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每年浪費多少水
地球上每個人每天的耗水量為1.75億立方千米。全球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覆蓋著水,地球上的水總體積約有13億8600萬立方千米,其中96.5%分布在海洋,人類所需的淡水只有3500萬立方千米左右。
若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冠,以及分布在鹽鹼湖和內海的水量,陸地上淡水湖和河流的水量更是少得可憐,不到地球總水量的 1% 。
(1)地球已流失的資源佔百分比多少擴展閱讀
切實把水作為一種稀有資源來管理。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可能節約大量資金。例如,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某些城市,60%的飲用水因水管生銹或者管路的搭接違反規定而流失。馬尼拉市自來水總管的泄流量已達供水總量的58%,而在管理較為完善的新加坡,水管泄漏損失平均只有8%。
聯合國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英國和美國浪費水的比例約有12%,工業化國家因滲漏造成的浪費約有10%,個別地區通過採取節約用水措施和循環用水的措施甚至可以節省更多的水。
目前尚未發生一起水戰爭,但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用水需求,上游地區對下游地區的控制(上游控制河水流量)等種種因素都可能會點燃蓄積已久的沖突。
目前世界上有215條國際河流,有若干個國家共同分享的300處地下水流域和地下蓄水層,這些地方均十分需要建立良好的夥伴關系。
2. 人類破壞地球的資料
■60年:為了滿足人類對食物、淡水、木材、燃料的需要,在過去的60年中,被人類開墾為農田的土地比18世紀和19世紀的總和還要多。
■24%:迄今為止,地球陸地表面24%的面積已經被人類開墾為耕地。過度採伐森林可能導致瘧疾和霍亂肆虐危險的增加,並可能引發不知名的疾玻
■50%:過去40年中,人類從河湖中汲取的水量比過去翻了一番。人類現今消耗的地表水約占所有可利用淡水總和的40%到50%。
■1/4:至少1/4的漁業儲備已被人類過度捕殺。一些地區的捕魚量已經不到大規模工業捕魚開始前的1%。
■35%:1980年以來,全世界35%的紅樹林、20%的珊瑚礁已經不復存在,另有20%的珊瑚礁遭到嚴重破壞。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環境污染有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http://www.oh100.com/a/201207/112352.html
由於人類的活動,地球的健康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可謂「從頭到腳」毛病不少。科學家發現,今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的面積和深度都創下了歷史紀錄,完全修復需要60年時間。而海洋由於遭受污染也出現了200個「死亡地帶」。
臭氧空洞面積大於北美洲
據英國《衛報》10月20日報道,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日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今年南極臭氧損耗嚴重。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極臭氧空洞平均面積為1060萬平方英里(約合2745萬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積還大。
據悉,NASA「奧拉」衛星上的臭氧觀測儀可以測量到整個南極大陸從地表到大氣層上部的臭氧總量。該監測設備10月8日在南極東部冰原上空檢測到那裡的臭氧量值極低,僅為85多布森單位(1個多布森單位是標准狀態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層厚度)。另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還利用氣球上攜帶的設備直接測量南極臭氧量,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南極的臭氧總量已經從7月的約300多布森單位驟降至93多布森單位。
更令科學家吃驚的是,臭氧層中距地表12.9公里至21.9公里范圍內的臭氧基本被損耗殆荊7、8月份時,這一區間的平均臭氧量為125多布森單位,目前已經急劇下降,最低時測到的臭氧量僅為1.2多布森單位,幾乎完全耗荊
臭氧層是指距離地球25至30公里處臭氧分子相對富集的大氣平流層。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危害。當臭氧層厚度低於220個多布森單位時,便被認為出現空洞。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羅蘭和莫萊特發現,大氣臭氧層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頭頂上的這把「殺已出現空洞,並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加劇。這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氯氟烴等化學物質進入臭氧層後,消耗臭氧造成的。
「奧拉」衛星的微波分叉發聲器測量顯示,今年9月中下旬,南極平流層下部的含氯化合物一直處於極高水平。另外,平流層氣溫也是影響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氣溫偏低時,空洞面積變大、深度增加。氣溫偏高時,空洞面積縮減。10月至11月間,臭氧空洞將持續惡化,預計紫外線照射會異常增強。由於臭氧層損耗物質的釋放已經受到國際公約的限制並在持續減少,科學家估計,南極洲臭氧層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復。
「死亡地帶」數量不斷增多
10月1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北京召開的大會上發布了《2006全球環境展望年鑒》,該報告稱,海洋中「死亡區」數量已經達到了200個,在過去兩年中增長了34%。
本文來源於百分網(http://www.oh100.com/),轉載請保留此標記,謝謝!
