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球自然資源日益減少,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後果
後果很嚴重。
一、人類對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等都是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因素。
1、改變物種(有意無意造成物種的消失或引入物種)
如1859年有農民從英格蘭帶了25隻野兔到澳大利亞,由於沒有天敵,造成澳大利亞生態系統嚴重破壞。
又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為保護鹿群,捕殺肉食動物,導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後沒有食物,瀕臨滅就等。
2、環境因素的改變(大量污染物質進入環境)
3、信息交流系統的破壞(破壞生物釋放的驅趕天敵、排斥異種、吸引異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2)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對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注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重大進步。
在古代,人類和自然是不平等的關系,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卻無力改變自然。於是人類把大自然視為敵人,戰天斗地成為一項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不斷頌揚。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成了強者,而「溫和的自然」卻成了容易受傷的對象。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如殺蟲劑、油漆、洗滌劑等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的構成,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劇增加,人類活動大量破壞了地球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於是,「溫和的自然」變為「凶惡的自然」,人類施加給它的,它最終都要歸還人類。被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症的出現比率大大高於正常;石油資源一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定遇到問題;氣候異常必定帶來水災或乾旱,飢荒也將伴隨著種種天災降臨人間。「凶惡的自然」將再一次讓人類成為弱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又將回到起點。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人類就必須保護「溫和的自然」,不讓它繼續惡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經歷工業化,在自信心極端膨脹之後的可貴共識。
世界各國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10年前,178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聚集,共同商討保護環境的問題。與會領導人計劃保護地球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人類的福利和發展。1997年,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訂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由於減少排放阻礙經濟發展,美國這個二氧化碳頭號排放國卻拒絕執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繼續商討改善環境的計劃。
10年過去了,人類在保護環境問題上雖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分歧仍然嚴重。地球現在到底處在怎樣的狀態呢?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迎接未來呢?
7個可喜進步
環保意識在增強
經過長期的宣傳,環保意識已經為很多人和政府所接受,人們開始關心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並希望這種影響不會惡化自然環境。政府間開始通過合作來處理環境問題,1992年裡約熱內盧峰會、1997年京都氣候會議和去年的約翰內斯堡峰會都體現出了世界環保意識的加強。雖然,美國因為自身利益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對未來跨國環境合作造成重大損害,但國際環保努力的進程卻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清潔汽車問世
汽油電動混合型汽車已經問世,並且已經在日本、西歐和美國的道路上行駛,這種汽車可以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國克羅拉多州的「超級汽車」公司的發明家們正在研製零排放的汽車。其中一種汽車設計是以氫氣作為燃料,發明者聲稱,開這種汽車外出度假可以不帶飲用水,因為這種汽車排出的就是100%的純凈水。而電動汽車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個人代步工具。
封殺12個「環境殺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上決定在全球范圍內限制使用12種碳、氯制劑的化學葯品。此舉是為了保護空氣、水和土壤資源不受污染。會議呼籲限制或完全消除頑固的有機污染物如氯氣、DDT農葯和PCB農葯等等。1987年通過的禁止使用氟里昂(CFC)的協議已經發揮作用,地球臭氧層的破壞速度變緩。
生態旅遊的發展
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生態旅遊社會」把生態旅遊描述為「保護環境和支持當地人民福利的負責任的旅遊」。生態旅遊和它所產生的利潤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支持發展中國家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長。自然環境同文化傳統一樣成為吸引旅遊者的重要動力。但環境主義者仍然擔憂,生態旅遊市場經濟的作用遠遠大於保護環境的意義。
企業的環保運動
大公司日益意識到,環境保護能夠幫助它們吸引更多的客戶。施樂公司的「無廢物計劃」回收了該公司工廠2002年產生的80%的無危害固體廢料。它還把6萬多噸的已填埋電子廢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樂公司的這個舉動一年可節約數百萬美元。施樂公司的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受到環保團體的歡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識到環保回收的巨大作用,殼牌、IBM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清潔計劃」。
更環保的建築
環保建築物最重要的標准就是減少能量消耗。歐洲一些民宅的屋頂開始安裝吸收太陽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壕溝」公司也開始在辦公室的屋頂安裝高性能的隔熱玻璃。而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會總部的辦公樓的環保設計更是超出一籌,利用特殊貯水裝置,辦公樓的抽水馬桶採用收集的雨水沖洗;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來向辦公室提供電力供應。相對普通的同樣面積的建築,這棟辦公樓只消耗了三分之一的電力和十分之一的純凈水。
酸雨危害的減少
美國和歐洲已經證明了減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對地球表面環境有相當大的改善。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來減少酸雨對環境的巨大危害。它們開始禁止在工廠中使用炭作為燃料,轉而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例如天然氣和凈化炭來發電。汽車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標號更高,燃燒後二氧化氮的排量大為減少。酸雨在美國和西歐的危害已經大為減輕,以英國為例,酸雨危害在過去15年裡減輕了一半。
❷ 生物資源的過度使用會產生那些自然災難
生物資源使用過度會導致生物鏈。斷裂的生物鏈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崩潰.。如羊群在草場上過度放牧。是草場退化。出現沙漠化現象。又如山區,狼過於與獵殺。使野兔大量繁殖。後果就是。植物的大量消失。因為沒有樹根的抓固土地。大雨一來,出現泥石流,山體滑坡現象。最後整個山變成了一個光突突的死山。同意的求贊,求採納。.
