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陸地鑽井為什麼會有石油
擴展閱讀
地球上水資源怎麼分 2025-07-26 18:58:35
abs修理工具哪個好用 2025-07-26 18:47:24

陸地鑽井為什麼會有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6-02 01:32:39

❶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地學理論被一些權威搞的稀爛,所有地學專業學者發現,故意編造的種種地學謊言,是無法再繼續了。
知網收錄、
盆地、沖積平原對地震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與「碳元素」緊密相關,進行 著周而復始的碳元素循環,生命需要進食含碳的有機物質,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地球也是要吞納含碳有機物質,在地球內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再經過火山、地震、人類開采與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樹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將二氧化碳轉化 成有機物質,以植物的形式體現出來,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消化,一部分通過河流被運移地球內部,形成一個反復「碳」循環的體系。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論,「煤是樹木、植被、動物屍體堆積,以及沼澤地,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煤炭」,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思考,陸地上為什麼看不到樹木、動物屍體的堆積呢?另一方面,煤礦很大,哪來的那麼多樹木和動植物屍體呢?
一,天然氣如何的形成的?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終於發現,將含碳有機物質堆積起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通過河水的運移,將樹木、植被、動物屍體等含碳有機物質運送到湖泊、低窪地帶,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湖泊,低窪地帶變成盆地和沖積平原。
湖泊,低窪地帶,他們形成了聚集各種地表物質的自然條件,地表的含碳物體在水流、河水的沖擊、運移,被湖泊、低窪地帶沉積下來,經歷幾百年,上千年的沉積過程後,湖泊的演變成乾涸的陸地,也就是,湖泊---沼澤地帶—乾涸的盆地結構陸地。而低窪地帶在多次沖擊中形成沉澱,天長日久成為沖積平原。而在這個上萬年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要積累無法估量的樹木、植被、泥沙,以及魚類屍體,在多年的積累沉積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沉積了巨厚的沉積物質,有幾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繼而形成了盆地式結構的陸地、沖積平原。通過這樣沉積的方式,地下儲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質,從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質的積累。而這個過程,與生活中的「沼氣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質,在高溫、高壓、通電作用下,會發生了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地下沉積大量含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同等元素的物質的轉化,形成含碳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根據沼氣池形成甲烷氣體的原理,沉積巨厚含碳物質的盆地、沖積平原,就必然會出現含碳氣體,固體和液體,氣體很可能就是天然氣。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沖積平原內部以及與山體接壤處產生呢?
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水流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最後停留在湖盆、低窪地帶,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盆地、沖積平原在多年的河水運移,形成一個天然的碳物質儲存庫,這是一個顯著的量變過程,當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盆地、沖積平原條件成熟,就無法避免的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
我們清楚,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會產生熱能、氣體、甚至出現爆炸現象。從這個角度分析,那麼,地球上經常出現地震,是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上,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釋放,導致地球的震動?
同時,地下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地下含碳物質在熱能作用下將進一步發生化學變化,將含有碳元素氣體物質演變成固體,進而形成煤炭?根據推理分析,天然氣和煤應該存在同一位置,存在於盆地、沖積平原與接壤的山系帶,而地震也應發生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這個演變過程應該是,沉積盆地與沖積平原--天然氣--地震—煤炭。附下圖: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確,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地球內部出現碳元素物質的堆積,一定是通過河水的運移,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含碳物質埋入地下,進而形成了盆地和沖積平原。
2,沉積式盆地、沖積平原,一定會產生天然氣體,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體、液體、氣體。
3,地震所發生的地域,它的周邊一定存在著一個沖擊平原或盆地。沖積平原、盆地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天然氣、煤礦、地震的大小。
4,在其內及周邊,沒有盆地、沖積平原的地域,決不會發生地震。
5,如果說,盆地、沖積平原形成天然氣,分析天然氣移動走向,根據地質疏密程度,盆地、沖積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對於山體的密度就大一些,氣體移動會順山體移動,山體結構是岩石,岩石存在縫隙,盆地、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氣就會存儲在山體內,根據天然氣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脹、爆炸可能,產生地質災害,而震源中心多出於這樣的地理位置。
6,對於大的沖積平原、沉積盆地,在它的內部和周邊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氣以及大的煤礦,反之,沒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巨量天然氣與煤礦,沖積平原大,天然氣儲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礦也大。
根據上述的結論,用事實加以驗證。 根據網路搜索,復制了相關的信息資料。
三、大地震與沖積平原和盆地地域的關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周邊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區是十個最嚴重震點。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從上面這些地震位置發現,參見下圖,這些震區圍繞著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網上資料顯示,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
盆西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

