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陝西核電站
現在還沒有確定是不是建設,如果建設就在陝南建設了
陝南部分地區基本具備建站條件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修建一所核電站最難的部分就是選址。而符合核電站建設條件的地區至少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地質要求:該地區在歷史上未曾出現過大的地震災害,並位於完整無破裂帶 的堅硬角岩和花崗岩上。
二、資源要求:核電站在運行過程中需要大量淡水,因此選址應在淡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此外,該地區還要具備運送核原料所需的運輸條件。
三、征地要求:由於修建核電站需要大量土地,因此征地移民也將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目前,陝西省秦嶺南部的漢中、安康兩市轄區內部分地區基本具有修建核能發電設施的有利條件。這些地區不僅水源充足,而且還擁有豐富的鈾礦和礦產加工資源,對修建核電站十分有利。中廣核集團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盡快對該地區進行考察,爭取在今年8月拿初步報告,並於明年6月發布在陝南地區修建核電站的可行性報告。
B. 建立核電站周圍環境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周圍必須有海或者大型湖泊。
因為核電站的第二個部分,也就是涉及到能量轉換地這個部分,是需要充足的水資源的。這大概就是我們平時看到核電站一般建在海邊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吧。
C. 一座大型核電站每年耗用多少核燃料
核電站,每年只消耗1.5噸裂變鈾或純鈈,一次換料可以滿功率連續運行一年。可以大大減少電站燃料。
自然界中能直接用於核燃料的只是鈾235,能進行鏈式核裂變反應,並放出大量能量。所以核能的開發、利用,只能是以鈾開始。鈾礦中絕大多數的鈾238並不能直接用於核裂變。
拓展資料:
核電站(nuclear power plant)是利用核裂變(Nuclear Fission)反應所釋放的的能量產生電能的發電廠。目前商業運轉中的核能發電廠都是利用核裂變反應而發電。
核電站一般分為兩部分:利用原子核裂變生產蒸汽的核島(包括反應堆裝置和一迴路系統)和利用蒸汽發電的常規島(包括汽輪發電機系統),使用的燃料一般是放射性重金屬:鈾、鈈。
核電站以核反應堆來代替火電站的鍋爐,以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特殊形式的「燃燒」產生熱量,使核能轉變成熱能來加熱水產生蒸汽。利用蒸汽通過管路進入汽輪機,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使機械能轉變成電能。一般說來,核電站的汽輪發電機及電器設備與普通火電站大同小異,其奧妙主要在於核反應堆。
D. 核能的核資源
世界上有比較豐富的核資源,核燃料有鈾、釷氘、鋰、硼等等,世界上鈾的儲量約為417萬噸。地球上可供開發的核燃料資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礦石燃料的十多萬倍。核能應用作為緩和世界能源危機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措施有許多的優點,其一核燃料具有許多優點,如體積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學能大幾百萬倍;1000克鈾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700噸標准煤釋放的能量;一座100萬千瓦的大型燒煤電站,每年需原煤300~400萬噸,運這些煤需要2760列火車,相當於每天8列火車,還要運走4000萬噸灰渣。同功率的壓水堆核電站,一年僅耗鈾含量為3%的低濃縮鈾燃料28噸;每一磅鈾的成本,約為20美元,換算成1千瓦發電經費是0.001美元左右,這和的傳統發電成本比較,便宜許多;而且,由於核燃料的運輸量小,所以核電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業區附近。核電站的基本建設投資一般是同等火電站的一倍半到兩倍,不過它的核燃料費用卻要比煤便宜得多,運行維修費用也比火電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變反應技術,使用海水作燃料,則更是取之不盡,用之方便。其二是污染少。火電站不斷地向大氣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質,同時煤里的少量鈾、鈦和鐳等放射性物質,也會隨著煙塵飄落到火電站的周圍,污染環境。而核電站設置了層層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環境的物質,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燒煤電站少得多。據統計,核電站正常運行的時候,一年給居民帶來的放射性影響,還不到一次X光透視所受的劑量。其三是安全性強。從第一座核電站建成以來,全世界投入運行的核電站達400多座,30多年來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雖然有1979年美國三里島壓水堆核電站事故和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石墨沸水堆核電站事故,但這兩次事故都是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隨著壓水堆的進一步改進,核電站有可能會變得更加安全。
