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寒區水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股市交易總成本多少 2025-05-18 02:56:54
資源股後市會怎麼樣 2025-05-18 02:56:20
變動成本直接材料是什麼 2025-05-18 02:44:56

寒區水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8-01 17:58:45

⑴ 南極冰蓋儲存的水資源佔地球淡水

南極冰蓋儲存的水資源佔地球淡水72%。

南極冰蓋儲存的水資源佔地球淡水資源的72%。地球的淡水資源僅佔地球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2%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而南極又佔了兩極冰蓋的90%。南極被人們稱為第七大陸,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南極大陸的總面積為139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和印巴次大陸面積的總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為2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南極洲蘊藏的礦物有220餘種。2020年2月9日,南極洲西摩島上的氣象站記錄到20.75℃高溫的消息。

南極的特點:

南極雖然純凈、美麗,但卻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溫和、友善。南極素有「寒極」之稱,僅有冬、夏兩季之分。每年4月~10月為冬季,11月至次年3月為夏季。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25℃左右;而在東南極,南極高原海拔3500米的地方,年平均氣溫大致為-55℃~-60℃。1983年7月20日,前蘇聯的「東方」站記錄到的南極最低氣溫為-89.2℃。這樣的溫度能使一杯滾燙的開水潑向天空,落下來就是冰碴。

氣象專家效存德說,南極是海洋環繞的大陸,從邊緣到定點最高點是一個饅頭狀,所以在冰蓋上沿海常年刮著下降風,在冰蓋的腹地氣溫非常低,domeA的年平均氣溫是零下58.5度,是地球最冷的地點。

南極的低溫現象,除了緯度高,太陽不能直射外,根本原因在於南極冰蓋將80%的太陽輻射反射掉了,致使南極熱量入不敷出,成為永久性冰封雪覆的大陸。

除了低溫、寒冷,南極還可稱之為「風極」,我們常說的12級台風的風速是32.6米/秒,而南極最大風速達可達80~100米/秒,能輕而易舉地把200多公斤的大油桶拋到幾千米以外。由於南極大陸常年覆蓋著厚厚的積雪,所以暴風和雪暴常常會相伴而行。

南極是個冰雪覆蓋的高原大陸,四周被大洋環繞,常年受極地高壓控制,陸地氣溫比四周海洋低得多,尤其在冬季,陸上氣壓與海洋氣壓的差值也隨之加大。風速的快慢,與氣壓大小的差別密切相關,氣壓差別越大,風速也越快。南極冰蓋上堆積的冷空氣在到達南極高原邊緣的陡坡地帶時,隨地勢迅速下降而迅猛下瀉,這樣就形成了南極大陸沿岸的特有風暴。

別看南極大陸到處是冰雪覆蓋,大陸周圍是遼闊的海洋,南極內陸還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之一。南極內陸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降水僅幾毫米,並不比撒哈拉沙漠中多;因此,南極大陸還有「白色沙漠」之稱。

由此可見,「寒極」、「風極」、「白色沙漠」和「冰雪世界」是南極氣候的四大特點。南極作為地球上兩個最大的冷源之一在不斷地調節我們整個地球的氣候,特別是工業化社會後的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使得南極的科學考察和保護南極變得更加迫切。

⑵ 黑河流域現狀水資源

黑河流域水資源主要形成於山區,耗散於平原,水資源以降水、冰川融水、地表水徑流、地下水等多種形式存在,地表水與地下水呈現出大數量的相互轉化。

2.1.1冰川資源及對山區河流的補給作用

祁連山區是現代冰川集中發育地區之一。冰川猶如一座巨大的「高山固體水庫」,具有多年調節河川徑流量的作用,是黑河流域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存在形式。據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多年研究成果,上游源頭分布有大小冰川1078條,覆蓋面積410.55km2,冰川儲量接近河川徑流量的10倍,年補給河流的冰川融水量約2.979×108m3,約占河徑流量的9.3%,具有「高山多年調節水庫」的作用(表2.1)。

