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原則
對於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開荒」,它既有開墾荒地、開發利用土地後備資源的含義,也有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及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變單層次利用為多層利用的內容,同時,還有改良和保護土地資源的含義。根據石家莊市土地資源的特點和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
(1)堅持和維護社會主義土地所有制,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堅持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所必需的。它有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保障每個勞動者的勞動權益,有利於避免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我們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制止有損害於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的違法行為的發生,以強化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土地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而耕地又是土地資源的精華,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它不但為人類提供生存的立足之地,為一切生產、勞動和人民生活提供必要的場所,並為人類提供所必需的食物,原料及其他生活資料,所以,它是國家最寶貴的物質財富。然而,石家莊市的市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人口不斷增加,耕地不斷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發展的迴旋餘地較小。回顧歷史,人們在實際工作中,保護耕地並沒有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重視。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某些領導幹部還陶醉於我國「地大物博」的傳統觀念之中。如果任憑土地危機繼續發展,勢必又要重蹈人口問題嚴重的歷史性錯誤。我們應該吸取這個歷史性教訓,必須清醒地看到切實保護耕地、穩定現有耕地面積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此,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落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以警示和教育石家莊市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高度重視土地問題。要像抓計劃生育那樣,列為黨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實、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2)以全面和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生產潛力為前提的原則。農業生產是社會生產中最根本和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在整個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中,又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方式,佔有主導地位。但是先進的生產方式,若運用不當,反而會成為掠奪自然資源殘酷的手段,結果造成土地退化、「愈廣種愈薄收,愈薄收愈廣種」的不良性循環。由於林、牧、副、漁業用地無限度的侵佔,而打破了長期以來保持相對平衡的生態環境。這樣就有可能會使整個農業生產走上「殺雞取卵、飲鴆止渴」的路子。
(3)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原則。石家莊市地形復雜,地貌類型比較齊全,氣候、水分條件各異,土壤類型繁多。以上的差異造成了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土地資源特點。資源特點不同,土地開發利用方式也必然有所差異。如果忽視這種差異,而強求一律進行開發利用,不但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土地的永續利用,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因此,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依據當地的土地資源特點為前提,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使農、林、牧、副、漁業有主有次地結合起來,全面發展。要注意發揮資源優勢,克服不利因素,做到揚長避短,達到提高勞動效率、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4)堅持土地資源不斷更新和改善的原則。土地資源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過適當的管理得以不斷地更新和改善。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地是能量轉移、物質循環的一個重要鏈節。從資源的角度觀察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的過程就是對包括土壤在內的各種資源的利用和改造。我們所從事的種植業,就是對土地資源的利用,而耕地、施肥以及改良土壤等農業技術措施,就是對土地資源的改造。對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必然引起土地內部物質和能量的不斷流動,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都是經常變動的。當輸入大於輸出時,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資源就不斷得到更新和改善。反之,就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低水平條件下的輸入和輸出的平衡,表現為土地的產量不高、收益不大,這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從事農業,希望土壤中被作物吸收消耗的物質多,同時補充到土壤中的物質多,輸入和輸出都在高水平的條件下進行農業生產。這種在高水平條件下輸入和輸出的積極平衡,對我們是更有利的。因此,我們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要做到科學合理,使土地質量越來越好,土地的生產力越來越高,使土地資源不斷得到更新和改善。
