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資源,資源有哪些類型,資源科學體系請簡述
資源: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社會得以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客觀基礎。
廣義的資源---指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要素。
狹義的資源僅指自然資源。
資源的類型:
一、按照自然資源的概念和特徵及應用的目的進行多種科學分類:
1、根據自然資源的賦存條件及其特徵可以將自然資源分為:地下資源和地表資源;
2、根據自然資源的國民經濟用途可將其劃分為:
農業資源
(土地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
工業資源(礦產資源、農產品資源、林產品資源、草原產品資源)旅遊資源;
二、根據自然資源與人類的經濟關系,即按照資源的性質,劃分為四類:
1、環境資源:如太陽光,地熱,空氣和天然水等。這類資源比較穩定。
2、生物資源:如動物、森林、草場等。這類資源人類使用之後可以通過本身的生產繁殖再
生產出來。
3、土地資源:包括農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4、礦藏資源:包括能源、各種礦物等。它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其儲量有限,開
發利用之後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
㈡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原則和內容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
旅遊資源調查是旅遊資源評價、規劃、開發及保護的前提性、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迫切要求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以查明可供利用的旅遊資源狀況,系統、全面地掌握地質旅遊資源的數量、質量、性質、特點、級別、成因、時代及價值等。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高松峰等(2003)認為可採用以下方法步驟,為以後評價、開發工作奠定基礎。
1.收集資料
和一般旅遊資源的調查一樣,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也應從收集有關資料開始,大致包括:導游書和地圖、覽勝、地方誌、地名錄、文物志、城市和風景區園林規劃、旅遊志,甚至國土規劃和農業區劃報告、文史資料和宗教資料等。通過這些資料的整理,可以初步掌握地質旅遊資源的種類和分布特徵,把有關資源的分布與地形圖判讀結合起來,便可能對地質旅遊資源做出一個初步的綜合評價。
2.遙感解譯
遙感技術在自然旅遊資源調查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因為獲得的圖像數據清晰度高、信息量豐富、立體感強,具有客觀、動態、快速等優點,與其他調查方法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通過遙感解譯,可以摸清旅遊區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情況,編繪出地質旅遊資源分布的基本底圖,為野外調查做好前期工作。
3.野外調查
在資料收集及遙感解譯的基礎上,需進行野外調查。只有進行實地調查,才能核實、補充各種資料,並得到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為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開發提供正確的決策意見。可以從旅遊點、旅遊路線、旅遊區三方面著手調查。
4.高新技術處理
最後,運用高新技術,如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地質三維分析可視技術(VS)對前面所獲數據進行處理,建立資源資料庫,對一些特殊的景觀進行模擬,得到形象、直觀的三維立體圖,使得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工作全面系統,成果一目瞭然。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原則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具有一定難度,如類型多樣、數量豐富、對評價模型的綜合性要求高、對評價指標要合理取捨、評價工作量大等,並且涉及多學科中的多方面,難以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為了使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做到公正、客觀和便於開發利用,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性
科學性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開發的前提和基礎。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要符合客觀科學標准,應充分運用地質學、地理學、歷史學、美學、經濟學、建築學、園林學等相關理論和知識,對旅遊資源的形成、本質、屬性、價值等核心內容,做出科學的評價。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學科,應邀請地質旅遊管理、旅遊規劃、風景園林、經濟、生態、地理、歷史等多學科的專家進行評價。
2.全面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它的價值和功能也是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的,這就要求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綜合衡量、全面完整地進行系統評價,准確全面地反映旅遊資源的整體價值。例如,把旅遊資源所處區域的區位、環境、客源、交通、經濟發展水平、建設條件、開發利用條件等作為外部系統納入評價的范疇。
3.效益估算
地質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在評價時,要考慮投入資金後可取得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為政府和投資商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4.專家評分與公眾審美意識相結合
在調查評價過程中,應廣泛調查當地群眾的看法與意見,將專家評分與公眾審美意識相結合,從而得到既能反映旅遊資源價值與特色,又能反映普通公眾審美需求與水平的結果。
5.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量為主
這是資源評價工作不斷深入的需要,也是現代資源評價工作發展的重要標志。在評價時,應盡量減少主觀色彩,要實際、系統、科學地全面評價,所以要求定量、半定量地評價,並通過一定數據來評價以及與其他地區比較。要求同一類型的不同地區在進行旅遊資源評價時,盡量採用統一的評價模式和標准。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內容
從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和意義上來分,地質旅遊地的評價包括兩個主要方面:
