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地的特性包括什麼
土地是地球的特定部分。
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經濟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屬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與人類對土地的利用沒有必然的聯系,具體可概括為四個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性、面積有限性、質量差異性和功能永久性。其中,土地功能的永久性是有條件的,只有利用得當,土地的功能才會持久, 且在合理使用和保護的條件下,農用土地的肥力是可以提高的。
土地的經濟特性是在人類對土地的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在人類誕生以前這些特性並不存在。土地的經濟特性主要反映在土地供給的稀缺性,即對土地需求不斷擴大,而可供人類利用的土地卻是有限的,因而便產生了土地供給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對分散性,即由於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差異性,對土地的利用必須因地制宜,這也導致了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對分散,這一特點在農用土地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土地利用方向變更的困難性,即一片土地往往有多種用途,當土地一經投入某項用途之後,欲改變其利用方向,一般說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建設用途的改變;土地利用後果的社會性,即任何一塊土地的利用都會產生社會影響,如在一塊土地上建設有污染的企業,就會給周圍地區帶來環境污染,這一特性要求政府要以社會代表的身份,對全部土地的利用進行宏觀的規劃管理、監督和調控。
❷ 土地具有哪些屬性
土地參與宏觀經濟管理的基礎是土地的資源與資產雙重屬性。
一、土地的資源屬性
土地是財富之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立足空間,是人類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被馬克思譽為「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與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其他資源類似,土地作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自然資源,也具有一般自然資源的共同特性,其中包括區域性、動態性等。
土地的自然資源屬性,具體擁有「有限性」、「區域性」、「需求和用途的多樣性」、「不可替代性」四個特性。
有限性:土地的總量具有有限性的特點。有限性是土地作為自然產物而非勞動產品決定的特性,由於地球表層、陸地和一個國家的土地總面積都是有限量的,土地的絕對數量不可能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增加。
區域性:土地的空間分布體現出地域分異的特性。土地的地域分異性,是在水熱條件支配的地帶性規律和地質、地貌因素決定的非地帶性規律的共同影響和制約之下,自然形成的區域性特徵。而且由於土地位置固定性,土地的利用也體現出區域性特徵,即與土地所在的區域周圍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的密切相關的特性。
需求和用途的多樣性:土地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離不開的最基礎的自然資源,擁有需求和用途的多樣性。需求的多樣性,體現於任何產業、社會各部門和人類生活改善都需要土地資源;而用途的多樣性,體現於同一塊土地,可以確定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也可定為交通、住宅、工業、商業、金融、旅遊、公共設施等用地的特性,並且同時土地用途是可以改變的。當然,這種改變是要建立在有一定投資,且受到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的基礎上的。
不可替代性:土地作為一種獨特的自然資源,體現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性。土地的獨特性體現於,其具有養育功能和倉儲功能。土地養育功能體現於其養育了植物、動物和人類,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水、肥、氣、熱,都是以土地作為提供者和協調者的;土地的倉儲功能體現於,其為礦產資源提供了倉儲場所。由於土地作為自然資源的獨特功能,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
由於土地擁有「有限性」、「區域性」、「需求和用途的多樣性」、「不可替代性」四種自然資源屬性,所以,土地資源需要得到合理利用,以實現其價值,實現可持續。
二、土地的資產屬性
土地除了具有以資源屬性為代表的自然屬性,其還具有經濟屬性——即土地作為一種資產的屬性。
由於人們可以通過利用土地,對土地資源的潛力進行挖掘,從而取得數量可觀的產品。而土地生產的產品與其他產品相同,可以同其他產品進行交換,從而獲取經濟收益,也體現出土地的經濟屬性。
而且,土地也是一種資產,這種不動產的權屬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也可作為特殊商品進入市場,是土地經濟屬性的另一種體現。但是,這種權屬體現為土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而並非土地本身,而且其具體權利要由法律來規定,並需要通過土地登記來確認產權和依法保護產權人的利益。
