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茶葉的產地有哪些,哪些地方產的茶葉最好
主要的茶葉產地有安徽南部山區、西部大別山區,福建,雲南,蘇南,浙江西部山區。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各種各樣的茶類品種,萬紫千紅,竟相爭艷,猶如春天的百花園,使萬里山河分外妖嬈。中國名茶就是在浩如煙海諸多花色品種茶葉中的珍品。同時,中國名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名茶,有傳統名茶和歷史名茶之分。
接下來結合茶的品種以及產地進行簡要分析:
1、龍井茶
龍井茶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於浙江省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有"西湖龍井"、梅塢龍井"、"獅峰龍井",以龍井村獅子峰所產"獅峰龍井"最佳。龍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
2、 產於閩南安溪縣。外形頭似蜻蜓,尾似蝌蚪,顏色砂綠起霜,質地重如鐵,美如觀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帶有獨特的"觀音韻"。素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以西坪松林頭魏蔭鐵觀音發源地所產最佳,為烏龍茶之上品。
3、武夷岩茶
產於閩北武夷山。九十九岩,岩岩有一茶,一茶一名,獨特採制,有"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肉桂"等名樅。岩茶外形條索粗壯緊實,呈釘狀,色砂綠蜜黃,鮮潤光澤,泛"寶色"。花果香濃郁高長,滋味濃醇高爽,具獨特的"岩韻"。
4、碧螺春
康熙所名。產於江蘇吳縣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捲曲呈螺,銀毫遍布,香濃芬芳,滋味醇厚,湯色嫩綠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5、黃山毛峰
產於安微黃山桃花溪。宋代貢茶。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其形似雀舌,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徵。
6、君山銀針
產於岳陽洞庭湖的青螺島,有"庭帝子春長恨,二千年來草更長"的描寫。外形芽頭壯實筆直,茸毛披蓋,色澤金黃光亮,稱為"金鑲玉";內質香氣高純,湯色杏黃明澈,滋味爽甜。沖泡時,芽頭在玻璃杯中直挺豎立,狀似群筍出土,又如尖刀直立,能三起三落,繼而徐徐下沉杯底,極為美觀。
7、六安瓜片
產於安微六安地區齊靈山,外形似瓜子,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均勻,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依採制季節,可分三個品種:穀雨前提採的稱"提片",品質最優;其後採制的稱"瓜片";梅雨季節採制的稱"梅片", 品質最差。
8、信陽毛尖
產於河南省南部大別山區的信陽縣。信陽毛尖外形細、圓、緊、直、多白毫;內質清香,湯綠味濃。
9、都勻毛尖
產於貴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勻縣。"三綠三黃"是都勻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帶黃。詩雲:"雪芽芬芳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飲罷浮花清鮮味,心曠神怡似神仙"。
10、祁門紅茶
產於安微省祁門縣。祁門紅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黑光,俗稱"寶光";內質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蘭花香,湯色紅艷,滋味醇厚,回味 永,葉底嫩軟紅亮。
⑵ 茶葉的生長環境
茶為常綠灌木,適應力極強。但欲求產量高、品質好,除具有優良的品種、精湛的採制技術外,還要具備優越的氣候環境。
一般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的氣候為宜;年降雨量1500毫米至2500毫米均適合。溫度以20~25℃生長最旺,海拔自數十米至2000米,表土深,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或砂質黏土為佳。
氣候條件
茶樹的分布,主要受雨量、溫度、海拔、風力與日光等自然環境的支配,自北緯40度至南緯30度之間,均可栽培。影響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有:雨量、溫度、海拔、風與日光
(1)雨量:茶樹性喜潮濕,需要多量而均勻的雨水,濕度太低,或雨量少於1500毫米,都不適合茶樹生長。依測驗分析,成木茶園1年間耗水量集中在春夏季,倘若年降水量超過3000毫米,而蒸發量不及1/2~1/3,即濕度太大時,茶易發生霉病、茶餅病等病症。換言之,雨量及濕度對茶葉的生長影響很大。世界著名茶區,如印度阿薩密邦年降雨量在1500~3000毫米;大吉嶺在2000毫米以上,四季都不太明顯;錫蘭受東北季風及西南季風的影響,雨量高大6000毫米。
在秦嶺以南的茶區受季風影響,都無特別乾燥期,雨量在1500~3000毫米,如祁門茶區雨量在1700~1900毫米,相對濕度70%~90%,武夷茶區1900毫米、濕度80%,分布極為均勻。
全年雨量分配均勻無名顯旱季,三分之二以上雨量集中在主要生長的春夏季,並且年均氣溫在16~20℃的地區均適合栽培茶樹。不僅有利於茶樹生長,且品質也佳。一般而言,台灣北部,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冬季有雨,年降雨量分布較均勻,中部及東部山區夏季有午後陣雨,足以彌補夏季所卻。雨量蒸發量與濕度的關系應為雨量減蒸發量等於濕度。蒸發量大,必須雨量多,才能供應茶樹生長需求。印度阿薩密邦的乞拉朋吉,年降雨量高大12000毫米,因蒸發量大,並不妨礙茶樹生長。