據中國科學院冰川地質研究所資料,流域內最大的冰川屬「七一」冰川,面積達到3.04km2,1956~1974年定位觀測,19年間冰舌末端退縮40m,平均每年2.1m,總面積減少0.024km2。1975年以後退縮速度有所減緩,1975~1984年10年退縮了10m,平均每年1.1m,面積減少0.0047km2

表2.1 黑河流域祁連山冰川及其冰川融水徑流量

2.1.2黑河流域地表水資源

黑河流域的山區有代表性的主要河流為黑河、梨園河、北大河、洪水河、洪水壩河、大堵麻河、山丹馬營河等35條常年性河流。由於河川徑流由降水、地下水和冰雪融水混合組成,河川徑流年際變化相對比較穩定,沒有明顯減少和增加趨勢。但各大、小河流皆存在年際間豐、枯變化和年內分配不均的特徵。地表徑流的年內分配受降水、產流條件的影響,時空差異較大,一般從上年的10月開始呈退水趨勢,翌年2月為徑流的枯水期,10~2月徑流量占年徑流的15.9%,從3月份開始,隨著氣溫的升高,冰川融化和河川積雪融化,徑流逐漸增加,至5月出現春汛為徑流的平水期,3~5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14.5%,6~9月是降水最為集中的季節,而且冰川融水也多,是徑流的豐水期,6~9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9.6%,最大兩個月出現在7~8月份。最枯四個月徑流一般出現在12~3月份,最豐四個月徑流是最枯四個月徑流的2~10倍以上,而且流域的控制面積越小,徑流的集中程度也越高。

黑河是黑河流域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10009km2,在鶯落峽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徑流量15.89×108m3,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流量的42.8%;據黑河鶯落峽站1945~1998年水文系列資料分析,最大年徑流量23.1×108m3,出現在1989年;最小流量為11.06×108m3,出現在1973年,豐水年和枯水年河源來水量相差2倍。山口以下進入張掖盆地,自產徑流也很少,大部分水量被引用,流經正義峽後,經鼎新灌區進入內蒙古,稱為額濟納河,在下游狼心山處分為東西兩支,最後匯入居延海。

北大河(其上游也稱討賴河)是黑河流域第二條大河,流域面積為6883km2,在冰溝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年徑流量6.23×108m3,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的16.7%;山口以下進入酒泉盆地,自產徑流很少,經北大河灌區引用後,匯入鴛鴦池和解放村水庫,再經金塔灌區引用,現已無水進入黑河幹流。

梨園河是黑河流域第三大河流,流域面積2240km2,在梨園堡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502×108m3,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的6.7%;出山口以後進入張掖盆地,經臨澤灌區引用後,余水在臨澤縣鴨暖鄉匯入黑河。

通過上述分析,黑河流域地表徑流匯水總面積27500km2,在不同保證率的條件下分析計算出年徑流量分別是:當P=25%時徑流量為41.8514×108m3/a,P=50%時徑流量為36.7254×108m3/a,P=75%時徑流量為30.9199×108m3/a,P=95%時徑流量為27.3795×108m3/a,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7.687×108m3/a(表2.2)。

2.1.3黑河流域地下水資源

2.1.3.1山區地下水資源

(1)祁連山區地下水資源

基岩山地:祁連山區主要以變質岩系為主,碳酸岩和碎屑岩分布范圍相對很小,所以均按基岩裂隙水對待;按傳統計算方法,將海拔大於3650m劃為凍結區。海拔小於3650m地帶,地下水年徑流時間取365天;海拔3650~4500m地帶,年徑流時間取165天;大於4500m地帶年徑流時間取150天。計算結果,祁連山山地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資源量為64398.37×104m3/a(表2.3)。

山間盆地:根據1999年甘肅省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報告資料,黑河流域上游祁連山區共有10個山間盆地(表2.4),地下水補給量為8.126×108m3/a,扣除重復量後,山間盆地天然資源量為6.136×108m3/a。

