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海洋油氣發展史有多久
早在1956年,印度政府就建立了石油與天然氣委員會,該委員會後來成為印度首要的石油勘探公司。該公司在古吉拉特邦、阿薩姆邦打了若干口油井,1958年在坎貝地區探測到石油,後來於1960年在安克萊斯瓦爾、1961年在卡洛爾、1964年在拉克瓦、1968年在加勒基發現石油。古吉拉特邦、阿薩姆邦就成為首先產油的兩個邦。雖然在泰米爾納德邦、安德拉邦、阿魯納恰爾邦有一些陸上油田,但大多數陸上油田仍需在古吉拉特邦、阿薩姆邦尋找。
印度近海勘探始於1973年,目前印度的海上石油勘探能力水深已達到500米,大陸架開采水深在100米左右,現又在孟加拉灣發現了三個含油構造,兩個含氣構造。
印度在其西海岸附近經過廣泛的近海勘探之後,於1975年發現了孟買高地油田。這是印度第一個近海油田。1976年印度開始商業性石油生產,不久印度國內石油產量大幅度增加。至1993年印度的陸上油田原油產量達1120萬噸。近海油田原油產量達1570萬噸,總計2690萬噸。在發現了孟買高地油田之後,探明的石油儲量幾乎年年增加,顯示了迅速的增長率。但是,探明的石油總儲量於1991年達到8.06億噸的最高點後開始下降,1992年下降到8.01億噸,1993年為7.79億噸。孟買油田是印度最大的油田,位於印度的西部、阿拉伯海岸,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也是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積603平方千米,人口約有1400萬。瀕臨阿拉伯海,是天然良港,被稱為印度的「西部門戶」,是印度海軍的重要基地,在印度的政治、經濟、金融、軍事及文化等各方面都佔有重要地位。
印度是石油消費大國,海上石油的發現為印度國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進了其工業的發展,為印度崛起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保障,因此印度越來越重視海洋石油的勘探與開發,其海上石油的發展步伐也邁得越來越大。
以印度最主要的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公司和國家油氣公司為例展開其歷史過程。
一、印度石油公司
印度石油公司(Indian Oil Corporation)的前身是印度政府於1958年成立的印度煉油有限公司。1959年,印度政府成立印度石油公司,主要目標是為印度國有企業提供石油產品並銷售國營煉油企業的產品。1961年以後成為印度主要的石油有限公司,之後合並成立印度石油公司。
印度政府除採用上述辦法減少國內石油消費量以緩和石油漲價帶來的矛盾以外,主要把重點放在加速勘探和開採石油上,特別是大力開發海上油田。第六個五年計劃撥款287.4億盧比用於石油天然氣委員會的石油勘探和開發工作。
印度陸上沉積盆地面積約為140萬平方千米,水深20米以下的近海沉積盆地面積大約是38萬平方千米。全部沉積盆地的碳氫化合物總儲量估計為127億噸。目前可探明的石油儲量估計為40億噸,其中陸上佔40%,近海佔60%。天然氣93%的儲量在近海。陸上油田勘探開發工作主要依靠蘇聯。印蘇雙方1980年簽訂合同,由蘇聯幫助在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進行石油勘探。1981年蘇聯石油工業部正、副部長接連到印度訪問,並將派40名技術人員幫助制訂詳細勘探計劃。1981年經過反復談判,英資緬甸石油公司和印度政府合股經營的印度石油有限公司由印度政府接管。印度石油工業全部實現國有化,有利於加速勘探開發工作。現印度政府正計劃對最老的迪格博伊油田加強勘探,以發現更多的石油儲量。
印度從1962年開始在坎貝灣進行海上油田地震勘探工作。1964—1967年在近海地區進行區域普查。70年代初期發現孟買淺海儲油結構。1974年2月19日,在孟買西北90千米的海上鑽探成功。孟買淺海油田的建立開始了印度石油工業的新時期。孟買淺海油田於1976年5月開始投入生產,現在成為印度石油的重要產地。這個油田現在已進入建設的第四階段。第一階段(1976年5月至1977年1月)達到日產4萬桶(年產20萬噸)的目標;第二階段(1977年4月至1978年1月)實現日產8萬桶(年產40萬噸);第三階段(1978年l月至1981年1月)除把石油產量提高到日產14萬桶(年產70萬噸)以外,還建成烏蘭天然氣田(已於1981年3月正式投產),達到日產40萬立方米(年產19.8萬噸)。1981年5月28日烏蘭低溫液化石油氣廠舉行開工典禮,這是印度第一個從天然氣生產液化石油氣的工廠,日產3.8萬罐。孟買淺海油田第四階段到1982年日產提高到24萬桶(年產1200萬噸)。1981年8月12日印度石油天然氣委員會和法國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在4年內使孟買淺海油田的產量提高到1900萬噸(1981—1982年估計產油840萬噸)。印度石油天然氣委員會根據協議付給法國公司500萬美元的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費,生產的石油全部歸印度使用,雙方不進行產品分成。截至1981年3月,共鑽井91口,其中56口出油,成功率較高。到1980年1月已探明石油可采儲量為2.5億噸,天然氣為2700億立方米。孟買淺海地區陸續發現新的石油儲藏,主要的有1976年2月發現的北巴塞因淺海結構,在水深1714米處鑽探成功。1977年9月和1979年5月在該地區分別打出油井。在孟買以東35千米的地方,發現80平方千米的油區。此外還發現南巴塞因—塔普提結構,據石油和天然氣委員會估計,總蘊藏量約為2500億立方米,每天可產氣180萬~200萬立方米,已於1983年投產。
除孟買淺海油田外,1981年8月在東海岸考維里盆地保克海峽北部打出一口油井,日產1500桶。另外在印度東海岸安得拉邦的戈達瓦裏海灣(1980年中打出一口日產650桶的油井)、奧里薩邦的馬哈納迪海灣、安達曼尼科巴群島(1980年打出一口油氣井)等近海地區也進行了勘探活動,並且發現了一些油氣結構。為了解決當前石油短缺的問題,根據陸上和海上石油勘探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印度政府提出了爭取石油自給的遠景目標。印度石油天然氣委員會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的官員和技術專家制訂石油生產20年發展計劃。印度政府決定要使油田的石油產量到1984—1985年達到300萬噸,國內石油自給率達到75%。屆時將生產摺合40萬噸原油的天然氣,煉油能力將達到450萬噸。印度石油天然氣委員會決定在1982年對印度近海和大陸架40萬平方千米地區內所有有可能蘊藏石油的地區進行地震探測工作。除此之外,印度政府還決定開放17個近海地區(約40萬平方千米)和15個陸上地區(約30萬平方千米)供外國石油公司投標進行勘探。最初應招投標的有67家外國公司,由於種種原因,到1981年5月份僅剩下14家。
要完成石油開發計劃,就必須大量增加石油勘探和生產設備。印度政府除向外國購買和租用以外,還計劃發展本國的製造能力。根據現在的石油生產計劃,到1984—1985年需要增加40~50架進行海上勘探的鑽井機和40座海上採油平台。印度馬扎貢造船廠從1978年開始製造海上採油平台,在1978年3月至1981年3月已有7座交付使用。
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美元,印度政府曾多次派人訪問中東產油國家,大力發展同這些國家的經濟合作。經過印度政府的努力,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國際發展基金組織已同意貸款6.72億盧比幫助印度實行能源發展計劃。其中有3.52億盧比用於發展孟買淺海油田。貸款償還期20~25年,包括寬限期5年,年利率3.5%~4%。印度極力爭取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57億美元的貸款,其中一部分就是用於發展國內石油工業。