凡空氣中濕度較大的山地區域,多適茶樹生長,著名茶區多沿江河而上,如杭州的西湖、武夷九曲、台灣文山的淡水河、新竹東頭前溪等,都位於山川秀麗之地區。
(2)溫度:茶樹生長最適宜的溫度在18~25℃之間,低於5℃時,茶樹停止生長,高於40℃時容易死亡。其適應性視品種而異,一般來說小葉種生命力較大葉種強。
溫度較低的茶區,茶產量不及溫度較高的區域,但品質卻較優。茶區氣候差異並不十分顯著,平均溫度在21℃左右,氣溫垂直分布差異也不大。如海拔10米的林口及800米的魚池茶區,溫差不足2℃,冬季氣溫多在10℃以上。因此茶葉不但品質佳而且產量豐富。
(3)海拔:海拔高低決定茶葉的好壞。高山茶葉之所以較平地優良,主要是因為雲霧籠罩、濕度足夠且氣壓低、日照長,使得茶芽柔嫩,芬芳物質增多,因此醇而不苦澀;另外紫外光照射多,對茶葉水色及出芽影響極大。
(4)風與日光:風達二級則非經濟植茶區,大葉種茶樹,更須選無暴風的山地為宜。
日光的長短強弱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和產量,在日光充足照射下茶樹生長健全,單寧增多,適制紅茶;在弱光之下,如適當遮陰則單寧減少,葉內組織發育被抑制,葉質屬軟,葉綠素含氮量提高,適制綠茶。一般以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採摘的品質最優,日光溫度在31℃時最適制包種,在37.2℃較適制烏龍茶。
土壤條件
優良茶區土壤首先需排水良好,表土深厚,在成分方面以含腐殖質及礦物質為佳,以PH值4.5~6最適合。
⑶ 茶背景現狀與發展
中國茶發展現狀:自然生產為主,區域劃分明顯
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出口第三、創匯第四,這是中國茶葉在世界上地位的真實寫照。2006年全國茶園面積為2175萬畝,比上年2028萬畝增長7.2%。全國茶葉總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全年茶葉平均單價為24.8元/公斤,全國茶葉農業總產值為248億元,比去年219.2億元增加13.1%。我國是茶葉大國,但還不是茶葉強國。
1:生產主體以茶農為主,生產方式各有側重。傳統的生產方式、加工方式是我國茶葉生產的基本特點,我國茶葉生產主體主要有:一家一戶的茶農;茶商或茶葉大戶;委託加工基地;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茶場。我國茶葉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主要特點是:中高檔茶、名優茶以手工為主;中低檔茶、大眾茶以機制為主。
⑷ 茶需要什麼地理環境
茶葉種植地理環境以丘陵為主,排水條件要好。降水充沛,年溫差小、日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光照條件好,這樣的氣候條件適宜各種類型的茶樹生長,尤其適合大葉種茶樹生長。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較多,夏秋雨多霧大(雲南茶區),日照較少利於茶樹越冬和養分積累,利於夏秋茶的品質。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山地紅壤或山地黃壤、棕色森林土,這些土壤發育程度較深,結構良好,適合茶樹生長。
(4)茶葉資源怎麼樣擴展閱讀:
茶葉的保存技巧:
1、有條件的可將裝入鐵罐內的茶葉用抽氣機抽去罐內空氣,再焊好封口,如此可貯藏茶葉二三年,如條件不夠,可用熱水瓶膽貯藏,因為水瓶膽與外界空氣隔絕,茶葉裝入膽內,加塞蓋嚴後,以白蠟封口,外包膠布,簡單易行,易於家庭保管。
2、普通的瓶、罐等保管茶葉,用設有內外雙層蓋或以口小腹大的陶罐為好,可以減少容器內的空氣接觸,容器蓋要與容器身結合嚴密,以防止濕氣進入。
3、茶葉的包裝材料要求無異味,盛茶容器和使用方法上要盡可能密閉,有良好的防潮性能,減少與空氣接觸,要求存放在乾燥、清潔、無異味的地方。
4、利用冷藏室或電冰箱貯藏,貯藏時注意將茶葉密封後再放入。
5、用生石灰或高級乾燥劑,如硅膠吸收茶葉中的水分,保藏效果較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茶葉
⑸ 中國哪裡的茶葉比較好
中國名茶輩出的省份有兩個,一個是安徽,另一個是福建。兩個省份的名茶十分耀眼,中國十大名茶安徽和福建加起來經常佔到一半以上。
安徽省和福建省的茶葉為什麼能夠一鳴驚人呢?曾經的徽商遍布全國,他們將安徽省的茶葉帶到了許多的地方,像民國時期上海百分之八十的茶行都是徽商所開,所以當時的徽茶興盛一時。至於福建則有著國內最濃厚的種茶、喝茶氛圍,茶葉六大類中有三款都發源於福建省,並且福建全省都在種茶,所以福建省茶葉種類更加多元化,茶文化更加盛行。
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兩省的茶葉:
安徽省:
安徽省是我國著名的茶葉產區,區域內誕生了很多知名的茶品,尤其以綠茶最為著名。安徽省的茶葉品種優良,歷史悠久,但是茶葉生產的區域性明顯。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安徽省的茶葉總產量一直都是全國前三。
從產區上看,長江從安徽省南部穿過,將安徽的茶區分為了江南和江北產區。其中江南產區以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為主要產茶大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產茶較少。江北產區以大別山區地帶的六安市、安慶市產茶最多,合肥市、滁州市產茶較少。淮河以北的皖北六市因為氣候和地理條件限制所以不產茶葉。
安徽省最著名的有老四大名茶,分別是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門紅茶和太平猴魁,都是傳統歷史名茶。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首次排出了中國十大名茶,其中安徽省名茶佔了三席,分別是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和祁門紅茶。1955年全國茶葉公司優質茶評比,安徽的四大名茶全部上榜中國十大名茶。
祁門工夫紅茶是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首,被譽為「紅茶皇後」,曾經一度占據中國紅茶出口總額的90%以上,在歐洲都是將祁門紅茶當做奢侈品對待。
