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和經濟優勢
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當務之急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況愈益突出。一方面,文化事業總體實力不強,結構不合理,機制不健全,受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不少文化企事業單位缺乏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文化領域一些深層次問題和體制性障礙日益凸顯出來。解決這些長期積累的問題,惟一的出路在於改革。《決定》指出:要「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逐步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革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主要是管方向、管幹部、管領導班子建設、管重大事項決定。進一步轉變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實行政企、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增強服務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積極培育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微觀組織。
第二,以增加投入、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要增加國家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對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群藝館建設的投入,加強社區和居民小區文化設施建設,滿足廣大群眾就近、經濟和有選擇地參加文化活動的需要。在農村,要加強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設。要大力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堅持在發展中搞活,在搞活中發展,不斷提高為群眾服務的水平。
第三,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抓好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以改革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為重點,培育市場主體,面向群眾、面向市場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一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國有和國家控股的文化企業。要對文化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以骨幹文化企業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推進集團化建設,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微觀主體,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第四,健全文化市場體系,規範文化市場秩序。要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進一步理順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加強文化市場法制建設,統一文化市場管理規則,實行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嚴厲打擊盜版、非法出版、非法營銷等不法活動,進一步整頓文化市場秩序。
第五,健全對外文化交流機制。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步驟、有選擇地擴大對外開放。探索建立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和先進技術,抵制腐朽文化,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格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重點扶持一批文化企事業單位,做大做強一批對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鼓勵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擴大文化產品出口份額,使我國文化產品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❷ 如何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文化傳承創新文化建設基本內容文化發展繁榮基本規律 華民族具悠久歷史優良傳統華優秀傳統文化於凝聚團結全各族民起著重要紐帶基礎作用其諸本講究誠信強調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今改革放文化建設仍重要資源傳承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弘揚民族精神於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豪使全民始終保持奮發、昂揚向精神狀態實現華民族偉復興具特別重要意義 先進文化健康科向代表未發展向推社前進文化類文明進步結晶影響精神靈魂滲透於社各面否擁先進文化否代表先進文化前進向決定政黨、家民族素質、能力興衰社主義現代化應該繁榮經濟應該繁榮文化先進文化凝聚激勵全各族民重要力量源於華民族五千文明史植根於特色社主義實踐具鮮明代特徵 文化民族靈魂血脈民族集體記憶精神家園體現民族認同、歸屬反映民族命力、凝聚力失民族文化傳統同浮萍沒根同流浪者失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民族賴存基礎繼續發展前提其重要性言喻類已經進入21世紀第二十何應全球化沖擊何激烈文化競爭存與發展核文化創新創新民族進步靈魂家興旺發達竭力種文化息源水即使優秀文化傳統要適應代需要實現現代性創造性轉化同融入民主精神、科精神、市場精神、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代民族文化新篇章賦予其新內涵與力 特色社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社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發展道路悠悠古韻與勃勃機機結合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內統傳承基礎創新命兩者偏廢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現代化、化、社化、教育化、中國絡化 傳承與弘揚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套具體做合適路徑華文化具悠久歷史五四文化面總看破立少近百文化討論看些相同主題幾乎幾重新提起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兜圈結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面我已經沒少間再猶豫彷徨要娃娃抓起基礎典籍著手基本文明禮儀規范做起文化建設面做扎扎實實工作—— 現代化現代化主要指現代化科技手段華民族五千文明積累極豐富文化遺產既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投入特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文化瑰寶 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規范培育與善、樂於助道德情見利思義、顧全局行准則形相互尊重、禮讓寬容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協商、我、我社風尚創造關、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義社氛圍 社化使華文化走入社區社改造發展具濃郁民族特色民間風俗禮儀展豐富、健康益民間民俗文化保持華民族共精神記憶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華文化、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傳統文化教育各科課程都要結合科特點融入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全廣泛展典籍誦讀 中國絡化要華文化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中國絡技術結合起使中國絡傳播華文化重要載體使更解傳統文化喜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者傳播者 傳統文化復雜矛盾體需要具體析要全面認識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其糟粕使與代社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代性 特色社主義偉實踐進行文化創造倡導發展先進文化 特色社主義偉實踐代文化建設基礎特色社主義偉實踐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科發展主題必須抓住利用我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經濟建設同自覺文化繁榮發展作堅持發展硬道理、發展黨執政興第要務重要內容作深入貫徹科發展觀基本要求進步推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建設協調發展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放、推科發展、促進社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力、輿論支持文化條件 建設社主義核價值體系根本任務社主義核價值體系興魂社主義先進文化精髓決定著特色社主義發展向必須社主義核價值融入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黨建設全程貫穿改革放社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產傳播各面堅持用社主義核價值體系引領社思潮全黨全社形統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位堅定特色社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主義核民族精神改革創新核代精神樹立踐行社主義榮辱觀 滿足民精神文化需求發點落腳點要維護民群眾文化權益滿足民群眾層面文化需求讓全體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民群眾文化發展主體文化消費主體文化發展繁榮僅要體現文化發展良環境氛圍才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民群眾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民群眾呈現良精神風貌文化形象 改革創新力要更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斷激發民群眾文化創造力推社主義文化發展繁榮
