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中國洲際彈道核導彈能否直接接管世界石油的控制權
你的問題非常的單純。核武器在世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復雜的。隨著冷戰的結束,同歸於盡的核武器理念也隨之退出人們的視線。就中國而言,目前核武器的總量還不足以保證同歸於盡,只是一個在軍事方面的威懾作用。而在政治方面則體現了大國的地位和政治話語權。
你所說的接管世界石油的控制權基本和核武器沒多大關系。為什麼這么說,因為石油的控制一直的西方集團的手中。在相當一個時期里,西方對於能源的需求遠大於中國。所以他們對於能源的控制非常熱衷。1991年的海灣戰爭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而美國在二戰結束後對中東地區的滲透也讓眾多阿拉伯國家成為美國的盟友。冷戰結束前,只有蘇聯能在中東地區同美國博弈。冷戰結束後,中東地區美國一家獨大的情況自然就形成了。石油控制權自然就落到了他手裡。
從現在的情況看,中國想要爭奪石油控制權只能從新興石油產地入手。比如非洲。事實上,中國已經開始這么做了。先不談我們在非常的傳統盟友。近幾年西方國家爆出的我國干涉蘇丹內戰,就表明中國正走在爭奪石油控制權的路上。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那就是石油控制權還包括運輸安全。目前,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海軍,以及眾多的海外基地。而海軍力量則保證了石油的運輸安全。中國的海軍尚在發展階段無法像美國一樣全球存在,也就無法保證完全的能源安全。
⑵ 美國如何利用以色列控制石油經濟都知道以色列是美國控制美元石油的一個關鍵,但是如何控制的哪靠打仗
樓主可以看何新寫的一本關於共濟會的書,世界大國之間的博弈關系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以色列人難道就那麼聽美國人的話?美國對付中東難道就是為了石油?殊不知,美國的一項新的自由能源技術就可以頂過一個伊朗的石油產量。中東國家(埃及、敘利亞、沙等)歷史上對以色列發動五次戰爭,均未佔得優勢。因為以色列背後的軍事裝備都是美國提供的,以色列擁有尖端的科技,但是它不可能不再美國幫助的情況下擊退中東國家的進攻。
要知道,美國的國會、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猶太人(以色列全部都是猶太人),可以說以色列是美國扶持的一顆棋子目的是牽制中東國家。中東國家的伊斯蘭教信仰和意識形態與美國的尖銳對立使其稱為美國(或者稱其為美國背後的神秘組織)為了稱霸世界的除了中國和俄羅斯以外的絆腳石,而俄羅斯不能急於對付,所以美國一邊在中東製造混亂一邊包圍中國。
另外,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相關事宜上不具備絕對的控制權。
⑶ 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說控制了糧
你想表達個什麼兄弟,這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得話,即,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
「石油、糧食和美元是美國統御全球的三大戰略,實際上,美國的國際戰略布局基本都是圍繞這三大戰略展開。
⑷ 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權在誰手裡
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權在美國人手裡,他們打仗都是為石油而打。
⑸ 控制權與現金流權的計算問題
現在才看到你的問題!
