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有哪些豐富資源
台灣土地肥沃,氣溫高,濕度大,雨量充沛,適宜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故有寶島之稱.
稻米,甘蔗為其主要農產品,甘蔗大量外銷, 其他作物還有薯類,花生,大豆,黃麻,劍麻等.西
北部為主要產茶區,盛產的紅茶,烏龍茶大部分供出口.台灣水果四季不斷,產品有香蕉,波蘿
,柑桔,荔枝,龍眼,木瓜,枇杷,芒果,橄欖等,有水果之鄉的稱號.
台灣盛產木材,森林覆蓋面積達55%,樹種繁多,有14000多種, 相當於整個歐洲大陸木
本植物種類的三分之二,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 主要木材有鐵杉,台灣杉,巒大彬,紅松,
肖楠等,經濟樹種有樟,油桐,橡膠,漆樹等.此外還有檸檬胺,肉豆蔻,金雞納霜等葯材植物和
芒香油料作物香茅草.
台灣海產豐富盛產鯛,鮪,鯊,鯉等魚類,還出產石花菜,龍須菜,鹿角菜,珊瑚,珍珠等.
台灣已知礦產110多種, 以煤最豐富, 還產石油,天然氣,金,銀,銅,硫磺,鹽等.此外,
台灣的河多流急,水力資源十分豐富.
地區資源
台灣海峽具有得要的經濟、軍事價值.來自南面的太平洋北赤道暖流與來自北方的寒
流在此相會,帶來了大量營養物質,為各種魚類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曬制海
蜇提供了原料,使之成為得要的漁場和鹽場.
2. 台灣的主要礦產資源有哪些
1、硫磺
分布在台灣北端大屯山一帶
硫磺別名硫、膠體硫、硫黃塊。外觀為淡黃色脆性結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分子量為32.06,蒸汽壓是0.13kPa,閃點為207℃,熔點為118℃,沸點為444.6℃,相對密度(水=1)為2.0。
硫磺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醚,易溶於二硫化碳。作為易燃固體,硫磺主要用於製造染料、農葯、火柴、火葯、橡膠、人造絲等。
硫磺是無機農葯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商品為黃色固體或粉末,有明顯氣味,能揮發。硫磺水懸液呈微酸性,不溶於水,與鹼反應生成多硫化物。
硫磺燃燒時發出青色火焰,伴隨燃燒產生二氧化硫氣體。生產中常把硫磺加工成膠懸劑用於防治病蟲害,它對人、畜安全,不易使作物產生葯害。
2、銅
銅礦分布在東北部的瑞芳、金瓜石地區和東部中央山脈以東至海岸一帶。
銅是一種過渡元素,化學符號Cu,英文copper,原子序數29。純銅是柔軟的金屬,表面剛切開時為紅橙色帶金屬光澤,單質呈紫紅色。延展性好,導熱性和導電性高。
因此在電纜和電氣、電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築材料,可以組成眾多種合金。銅合金機械性能優異,電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數青銅和黃銅。此外,銅也是耐用的金屬,可以多次回收而無損其機械性能。
3、天然氣
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山麓和平原地區
天然氣主要用途是作燃料,可製造炭黑、化學葯品和液化石油氣,由天然氣生產的丙烷、丁烷是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料。天然氣主要由氣態低分子烴和非烴氣體混合組成。
主要由甲烷(85%)和少量乙烷(9%)、丙烷(3%)、氮(2%)和丁烷(1%)組成。主要用作燃料,也用於製造乙醛、乙炔、氨、碳黑、乙醇、甲醛、烴類燃料、氫化油、甲醇、硝酸、合成氣和氯乙烯等化學物的原料。
天然氣被壓縮成液體進行貯存和運輸。煤礦工人、硝酸製造者、發電廠工人、有機化學合成工、燃氣使用者、石油精煉工等有機會接觸本品。
4、煤
煤是最主要的礦產,集中在台灣北部地區,蘊藏量估計達5億噸,可開采量約為2億噸,但煤質較差。
煤是一種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積岩,這樣的沉積岩通常是發生在被稱為煤床或煤層的岩石地層中或礦脈中。
因為後來暴露於升高的溫度和壓力下,較硬的形式的煤可以被認為是變質岩,例如無煙煤。煤主要是由碳構成,連同由不同數量的其它元素構成,主要是氫,硫,氧和氮。
5、金
金礦分布在東北部的瑞芳、金瓜石地區和東部中央山脈以東至海岸一帶。
黃金(Gold)是化學元素金(化學元素符號Au)的單質形式,是一種軟的,金黃色的,抗腐蝕的貴金屬。金是較稀有、較珍貴和極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
國際上一般黃金都是以盎司為單位,中國古代是以「兩」作為黃金單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不僅是用於儲備和投資的特殊通貨,同時又是首飾業、電子業、現代通訊、航天航空業等部門的重要材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硫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然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
3. 台灣島內資源狀況