1.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
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景觀特色、景觀豐度和組合、景觀容量、景觀價值與功能等方面。又分為體驗性和技術性評價,前者是旅遊者對旅遊地的地質旅遊資源的體驗性評價,多由傳媒或旅遊主管部門發起,由旅遊者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或感知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各種地質現象和景觀進行整體評價,最後結果是各旅遊地的優劣排序;後者是指對自然旅遊資源各要素對於旅遊者從事特定旅遊活動適宜程度的評估。
2.地質旅遊地的景觀保護與開發條件評價
評價內容包括區位條件、區域經濟發展背景條件、環境因素、客源市場條件。即對地質旅遊地的區域條件和區位特性進行評價,是專業研究人員對旅遊地開發價值的評估,目的在於有選擇地開發新的旅遊地和確定旅遊地是否適合進一步開發。
近年來,對地質旅遊地開發條件評價有了新的內容。例如章秉辰(2010)認為,地質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可能貫穿於旅遊活動的各個環節,有必要對地質旅遊進行安全評價,通過查找、分析和預測地質旅遊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導致的危險後果和程度,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和措施,以指導危險源的監控和事故預防。
㈢ 科學性」究竟是什麼意思
科學性是判斷事物是否符合客觀事實的標准,富有科學依據。
1、科學性是指概念、原理、定義和論證等內容的敘述是否清楚、確切,歷史事實、任務以及圖表、數據、公式、符號、單位、專業術語和參考文獻寫得是否准確,或者前後是否一致等。
2、科學性是指稿件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即概念、定義、論點是否正確,論據是否充分,實驗材料、實驗數據、實驗結果是否可靠等。
㈣ 什麼是科學的資源觀
科學的資源觀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從系統資源理論資源是由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人文社會資源組成視角,對資源進行科學、全面、系統的認識和理解。它是以人為本的資源觀、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統籌協調的資源觀、辯證的資源觀、開放的資源觀和優勢的資源
觀。
㈤ 什麼叫資源.資源有哪些類型.簡述資源科學體系
①廣義的資源指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要素。狹義的資源則僅指自然資源。
②按照自然資源的賦存條件及其特徵可分為地下資源、地表資源;按照自然資源的國民經濟用途可將其劃分為農業資源、工業資源、旅遊資源等;
按照其利用方式可將其劃分為直接生活資源和勞動資料資源);
按照自然資源與人類的經濟關系可劃分為四類:環境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礦藏資源。它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其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之後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
一部分,直至枯竭。
③、資源科學的學科體系有:綜合資源學、部門自然資源學、社會資源學。
綜合資源學包括資源地理學、資源生態學和資源經濟學等;
部門自然資源學包括氣候資源學、生物資源學和水資源學等;
社會資源學包括人力資源學、資本資源學、科技資源學等。
㈥ 什麼是資源,什麼是科學的資源觀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科學的資源觀:可持續,安全
㈦ A2科學性判斷怎麼寫
內容穿插應用考核、要點解讀及範例寫作。
1、A2科學性判斷是對A2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
2、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的7個微能力進行判斷解答。
㈧ 判斷是不是自然資源的關鍵是什麼
《辭海》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原材料)並有利用價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礦藏、水利、生物、氣候、海洋等資源,是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稱。
於光遠的定義為: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經人類加工的資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礦物等。
狹義的自然資源只包括實物性資源,即在一定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生態價值或經濟價值,從而提高人類當前或可預見未來生存質量的天然物質和自然能量的總和。廣義的自然資源則包括實物性自然資源和舒適性自然資源的總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自然資源的定義:在一定時間和一定條件下,能產生經濟效益,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
自然資源屬性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可分類如下: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特徵:
①數量的有限性。指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②分布的不平衡性。指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③資源間的聯系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1]
④利用的發展性。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將進一步拓展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㈨ 旅遊資源開發的科學性和非科學性是什麼
