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中國石油這么貴
石油價格的問題是一個相當宏觀的問題,不能單純地看國際原油價格,現代工業社會,石油的地位就是社會的血液,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油化工產品幾乎覆蓋全社會,石油價格過於便宜會導致社會商品價格下跌,運輸物流成本下跌,消費減弱,資本逃離。
石油價格過高會引發商品價格暴漲,運輸成本劇增,社會恐慌。如果說食鹽是封建社會的一大命脈,那石油就是工業社會的基石。定價權必須在國家手裡,根據經濟情況,適當調整,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都知道中國是一個石油進口大國,所以國內的油價肯定是不能和石油出口國相比的。就像委內瑞拉,伊朗以及科威特等等,這些石油出口國的油價肯定是要比我國低的。但是我國作為石油進口大國,實際上油價並不算太高的,處於世界的中游水平。
比如說同是石油進口大國的加拿大和印度,油價就要比我國更高。而且就石油稅率來看,德國和韓國的石油稅率也要比我國的石油稅率更高。油價年年漲、「兩桶油」卻年年虧,技術差距難彌補要說到油品質量和供應的問題,當然繞不開如雷貫耳、車主又愛又恨的「兩桶油」。
令人驚訝的是,在油價接連上漲的時期,在全國坐擁超過5萬個加油站網點的「兩桶油」卻沒停止過虧損。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中石油和中石化去年全年累計收入740.42億,然而另一邊,國家卻在10年內投入超過1000億給這兩大巨頭作為補貼。
⑵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哪個地方工作薪水很高呢
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都是我國的長子,薪水方面也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因此,要想哪的工作薪水高,就是盡可能的走上領導崗位,在企業裡面,級別越高,待遇越好,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另外,據說海外的工作薪水也非常高,甚至出現幾倍的翻番,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考慮趁年輕出國去海外多掙點錢再回來。
⑶ 中國出口石油非常便宜,為何自己人用這么「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中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石油,2017年達到4.2億噸。因此,中國的石油缺口非常大。然而,中國顯然有原油勘探地點,為什麼它總是表現出這樣的「石油短缺」?
油價年年上漲,「兩桶油」年年虧損。很難彌補技術差距。當然,在石油產品的質量和供應方面,「兩桶油」是眾所周知的,也是車主們所喜愛和憎恨的。令人驚訝的是,在油價一個接一個上漲的時期,在全國擁有5萬多個加油站的「兩桶」石油從未停止虧損。根據官方數據,中石油和中石化去年的總收入為740.42億,而另一方面,國家在10年內對這兩大巨頭的補貼超過1000億。外國石油更便宜也是有原因的。正如白菜比韓國白菜便宜得多,俗話說得對。東西比薄更貴。石油出口國的石油可能比水便宜。因此,在他們看來,石油的價值可能仍然不如水。但是在中國,石油是稀有的東西,水是不同的,幾乎無處不在。因此,中國石油價格相對較高是可以理解的。
⑷ 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賺的錢在哪裡去了
石油公司雖然銷售收入很高,但利潤卻很低,特別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利潤多少主要看原油價格。利潤是剪掉成本的那些。除了給員工發工資,石油行業的投資也很要錢的 ,利潤一部分上交國家,加上納稅什麼的,基本上就完了。三家公司每年的投資大概上萬億
⑸ 石油大多成為國家收入,為何我國煉油會虧損呢
煉油環節的確是虧損的,但中石油中石化本身還是盈利的。就中石油舉例來說,其一般擁有上游的採油公司和下游的煉油公司,基於部分下屬單位獨立上市及各分公司加強競爭和便於考核等因素,現在中石油的分公司都是分開進行經濟統計的。那麼就上游採油部門而言,其成本是其實際的採油成本,而他的銷售價格就是國際原油價格,所以就上游部門而言,國際原油價格越高越好。而對於下游煉油公司而言,其成本是國際原油價格,其銷售價格就是國內成品油價格,國際原油價格一直高居不下,而成品油價格不上調到位的話,勢必下游的煉油公司是要虧損的。盡管其實中石油上游部門和下游部門是一家的,但各公司都需要計算各自的效益,所以上游部門賣給下游部門也是按原油價格賣,要不然整個就是一筆糊塗賬,是不符合經濟管理規律的。所以客觀上說,煉油環節虧損這點沒有錯,而且是肯定虧損的。尤其國內目前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5.2%以上,國外進口的原油那價格是沒商量的。
⑹ 中國石油為什麼這么貴
你說的是中石油的油價嗎!
主要是養的人多,中石化比地煉貴,中石油比中石化貴!主要原因就是運輸!中石油是自己的運輸公司在做,其他的這項業務都是外包的!這樣中石油是30台車,就需要200多人才能做了這個活,地方企業60人就能幹了!而且啊200多人管理人員150以上!拿的全是高工資!所以油價就上來的!
⑺ 油價又上漲,中石油是最賺錢的公司嗎
英國《金融時報》30日發布2010年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中國石油超越埃克森美孚成為排名第一的公司。一直以來,中石油頭頂「亞洲最賺錢公司」的光環,不過中石油的一世英名卻毀在A股上,因為A股上市後幾乎套牢了所有的投資者,市場上也留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的「千古名句」。
4年分紅賺4倍,其實是本糊塗賬
在所有的責難聲中,最嚴重的指控是對境外投資者回報慷慨,而對A股投資者吝嗇相待,甚至乾脆說是把中國人的錢財收集起來送給外國人,大有崇洋媚外的意味。有一個流行甚廣的說法,稱當初中石油在境外上市融資不過29億美元,而上市4年海外分紅累計高達119億美元。可是,事實果真這樣嗎?