在金字塔結構中,投票權(控制權)與現金流權之間的差異視控股鏈條的長短而定。比如,位於塔尖的母公司擁有下屬A公司50%的股權,而A公司作為控股股東擁有B公司40%的股權,B公司作為控股股東擁有C公司30%的股權。這樣一種縱向結構,形成了「母公司--A公司(子)--B公司(孫公司)--C公司(重孫公司)」這樣一種四級控制鏈條。按照Claessens et al.(2000)的定義,母公司作為終極控制人對C公司控制力將體現在這一控制鏈條中的最薄弱環節上(30%),因此,其投票權(控制權)可量化為30%,而在現金流權上,母公司從C公司得到的分紅收益權利將量化為50%*40%*30%=6%,此為控股鏈條上終極控制人對C公司的現金流權。
根據上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對濟南柴油股份有限公司的終極控制權為:60%+28.67%+21%=109.67%(你給的這個題目是沒有出錯吧??),也即,擁有100%控制權;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對濟南柴油股份有限公司的現金流權為:100%*100%*60%+100%*71.3%*28.67%+100%*79%*21%=97.03%;
⑹ 美國對世界石油輸出組織(OPEC)有控制權或發言權嗎 (謝絕個人猜想)
沒有發言權,但是有絕對控制權,只要美國通過石油消費和石油金融就能輕松影響這個組織。你看油價一會兒暴漲,一會兒暴跌,都是美國人在搞鬼。
⑺ 美國是怎樣控制世界的石油的啊
第一是政治上,美國大力扶持以色列和伊斯蘭和阿拉伯國家對著干,猶太人也不愧世界上最聰明的國度,幾次戰爭都是以阿拉伯聯軍失敗收場,中東國家必須尋求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庇護同時期望他來遏制以色列,你求人家肯定要付出代價的,比如駐軍啊開放石油貿易啊之類的。
第二是經濟因素,大量的西方公司進入中東和當地人合資開發,別看油田是人家的,可是開採的都是美孚殼牌之類的西方公司,所以實際上決定權並不全在中東國家手裡。在伊拉克,西方國家通過向新政府提供軍事或者經濟援助換取石油開采權,當然要付一部分費用給政府,但是我們都知道貪污腐敗侵吞國家財產之類的問題這些錢很少能用到實處,此外在國際貿易中石油是用美元結算的,誰控制美元呢?當然是美國政府,所以美國在這的話語權進一步提高。另外就是技術優勢,這些中東國家都是出口原油,而眾所周知原油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須經過提煉,而這些提煉廠往往不在產油國當地(這么做的目的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最典型的是伊朗,這個國家出產原油但同時大量進口汽油等經過精煉的產品,此外俄羅斯、南美、東南亞、中亞、非洲都有不小的石油儲量,如果一味對著干這些國家或地區在幾年內由於市場刺激就能全力開發從而代替現有的主要產油國地位,歐美經過石油危機在原油來源的多樣性上狠下了功夫,現在靠這個已經不能從根本上威脅他們了。真正支撐美元的是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經濟嚴重依靠外貿所以必須保證美元的堅挺以使自己的產品有價格優勢,同時這兩個國家是美元外匯儲備和美國國債持有最多的兩個國家,擁有這樣干預市場的能力。
⑻ 石油生產國的石油政策與法規有哪些
OPEC的油氣政策 這個由石油生產國組成的石油卡特爾,從它誕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重視。盡管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OPEC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下降了,但是,OPEC成員國的油氣探明總儲量居世界首位,其強大的石油生產與供給能力,尤其是它實行的石油發展戰略及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OPEC在調整和實施其石油政策的過程中,協調行動、鞏固團結,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國際石油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OPEC的石油政策主要從對產量控制和油價控制展開。
OPEC通過對組織聯合產量的控制和各國生產配額的分配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1982年開始,OPEC採用配額制度來實現產量控制。配額制度是將產量額度在所有的成員之間分配,以協調削減石油產量。
OPEC在不同階段採取了不同的油價政策。
生效日期會議地點變動(萬桶)日產量上限(萬桶)1998年2月利雅得—27.30*1998年4月利雅得-1.35525.951998年7月阿姆斯特丹/維也納-1.25524.691999年4月海牙/維也納-1.71622.972000年4月維也納+1.71624.692000年7月維也納+0.70825.402000年10月維也納+0.80026.202000年11月維也納+0.50026.702001年2月維也納-1.50025.202001年4月維也納-1.00024.202001年9月電話會議-1.00023.202002年1月開羅-1.50021.702003年1月維也納+1.30023.002003年2月維也納+1.50024.502003年6月維也納+0.90025.402003年11月維也納-0.90024.502004年4月阿爾及爾-1.00023.502004年7月貝魯特+2.00025.502004年8月貝魯特+0.50026.002004年11月維也納+1.00027.002005年3月伊斯法罕+0.50027.502005年7月維也納+0.50028.00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石油產量政策歷來變動一覽
*OPEC 10國產量基準,利雅得減產的依據。