從長遠看,印度需要更多地發現新的、大的石油儲藏結構。印度現在不惜花費巨額投資大力加強石油勘探開發工作,因此債務負擔將要加重。印度雖已發現了一些有產油希望的結構,但尚未最後查明情況,已探明的油田要投入商業生產也還需要時間。所以印度要實現石油工業發展計劃,特別是達到石油自給,尚需付出極大努力。
二、國家油氣公司
印度在21世紀初加快了對阿拉伯海西海岸油氣的勘探開發步伐,其中以國家油氣公司ONGC為首,印度信賴實業集團(RIL)、印度石油公司(Indian Oil Corporation)、古吉拉特邦石油公司(GSPC)、Essar Oil公司、印度天然氣管理局(GAIL)、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和Phoenix公司以及一些國際石油公司如India Ltd(GAIL)公司、英國Cairn Energy公司、BG公司、埃尼和加拿大Niko資源公司等緊隨其後。
這些公司以前的活動僅限於一些老油氣區內(包括孟買高地),直到最近才開始把勘探開發工作的重點轉移到Saurashtra盆地、Panna-Mukta-Tapti油氣區、Kutch灣、孟買高地的新D-1油氣田和其他一些小油氣田以及阿拉伯海上的邊際油田上。
目前,阿拉伯灣的油氣生產能力佔印度全國油氣產量的71%。由於印度是目前世界上鑽井密度和勘探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因此在阿拉伯灣發現新的油氣資源的可能性要高於世界其他海域。
隨著油價的一路攀升,該國開始加強了深海的勘探活動。ONGC公司表示,希望在深海區域獲得780億桶石油發現。截至2007年3月,該公司在阿拉伯海坎貝灣已獲得三個新發現,在孟買高地也獲得了一個新發現。
2007年,孟買海上的石油產量約1.28億桶,天然氣產量6.18億立方英尺,主要來自於五個油氣田:孟買高地、Heera、South Heera、Neelam和Bassein。Bassein氣田的天然氣初始地質儲量為9.67萬億立方英尺,位於世界最大的10個投產氣田之列。目前該區域47個生產井的日產量為12.3億立方英尺,占該國天然氣總產量的一半以上。BPA平台目前的日產量為5.56億立方英尺。
三、印度海上油氣區介紹
1.Saurashtra盆地
到2008年,該區塊上已經打過兩口探井,第二口井1-B井在井口流壓1346磅力/平方英寸條件下通過156/64英寸油嘴測得天然氣流量為1860萬立方英尺。該井位於256英尺水深海域,鑽井總深度達7487英尺(2282米)。測試證實在中新系碳酸岩儲層含有天然氣。信賴實業公司是GS-OSN-2000/1區塊作業者,持有其90%的權益;印度Hardy石油公司持有剩餘10%的權益。由ONGC和Cairn Energy成立的合資企業完成了對海上Gujarat-Saurashtra 盆地GS-OSN-2003/1區塊510千米的三維地震資料採集工作,作業者ONGC公司持有其51%的權益,Cairn持有49%的權益。
RIL公司在Saurashtra盆地SR-OS-94/1區塊發現儲量可觀的天然氣田。作業者信賴實業公司持有該區塊70%的權益,OIL公司持有剩餘30%的權益。
2.Panna、Mukta和Tapti油氣田
由BG公司、RIL公司和ONGC組成的財團投資5.2億美元進一步開發Panna、Mukta 和Tapti油氣田,旨在將其天然氣日產量提高30%,由當時的4.59億立方英尺提高到2008年的6億立方英尺。此前ONGC公司曾投資2億美元將其石油日產量由29000桶提高到42000桶。ONGC持有該油氣田40%的權益,BG和RIL公司各持有其30%的權益。該財團宣布在49~131英尺水深海域發現石油可采儲量約3000萬桶的油藏。另外,海上Gujarat油田目前石油日產量為45000桶。
3.孟買高地和D-1油氣田
孟買高地油氣區位於印度西海岸110~200千米處,一直是印度主要天然氣生產區,也是世界上低硫和輕質原油高產區。由於該地區產量曾下降40%,ONGC公司在2001年宣布採用新技術對該區域的北部和南部進行二次開發。該項目將在未來30年內使油田的採收率提高4%,增產石油4.5億桶。該油田的估計儲量近120億桶。
繼該油田平台在2005年發生火災造成重大損失後,ONGC公司投入了6.5億美元用於修建新的處理平台聯合體。2010年5月竣工後,其液體日處理能力可達255000桶,包括日處理石油48000桶,日處理天然氣2.401億立方英尺,大火燒毀的13個生產平台已經全部升級並修復後投入運行。Mum High North和South油氣田位於孟買西北部160千米處,其石油日產量占該國日產量(682000桶)的一半以上。
於1976年發現的D-1油田石油可采儲量約1.35億桶,但由於各種困難和離岸較遠等原因直到最近才得到開發。
D-1油田於2006年開始投產,最高日產量達3000桶。其生產期到2015年,該油田原油總產量預計可達1.32億桶。該油田位於孟買西南部約200千米處,有255千米的延伸區域,其南部和北部分別有隆起,油藏主要在南部,因此目前主要開發南部區域。其二期開發項目2009年完工,包括6口井的作業。
4.Kutch灣和小型油氣田
ONGC公司曾在2008年3月份要求政府允許GX Technology公司獲取Kutch灣區塊的三維地震和探井數據資料。該公司希望印度國防部准許GX Technology公司採用其成像專利技術開展GK-28/41和GK-3區塊上300平方千米的三維地震勘測。
ONGC公司目前正在阿拉伯海開發28個小型和邊際油氣田,希望可以在2008年實現石油產量3500萬~5600萬桶,天然氣產量達到5.3億~7.06億立方英尺。該公司已經開始在大型處理平台聯合體附近著手一些邊際油氣田的開發工作,目前正在開展的工程包括B-22邊際油氣田群的開發工作(包括South Bassein大氣田西部的BS-12、BS-13和B-149區塊),但這些氣田主要為酸性氣田。該油氣田群的開發工作主要包括打10口氣井和6口油井。其中兩口井位於South Bassein氣田BF平台附近。
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一個油氣集輸處理平台,兩個三腳式生產井平台,一條長56.5千米的不同口徑的海底管道,以及對BB平台和BF平台的修建工作等。該工程計劃於2009年9月份完工,有望於2020年石油最高日產量達到6700桶,日產凝析油8200桶,日產天然氣1.589億立方英尺。
據悉,剩餘資金將用於另外三個大項目:B-22邊際油氣田群的開發項目、一條新的Uran-Trombay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以代替原管道),以及海底集輸管道鋪設項目(包括在Mum High油氣田平台安裝海底電動泵)。
總結印度石油產業政策的變化,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積極推進石油產業市場化改革,如對外資和私人企業開放油氣勘探領域並給予稅收上的優惠,允許外資進入煉油和管輸業務,允許私人企業進入油品銷售業務,逐步取消政府對油品價格的管制;二是切實維護消費者利益,如增加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以確保這些地區的消費者能夠獲得石油產品,要求銷售公司公布最高零售價格,並對牟取暴利的行為進行糾正,對價格承受力差的部門進行補貼;三是政府的職能從直接管制逐步向監管和服務轉變,如明確市場准入條件並進行監管,制定作業規范並確保施工安全,維護石油工業相關資料庫以對政府的宏觀決策提供支持,健全監管法制並明確監管主體;四是構建國家石油安全和戰略體系,如加強國內油氣勘探確保石油安全,建設石油期貨市場牟取石油定價權。
