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淮北如何應對資源枯竭人口流失
擴展閱讀
100鑽石劍怎麼做 2025-05-15 02:17:11
建委和國土資源哪個好 2025-05-15 02:16:34
5d鑽石畫怎麼貼得快 2025-05-15 01:59:52

淮北如何應對資源枯竭人口流失

發布時間: 2022-08-18 04:59:49

1. 從城市規劃角度,怎麼解決東北人口流失問題

(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振興東北經濟

解決人口流失問題的關鍵在於經濟的發展。首先,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重新振興東北地區經濟的重要措施。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多為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企業,因此,為振興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成為重要舉措。其次,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是實現東北地區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的提高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增加就業機會

東北地區農村人口流失的最重要原因是存在剩餘勞動力。在眾多的流動人口中,就其中部分中年人而言,從根本上並不願意去外地謀生。因此,鄉鎮企業應為這部分勞動力提供機會。而大多數的鄉鎮企業規模較小,對剩餘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因此為了能解決更多勞動力就業問題,就需不斷擴大鄉鎮企業規模,提高鄉鎮企業競爭力。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有利於推進現代農業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鄉鎮企業會形成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減少農村人口的流出。

(三)加快推進公共財政均等化

加快公共財政均等化是減少人口流出的又一重要措施。以黑龍江省為例,由於當地財政緊張問題,出現拖欠教師工資和公積金以及養老保險等現象。為此,國家出台很多振興東北的政策,從現實來看,這些政策很難扭轉東北地區經濟衰落的態勢,短期內也難以解決經濟下滑和經濟地位下降的局面。東北各省份中,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地區財政負擔相對過重以及公共服務保障資金不足的問題較為明顯,因此,國家和政府應從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政府轉移支付的制度改革,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2. 如何改善地球資源枯竭

俗話說萬物沒有永恆,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資源已經消耗殆盡,而人類選擇在太空中尋找新的家園,那該怎麼辦呢?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一個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現似乎不太現實,那如果在太陽系中建造人類自己的生活空間呢?

類似地球的溫度和重力會使它看起來像我們的地球,但它不會像地球一樣穩定,從行星環境到軌道參數,這個人造的世界都需要積極的維護和不斷地改進。你認為這樣的做法可行嗎?(這個想法不可行,即使科技再發達!很多科學家都不支持!)

3. 中國百萬人口城市達93個,如何才能保障一個城市的人口不流失

中國百萬人口城市達93個,現在城市真是發展越來越大了,可是很多人卻嚮往到一個更發達的城市去生活,因為更發達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夠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並且開拓了他們的視野,讓他們的人生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為了保障一個城市的人口不流失,以下幾個方法還是很必要去參考一下的 :

留住人可無非就是工作機會與報酬,還有生活環境這幾個主要的因素。如果這幾個因素都做到位了,相信整個城市的人口就一定會很多 。

4. 能不能幫我描述一下沒有創建文明城市以前的淮北,就是老淮北。。。

皖北崛起看淮北
地處安徽省最北端,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淮北市,是一座「緣煤而立、因煤而興」的典型資源型城市。
與國內不少產業結構單一的資源型城市一樣,近年來淮北也出現了城市發展歷史欠賬過多、基建設施落後、綜合承載力不強、產業結構調整緩慢、新興產業成長滯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等難題。尤其是煤炭資源銳減,持續高強度採煤造成土地大面積塌陷,讓這座人口超過200萬的年輕城市承受著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沉重壓力,疲態漸現。
2007年年底,從安徽省屬企業淮北礦業集團董事長一職出任淮北市市長的許崇信,就面對著這樣一個「攤子」。
三年來,這位與煤炭打交道30多年的「企業家」市長,努力幫助充滿歷史悲情的淮北全面實現轉型,找回曾經的光榮和夢想,並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的戰略,是他的「秘密武器」。
「淮北要真正發展起來,除了國家和省里的支持外,關鍵還是要靠自己。」日前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許崇信說。