此外,土地經濟屬性還可以通過土地使用性、土地供給的稀缺性、土地報酬的遞減性、土地用途變更的困難性、土地利用方式的分散性、土地損失的補償性、土地資本的儲藏性、土地投入的增值性來體現出來。
由於土地所具有的資源與資產雙重屬性的綜合效應,為土地參與宏觀經濟調控建立了基礎。
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自然資源屬性,造就了其作為最稀缺資源的特性。而由於其具有的經濟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總是流向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部門,土地資源也不例外。而由於農業的弱質性所造成的土地邊際生產率和收益率的相對低下,農地作為土地資源的一種,其外流(包括劃撥性、投股性和許可性外流)不可避免的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而其導致的兩方面作用:農業用地的快速減少,會產生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對農業發展的不良影響,會進一步導致生態失衡,甚至威脅糧食安全;而建設用地的飛速增加,同樣會造成一系列不良後果,過度的固定資產投資,將導致部分產業發展的過熱,甚至最終引起整個國民經濟的失衡。
因此,國家利用土地影響宏觀經濟、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成為了可能,也成為了一種必要。
❸ 土地資源特徵
(一)土地資源基本特徵
廣西桂中旱片,以峰林平原區為主,海拔高程為100~400m,一般為100~200m,相對高差為50~250m,一般在50~130m之間。峰林或孤峰拔地而起、疏密不等、相互離立、高低不一,峰尖坡陡,坡角普遍大於45°,峰形各異,但多為塔狀;峰林平原主要是相對比較低平而又有利於匯水地區,多為向斜盆地及斷陷盆地,局部位於舒緩褶皺構造復合部位;周邊常為峰林谷地或峰叢窪地,部分與半岩溶、非岩溶地形相比鄰。流水堆積作用顯著,平原面上為薄層(一般厚度為數米至十餘米)蝕余紅土或外源水流碎屑堆積物覆蓋,間或分布裸露基岩,石芽、「石海」出露;局部低窪部位常形成寬而淺的窪地。地表水系不發育,地下水以網狀岩溶裂隙、管道為運移儲存介質的水平運動為主,水力坡度緩,具有基本統一的岩溶潛水位。地下水埋深淺,常在數米或十餘米以內。包氣帶很薄,大多被水位季節變動帶所替代。地勢比較平緩開闊,土層厚度0~10m,丘坡森林少,多為草坡,岩溶山峰多為光禿石山,僅有部分灌叢分布。土地瘦瘠,低產田地多,據不完全統計低產田約占水田的40%~60%,低產地約占旱地的50%~60%。由於地勢平緩,該區土地資源的開墾利用程度較高,但旱地面積大且耕作水平低下。據遙感分析,賓陽縣、興賓區和象州縣的耕地利用占土地總面積的34.46%~55.03%,尤其是興賓區和賓陽縣的耕地面積達到土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表3-1;附圖1、2、3),而林草地面積僅33.99%~40.34%。
三個示範區分別選擇在馬坪鄉臨近柳江的峰林平原區作為中心示範區;在小平陽鎮臨近分水嶺的岩溶峰林及山前平原作為中心示範區;在黎塘鎮以新埠江地下水系統徑流匯水區的孤峰平原為中心示範區,地勢均較平緩(表3-2)。
(二)主要土壤類型與質量狀況
土壤,是氣候、生物、地形、母質、時間和人類生產活動等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由於各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不同,便產生多種類型的土壤。桂中岩溶區的自然土壤主要有7個土類,其中顯域土2類(紅壤、赤紅壤),隱域土5類(水稻土、石灰土、沖積土、紫色土和沼澤土)。總的特點是耕層淺,養分少,耕型土多為中低產田。據土壤調查分析主要土壤類型與特徵如下。
1.紅壤類
為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發育成的「地帶性」土壤。分布於丘陵崗地及平原面上。pH一般為4.5~5.4(耕層可達6~7.5),有機質的質量分數約0.56%~3.2%,全氫0.027%~0.106%,全磷0.017%~0.049%,全鉀0.24%~0.9%,速效磷(1.25~7)×10-6,速效鉀(25~82)×10-6。
表3-1 桂中治旱綜合技術示範區各縣土地資源利用狀況表Tab.3-1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every demonstration plots in central Guangxi
表3-2 示範區土地資源分布狀況表Tab.3-2 Land distribution in demonstration plots單位:hm2
註:高程1—500~800m;高程2—250~500m;高程3—100~250;高程4—<100m;石山—裸岩。
由於長期處於濕熱氣候條件下,Fe、Al相對富集,形成了「三水鋁石+赤-針鐵礦+石英+蒙脫石+高嶺石」的礦物組合(如小平陽,表3-3),其中的細粒赤鐵礦、針鐵礦等分散於土體中使土體呈棕紅、棕黃色色調,部分鐵質、錳質膠體凝聚成鐵錳結核,因此紅壤具有「紅、粘、酸、瘦」的特點。土體構型多為弱度侵蝕剖面。
2.赤紅壤類
屬熱帶磚紅壤與亞熱帶紅壤之間的土壤。為高溫多雨、乾旱季節明顯的南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在紅壤基礎上進一步發育而成,分布於北回歸線以南的小平陽、黎塘等地。其經受的脫硅富鋁、鐵化比紅壤更強烈,土層更深厚,甚至開始出現鐵盤碎片(鐵盤乃磚紅壤的特徵之一)。酸至微酸(耕型土可達中性),質地砂壤至粘壤。分布面積很小,耕型土有機質的質量分數1%~3%,速效磷(1.05~7.5)×10-6,速效鉀(25~75)×10-6。