台灣除能源資源較貧乏處,森林資源、生物資源、漁業資源、水力資源等較為豐富,因而台灣有寶島之稱。 礦產資源 台灣礦產資源與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相比,種類單一,儲量不豐。目前,台灣島發現的礦產資源約有110餘種,具實際開發價值的不過20多種,其中部分有價值的礦藏經長期開采,儲量大幅減少,有的已經枯竭,因此台灣省是中國礦產資源和儲量最少的省份之一。 . 生物資源 台灣地處亞熱帶,植物資源與生物資源豐富,從平原、丘陵至高山,可以同時呈現出熱帶、溫帶和亞寒帶的植物景觀,因此台灣島被稱為「天然植物園」。依1998年台灣公布的最新調查,目前台灣植物種類總計10438種,特有種1139種,原生物種保育類334種。其中,維管束植物4228種(被子植物3600種,裸子植物28種,蕨類植物600種),苔蘚植物1100種,真菌3800種,地衣700種,藻類植物(海藻)600種。 . 水力資源 台灣雨量充沛,河川眾多,加上受地形影響,大多數河流河床多階地,流經許多峽谷,形成河流落差大,水勢湍急,因此蘊藏的水力資源豐富。據統計,全島河川水力蘊藏最高達530萬千瓦,是中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 台灣雖是個「寶島」卻有一項資源十分缺乏那就是一切動力的來源"能源" 不管是天上的飛機、地上的汽車、水上的船、工業上的生產以及居家生活的各種電器設備 都需要能源而台灣由於天然地理環境之限制,各種能源之資源蘊藏不豐富 大部分的能源需要依賴進口,因此我們對能源就要更加的珍惜與愛護^^"
4. 中國的台灣省主要有哪些礦藏資源
1、煤
煤是最主要的礦產,集中在台灣北部地區,蘊藏量估計達5億噸,可開采量約為2億噸,但煤質較差。
煤是一種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積岩,這樣的沉積岩通常是發生在被稱為煤床或煤層的岩石地層中或礦脈中。
因為後來暴露於升高的溫度和壓力下,較硬的形式的煤可以被認為是變質岩,例如無煙煤。煤主要是由碳構成,連同由不同數量的其它元素構成,主要是氫,硫,氧和氮。
2、金
金礦分布在東北部的瑞芳、金瓜石地區和東部中央山脈以東至海岸一帶。
黃金(Gold)是化學元素金(化學元素符號Au)的單質形式,是一種軟的,金黃色的,抗腐蝕的貴金屬。金是較稀有、較珍貴和極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
國際上一般黃金都是以盎司為單位,中國古代是以「兩」作為黃金單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不僅是用於儲備和投資的特殊通貨,同時又是首飾業、電子業、現代通訊、航天航空業等部門。
3、硫磺
分布在台灣北端大屯山一帶
硫磺別名硫、膠體硫、硫黃塊。外觀為淡黃色脆性結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分子量為32.06,蒸汽壓是0.13kPa,閃點為207℃,熔點為118℃,沸點為444.6℃,相對密度(水=1)為2.0。
硫磺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醚,易溶於二硫化碳。作為易燃固體,硫磺主要用於製造染料、農葯、火柴、火葯、橡膠、人造絲等。
硫磺是無機農葯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商品為黃色固體或粉末,有明顯氣味,能揮發。硫磺水懸液呈微酸性,不溶於水,與鹼反應生成多硫化物。
硫磺燃燒時發出青色火焰,伴隨燃燒產生二氧化硫氣體。生產中常把硫磺加工成膠懸劑用於防治病蟲害,它對人、畜安全,不易使作物產生葯害。
4、銅
銅礦分布在東北部的瑞芳、金瓜石地區和東部中央山脈以東至海岸一帶。
銅是一種過渡元素,化學符號Cu,英文copper,原子序數29。純銅是柔軟的金屬,表面剛切開時為紅橙色帶金屬光澤,單質呈紫紅色。延展性好,導熱性和導電性高。
因此在電纜和電氣、電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築材料,可以組成眾多種合金。銅合金機械性能優異,電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數青銅和黃銅。此外,銅也是耐用的金屬,可以多次回收而無損其機械性能。
5、天然氣
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山麓和平原地區
天然氣主要用途是作燃料,可製造炭黑、化學葯品和液化石油氣,由天然氣生產的丙烷、丁烷是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料。天然氣主要由氣態低分子烴和非烴氣體混合組成。
主要由甲烷(85%)和少量乙烷(9%)、丙烷(3%)、氮(2%)和丁烷(1%)組成。主要用作燃料,也用於製造乙醛、乙炔、氨、碳黑、乙醇、甲醛、烴類燃料、氫化油、甲醇、硝酸、合成氣和氯乙烯等化學物的原料。
天然氣被壓縮成液體進行貯存和運輸。煤礦工人、硝酸製造者、發電廠工人、有機化學合成工、燃氣使用者、石油精煉工等有機會接觸本品。
5. 我們稱台灣為 寶島 ,她有哪些 寶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它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南接著名的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面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最窄處只有130公里。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其21個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還包括台灣當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台灣的總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而台灣本島則是中國的第一大島。
