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經濟要發展 教育要先行
經濟要發展,教育需先行。他引用梁啟超的話說,振興中華經濟,需先開啟民智,民智未開,何談發展
Ⅱ 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什麼意思
教育優先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戰略決策。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對於「教育優先發展」作了明確的表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大教育投入,發展現代遠程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
強調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強國富民教育。現代世界的競爭,主要是現代科技的競爭。確定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刻反映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地區發展為什麼說教育資源先行擴展閱讀
教育為國家發展的基石。當今世界,知識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人才培養與儲備成為各國在競爭與合作中占據制高點的重要手段。我國是人口大國,教育振興直接關系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振興。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國家實力,才能建設一流國家。
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許多困難,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加劇,使我國的外部需求急劇減少,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公平正義,同樣需要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各類人才。
教育事業涉及千家萬戶,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為群眾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滿足群眾對發展教育的期望,推動教育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更大的發展,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極為關注的「上學難、上好學」的問題,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Ⅲ 「教育先行」的內涵及其根據是什麼
教育先行論的主要根據是: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決定教育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超前於經濟發展;教育周期比較長,要求人才培養必須先於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當代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
教育先行的必然性
1、教育先行是現代科技、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社會,生產對科技的依賴性日益加重。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在科技開發的引導下不斷涌現,技術換代日益頻繁,且科技成果應用於生產的周期愈來愈短。
據統計:第一台機器從1680年發明到實際應用經過了100年,蒸汽機經過了84年,內燃機73年,電話56年,電動機51年,發電機20年,到現代的真空管從發明到應用便縮短為13年,飛機14年,雷達15年,原子彈6年,激光2年。
本世紀中葉發生的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應用等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愈來愈高,新興科技在生產中也日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就要求勞動者所具有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水平也愈來愈高,要求人們受教育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同時,對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愈來愈高。教育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開發新的科技領域,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盡快應用生產實踐,就必須超前培養科研和生產人員。否則,就必將妨礙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和應用,延緩經濟的發展。難怪日本人常說:「教育就是30年後的工業。」
本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許多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進行因素分析,經過多年摸索,他們終於發現了教育對經濟增長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丹尼遜對1948—1969年美國經濟增長進行因素分析,發現教育和知識進展兩種貢獻因素相加,占總增長的39%,是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比擬的。
前蘇聯經濟學家斯特魯米林以受不同教育程度勞動者的工資差別為比率,測算出蘇聯1940—1960年國民收入的增加部分中,有30%要靠提高勞動者的教育程度來取得。正因為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關系如此重大,要想進一步的高度地發展經濟,優先展發教育便勢在必行。
2、教育先行是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知道,教育的直接功能是培養人。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其自身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教育的社會功能則是通過受教育者對社會的服務過程來體現。要培養人,特別是現代人,就必須以最新教育方式方法教給他以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政治倫理道德,使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前沿力量。
人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中已不是單純地以體力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而是以他所掌握的科技在他的精神、審美情趣和體力的支撐下,與越來越多的人造自然之間進行智力物化,且這種智力勞動的變換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頻繁。
現代教育恰恰能發現和培養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使之全面發展,以適應隨之而來的就業機會和社會文化上的變遷。因此,要達到為未來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目的,教育也必須先行。
3、教育先行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受到社會的強有力的制約,並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社會變遷。
在現代社會,教育如何更好地,有效地為未來的社會發展服務,關鍵的一條就是教育自身內部各要素(諸如教育的規模結構、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教育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規定、師資培訓等),必須考慮到今後一段時間的社會發展之所需,這些內部要素得不斷隨著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的發展而作必要的修整。
