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述題。運用供求理論分析說明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什麼要限制石油產量!
其實這個與微觀經濟學中的支持價格的知識點有關。其根本原因在於:石油為生活必需品,它的需求價格彈性是小於1的。即當石油的價格發生變化時,對它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你可以在自己的草稿圖上畫一個以P為縱坐標,Q為橫坐標的圖,畫上需求與供給曲線,當是有產量增加時,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均衡價格由P1降到P2,而且石油均衡價格下降幅度大於其均衡數量的下降幅度(因為它的價格彈性小於1,需求曲線較陡),最後致使石油的收入(即在產油量乘以油價)下降。
我覺得我這個是最准確的回答,但是我級別不夠,插入不了圖。希望你可以理解。自己畫畫。
Ⅱ 試用供求理論及彈性理論分析說明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什麼要限制石油產量
因為石油是一種缺乏需求彈性的商品 即價格的波動對需求量的影響不是很大 但是產量的波動卻會對價格產生影響 這樣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高產量不一定比低產量的收益更高 因為收益主要是取決於產量和價格 在產量低的時侯價格就會高 當然也不一定因為這裡面有石油交易市場的影響 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產量是會對價格產生成比例的影響 因此石油輸出國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和更好的控制石油市場 往往會採取限制石油產量的方式達到目的 當然這一直是受到國際上譴責的一種手段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Ⅲ 為了提高收益,石油輸出國組織應該限制石油生產,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對的。
石油輸出國組織曾連續多次採用限制石油生產的措施。由於石油為各國的重要能源,其需求缺乏彈性,所以當石油輸出過組織決定降低產量時,石油價格上漲的幅度大於需求量下降的幅度。
這從短期來看會增加該組織成員國的收益,從長遠利益來看也有利於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若該組織不限制石油的生產,則各成員國將因價格下迭而減少其收益。
Ⅳ 石油的需求彈性是大還是小
弱性是比較小的,比如汽車,你不燒油不行啊!長期來說,這些東西肯定是要被替代的,因為世界上石油儲備也不是很多了,只能用幾十年的時間了.
Ⅳ 為什麼石油在短期中 供給缺乏彈性時 石油價格會大幅度上升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供給彈性。供給彈性是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是價格先變化,引起的供給量的變化。說他彈性富有還是缺乏,關鍵看價格變動的百分比大,還是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大。
其次,你要結合供給曲線分析,我已經把曲線通過插入圖片上傳。
分析:1.一種產品在某一個時刻點的時候,供給彈性為0,因為供給量不肯能對價格立刻做出反應,也就是說在這一點上價格無論怎麼變化,供給量不變,也就是圖中的MS(即時供給曲線)。
2.短期價格上漲。由於價格短期內上漲,供給方採取短期內可以採取的部分技術上的措施調整產量,比如僱傭新的工人,延長勞動時間等。但這一時期增加的供給量仍然有限,所以供給量的增量沒有價格的增量大,說它缺乏彈性。即圖中的SS(短期供給曲線)
3.長期價格上漲。這時,供給方採用了所有技術上可能採用的調整,增加供給量,包括大量培訓僱傭新工人,購置新的機器設備,擴大廠房(這些都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等等。這時候,價格變動同樣的變數,供給量就會有很大的變數,因為供給方有能力提供更大的產量了。即圖中LS(長期供給曲線)
Ⅵ 經濟學基礎:石油輸出國組織不能長時間保持高油價(畫圖並解釋)
20世紀70和80年代OPEC的這個事件表明,供給與需求在短期與長期中狀況是不同的——
短期中,石油的供給與需求都是較為缺乏彈性的;
供給缺乏彈性是因為,已知的石油貯藏量和石油開采能力不能迅速改變;
需求缺乏彈性是因為,購買習慣不會立刻對價格變動作出反應;
因此,如圖(a)所示,短期中,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是陡峭(缺乏彈性)的,當石油供給從S1移動到S2時,價格從P1到P2的上升幅度很大。
上述分析說明了為什麼OPEC只在短期中成功保持了石油的高價格——
當OPEC各國一致同意減少他們的石油產量時,他們使供給曲線向左移動。盡管各成員國銷售的石油少了,但短期內價格上升如此之多,以至於OPEC的收入增加了。與此相反,長期中,當供給和需求較為富有彈性時,供給以同樣的幅度減少(用供給曲線的水平移動來衡量)卻只引起價格的小幅上升。因此,OPEC共同減少供給在長期中無利可圖。
Ⅶ 為什麼石油輸出國組織不能通過減少石油供給來保持世界石油市場的高價格
在過去幾十年間對世界經濟最具破壞性的大多數事件都源於世界石油市場。在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成員決定提高世界石油價格,以增加它們的收入。這些國家通過共同減少它們提供的石油產量而實現了這個目標。從1973年到1974年,石油價格(根據總體通貨膨脹進行了調整)上升了50%以上。然後,幾年之後歐佩克又一次故伎重演。1979年石油價格上升了14%,隨後1980年上升了34%,1981年上升了34%。
