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川為什麼中石化比中石油便宜
樓上的亂說哈。
這是因為90年代以前,我國只有一家石油公司,後要進入市場經濟嘛,應外國要求分家,分家後的約定,區外公司零售價可以比區內公司便宜5分/升,山東屬於中石油的區外公司,所以要便宜點,主要是山東是中石化的地盤,中石油是來競爭的,所以要便宜點
㈡ 寧夏石油城是指哪一塊兒
是因為那裡石油工人的家屬很多,聽得叫石油城,其實石油在寧夏特別荒郊的地區才有。
㈢ 寧夏境內有多少油田煤田具體分布在哪些縣市
寧夏現在有兩家油田在開采,一個是長慶油田主要在鹽池,還有華北油田鹽池有一小部分其他在西吉也有地址在那不清楚。煤礦在寧夏的靈武中心區,還有吳忠想南33公里的石溝繹煤礦,吳忠太陽山煤礦,還有石觜山的礦區,現在新開的是馬家灘的梅花井礦區。這些都是大的礦區其他小的就不清楚了
㈣ 寧夏的自然資源
以煤和非金屬為主,金屬礦產較貧乏,已獲探明儲量的礦產種類達34種。寧夏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為中國平均值的163.5%。
煤炭探明儲量300多億噸,預測儲量2020多億噸,儲量位居中國第六位,人均佔有量是中國平均水平的10.6倍,且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分布廣泛,含煤地層分布面積約占寧夏面積的1/3,形成賀蘭山、寧東、香山和固原四個含煤區。
石油、天然氣分布於靈武、鹽池地區,屬中小型油(氣)田。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石膏、石炭岩、白雲岩、石英岩(砂岩)、粘土、磷、鑄型用砂、硫鐵礦、鑄石原料和膨潤土等,其中石膏、石灰岩、石英岩及粘土為我區優勢礦產。
寧夏的石膏礦藏量居中國第一,探明儲量45億噸以上,一級品占儲量的一半以上。同心縣賀家口子大型石膏礦床,石膏層多達20餘層,總厚度為100米左右,儲量達20億噸,為我國罕見的大型石膏礦床。寧夏石油、天然氣有相當儲量,具備發展大型石油天然氣化工的良好條件。寧夏的石英砂岩(硅石)潛在儲量了很可觀,已探明儲量在1700萬噸以上。寧夏的金屬礦產較貧乏,除鎂(煉鎂白雲岩)儲量規模達中型外,鐵、銅、鉛、鋅、金和銀等礦產均屬小型礦床和礦點。 寧夏是中國水資源最少的省區,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貧乏。且空間上、下分布不均,時間上變化大是寧夏水資源的突出特點。
寧夏水資源有黃河幹流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可供寧夏利用40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量195.5萬千瓦。水利資源在地區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絕大部分在北部引黃灌區,水能也絕大多數蘊藏於黃河幹流。而中部乾旱高原丘陵區最為缺水,不僅地表水量小,且水質含鹽量高,多屬苦水或因地下水埋藏較深,灌溉利用價值較低。南部半乾旱半濕潤山區,河系較為發育,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葫蘆河、涇河、祖厲河等。 寧夏回族自治區濕地可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人工濕地3大類。其中河流濕地和湖泊濕地包括7種類型,主要分布在引黃灌區與南部山區各河流及湖泊之中,並有少量沼澤分布。人工濕地包括庫塘、渠溝、水稻田、魚池,具有數量眾多、類型多樣、集中連片等特點 。
寧夏回族自治區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濕地、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濕地和泛洪平原濕地3個類型,總面積1041平方千米。黃河斜貫中北部,穿過銀川平原,流程397千米,主要支流有清水河、苦水河、葫蘆河等,全區年均徑流量266億立方米。在黃河兩岸和清水河流域形成了豐富的濕地資源。
㈤ 關於寧夏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寧,寧夏因宋代為西夏國所在地而得名,後設寧夏府、寧夏省。位於中國西北、黃河中游。轄區面積6.6萬平方千米,南北狹長,南高北低,北倚賀蘭山,南憑六盤山,黃河縱貫北部全境。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溫差大,春季多風沙。寧夏平原引黃灌溉歷史久遠。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稱。兼以日照充分,雨熱同期,故又被譽為塞上江南,是中國西北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寧夏是中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佔1/3,其他有漢、滿等民族。
地理概況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我國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中上游,西南接甘肅,東連陝西,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盡管土地面積較小,但是寧夏卻有類型多樣的地勢地貌。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北為寧夏平原。南為丘陵山地:黃河從中部貫穿其問,穿越10個縣市。流程399千米。主要山脈有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牛首山、香山等,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涇河、葫蘆河等。