也就是說,這些東西在現代社會中都具有超前性,它們的整合則形成教育先行的強大內因。
(3)地區發展為什麼說教育資源先行擴展閱讀
先行教育計劃(head start project):
美國政府為低收入家庭3-5歲兒童制定的一項教育計劃。始於20世紀60年代,通過提供教育,醫療,營養,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幫助,使家庭不好的兒童接受合適的教育,發展智力潛能。
教育先行的可能性
主觀方面:當代人們的教育意識日益增強,許多國家頒布了義務教育法(我國是1986年),實施免費強制的義務教育。許多有識之士早已明確地認識到,誰掌握了科技,誰就掌握了勝利。國與國之間的差距,表面上是經濟的差距,實質上乃是科技和人才上的差距,歸根結蒂則是教育上的差距。
可以說,教育是科技,是經濟。鑒於此,許多國家將發展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不惜血本予以高度重視,諸如相繼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從事教育事業等等,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飽嘗了「落後挨打」的苦頭,對發展教育尤為重視,以期通過大量的培養來振興民族經濟,增強國力。
客觀方面:強大的經濟後盾為教育先行提供了豐厚的物質保障。60年代伊始,世界經濟為各國花巨資辦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豐碩的資金投入和先進教育設施的採用大大加快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之迅速走在社會其他事業的前列,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火車頭」。
再加上的由於科學文化和教育自身的變化發展,又為教育先行提供了足夠的內容。據悉,當今世界上的生物學教材每5年就要重寫一次。世界知識更新的周期也越來越短,18世紀為80—90年,19至20世紀初縮短為30年,近50年間又縮短為15年。
如今,一些學科領域中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為5—10年了。知識更新加快和不斷老化,迫使教育內容跟著改變。又由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大發展,不斷地給教育實際工作提供新理論依據和理論指導,使教育方式、方法、內容、結構等更趨科學化、系統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先行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先行
Ⅳ 如何理解教育優先發展是現代社會的普遍規律
所謂教育優先發展有兩個內涵, 其一是社會用於發展教育的投資要適當超越於現有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而超前投入; 其二是教育發展要先於或優於社會上其他行業和部門而先行發展。 因此教育優先發展又可稱為教育超前發展或教育先行。 教育優先發展在當今世界成為各國政府的戰略決策並加以推行, 其理論根據就在於從教育在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定位, 即教育的三性——基礎性、 先導性、 全局性出發。
(1)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一系列要素和機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的, 但從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主體地位的上升、 素質的提高來實現的。 人力資源在社會發展中有著決定作用, 這種決定性和教育本體功能向社會功能的轉變, 為教育的基礎性、 先導性、 全局性的確認提供了理論基礎。 單一科技和經濟的進步並不能導致社會的全面的、 可持續的發展。 教育、 科學、 文化、 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直接推動生產力發展, 促進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 也是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 一切先進的科技與文化、 現實的生產力與非現實的生產力都是由人所創造的, 教育產業是所有其他非 育人產業共同需要的上位產業、 前提產業, 即基礎性、 全局性產業。 由於人力資源在社會發展中有著決定作用, 根據未來社會的需要, 培養未來人, 這就表現了教育對各行各業的先導作用。
(2) 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呈現高速度的態勢, 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知識總量在激增, 知識更新的周期在迅速遞減, 教育周期卻不能因此而縮短。 由於教育對國家和個人的重大作用, 出現了教育時段向兩端的延伸, 這就決定了教育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未來人的超前性。 由此可見, 教育優先發展已是現代社會的普遍規律。
Ⅳ 為什麼要教育先行教育先行的意義
所謂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社會物質生產發展條件之下,為了經濟發展,必須首先發展教育.教育先行是社會發展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教育先於經濟發展的傾向不能說明教育脫離了經濟的決定作用而在獨立發展.
教育先行 - 定義
所謂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社會物質生產發展條件之下,為了經濟發展,必須首先發展教育.[1]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來,使教育在適應現存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適當超前於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的發展.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在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教育投資的增長速度應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二是在教育活動的進行過程中,要為未來的經濟發展需要培養人才,兼顧經濟建設近期與遠期需要.[1]
教育先行 - 內容
其中一是教育投資增長速度應當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二是在人才培養上要兼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近期與遠期的需要,目標、內容等方面適應超前.[1]
教育先行 - 背景
從歷史上看,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漸次表現為滯後、同步和先行三種情況.在生產力不發達的農業社會,教育一般落後於經濟發展;而在機器大工業為主的工業社會里,教育與經濟的發展趨於同步;而在當今正在形成的信息社會里,要求教育超前於經濟發展,也即要求教育先行.[1]
教育先行 - 必要性
隨著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物質生產勞動和其他各行各業的勞動對科學知識和人類智力、能力的需求越來越高,而且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兩方面都要求人們重新認識教育的作用,把教育視為發展現代生產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而且人們也進一步認識到,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經濟的競爭,而經濟的競爭最終要落實到智力和人才的競爭上面.目前世界各國為促進社會發展,均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從未來社會發展需要進行規劃和實施,從人才結構上要求立足於未來社會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及所有制結構等精確的預測上,來確定教育發展的結構和層次.