我國目前面臨石油產業逐步走向市場化和維護國家石油安全的雙重挑戰,印度的改革經歷無疑對中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Ⅱ 印度尼西亞海域有石油嗎
印度尼西亞,作為世界有名的旅遊勝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但它不但有美麗的島嶼,還有富饒的資源,流淌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一、地理位置
印度尼西亞海域位於亞洲東南部,北跨赤道,東鄰太平洋,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接壤,西瀕印度洋,北接馬來西亞,南鄰澳大利亞,處於國際東西交通要道(圖13-4)。
圖13-5亞太地區天然氣產量圖
印度尼西亞約有60個沉積盆地,73%位於海上(其中的31%分布在深海區),27%分布在陸上。目前已勘探的36個含油氣盆地主要位於西部地區,主要的含油氣區有蘇門答臘油氣區、爪哇油氣區、東加里曼丹油氣區。印度尼西亞70%的天然氣儲量位於海域。
據美國《油氣雜志》2007年終報道,截至2007年底,印度尼西亞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5.99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0.3%,居世界第25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6589.66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5%,居世界第13位。
石油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斯蘭等島和巴布亞。較大的油田有中蘇門答臘的Minas、Duri和Bangko油田,蘇門答臘東南海上的Cinta和Rama油田,重度為東加里曼丹的Bunyu、Handi和Bakapai油田,西爪哇海上的Arjuna和Arimbi油田等。印度尼西亞的原油品質范圍很廣,其中大部分原油的API重度為22~37°API。印度尼西亞兩大原油出口品種——蘇門答臘輕質油或米納斯原油的API重度為35°API,而更重的Duri原油的API重度為22°API。
近幾年印度尼西亞原油產量一直呈下降趨勢。減產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老油田的自然減產和油氣領域勘探和開采新增投資缺乏。印度尼西亞國內的原油產量不能滿足國內的需要。從2004年上半年起印度尼西亞已成為原油凈進口國,國際油價的上升導致印度尼西亞的預算赤字增加。
2005年天然氣產量為859.3億立方米。印度尼西亞大部分天然氣資源位於北蘇門答臘省的Aceh和Arun天然氣田、東加里曼丹陸上和海上氣田、東爪哇Kangean海洋區塊、巴布亞的一些區塊。主要的經營商是印度尼西亞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RoyM.Huffington公司和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公司。
2007年印度尼西亞共獲得18個新的油氣發現,其中石油發現7個,天然氣發現11個,海域有5個,陸上有13個。
三、發展歷史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勘探起步很早,公元前8世紀就曾採用原始方式在蘇門答臘開采原油。
1859年開始了石油調查。
1889年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進行陸上油苗調查,並於1885年在蘇門答臘北部鑽出了第一口具有商業價值的油井。
1889年荷蘭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建立荷蘭皇家石油公司,並進行了普遍的石油勘探。
1907年成立皇家荷蘭—殼牌集團,1933年在蘇門答臘南部發現了油田,1936年在蘇門答臘中部進行了大規模的石油勘探。1922年印度尼西亞發現了塔郎阿卡爾油田,1937年發現打拉根油田,1940年發現桑加油田,1944年發現米納斯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油產量大幅度下降,從1940年的900萬噸降到1945年的103萬噸。
1963年印度尼西亞政府規定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歸國家所有。1967年政府按照新的外國投資法與11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了勘探開發合同。後來發展到8個西方國家35家石油公司向印度尼西亞投資17億美元。
1968年成立統一的印度尼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從此石油勘探活動由只限於陸上逐漸向海上發展,在此期間發現了90多個油氣田。鑽井井數由1968年的80口增加到1971年的636口,其中海上鑽井144口,並於1970年發現阿卡塔海上大油田,1972年發現Arun氣田。
1972年地震勘探發現了巴達克油氣田。
1972年發現貝卡拜油田。
1974年發現烏當油田。
1979年發現克里斯納油田。
1991年道達爾公司在東加里曼丹海上馬哈坎區塊發現大氣藏。
西方石油公司在伊里安查亞海域Beran區塊鑽的Roadiba-1井在侏羅系地層獲得工業油氣流,測試日產氣66.8萬立方米,這標志著印度尼西亞在中生代儲層的重大發現。
1993年3月,殼牌公司在東爪哇海發現天然氣,發現井為Kaladi井,位於Muriah區塊。該井在鑽至井深1260米時,在中新統地層中遇到了良好的天然氣顯示。
1994年4月,尤尼科公司在東加里曼丹Mahakam地區海上的Serang油田東部獲得油氣發現。
印度尼西亞曾經為亞洲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2006年產量為693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0.9%。2007年產量為667億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3.8%,居世界第10位。
印度尼西亞為世界最大的LNG出口國,兩個最大的LNG處理廠為Arun和Bontang,近年來產量也不斷下降,為了彌補產量下降,印度尼西亞不斷加強天然氣勘探,努力增加天然氣產量,滿足長期LNG供應合同需求和國內需求,目前有幾個在建的新項目,其中在西巴布亞島的Tangguh LNG廠已初具規模。
據1994年5月在挪威召開的第14屆世界石油大會報道,印度尼西亞的最終可採石油量為47.7億噸,到1993年1月1日累計探明儲量為39.3億噸,探明程度為82%。最終可采天然氣資源量為5.4萬億立方米,到1993年1月1日累計探明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探明程度為67%。在未探明的含油盆地中,70%的盆地位於水深超過200米的海域。
四、主要產區
庫特盆地西部為加里曼丹地塊,東部為望加錫深海槽,南是帕特諾斯特隆起,面積10萬平方千米。目前該盆地有20多個油氣田,其中海上油田10多個,氣田4個。庫特盆地的勘探早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開始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加里曼丹島的東部沿海一線,陸續發現了幾個油田。1970年起陸續發現一批油田。其中漢迪爾油田的可采儲量為1.09億噸原油和700多億立方米,為印度尼西亞最大的近海油田。巴達克氣田的天然氣儲量達1900億立方米,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氣田。