❸ 生物能資源面臨枯竭,人類文明將何去何從
近日,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The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指出,人類必須減少甚至停止對地球植被的破壞,否則現代文明將被破壞殆盡,不復存在。
該項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員John Schramski認為:「地球就好比一塊巨大的蓄電池,經過數十億年的緩慢充電才能使其電量充沛,釋放出無限的能量。地球上的植物和礦物燃料中存儲著巨大的太陽能,然而人類對能源的肆意揮霍,使得能源損耗速度遠遠超過了其再生速度,因此人類不得不陷入能源危機。」
該項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人類社會仍然堅持原有的發展模式,不注重保護地球生物及維護地球生態系統,那麼地球上的生物量則會急劇減少,而人口數量也會加速下降,到那時人們則會被迫回到古時那種以狩獵為生的田園生活。
Schramski指出,人類地球上曾經一片荒蕪,沒有任何生命存在的跡象,然而僅僅經過了幾十億年的進化以後,地球上的簡單有機物已經可以將太陽光轉化為能源供人類使用。地球上動植物的不斷進化使其最終形成了一個極其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使整個星球沐浴在蔥郁的森林之中。科學家們估計,兩千年以前地球上的生物量中共含有將近一萬億噸的碳。而在今天,這個數量已經減少了一半,據統計,到上世紀末,共有近10%的生物量遭到破壞。Schramiski 指出:「如果人類不停止對地球生物量的破壞,那最終將耗盡地球這塊電池對所有生物量的維持能力,使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乃至癱瘓。」喬治亞大學工程學院的副教授David Gattie認為,為滿足快速增長的人口需求而加速大規模的機械化農業生產會造成大規模的森林被砍伐、破壞,而這會直接導致越來越多的生物量遭到毀滅。
Schramski 指出:「隨著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加劇,地球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所能利用的能源也越來越少。因此人們的生活水平會特別容易波動,例如受到乾旱、流行病和社會動盪等因素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會忽高忽低地變化。」Schramski 解釋說:「我並不是一個狂熱的環保主義者,我所有的科研工作都是以熱力學為依據的,這些熱力學定律的絕對性無可辯駁,地球上所有生物體的熱運動都時時刻刻遵循著這一定律。然而地球上可利用的生物能資源是極為有限的,一旦枯竭,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
Schramski及其他研究人員認為,人類充分了解地球生物量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利於減少人類對生物量的破壞,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從而使整個地球朝著更加和諧,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相關文獻:Human Domination of the Biosphere: Rapid Discharge of the Earth-Space Battery Foretells the Future of Humankin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508353112
(科學之家,譯審/編輯:AJ Chen)
❹ 地球上如果沒有了任何生物會變得怎樣 作文500字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乾涸了,這就意味著生物都將滅亡,那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乾涸了,大江大河就會沒有水;大江大河沒有水,大海總有一天也會沒有水;大海沒水了,那世界上就沒有水了。如果沒有了水,動物們就不能喝到甘甜的水,我們就再也聽不到小鳥動聽的歌聲、獅子歡快的叫聲……地球上沒有了動物,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大自然原來欣欣向榮的景象。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乾涸了,植物的生命就會遭到威脅,甚至再也不能生存。沒有了水,花兒沒了,草兒沒了,樹兒也沒了……大自然沒有了色彩,就沒有了昔日的活力。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乾涸了,就會沒有水。沒有水,不但動植物的生命受到威脅,就連人的生命也將會受到危脅。沒有了水,人們就吃不到魚、蝦等在水裡生活的動物、地上長的植物、人養的牲畜等,這樣人們就不能夠得到充分的營養;人得不到充分的營養就會生病,甚至會死亡。水,對我們人類來說真的非常重要,水在我們人體中就佔了五分之四。沒有水,人體內就不能正常地進行運輸、調節、消化等諸多生理機能的循環作用。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乾涸了,就會沒有水。沒有了水,地球上的生物都會受到威脅。我希望這種情況永遠永遠也不要發生。讓我們保護水資源,永遠生活在有水的世界中,讓我們珍惜美好、和平的「綠色家園」吧,不要讓我們的「綠色家園」里只剩下最後一滴苦澀的水——我們的眼淚!