旅遊項目策劃中的科學性 旅遊項目策劃的科學性從宏觀來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基礎理論體系的科學性 以市場為例,如果我們不能夠按照市場學的基本方法和規律來對項目所面對的潛在市場群體的旅遊偏好和購買行為進行科學細致的分析,便不能保證我們最終策劃的產品具有市場價值。同樣,如果我們沒有地學、歷史學或是建築學的基本科學知識,我們就可能無法正確認知旅遊資源的價值。如果我們缺乏環境科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基本規律的認識,我們也就無法對產品的環境和社會效應進行恰當地評估。 (2)項目策劃要以科技作支撐 旅遊項目策劃是十分嚴肅的事業。它需要科學技術來支撐,需要策劃者了解熟悉工程技術,即便策劃屬於前一階段的工作,為了保證策劃的可行性,也必須要求策劃者對地質勘察、建築工程等十分熟悉,否則,策劃的項目難以實施。 (3)項目策劃程序的科學性 有許多學者對旅遊策劃和規劃的程序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模型。例如Gunn和Var(2002)將區域旅遊規劃的程序總結為制定目標、調查研究、綜合結論、概念規劃和規劃建議五個步驟。世界旅遊組織(WTO)(Melntyre,1993)提出的一個一般性旅遊規劃過程包括研究准備、確定目標、進行調查、分析與綜合、政策與規劃形成五個階段。三、旅遊項目策劃中的藝術性 旅遊項目策劃中的藝術性是項目策劃創造性的體現,也是項目策劃中的靈魂。如果說科學性好比作畫是應該具備的美術知識,例如色彩、透視等等,那麼,藝術性就好比如何利用這些知識去創作出一副精妙的美術作品。因此,我們可以說,旅遊策劃源於科學,但高於科學。旅遊策劃的藝術性就是如何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策劃者的想像力和創意,通過情感上的共鳴來打動旅遊者,從而使旅遊者獲得美好的旅遊經歷。例如在對四川壤塘縣中壤塘鄉的藏傳佛教覺囊派的三座寺廟進行的項目策劃規劃中,專門提出為遊客堆砌一座嘛呢石堆。遊客來此旅遊和進行宗教朝拜,可以請雕刻了經文的嘛呢石放在嘛呢石堆上,祈禱幸福平安,同時也可以進行現場雕刻,用漢藏雙語寫上遊客的名字或平安話語帶回去做紀念。這樣的項目很難通過科學分析來進行策劃,更多的是規劃者在了解藏文化和遊客心理的基礎上去創造出來的。
㈩ 關於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幾點認識
一、資源(本文主要指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要素,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配置方式影響生產力發展方式,資源配置方式隨著生產力發展而變化
在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階段,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不高,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造成這一突出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是資源配置的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科學合理配置資源。
二、在我國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處理好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關系
目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尚不統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東部和西部等,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所承擔的社會義務的不同而對這一關系的理解上不盡一致,在行動上不盡統一,需要從理論上正本清源,在實踐中統一步調。
——資源配置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保障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發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要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資源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配置的目的和首要任務就是保障發展。
——資源配置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保障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過渡開發資源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不可能全面、協調的發展,也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從總體上講是沒有保障發展。
——資源配置方式隨著生產力發展而變化。人類開發自然資源,促進了經濟增長,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同時,開發自然資源是一種反自然活動,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目前,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候頻發,自然災害驟增,生態環境惡化,物種逐年減少,人類共同的家園面臨資源和環境的挑戰。自然發展史,人類文明史是一部教科書。300多萬年的人類進化史,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200多年的工業化史,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史的歷史結論是:人類社會的「生存型」,「掠奪式」發展(人類掠奪自然,人類互相掠奪)已經到了極限。人類已經在處理各國間關系的同時,開始共同研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推進發展中如何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以求得和諧發展,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課題。我國在當前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過程中,面對開發資源造成環境破壞,經濟發展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要著力研究制定資源配置中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和保護環境最佳結合點,研究建立開發與補償的雙向機制,研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生態文明戰略措施,進而實現「補償型」、「循環型」、「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
——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確定不同類型、不同用途自然資源開發的限度,要使社會物質生產與自然物質生產協調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水平上,物質生產都包括社會物質生產和自然物質生產。但人們很容易忽略甚至不承認自然物質生產,常常以損害自然物質生產的形式進行社會物質生產,造成社會物質生產與自然物質生產的尖銳矛盾。然而,整個社會物質生產是以自然物質生產為基礎的。我們不僅要承認社會物質生產,還要承認自然物質生產,不能以損害自然物質生產的形式進行社會物質生產,必須把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允許的范圍內。因此,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要有限度,要確定不同類型、不同用途自然資源開發的限度,同時,在每一次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社會必須投入保護資源的資金進行補償,以維持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之間的平衡,防止生態潛力的根本喪失。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資源是從根本上保障發展。只有克服「一時發展,長久停滯」、「局部發展,整體後退」短視行為,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理論基礎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理論。在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產生過的相關理論,曾經對資源配置產生過積極的指導作用。由於歷史局限性,並沒有完全反映客觀規律,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用批判性思維反思、總結。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產生過重大影響,人定勝天論也在實踐中產生過巨大作用,但都具有一定片面性。我們不完全贊成地理環境決定論,也不完全贊同人定勝天論,我們主張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論。