巴達克(Badak)油氣田位於加里曼丹島東海岸,赤道以南35千米處,瀕臨加錫海峽。1972年地震勘探發現了此油氣田。1976年探明天然氣儲量為1980億立方米,凝析油儲量1800萬噸,1973年開始採油,1977年開始采氣,1980年最高年氣產量為60億立方米,現有生產井155口。巴達克油田是目前庫特盆地最大的油田,也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氣田。
阿塔克油田位於馬哈坎三角洲東北部,距加里曼丹東海岸約19千米,水深約61米,發現於1970年9月,1972年11月投產,是印度尼西亞最大海上油田。
貝卡拜油田位於庫特盆地馬哈坎三角洲南緣,距海岸15千米。發現於1972年4月,1974年正式投產。原始可采儲量2624萬噸,是庫特盆地內居第四位的油田。
西北爪哇盆地面積為22萬平方千米,陸上從西邊的西冷(Serant)向東延伸至井裡汶(Cirebon),海上以阿朱納次盆地為主體,該次盆地中心在雅加達東北約105千米處,海水深36米,有利於海上作業。目前有20多個油氣田,除了4個在陸上外,其餘均在海上,位於巽他和爪哇。海上有兩個油田群,即阿朱納油田群和阿里姆比油田群。
克里斯納油田位於雅加達西北35英里的爪哇海上,1976年鑽Krisna-1井,認為無商業價值。1979年底,鑽Krisna-3井,展現出巨大的石油潛力。1980年11月在第一個平台上開始生產石油。
巽他盆地位於蘇門答臘島以東、爪哇島以北的西爪哇海內,南北長,東西窄。1970年發現了森塔油田,1971年投產。至今巽他盆地已鑽了600多口井(包括開發井),發現含油氣的構造27個,其中具有商業價值的18個,已開發的油田15個,主要油田有塔貝瑪、拉瑪、克里斯納、澤爾它等。巽他盆地水深20~60米,加上氣候溫和,有利於海上作業。
該油田位於海域,1974年發現,水深91米,含油麵積42平方千米,石油地質儲量2695萬噸。
南海領域部分已進入中國傳統領海邊界內,目前只有西納土納盆地產油,該盆地中已發現烏當、特魯布克和卡卡普油田,自70年代投入開發。近年發現的納土納氣田,位於納土納島東北225千米,水深145米,估計儲量1.3萬億立方米,二氧化碳含量達71%。
Ⅲ 印度有石油資源嗎
有石油資源,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3)印度的石油是怎麼製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Ⅳ 煤,石油是咋形成的
煤、石油、石油氣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傳統理論認為:煤是遠古時代的繁盛的植物及其堆積物在地殼變遷中被埋在地下,經過長期高溫、高壓的復雜碳化過程而形成的;石油和石油氣是古代湖泊及海洋中的動物、微生物及其沉積物被地殼變遷埋於地下,經過長期的高溫、高壓地質作用而形成的。該理論的證據是:在煤炭中發現了植物的枝、桿、葉等碳化標本。
作者認為,該理論只是表象性的理論。問題的實質需要再認識,再探討。
地球的地殼內,電磁場量級高,並含有豐富的碳、氫、(氧)元素及其同位素。在一些電場增能的等離子活動層次中,豐富的碳、氫離子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頻繁進行著電化反應,不斷生成氣體烴(石油氣),大量的石油氣的堆積就形成油氣藏。在以後的電磁場變換中,因為電場減能,磁場增能,溫度下降,石油氣被冷卻、壓縮,失氫,逐漸向液態烴轉化;經過漫長的失氫和液化過程,逐漸演變成粘稠的原油。粘稠的原油在漫長的地質作用中進一步降溫和失氫,逐漸轉化成固態的煤炭。在石油氣、原油的生成過程中,少量的氮、氧、硫參雜反應中,使石油氣、石油、煤炭中含有少量的氮、氧、硫等元素。
地球早期的電磁場量級較高,地殼內的碳、氫元素及其同位素特別豐富,在電場增能的等離子活動中,化合生成石油氣的條件好、機會多,地球上的多數煤田,都是那時候的油氣田轉化來的;較晚時期形成的油氣藏都轉化成了原油藏,年代越久,失氫越多,原油越粘稠。
在石油氣、石油、煤炭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不止一次的地殼變遷過程(如地震及火山爆發),如果動、植物被埋在油氣層、原油層及煤層中,便產生碳化現象,這便是煤層中存在動、植物標本的原因。有的油氣層、油層、煤層在地殼變遷中被分割、移位、嚴重變形。
該理論的證據有三:其一,宏觀電場效應,電場增能的等離子活動層次在地面促發草原和森林天然大火,印度洋水面大火燃燒。其二,在幾十年前鑽探無結果的地方,近幾年卻探出了豐富的石油氣,說明石油氣是近幾十年內生成的。其三,普通汽油加氫,可使氣油優化;煤粉在高溫高壓的特殊條件下加氫,可以產生類似原油的油狀物及石油氣,從而提煉汽油。
認識到石油氣、石油、煤炭的形成過程,使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時間估計有了一定的樂觀感。但,也不能太樂觀了。
油氣藏的形成過程不過幾年,幾十年,幾百年,所以新生油氣藏將成為重要能源。海城大地震及唐山大地震的孕育階段,渤海灣地區地殼內的電場活動是形成該地區油氣藏的重要時期。
原油藏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幾千年,幾萬年以上),因為人類對石油的用量和開采逐日增多,所以,石油危機將在今後五十~六十年內發生。
煤的形成需要更長的時間過程(百萬年以上),大量的煤田已被人們開采枯竭,所以煤炭危機將發生最早。
認識了石油氣、石油、煤炭的成因,我們便知道了尋找它們的方法,特別是有了尋找和發現新生油氣藏的理論和方法。(
Ⅳ 印度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1990—2003年,世界初級能源消費從81.17億噸當量增長為97.41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1.4%,同期印度初級能源消費從1.93億噸增長為3.45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4.6%。印度在世界初級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例從1990年的2.38%躍升至3.54%,從而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之後的第五大消費國。
2003年印度初級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和核電的比例分別為53.4%、32.8%、7.8%、4.5%、1.2%。印度的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基本能夠實現自給,但石油資源較為短缺,必須依賴進口。2003年印度原油消費1.13億噸,國內生產3670萬噸,進口8200萬噸,進口石油所佔的比例超過70%。
20世紀80年代初石油產量年平均達600萬噸,1992年達1500萬噸,1985年印度石油需求量為5000萬噸,國內產量2000萬噸,進口石油約佔60%,1985年後,加大了海上石油開采力度,進口總量逐年減少,目前已減少到20%左右。
印度政府對海上油田開發總投資約200億盧比,油氣開采累計為印度政府增加了8000億盧比以上的財政收入。在1985—1990年第七個5年計劃期間,印度政府給石油工業投資300億美元,將年煉油能力提高到5000萬噸。
海上油氣開采促進了印度海洋技術的發展,在近海油氣服務方面,一段時間印度在採油平台、供應船、動力定位船、檢修平台的潛器等全部從國外引進,現除動力定位船、潛器之外,印度已能製造供應船、貨駁船、吊駁船等設施設備。