由以上計算,黑河流域祁連山區多年平均天然資源量為12.576×108m3/a。

(2)走廊山脈及北山山區地下水資源

黑河流域北部山區有金塔以北的馬鬃山及中部的大黃山、龍首山、合黎山等。除大黃山外降水較少,山地地下水資源貧乏。根據甘肅省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報告資料,計算黑河流域走廊北山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資源量為10902.34×104m3/a。

綜上所述,黑河流域山區地下水天然資源量為13.666×108m3/a;在徑流出山口之前,絕大多數轉化為地表水流,只有1.6137×108m3/a通過側向徑流補給中游盆地第四系孔隙含水層。

表2.2 黑河流域出山河流特徵統計表

表2.3 祁連山基岩山區地下水資源計算表

2.1.3.2黑河流域平原區地下水資源

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區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水文地質盆地組成。中游盆地包括山丹大馬營盆地、張掖盆地、鹽池盆地、酒泉東盆地和酒泉西盆地,下游盆地包括金塔盆地、鼎新河谷盆地和額濟納盆地。

表2.4 祁連山山間盆地地下水資源

(1)計算方法的確定

黑河流域平原區河水、灌溉水的入滲是地下水補給的主體,蒸發和泉水是消耗的主要形式,中游盆地表現為「徑流—排泄」相平衡,下游盆地為「徑流—蒸發」相平衡,本次地下水資源評價以水文地質盆地為基本單元,同時考慮到主要補給要素統計的方便和將來調控的便利,將盆地內的灌區作為均衡亞區,均衡期選定為1999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均衡方程式為

(Q+Q雨洪+Q+Q+Q+Q降凝+Q側入)-(Q+Q+Q+Q側出)=ΔQ

式中

Q———洪積扇帶河道滲入量(108m3/a);

Q雨洪———雨洪水滲入量(108m3/a);

Q———溝谷潛流量(108m3/a);

Q———渠系水滲入量(108m3/a);

Q———田間水滲入量(108m3/a);

Q降凝———降水及凝結水滲入量(108m3/a);

Q側入———斷面側向流入量(108m3/a);

Q———泉水溢出量(108m3/a);

Q———人工開采量(108m3/a);

Q側出———斷面側向流出量(108m3/a);

Q———潛水蒸發及植物蒸騰量(108m3/a);

ΔQ———儲存量的變化量(108m3/a)。

1)降水及凝結水入滲:降水入滲發生在水位埋深小於5m地帶,降水滲入量計算採用公式

Q=F·λ

式中

Q———降水滲入量(108m3/a);

F———接受降水滲入的面積(km2);

λ———有效降水滲入強度(表2.5)。

2)田間水入滲:田間水入滲僅發生於水位埋深小於10m地段,計算公式:

Q=Q0

式中

Q———田間水滲入補給量(108m3/a);

Q0———田間凈灌溉定額(m3/畝);

F———灌溉面積(畝);

α———田間灌溉滲入系數(表2.5)。

3)渠系水入滲:計算公式

Q=Q(1-α)(1-β)

式中

Q———渠系水滲入補給量(108m3/a);

α———渠系利用率,採用1999年水利年報數據;

Q———渠首引水量(108m3/a),採用1999年水利年報數據;

β———包氣帶消耗系數(在細土平原取0.1,在山前戈壁平原取0.2~0.3)。

4)河水入滲:河水入滲量利用甘肅省地礦局水文二隊《黑河幹流中游地區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勘察研究》報告中的計算成果。

5)溝谷潛流量:溝谷潛流量利用了甘肅省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1983~1986年完成的1∶20萬山丹幅、張掖幅、平川幅、高台幅、酒泉幅「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中的計算成果。

6)雨洪滲入量:計算公式

Q雨洪=F·X·N·λ

式中

Q雨洪———雨洪水滲入量(108m3/a);

F———匯水面積(km2);

X———有效降水量(mm);

N———洪流率;