根據這些發生重災區的位置發現,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將這些城市依次連接,將成都平原包圍了一圈,根據這些城市受到同等嚴重受災情況,再根據地圖,成都平原的邊緣是地震中心地帶。
2、魯甸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餘震1335次。
魯甸此次地震災區最高烈度為Ⅸ度,涉及范圍面積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10個縣(區)受災,包括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曲靖市會澤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資料顯示, 昭魯壩子東起昭陽區涼風台大山腳,西至相鄰的魯甸縣城稍外。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525平方公里,屬雲南四大壩子之一。壩子內丘壩相間,地勢平坦, 昭魯壩子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與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東南面與貴州省畢節市接壤,南面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部。
昭通市境內最高海拔(巧家縣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縣滾坎壩)267米。昭魯壩子處於昭通市的腹心地帶,南北縱貫昭陽區與相鄰的魯甸縣,故稱昭魯壩子。

昭魯壩子北接壤金陽縣,南接壤會澤縣,南北穿越魯甸,昭陽區,西側對應巧家縣。
結合上面的陳述和地圖,就不難得出,昭魯壩子處在8.3魯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帶。
3、秘魯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顯示,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蓋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
秘魯當地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4日下午18點左右(北京時間25日早6時左右),秘魯中東部與巴西交界的馬德雷德迪奧斯大區發生里氏7.5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級為7.7級,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魯多個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鄰近國家的一些地區均有震感。
事實上,亞馬遜平原周邊地帶的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發生過多次大地震。
根據地圖,這些發生大地震的國家,都處於亞馬遜大平原的周邊。這些國家的天然氣開采量也很驚人。
4、台灣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記載,台灣的台中、南投兩縣為921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發生次日有統計數字表明:死亡人數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災情較為嚴重。
台南平原台灣省最大的平原,屬沖積平原,其面積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位於「台南平原」東側,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處在台南平原地帶。

另註:
網路資料,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點左右,在平羅、銀川一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地震位置處在銀川平原。銀川平原是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埋深極淺,甚至溢積地表,地下水排泄不暢,土壤鹽漬嚴重。
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結合衛星地圖,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積盆地、沖積平原,與此地所發生的地震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種地震,對於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邊,或是在受災嚴重地區所包圍的地帶,都存在各種盆地、「沖積平原」。
所有歷史大地震,都存在一個共性,每一個大地震都對應著一個大的沖擊平原或盆地。我們任意的拿出一個地震事件,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有地震的地區,就存在這么一個「沖積平原」,反之,沒有「沖積平原」的地區及附近周邊,就沒有地震。 E,沖積平原,盆地會產生天然氣么?
另據網路資料,2015年下半年,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勘探獲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審定,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區、寧201井區、YS108井區,新增含氣面積207.87平方公里、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石油首次提交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
作為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頁岩氣如何實現有效勘探開發,國內沒有現成經驗。中國石油從2007年進行地質綜合評價開始,解放思想,創新實踐,創造了頁岩氣工業氣井、頁岩氣「工廠化」作業平台等10多項國內第一,形成了頁岩氣資源評價、區塊優選、快速鑽進、長水平段固井、分段壓裂、壓裂液回收再利用技術系列,積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鑽井壓裂工廠化、采輸設備橇裝化、工程服務市場化、組織管理一體化」為核心的降本增效經驗,對我國規模效益開發頁岩氣資源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儲量區內,已有47口氣井投產,日產氣362萬立方米,能保障280萬個三口之家用氣。
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沖積平原或盆地進行搜查,都會存在著這樣現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國家地區,煤炭、天然氣非常豐富,同時大地震也頻發。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來,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不再一一例舉。
經過上面的分析論證,煤礦、天然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清楚,所舉的事例和事實完全符合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各種礦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確了,地質災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觀點對於地球的合理開發,保護地球家園,有極其深遠意義。按照這個理論觀點,地球多年來形成的自然災害,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重大傷亡和損失。從這個觀點出發,還會發現地球的過去,預知地球的未來,一舉突破以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❷ 地球上的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的形成,目前世界上有兩種最流行的理論。前生物油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提出的,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一種古老的有機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它是由史前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的變化形成的,而陸地上的植物通常形成煤。但事實上,這一假設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因為即使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石油產量也與地球上已探明的儲量相差甚遠。


但是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現在人們除了石油能源以外還有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以及地熱能可以被利用,但是終歸有一天這些能源也會被人類消耗殆盡,那麼我們人類就只可以去尋找我們目前還沒有完全發現的能源,來維持我們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所以我們現在不可以完完全全的依賴化石能源,要加緊去發現新的能源。

❸ 石油怎麼被開采出來

石油是由數百萬年前的史前海洋生物遺骸形成的。這些生物死後軀體下沉,並被埋在泥沙層下。泥沙層後來逐漸變成岩石層 。岩石層的壓力和細菌的作用使生物遺骸變成了濃稠的石油。在地質學學中,能夠生成石油的地層必須具備"生,圈,蓋,儲,運,保"六個條件.那麼,哪些地層有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氣呢?在地質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名詞:砂岩! 請記住這個名詞.與砂岩相對應的叫泥岩.