❸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❹ 客家文化產業如何實現文化資源的轉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流行音樂、客家童謠、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詩文、客家歷史
❺ 如何開發歷史文化名城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資源
出書,搞旅遊
❻ 怎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1、深入挖掘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斷提高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質量和水平。
文化遺產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們無一不在訴說著我們民族的偉大和文明的燦爛,體現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對中國人民來說,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代中國社會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撐。世界文化遺產地和博物館一樣,都是利用文化遺產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思想、文化、歷史、藝術和科學知識等方面教育的重要場所。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其教化作用,為提高民族素質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服務,這是我們文化遺產工作的根本使命和職責。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多具有十分厚重而富於表現力的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總起來看,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宣傳、展示和服務也是比較好的。但是如果以「世界一流的遺產,世界一流的保護、管理和服務」作為標准來衡量,差距顯而易見。現在一些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宣傳、展示,往往缺乏歷史的深度和科學的嚴謹,缺乏生動的細節和藝術的表現;或是為招攬遊客而隨意編造,形同兒戲,表面上的熱鬧有餘而對遺產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的揭示、說明不足,或是見物不見人,或是見人而不見其精神,或是人、物兩不見。既不能感動人,也不能愉悅人,教育人也就無從談起。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和對宣傳展示工作的忽視最為主要。一些同志不明白,如果我們只注重了對物質文化遺產物質層面的保護而忽視了對其精神層面的研究、整理、分析、評介、展示、宣揚;如果我們只能讓人看到遺產的表面和外部形態而不能使人了解其內在的精神實質和珍貴價值,那就不僅僅是我們工作的失職和不力,而且還會影響到我國文化遺產在現實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影響到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影響到我們當代文明與文化的建設。我們必須嚴肅地看待這個問題,正確對待尊重歷史和服務現實的關系,正確處理加強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既堅定不移地擔當悠久歷史的守護者,又努力成為新文化的建設者。
為此,我們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創新的思維去開拓局面。要看到當前工作中的差距,更要看到我們的巨大潛力,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對文化遺產的研究、宣傳、展示之上,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提供更為優質和周到的服務。總之,要善於運用我們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為建設當今適應時代需要的和諧文化添磚加瓦。
2、遵守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國際准則,履行作為成員國的義務和承諾,同時積極探索、總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利用工作的規律、標准、措施和辦法,為豐富和推進全球的世界遺產事業做出我們的貢獻。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事業,圍繞著世界遺產保護而形成的一些理念、觀點、技術甚至規章和傳統,是全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者智慧的結晶,不僅具有較為完善的體系和較強的先進性,同時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普遍的指導意義。中國的世界遺產不能脫離國際准則的規范和指導。我們每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都必須要放在國際准則之下考量,必須經受得住國際社會的檢驗,必須符合國際規則的要求。同時,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在遺產保護、管理、利用方面的經驗、技術和方法,不斷提高我們的管理水平和保護水平。所有世界文化遺產單位都應該成為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具有樣板和示範作用的首善之區。
眾所周知,世界遺產事業的最初設計和提出,主要是在總結西方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完成的,它的發展與完善也曾經主要由西方國家所主導、所推動。但是隨著世界遺產事業在全球的推廣,情況在逐漸發生變化。今天的世界遺產事業已經是一個具有全球性的、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綜合系統。有關世界遺產的基本理念、觀點、技術等等,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產生於豐富的實踐之中,又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環境、不同技術傳統和不同遺產類型的應用過程中不斷被檢驗、被證明、被修正、被豐富,從而衍生和變化出新的、更具有時代氣息和地域特點的,更有針對性也更符合實際的新內容。我們中國是世界遺產大國,我們在尊重國際通行的規則、標準的同時,也應該尊重我們自己的歷史和實踐。我們的經驗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做法,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雖不符合某些國際標准,也不應輕易拋棄而照搬國外一套;二是我們有些做法具有普遍意義的,應該積極向國際社會介紹。例如,2004年,我們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了旨在呼籲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更加重視青年人在世界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加強針對青年人的世界遺產保護教育的《蘇州宣言》;今年夏天,安陽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後,現任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對此給與高度評價,認為殷墟這類重要歷史和考古遺址的列入,突破了陳規,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
我們要善於發現並把握世界遺產事業發展的規律,隨著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事業的穩步發展,力爭在世界遺產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手段方面,在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方面,都能夠有所創新、有所貢獻。當前,可以從對我國世界遺產工作實踐和經驗教訓的回顧、總結入手,探討關於世界文化遺產的基礎理論、觀念和專業技術研究的問題,逐步形成具有世界水平和中國特色的世界遺產學科。在這個方面,我希望國家文物局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
❼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包含哪些內容
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確保民族文化安全,已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全球化戰略主題。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資源異常豐富,舉世公認。在五千多年來的文明發展中,幅員遼闊的國土上至今仍留存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還有各種類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觀;圖書館、博物館里保藏著數以百萬計的藝術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國人的言談舉止、風情習俗、節日慶典中保留著大量「物質或非物質」的文化符號。凡此種種,都為民族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產品、作品的創新、設計、製作、生產、經營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動力。