實踐反復證明,如果違反自然規律,過度開發資源,必然遭到自然報復;而人類不去利用自然,只是保持原生的自然平衡,是自然主義價值觀,同樣是不可取的,而且自然生態系統對人而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統一,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出發點和歸宿。遵循自然規律,有限度開發利用,建立補償機制,形成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改變大自然舊有的平衡,建設一種螺旋式發展的大自然的動態平衡,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
三、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統籌兼顧,處理好人與自然、中央與地方、經濟與社會、區域之間、國內與國外、當前和長遠的關系
當前需要從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角度統籌解決的幾個突出問題,一是統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目前,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不平衡,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追求GDP),其結果是:一方面,資源環境代價太大,社會發展滯後;另一方面,醫療衛生、教育、社保等公益事業發展緩慢,影響民生,影響文明建設,影響社會穩定。二是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目前,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我國國土遼闊,資源分布不均一,區域發展不均衡,需要實施差別化政策。三是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在經濟全球化格局中,如何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也是當前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統籌解決的重要問題。
四、健全法規,完善政策,創新制度、加強監管,保障科學合理配置資源
——實施資源配置開源節流、集約節約戰略。現階段,土地資源開源主要是土地整理與復墾,節流主要是用途管理與提高利用率;礦產資源開源主要是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大投入,加強地質勘查工作,節流主要是限量開采,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
——實施區域非均衡發展的差別化政策。在國家規劃的不同功能區,分別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在城市和農村分別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分別確定不同的資源開發與補償保護的指標體系。
——實施經濟政策調節,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改革完善有關資源配置的體制、政策,協調中央、地方和企業的利益關系。當前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礦產資源配置方面,協調處理好礦產資源國家所有、中央地方財政分灶吃飯關系,界定集中統一管理與分類分級管理的事權,明確中央、地方、企業和當地民眾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責權利;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堅持城鄉土地一個市場,嚴格區分公益性用地徵收和經營性用地征購,解決土地收益在國家、集體、個人之間合理分配。
——充分發揮市場在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資源價格形成的市場化進程。明確政府角色定位,一方面強化其公共服務者和市場監督者的職能,另一方面弱化、淡化直至取消政府作為資源直接經營者、交易者的角色。改變目前政府既是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市場管理者,又是市場中利益相關人的狀況。
——對土地、礦產逐步實行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管理。當前,土地資源管理重點和難點是集體土地產權問題,礦產資源管理重點和難點是完善礦業權管理問題。
——建立環境產權制度,形成生態補償和環境付費機制,調整利益分配格局,逐步使資源型企業合理負擔其資源開發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各種成本,形成資源「完全成本價格」。
——推進科技創新,開發新資源,發現新用途,提高資源利用率,潛力很大、前景廣闊,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任務。要加大約束和激勵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和評價標准,健全完善幹部考核體系和評價標准,形成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導向和幹部從政作為的價值取向。
五、把完善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體制、機製作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服務,管理方式從以堵為主轉變為疏堵結合。把行使政府職責的「服務中管理,管理中服務」的運行機制體現在資源配置中的「保障中保護,保護中保障」。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政策、區域差別化管理、發展階段動態調整等綜合手段,力求做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東部和西部等基本做到認識一致,行動一致,實施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資源保障。
(原載《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0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