從教育自身發展特點看,教育具有未來性、周期性長的特點,是為未來培養人才.一個人要想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必須經過長期的教育和訓練,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要求人接受教育的時間會更長.教育必須面向未來,善於從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出發規劃現在的教育,為社會超前培養人才.只有培養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才能促進教育自身的發展.教育必須樹立起超前的觀念,教育投資必須超前增長,必須有超前的師資培訓體系,必須根據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改革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
Ⅵ 如何理解「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據報道,10月18日,中國相關領導人在會議開幕式上發表了講話,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部分,首先談到的就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人才,希望教育事業可以蓬勃發展!
Ⅶ 政治:請你談談教育優先發展的重要性
優先發展教育的重要性 =========================================優先發展教育 為富民升位提供人才支撐
經濟的發展靠科技,科技的進步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內江「重振雄風、富民升位」的進程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沒有教育的大發展,就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就不會有經濟和社會的健康、持續和快速發展。因此,必須優先發展教育,為「重振雄風、富民升位」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
一、正確認識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意義
國運興衰,系於教育。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無論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面,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新成果以及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
優先發展教育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發展先進生產力,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高素質的勞動者必須通過教育來培養;先進文化熔鑄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釋放生命力、發展創造力、增強凝聚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需要教育作後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要實現個人的最大發展,而人的發展與教育息息相關,民族的前途命運更依賴教育的發展進步。「三個代表」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根本點,實踐「三個代表」,必須發展教育,必須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優先發展教育是經濟實現騰飛的重要動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許多國家的高速發展都與優先發展教育有關,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日本的近代化》一書中曾將日本近代化的主要動力歸結為優先發展教育。經濟發展的差距,從根本上講是知識和人才的差距。知識和人才方面的落後是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現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靠知識和人才,社會財富日益向擁有知識和科技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聚集。知識和人才缺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嚴重,而知識的生產、傳播、分配和使用,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因此,優先發展教育,提高知識水平和人力資源質量,使潛在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是提升競爭實力,實現經濟騰飛的動力所在。
優先發展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環節。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小平同志認為,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擔負著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發展教育不僅是經濟持續增長、科技發展創新、社會全面進步的必要條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必由之路。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豐富的大國,人口佔世界的21%,勞動力佔26%,熟練勞動力17.5%,是世界上其它國家所不具有的優勢。但我國現階段人才的總量、結構和質量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和復合型人才短缺。我國目前初中畢業升學率僅為52.6%,尤其是中部地區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徘徊在45%左右,人均受教育約為8年。長此以往,我國將會積聚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勞動者,內江市的情況也不樂觀,因此,加快人力資源開發進程已刻不容緩。要通過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為富民升位提供人才支撐。
優先發展教育是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經濟和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教育提高公民素質和培養大量人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指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後,不光有科技的力量、物質的力量,還要有精神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而教育不僅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傳播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文化知識, 喚起社會團體和廣大公眾對可持續發展的參與,而且能培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專門化人才,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所以,教育對於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極為重要,優先發展教育是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
二、積極探索優先發展教育的有效途徑
教育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重振雄風、富民升位」的進程中,承擔起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的重任,承擔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任,承擔起培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專門化人才的重任,充分起到「先行」、「基礎」、「前沿」、「全局」等方面的作用,就必須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從認識上、政策上、資源上、管理上給予真正的重視和扶持。
(一)更新教育觀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對發展教育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就難於落實。目前,一些地方、一些人對教育的認識不夠,有的認為教育是軟任務,見效慢,可抓可不抓;有的認為教育受經濟制約,要等經濟發展了再來發展教育;還有的地方經濟發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滯後,很不協調。因此,優先發展教育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三種觀念。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要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二是樹立統籌發展的觀念。統籌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要克服單純以經濟收入和經濟增長衡量發展水平的觀點,在抓經濟的同時抓教育,統籌經濟社會的發展,找准教育事業與經濟建設的結合點,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三是樹立教育是基礎的觀念。當前,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等綜合國力競爭實力的增強,教育都具有基礎性地位,對國民經濟都具有全局性、先導性的影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認認真真地把教育當作基礎性和先導性的工作來抓,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把教育作為大事來優先考慮,營造一種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重視教育的環境和氛圍。