λ———洪流入滲率。

其中N、λ選自甘肅省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1983~1986年完成的1∶20萬山丹幅、張掖幅、平川幅、高台幅、酒泉幅「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中的計算成果。祁連山區:X=41.12mm,N=1.0,λ=0.6;北山區:X=26.18mm,N=0.7,λ=0.15。

7)斷面側向流入(出)量:計算公式

Q=B·T·I·sinα·365

式中

Q———斷面流量(108m3/a);

B———斷面長度(m);

T———導水系數(m2/d);

I———水力坡度(‰);

α———地下水流向與斷面間的夾角。

8)潛水蒸發及植物蒸騰量:潛水蒸發僅發生於水位埋深小於10m地段,計算公式

Q=F·C·d式中

Q———潛水蒸發蒸騰量(108m3/a);

F———不同水位埋深區面積(km2);

C———潛水蒸發強度(mm/a);

d———植物蒸騰折算系數。

中游和金塔盆地植物蒸騰折算系數見表2.5;額濟納盆地蒸騰量計算採用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1998年現場觀測數據,按遙感解譯及實地調查植物分布密度測算(表2.6)。

表2.5 黑河中游流域平原區水文地質參數選用值

表2.6 額濟納盆地主要植被蒸騰強度觀測值和蒸騰量計算結果

9)泉水溢出量:採用甘肅省地礦局水文二隊1999年瞬時實測流量,按泉水動態觀測及正義峽水文站枯季流量推算全年溢出量及區域分布。

10)機井開采量:採用1999年甘肅省地礦局水文二隊實際調查數據。

(2)黑河流域平原區地下水均衡

均衡計算中還參考了1999年甘肅省水文地質二隊完成的《甘肅省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報告》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黑河額濟納盆地地下水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勘查》報告。

經計算流域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32.64×108m3/a,其中東部水系地下水補給量為24.40×108m3/a,中部水系地下水補給量1.31×108m3/a,西部水系地下水補給量7.04×108m3/a。東部水系張掖盆地地下水補給量為13.53×108m3/a,鼎新河谷盆地地下水補給量為1.96×108m3/a,額濟納旗平原地下水補給量7.94×108m3/a。西部水系酒泉西盆地地下水補給量為1.61×108m3/a,酒泉東盆地地下水補給量為5.54×108m3/a,金塔盆地地下水補給量1.54×108m3/a。平原區總排泄量為37.50×108m3/a,均衡差為-4.86×108m3/a,負均衡結果與流域平原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實際情況相符合(表2.7、表2.8、表2.9)。

(3)地下水資源評價

依據黑河鶯落峽1944~2002年多年徑流量資料分析,1999年黑河徑流量為15.91×108m3/a,相當於P=46.67%時的來水量,較59年多年平均值15.89×108m3/a多0.02×108m3/a,可以認為1999年計算的流域地下水補給量可代表現狀水利化水平時的地下水資源量。由此得出流域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32.64×108m3/a,其中東部水系地下水資源量為24.40×108m3/a,中部水系地下水資源量1.31×108m3/a,西部水系地下水資源量7.04×108m3/a。

2.1.4黑河流域水資源總量

根據上述計算,黑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取出山河川徑流量的多年平均值,即37.687×108m3/a(表2.2);地下水資源量取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32.6372×108m3/a(表2.7~表2.9)。流域內的河水入滲量、地下水溢出量、渠田水入滲量等均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復量,為26.9051×108m3/a。流域總水資源量應為出山河川徑流量與側向地下水徑流量及平原區降水和凝結水入滲補給量之和值,為43.4191×108m3/a,其中中游平原區為40.2649×108m3/a,占總資源量的93%,下游平原區為3.1536×108m3/a,占總資源量的7%(表2.10)。

