上。
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與來自格陵蘭等島嶼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隨海流進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個別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緯40°。1912年世界最豪華的客輪「泰坦尼克」號首航時就撞上了一座從北冰洋漂出的冰山而沉沒,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慘劇。
Ⅶ 怎麼樣才能讓北極環境恢復
(1)北極國家在著手開發其領土的北極部分時,應評估環境、社會和經濟影響,要考慮到對北極的特殊環境的影響。北極國家應鼓勵北極地區的公共和私營部門就該地區的自然資源利用方面的環境做法進行對話,從而找出適合北極發展與保護的對策。北極合作有利於區域和國際穩定與安全,北極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球努力,應根據自然能量調整人類的經濟活動。全球的行動對北極的未來至關重要。 (2)為生活在北極的野獸、動植物確定專門保護區。1973年,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和前蘇聯簽署了《北極熊及生境養護國際協定》。該協定的預定目標是保護北極熊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它們的排便和覓食區域及遷移線路。根據協定規定,用飛機和摩托艇狩獵北極熊是嚴令禁止的。 (3)建立聯合國管理下的環境保護組織,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另一個聯合國機構即世界氣象組織合作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負責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各種影響進行評估。該小組研究結果表明,北極屬生態系統極端脆弱區,而且比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更加脆弱。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壞北極的環境。 (4)北極地區必須建立類似《南極條約》的更嚴格國際規則。鑒於北極地區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和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也應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制定嚴格的國際法則對其擁有的主權加以限制。使北極像南極洲一樣,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其他國家在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自由,禁止在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廢物等活動,凍結對北極無限制無休止的領土要求。 199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中國開始逐漸介入北極國際事務。中國在北極的主要活動方式是科學考察,少量出於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從1990年開始已完成了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於1996年正式加入北極國際科學委員會。2004年在北極地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實施了站區科學考察工作。2007年成為北極理事會「特別觀察員」。總體上講,中國政府最關注的是北極的科研價值以及氣候變化的重大影響;尤其是後者,因為「中國作為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北極地區氣候環境的變化過程深刻影響著中國氣候與環境的變化,直接關繫到中國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開展北極科學考察對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北極是應對氣候變化中極重要一環,北極氣候變化也應屬於「全球共同關注事項」,應當將北極定位於「全球公域」、「人類共同遺產」,從而使北極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來源: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
Ⅷ 北極資源的資源現狀
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據最新統計的觀測數據,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立方公裏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立方公裏海水,而周邊陸地的河流注入4400立方公里淡水。這樣,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須以每年10.5萬立方公里的規模,經過深2700米,寬450公里的弗拉姆海峽湧入北大西洋。這些北冰洋洋流對於北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特徵及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格陵蘭島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大部分面積(84%)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其冰層平均厚度達到2300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蘭島所含有的冰雪總量為300萬立方公里,佔全球淡水總量的5.4%如果格陵蘭島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5米。而如果南極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會上升66米。
在格陵蘭島那深廣無邊的白色寒冷世界裡,降雪無法融化,於是年復一年地積累起來。新雪輕鬆柔軟,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實際上,新雪直接飄落冰面的機會並不多。由於常年狂風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風中飛舞碰撞,漸漸磨去稜角,變成水泥粉一樣的積雪,隨風掉落在冰面,形成風積雪。風積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層覆蓋一層,隨著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漸漸變成由細小雪晶粒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時,雪晶體互相融合,雪晶體顆粒之間的空氣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或稱新冰,新冰的密度達到每立方米820公斤。當埋藏深度超過1200米時,巨大的壓力使新冰中的氣泡消失,氣體分子進入冰晶格,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最大直徑可達10厘米),最終形成藍色的堅硬老冰,也叫做藍冰。被覆蓋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藍冰,構成大陸冰蓋的主體。而且,越是深層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據估計,格陵蘭冰蓋最深處冰層的年齡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100萬年以上。
與南極一樣,北極地區的陸地與島嶼上的茫茫冰蓋,看上去遼遠而寧靜,似乎代表某種永恆的靜止。但是實際上,由於冰雪自身的重量,陸地冰蓋不斷地向海岸方向移動,這種移動深沉緩慢而又無可阻擋。格陵蘭島內陸冰蓋的年平均移動速度是幾米,而在沿海則可達100~200米。至於那些巨大的冰川,運動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謂冰川,實際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數十億至數百億噸的冰雪在冰川運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靜靜地推擠著、摩擦著、移動著。它們緩緩地,但卻一往無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後驚天動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蓋移動,最後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僅以這種方式,格陵蘭島的陸地冰蓋每年損失的冰量達到150立方公里。另一方面,格陵蘭島每年通過降雪而累積的總冰量卻是大約170立方公里。但是與南極的情況一樣,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不能肯定回答,格陵蘭島的大陸冰蓋究竟是在緩慢增長,還是在漸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