表3-3 興賓區小平陽示範區主要細屑鬆散堆積物粒度及礦物成分(取樣深度0~100cm不等)Tab.3-3 Granulometric&mineral composition of loosen accumulation in Xiaopingyang Country,Xingbin District(sampling in depth from 0 to 100 cm)
3.水稻土類
水稻土為隱域性土,是長期或周期性淹水耕種水稻發育而成的特殊水成土壤類型。土壤經反復的氧化還原、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復)鹽基淋溶、粘粒遷聚等過程,形成特殊的層次(土體剖面構型),有別於其他土類。
(1)水稻土類型
據水型不同劃為瀦育性、淹育性、潛育性、鹽漬性、側滲性及礦毒性水稻土幾個亞類。
(2)水稻土的持水性
持水性取決於:①犁底層下是否發育淀積的瀦育層及其厚度;②土壤質地及厚度。若瀦育層發育且厚度穩定,或是土壤粘重深厚,則持水性好。本次調查中以灌一次水(深約60mm)後維持不幹的天數作保水期,將水田劃為三個等級。
1)保水期10~15 d的水田:這種水田保水性很強,多分布於成土作用較深的紅壤、石灰土、白堊系紫紅色粉砂岩風化堆積的平原、緩丘區。
2)保水期4~9 d的水田:保水性中等,為本區分布最廣的水田,發育於砂頁岩或硅質灰岩、泥質灰岩形成的粘土質粉土、粉砂質粘土分布區及部分沖積土(潮土)上。
3)保水期0.5~3 d的水田:保水性最差,主要分布於土層厚度小於1 m的現代溶蝕平原上。
4.石灰土類
主要分布於峰叢窪地區,現代溶蝕平原未被外來沉積物覆蓋的地區,黑色、棕色、紅色三種,黑色石灰土主要分布於山、丘體岩縫及坡麓低窪處,乃草本植被相對穩定下的產物,有機質豐富,具石灰反應,核粒及團粒狀,為發育尚不成熟的石灰土,尚無發生層的分異。棕色石灰土分布於山、丘體坡麓及溶蝕平原上,發生層次具一定的分異,土體構型多為A-AB-R及A-B-R型,土體結構主要為梭柱狀、塊狀,呈灰黃、棕黃色。含鐵錳結核。pH值為6.5~7.5,呈微鹼性,有微弱的石灰反應,質地較粘重,多為粉砂質粘土,粘土質粉土,養分低。本區紅色石灰土不很發育,呈棕紅色,具有鐵錳膠膜,膠塊附於結構面上的運移淀積現象,似有紅壤化的趨勢,處於低窪地帶窪地、谷地及現代溶蝕平原的石灰土由於鈣質不斷得到補充,尚未全部淋失,呈現鹼性。
5.沖積土類
分為沖積土(潮土)及洪積土。前者分布於現代河流一級階地上,土層厚,通透性好,砂壤—輕壤,宜肥性廣,有機質、速效磷、鉀稍多。後者分布於坡麓,由山洪沖積物發育而成,粘土、砂、礫石相混合,含礫多者滲漏性大,不便耕作。土體構型多為弱度分化剖面。
6.紫色土類
由紫色砂頁岩發育成的隱域性土壤,呈紫色或紫紅色,酸至微酸性,砂壤至重壤。有機質質量分數約2%,全氮0.112%,全磷1.50%。
7.沼澤土類
乃長期受水浸地形成沼澤性環境發育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現代溶蝕低窪地和凌水浸沒地帶。耕作土壤則主要為水稻土及旱地耕作土。土壤因不斷有周圍碳酸鹽岩溶濾出的鈣補充而呈鹼性,有機質含量高,有效養分釋放緩慢。目前種植玉米、黃豆等作物。
在耕地的利用上,該區雙季稻、玉米、甘蔗等耗肥作物不斷擴大種植面積,而養地的豆科作物相對減少;在施肥方面,傳統的農家肥跟不上發展的需求,生產用肥主要依賴化肥;在施用的化肥中,以氮素肥料為主,磷、鉀肥不足,化肥施用水平也不高,1997年平均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388kg(折純量)。冬季雖有綠肥種植,但面積不大。
在林地利用上,以用材林為主,用材林中又以針葉林為主,其殘落物對地表植被生產、培肥地力均不利。
在牧草地的利用上,任其自然,過度放牧。
據興賓區「四低」、「四荒」調查資料,中低產耕地佔耕地總面積的97.9%;中低產水田(年產小於7 500kg/hm2)占水田面積的78%,中產水田(年產在7 500~10 500kg/hm2)占水田面積的17.2%;低產旱地佔旱地面積的80.7%,(年產玉米及其他作物小於3 000kg/hm2、甘蔗年產小於45 t/hm2);中產旱地佔旱地面積的19.3%(玉米及其他作物年產在3 000~5 250kg/hm2之間、甘蔗年產在45~67.5 t/hm2)。
❹ 土地資源具有哪些特性
摘要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
❺ 土地資源具有哪些特性
土地資源具有如下特點:
1.數量有限
土地是自然歷史過程的產物,而不是像其他生產資源那樣單純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可以創造從而數量不斷增加。地球形成之日起,土地面積就基本固定了.生產活動可以改良土地、促進土地質量的轉變,可以改變地形地貌,如變沙漠為綠洲,變高山為平地等,也可以圍海圍湖造田,但這只量改變了土地的類型和特徵,並未改變土地的總量,鑒於土地資源的總量有限以及各類土地資源數量相對穩定,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必須珍惜每一寸土地,使之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推廣。
2.位置固定
各種類型土地資源的地理位置是固定不變的,我們不能像搬動各種物品那樣把土地從一地運往另一地,不能移動的土地和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土地利用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與位置固定相聯系的是土地自然條件的地帶性規律,如氣候條件、溫度條件,水文條件都是與此相聯系的,所以土地的利用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合理布局。
3.不可替代性
土地無論作為環境條件還是作為生產資料都不能用任何其他東西來代替,人類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開發了許多工廠化的作物生產線,這只是將土地的部分功能採用人工技術提高了,集約化了,而不是從根本上代替土地。
土地資源的分類
土地資源類型多樣,既可以按照自然特徵分類又可以按照與人的關系和人類的作用分類,這里僅介紹一些常見的分類方法。