2.1.5中游盆地不同時期地下水資源對比分析

2.1.5.1典型年地下水資源評價對比

流域水資源在20世紀60~70年代,甘肅地礦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曾經對黑河中游的張掖、酒泉盆地第四系鬆散含水層的地下水補給資源做過概略的計算。限於當時的技術方法,對其計算精度有一定的限制,結果僅供參考。1977年甘肅省地礦局地質科學研究所在對河西走廊水文地質條件歸納總結的基礎上,系統計算與評價了走廊平原張掖和酒泉盆地地下水資源的均衡變化,計算精度較高,結果較為可靠。近20多年來,黑河流域水利化程度日臻完善,渠系輻射面不斷擴大,渠系利用率大幅提高,再加上地下水開采規模逐年不斷擴大,對地下水研究程度亦有所提高。伴隨著水資源利用分布格局的改變,黑河流域平原區地下水資源不斷變化並趨於減少。從1967年、1977年和1999年三個不同時期地下水資源量進行對比分析看出如下特點:

(1)地下水天然補給量呈減少趨勢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和現狀年整個張掖盆地(包括大馬營和山丹)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分別為16.617×108m3/a、16.283×108m3/a和10.931×108m3/a,現狀年比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分別減少了約34%和33%(表2.11),補給項減少的主要項目是河道水入滲和渠系水入滲兩個量,其他補給項相對穩定。

表2.7 黑河流域平原區地下水均衡計算成果表

續表

注:1.側向流入中含祁連山溝谷潛流。2.合計中已扣除盆地之間重復的側向流入(出)。3.括弧內數值為泉水入滲及引泉灌溉的重復入滲量。

表2.8 1999年黑河流域平原區地下水均衡統計表

表2.9 1999年黑河流域平原區主要盆地地下水均衡統計表

表2.10 黑河流域水資源總量

(2)泉水溢出量逐年衰減

20世紀60年代張掖盆地泉水溢出量為13.547×108m3/a,70年代變為12.073×108m3/a,而1999年泉水溢出量減少到8.630×108m3/a,分別減少了36%和29%。衰減的主要原因是補給量的減少和人工開采量的不斷增加,而補給量的減少是渠系截流和水庫蓄水所致。

(3)地下水開采量增加

20世紀60年代流域地下水處於未開采狀態,到70年代地下水開采量為0.388×108m3/a,而1999年盆地地下水開采量增加到1.996×108m3/a,是70年代的5倍。

從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不同時期地下水均衡成果看出,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和泉水溢出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河水入滲量、渠系田間入滲量減少引起的。張掖盆地河水入滲量60年代為6.452×108m3/a,70年代為7.417×108m3/a,這兩個時代變化基本不大,而1999年減少到4.168×108m3/a,於70年代相比較減少了44%,渠系田間入滲量70年代是7.442×108m3/a,1999年為5.103×108m3/a,相比較減少了近32%。

2.1.5.2不同時期主要補給項對比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黑河流域中游地區地下水補給量的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河水入滲補給和渠系入滲補給減少引起的,對比20世紀50年代到1999年的河水入滲補給量、渠系入滲補給量隨時間的變化(表2.12、圖2.1)。其中50~70年代的數據主要依據《河西走廊地下水資源分布規律及合理開發利用報告》,80年代數據來源於《黑河幹流中游地區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勘察研究》,90年代主要依據縣市水文地質調查資料。從表2.12可以看出,由50年代到1999年減少了近59%,變化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五六十年代基本接近,為第一階段,七八十年代為第二階段,90年代為第三階段,1999年為第四階段;變化較大的是20世紀80年代至現在。

20世紀60年代渠道有干砌卵石渠、漿砌卵石渠、混凝土渠和未襯砌的天然卵石渠、土渠數種,南部山前平原以干砌卵石渠為主,北部平原以土渠為主。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是流域灌溉面積發展最快的時期,水資源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乾渠和支渠採用漿砌卵石渠,部分支渠和斗渠採用混凝土渠和漿砌卵石渠。90年代以後到目前輸水渠道有了很大的發展,輸水渠道以防滲的漿砌卵石渠和現澆混凝土渠為主,同時逐漸向下游輸水,渠系水利用率提高,輸水過程中滲漏損失消耗減少幅度更加明顯。