我們的世界因為有水而變得美麗,因為有水而變得生機勃勃。小草,在水的滋潤下,綠得是那麼可愛;花,在水的呵護下,競相開放;樹,在水的澆灌下茁壯成長。你看,紅、黃、藍...那些美麗的花朵開滿了公園。無論你走到那裡,都會有它的身影。因為有水,花兒才美麗嬌艷;因為有水,樹木才能鬱郁蔥蔥;因為有水,小草才能春風吹又生;因為有水,人們笑地才燦爛;因為有水世界才精彩,假如所有的小河都乾涸了,那世界會變成什麼的呢?
假如沒有小河,世界將沒有花草樹木,沒有豐收的果實,人們將會因沒有食物而死去。 在水下生活的動物將會死去,在陸地上的禽獸也會死去,人自然也會死去。太陽將曬得大地寸草不生,那長滿樹的山也會變成荒山,田地也會變成荒地。
假如沒有小河,人們的生活將極大困難,沒有水喝,沒有水煮飯,沒有水洗澡… …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類的健康是先從水來的。人可以幾天不進食,但不可以幾天不喝水。而現在,全球有20億人口正處於嚴重缺水狀況!也就是說水是20億人生命只所系。水不是無限多的,雖然大海佔地球表面的2/3,可大海中含有鹽份,不利於人類的飲用。所以,人類要生存就必須珍惜水,如果每個人都污染水,全世界有多60億人,水有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幾天呢?當全世界只剩下最後一滴水時,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假如沒有小河。地球上只剩下了一個個深深的溝壑。人們只有等待著上天為大地奉獻的那一點絲絲細雨。甚至,只有那一杯渾濁的水,來維持人類的生存。
假如沒有小河。無論你有多少金錢,無論你有多大的權勢都買不到那純凈,清澈的水了。你看到的是一次全球拍賣會上,任何的珍稀珠寶都無人過問,而最後一杯甘甜的,清澈的,純凈的水逐一讓人們為之留下金錢,權勢乃至生命,看到這種場面,人們留下的是苦澀的淚水。
正當這時,人們開始後悔,後悔當初不該浪費水資源;後悔當初不該蔑視那一滴純凈的水;後悔不該不珍惜水......
人們啊!快醒悟吧!別再污染水了。讓我們節約每一滴水,留住草兒的綠,留住花兒的香,留住孩子們那銀鈴般的笑聲,留住大自然賜予的美好的一切一切!
2.假如沒有水,世界將沒有花草樹木,沒有豐收的果實,人們將會因沒有食物而死去。
假如沒有水,在水下生活的動物將會死去,再陸地上的禽獸也會死去,人自然也會死去。
3.水 生命之源
一切生命皆是水成就的鮮活精靈,沒有水生命將不復存在,含水量愈高生命愈顯水靈,幼兒粉嫩老人干癟,皆是因為水的緣故。
一滴水,渺小非常,幾乎看不見、看不清或視而不見,人們常常疏於從小處著眼,不屑於細微的體驗,漠視微小的存在,而看似
平常不過的水,卻是一切生命的本源。
滴水連續不斷地涌滴,執著於微不足道的、單調的自由落體,縱然它的對象是岩石,在時間的協助下也會做出穿石之功,令人驚異於微力持久的神奇。
水份子聚成清水一泓,人們用靜如止水形容它含情脈脈的靜態美,頌揚水的無限溫柔,觀之使人清爽安怡,消解心緒的煩躁,回歸水一般的平靜,連炎炎暑日也會因之而心靜身涼。
水匯聚成涓涓細流,或潛行於崖縫石壁,或穿越山林幽徑,再聯合起同類以壯大自己的隊伍,克服重重阻攔,甚至靈活地千回百轉,把恆久的信念化做永不停歇的堅定腳步,永遠向前!