(5)以種植業為基礎的原則。種植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農業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生產人們需要的各種農產品,包括糧、棉、油以及其他農副產品。農產品的種類盡管多種多樣,但我們以生態學的理論來觀察和分析農業生產,其本質是生產和轉變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潛能」。能量是不能創造的,人類全部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太陽能。而目前人們又不能大規模地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其他形態的能量,只有加強種植業,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潛能並貯存起來加以利用。所以,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必須以種植業為基礎。
(6)維持生態平衡的原則。自然界生態系統內部多因素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保持著一定的相對平衡,進行著正常的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這就是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在這個平衡里,只要有一個生態因素發生變化或受到破壞,則生態系統的其他因素也就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從而使生態平衡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並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相應的變化。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往往與人類活動有關。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也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人類本身參與著農業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的循環,在農業生態系統結構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影響是來自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幾十年來,我們在土地開發利用中,由於對自然規律認識不那麼深刻,對生態系統理論研究不夠,自覺或不自覺地破壞了生態系統平衡。在某些地區農業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農業生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我們應吸取歷史教訓,在未來的開發利用上,應注意保持農業系統平衡。
2. 自然資源利用的原則是什麼
必須遵循」自然和諧「原則。也就是要保持自然(自然按照自身規律正常有序地運轉),才能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地發展。
3. 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基本原則
水是大氣循環過程中可再生和動態的自然資源。應該對水資源進行多功能的綜合利用和重復利用,以更好地取得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效益。
綜合利用的基本原則是:
①開發利用水資源要兼顧防洪、除澇、 供水、灌溉、水力發電、水運、竹木流放、水產、水上娛樂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需要,但要根據具體情況,對其中一種或數種有所側重。
②兼顧上下游、地區和部門之間的利益,綜合協調,合理分配水資源。
③生活用水優先於其他一切目的的用水,水質較好的地下水、地表水優先用於飲用水。合理安排工業用水,安排必要的農業用水,兼顧環境用水,以適應社會經濟穩步增長。
④合理引用地表水和開采地下水,以保護水資源的持續利用,防止水源枯竭和地下水超采,防止灌水過量引起土壤鹽漬化,防止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⑤有效保護和節約使用水資源,厲行計劃用水,實行節約用水。
4. 選擇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的原則有哪些
選擇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的原則:目標性原則、思想性原則、精選性原則、可行性原則。
——根據並圍繞著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資源,以使教師和學生運用這些資源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課程資源的選擇應注重其所呈現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取向,選擇那些有助於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歷史的資源,並利用這些資源對歷史進行正確的認識;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為了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遠非學校教育所能包攬,因而教師應該在可能的課程資源范圍內和在充分考慮成本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課程目標,精選那些對學生終身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盡可能就地取材,不要好高騖遠;盡可能開發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資源,避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應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進行資源的整合利用,做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課程資源開發成本和使用效果之間,應以用最少投入達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為標准。
【以上回答來自★糕調★小說團@坐看楓臨晚 】
【如果滿意的話麻煩採納為滿意答案哦,謝謝啦!】
5.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遵循哪些原則
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應遵循的原則
具有科學性,符合教學規律
⑴ 歷史學科:真實,准確