六安瓜片也被稱之為「安徽瓜片」,是國內唯一一款無芽無梗、由單片葉製成的茶葉。六安瓜片是一款烘青綠茶,形似瓜子,故被稱之為瓜片,曾在清代為朝廷貢茶。
黃山毛峰產於安徽黃山一帶,又被稱之為「安徽毛峰」、「徽茶」,清朝年間由謝裕大茶莊所創制。黃山毛峰形似雀舌,多年來排在安徽四大名茶之首的位置。
太平猴魁曾在2004年的國際茶博會上被評為「綠茶茶王」,其雙葉抱芽、平扁挺直的外觀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太平猴魁是尖茶中的極品,不過每年的產量較少。
⑹ 中國茶葉發展的現狀
中國茶葉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分析
世界茶葉80%產在亞洲。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亞和印度尼西亞五大產茶國的茶葉產量佔世界茶葉總產量80%。中國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67.6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93.4萬噸,增長了38.1%。茶葉產值從2000年的9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55億元,增長了72.2%,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並且在2005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印度,重新奪回第一大產茶國地位,實現了以吳覺農為代表的近代茶人為之奮斗的目標。
一、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因素。
當前,我國茶葉產量、國內銷售、茶葉出口都處於歷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於地方政府資金支持,茶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新的資本進入,茶葉新技術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以及茶葉新產品的開發等,這些都為我國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茶葉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並且通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措施,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在西部開發、扶貧政策和退耕還林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各主要產茶省都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新茶園。茶農在茶葉良好經濟效益促進下,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並且加大了對老茶園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產效益低的茶園。我國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108.9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130萬公頃,增長了19.4%。近年來新發展的茶園基本上按照規范化要求進行建設的,生產能力高、茶園投入力度大,從而使得我國茶葉產量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2、企業的多元化。
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茶葉企業發生結構性變化,大多數國有加工、流通茶葉企業實現了股份化、民營化轉制。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實行改制的「老字型大小」茶葉企業,改制後的股本為3000萬,國有(企業)參股20%,10%社會法人股,主要是兩家上游生產企業,其他70%職工股。改制後企業的機制變活了,企業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積累,通過幾年來的運作,張一元的年銷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茶葉產業的發展,也吸引國內大的集團紛紛進入茶葉領域,雲南制葯企業盤龍雲海和雲南白葯集團已經開始涉足茶產業。白葯集團認為普洱茶的發展過程與雲南白葯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戶分散式生產,後來隨著工藝技術改進,規模化生產成為必然。雲南瀾滄江啤酒集團也把開發茶產品作為今後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個體私營茶葉企業在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積累,也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北京更香茶葉有限公司發展到46家連鎖店。
3、新的資本注入。