氣候特點
寧夏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基本特點是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夏少酷暑,冬寒漫長,日照充足。氣溫年、日差較大。氣溫由南向北遞降,年均溫5~9℃。年降水量180~680毫米。由南向北遞減。山地降水增加顯著,如賀蘭山迎風坡年降水量約為山下銀川市的2倍。降水多集中於6~9月,且年變率大。故乾旱威脅嚴重。
自然資源
寧夏能源礦產和非金屬礦產成礦條件較好。區內煤炭資源豐富。尤以汝箕溝的無煙煤質量堪稱全國之冠。寧夏所產的煤炭大部分銷往外省區。自治區內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並已開發。在動植物資源方面,寧夏也佔有一定的優勢,境內有多種珍貴生物,並且已設立自然保護區。
交通運輸
寧夏回族自治區形成了以銀川、中寧、固原等地為中心,通向市縣和98%以上鄉鎮的公路網。包蘭鐵路穿越寧夏,西接蘭州,與蘭新、蘭青、隴海鐵路銜接:東接包頭,與京包鐵路相連。航空運輸方面,寧夏銀川市東南有一個機場,已開通至北京、廣州、上海、成都、西安、昆明、重慶等地的航線。
經濟概況
寧夏全區耕地面積達140萬公頃,草地面積284萬公頃。畜牧業以養羊業居重要地位,盛產裘皮。寧夏枸杞為中國同類之上品,現已開發為系列產品。主要有枸杞水晶糖、枸杞酒等,是寧夏重要的創匯項目和支柱產業。其中,枸杞、甘草、賀蘭石、發菜、灘羊皮並稱「紅、黃、藍、黑、白」五色土特產。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交通發展迅速,先後建成了煤炭、電力、冶金、機械、醫葯、化工、建材、紡織、化纖、塑料、日用硅酸鹽、製糖、電子、儀表、皮革、造紙、卷煙、食品等行業體系,目前已成為以能源為主的經濟體系。
文化習俗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居住著200萬回民。他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情。比如,當地人喜歡唱高亢、婉轉的民間高腔山歌。俗稱花兒。花兒不用樂器伴奏,形式靈活。勞動、生活、家鄉、愛情……都是它經常表達的主題。此外,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婦女還喜歡剪窗花、彈口弦。
首府:銀川
銀川市位於自治區北部,西靠賀蘭山,東濱黃河。面積9555平方千米,轄3區2縣。全市以漢族居多,有回、蒙古、滿等25個少數民族。夏、商、西周時期銀川為雍州之域,戎羌諸族游牧之地,春秋戰國為朐衍等戎族居留地,秦代為北地郡富平縣地。1038年,李元吳在這里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改稱興慶府。元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治所。1944年改城為市,定名銀川。銀川地處銀川平原引黃灌區中部,地勢由西南逐漸向東北傾斜,坡地平緩,東近黃河,沃野千里,素稱「塞上江南」。銀川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工業以機械、紡織、化工、食品、建材、電子等為主。化學工業在寧夏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農作物有小麥、水稻及蔬菜、瓜果等。在交通方面。包蘭鐵路、109國道、110國道南北過境。民航班機可達北京、上海、西安、蘭州等大城市。境內有名勝古跡和旅遊景點數10處。
海寶塔
海寶塔俗稱北塔,又稱赫寶塔、黑寶塔。在銀川市區北郊海寶塔寺內。海寶塔可能始建於南北朝後秦時期。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大地震後重修的。該塔為9層11級樓閣式磚塔,建築風格別致,呈繁體「亞」字形,簡潔而富於變化,為中國古塔所罕見。塔剎是用綠色琉璃磚砌成的桃形四攢尖頂,無論相輪、華蓋、寶珠等附屬物,都別具一格。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於賀蘭山東麓,方圓40平方千米,有9座帝王陵和100座官僚、勛戚的陪葬墓。陵邑位於陵區北部,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四周築有夯土城牆。城內四角築有角台,高大的闕台雄踞神道兩側。公元1227年。陵邑被毀。現僅存神牆、鵲台、角樓等。那些黃土築的高達20多米的八角塔形陵台,近現代以來被外國遊客譽為中國的金字塔。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是中國古代游牧民族在石崖上鑿刻的遺跡,畫的主要內容以人面像、射獵、放牧、戰爭、舞蹈、圖騰與生殖崇拜等為主,是對繁衍生息於這一帶的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的真實反映。賀蘭山岩畫反映了中國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和風俗,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形象資料。