⑵ 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以歷史學科的課程標准為依據,在充分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在不違背教學一般規律的前提下,對各類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篩選與整合。即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中,不能隨意改變教學目的,不能隨意增加與教學無關的內容素材,要明確教學重點,區分主次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容量。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取捨,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其次在對各種課程資源的篩選中,應重在選取那些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的資源。再次,課程資源的利用,還要對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劃、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興趣等因素進行通盤考慮,使課程資的開發和利用,既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利於各項教學目標的落實。
2. 合作共享(校內,校外,網路)
倡導合作與共享是新時代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在今天這樣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時代,個人單槍匹馬、獨來獨往的工作方式,是難以完成重大課題研究的。而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個人的保守封閉,不利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只有不斷地與他人交流與合作,才了解更多信息,才能開闊視野,不斷進步。
3. 因地制宜
課程資源的開發要根據各地和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廣開思路,注意發掘校內外存在的、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的課程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部分農村學校教學設備並不先進,但鄉土歷史、民風民俗等資源非常豐富,可以開展探尋名人古跡、收集民歌童謠、研究民俗民風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6. 應用自然資源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應用自然資源的三大原則是「充分使用,永續利用,環境友好」。
(1)充分利用
就是要充分發揮所擁有自然資源的作用,讓這些自然資源能夠通過生產者的勞動,變成受市場歡迎的商品。需要說明的是,要對擁有的資源充分利用。如果創業者的土地資源比較多,就應該在土地資源的開發上狠下功夫,將土地開發利用作為主攻方向,生產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如果創業者山場資源比較多,就應該在山場資源的開發上狠下功夫,將山場的開發利用作為主攻方向;如果創業者的淡水資源比較多,就應該在淡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開發上狠下功夫,發展與淡水資源相匹配的生產。
(2)永續利用
永續利用指的是不能夠搞掠奪式生產,要維護資源的長期開發功能。比如土地資源,我國的人均土地資源比較少(不到1.4畝,只有世界平均面積的1/3左右),必須進行保護性利用。這就要求在開墾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前提下,才能夠實現。在土地的生產利用上,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對土地多施用農家肥,農家肥是動物的排泄物、植物殘體以及一些可降解的生活垃圾。追索起來,都可以從土地產出上找到其源頭。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糧食、蔬菜以及畜牧業上所需要的飼料,很多就是來自於土壤。從化學元素的角度上說,本身就是各種各樣的化學元素。這些化學元素以糧食、蔬菜等多種形式離開土地,流向農家、小城鎮、大城市,諸多的營養元素並沒有回到起源地——農田,而是在人群較多的地方變成了垃圾,還污染環境,變成了一害。與此同時,其原產地的土地,卻慢慢地變瘠薄,生產力有所下降。筆者曾在江漢平原的長江邊一個鄉鎮調查,當地農民向筆者請教如何施肥,並且說施肥的成本越來越高。調查表明,當地農民已經有十多年沒有用農家肥,麥子收獲之後種植一季中稻商品肥的貨幣需求已經從100多元升至400多元人民幣,並且中稻的效果還趕不上以前。那可是在江漢平原上長江邊的土壤,原本十分肥沃。這就說明,即使再好的土壤,如果不進行保護性使用,同樣會受到影響。
(3)環境友好
環境友好指的是不能夠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搞掠奪式開發。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在農業生產上,有些地方曾一度濫用商品肥和化學農葯,嚴重影響了其農產品的品質。一些人們將禁用農葯施用在農作物上,農葯的超標、超量現象嚴重,一些化工廠將未經處理的廢水、廢氣排放在農田,這不僅破壞了環境,也嚴重影響了土壤質量。這些環境一旦被破壞,恢復起來的難度是很大的。所以,絕不能夠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搞掠奪式生產。
7. 資源回收利用的基本原則
資源回收是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資源回要以物資不斷循環利用為前提,既符合當代人類的需求,又不致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使資源能夠永遠利用,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1、資源回收站要按照再生資源固定站點設置要求進行設置,不得違反規劃、環保、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等有關規定;
2、禁止回收明令禁止回收的物品,按有關規定禁止回收的鐵路、石油、電力、電信通訊、礦山、水利、測量和城市公用設施、消防設施等專用器材;禁止回收公安機關通報尋查的贓物及有贓物嫌疑的物品。嚴禁從事收贓、窩贓、銷贓等違法經營行為的;
3、非經許可不得回收劇毒、放射性物品及其容器等危險廢物、嚴控廢物;
4、在堆放、運輸、加工、處理再生資源過程中,未採取圍擋、覆蓋、保潔、清理、無害處理、人身防護、安全生產等措施,造成相關物質飛散、濺落、溢漏、擴散、爆炸等污染或公共安全事故的;
5、不準以操縱市場為目的,合夥抬價、壓價或串通捏造和散布虛假信息,或者擅自上路設卡攔車、強買強賣、壓級壓價,擾亂市場秩序,妨礙公平競爭,誘發群體性上訪、械鬥等事件的;
6、不得超出市場監管部門核準的經營范圍開展廢舊金屬回收經營;