競爭的加劇需要重新整合我國現有的茶葉資源,許多茶葉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引進資金,迅速擴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北京老字型大小吳裕泰茶葉公司2005年組建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東發起設立,總資產達到1億元。改制前由於公司資金不足,無法快速向外擴張,新股東注資給公司擴張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資金一方面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開店速度。擁有國內最大茶葉基地的雲南龍生集團目前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引進5500萬元的風險資金,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後,正在積極准備爭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聞投資集團以1.3億元收購雲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強大的資本注入讓茶廠得以快速發展;而在引資時,博聞投資集團的目的就很明確——要讓雲南勐海茶廠盡快上市,成為「國內茶葉第一股」。新組建的老字型大小企業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計劃也是上市。
4、產業的變化
茶葉加工由手工轉向機械化,大多數的名優綠茶加工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小型名優茶加工設備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名優茶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准化水平,為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茶葉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適應了市場對高品質茶葉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烏龍茶通過採用空調做青,在夏季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此外茶葉的清潔化生產也有了很好的開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各企業都加大了對廠房和設備的改造,大型的精製企業大多數已經通過ISO9000系列、HACCP等質量認證。烏龍茶出口企業精製加工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封閉式生產,為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從2005年開始,國家對茶葉企業實行QS認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初精製企業廠房和設備改造工作的開展。
5、市場的發展
茶葉消費熱點轉換很快,有機茶被消費者接受並迅速得到了認可,繼綠茶、烏龍茶之後,普洱茶在國內市場興起,有效帶動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溫。2003年以來,普洱茶發展迅猛,雲南龍生集團過去是以生產綠茶為主企業,三年時間,普洱茶生產從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銷量佔到集團總銷量的1/3,並且其利潤率超越了其他品種。2006年計劃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我國茶葉市場變化需要,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茶業批發市場網路,為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構建十分有效的銷售通路。目前,大約有60%的茶葉是通過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的。我國茶葉批發市場已經具備了產品的收集、整理,價格的形成,以及產品的批發等功能,而且市場通過不斷投入和改造,為交易雙方提供包括信息、倉儲、運輸在內的服務功能。
6、茶文化的宣傳。
茶葉市場的發展與茶文化推廣十分不開的。最近幾年,各地廣泛開展的各項茶文化活動,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傳茶知識,帶動茶葉消費的增加。以安溪縣鐵觀音發展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烏龍茶主要還是供應出口,國內消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廣東兩個省。到2002年,安溪烏龍茶內外銷數量已平分秋色,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縣茶商和茶農的營銷網路,而且烏龍茶內銷價格也遠高於外銷茶的價格。現在,安溪鐵觀音內銷量和金額遠遠超過外銷數量。安溪鐵觀音發展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視茶文化的推廣,從1993年開始,安溪縣政府組織當地的茶商和茶農,把當地傳統的賽茶方式推向市場,先後在香港、澳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舉辦茶王賽,並且把當地烏龍茶的泡飲方式進行藝術提升,創造出一套完美的烏龍茶茶藝表演,讓大家更加全面了解烏龍茶和烏龍茶文化。烏龍茶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所接受。安溪茶葉在成功地走出去後,又在2000年—2002年期間,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合作,在安溪縣舉辦了三次以茶文化為主體的大型宣傳活動,並且投資建成全國烏龍茶最大的交易市場—--安溪中國茶都,安溪從烏龍茶重點產茶縣開始向全國的烏龍茶信息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與世界各主要產茶國比,我國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農受雇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台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准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准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占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並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三、幾點建議
