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參崴可以出口原油嗎
摘要 你好,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港口,亦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貿易港,主要輸出石油、煤、穀物,輸入石油製品、魚等,所以也能運輸原油
㈡ 海參崴石油儲量
具體石油儲量,沒有明確的數據,因為每一年的石油儲量是不一樣的。
海參崴已經改名為俄文「符拉迪沃斯托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位於俄羅斯的太平洋沿岸,是阿穆爾半島最南端的一個港口,它對於俄羅斯來說非常關鍵,是俄羅斯在太平洋地區施加影響力的窗口,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駐地。這座城市隸屬於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總人口大概只有60萬人。相比之下,我們的大連人口已經接近600萬人。
㈢ 清朝不看重的海參崴到底有多重要
早在明朝時期,海參崴就已經是我國外東北地區的一塊兒固有領土,只不過當時明朝將國家的重點放在了江浙滬地帶,東北地區屬於“嚴寒冷凍區”不太適合農耕文明的發展,再加上當時東北地區以女真人還有其他的游牧民族為主,明朝對此地的管控並不是很到位,所以明朝政府也就忽略了對於外東北地區的開發。
就像我們對於南海諸島寸土不讓,不是因為這些島嶼有多大面積的土地,而是在這些島嶼周圍存在一定的專屬海洋經濟區,而且這片海域下面的寶藏是不可預見的。
最後,也不利於我國在北太平洋軍事力量的發展。
海參崴水面常年平穩,很少有大風大浪,特別適合作為港口。俄羅斯雖是一個沿海國家,但大部分的海岸線都是處於北極圈內,因此海參崴也是目前俄羅斯境內為數不多的天然不凍港。
除此之外,由於海參崴處於韓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四國的一個海上交通十字樞紐,因此交通也十分便利。所以俄羅斯甚至還把自己的第二大艦隊太平洋艦隊的司令部定在了這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的發展海洋軍事力量,如果兩國之間真的發生戰爭,最好將敵人敵於本土之外。而海參崴的丟失,則恰好將我國內陸地區給暴露出來了。倘若未來發生了戰爭,俄羅斯又給便利的話,對方相當於可以直接介入到我國本土作戰。
㈣ 俄羅斯海參崴氣候常年怎樣
海參崴氣候是溫帶季風氣候,不太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或者叫寒溫帶季風性氣候。
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期。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因為緯度的偏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比我國溫帶季風氣候地區偏少。
(4)海參崴有多少石油擴展閱讀:
海參崴的地理環境
符拉迪沃斯托克位於太平洋沿岸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半島的南端,臨日本海。城市依山建築。符拉迪沃斯托克北部為高地,東、南、西分別瀕烏蘇里灣、大彼得灣和阿穆爾灣。城市及港區位於阿穆爾半島頂端的金角灣沿岸。金角灣自西南向東北伸入內地,長約7千米。
入口處灣寬約2千米,水深20~30米,灣內寬不足1千米,水深10~20米。金角灣南側隔東博斯普魯斯海峽,有俄羅斯島作天然屏障。海灣四周為低山、丘陵環抱,形勢險要。由於符拉迪沃斯托克冬季結冰期長達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藉助破冰船可通航。在夏秋兩季多霧,其中6~8月平均有霧日一個半月,有時大霧影響航船進入港灣。
海參崴的簡介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俄語:Владивосток,羅馬化拼寫:Vladivostok,(意為「東方統治者」或是「征服東方」的意思)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首府,也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原名為「海參崴」。
城市位於俄中朝三國交界之處,三面臨海,擁有優良的天然港灣,地理位置優越,是俄羅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海參崴來自古老的肅慎(滿洲)原住民語言,漢譯為「海邊的漁村」或「海邊的曬網場」。清朝時闖關東的直魯兩省(河北山東)人把這里叫做「崴子」,山東人的「跑崴子」指的就是這里。以其誤認當地盛產海參,所以漢譯最後定名為「海參崴」或「海參崴子」。
海參崴一詞羅馬化拼寫: Vladivostok,(意為「東方統治者」或是「征服東方」的意思),在台灣海參崴是正式名稱,在中國大陸這個城市的正式名稱則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對俄文名字的音譯。
海參崴,俄人稱為符拉迪沃斯托克(英文:Vladivostok,俄文: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州首府,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最大城市,城市人口為63萬人,城市總面積為600平方公里,城市海岸線達100多公里。
遠東區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分部、太平洋漁業與海洋學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學校。
海參崴港貨物吞吐量居俄之首。工業種類有修船、機車車輛、采礦設備、電子儀器、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主要輸出石油、煤、穀物,輸入石油製品、魚等。
海參崴臨大彼得灣,生活著2千多種無脊髓動物、約300種魚類、鳥類,以及約20種海洋哺乳動物。這里最常見的海洋動物是海豹。沿海的岩石上棲息著各種海鳥,人們稱這里為"鳥市"。
㈤ 蘇聯著名工業城市和港口集錄!!!!要全面!!!!!