但歐佩克發現要維持高價格是困難的。從1982年到1985年,石油價格一直每年下降10%左右。不滿與混亂很快蔓延到歐佩克各國。1986年歐佩克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完全破裂了,石油價格猛跌了45%。1990年石油價格(根據總體通貨膨脹進行了調整)又回到1970年開始時的水平,而且在9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中一直保持在這種低水平上。
供給與需求在短期與長期中的狀況是不同的。在短期中,石油的供給與需求都是較為缺乏彈性的。供給缺乏彈性是因為已知的石油存儲量和石油開采能力不能迅速改變。需求缺乏彈性是因為購買習慣不會立即對價格變動作出反應。長期的情況則不同,在長期中,歐佩克以外的石油生產者對高價格的反應是增加石油勘探並建立新的開采能力。當歐佩克各國一致同意減少他們的石油生產時,供給曲線向左移動。盡管每個歐佩克成員銷售的石油少量,但是短期內價格上升如此之高,以至於歐佩克的收入反之增加了。
Ⅷ 中國石油短缺的經濟學解析
在本書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指出:1993年是我國石油進出口出現轉折的關鍵點。1993年之前我國還是一個石油凈出口國,石油供給大於需求,每年向日本和朝鮮等國出口大量的石油,1993年石油需求開始超過供給,我國變成了石油的凈進口國,石油凈進口量逐年大幅飆升,供需缺口日益擴大,並且呈現出石油進口「價升量增、價跌量減」的特點。其中「價升量增」現象在近些年體現的尤為突出,這與我們經濟學的一般常識似乎不相吻合,那麼是否存在所謂的「價升量增悖論」?下面我們將通過構建一個簡化的石油供需模型來解析這種現象背後的經濟學機理,證明該現象並不是所謂的「價升量增悖論」,而是供求定理在現實世界的一種具體表現———需求的增長超過供給的增長,進而推動價格的上漲,呈現出量價齊升的現象。
一、石油供需模型
假設1:中國國內石油消費者的偏好滿足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定,即具有完全性(com-plete)、自反性(reflexive)、傳遞性(transitive)、連續性(continuity)、局部非饜足性(lo-calnonsatiation)、單調性(mononity)和凸性(convexity)。由於石油是一種正常的商品,所以根據上述偏好的假定,由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水平加總得到的石油總需求曲線是一條具有負斜率的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如圖10-1和圖10-2中的D1、D2、D3、D4、Dw1和Dw2。
假設2:半封閉條件下,中國的石油供給受制於資源枯竭和勘探開采技術的雙重約束,存在供給剛性。中國國內現已探明的石油資源,經過了50年的飽和開采後,大部分油田的油氣資源已漸進枯竭,步入開採的中後期階段,勘探開採的難度越來越大,再加之中國目前的石油開采技術尚不發達,即便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石油供給仍只能維持現有水平,石油供給缺乏彈性,不能隨國際石油價格上漲而增加,體現為一條垂直於橫軸(產量)的直線,如圖10-1中的Sf。
假設3:開放條件下,中國面臨的石油供給曲線為國際石油市場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具有正斜率的向右上方傾斜的總供給曲線,如圖10-2中Sw所示。現已探明的國際石油資源至少可以滿足世界各國50年的需求,因而,國際石油供給尚不存在資源枯竭的硬性約束,石油產量可隨著石油價格的上升而上升。
假設4:在半封閉條件下,石油的價格是外生的,由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價格決定。
在上述4個假定的約束下,我們分別構建了半封閉條件下的中國石油供需模型(圖10-1)和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石油供需模型(圖10-2)。半封閉條件下,石油的需求量和出口量由外生的價格、供給曲線以及需求曲線共同決定。開放條件下,石油價格是內生變數,價格、需求量及進出口量均由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共同決定。
圖10-1 半封閉條件下的中國石油供需
圖10-2 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石油供需
二、中國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擴大的經濟學解釋
改革開放後到1992年,雖然中國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枷鎖逐漸被解除,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是此時國內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道路仍有爭論,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仍較低,資本嚴重短缺,尚未走上工業化的道路,國內的石油需求小於供給。為了贏得國家經濟發展急需的資本,中國每年都向日本等國出口大量石油來換取外匯,是典型的石油凈出口國。如圖10-1所示,在封閉條件下,國家制定石油的指令性價格P3,當國內的石油總需求曲線為D1時,國內的石油需求量是q1,石油的供給量是q3,國內的石油供應量在滿足自身需求後,尚有富裕,可供出口換匯,此時的出口量為q3-q1。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也逐年增大,表現為石油需求曲線不斷向右移動,從D1漸次移動到D2和D3,相應的石油需求量從q1增加到q2和q3。當國內需求曲線移動到D3時,供給與需求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價格水平恰好是政府制定的價格水平P3,此時,國內石油供需達到平衡,可供出口的石油量為零。