煤與非煤 雙向突破
《中國經營報》:作為一位閱歷豐富的「老煤炭人」,面對淮北煤炭資源日漸枯竭的現實,你心中的危機感會不會比別人更強烈?
許崇信:三年前我到市政府工作後,就一直在思考,煤炭是一次性資源,總有一天要挖完,一個以煤炭產業為主導的城市,今後何去何從?我挖了30多年的煤,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感受會比一般人更深切一些。淮北建市50年來,累計生產原煤7億噸,煤炭產值曾經占淮北工業總產值的80%,後來逐年下降,原因是一些老礦區產量衰減不斷加快,新礦區增量不足。
2009年3月,淮北市被國務院確定為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已獲得國家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4.05億元,不久前,中央財政又給我們預撥了轉移支付資金2.89億元。現在,煤炭產業仍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0%左右,依然是無法輕易取代的主導產業,但我們為此也付出了資源銳減、生態環境惡化的沉重代價,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遇到嚴重挑戰。
《中國經營報》:煤炭對淮北經濟結構的影響根深蒂固,淮北轉型,難以跳出煤炭產業本身,你們如何解決其中的矛盾?
許崇信:淮北轉型最重要的就是產業轉型,離開產業的基礎,沒有錢,其他什麼都轉不了。我們產業轉型的整體思路是,「老的產業做強做大,新的產業更新換代」,簡單說就是延長產業鏈。
淮北的煤炭品質非常好,我們是全國重要的煉焦煤生產基地,一年可以給華東地區提供1000萬噸的煉焦煤,大多是直接供給鋼鐵廠。以前我們只是提供原材料,煤炭附加值都被別人拿去了,現在戰略思路進行了調整,比如大力推進煤化電一體化項目、鹽化項目,實現煤炭深加工,鏈條延長了,附加值提高了,能自己賺的錢不給別人。如今,我們正以臨渙煤焦化電項目和南坪精細化工園為重點,加快推進煤炭資源精深加工,著力打造國內重要煤化工基地,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把煤化工產業打造成淮北市新的支柱產業。
再比如說,我們要發揮以礦山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的傳統優勢,滿足淮北市周邊200公里半徑內每年300多億元的礦山機械的市場需求。目前,依託中國(淮北)煤礦機械投資貿易洽談會的平台,我們興建了淮北煤礦機械裝備製造產業園區,建設了礦山設備專業市場,努力在現有100多家機械製造企業中培育扶持一批成長性好、科技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做大做強,提高煤礦機械製造產業規模和層次,打造機械製造業基地。
《中國經營報》:據了解,這幾年淮北非煤產業成長速度也很快,目前整體情況怎麼樣?未來你們對非煤產業定下了哪些戰略發展目標?
許崇信:淮北地下是煤,地上是糧食,還有豐富的勞動力,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非煤產業,大有可為。2009年,非煤產業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3.5%,傳統煤電產業占工業比重由2008年超過70%降至2009年的60%左右。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紡織服裝和陶瓷建材等非煤產業,年增長率至少為35%,多則高達85%。盡管市財政很緊張,我們還是設立了1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項目,加快培育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我們要同時打造煤電產業和非煤產業兩大「千億板塊」。煤電產業方面,到「十二五」末,預計實現煤炭產量60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400萬~500萬千瓦、煤化工產值200億元,煤電化總產值達到千億元以上。非煤產業方面,計劃用兩三年的時間,打造6~8個百億元新產業,到「十二五」末,產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