表2.11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不同時期地下水均衡對比表

注:1.側向流入中含祁連山溝谷潛流。2.合計中已扣除盆地之間重復的側向流入(出)。3.括弧內數值為泉水入滲及引泉灌溉的重復入滲量。4.1999年河水入滲量包括雨洪入滲,側向流入量包括溝谷潛流量。

表2.12 黑河中游盆地不同時期河水和渠系水入滲補給量對比表

圖2.1 黑河中游盆地不同時期河渠水入滲量曲線

⑶ 氣候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候的變異性變得越來越極端,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也在不斷地上升。氣候變化改變了水文循環,其變化趨勢對世界水資源的管理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氣候變化對寒區水循環的影響包括對降水、蒸散發、徑流、降雪與積雪面積、冰川和凍土等方面的影響:近百年來,全球降水在波動中略有增加;在北半球水面蒸發量呈逐步減少的趨勢,徑流量及其時空分布發生了巨大變化;全球以積雪形式的降水越來越少,且積雪面積越來越小;冰川出現加速退縮的現象。隨著全球變暖,多年凍土融化,導致活動層厚度有明顯增大趨勢。所有現存的模型都表明了一個更暖的未來世界。為降低地球各圈層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需要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建立更精確的氣候預測模型,提高水資源管理者的技術水平等手段來提高系統的適應能力,以解決人類的水資源需求問題。

⑷ 亞洲的氣候和水資源有哪些突出特徵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⑸ 青藏地區氣候寒冷乾燥,降水少,為什麼水資源豐富,並成為大江大河發源地

1.冰川融水
2.雅魯藏布江的水資源挺豐富

⑹ 冰川凍土的期刊內容

內容有:冰、雪、凍土的性質、過程及其控制;冰凍圈的資源與環境;冰凍圈與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寒區水文水資源;寒區生態與建設;全球變化;寒區工程與減災、防災;寒區生物學;先進技術的應用。
主要欄目有冰凍圈與全球變化、寒區工程和技術、寒區水文水資源、寒區生態與建設、寒區生物學。

⑺ 我國東北地區含著哪些資源

東北地區的資源豐富,對於發展重工業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東北地區位於我國東北的角落上,是我國的雞頭位置。東北地區的面積非常大,氣候條件也相對復雜和多樣化。東北的絕大部分都是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呈現出典型的季風性特點,降水比較集中在夏天時候。但是由於處於緯度比較高的地區,所以東北的冬天特別寒冷,常常能夠達到半年還久。受到這種氣候的影響,東北的有些地方的熱量不足,達不到發展農業的基本要求。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氣候,使得東北地區的林業特別發達。冬天的時候,由於氣溫比較低,天氣比較寒冷,東北經常下大雪,這樣就能夠儲存大量的雪水,為樹木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水資源,非常有利於當地林業的發展。除了東北地區各大山脈中自然生長的植被以外,當地的政府還投資進行了大量的人工種植以減輕大量的砍伐樹木對於生態平衡的破壞。
如果用一句話還形容東北地區的話,有一句話非常的合適,那就是山環水繞了。在東北地區,有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兩個大山脈為東北地區提供了大量的森林資源。除了這種豐富的山脈和植被資源,東北地區也是我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和南方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文特點不一樣,東北地區的水資源呈現出大開大合的特點,以大江和海洋為主。在東北地區最出名的三條河流就是黑龍江、烏蘇里江以及鴨綠江。這些河流對於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意義非常重大,一方面為農業、工業以及林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水資源。另一方面在這些河流的作用下,沖擊形成了東北地區比較主要的平原,例如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等等都是在河流的沖擊作用下形成的。雖然說森林資源和水資源都處於全國的領先水平,但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資源還是礦產資源。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呈現出三個特點,一個是儲量豐富,一個種類齊全,還有一個就是埋藏不深、易於開采。東北地區的礦產有石油、鐵礦、銅礦、鉬礦以及金礦等等。

⑻ 中國有哪些高寒山區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內蒙高原.北疆阿爾泰山南疆帕米爾高原,阿爾金山昆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