台灣島內物產豐饒。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1600公里,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島內氣候終年高溫,稱夏無冬,而且降水豐沛,非常適宜農業,稻米、甘蔗、茶是台灣三寶。水果種類繁多,素有「水果王國」之稱,島內的森林覆蓋率超過50%,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林木種類近4000種,林產品也非常豐富,其中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居世界之冠,台灣裰稱為寶島,的確名至實最。
對中國而言,台灣所處的地理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台灣海峽全長約200海里,連接著中國的東海和南海,是中國的海上交通要道,而放眼亞太地區,台灣則恰好處在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因此,台灣素有海上藩籬之稱,既是中國海上交通的重要出口,也是確保祖國大陸安全的海上屏障。
崇尚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它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如果台灣問題久拖不決或者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將會極大的傷害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給中華民族的心理留下無法抹去的創傷,而如果兩岸能夠早日統一,則會極大的振奮中華民族的精神。
因為它物產富饒,再加上民族統一的心理作用,所以稱為寶島。
台灣島內物產豐饒。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1600公里,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島內氣候終年高溫,稱夏無冬,而且降水豐沛,非常適宜農業,稻米、甘蔗、茶是台灣三寶。水果種類繁多,素有「水果王國」之稱,島內的森林覆蓋率超過50%,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林木種類近4000種,林產品也非常豐富,其中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居世界之冠,台灣裰稱為寶島,的確名至實最。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崇尚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它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如果台灣問題久拖不決或者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將會極大的傷害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給中華民族的心理留下無法抹去的創傷,而如果兩岸能夠早日統一,則會極大的振奮中華民族的精神。
6. 台灣島在我國的海洋交通運輸和海防方面有什麼重要的價值啊
意義非同小可,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台灣島被西方戰略家稱之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因此它在國防上有著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和戰略優勢。
二,台灣島在交通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價值,我國的石油進口和從外國進口的商品絕大多數都是經過台灣海峽運輸的,如果沒有台灣海峽海上交通會極不方便,而且會增加運輸成本。
三,台灣島附近有著豐富的石油礦產資源,這對我國的中長期戰略利益十分重要,在台灣島的附近經濟利益也十分龐大。
總之,台灣島對我國的中長期發展有著十分和顯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7. 台灣礦產資源
台灣礦產資源與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相比,種類單一,儲量不豐。台灣島發現的礦產資源約有110餘種,具實際開發價值的不過20多種,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其中部分有價值的礦藏經長期開采,儲量大幅減少,有的已經枯竭,因此台灣省是中國礦產資源和儲量最少的省份之一。
8. 台灣有哪些自然資源和農產品
稻米,甘蔗為其主要農產品,甘蔗大量外銷, 其他作物還有薯類,花生,大豆,黃麻,劍麻等.西 北部為主要產茶區,盛產的紅茶,烏龍茶大部分供出口.台灣水果四季不斷,產品有香蕉,波蘿 ,柑桔,荔枝,龍眼,木瓜,枇杷,芒果,橄欖等,有水果之鄉的稱號. 台灣盛產木材,森林覆蓋面積達55%,樹種繁多,有14000多種, 相當於整個歐洲大陸木 本植物種類的三分之二,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 主要木材有鐵杉,台灣杉,巒大彬,紅松, 肖楠等,經濟樹種有樟,油桐,橡膠,漆樹等.此外還有檸檬胺,肉豆蔻,金雞納霜等葯材植物和 芒香油料作物香茅草. 台灣海產豐富盛產鯛,鮪,鯊,鯉等魚類,還出產石花菜,龍須菜,鹿角菜,珊瑚,珍珠等. 台灣已知礦產110多種, 以煤最豐富, 還產石油,天然氣,金,銀,銅,硫磺,鹽等.此外, 台灣的河多流急,水力資源十分豐富. 地區資源台灣海峽具有得要的經濟、軍事價值.來自南面的太平洋北赤道暖流與來自北方的寒 流在此相會,帶來了大量營養物質,為各種魚類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曬制海 蜇提供了原料,使之成為得要的漁場和鹽場.台灣峽不僅是台灣與大陸間來往的紐帶,也是 縱貫中國南北的海上交通要道,同時還是西太平洋上的重要航道,被稱為中國的「海上走廊」,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9. 談談台灣為什麼具又有戰略價值20字