懸崖瀑布,無情地將它拋下深淵,縱然摔得骨碎身粉,萬花飛濺,也不忘化作迷濛的水霧以濕化空氣,滋潤周邊的生物,釋放負氧離子,改善大氣生態。
身處幽深的谷底,仍不忘前行的使命,又重整旗鼓,集結成新的陣容,激增了反抗的洶涌,同時發出奮進的口號吼聲,昂然地向世間宣告,它奔向江河大海的志向是不可阻擋的。
❺ 地球上如果沒有生物
假如地球上沒有生物
現在是公元3000年。因為地球上氣候炎熱,聯合國又在禁止全球電使用電冰箱。食物放上1小時便會變質發霉,資源嚴重流失。出於無奈,人類在地球表面散下了一種叫「殺菌強」的葯粉,短短一分鍾,包括人體中所有的微生物都被消滅了。地球上沒有了微生物後……
第一天
人類幾百年來第一次這么舒服地生活著,大家都非常興奮。因為人們根本用不著擔心食物變質,都在瘋狂地采購著食品,交通出現了混亂。交通事故率飛速上升。
第二天
這天被稱為「跳樓日」,因為全世界所有的酒廠、酸乳廠老闆及300多個酒鬼跳樓死亡。4億多名員工下崗。全世界開始進入大亂,政府被攻擊。
第三天
因為許多垃圾得不到解決,堆積成害。防毒面具供不應求,因為人們時時刻刻都得戴著它。工人們罷工遊行反對政府,全世界的人民都紛紛湧上大街示威。政府無奈…….
第四天
一個名叫朱施救的人的家人向政府獻出了世界上現僅存的一點微生物。據說那叫朱施救的人已死,是3天前的事。他好像正是因為要保護這批微生物而喪了命的……
第五天
科學家們利用這僅有的一點微生物繁殖了更多的微生物,撒向了世界各地,沒有幾個小時,人們的生活又恢復了秩序。五天的微生物大戰結束了。為了紀念我們可愛的救世主――朱施救,人們把這天定為國際性的「再生日」,又稱「朱施救日」。
❻ 如果缺少了生物的多樣性,人類的生活將會是怎樣的
生物多樣性:通俗一點講,就是有很多種的生物,包括了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等。可以試著這樣想想,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動物,那麼首先,雞鴨魚肉你肯定是吃不著了,也就是說,你的食物方面出了問題。這直接會影響到人的健康。有人會說大不了不吃肉了唄,那好啊!吃素菜?植物也是生物,沒有了生物多樣性,植物你都吃不到,注意:米飯,面條,饅頭等等,也是來自植物哦!所以,沒有生物多樣性,人吃不飽羅!如果沒有了植物,那麼我們會死。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只有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變為氧氣。沒有了植物,你呼吸會很困難。微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分解有機物,把生物體內的碳還回無機環境,這樣才能維持生態平衡。如果想得簡單一點,最直接的一個後果,人也是生物啊!沒有生物多樣性,你待哪裡呢?人都滅亡了!所以人類都沒有生活了!還能怎麼樣?這就要求我們保護生物多樣性羅!物種的滅亡就是一種生物多樣性的銳減!
❼ 隨著物種的消失和滅絕地球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引用:http://hi..com/%C9%C1%BA%BD/blog/item/bd5f2334f3d4891990ef3934.html
物種大滅絕猜想
想像一下這樣的生活:每天,我們端上盤子的永遠只有一種穀物,吃的水果都有著怪味;再也無法從動植物資源中獲取葯物,新的合成葯物也再無法進行動物實驗;找不到可以度假的森林或海灘,想去動物園卻看到了不會捕獵的老虎,回到家發現一隻產於西伯利亞的漂亮鳥兒停在了門口,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得了呼吸道傳染病;再想像一下,從天而降的洪水肆意地撲向沿海城市,而在城市與城市之間,漫漫一片的是黃色的荒漠……
這是對地球喪失生物多樣性後,人類生活狀態的預測。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科學家們紛紛提出警告,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正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上周,科學家、政府相關官員以及NGO的工作人員齊聚一堂,召開了一場「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國際研討會」。所有與會者都希望,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清楚地知道,生物多樣性的危機正日益加重,並在此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努力。
問題1 真有危機?