根據同股同權的原則,中石油必須給全體股東同等分配股利,考慮到中石油的承諾——分配的紅利是凈利潤的45%,按照四年分紅4倍的說法,這就幾乎意味著中石油一年賺了兩個中石油,而且是連續4年如此,等於4年之後當年的一個中石油變成了8個中石油,這不是太離譜了嗎?再賺錢的公司也不可能賺這么多的錢啊,更何況這是一個基數龐大的巨無霸呢!
為什麼一個明顯不靠譜的說法會有那麼多人相信,並以訛傳訛呢?主要原因恐怕是大多數人都沒有掌握中石油在境外上市時的完整資料。中石油在境外發行了210.989億股H股,每股發行價1.27港元,29億美元應該就是發行H股時募集的資金。但是中石油還在美國發行了存托股份,存托股份並非是真正的股票,一份美國存托股份相當於100份H股,它的發行並不增加股本,但是投資者持有存托股份在分紅上享受與A、H股股東相同的權利。因此中石油在境外募集的資金總額應該不止29億美元。而且即使根據常識判斷,所謂募集29億美元4年回報119億美元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公司這么賺錢,那就完全沒有必要上市了,哪有肥水硬要流入外人田的道理呢?
錯的不是中石油,而是我們
那麼,中石油到底有多賺錢呢?年報資料顯示,中石油在發行A股之前,2005年和2006年兩年的合並凈利潤分別為1333.62億元(同比增28.4%)和1422.24億元(同比增6.6%),這兩年H股的每股分紅分別為0.180325元和0.154699元。發行A股之後,2007年和2008年的合並凈利潤為1456億元(同比增2.4%)和1137.98億元,這兩年的每股分紅分別為0.156859元和0.14953元。由此可見,中石油的紅利分配其實也並沒有特別過人之處,處於一般水平,並且相對穩定。
從中石油這4年的紅利分配情況看,每股按面值計算的4年回報率為64%,就算此前幾年的利潤再多一點,但也不可能有每年按IPO投資額100%回報的好事。有一家媒體甚至言之鑿鑿地說,「僅2005年中石油就向香港、紐約等股民散掉600.12億元的真金白銀」,這真是匪夷所思。中石油2008年按總股本18302097.78萬股為基數的分紅總額也只有273.67億元,而2005年的每股分紅僅比2008年多0.030795元,且當時還沒有發行A股,總股本基數比2008年要小,怎麼可能僅向香港、紐約等股民就分紅600.12億元呢?這顯然是將中石油給全體股東的分紅誤解成僅僅是給境外股東的分紅。
顯而易見,那些關於中石油給境外投資者分配了遠遠超過募資額的紅利的說法是不真實的,嚴重誤導了廣大投資者,同時又因為當時巴菲特買入中石油H股狂賺600%的暴利效應,使得大家都深信中石油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導致很多投資者都為這么好的公司在境外上市讓外國人賺錢而忿忿不平,不斷呼籲中石油回歸A股市場,讓大家分享富得冒油的中石油。終於,中石油來了,很多投資者48元的高價都敢追著買,越套越深以後才發現,原來靠中石油分紅要100年才能收回投資,即使按10元的價格來算,股息比一年期存款利息還低。
現在罵也好、恨也好,大都無濟於事了,因為,不是回歸之後中石油變小氣了,而是我們原本就理解錯了。
⑻ 中石油比中石化利潤高,為什麼
中石油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是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
88年以前是石油部,之後拆成三家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個部門。業務都差不多,只是各有側重點。長江以北大多是中石油,長江以南大多是中石化。 中石油主要進行採油和煉油,中石化主要進行煉油生產下游產品,中石油的油主要從國內開采,中石化的主要是從國外進口原油。
利潤的組成主要是營業收入減去各種費用,中石化的零售店(加油站)多一些,來源又主要是進口,所以成本高一些,利潤少些。
⑼ 視頻:為什麼石油行業那麼賺錢中石油還連年虧損
十年前中石油盈利很高的,近年不行了。另外,你看到的是國外石油公司,或者是土豪石油國賺錢。
國外石油公司,原因
1,員工少;2,公司技術高;3,進入市場早,佔有優質市場;4,稅收上的保護
土豪石油國,原因
1、資源多,資源條件好
以上條件,近幾年的中石油一條不佔,怎麼不虧損。
⑽ 我想問下,中國石化中國石油都這么賺錢了,而且據說是國內最賺錢的行業,那他為什麼還要漲價呀
中石油中石化在國內是壟斷行業,如果不買他們的油,就沒油可用,加上他們又是央企,也就是說這兩個公司的高層領導都是有一定行政級別的,比如老總就是省部級,所以他們掌握著定價權。當這兩個公司領導想漲價時,就會找國家發改委甚至更高層的領導,然後發改委領導的一句話就可以漲價了。。。。。(注意,因為他們都是權貴人物,這一點很容易就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