滾鍾口
滾鍾口俗稱小口子,位於銀川市西北33千米的賀蘭山東麓。山口三面環山,向東敞開。形若大鍾。內有一座小山,如鍾內懸掛的鍾鈴,由此得名。現在保存下來的古建築有老君堂、斗母宮、大悲閣、小洞天、興隆寺和清真寺等,是佛教、道教與伊斯蘭教三教合一的場所。因溝口盡頭山巔上白雪終年不融,故有賀蘭晴雪一景,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另外山谷中還有獅吼、卧虎、仙人指路、青羊跳躍等自然景觀,十分形象生動。
中衛高廟
中衛高廟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初建規模較小,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築群。中衛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高廟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是保安寺的山門和大雄寶殿,殿後是高廟的磚雕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3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應,步步增高,氣勢雄偉。縱觀全貌,建築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全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
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位於青銅峽市峽口山黃河西岸山坡上,依山勢而建。各塔的塔身似覆缽,外表為白色,具有喇嘛塔的特點。塔群呈等邊三角形,布局獨特。別具匠心。此塔群始建年代已無記載,但明代中期的《大明一統志》中已稱其為古塔。它是我國古塔建築中唯一總體布局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
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又叫圓光寺石窟。海拔1700多米。峰巒疊嶂,岩石嶙岣。須彌山上先後修鑿了130多個石窟,其中有20餘窟保存得比較完整。分別置於圓光寺、子孫宮、大佛樓、桃花洞等地方。其中以第2窟最大,刻於唐大中三年(849),內置一釋迦牟尼坐像。高20米。雙手置於膝上,雙腿下垂,面部飽滿,衣紋自然而流暢,唐代藝術風格極為濃厚。窟內還有多處唐、宋、西夏等各個時代的題記,為中國最重要的石窟藝術寶庫之一。
鎮北堡西部影視城
鎮北堡西部影視城位於銀川市西賀蘭山下。它由兩座古堡構成,一是俗稱老堡的明代兵營:一是老堡被地震摧毀後,於乾隆年間修建的新堡,當地俗稱為土圍子。從這里誕生了一系列走向世界的電影名片,張藝謀在這里拍攝了《紅高梁》,還有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等。
沙湖
沙湖在平羅縣境內,位於姚(姚伏)西(西大灘)公路與包蘭公路交叉點上,南距銀川56千米,北距石嘴山60千米。總面積45平方千米的沙湖,有湖泊8.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2米,沙漠12平方千米,濕地沼澤24平方千米。沙湖蘆葦茂密、魚躍鳥鳴,湖東是候鳥的棲居地,為較好的觀鳥區之一。
沙坡頭
沙坡頭在中衛市城西約20千米處,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沙丘呈新月形,高近100米。腳下是滔滔奔騰的黃河,風光旖旎。氣勢壯觀。人們登上沙丘頂,從上往下滑,沙子就會發出一陣陣的響聲:有時像抖空竹的嗚嗚之聲,有時又像金鍾長鳴,悠揚洪亮,十分奇妙。沙坡鳴鍾成為中衛勝景之一,與敦煌鳴沙山有異曲同工之妙。
㈥ 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什麼會被稱為『塞上江南』啊
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佔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占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布來看,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亘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為鬱郁蔥蔥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從天而來的黃河水,令這里溝渠縱橫,灌溉農業發達,辛勤勞動的寧夏人民使寧夏平原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之地,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 在西北黃土高原茫茫的金色海洋中,奇跡般地展現著偌大一個綠島,這就是富饒美麗的塞上江南寧夏川。在這綠島中央。矗立著一座勝景如畫的城池,那便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著名的塞上古城銀川市。 銀川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全市總面積為4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457平方公里,轄城區、新城區、郊區和永寧兩縣。