1、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曾名列寧格勒,俄羅斯第二大城市,是俄羅斯對外聯系的門戶 和最大港口。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河口。陸地面積 512 平方千 米,人口 495 萬。聖彼得堡港建在河口兩岸三角洲近百個島嶼上,水域面積58 平方千米,涅瓦河自東南分別流人,自南向北主要有大涅瓦、小涅瓦和大 涅夫卡河,以及小河和運河 60 多條,由 400 多座橋梁相連接,有「北方威尼斯」之稱。主要港區位於城市西南部,有 50 多個泊位,可停靠吃水 10.5~11.5 米的海輪,年吞吐量 1000 多萬噸,從芬蘭灣經波羅的海可直通大西洋, 通往 70 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通往國內廣大地區。與北歐、西歐有定期航班 相連。受氣候影響冬季(11 月下旬至翌年 4 月)結冰,靠破冰船通航。聖彼 得堡兼有海港與河港,又是俄羅斯最大河港之一,是波羅的海——白海運河 和波羅的海——伏爾加運河的起點,輪船可通白海、伏爾加河、裏海、黑海 和亞速海。
在經濟上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是俄羅斯西北經濟的 中心,在俄羅斯經濟上的地位僅次於莫斯科。聖彼得堡的工業發達,技術力 量雄厚,工業部門齊全,並以機械工業為主,其中重型機械、精密儀器製造 業佔有重要地位。產品遠銷東歐、拉美、亞洲和非洲等國和地區。此外紡織 工業、食品工業、造船業也很發達。聖彼得堡出口物資主要是重型機械、精 密儀表、電站設備、機床、電子等。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水陸交通樞紐之一, 在陸路上,有 12 條鐵路呈輻射狀通向塔林、烏拉爾、莫斯科、阿爾漢格爾斯 克、摩爾曼斯克等國內大城市和通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芬蘭等鄰國。有 11 條公路在此交匯,有 60 多條航線與國外及國內通航。 聖彼得堡也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名城,隨著歷史的變遷,它曾四次更名。300 年以前,這里原是一個小村莊,周圍是大片沼澤地,並為瑞典所控 制。18 世紀以前,沙皇俄國缺少出海口,當時對外貿易往來唯一海港是北冰 洋的阿爾漢格爾斯克,該港位於北極圈附近,氣候寒冷,結冰期長,通航時 間不到半年。與歐洲國家聯系就得取道北冰洋和大西洋,航程遠極為不利。 彼得一世於 1700 年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荷蘭灣東端的涅瓦河口。從 1703 年 起,在涅瓦河三角洲上建立起要塞和城堡,以當時的沙皇彼得一世的名字命 名——彼得堡。1712 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此,並建立起造船、火葯、紡織 等工廠。18 世紀末又興建了金屬加工、冶煉等工業,加速與內地聯系,先後 開鑿了上沃洛喬克、馬林斯克和齊赫文等運河。19 世紀上半葉開始修築通向 內地的多條放射狀鐵路。1913 年人口達 240 萬,超過了當時的莫斯科。
1914 年改名為彼得格勒。1917 年 11 月 7 日列寧在此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 翻了沙皇統治,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成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1918 年3 月首都遷回莫斯科。1924 年列寧逝世後改為列寧格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 間,城市被德軍包圍,破壞嚴重。戰後經過恢復,現在成為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工業中心。現名為聖彼得堡,為蘇聯解體後的命名。聖彼得堡素有科 學文化城市之稱,還是俄羅斯聯邦著名的旅遊勝地,不僅風景迷人,而且多名勝古跡。 2、摩爾曼斯克 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首府,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市,位於科拉半島東北,臨巴倫支海的科拉灣。