7、不得違反海關和環保部門相關規定,未經批准交易或處置相關再生資源的;
8、不得違反再生資源交易登記表填報規定,故意瞞報、多次漏報、串通作假的;
9、嚴禁不辦理或偽造稅務登記證件,和以財務資料弄虛作假偷稅漏稅的。
8. 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原則是什麼
為實現生態農業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認可旅遊開發的效益、特色、市場等原則基礎上,應把「保護」作為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
(1)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生態農業旅遊區的建設應力求做到與自然景觀相協調,促進生態農業與旅遊業協調發展,不得破壞景觀和污染環境。應以其自然之美與鄉土之奇,充分利用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體現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生態之美,使農業旅遊與生態環境相輔相成。
(2)整體開發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資源既具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特點,又是區域旅遊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把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納入區域旅遊開發的系統工程中,從區域旅遊的角度出發,統籌安排,全面規劃,形成統一的區域旅遊路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當地居民參與旅遊活動的原則。當地居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讓居民真正從旅遊服務中受益,實現旅遊增收的功能,並能使自覺保護更有動力。
(4)資源開發與協調互補原則。生態農業旅遊景區建設應以突出獨特性、新穎性為原則,避免單調和重復建設,注重景點與周圍環境互補結合,形成自然景觀與農業旅遊景觀的和諧統一。
(5)承載力控制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環境對其旅遊開發和利用都有一個承載力的范圍,超出這一范圍,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環境就會受到破壞。因此,應該把旅遊活動強度和遊客進入數量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生態承載力」范圍內。
(6)原汁原味原則。在旅遊開發時,要盡量保持旅遊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不僅表現大自然的原生韻味,而且保護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避免因開發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現代化建築移植到旅遊區。
(7)環境教育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與傳統大眾旅遊最大區別之一是對遊客的環境教育功能。旅遊開發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設計一些能啟迪遊客環保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8)依法開發的原則。旅遊開發必須遵循相應的保護法規。
(9)資源和知識有價原則。只有充分認識「資源有價」,開發者、管理者、旅遊者才會自覺地去保護旅遊資源。只有讓資源占旅遊開發效益的一部分,這種保護才有經濟支撐。「資源有價」能減少傳統大眾旅遊的粗放性開發,避免開發中的破壞,同時還能避免管理低水平所帶來的破壞。
(10)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原則。清潔生產就是要在生產過程中,精心設計,使一個生產流程中的「廢物」變成另一個生產過程的生產原料,以達到最大限度地限制生產向環境中排放廢物,將其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節約資源,即開發中以「消耗最小」為准則,具體是一要節約自然資源;二要適度消費,提倡用諸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資源,倡導建築時盡量使用磚瓦、石頭、沙子等不會造成污染的建築材料。
(11)資金回投原則。為了使保護資源環境落到實處,旅遊所得的經濟收入要回投到環境中,用於保護和修復因旅遊造成的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證其具有可持續利用的潛力。
(12)技術培訓原則。保護要落到實處,旅遊從業人員的保護意識、保護素質是保證。沒有保護意識和保護知識的人是難以勝任保護性的生態農業旅遊服務的。
(13)保護遊客的原則。遊客作為消費者,其合法權益應該得到保護。為此,在旅遊開發的市場營銷上,一定要堅持對遊客負責任的態度,為遊客提供真實信息,以保證遊客的合法旅遊消費利益。
此外,在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中,還應注意其他一些原則,如突出農業地域特色原則、兼顧觀光與參與並重原則、增加農業科學內涵原則、地域綜合開發原則、可持續開發原則等。
9. 土地資源利用的基本原則
土地可持續性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則分別是:
生產性原則、穩定性原則、保護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可承受性原則。
土地利用可持續性是「獲得最高的產量、並保護土壤等生產賴以進行的資源,從而維護其永久的生產力」。
10.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基本原則有哪些
主要有:①從全局出發,分清主次,統籌兼顧,相互協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涉及到有關地區和許多經濟部門的權益,必須從整體最優著眼,全盤考慮開發、治理各類項目之間的主次,協調興利與除害之間、各用水部門之間的矛盾。通過統一規劃,兼顧或滿足各方面要求,保障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②綜合開發,持續利用。根據規劃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特點,力求除害與興利相結合,採用綜合措施,取得綜合效果。規劃措施盡可能做到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合調度,一水多用,一物多能,綜合多效。③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按照規劃區域的自然、經濟規律,從多方面研究選擇有效的規劃措施,既要研究水利措施,也要研究農業、林業等非水利措施;既要研究工程措施,也要研究管理、政策等非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