在成立的最初10年,針對國際油價不斷下降的趨勢,OPEC為了維護成員國的石油權益,實行了凍結油價的政策,通過有控制地增產、實現油田費用經費化、減少原油銷售補貼等手段爭取獲得更多的石油收入。1961年至1970年9月,原油標價一直穩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
20世紀70年代,OPEC實行大幅度提高油價的政策。通過實施提價、提稅和取消銷售回扣的策略,採取「參股制」及國有化方式,以及運用「石油武器」實行禁運和減產等斗爭手段,從西方石油公司手中爭奪回了石油資源主權和石油標價權,獲得了巨額「石油美元」,並在國際石油市場佔有了超過一半的銷售份額。阿拉伯輕油的官方價格,從1970年9月份之前的每桶1.8美元飆升到1980年4季度的每桶33.33美元,國際市場現貨價格上漲到每桶38.63美元。這期間,爆發了1973年和1979—1980年的兩次世界性「石油危機」。
20世紀80年代,OPEC針對世界石油消費量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以及非OPEC石油產量上升的形勢,先是實行限產保價政策,以期阻止油價下滑,繼而採取擴大市場份額等政策,以求保證石油收入和維持市場份額。這一時期OPEC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OPEC前一時期過度提高油價政策而帶來了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兩年,OPEC調整並交替實行「限產保價」或「增產抑價」政策。前者是在油價長期走低情況下,通過限制或減少產量,縮小市場供應量,推動油價轉跌回升;後者是通過增加產量,擴大市場投放量,抑制油價的暴漲,以達到穩定市場,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市場份額的目的。2000年,OPEC建立了「自動油價平衡機制」,明確提出新的政策目標,即抑制油價波動,力求使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維持在對產油國和消費國均有利的水平上。
OPEC的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及國際油價影響重大。OPEC的石油政策從最初的以爭取恢復自身權益為宗旨,到推崇建立公正、合理、有利於各方的油價水平,保證持續、有效的石油供應,從而穩定世界石油市場的政策目標。這對於世界石油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有益的、新的飛躍。近年來,OPEC能源政策的調整圍繞上面提到的新的目標進行。1999年,OPEC秋季部長會議提出要以庫存量而不是以價格來決定產量的油價政策。2000年3月,OPEC進一步調整其政策,建立了油價「自動平衡機制」,確定了22~28 美元的油價浮動范圍作為其增減原油產量,以保證國際市場石油供應和穩定的油價政策。2001年,OPEC再次作出調整研究,建立新的、能夠反映市場真實供需情況的原油定價基準,除調整油價政策外,各成員國也在修訂其能源發展戰略,包括適度開放由國家壟斷的石油天然氣部門,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和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外國石油公司參與本國石油開采等。委內瑞拉的能源戰略重視加強同南美洲國家的能源合作,爭取在建立統一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實現包括能源在內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推動拉美地區經濟的盡快恢復與發展。
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政策 以俄羅斯為例。油氣行業是俄羅斯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關繫到社會的整體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此類資源、確保其再生產水平、提高資源管理效率、在對外資源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是俄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作為最重要的非OPEC產油國,俄羅斯非常重視本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與法規。
(1)制定行業長期發展規劃。
2003年5月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能源戰略》,詳細分析了能源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明確了該領域今後20年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基本框架。為不斷尋找新的礦脈、避免國家可探明資源儲量的枯竭,2004年俄政府通過《2005—2020年國家礦物資源勘探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綱要》,規定了37種主要礦藏的開采量與再生量的比例關系。為加大對大陸架資源的研究開發,2004年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大陸架石油天然氣資源研究開發戰略》,確定了大陸架油氣資源開採的階段性目標。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修改稅法,建立促進油氣行業發展的稅收體制。首先,合並稅種,簡化稅收辦法。從 2002年1月起,取消了礦區使用費、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留成和原油開采消費稅,代之以徵收「開采統一稅」。其次,取消不合理優惠,彌補稅收漏洞。2004年1月,俄羅斯政府撤銷了境內的最後三個離岸區設置,杜絕了石油巨頭們利用其逃稅避稅這一漏洞,也避免了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再次,增強稅收公平性,促進行業均衡發展。為鼓勵對地質條件惡劣、效益低下的油田進行開發,俄羅斯政府擬將現行簡單化一刀切的石油開采稅改為級差開采稅——根據油田質量和開采效益確定不同的稅率。