印度大部分的石油勘探和生產由石油與天然氣委員會承擔,印度石油公司也負責印度東北部的石油勘探和生產,該公司以前是緬甸石油公司的夥伴。印度原先不允許國際石油公司在印度石油勘探和生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現在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印度政府已開放陸上和近海地區,以便讓國際石油大公司投標。
外國石油公司參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印度邀請一些海外石油公司幫助其尋找石油。1979年,在孟買高地附近的區域,同雪佛龍國際公司簽訂了一項勘探合同。但是此合同未取得結果,該公司蒙受了約3000萬美元的損失。第二和第三輪投標也令人失望,沒有發現碳氫化合物,據說損失約1億美元。在第四輪投標中,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響應。於是印度政府同美國、荷蘭及印度國內的一些集團公司簽訂了5項合同。1993年又先後進行了第五輪和第六輪投標,接著於1994年進行了第七輪投標。但投標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缺乏充分的地震數據。為此,印度政府邀請了一些私營公司進行地理測量。印度政府還提供一些中小型油田和天然氣供私營公司開發。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同意為這些計劃中的一些項目提供35%的開發費用。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產量為每年1900萬噸。1990年之後,產量開始下降。1994年產量為1540萬噸,這是連續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別下降11%和16%,但孟買高地的產量仍占原油總產量的近60%。
1975年孟買高地油田的發現,以及近海石油生產的開始,使印度當時在石油方面可以達到自給。但是過度開采導致一些油田的嚴重損壞,最終使大量油井關閉,產量下降。1993年,原油總產量下降了11%,這主要是由於阿魯納恰爾邦的產量減少。但在1990—1993年連續4年產量下降後,1994年石油生產稍有改善。在印度的南部沿海地區,人們也認為具有近海石油生產的美好前景。1994年,在克里希納—戈達瓦里地帶內,在拉瓦油田的兩口油井開始產油。這些油井的目標是每年生產40萬噸原油。也是在1994年,在孟買高地的兩口近海油井開始啟動,目標是每年生產797萬噸原油。在同一地區的尼拉姆油田,那裡有多達6300萬噸的石油儲量。
自1986年以來,印度的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從1986年的140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3050萬噸,每年平均增長率為21%。進口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國內石油生產量下降所致。1990—1993年的進口量每年增加19%,而國內生產則下降10%,據印度一份官方報告稱,1994—1995年,原油進口量估計為2400萬噸,其中1600萬噸是根據定期合同進口的,800萬噸則從現貨市場上取得。印度分別同沙烏地阿拉伯簽訂了進口600萬噸原油的定期合同,同科威特簽訂了進口450萬噸原油的合同,同伊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分別簽訂了進口300萬噸和200萬噸原油的合同。
在70—90年代中,印度石油產品的生產和消耗不斷上升,1971年生產約1700萬噸,1994年上升到約5100萬噸。這種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印度比較先進的煉油能力。1993年石油產品的產量為5040萬噸,比1992年增長了4.2%,這種增長,主要歸因於生產結構的調整,從而導致了生產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印度的石油產品中,柴油占總產量的53%以上,而輕油和重油的比例分別為20% 和27%,隨著對柴油需求量的增加,煉油廠已調整了它們的產品結構,以獲得更多的柴油。1993年,柴油、輕油、重油的產量分別為2700萬噸、1000萬噸、134萬噸。1991—1993年,這3種油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2%、-0.16%和4.33%。
在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產品的消耗平均年增長率約6%,但1991—1994年下降到3%。石油產品的消耗量,1971年為1910萬噸、1981年3230萬噸,1991年5770萬噸,1994年達到6330萬噸。柴油的消耗量,1986年約2400萬噸,1994年達到3800萬噸。高速柴油和煤油是兩種最重要的柴油產品,它們保持最高的消耗量。1994年高速柴油和煤油的總消耗量為3450萬噸,其中僅高速柴油的消耗量為2580萬噸。輕油的消耗量從1986年的68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1050萬噸。車用汽油、液化石油氣、石腦油是輕油中最重要的產品。1993年,液化石油氣和車用汽油的消耗量分別增加了8%和6%。國內部門消耗的液化石油氣占總消耗量的85%,而且這方面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重油的消耗量,1986年達1020萬噸,1994年為1200萬噸。但在90年代,其消耗量略有下降。這種下降是由於燃料油的消耗量較低導致的。肥料和化學工業是燃料油的主要消耗者。1992—1993年,含磷化肥的產量下降了22%。在第八個經濟計劃期間,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估計每年增加6.8%,1996—1997年每年8000萬噸左右。有人建議本國供應其中大部分需求,另外的進口彌補。印度石油產品的國內銷售由4家公司進行,它們是:印度石油公司、伯哈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緬石油公司。國營石油公司占潤滑油市場的85%。許多跨國公司,如ELF公司、卡爾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等,已同一些國營石油公司合資,利用已有的市場網路。私營部門也可以在煉油工業投資。
天然氣在印度一次能源(指商品能源)消費量中所佔比重很小,1991年僅為2%(世界平均水平為20%)。如果把木柴、農業廢料和畜力等傳統能源(傳統能源占總能源消費量的35%)也加入計算,天然氣所佔比重就更小。和大多數國家一樣,印度的天然氣工業是由國家控制的公司經營的,大約90%的天然氣為印度石油公司(Oil India Ltd)和石油天然氣委員會(Oil and Natural Gas Commission)所生產,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印度石油公司是印度第一家生產和供應天然氣的公司,但其作業僅集中在一個地區生產。
1987/1988財政年度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主要是伴生氣,從1988/1989年度起才有大量非伴生氣,即游離氣投入生產。各產區生產的天然氣組分不同,但甲烷均在80%以上。各產區的天然氣,不僅探明儲量、生產水平、利用狀況和政府政策有顯著不同,而且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價格亦有巨大差異。