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後,平息了國內關於經濟發展思路的爭論,國民經濟開始了新一輪高速增長,工業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內的石油需求曲線進一步右移至D4,在P3的價格水平下,此時的需求量應該是q4,但是受制於石油供給剛性,國內的石油供應量僅僅是q3,出現供給小於需求的情況。石油供應的緊張一方面將推動價格突破政府限價的束縛上升至P4,進而提高產品成本,誘發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將影響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中國必須進口石油,從一個石油凈出口國變為一個石油凈進口國。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步入了工業化進程,成為世界工廠,對石油的需求增速進一步加快,而國內石油供給呈現剛性,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擴大,所以新增需求只能通過從國際市場進口來滿足。
三、中國石油進口的「價升量增悖論」
中國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致對石油需求的強勁增長,受制於國內石油供給剛性,中國被迫轉向國際市場進口石油。此時,繼續用半封閉條件下的石油供需模型(圖10-1)分析中國石油的進口已經不合適了,我們需轉向開放條件下的石油供給模型(圖10-2)。
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工業對石油的依賴性,使得石油的生產有別於普通商品。石油的供給方實際上是壟斷賣方,為了盡可能地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他們通過壟斷聯盟組織「歐佩克」來限制產量。也就是說在開放條件下,國際石油的供給價格彈性小於需求,體現在圖10-2中,就是國際石油供給曲線Sw向右上方傾斜,斜率大於國際石油需求曲線Dw1和Dw2的斜率的絕對值。
由圖10-2我們可以看出,當中國國內的石油需求曲線為D1時,相應的國際石油需求曲線為Dw1,國際石油供給曲線是Sw,二者的交點X1決定國際石油均衡價格為P1。在P1的價格水平上,由價格線P1和需求曲線D1的交點X3決定的中國國內的石油需求量為q2,而國內僅僅可以供給q1,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q2-q1的石油。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引致對石油需求的強勁增長,國內石油需求曲線向右移動至D2,在國際石油價格保持不變的前提下,中國國內的石油需求量為價格線P1和需求曲線D2的交點X4所對應的q5,但是由於中國國內石油需求曲線的右移推動國際石油需求曲線相應地由Dw1右移至Dw2,而國際石油供給曲線並未相應地向右移動,國際石油市場的均衡價格將從P1上升至P2,中國實際的石油需求量也從q5縮減至q4,相應的石油進口量也從q5-q1減少至q4-q1,但是與需求曲線為D1的石油進口量q2-q1相比,進口量仍然增加了q4-q2,這就出現了部分新聞媒體所謂的「價升量增悖論」。然而,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這只是非經濟學者對中國石油進口所體現出來的一種表象的不準確的描述,隱藏在這個表象背後的實質是:需求的增長超過供給的增長,進而推動價格的上漲。
進一步,造成世界石油供給增長落後於需求增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國際石油的供給存在壟斷合謀———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合謀限製成員國產能的擴大,以維持高價。倘若國際石油供給不存在壟斷聯盟,在石油需求強勁增長的情況下,石油的供給方也將大幅提高產能,推動世界石油供給曲線由Sw右移至Sw1,則國際石油價格的上升的幅度將很小,甚至會出現價格不變的情況,只要國際石油供給曲線右移的幅度足夠大。但是由於存在壟斷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控制石油產量,於是在國際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長時,國際石油供給量並不增加或增加較小,這就出現了擴大的需求追逐不變或少量增加的供給,推動石油價格的大幅上升,致使中國石油進口呈現出量價齊升的局面。
Ⅸ 結合圖形,用供求定理和需求彈性理論說明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什麼經常限制石油產量
石油輸出國組織經常限制石油產量,是因為在石油的需求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食油的價格將上漲。
限制石油產量的政策使供給曲線S1向左平移到S2,均衡點也隨之平移,價格上升。
同時,由於石油為各國重要能源,其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從而其需求量的下降會小於價格的上漲幅度,使得價格上升所造成的銷售收入的增加必定大於需求量減少所帶來的銷售收入的減少量,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總收益將增加。
如上圖,價格上升後,需求量減少,但總收益仍然增加。
因此,石油輸出國組織經常限制石油的產量。否則,各石油生產國將蒙受收入上的損失。
Ⅹ 石油是短期需求彈性缺乏,長期富有彈性
任何商品都是短期缺乏,長期富有。。 你把彈性的感念在仔細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