總人口76萬。今日的銀川市已經發展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銀川毛紡廠出品的寧夏特產灘羊毛製成的毛毯,遠銷亞、非、歐、美四大洲的二十多個國家。銀川生產的仿古地毯,古色古香,屬於上等珍品。 「沒有賀蘭山,便沒有寧夏川」。在民間傳說里,賀蘭山原是一匹從遠方奔來的駿馬,在河濱小憩,化為高山;黃河是一條巨龍,它奔騰而來,咆哮而去,只在寧夏川發出溫和的長吟。銀川,就坐落在龍馬之間,全境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南距甘肅的蘭州,東北距內蒙古的包頭,均為400餘公里,包蘭鐵路把它們連接在一起。賀蘭山呈南北偏東走向,位於銀川西界,境內長度70公里,約占賀蘭山總長度的46%。主峰高度多在2500米左右,從銀川平原西望,賀蘭山猶如駿馬賓士,氣勢雄偉,是我國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它阻擋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削弱了西北寒流和風沙的侵襲,是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使這里藍天明凈。 銀川市屬溫帶乾旱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寒漫長但不奇冷,夏熱較短且無酷暑。銀川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因而這里生產的小麥、水稻、甜菜及蔬菜、瓜果等農產品含糖量高,含蛋白質多,營養豐富,品質優良。 銀川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在歷史上曾經是戎狄族、匈奴族游牧的地方。秦時屬於北地郡北境,直至公元五世紀的夏國時,在今日銀川市東約8公里的地方興建了"飲漢城",這里曾是赫連勃勃大夏政權的王家園林,名曰:麗子園,是一座游樂城市。銀川始建於公元678年(唐高宗儀鳳三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此建國稱帝,史稱"西夏國",銀川為國都,時稱興慶府。 悠久的歷史給銀川留下了豐富的區域文化景觀和人文旅遊資源,境內有名勝古跡和自然瀏覽景區60多處,其中尤以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西夏王陵和遠古時期刻鑿的賀蘭山岩畫為國內外學者和遊人矚目;著名作家張賢亮創辦的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由於拍攝《紅高粱》等影片,使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賀蘭山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塞上江南自然風光、回族穆斯林風情和西夏文化構成了銀川以「西夏古都、塞上風情」為特色的新興旅遊業。現在,銀川是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河套文化和絲路文化交會地帶最具魅力和發展潛力的旅遊城市之一。 唐代詩人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曾經傾倒了無數的文人騷客,也令無數的後來者神思心往和苦苦追尋。其實,這一神奇的景觀就位於寧夏中衛市境內。 中衛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黃河前套之首,「東阻大河、西接沙山」,是寧、蒙、甘3省區的交界點,也是黃河自流灌溉第一地。中衛市東臨寧夏吳忠市,南接固原市,西與甘肅省接壤,北連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轄原中衛縣、中寧縣、海原縣,全市國土面積 1.7萬平方公里,人口101.2萬人,其中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1.7%。地形復雜多變,南部地貌多屬黃土丘陵溝壑,是我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部為低山與沙漠(西北部為騰格里大沙漠)。中部黃河沖積平原——衛寧平原得黃河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 歷史悠久。得黃河之利,依大漠、山地之險,3萬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屬北地郡,西漢為安定郡,北魏屬靈州鳴沙郡,北周置會州,隋置鳴沙縣和豐安縣,元設應理州,明永樂年間(1403年)置寧夏中衛,清雍正年間(1724年)改稱中衛縣(含今中衛、中寧和青銅峽部分地區),屬寧夏府,海原縣屬平涼府。1933年中衛縣分成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並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中衛、中寧先後劃歸銀南地區、吳忠市管轄,海原縣先後劃歸固原地區、固原市管轄。2004年地級中衛市成立,中寧、海原兩縣劃歸中衛市管轄。 資源豐富。