按地形地貌分為: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漫崗等。
按土地的基本自然生產特點可分為:耕地資源、荒地資源、林地資源、草場資源、沼澤資源、水面資源、灘塗資源。
按經濟用途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等八大類。
還可按生態系統類型分為:沙漠、戈壁、冰川、永凍土地、熱帶雨林、濕地等等。
❻ 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徵
(一)土地具有一定的生產能力
土地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產物,具有生產能力。人類通過勞動和經營管理,在土地上生產出各種各樣的糧食、油料、木材、葯材等有機物質產品,創造出人類所必需的基本物質財富。只要合理地利用和保護土地,其生產能力是能長期保持甚至逐步提高的,因為土地生產力的高低不但取決於土地自身的性質,而且還取決於人類的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
土地不僅有生產能力,而且特徵不同、類型多樣的土地能夠滿足人類的不同要求。性質優良的肥沃土地是理想的農業用地;具有一定平整地面和水文地質條件的土地為建設新工廠提供有利條件;荒無人煙的大沙漠為原子彈試驗提供場所。
(二)土地面積是一定的、不可增加的
地球的表面積是一定的,其中陸地面積也是一定的。雖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上發生過大規模的海侵和海退,從而使陸地面積有明顯的變化,但是相對於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二三百萬年而言,陸地面積的變化是不大的。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人類可以採取各種措施來提高土地的生產力,極個別地方可以增加部分土地面積。然而,從根本上說人類是不可能使土地面積增多的。另外,土地這種生產資料不能用其他生產資料來代替。對於全世界來講是這樣,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也是如此。工廠佔地多、住房用地增加,耕作地就會減少。充分認識土地面積的這種有限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人人都認識到土地資源的珍貴性,才能在實踐中更有效地保護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
(三)土地資源在空間上具有固定不變性
土地資源和其他生產資料不同,它具有一定的位置,這個位置是固定的、不能變動的,既不能調撥也不能轉移。顯然,土地資源具有嚴格的地域性,每一塊土地都處於一定的緯度和高度位置,處於一定的地形部位和氣候條件下。因此,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必須從具體的自然環境條件出發,對於農業耕作必須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才能既保護好土地,又取得良好的收益。
(四)土地資源具有時間性或季節性
由於土地資源具有嚴格的區域性,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時間性或季節性。一定區域內的氣候條件通常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這種變化和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系。作物布局、品種選擇、種植制度、灌溉施肥、輪作安排、作物收獲等都要考慮到土地資源的季節性。如果盲目地進行農業活動,無視土地資源的季節性,農業就會受到損失,甚至失敗。
按土地與人類經濟活動的關系,可以把土地資源大致分為農林牧用地、城鎮工業交通用地和其他土地三種類型。農林牧用地可分為農耕地、林地和草地;城鎮工業交通用地可分為工業、交通和居住用地;而「其他土地」包括荒山、荒地、沼澤、海灘、沙漠等。各類土地資源在世界上的地理分布差異很大,各國家、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特點和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依照氣候、地貌條件劃分土地類型,正確選擇宜林、宜農、宜牧地,合理選擇工業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對於發展社會生產和保障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❼ 土地屬性的土地的資源屬性
土地是一種綜合的自然資源,與大氣、水、生物、礦產等單項資源相比,土地對人類生存來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廣泛、最重要的,能用來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和改善自身的環境條件。作為「真正資源」的土地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分布在地球各個不同位置的土地,佔有特定的地理空間。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每一塊土地的絕對位置(經緯度)的固定性,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間。
(2)各塊土地之間的相對位置(距離)的固定性。當然,交通條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相對固定性,但交通條件改變後土地又表現出新的相對固定性。
(3)每一塊土地所處的環境及其物質構成,一般來講,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基本上也是固定的。例如處於不同水熱條件下的農用土地,欲完全改變其環境狀況和物質構成,幾乎是無法實現的。