一、台灣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屏障,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位於我國大陸架東南緣的台灣島,素有我國「七省之藩籬」、「東南之鎖鑰」之稱,是東南沿海各省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它南與海南島相映,形成「雙目」,北與舟山群島呼應,構成「犄角」,以台灣為中心,連接海南島和舟山群島這南北兩要點,構成一條天然而有力的品字陣戰略海防線,足以掩護東南沿海6省市及該方向的戰略縱深。而東南沿海各省目前是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最快,財富積累最多的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最為發達。如果以正好位於這兩個三角洲之間的台灣中部為圓心,以上海為半徑,畫一個半徑約為600公里的圓,我國最發達的省市和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這個圓內。如果台灣無法與祖國大陸統一,我國國防安全就難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不僅我國海防線要害之處出現缺口,使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半壁江山暴露在外,而且國防戰略縱深一下就後退一、二百海里。因此,台灣對我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二、台灣是我國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門戶,對我國長遠發展意義深遠。 歷史告訴我們,要成為世界強國,必然要面向海洋發展,實施海洋戰略。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東方崛起,必然要進行從陸地走向海洋的戰略調整。然而,我國這一戰略能否順利地實施很大程度上要看台灣問題的解決。因為在我國長達l.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只有台灣直接面向太平洋。我國要走向大洋,最好的捷徑和大門就是台灣。如果台灣問題解決不了,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家的長遠發展,就象是巨龍脖子上套了一把鎖難以騰飛。從經濟上看,台灣問題影響到我國大面積的海上國土問題。因為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哪怕1平方公里的小島,也可能意味著13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更何況台灣這么一個地理位置特殊、海底資源豐富、軍事價值巨大的我國第一大島呢?如果台灣獨立,我國失去的遠遠不僅僅只是3.6萬平方公里的陸上國土,而且將失去數萬倍的海上「綠色國土」。從軍事上看,台灣問題關繫到我國對太平洋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問題,為我國未來發展成為一個海洋大國提供堅強的基礎和保證。 三、台灣居我國南北兩大戰略海域的中間,是我國「南下之門戶」,對我國經濟貿易影響較大。 位於我國海岸線中部的台灣海峽,是我國南北海上交通的要道,是我國「南下之門戶」,不僅聯系著我國南北兩大戰略海域南海和東海,而且掌握著我國四分之三的重要貿易航線的南下通道,對我國南北經濟的均衡發展、對外貿易與交往的順利進行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台灣處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中心位置,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是亞太地區的航空運輸和海上運輸的中心,從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朝鮮、韓國、中國東部、北部沿海地區等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太平洋彼岸,中東、歐洲等地的海上和空中的交通線大多經過台灣海峽。台灣這一優越的交通條件,為台灣發展以對外貿易為主的海島外向型經濟提供了重要基礎,為台灣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如果台灣問題得以很好的解決,其優越的交通和地理狀況,不僅將使我國南北海上通路更加寬廣和通暢,而且也必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四、台灣位於西太平洋「島鏈」的中心,是美國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對美國稱霸亞太遏制我國作用明顯。 