由於化肥、糞便、污水等排泄入海,為一些藻類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刺激這些海藻的瘋狂生長,加上空氣污染因素,導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區」和「缺氧區」,不但魚、蝦、貝類無法在低氧或缺氧狀態下存活,連海草也難以倖存,因此「低氧區」和「缺氧區」又被稱為「死亡區」。
報告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死亡區」的數量和面積一直在擴大。1994年估計全球海洋共有149個「死亡區」,但2006年「死亡區」可能已多達200個。最早發現和記錄到的「死亡區」在美國東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羅的海、卡提加特灣、黑海和亞得利亞海東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區」在墨西哥灣,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養料導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區出現在南美、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東南部和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區」對漁業形成了極大的威脅,但如果風能夠將富有營養的水沖走,「死亡區」就可能復活。環境規劃署呼籲沿海國家採取措施控制陸源污染,遏止「死亡區」持續增多的勢頭。
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認為,這將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現突變,導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毀、海洋出現「死區」。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專家在95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50年來,人口增加使得人類賴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態系統,包括空氣和水源,受到污染和過度開發。
該機構由45個成員組成的董事局發表的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的自然運規律帶來很大的壓力,地球的生態系統因此未必能養活得了未來的人口。」
報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這項歷來最大規模的地球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發現:「過去50年來,人類為了取得食物、凈水、木材、纖維和燃料,對生態系統的造成的破壞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來得快,破壞面也比任何一個年代來得廣。這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承受著無法扭轉的損失。」
報告補充道,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為耕地的面積,比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加起來還要多。報告說:「未來50年,地表剝蝕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整理報告的專家解釋說,生態系統未來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疾病爆發、非洲大湖區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霍亂散播的溫床。肥料中的氮累積在農田裡,接著再沖刷入海,會導致海藻生長茂盛,從而使得魚兒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區因而出現沒有氧氣的「死區」。
3. 有關保護水資源的知識。
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必須要保護好水資源。
如果我們把地球想像為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積覆蓋水。其實,地球上97.5%的水是鹹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將近70%凍結在南極和格陵蘭的冰蓋中,其餘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層地下水,難以開采供人類使用。
江河、湖泊、水庫及淺層地下水等來源的水較易於開采供人類直接使用,但其數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約佔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水資源降落在大陸上的降水量約為 110萬億立方米,扣除大氣蒸發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徑流量約為42.7萬億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計算,每人每年可獲得的平均水量為7300立方米。
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這一平均數比較1970年已下降了37%,如果還不珍惜,最後一滴水將與血液等價。所以,我們任何人都要有保護水資源、節約水資源的意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要有惜水意識,只有意識到「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才能時時處處注意節水,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養成好習慣,比如說關上滴水的龍頭等等;
3.使用節水器具;
4.查漏塞流, 就生產而言,特別對一些高消耗水的行業,我們要圍繞如何優化水系統的運行,如何提高循環水的濃縮倍數,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等作為節水工作的重點,積極組織技術攻關,提高水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制度,對產品水消耗實行定額管理,並作為一項技術經濟指標進行考核,減少浪費現象。
(3)地球已流失的資源佔百分比多少擴展閱讀:
保護水資源的具體措施
首先,要樹立惜水意識,開展水資源警示教育。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們普遍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使用中揮霍浪費,不知道自覺珍惜。其實,地球上水資源並不是用之不盡的,尤其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也不均勻,而且年內變化莫測,年際差別很大,再加上污染嚴重,造成水資源更加緊缺的狀況,黃河水多處多次斷流就是生動體現。