印度的天然氣用戶可分兩類:約定用戶和臨時用戶。天然氣生產者通常與前者簽訂有中期合同,保證最低供應量。有多餘的天然氣則供應後者。由於各地區天然氣儲量、伴生氣在產量中所佔的比例、需求量、用戶數量、基礎設施等的不同,因而天然氣產量和利用率也不同。
印度的天然氣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甚小。1988年的產量大約為1100萬噸油當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0.7%。但印度的天然氣產量增長幅度比其他能源大。20世紀80年代,天然氣產量的年增長率約為19%,而原油僅為10%。不過,天然氣是在80年代末才開始加速生產的,而在70年代,其年增長率只有5%。1987年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大部分為伴生氣。70年代初,天然氣利用量大約僅占天然氣總量的50%。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有所改善,利用率提高到60%。自1986年起,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到70%,相當於大多數歐佩克國家的水平。
三個主要天然氣產區,即阿薩姆邦、古吉拉特邦、孟買高地(海上),1988/1989財政年度的產量在印度天然氣總產量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7%、10%、73%。
印度的天然氣價格一直很低。60年代初印度石油公司開始生產天然氣時,幾乎找不到天然氣買主。因此當時僅以每千立方米8.83盧比(約合1美元)的低價向一家國營電力局和另外幾家用戶供氣。後來又以每千立方米42.38盧比的價格向一家化肥公司供氣。這種價格一直延續到70年代中期原油價格暴漲時。1974年1月,出售給電廠的天然氣價格升至每千立方米35.31盧比,1976年1月又提高到70.63盧比。出售給化肥公司的天然氣從1975年1月起上升至每千立方米150.06盧比。油氣委員會在古吉拉特邦銷售的天然氣的價格則高一些。
歷史上,印度的天然氣價格,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區別,對不同用戶也相差甚遠。由於沒有統一的價格體系,天然氣生產者不得不與消費者逐個談判,以確定價格。而這樣,往往引起糾紛。鑒於這個原因,印度政府制定了統一的天然氣價格體系,並從1987年開始執行。統一價格體系的基價以南部地區天然氣的生產成本為基礎。南部地區是一個新開發的天然氣產區,因此其成本可被視為長期邊際成本。此外南部地區生產的天然氣為非伴生氣,因此價格中可包含全部勘探、開發和設備成本。根據這個原則,在登陸點的海上天然氣價格和陸上天然氣價格定為每千立方米1400盧比,其中不包括運輸費用。加上運輸費用,HBJ管道沿線的天然氣價格為2250盧比。這一基價適用於熱值為每千立方米8500~10000千卡的天然氣。價格中不包括各項稅收。
2001年3月印度政府制定了《2025年印度油氣發展規劃》。這一遠景規劃制定了未來25年印度在油氣領域政策的基本框架。文件中也明確指出了為實現遠景目標而採取的中長期措施。
規劃指出,油氣勘探開發部門在以下方面負有重大責任:加強已勘探盆地的油氣勘探開發,加強對未勘探各地質盆地的勘探力度,提高已探明儲量的開發效率,努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與開發。
過去,印度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由上游國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國家石油公司、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在政府授權控制的各自區域內進行。從1993年開始,為使私營企業、印度與外商合資企業以及國家石油公司進行有效勘探,印度政府開放了石油勘探區。到2005年印度25%以上的沉積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印度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計劃投資3億美元來提高大型老油田的採收率。在優先實施該計劃的油田中包括位於西海岸的巨大的孟買高地油田,已於2001年1月開始實施。印度的上游石油公司為那些願意與印度攜手康德油氣勘探、提高印度本國油氣產量的國際投資者提供了多種機會和廣闊空間。不過,國營石油公司在印度油氣工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在印度的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尤其油氣供應與安全方面,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起著關鍵性作用。
不僅招商引資,而且印度政府還要擴大在海外的石油權益,印度政府一貫鼓勵國營和私有石油公司參與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印度曾與俄國M/s Roseneft簽訂了一個長期協議,涉足庫頁島和越南一個海上氣田。
這些年來,印度的石油天然氣及石油產品市場逐步開放,以便更好地滿足國內需求量,解決能源問題。同時印度的能源企業也會積極向海外擴張,在國際市場中謀求一席之地。
Ⅵ 印度石油的介紹
印度石油公司的前身是印度政府於1958年成立的印度煉油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活動包括煉油、銷售和從事國際貿易活動,其主要任務是減少印度對外國石油的依賴,從而節省寶貴的外匯。其包括提煉、生產和運輸石油產品,產品有原油、機油、潤滑油以及其它石油產品。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三十五。
Ⅶ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樣產生的
天然氣的產生
科學家們認為,天然氣的形成多數與生物有關,例如礁型的天然氣資源。在地質歷史中,海洋里生存著大量的生物,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具有分泌鈣質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溫度、光照和海水含鹽度適宜的條件下,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堅固的生物礁。研究得知,鈣藻類、海綿、水螅、苔蘚蟲、層孔蟲、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質歷史中的造礁生物,現代海洋中的生物礁就是由珊瑚和藻類共同形成的。在漫長的地質史中形成的礁體厚度巨大,它們死亡後,被沉積物覆蓋並埋藏在地層深部,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逐漸成為石油和天然氣形成的物質基礎。科學家們通過對地史時期和生物礁的研究發現,在礁體的生物骨骼遺骸中具有成千上萬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較理想的孔隙度和滲透率,它們為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和儲集提供了便利條件。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已在湖北、四川等地找到了一批產量豐富的礁型天然氣田。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馱�閑災剩�約壩扇饒芤�鸕謀浠��痰鵲南晗缸柿稀S紗酥腫柿霞茨芙�徊攪私庠�仙�鏌藕≈鸞ザ鴉�鋇幕肪匙純觥?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2