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煤炭、石膏、石灰岩、陶土、粘土、大理石、油頁岩、石油、金、銅、鋁、鋅等30多種礦產,是寧夏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其中石膏儲量約70億噸,粘土儲量50多億噸,硅石儲量1億噸,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分布面積近200平方公里,總儲量12億噸,且屬低灰、低磷、低硫,高密度、高強度、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以「三高三低」馳名中外。衛寧平原水資源條件優越,地下水蘊藏豐富,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全長約182公里,年均流量1039.8立方米/秒,年均過境流量328.14億立方米,最大自然落差144.13米,水能蘊藏量200多萬千瓦,可利用能量160萬千瓦,是西北可利用水資源最優越的城市。正在建設的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是西部大開發10大項目之一,設計控灌面積107萬畝,每年可供電6.06億千瓦時,2004年年底竣工投入使用,不僅可解決衛寧平原120萬畝耕地的灌溉,而且每年可向寧夏電網提供6億千瓦時電能,緩解西北缺電壓力。擬建中的黃河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距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12公里,設計壩高163米,總庫容110億立方米,裝機200萬千瓦,年可發電78億千瓦時。屆時,中衛將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水電基地。正在建設的國家重點項目西氣東輸工程在寧夏過境長度274公里,經過中衛境內100公里,並建有加壓站。 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引黃灌溉歷史悠久,黃灌區農業基礎雄厚,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境內山川同濟,土地肥沃,溝渠縱橫,林茂糧豐,盛產糧油、枸杞、瓜果、畜禽等,是全國有名的商品糧、枸杞、果菜、畜牧水產品生產基地。中衛山羊、灘羊全國馳名。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形成以灌區為主的糧食生產基地和設施農業區,以南部山區為主的畜草產業區,以衛寧平原為主的枸杞種植區,出現了全區養雞第一鎮、養魚第一村和全區第一個億元村。 工業生產初具規模。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使中衛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優勢的造紙、釀酒、建材、化工4大主導產業,主要產品1000餘種,建成了西北地區最大的造紙工業園區、最大的造紙業上市公司——寧夏美利紙業集團公司、中國枸杞之鄉——衛寧平原的優質枸杞基地、全國最大的枸杞保健果酒(寧夏紅)企業——寧夏香山酒業集團公司和全區養雞第一鎮——宣和鎮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成為西部地區崛起的又一座中等城市。上市企業美利紙業(集團)股份公司隨著林紙一體化工程的實施,造紙能力將達到60萬噸,產值60億元,利稅13.5億元,並躋身全國造紙企業十強行列。香山酒業(集團)公司是全區21家重點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效益逐年攀升,生產的寧夏紅以其「每天喝一點、健康多一點」而聞名全國,為「中衛自古是酒鄉」增添了新的內涵。
㈦ 寧夏現在那有油田
寧夏的油田屬於長慶油田轄區范圍。長慶油田橫跨五個省、市、自治區:陝、甘、寧、內蒙古、晉五省(區),勘探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其中「寧」就是指寧夏。
㈧ 介紹一下寧夏是個怎樣的地方啊
寧夏,地小而物博,是我國四大灌區和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和牛奶人均佔有量均居全國前列,水產品人均產量居西北地區首位,糧食加工、絨毛皮加工、肉奶製品、葡萄釀酒等逐步形成產業優勢。延年益壽的名貴中葯——枸杞、獨特的賀蘭石和獨一無二的灘羊裘皮是著名的寧夏紅、藍、白「三寶」;寧夏煤炭儲量大、煤種齊全、品質優良,已經探明儲量310億噸,居全國第6位;著名的太西煤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全自治區現有大中型發電廠5座,裝機容量228萬千瓦,人均發電量居全國第2位;世界級油氣田——陝甘寧盆地長慶油氣田的石油、天然氣儲量達7000億立方米,為發展寧夏的石油天然氣工業展示了廣闊的前景。 寧夏,既有漠北邊塞的雄奇,又不乏江南水鄉的靈秀。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秘奇特的西夏王陵是大夏國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遊區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治沙典範——「沙坡頭風景區」受到聯合國的表彰……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和神秘的西夏文明在寧夏這塊希望的田野上交相輝映,熠熠閃光。
㈨ 誰知道寧夏有什麼石油單位 單位的性質以及歸屬!!