受地球公轉和自轉等而產生的地質構造的作用,使各種土地的自然要素組成與綜合特徵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它決定了土地資源的利用與改良要因地制宜。 土地是一個生態系統,土地資源具有可更新性。生長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斷地生長和死亡,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及其它化學物質,不斷地被植物消耗和補充,這種周而復始的更替,在一定條件下是相對穩定的。在合理利用條件下土地的生產力可以自我恢復,並不會因使用時間的延長而減少,即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土地對於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凈化能力。
但應當注意,土地的可再生性決不意味著人類可以對土地進行掠奪性開發,人類一旦破壞了土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出現水土流失、沼澤化、鹽鹼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產力下降,使用價值減少。這種退化達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質可能徹底破壞而不可逆轉、恢復。。由此可見,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某一閾值時,土地的再生性就會喪失,土地資源即被破壞。 土地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可以進入商品流通。但與一般商品相比,它是一種特殊商品。它具有下述特殊性:
(1)一般商品是用來交換勞動產品的,而土地這個特殊商品,它具有非勞動產品與勞動產品的二重性。如果從它的根本屬性來看,或就其整體而言,是屬於天然賜予的自然物,並非人的勞動所能創造的;但從對它加工的角度來看,現今土地大多經過人類長期直接或間接的開發,凝結著大量的人類勞動,具有勞動產品的一面。
(2)一般商品是屬於價值物,其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然而,土地的價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作為自然物的土地價格,另一方面是作為開發的土地價值的價格。。
6.流通的特殊性
地產可以像其它商品一樣進行流通,但在市場上流通的不是地產商品的實體本身,而是地產產權的代表物——證書。地產的交易實際上是地產產權的交易。所以,它需要由國家制訂一系列法律、法規來保障地產轉移或交易的合法性,使地產的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權益能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否則,地產經營就不能順利地進行,也不能在其流通過程中實現它的價值。地產流通的另一特殊性表現為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
❽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5個特點:
1、土地遼闊,類型多樣。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
3、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等。
4、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
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
1、土地遼闊,類型多樣。
中國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南北約跨50個緯度,由寒溫帶至赤道帶,有優越的熱量條件;東西跨將近62個經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歐亞大陸的中心,包括土地面積幾乎相等的濕潤、半濕潤與半乾旱、乾旱兩大地理區域。
由於土地的水、熱條件組合的差異和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悠久的農業歷史,多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國極其多種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極有利於農林牧副漁生產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
中國是多山國家。據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69%,平地約佔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層薄,土地的適宜性單一,宜耕性差,農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生態系統一般較脆弱,利用不當,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資源破壞。
但山地,尤其是中國南方山地,水熱條件好,適宜於林木生長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西北地區的山地是中國主要牧場,又為平原地區農業灌溉水源的集水區,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的組成中和農業生產結構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