任何一項文化遺產數字化活動,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但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而是依靠人的靈感、創意和想像力,藉助數字技術的手段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再提升。這些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所蘊涵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是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因此,應用數字技術保護好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有利於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創造力。
文化遺產數字化是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新興文化產業基礎的一個關鍵環節。目前,以「文化內容」為主題的數字化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世界各國為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大規模地將文化遺產轉換成數字化形態。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目的就是要在世界范圍內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眾公平地享有。
建議買一本書《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作者:王耀希 人民出版社
目錄
序
前言
第1部分 導論
第一章 何謂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
第一節 民族文化遺產的概念
第二節 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科學內涵
第二章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面對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 民族文化遺產肩負的歷史使命
第二節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目的、意義
第三節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第四節 對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的認識與分析
第五節 文化遺產數字化對文化發展、繁榮及其產業建設的影響
第六節 文化遺產數字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與促進作用
第三章 國內外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情況
第一節 國外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情況及措施
第二節 國外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實踐與探索
第三節 國內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情況及措施
第四節 國內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實踐與探索
第五節 文化遺產數字化存在的問題
第2部分 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
第四章 數字媒體技術
第一節 數字化與數字媒體
第二節 字元與編碼
第三節 計算機圖形與數字圖像
第四節 數字視頻與數字音頻
第五節 線性與非線性
第六節 2D/3D動畫作品的製作過程
第五章 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支撐體系
第一節 標准組成體系
第二節 體系結構
第三節 硬體簡介
第四節 軟體簡介
第六章 數字化關鍵技術及進展
第一節 數字圖像處理
第二節 數字動畫製作
第三節 多媒體資料庫
第四節 虛擬現實技術
第五節 數字內容管理與發布
第六節 數字音視頻編碼解碼
第七節 數字遙感與數字航拍
第八節 攝影測量及光電掃描
第九節 其他數字化技術
第七章 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技術解決方案
第一節 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
第二節 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網路建設
第三節 文化遺產數字化支撐體系建設
第四節 文化遺產數字化服務體系建設
第3部分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研究
第八章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對象研究
第一節 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可數字化研究
第二節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可數字化資源調研與分析
第九章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實例研究
第一節 文化遺產數字化實例研究的總體策劃
第二節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對象實施方案架構
第三節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工程的階段
第四節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實例的成果形式
第五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幾個重要問題
第十章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實例應用的思考
第一節 如何進行數字化成果推廣應用
第二節 數字化實例應用的社會價值
第三節 對建設文化軟實力所起的作用
第四節 數字化應用研究的總結與啟示
第4部分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的對策措施
第十一章 國內外遺產數字化政策與趨勢
第一節 國際組織及國外的相關政策
第二節 國內相關政策及進展趨勢
第十二章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的對策舉措
第一節 雲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及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第二節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綱要
第三節 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的基本對策
第十三章 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的未來與展望
第一節 從數字化到數據化
第二節 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
第三節 數字時代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趨勢
第四節 數字時代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前景
第五節 數字化應用的未來與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❽ 如何有效利用世界文化遺產
「Heritage - driver of development」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growing trends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and westernization, bring various forms of instability to human societies. Until now, built heritage has been confined to the role of passive guardian of the past, and so has often been seen as a burden hindering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be called upon instead to play a major role, re-establish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versity as key reference points for development; these factors are currently endangered, yet vital. There is therefore a need to reassess the role of heritage in a constructive way.
Heritage as a driver for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ranges between two extremes: from designated historic monuments to collections of memories, first needs a clear definition that identifies its inherent nature and sets out its boundaries and limits, now and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