制定新的《礦產資源法》,完善政策法規和管理機制。俄羅斯現行《礦產資源法》出台於1992年,諸多條款已不適應當前行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個別條款過於空洞,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也導致了嚴重的官員腐敗。為扭轉這種現象,俄羅斯主管部門正在重新制定《礦產資源法草案》,對包括油氣在內的地礦資源勘探、開采和使用等相關問題做出詳細規定,盡量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保證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根本利益。該法有望於2006年最終通過。屆時,它將成為規范俄油氣行業發展的重要法律之一。
(3)建立有效的國家管理部門體系。
要實施國家對油氣工業的有效監控,必須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部門。
從行政分工看,為減少開采許可證發放的混亂無序現象,正在重新制定的《礦產資源法草案》將明確規定地礦資源歸聯邦所有,開采許可證也將由中央政府獨家發放。從部門設置看,俄工業能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能源局、自然資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地礦利用局和自然資源利用監督署、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及其下屬的聯邦海關署、財政部及其下屬的聯邦稅收署等部門將從不同的角度對油氣行業的整體發展進行規劃和監督。從人員安排看,總統的親信將被安置在油氣企業中任要職。
(4)加強對進出口運輸環節的管理。
俄羅斯政府牢牢控制著油氣產品運輸渠道,不允許私有油氣公司建設和擁有自己的管道系統。目前,國家控股的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分別在油氣產品的管道和鐵路運輸中具有絕對壟斷地位。2003年10月,俄羅斯交通部起草了旨在放開交通運輸業的《至2025年俄羅斯交通發展戰略》,其中惟獨未涉及管道運輸改革,也未談及油氣運輸領域吸引私人投資的問題。
(5)在國家控制的前提下廣開資金來源。
首先,通過《產品分割協議》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薩哈林-1號」和「薩哈林-2號」項目均是以這種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國際油氣巨頭,包括英荷殼牌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均參與了上述項目的實施。其次,鼓勵油氣公司發行歐洲債券,增強其投融資能力。目前,俄羅斯許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在歐美股票市場上市,企業資本化程度和資本運作透明度明顯提高。再次,允許外國公司收購俄羅斯公司股票。2004年9月,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就以19.88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中的國家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7.59%)。
(6)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大打能源外交牌。
普京執政後,從國家經濟安全形度出發,強調油氣出口多元化,並靈活運用能源牌,巧妙地實現了國家利益最大化。
為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俄羅斯試圖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拓展油氣運輸渠道。向東,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爭,在兩強之間游刃有餘,並最終選擇了對己最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為了抗衡美國倡議的跨裏海天然氣管道、阻擋土庫曼天然氣進入歐洲,更為了開拓東南歐的巨大市場,於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藍流」天然氣管道。向西,為了減少對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非友好國家的過境依賴,於2005年12月開工建設穿越波羅的海海底至德國的北歐天然氣管道。向北,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議建設至摩爾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開拓北美市場。
對於傳統勢力范圍——獨聯體其他國家,俄羅斯更是利用油氣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對地區政策走向的控制。
⑼ 世各國爭奪石油的實質
由於石油具有的特殊戰略價值,世界各國對全球石油供應資源的爭奪,也構成了世界各國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礎。