不斷變法和發展的中國茶葉市場給企業帶來眾多的機會,因此,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正確投資的關鍵。根據當前茶葉發展現狀,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把握市場熱點轉換。
從目前情況看,產量增加,市場熱點不斷,多茶類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市場主要特徵。2004年非典時期引發的綠茶消費熱,2005年鐵觀音消費熱,2006年普洱茶消費熱,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很好帶動茶葉消費整體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熱的興起,對我國現階段茶葉市場將會產生較深遠的影響。首先,其他的茶葉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陳越值錢,這樣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飲用價值外,還具有收藏價值。二是與其他茶葉品種相比,普洱茶生產能夠形成規模生產。普洱茶只要是雲南大葉種曬青茶,都可以作為原料。發酵過程類似葡萄酒的生產,可以通過控制溫度和濕度來形成質量相對一致的品質;此外,其他茶葉品質最主要取決於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藝,將不同等級的茶葉拼配在一起可以調出不同風格的口感,廠家可以採用自己獨特的工藝形成獨有的品質,有利於品牌的樹立。
分析這幾年茶葉市場熱點,非典帶動綠茶的消費熱帶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但是,鐵觀音和普洱茶熱的形成,是對茶葉品質特徵准確把握和有效的宣傳,成功創造出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對行業更具有影響力。我國是多茶類的國家,每個茶類都有不同的品質特徵,個性化十分明顯,如何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通過對加工工藝和品飲方式的改進,形成市場賣點,促進需求的增加,使各個茶類都能夠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我國多茶類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鐵觀音熱形成是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普洱茶熱更具有創新的成份,綠茶熱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個熱點需要形成同樣需要依靠創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發展名優茶,兼顧大宗茶。
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從2000年14.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25萬噸,增長了73.6%。名優茶的產值從5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10億元。名優茶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優茶的產值已經佔到茶葉總產值的71 %。名優茶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提高茶葉行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質的要求已經提上日程,現在許多企業已經開發出有機茶,打造名優茶品牌將是茶企業必經之路。但是,目前名優茶已經遇到了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不少地區已經出現採茶工不足的問題。名優茶的發展日益受到限制。由於在產品質量上過分注重外形,不僅給採摘帶來困難,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藝的復雜程度,這也是名優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採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名優茶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導茶葉消費由重外形向重內質轉變,是名優茶今後能否繼續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名優綠茶顯得更為迫切。這幾年,有機茶發展已經使部分消費者改變對茶葉品質的判別標准,從外型轉向內質,而且逐漸把安全、好喝作為判斷品質的標准。普洱茶市場興起,可以說是對傳統茶葉品質判斷標準的顛覆,並且創造了新的市場發展空間。隨著QS制度的全面實行,茶葉銷售逐漸要從散裝茶銷售轉向包裝茶的銷售,這將會為眾多品牌企業帶來機會,應該通過包裝和品飲方式的創新來促進飲茶方式的改變。
另外,企業過分重視名優茶生產和經營,不願意生產適合普通消費者的中低檔茶葉,這也是制約當前茶葉企業規模擴張的問題。其實,大宗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茶葉市場需要象「猴王」「京華」等質量穩定「老百姓」品牌的茶葉。今後,茶葉還面臨進入超市銷售的問題,這也急需發展中低檔品牌的包裝茶葉。
(三)打造茶葉品牌。