石油是當今世界極其重要的工業能源,被稱作「工業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稱。石油這種黑棕色的,粘稠的液體,以前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那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經過長期的研究,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
據估計,全世界海底石油的總儲量在3250億噸,占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國近海、中東、波斯灣、墨西哥灣、西非幾內亞灣和北海等淺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內容: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煤炭是怎樣形成的
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雖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石油的日漸枯竭,必然走向衰敗,而煤炭因為儲量巨大,加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煤炭汽化等新技術日趨成熟,並得到廣泛應用,煤炭必將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無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椎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家住在離城不遠的鄉村,每當盛夏雨季來臨時,一場暴雨過後,村子中央就會出現一條湍急的「小溪流」,我們許多小朋友就會跑到那裡面去嬉戲,那小溪流也會因暴雨停止時間的延長,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乾涸。但在沒有斷流之前你會發現,很多水流處卻被沖下來的木棍兒、雜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個個小的水坎兒。為了能讓水流通暢,我們不時地把那些小水坎扒開,有的時候也會藉此築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壩」。既便是現在居住在城裡,一場暴雨過後,街道上很多地方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滯留在一個地方的現象。
小巫見大巫,由此我們便可以推斷出煤炭的形成可能與洪水有直接關系。如果沒有洪水那樣強大的力量和搬運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絕對不會那麼集中,也不會那麼優質。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千百萬年前的地質歷史期間,由於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地面上生長著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濱和內陸沼澤地帶,也生長著大量的植物,那時的雨量又是相當的充沛,當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嘯等自然災害降臨時,就會淹沒了草原、淹沒了大片森林,那裡的大小植物就會被連根撥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須上的泥土也會隨之被沖刷得乾乾凈凈,這些帶著須根和枝杈的大小樹木及草類植物也會相互攀纏在一起,順流漂浮而下,一旦被沖到淺灘、灣叉就會擱淺,它們就會在那裡安家落戶,並且象篩子一樣把所有的漂浮物篩選在那裡,很快這里就會形成一道屏障,並且這個地方還會是下次洪水堆積植物殘骸(也會有許多動物的殘骸)的地方。當洪水消退後,這里就會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積植物殘骸的丘嶺,再經過長期的地質變化,這座植物殘骸的丘嶺就會逐漸地埋入地下,最後演變成今天的煤礦。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1998年中國遭受的一場罕見的水災,為何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那是因為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區,在平原到處是糧田,幾乎到了沒有什麼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過是淹沒了一些農田的防護林,並且農田防護林的樹木很稀少,而且樹木的根須又十分的發達,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時間的浸泡、沖擊不會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樹木就不同了,很多樹木都擠在一起生活,它們為了吸食太陽的能量,拚命地往上長,根須並不發達,一旦一處樹木被洪水連根撥起,就會連帶成片的樹木被洪水毀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樣,順流漂浮而下,勢不可擋,最後全部堆積在一個地方。
另外,由於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增強,抵禦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興修水利,築起堅固的堤壩,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減緩了兇猛洪水的沖擊力,泛濫的現象少了,甚至乖乖地聽從人類的召喚,並把兇猛的洪水變成了電能、動能、熱能,造福於人類,服務於人類社會。
不僅洪水有搬運動植物這樣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風、海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由於地震、火山噴發等因素引起的海嘯,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還高,並且在頃刻之間把一個島嶼上的動植物掃盪一空;把海岸線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質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變地等待著地球進行沉降運動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質是在不斷地循環流動著的。因此,「水災說」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優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說服力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值得探討的是它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麼如此的優質呢?