國家啟動「引黃工程」、「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利用課題,目的是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更應引起我們深思:黃河水枯竭時到哪裡「引黃」?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調」?所以說,人們一定要建立起水資源危機意識,把節約水資源作為我們自覺的行為准則,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水資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須合理開發水資源,避免水資源破壞。水資源的開發包括地表水資源開發和地下水資源開發。水在開采地下水的時候,由於各含水層的水質差異較大,應當分層開采;對已受污染的潛水和承壓水不得混合開采;對揭露和穿透水層的勘探工程,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做好分層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資源污染,保證水體自身持續發展。
1.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
2.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辟旅遊。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於灌溉。
渠系和田間滲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從地下抽出的水,還可以灌區下游重復抽出,重復利用。新疆是乾旱地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設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關系,等於開辟水源。
3.調水工程。由於地理、氣候特點,地區間水的分配並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豐水區的水調至缺水區,是解決水源不足,開辟新的經濟區的有效手段。
4.水資源的保護。水資源被污染,使本來可以利用的水變為不能利用的水,實際上等於減少了水資源。當前世界上已有40%的河流發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趨勢。
5.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後,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准,做為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
6.發展和推廣節水器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萬套和大量的其它衛生器具,每年因馬桶水箱漏水損失水量上億立方米。
7.強化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法制建設和宣傳工作,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使人們自覺認識到水是珍貴的資源,擯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陳腐觀念,一個珍惜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良好社會風尚開始形成。保護水資源,首先要全社會動員起來,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要使大家認識到水是寶貴的。
每沖一次馬桶所用的水,相當於有的發展中國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沖個涼水澡,使用的水相當於缺水國家幾十個人的日用水量;水龍頭沒有擰緊,一個晚上流失的水則相當於非洲或亞洲缺水地區一個村莊的居民日飲用水總量這絕不是聳人聽聞,而是聯合國有關機構多年調查得出的結果。因此,要在全社會呼籲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環水。
改革目當前的用水制度,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環境保護力度,是水資源保護利用的有效途徑。當前,應當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業壟斷,健全組織機構,統一管理,在全國建立起一個自下而上的水督察體系。
進一步改革水價,實行季節性水價,在水資源短缺地區徵收比較高的消費稅以限制用水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對環境保護和降低成本有益,才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水務市場,從而優化配置水資源,也是保護利用水資源的重要內容。21世紀被稱為水的世紀。中國水務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預測,中國水務行業應該有萬億元以上的空間,到2005年僅污水處理一項就有4000億元的市場份額。
多年來由於「水」帶有濃重的社會福利色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水的價值和價格的背離,嚴重製約了水行業的發展,水資源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這種情況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應當得到轉變。
4. 有關地球資源枯竭的資料
1、森林資源: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球森林覆蓋率約為40億公頃,佔世界陸地面積的30%左右,世界森林資源蓄積推算約為4 300億m3。雖然森林退化和消失的速度有所減緩,但每天仍有將近2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
2、物種滅絕: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台灣雲豹、中國犀牛、南極狼等物種已不復存在。白鱀豚、蘇門答臘虎、北部白犀牛、.奧里諾科鱷魚、小嘴狐猴等動物也瀕臨滅絕。
3、淡水污染:水污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如1986年萊茵河化學品泄漏事故就造成了萊茵河水的長期污染。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4)地球已流失的資源佔百分比多少擴展閱讀:
隨著對淡水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在許多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淡水成為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和國家之間爭奪淡水資源的情況越來越突出。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不同功能用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顯著。
因此,全球跨國的水資源管理是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重要領域。在西亞和北非等一些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水貴如油,各國在跨國河流和地下蓄水層開發利用上的矛盾往往十分尖銳。有時甚至引發軍事上的對峙,成為國際沖突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