茶葉品牌有兩類,一類是產品品牌,以中茶、竹葉青、大益和龍生為代表;一類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吳裕泰、張一元位代表。從這幾年情況看,由於茶葉市場發育不成熟,通路品牌發展較為成功,適應了目前茶葉消費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天福連鎖經營在全國擴張很快,已經有600多家連鎖店,成為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其他的大多數還是區域性品牌,但是,成長數度也十分驚人。北京市場上知名品牌吳裕泰已有122家店,張一元也有85家店。從市場發展看,茶葉銷售今後必須走復合通路,除了傳統營銷模式外,網路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也將被應用到茶葉銷售中來,這對企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一方面要通過擴大連鎖經營規模,來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對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延伸企業經營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具有個性化產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實力的茶葉企業除了要加強通路建設外,還要加大企業對茶葉資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產基地。我國產茶麵積分布很廣,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優質資源有限,而且茶葉品質受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很大,特別是國家加大對原產地產品保護後,這些資源今後會成為稀缺資源,更具有價值。
(四)發展茶產品深加工
我國茶葉產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產,我國茶葉產量將遠遠超過目前的水平。因此,通過發展茶葉深加工,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提高茶葉的消費量,也是我國茶葉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發展茶產品深加工方面,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烏龍茶、綠茶、花茶等為原料加工製成的茶飲料,銷量已超過可樂等碳酸飲料,成為日本最常見的飲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滿目,而應用茶葉提取物兒茶素等製作的抗菌、除臭產品更是多達數百種,茶葉有效成分還被廣泛應用於化妝品、洗滌劑、茶染服裝等。在我國,茶飲料、茶食品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只是應用領域還有待於進一步擴大。
(五) 關注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有悠久的茶葉歷史,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廣泛的茶文化宣傳資源。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茶葉行業同樣要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新的引擎,推動產業升級。以茶文化為題材的旅遊業、影視業、出版業、藝術品經營業、動漫業等同樣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產業。現在,以經營茶文化為主體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館和上海湖心亭為代表的依託地方特色茶文化為經營載體的茶館企業。以北京聖唐古驛為代表的茶館、茶博物館等設計裝修企業,以讀圖時代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業,加上茶葉的包裝設計、茶具製作、廣告宣傳等,已經形成茶文化創意產業的雛形。應該說,我們的茶文化創意產業還剛開始,但是發展空間很大,我們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⑺ 茶葉屬於自然資源嗎
茶葉是自然資源。
茶葉是自然資源。按分類:屬於經濟作物中的飲料作物(茶葉、咖啡、可可)。經濟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強、經濟價值高、技術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點,對自然條件要求較嚴格,宜於集中進行專門化生產。
茶葉也是經濟作物又稱技術作物、工業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種特定經濟用途的農作物。廣義的經濟作物還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園藝作物。
茶葉種植方法
茶樹生長所需土質可用弱酸性園土、有機土或砂質壤土,澆水要「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確保排水性良好不形成積水情況。春末夏初應當掐枝剪苞以防徒長。使用半日照方式栽種的茶樹發育生長更具有觀賞性,施肥則薄肥勤施,腐熟肥和有機肥都很實用。
弱酸性土壤對茶樹根莖的發育有促進作用。一般土質選擇有機土或園土為主,並保證土質的透氣性和排水性過關。也可用砂質壤土養殖,在其中拌入乾草或乾苔蘚混合。
茶樹喜濕,生長旺季澆水要秉承「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同時保證養殖環境濕潤,可多噴水霧保證空氣濕潤。避免水分過多在盆內形成積澇泡爛根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