3、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中國現有耕地約9572萬公頃,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7%,佔世界第4位;僅中國北部和西部的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的天然草地約3.17億公頃,為世界草地總面積的10%,居世界第3位;
中國有林地面積約1.25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國人均耕地按統計約0.1公頃,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
森林覆蓋率僅13%(世界平均覆蓋率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國每人佔有林地約0.12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5強;天然草地稍多,中國每人佔有約0.35公頃,也不及世界平均數的1/2。農、林、牧用地總和,中國平均每人佔有0.54公頃,最多也不超過0.67公頃,僅為世界的1/4強至1/3。
4、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
據林業部門調查,中國可供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後備土地資源約1.225億公頃,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億公頃,灌木林地0.296億公頃。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約9000多萬公頃。
這些土地按其性質主要應作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僅佔有0.12公頃左右。而宜於種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後備土地資源,從多方面材料估算僅約0.33億公頃,其中可以作為糧棉等農作物生產基地建設的毛面積約0.13億公頃,凈面積也只有0.067億公頃的潛力。
相反,如流動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類不易利用的土地等這類無效的土地面積共約3.487億公頃,約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36.3%,所佔比例相當大。
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
中國東南部季風區土地生產力較高,目前已集中全國耕地與林地的92%左右,農業人口與農業總產值的95%左右,是中國重要的農區與林區,而且實際也為畜牧業比重大的地區。但區內自然災害頻繁;森林分布不均。
在東南部季風區內,土地資源的性質和農業生產條件差別也很大。西北內陸區光照充足,熱量也較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鹽鹼面積大,其中東半部為草原與荒漠草原;西半部為極端乾旱的荒漠,無灌溉即無農業,土地自然生產力低。青藏高原地區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雖充足,但熱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產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總之,中國土地資源雖然類型齊全,但是分布不平衡,土地組成諸因素大部分不協調,區域間差異大,所以雖然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小。
❾ 土地的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屬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有: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絕對找不出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塊土地都是獨一無二的,故又稱土地性能的獨特性或差異性。其原因在於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環境條件的差異性。即使是位於同一位置相互毗鄰的兩塊土地,由於地形、植被及風景等因素的影響,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
2、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樣可以從工廠里不斷製造出來。由於受到地球表面陸地部分的空間限制,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它不能像工業生產中那樣隨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產工具的數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數量。列寧曾指出:「土地有限是一個普遍現象。」人類可以圍湖或填海造地,但這只是對地球表層土地形態的改變。從總體看,人類只能改變土地的形態,改善或改良土地的生產性能,但不能增加土地的總量。所以,人類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不斷提高集約化經營程度,在不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土地將出現退化,甚至無法利用,從而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減少。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稱不可移動性,是土地區別於其它各種資源或商品的重要標志。我們可以把可移動的商品如汽車、食品、服裝以及可移動的資源如人力、礦產等,由產地或過剩地區運送到供給相對稀缺或需求相對旺盛因而售價較高的地區。但我們還無法把土地如此移動。