冷戰期間,美國為了圍堵中國、前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在太平洋西岸構築起一條島鏈」。該島鏈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台灣、日本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到俄羅斯千島群島、美國阿留申群島,而台灣正好居於該「島鏈」的中間要害部位,對美國在東亞地區實施其軍事戰略、政治策略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直被美國視為「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在美國遏制共產主義國家擴張稱霸亞洲,特別是遏制我國的整體戰略中,發揮著重要而明顯的作用。冷戰後,台灣作為美國遏制我國的一張「王牌」和稱霸亞太的重要戰略要地,展現出更加突出的地緣戰略價值。美國控制住了台灣,就控制住了東亞的絕對制海權,不僅可使美國掌控中國鄰近海域的出入口,而且可保護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航線、盟國和軍事基地,特別是在美國失去了菲律賓的海空基地後,可作為美軍向波斯灣、印度洋部署軍事力量時的補給地和休養地。正如布熱津斯基所稱,「美國如果默認使用軍事力量強行統一台灣的嘗試,那麼美國在遠東的地位將受到毀滅性的破壞。」 五、台灣處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中心,是日本「海上生命線」的要沖,對日本的國家利益生死攸關。 西太平洋海域地處亞洲與太平洋的結合部,是亞洲東入太平洋的橋頭堡,也是從海洋西進亞洲大陸的跳板與基地,平時影響到東亞各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戰時關繫到東亞各國的勝敗和存亡,是當今海洋權益斗爭最劇烈、最復雜的地區之一。而台灣正處在該海域的中心。在西太平洋海域上,以台灣為界,向北是日本、韓國等亞太地區經濟與科技最發達的地區,向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橡膠、錫及石油等)主要產地之一。因此,台灣重要的國際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尤其對於日本來說,具有更加特殊而重大的地緣戰略價值。台灣扼日本「海上生命線」西太平洋航線之要沖,資源極端貧乏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海上運輸線的日本所需石油90%和相當大一部分製成品的運輸要經過台灣島附近的台灣海峽或巴士海峽,一旦台灣「出事」就直接影響到日本這組海上生命線」,使日本經濟面臨嚴重危機,甚至崩潰。同時,台灣也被充滿侵略野心的日本視為向東南亞擴張的踏腳石,二戰時,日本正是在控制了台灣之後,南下佔領了菲律賓群島和印尼,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因此,台灣對日本而言有著更直接更重要的利益關系。 另外,台灣問題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其附屬島嶼**和台當局控制的南沙群島的太平島上。**,是日本進入台灣海峽南下東南亞、南太平洋的必經之地,附近水域蘊藏著800億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氣,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和經濟價值,是中日領土爭端的焦點問題。南沙群島,緊扼太平洋、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也有著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和豐富的資源,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南沙島嶼附近國家早已垂涎三尺,加緊對南沙資源進行開采,與我國在南沙爭端不斷升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那麼,中國不僅會失去**,而且會對我國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問題產生不利影響;如果兩岸統一,有利於解決**、南沙問題,維護我國在南海的主權據有關媒體報道,2004年12月10日,日本新一版《防衛計劃大綱》出台,以此為契機,日本新一輪的軍事戰略調整拉開了帷幕,其軍事發展開始向實質性、可操作性方向轉型。這是在二戰以後日本在軍事方面邁出的突破性的一步,是日本實行軍事自主化的一個趨向標。根據專家的分析日本這種軍事調整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軍事力量性質的轉型,二是軍事戰略方針的轉型,三是軍事力量的結構性轉型。從這三個遞進的層面,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在本國軍事戰略上的「良苦用心」,也讓其周邊國家無不感到日本的狼子野心 9.11事件後,美國調整了其全球安全戰略,受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的影響,世界各大國紛紛調整戰略,國際格局和地緣戰略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全球地緣戰略和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發生了一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