融資百億 路通財通
《中國經營報》:你剛才提到,長期大規模的煤炭開發,造成淮北市內出現很多塌陷區,這對你們推進城市轉型可能是一大挑戰,如何應對?
許崇信:我們要化廢為寶,把它們很好的利用起來。塌陷區如今很多成為塌陷湖,反而是城市裡一種寶貴的資源,近期我們准備花6億元建造環湖景觀帶,工程完成後,周邊城市景觀會大為改善。將來的淮北,有河有湖,會顯得很有靈氣,是很宜居的城市。
以前,淮北市所有的配套功能,都是為了滿足資源型城市的生產需要,現在這顯然已經很不夠了,我們要向服務型城市轉變,改造塌陷湖,只是我們「產業化、城市化、城鄉一體化」整體轉型工作的一個試點。
產業化上面已分析過,而城市化,具體來說,就是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我們確定了「東進南拓」戰略,去年4月動工修建城市外環路,預計今年年底北段和南段均建成,同時通過35平方公里的東部新城大開發,把「三山六湖九河」引進來,將來城市面積擴展到100萬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也要達到100萬。
還有城鄉一體化,讓農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我們從集中居住區做起,提出「六靠」的建設方法,能靠城的靠城,能靠礦的靠礦,能靠路的靠路等等。相關的10年規劃已經做好了,正准備實施。我的想法是,城鄉一體化不能單獨推行,要通過土地置換大面積地實施。
《中國經營報》:我們注意到,近期淮北在交通基礎設施上投入力度很大,這應該有助於改變以往落後閉塞的尷尬局面。但巨額的資金從何而來?如何防範可能出現的投資債務風險?
許崇信:目前,蚌埠、宿州、淮北到徐州的城際鐵路,已納入「十二五」建設規劃,正積極爭取在「十二五」前期實施。我們還將從淮北新東外環的東北角建兩條55公里長的快速通道,分別直達徐州觀音機場和京滬高鐵徐州站,行車時間都是40分鍾左右。到時候,機場就是淮北的機場,高鐵就是淮北的高鐵。公路網的投入也很大,重點放在濉溪縣,一共258公里,覆蓋全濉溪,爭取「十二五」的前兩年完成。這樣一來,淮北的航空、鐵路、公路全活了。
我們的交通基建投資資金大體上有四個來源:財政撥付、銀行貸款、社會投資和賣地收入。其中銀行貸款主要通過投融資平台來獲得,而賣地收入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至於所謂債務風險,我們算過大賬,只要國家現行的土地出讓政策不改變,完全有足夠資金實施既定的目標。融資上百億元,過去想都不敢想,而到現在為止,我們出讓土地的融資額不到60億元,空間還很大。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勢頭,也讓我們很有信心,去年全市財政收入是52億元,今年應該能達到80億元,預計到2012年本屆政府換屆時,全市財政收入能突破100億元。

「皖江」「淮海」 左右逢源
《中國經營報》: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如火如荼,安徽省出台的支持皖北發展的意見,卻未把淮北包括在內,這會影響你們未來的發展嗎?
許崇信:安徽省委、省政府領導曾多次指出:「示範有范圍,承接無界限;皖江有皖江的優勢,皖北有皖北的特點,只要主動出擊,加強對接,發揮自身優勢,創新招商方式就一定大有可為。」我們的策略是借勢而為、借力發展,打造皖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最優平台。
確實,除了濉溪縣外,淮北市不能享受省里給皖北地區三市7縣(含亳州、阜陽、宿州三個地級市)的扶持政策,但這一點不能孤立地看。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大的政策環境固然重要,不過歸根到底還是靠自己。省里支持皖北的政策不覆蓋淮北,恰好說明淮北相對其他三個市還是有一些優勢的,至少我們是工業城市,它們都是農業城市。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是安徽全省的共有品牌,也是省內各市的共同機遇。從GDP、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等指標綜合分析來看,淮北市與皖江各城市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在產業層次、產業結構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色,與長三角城市互補性更強,所以,我們有信心在皖北崛起中搶得先機。承接產業轉移,沒有投資者說一定到哪裡去,這取決於我們的政策和努力。皖江城市帶和合蕪蚌的發展,對我們也有帶動作用,將來可形成產業梯度轉移,資金和項目最終還是要流向皖北來,我想投資者不會放棄淮北。
《中國經營報》: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以前是淮北的劣勢,如今有望轉化成優勢,因為淮海經濟區核心區的開發建設也不斷提速。作為這個核心區的重點城市,淮北如何看待與區內其他城市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許崇信:淮海經濟區涵括蘇北、魯西南、皖北以及豫東約20個城市,1.3億人口,正好是四省相對欠發達的邊緣地區,潛力比較大。2009年12月,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已完成《淮海經濟區區域規劃前期研究》。目前,淮北市正與經濟區內各城市攜手,爭取國家發改委盡快啟動規劃編制工作,推動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我們關心的更多是如何聯合,而不是相互競爭。
前不久,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四省八市在江蘇徐州召開了市長會議,共同簽署了《關於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的意見》等數個重要文件,大家都希望把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大盤子里去。
作為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的一員,我們正積極努力融入以徐州為中心的這一區域中,主動承接徐州市的輻射和帶動。最近,我們採取「飛地」模式,在市內段園鎮建立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爭取徐州市外遷企業更多地轉移到淮北來。