石油深埋地下,如何才能找出哪些地方有石油呢?

1,地質學家會分析這個的地質構造,是不是海相沉積等.
2進行地震勘測,找出這個區塊的砂/泥岩層位.這個工作主要是有物探部門來做,如著名的東方物探,或者XX地球物理研究所來做,
其簡單過程如下,1 先找個地方,按照一定組合方式鑽幾個或幾十個30-50m深的"坑",埋下炸葯,按照一定的時間方式進行爆炸,然後用儀器記錄爆炸產生的聲波在地層中的傳播速度,藉此來分析地層,判斷砂/泥岩層位深度.這個記錄聲波的儀器非常靈敏,人的走動都會對其產生影響,會產生雜波干擾.

3物探測量的聲速數據交給專門的研究院進行分析研究 .研究院進行分析研究後設計目的區塊的鑽井方案,然後鑽井隊就開始鑽井了.這個過程沒什麼好說的.

4鑽井隊就開始鑽井.當然了,鑽井隊會先在目的地鑽1,2口井,稱為預探井,目的是(1)判斷這個區塊的地質分層,專業名詞:如延安組,延長組, 或者馬家溝組,太原組等地質分層,(2)目的區塊究竟是否含石油/天然氣,若含有,其豐度,滲透率,等如何
若本區塊的預探井顯示本區塊含油氣,則此區塊很快就會進入大規模的油氣開采階段,最明顯特徵就是打了很多井.
關於鑽井,其實有很多人對油田勘探開發的印象就是鑽井,其實,鑽井,只不過是油田開發過程中一個小環節而已.鑽井,是油田開發中最辛苦,最累人的.大名鼎鼎的鐵人王進喜其實就是鑽井工人.我國油田開發中唯一具備國際先進水平也就是鑽井而已,因為我們國家鑽井隊也會打水平井,多分支井.說老實話,鑽井是沒什麼技術含量的.
井隊井打好了,就該測井 了.

5 測井分為完井,三樣測井,射孔,生產測井等幾個方面.上面說到鑽井隊井打好了,就該測井的去測了.測井的目的,(1)鑽井隊打的井是不是符合設計要求,如井斜等,水平段等(2)評價地層中是否有原油/氣,(3)若存在,其層位多少,深度多少,哪些層位有開采價值.這些是完井測井.測好了就要解釋,解釋好了開采哪些層位,鑽井隊就要下套管了,注水泥了.然後測井的就要開始測三樣了:既聲波,伽瑪,磁定位.主要是判斷鑽井隊下的套管和水泥是否充足,膠結是否良好.三樣測好後就由測井的進行射孔,使用專用的爆破彈(射孔彈)炸開套管和水泥,使地層中的石油能夠流入套管中以便開采.
6此時,井下作業來進行壓裂了.進行壓裂地層,擴大射孔射開的縫隙,使石油能更快的流入套管.

7壓裂結束了,該採油隊來裝採油機器了,俗稱磕頭機或抽頭機,此時,石油就被開采出來了.你就可以看見真正的石油了.

❹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一、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目前,第一種說法較廣為接受。

(4)陸地鑽井為什麼會有石油擴展閱讀:

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它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❺ 在陸地上會有石油石嗎

沒有,只有深海里才有。

❻ 石油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到山上鑽井

海里多,並且好開采
高原 山裡也有但不是特別好開采並且成本較高
石油是經過幾千年的演化而來的精華

❼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7)陸地鑽井為什麼會有石油擴展閱讀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

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❽ 海底為何會有石油呢

世界上大陸架的面積約有27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和深海(如海溝帶)之間,還有段很陡的斜坡,稱為大陸坡,已發現這里也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大陸坡的面積比大陸架還要大,有3800多萬平方千米。兩者合計,相當於陸地沉積岩盆地面積的兩倍。海洋的這些區域具有形成油、氣積聚層需要的最好的地質條件,通常這是地殼穩定拗曲區域,覆蓋著非常厚的沉積物,陸地的油礦與氣礦一般是與這樣的地帶聯系著的。大陸架是陸地的直接延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也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人們對大陸架的碳氫化合物的形成規律有了比較透徹的研究,已發現深海盆地也有大量油、氣資源。在墨西哥的深達3500多米的海淵中鑽井,探明有含油沉積岩層。因此,大陸坡將成為人們向海洋探尋油氣寶藏的場所。目前,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將近30%來自海底。海底天然氣所佔比例接近總產量的12%。2000年海洋很可能為人類提供50%的原油。現在大部分擁有出海口的國家均在從海底尋找並開採石油與天然氣。據估測,全世界可採石油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約1350億噸,迄今已發現的海洋油氣田1600多個,已有40多個國家的海域在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幾乎所有的大陸架都成為勘探、開發石油的對象和場所,都是很有希望的海洋油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