由於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積,被深深的埋在地層下,受到高壓和高溫,經過幾億年的時間,變成煤炭
煤礦和其它礦一樣,是層狀的,且不是到處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積聚而成,則不會那麼集中,應該到處都有,所以我認為,書上所說的不對。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單質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噴出時,一部分為鑽石,一部分為石墨,大部分為煤(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質),和其它大部分礦的成因一樣。
植物當被壓在地下,在長時間的缺氧高壓的條件下便會形成煤。
石炭紀地球植物大繁盛,為煤的形成形成的強大的物質基礎,後來的造山運動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經過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Ⅷ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中東這個地方這么多
石油的形成,在地質學上也有不同的說法,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從先前的115.0億噸升至143.1億噸,躍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石油有海相沉積和陸相沉積之說,中東地區屬海相沉積。從世界范圍看,有兩個基本事實:一是大多數含油氣盆地的生油岩是海相沉積地層;二是世界上產油量多,儲量規模最大,最豐富的含油區在中東地區,石油產量、儲量佔世界石油總產量、儲量的70%以上,而這一地區生油岩也都是海相地層。
Ⅸ 石油最初是如何被發現的,回答,謝!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印度等人類文明發源地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制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
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它粘結起傑里科和巴比倫的高牆,諾亞方舟和摩西的筐簍可能按當時的習慣用瀝青砌縫防水」。
公元前5世紀,在古波斯地區的君主制國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的首都蘇薩(Susa)附近出現了人類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於戰爭也在中東。
《石油、金錢、權力》一書中說,荷馬的名著《伊里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將火投上快船,那船頓時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當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准備奪取巴比倫時,有人提醒他巴比倫人有可能進行巷戰。
塞琉斯說可以用火攻。「我們有許多瀝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處,那些在房頂上的人要麼迅速離開,要麼被火吞噬。」
歐洲從德國的巴伐利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波河河谷,到波蘭的加利西亞、羅馬尼亞,中世紀以來,人們就有關於石油從地面滲出的記載。並且把原油當作「萬能葯」。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等地的農民,早就挖井採油。
(9)印度的石油是怎麼製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現代石油歷史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人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辟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
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1846年在巴庫建立了第一座現代化開採的石油油井,186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後來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為奪取巴庫油田而展開的。
Ⅹ 印度石油的公司發展歷程
印度石油公司的前身是印度政府於1958年成立的印度煉油有限公司 。1959年,印度政府成立印度石油公司,主要目標是為印度國營企業提供石油產品並銷售國營煉油企業的產品。1961年以後,標准-真空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為將印度石油有限公司擠出市場而挑起了價格戰,但印度石油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打敗了外國石油公司並脫穎而出,成為印度主要的石油有限公司合並成立印度石油公司。隨著印度的迅速工業化,石油進口越來越多,國家外匯也有相當一部分被石油進口所吸收。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宣布禁止私營公司進口石油以及石油產品,從而非正式地給予印度石油公司以石油進口壟斷權。到6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修改了政策,又開始允許外國石油公司擴大生產能力,印度石油公司也與各大石油公司達成換貨協議,以便促進精煉石油產品的銷售。
進入70年代以後,在前蘇聯政府和其它外國公司的幫助下,印度石油與天然氣委員會在印度沿海發現了幾處重要油氣田,從而使其國內石油供應有所增加。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以後,印度石油公司在印度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迅速上升。公司這時也開始從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國進口石油。與此同時,印度決定將該國其餘油廠國有化,於1976年接管了位於Bombay的緬甸殼牌煉油公司和位於Vizagapatnam的卡爾蒂克斯煉油廠(將其並入印度斯坦石油公司。該公司原為印度政府與埃索石油公司合資企業。)1981年,印度石油公司又從阿薩姆石油公司接管了部分煉油與銷售業務。80年代末期,印度的石油消費繼續以每年8%的速度遞增。
90年代的石油市場,更加變幻莫測,其油價與世界的政治形式緊密相連。但公司始終「咬定青山不放鬆」,為印度的石油工業作出巨大貢獻。同時,公司大力開展多元化經營,大力向國際貿易發展。
德干高原位於印度半島上,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東西兩側為高度不大的東高止山和兩高止山,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高原地質年代古老,是寒武紀古陸塊,在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被抬升為一些斷塊台地、谷地和丘陵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地勢比較平坦,利於農耕,在高原地區,因古代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發,經過風化形肥沃的黑土,適宜種植棉,又稱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產區。在中南部地區,降水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產地,高原的東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礦產區,礦產資源有鐵礦、錳礦、煤、雲母等礦。鐵礦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
印度半島的主體。為波狀起伏的廣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東低,發源於高原上的各大河流,東流入孟加拉灣,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積的厚層玄武岩層,風化層保水性能良好,宜於植棉、粟等作物。
南亞印度半島的內陸部分。位於印度南部。屬前寒武紀的古老台地。海拔 600 米左右,地勢西高東低,北寬南窄,呈倒三角形從亞洲大陸南伸入印度洋。高原東緣是東高止山脈,西緣是西高止山脈,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西北部約占高原面1/3的廣大地區為熔岩所覆蓋。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其中雲母儲存量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