寧夏寶塔石化集團是由黨外知識分子、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實業家孫珩超先生1997年投資創建的民營石化企業,經過10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了產、學、研為一體的「三大板塊」發展戰略模式,即:以石油煉化為主的石油化工板塊,以銀川大學、寶塔石化設計院、應用技術研究院為主的科教研發板塊,以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寶塔項目區為主的化工發展板塊。企業現有職工3500餘人,總資產近23億元,主要產品有汽柴油、溶劑油、重交瀝青、活性炭、丙烯、聚丙烯、石蠟、石油液化氣等,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的5年內工業總產值超50億元的10家大型企業之一。
㈩ 寧夏的地理環境
寧夏回族自治區深居西北內陸高原,屬典型的大陸性半濕潤半乾旱氣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長,夏暑短,雨雪稀少,氣候乾燥,風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點。由於寧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沒有酷暑;1月平均氣溫在零下8℃以下,極端低溫在零下22℃以下。寧夏氣候的最顯著特徵是:氣溫日差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大部分地區晝夜溫差一般可達12—15℃。 全年平均氣溫在5-9℃之間,引黃灌區和固原地區分別為全區高溫區和低溫區。
寧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乾旱山區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引黃灌區年平均157毫米。1995年引黃灌區年降水量203.7毫米,乾旱山區年降水量317.8毫米。西海固位於寧夏南部,是黃土丘陵區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陽、同心等七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這里長年乾旱,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在1000毫米以上,且多發各種自然災害。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地質、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在華北台地、阿拉善台地與祁連山褶皺之間。高原與山地交錯帶,大地構造復雜。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
南部的六盤山自南端往北延,與月亮山、南華山、西華山等斷續相連,把黃土高原分隔為二。東側和南面為陝北黃土高原與丘陵,西側和南側為隴中山地與黃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間與平原交錯。衛寧北山、牛首山、羅山、青龍山等扶持山間平原,錯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顯的東西分異。黃河出青銅峽後,塑造了美麗富饒的銀川平原。平原西側,賀蘭山拔地而起,直指蒼穹。東側鄂爾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餘米,前緣為一陡坎,是寧夏向東突出的靈鹽台地。
寧夏按地形大體可分為:黃土高原,鄂爾多斯台地,洪積沖積平原和六盤山、羅山、賀蘭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徵,還可分為南部暖溫帶平原地帶,中部中溫帶半荒漠地帶和北部中溫帶荒漠地帶。全區從南向北表現出由流水地貌向風蝕地貌過渡的特徵。
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態復雜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據2004年初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佔38%,平原佔26.8%,山地佔15.8%,台地佔17.6%,沙漠佔1.8%。
寧夏有名的山地有賀蘭山和六盤山。賀蘭山綿亘於寧夏的西北部,南北長200多公里,東西寬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達3556米。六盤山古稱隴上,位於寧夏的南部,聳立於黃土高原之上,是一條近似南北走向的狹長山脈。
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自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於平原之上,河勢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
寧夏南部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黃土覆蓋,厚的地方可達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漸減。六盤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地勢起伏較大,山高溝深。
在寧夏版圖上,包含了類型多樣的地貌:山脈、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應俱全,使寧夏呈現出豐富的自然景觀。 寧夏全區平均年水面蒸發量1250毫米,變幅在800~1600毫米之間,是中國水面蒸發量較大的省區之一。全區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9.493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18.3毫米,是黃河流域平均值的1/3,是中國均值的1/15。年徑流地區分布很不均勻,山地大,台地小;南部大,北部小。年徑流深由南部六盤山區東南側的300毫米,向北遞減至引黃灌區邊緣不足3毫米,相差近百倍,且70%~80%的徑流集中在汛期。
寧夏水資源以硫酸鹽類和氯化物為主。全區平均礦化度大於2克升的面積佔57%;黃河寧夏段水質礦化度500毫克/升左右,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質基本符合標准。而中部乾旱帶和黃土高原丘陵區最為缺水,不僅地表水量小,且水質含鹽量高,多屬苦水或因地下水埋藏較深,利用價值較低。涇河水利資源較豐富,但其實際利用率較小。另外,有黃河流域內流區(鹽池)、內陸河區(屬內蒙古石羊河的中衛市甘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