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30年核動力至少佔全部動力的25%。最大的增長可能達到100%。中國危機比任何國家都嚴重,到2020年70%到80%的石油要從國外進口,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石油天然氣進口的依賴越來越大,而中國海軍的實力,不足以保證中國海上石油運輸的安全。而核能是解決能源危機的主要辦法。
E. 二十世紀,中國為泰山核電站的建造動用了多少資源
泰山核電站,1985年3月20日開始動工,1991年並網發電。建立一座核電站,是一個需要由100個包含著大量設備、部件、儀器、儀表和管線的系統綜合組成的大工程,僅反應堆、一迴路、二迴路等主輔系統就有30多個,再加上相配套的控制、檢測等,共有170多個系統。其中設備就有5000台,儀表9000多個,閥門10000多個、管線幾百千米。
F. 核電站為何要臨水而建有什麼作用嗎怎麼理解
我們知道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前進我們根本是沒有任何辦法阻止人類社會,包括大自也是無法阻止我們人類前進的腳步。就拿現如今來說,我們地球內部的許多知覺已經瀕臨匱乏,很多資源都已經開采完畢,如煤礦,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資源。這時候人們就想到另外一種可以發電的能源,就是核能。那麼關於核電站為何要臨水而建有什麼作用嗎?怎麼理解這樣的一個做法?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幾點。
最後一點就是當核電站發生關鍵危機的時候,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進行降溫,幫助滅火。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核電站,如果真的在高溫情況下發生的爆炸,那麼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樣的尷尬局面,所以才會建設在河流或者有水源的地方。
G. 大多數的核電站都臨海而建,原因有哪些呢
我國目前的核電站都集中在沿海和確實經濟發達的省份,相對於內陸省份有地理、經濟和戰略上的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核電站必須建在海邊,因為水溫變化很大,每年夏季溫度很高,冬季水溫很低。而冷卻水的核心出口溫度,一般要穩定在290度左右,因此,根據熱力學,我們知道,冷源的溫度越低,熱效率越高,而內陸湖泊和河流的水溫常年低於海洋的水溫,所以從理論上講,內陸水源實際上是有優勢的。事實上,核電站是靠水建的,不是靠海。雖然中國的核電站大多建在沿海,但世界上50%以上的核電站都建在內陸河流上,這就是內陸核電站。
考慮到大型設備運輸的便利性。因為核電站的蒸發器重達270多噸,壓力容器重達300多噸,穹頂重達400多噸,這些設備很多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從海上運到核電站的自備碼頭,海濱的建設將方便這些設備的運輸。
為了降低傳輸成本。這是因為核電站產生的電力主要供應給經濟發達地區,而沿海工業地區產生的電力可以就近接入互聯網。出於安全考慮。這是因為核電站在事故條件下需要穩定的水進行冷卻。如果它依靠運輸來提供水,在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時,它將失去水。然而,如果它建在海邊,就不會有這方面的擔心,穩定的水可以在事故條件下用於冷卻。如果你喝的是上游有核電站的水源,很可能會因為輻射恐懼而在當地引起很大的爭議。許多人聽到核電站時,首先想到的可能是 "輻射 "這個詞。
H. 什麼是核電站
能源問題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難題,如何解決能源匱乏的問題迫在眉睫。核能作為一種重要能源一直以來都受到高度重視,而想要擁有核能就得有發電站,因此核電站的興建也是一個重要的事情。
傳統能源的退出也意味著新能源的「上場」,如今的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技術日漸成熟,相信在日後也一定能夠逐漸普及使用,並最終佔領能源市場,更人們帶來更多的便利。
I. 為什麼核電站一般都會建造在海邊
核電站一般都會建造在海邊,這個是從多方面的考慮的,畢竟海邊的資源以及地理位置還是比較優越的,可以從以下幾分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我們都知道核電站一般都具有強大的輻射能力,對身體的傷害時非常的大的,建在海邊,人際密度比較小,這個是有利的因素。
二,核電站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大海的水資源是無窮盡的,可以說是核電站開展的最有利因素。
三,運輸問題,一般建設核電站或者需要維修等,都需要大型的設備進行,海上輪船運輸這些設備,可以說是最佳的一個選擇,這個可以節約成本。
四,核電站的一些廢棄物如果在內地排出的話,污染比較大,海邊的排污相對內地的環境壓力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