生物多樣性包含物種、遺傳和生態系統這三個層面,無論從哪個層面看,危機都存在。近百年來,人類的工業化和工業化進程已經給生物多樣性———甚至人本身,帶來致命的危險。我們到了不得不採取行動的時候。
物種 生物資源正在消失
在本次「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國際研討會」上,與會代表集中討論了人類面臨的氣候變化問題,以及這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嚴峻考驗。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的聯系、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預測、中國關鍵和脆弱生態系統的識別等題目成了討論焦點。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這個詞是由哈佛大學生態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而他在上世紀90年代做出的另一個重大假設,如今已經成為生態學界普遍認可的事實:人類正在經歷有史以來的第6次物種大滅絕。
盡管在演化生物學的范疇內,各種生物有生有滅,但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卻是前所未有。據估計,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如今地球上每年約17500個物種滅絕,即每30分鍾就有一個物種消失。這個速度比人類出現之前快了至少1000倍。而與前幾次物種絕滅高峰期相比,最令人憂慮的是製造氧氣的植物正快速消亡。生態學家相信,至少6萬種植物和更多動物將於未來30年內絕滅。根據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評估,如果照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在可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都將受到滅絕的威脅。
「物種消失是一個地區環境惡化最直接、最明顯的標志,也是生物多樣性里最關鍵的問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迪強表示。
事實上,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利用物種多樣性的歷史。李迪強表示,人類的農業資源、畜牧業資源、葯品、工業燃料等等都來源於物種多樣的自然。「這是個自然的寶庫,取之不盡,但你不能在還沒完全認識它之前就把它給毀滅了。」
生物多樣性的消費價值一直都在體現著。就拿醫葯行業來說,全世界大約80%的人口仍然主要使用由動、植物衍生的傳統醫葯治病。在中國,就有5000多個物種被使用在醫療領域中。而在亞馬孫河流域這樣的物種也有至少2000個。
遺傳 每種生物都是惟一的
物種的下一個層次就是遺傳多樣性。從這個層面說,世界上的每種生物都是惟一的、重要的。
談到遺傳多樣性的問題時,專家不約而同地把話題扯到了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上。事實上,這種雜交水稻就包含有一些被視為「敗穗」的非良種水稻的基因。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生物多樣性提供的基因資源,我們就無法藉助雜交水稻解決日益增長的人口帶來的糧食壓力了。
不過,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也同時導致了農作物和家畜多樣化的降低。1970年以前,菲律賓全國種植的水稻有3500個品種。而現在,該國僅剩下5個占優勢的水稻品種,物種損失率高達99%以上。而在此期間,歐洲小麥品種喪失率達到了90%,美國玉米品種喪失率也超過了85%。因為缺乏遺傳多樣性,這些穀物也就更易受病原體和害蟲的攻擊。「雖然藉助單一的高產品種,水稻提高了產量,但人工培植的水稻在生存優勢上還是無法和野生水稻相比的。」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吳建國解釋說,大規模種植的單一品種莊稼對病蟲害、乾旱、溫度變化的適應力也下降了。假如這樣的狀態繼續下去,那麼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只有一種競爭力最強的大米存活下來,成為人們惟一的糧食,而一旦因某種致命原因,比如病蟲害,它遭到全面破壞,人類的生存也將面臨極大危險。
沒有哪種生物是必須滅絕的,哪怕是所謂的「四害」。「蒼蠅是人們非常厭惡的物種。它會落在特別骯臟的地方,說明它本身有種特別強的免疫基因。這種基因很可能最終為人類所用。」國家環保總局外經辦處長孫雪峰表示,老鼠雖然是害,但卻是重要的實驗室動物。它為人類的生物學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
所以,無論是在物種層面上,還是在基因層面上,每種生物都有存活下去的權利。而生物越多,地球環境越和諧。
生態 人類是生態惡化最大受害者
對於生物多樣性這個話題,目前科學界的一個新詞是「服務功能」,即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是為人類提供著服務功能,這其中包括直接產品的提供,如淡水資源、食物、葯物、燃料等;生態系統的調節如空氣質量調節、氣候調節、風暴控制等,以及文化功能如景觀價值等。此外,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還有著支持功能,比如固定碳、氧等的初級生產。
有人可能會說:「物種那麼多,即使少了20%,地球上還是很豐富。這些功能並不會完全喪失。」那他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共同生活在一個生態系統里的動物們,通過食物鏈互相聯系。這就是生物多樣性最大的概念:生態系統。