煤城轉型六大難題

一是主導資源日趨枯竭。
近三年來,全市煤炭產量分別為1178萬、1137萬、1089萬噸,年均下降3.8%。
二是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經過近50年大規模煤炭開采,已造成25萬畝土地沉陷,長期過量開采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使得淮北成為全國缺水較嚴重的城市之一。
三是社會負擔日益沉重。
截至2009年底,全市煤礦關聯企業退休人員為4.8萬人,且每年呈遞增趨勢,到年底因煤礦塌陷而失地的農民將超過30萬人。
四是經濟結構較為單一。
資源型產業關聯度較低,難以帶動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得城市經濟長期過分依賴煤炭。
五是城市化質量和水平偏低。
淮北市的城鎮化率達到56.1%,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但城市化質量和水平還有待提高。
六是低碳經濟沖擊傳統產業。
推動低碳經濟與適當發展高碳產業之間,應找到很好的平衡點。

淮北的未來在哪裡?
淮北的未來在哪裡?當地政企各界一直在努力尋找問題的答案。
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煤炭遠景儲量350億噸,工業儲量80億噸,資源之豐富令人艷羨。但多年來,淮北一直廉價向外界供應煤炭,資源開發停留在粗放式的較淺層次,觸角早已深入當地的央屬煤企,又牢牢掌握產業話語權,淮北市自身捧著「金飯碗」,卻不如外人想像的那樣過上好日子。
況且,長期依賴煤炭產業,導致當地經濟結構單一,而經過50年的高強度開發,淮北一大批煤礦因礦床枯竭而相繼關閉,一系列尖銳的社會矛盾浮出水面,讓地方政府陷入尷尬境地。
浸淫煤炭業30餘年的市長許崇信,當然明白唯有深度開發煤炭資源、延長煤炭產業鏈,淮北才能在新一輪區域和城市經濟競爭中爭取主動。「能自己賺的錢不給別人」,這是他言簡意賅總結的一句話。
而發展非煤產業,淮北近年來更是下足了工夫。據悉,當地部分官員曾認為這是一步險棋,擔心一著錯滿盤皆落索。但迄今為止的事實證明,這步棋是走對了。2009年,淮北市非煤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接近48%,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上升近28%。
如今,淮北的「棋盤」上,煤電、煤化工、食品、機械、紡織服裝、陶瓷建材六大主導產業,加上勢頭迅猛的釀酒業的均衡戰略布局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的「三化」(工業化、城市化及城鄉一體化)戰略,也逐步走上正軌。
開弓沒有回頭箭。盡管淮北的產業結構無論如何變化,仍無法完全離開煤炭主業,但有理由相信,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煤城,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5. 自然資源枯竭的解決辦法

一.對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反思 二.制定可持續的科技發展戰略,是最終化解危機的手段 三、突破資本利益的限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調節機制 四.實施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促進發展中國家的扶貧開發

6. 我國人口流失最嚴重的省,將近1500萬,說的是哪個省

我國人口流失最嚴重的省,將近1500萬,說的是哪個省?