4、土地質量的差異性。土地的特性和質量特徵,是土地各構成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總體效應和綜合反映。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氣候、水熱對比條件不一樣,地質、地貌對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類型也隨之發生變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存在於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范圍之內,即使在一個基層生產單位內也同樣存在著。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對土地利用范圍的擴大,這種差異性會逐步擴大,而不是趨於縮小。土地的空間差異性,要求人們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類土地資源,確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結構與方式,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綜合效益。
5、土地永續利用的相對性。土地利用永續性有兩層含義:作為自然的產物,它與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為人類的活動場所和生產資料,可以永續利用。但土地的這種永續利用是相對的,只有在利用中維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實現永續利用。 土地的經濟特性指人們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方面表現出來的特性。包括:
1、土地經濟供給的稀缺性。兩層含義:其一,給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其二,特定地區,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積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各類用地需求。
2、土地用途的多樣性。對一種土地的利用,常常產生兩個以上用途的競爭,並可能從一種用途轉換到另一種用途。這種競爭常使土地趨於最佳用途和最大經濟效益,並使地價達到最高。這就要求人們在利用土地時,考慮土地的最有效利用原則,使土地的用途和規模等均為最佳。
3、土地用途變更的困難性。土地用途的變更一般要經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的同意,經過一定的審查程序才能完成。
4、土地增值性。一般商品的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不斷地折舊直至報廢,而土地則不同,在土地上追加投資的效益具有持續性,而且隨著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土地的投資具有顯著的增值性。
5、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對土地的投入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產生報酬遞減的後果,這就要求人們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時,必須尋找在一定技術、經濟條件投入下投資的適合度,確定適當的投資結構,並不斷改進技術,以便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防止出現土地報酬遞減的現象。土地報酬遞減規律是房地產開發商確定商品房開發層數的重要因素。
6、土地的產權特性。不同的權力附加意味著土地價值巨大的差異,土地的價值更多地取決於土地上附加的權益。
7、土地的不動產特性。與土地位置的固定性關聯,且需求一般為剛性需求,價值量也較大 。
❿ 土壤資源的特徵有哪些
1.
土壤資源具有一定的生產力。
土壤生產力的高低,除了與其自然屬性有關外,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人類生產科學技術水平。不同種類和性質的土壤,對農、林、牧具有不同的適宜性,人類生產技術是合理利用和調控土壤適宜性的有效手段,即挖掘和提高土壤生產潛力的問題。
2.
土壤資源具有可更耕性和可培育性。
人類可以利用它的發展變化規律,應用先進的技術,促使肥力不斷提高,以生產更多的農產品,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若採取不恰當的培育措施,土壤肥力和生產力會隨之下降,甚至衰竭。
3.
土壤資源的空間存在形式具有地域分異規律。
這種地域分異規律在時間上具有季節性變化,所以土壤性質及其生產特徵也隨季節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變化。
4.
土壤資源位置情況有其固定性,面積有其有限性,同時具有其他資源不能代替的性質。
地球陸地總面積約
149×106km2
,除去其中因冰雪覆蓋、乾旱、高寒、鹽鹼、沼澤等等難以開發利用的面積,
只有約
2/5的地球陸地表面積具有人類開墾利用價值。實際已耕地僅有
14×106
km2
(約占
10.7%)
5.
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是發展農業和保持良性生態循環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