對此,美國生物學家大衛·奎曼(David Quammen)曾經做出了這樣的解釋:
自然界中,每一種植物大約與10—30種類動物有關。其中的一種昆蟲是它的授粉工具,其他的則以它維生。如果我們消滅這種昆蟲,那就破壞了授粉的惟一途徑。這種植物就會滅絕。而以此為食的其他29種動物也就同時滅絕了。麻煩的是,這29種動物,可能每一種都是其他物種的食物,或者寄主,隨著它們的滅絕,更多的物種消失了。
「談生物多樣性,現在國際上談論更多的是整個生態系統。我們光保護大熊貓是不夠的,還得保護大熊貓棲息的環境。」孫雪峰說,大熊貓是幸運的,但很多其他更加瀕臨危機的動物就不那麼幸運了,比如本該「佔山為王」的東北虎。目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野生虎,其活動范圍遠遠低於正常水平。這一情況與其種群數量銳減存在密切聯系。
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主任助理曾岩表示,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還在於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可能物種滅絕掉了20%,但還剩下了許多動植物種類。不過整個生態系統惡化最大的受害者最終還是人類。」
也許,美國生物學家保羅·埃里奇(Paul Ehrlich)一句形象的話最能描繪物種和地球之間的關系:「物種是由地球之舟攜帶所有物種扭在一起的鉚釘,地球之舟在航途之中。走向滅絕的物種就像從這一結構中爆炸開來的鉚釘。許多物種走向滅絕而地球之舟仍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因為它結構良好。然而,當有相當多的物種滅絕的時候,地球之舟將破碎,人類也將走向滅絕。」
❽ 保護生物資源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好處
保護生物資源的好處:
1、保護生物資源能夠維護生態平衡。因為每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物種之間通過食物鏈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旦食物鏈出現脫節,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比如,人們無節制地獵捕蛇類,就會導致蛇類資源趨於枯竭。
這就導致森林、草原和農田鼠害、病蟲害猖獗,給農業、林牧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
2、保護生物資源能保證科學研究和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眾所周知,瀕危動物是科學研究的試驗材料,在現代科學的諸多領域,例如仿生學、醫學、葯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動物園中的珍稀動物,以及博物館收藏、陳列或展出的瀕危動物標本,能夠很好地深化廣大民眾對保護珍稀動物重要性的認識。
3、保護生物資源能促進經濟發展,能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珍稀動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它們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自然保護區或風景名勝區參觀游覽,為景區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東北虎、大熊貓、金絲猴等,既是世界級瀕危物種,同時也備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對外贈送或赴外展出這些動物,不僅有利於提高中國知名度、開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而且還能促進各國文化交往、增進兩國友誼,加強保護瀕危動物的合作研究。
(8)沒有生物資源會怎麼樣擴展閱讀:
保護生物資源的方法
為了減緩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率,人們選擇了建立保護地,而這也成為了公認相對有效的方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這樣定義保護地:通過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自然及文化資源的土地或海洋。
關於保護地建在哪裡的問題,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從一開始拍腦門地在地圖上畫圈,或搶救式地短時間內大建一批,到後來系統性地按照生態系統類型、瀕危及特有物種的分布來規劃保護地網路。總而言之,保護地的選擇和建立正在趨於科學化、合理化。
而保護地該建多少的問題,近年來則成為各界爭論的焦點。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上,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目標:2020年,保護至少17%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至少10%的沿海和海洋區域。2014年的IUCN世界公園大會則認為,海洋的保護比例要至少提高到30%以上。
參考資料:人民網-保護珍稀動物,維護我們共同的生命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