隨著我國社會節奏的加快,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會去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打工,這已經成為一件非常平常的事。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但是區域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人們都在追求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更好的生存環境,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這里也可以看得出來。一些經濟發展較好,更適合生存的城市就會吸引到更多的人,相反,如果條件不好的城市就會流失很多人。

安徽省目前是我國人口流失最多的省市,他大概流失了1500萬人,它的人口流失率遠遠超過了其他的省份,這到底是為什麼?

1、地理位置。其實從地理位置來講,安徽靠近長江三角區,但是因為經濟不發達,這樣的地理優勢並沒有成為它的優勢,反而因為它距離上海杭州和南京這些發達城市較近,所以就大量的人會流向這些城市,因為在這些城市,無論是工資待遇還是上升空間都要比安徽好。

其實我們從小接受的觀念就是,在一些城市裡面,工資高,而且發展的機會也很多。而在一個小地方的話,工資低,而且沒有發展的空間。安徽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好,肯定會有很多的人員願意留在安徽,希望他們人口流失的現象能夠減輕,希望出台有力的政策,讓更多的年輕人留在安徽,為建設自己的家鄉出一份力量。

小編整理到的資料只有這些,你有什麼其他的借鑒,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希望我們的信息能夠共享起來。

7. 針對資源枯竭城市的工業發展有何建議

資源產業與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規律,資源型城市必然要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的過程。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都面臨著如何尋找新的出路問題。我國一些典型資源型城市轉型初步取得成功。如大慶市以同種資源為基礎發展替代產業,撫順市以替代資源為基礎發展替代產業,淮北市以優勢產業為主、發展生態城市,棗庄市利用高新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煤炭產業,阜新市退出傳統的工礦業,發展現代農業。遼寧阜新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唯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試點市。所以升級轉型方向很多,高新技術產業並不是唯一。

8. 同屬資源型城市,為何淮南、淮北沒能像銅陵一樣成功轉型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的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資源型城市的優點就是有豐富的資源,起點比別的城市高,但同樣也要面臨轉型的問題。一定要在資源枯竭來臨之前實現產業轉移。淮南、淮北是安徽最大的煤礦資源城市,目前也面臨資源枯竭,但目前轉型並不成功。但反觀銅陵,這里的銅礦可能早就挖空了,為什麼經濟發展依然沒有受阻呢?

即便如此,淮南與淮北同樣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淮南目前的目標是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群,淮北也將產業重心放到了釀酒業。一旦解決了城市轉型問題,相信兩座城市都能很快實現飛躍式發展。

9. 一年減少42.73萬人!針對這一問題東北三省採取了哪些舉措

近期,在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三省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分別減少7.6萬人、13.33萬人和21.8萬人,合計減少42.73萬人。

國家衛生健康委稱,東北地區人口總量減少,折射出的是區域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社會政策等綜合性、系統性問題。比如,隨著資源枯竭和國家產業升級轉型,大批年輕勞動力無法在本地找到滿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經濟更好、工資更高的地區。

人口負增長也許正在路上,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誇大其詞、散布恐慌不解決任何問題,理性分析、積極應對才是正途。

10. 為防止人口流失,各個城市地區都做過什麼舉措

為防止人口流失,各個城市做過很多舉措,例如戶口的落實、人才購房的補貼、改善生活環境等。

轉變企業的觀念思想,企業一向以利益為先,必須從忽視人才轉變到重視人才上來。人才是一個企業的重心,是一個企業的動能來源,是一個企業的前進動力。企業必須要懂得識人、用人以及留人。企業應樹立企業文化,以人文關懷人才為基本,增加福利補貼,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切實強化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人才做得安心,留得安心。

為提高人才待遇,對人才子女的教育提供一定的保障。每個父母對自己小孩的入學問題都很重視,每年為了孩子入學也是擠破了腦袋,走關系也有,傾盡錢財買學區房也有。如果能為他們解決孩子讀書問題,也是一個很好的留人辦法。

一個城市的建設好壞也是影響人口去留的一個至關因素。城市建設的好,自然能吸引住人才。給予當地人們更好的教育,將他們培養成高等人才,懂得感恩的人自然會回鄉建設自己的家鄉,以家鄉的情感來維系人才,也能留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