(二)強化黨政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教育優先發展,主要是通過黨委、政府宏觀調控來完成。黨委、政府對優先發展教育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一是領導責任。優先發展教育有經費問題、體制問題、師資問題,但核心是加強領導問題。黨委、政府在規劃決策本地區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時,必須將教育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優先安排部署。制定教育吸納民間資金的有關政策,宏觀調控各類學校協調發展。二是投入責任。教育的產品是人才,教育的投入與人才素質的培養是成正比的,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是在正比的,增加教育投入是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政府必須不斷增加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並根據公共教育財政體制投入的要求,調整教育支出結構,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公平的學校資源分配製度和貧困生助學制度,堅持對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和困難群體進行傾斜。三是督查責任。政府應建立科學的評估督導機制,嚴格按照〃督查-評估-指導-整改〃的程序,對教育教學質量、教育收費、安全工作等進行檢查、評比、督促,做到督政與督學相結合、綜合督導與專項評估相結合。四是協調責任。黨委、政府應圍繞大局、突出重點,統籌協調政府各方面關系,徹底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為教育發展營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同時,要建立和完善領導幹部尤其是黨政主要領導深入學校及教育部門調查研究的制度,全面准確地了解教育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增強領導教育事業的能力。
(三)優化資源配置。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有加大籌資力度和開辟新渠道的問題,也有避免資源浪費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問題。搞好結構布局調整是優先發展農村中小學的前提。政府應根據農村教育的實際,進一步加大學校布局的調整和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堅持做好四方面工作,推進中小學標准化建設。一是將布局調整與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推進農村城鎮化、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等工作有機結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做好規劃。二是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的原則,撤並規模小、效益低的村小和鄉鎮以下的初中,使農村中小學規模適度、資源配置合理,辦學規模效益提高。三是在布局調整過程中加強學校建設,通過調整建設一批規模適度、辦學條件達標的規范化學校,加強城鎮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的輻射,提高優質教育資源在受教育人口中的覆蓋率。四是採取措施解決好農民子女就學在交通安全、食品衛生安全、寄宿生活費用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防止因布局調整而出現學生輟學。
(四)深化體制改革。長期以來制約教育優先發展的掣肘環節,主要是投入總量不足,但是也有教育自身效益不高的問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是否優先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校長和教師隊伍。實現師資隊伍的均衡,根本出路在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促進人力資源的優化。要以打造名師、名校、名校長這個「三名工程」為載體,積極推行中小學校長聘任制、中層幹部競爭上崗制、教師全員聘任制,建立和完善促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和輪崗任教的制度,實行區域內重點學校和其他學校之間校長和骨幹教師的統籌調配,加快教育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四是深化教學改革。加快中小學課程和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通過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構築現代化教育的信息平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
Ⅷ 為什麼要優先發展教育
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是教育。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大力發展、長期投入。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靠知識、靠人才。知識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
我國在教育事業上投入力度非常大,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力爭每個孩子有學上,能上好學。
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是強國之基,興國之要,民生之本。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希望、是力量;對於個人來講就是未來、是夢想、是光明前途,所以要優先發展教育。
Ⅸ 為什麼國家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核心、最關鍵、最基礎的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前提和保證,教育強才能百業強,教育興才有百業興,教育現代化才能實現全面現代化。以人為本,核心是人的發展,是人的素質的提高,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人才的搖籃,人類社會要生存、發展,生活質量要提高,離開了教育都無從談起,因此,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已經是全人類的共識。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上如果出了問題,也就決不僅僅只是影響當前的利益,而是關繫到千秋萬代,關繫到民族的興衰,影響的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寄託於教育。教育興國、教育立國、教育強國已成為全黨全民的共識。強國必先強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國家。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經濟網-為啥「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Ⅹ 為什麼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未來;教育傳承過去、造就現在、開創未來,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已經成為全黨、全國的高度共識。
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有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因此,行動的方向更加明確,前進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民族興。教育不僅關乎個體發展,家庭幸福,而且關乎國家強盛,民族復興。
(10)地區發展為什麼說教育資源先行擴展閱讀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對於「教育優先發展」作了明確的表述:全面實施素質教;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大教育投入;發展現代遠程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強調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強國富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