美國政府已將能源安全放在美國對外貿易和對外政策的首位。美解決能源危機的基本戰略是加強同加拿大等美洲產油國的關系;加強同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關系;加緊開發裏海和俄羅斯的石油資源;關注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石油動向。美國還支持西方石油公司主動參與中亞地區的石油開發,力圖建立不經過俄羅斯或伊朗領土,直接將該地區的石油與歐美市場聯系起來的石油運輸通道。
俄羅斯則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布局:一是深化俄歐能源合作。二是加強對裏海能源開發的影響。三是與亞太國家開展能源合作。四是加強俄美能源戰略合作。俄羅斯政府出台的《俄羅斯聯邦能源發展戰略》,重點就是強調要通過強化能源外交促進經濟復甦、維護地緣利益。
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積極尋求新的能源合作夥伴,並制定了新的能源戰略。其主要特點表現為:加強與伊朗的能源合作;致力於對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能源投資與開發;建立與俄羅斯的戰略性能源夥伴關系;大力開拓東南亞市場,努力打入拉美油氣資源領域,積極進軍非洲能源市場。
日本則積極加強與中東及其他世界產油國建立相互依存關系,提出了針對中亞地區石油的歐亞大陸外交計劃,並充分施展「金元外交」,用提供大規模經濟技術合作計劃的方案在全球展開石油資源爭奪戰。具體而言,一是繼續加強與中東產油國的關系,保證穩定可靠的油源;二是角逐遠東,加強同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三是覬覦北非,力圖實現石油來源的多元化。
美國暫居石油霸主
美國副總統切尼曾明確講:誰控制海灣石油的流量,誰就對美國經濟,甚至「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經濟」擁有了「鉗制」力,未來學家托夫勒也曾講到,控制了中東地區的石油,美國就捏住了向其主要競爭對手供應石油的輸油管口。雖然世界大國對石油的爭奪受各自的生存與發展需求驅動,但在當代世界石油資源爭奪中,美國一直是首要角色。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軍火國,因此,石油利益一直是美國地緣政戰略的核心,美國的能源需求也成為形成21世紀地緣政治的重要因素。美國爭奪石油不僅在於確保自身需求得到滿足,更有控制這一戰略資源進而維護其世界霸權地位的長遠意圖。
目前,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石油展開的。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深層原因之一是為了控制伊拉克乃至中東的石油。「9·11」事件以來,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關系緊張,石油資源仍是主因。美國污衊伊朗為「邪惡軸心」,也是覬覦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在阿富汗戰爭後,美國軍事力量借機滲透到中亞地區,一方面為了爭奪裏海石油資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抵制其他國家在中亞地區拓寬能源渠道的努力。而最近,美國借口打擊恐怖主義,要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巡邏,更凸顯出其急於控制海上石油生命線的圖謀。
顧近幾年形勢的發展,美國借反恐戰爭已拿下阿富汗,並「順便」立足中亞,其控制裏海油氣資源之目標已基實現。伊拉克戰爭則使美國支配中東石油的願望成為事實。如果美國再順勢解決伊朗問題,中東油氣資源的控制權將基本落入美國之手。此前,美國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掌控了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氣資源。在西非,美國頻頻發動外交攻勢,並謀劃調兵進駐幾內亞灣,以保「後備油庫」之安全。所以,在世界能源領域,可以看出美國的霸主地位已基本確立。
世界石油格局走向何方
世界石油能源及其市場變化,特別是油價的變幻莫測、因石油而發生的雙邊或多邊間的磨擦此起彼伏,牽制著世界和各國的經濟發展,影響著人們的視野和對石油形勢的判斷。但是應當說,世界石油格局的基本態勢大體上是清晰的。
很長時間內剩餘可采儲量仍較豐富,世界石油主要需求地區不變,但供需格局中長期將發生較大變化。
世界剩餘可采儲量在很長時期仍將是豐富的。到2050年前,石油資源保障程度應該是樂觀的。
今後20年,石油供需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世界上許多正在開發的油田產量將以年均4%—5%的速度遞減,特別是歐洲、北美、亞太的油區產量將下降更多。即使有新的油田發現和投產,也將減少世界原油產量中的份額比例。而資源雄厚的歐佩克產油國,特別是中東的產量及在世界石油產量中的份額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歐佩克產油國2003年石油產量約15億噸,占當年世界產量的40%,其中中東產油國產量為11億噸,占當年世界產量的30%。
預計到2020年,當世界消費45億—50億噸石油時,歐佩克的產量將佔60%—65%。也就是說,屆時世界石油對歐佩克,特別是中東產油國的依存度將會更高。而2020年世界主要消費地區仍將是北美、歐洲、亞太,發展中國家需求會有較快的增加。據國際能源署預測,亞太地區將超過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區,其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