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雖地處北緯69,終年不凍,被稱為「不凍港」。人口約42.6萬。在城區的高處放眼望去,整個城市沿科拉灣的狹長地帶由北向南展開,城區依山而建,是個瀕臨海灣的小山城。城區主要街道的建築大都是50年代興建的5層高的建築,顯得有些陳舊。在靠近城邊的山巒上,主要是高層的居民住宅樓。入夜,在萬家燈火的映照下,初披冬裝的北國港灣顯得迷人而多姿。 摩爾曼斯克是俄羅斯西北摩爾曼斯克州的政治、文化和工業中心。它的發展同臨近的其它城市一樣,同俄羅斯發展北方海上軍事力量緊密相連。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雖地處北緯69,位於北極圈內,但冬季科拉灣海水不結冰,是俄國少有的不凍港。船艦出入該港不經過別國控制的灣峽,交通戰略位置極重要。為全俄最大的軍港和北冰洋沿岸最大的商港,俄羅斯船隻由此通往世界各地170個港口,年吞吐量800 ~1000萬噸。 3、符拉迪沃斯托克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首府,也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原名為「海參崴」。城市位於俄中朝三國交界之處,三面臨海,擁有優良的天然港灣,地理位置優越,是俄羅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城市人口為63萬人,城市總面積為600平方公里,城市海岸線達100多公里。遠東區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分部、太平洋漁業與海洋學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學校。 海參崴港貨物吞吐量居俄之首。工業種類有修船、機車車輛、采礦設備、電子儀器、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主要輸出石油、煤、穀物,輸入石油製品、魚等。 海參崴臨大彼得灣,生活著2千多種無脊髓動物、約300種魚類、鳥類,以及約20種海洋哺乳動物。這里最常見的海洋動物是海豹。沿海的岩石上棲息著各種海鳥,人們稱這里為"鳥市"。 海參崴是天然的不凍港,也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伴演著軍港、漁港、商港叄種不同的角色,如今以商港其主要功能。其工業以船舶維修、造船、探礦機器製造、魚類加工及木材業為主;土產以鹿茸及人參最著名。4、伊爾庫茨克 伊爾庫茨克(Irkutsk)是俄羅斯的地名,包括伊爾庫茨克州和伊爾庫茨克市。伊爾庫茨克州在中西伯利亞高原南部,貝加爾湖以西。南同蒙古相鄰。面積76.79萬平方公里。伊爾庫茨克市是伊爾庫茨克州的首府,是東西伯利亞第二大城市。位於貝爾加湖南端。安加拉河與伊爾庫茨克河的交匯處。人口約80萬,屬大陸性氣候,嚴寒期長。 地處中西伯利亞高原南部,貝加爾湖以西。南同蒙古相鄰。面積76.79萬平方公里。人口278.4萬(1987),俄羅斯人佔87%,次為烏克蘭、白俄羅斯、韃靼人等。轄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自治區。首府伊爾庫茨克。大部為山地,平均海拔500-700米。北、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的一部分。西南為東薩彥嶺,東為貝加爾湖沿岸山脈和斯塔諾夫高原。安加拉河、勒拿河及其支流維季姆河流經。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由南部的-15℃到北部的-33℃;7月為17-19℃。年降水量350-430毫米。煤、鐵、有色金屬、森林、水力資源豐富。1937年建州。工業以采礦(煤、鐵、金、雲母、石膏、滑石、岩鹽等)、電力、煉鋁、煉油及石油化工、礦山機械、木材加工及紙漿-造紙為主。畜牧業以牛、羊為主。種植業集中在南部鐵路沿線,農作物以麥類為主。西伯利亞大鐵道及貝阿鐵路在泰謝特交會,水運較發達,秋明油田輸油管終點。主要城市還有安加爾斯克、布拉茨克、烏索利亞(西伯利亞)等。5、莫斯科 莫斯科,現俄羅斯聯邦首都,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中心。莫斯科面積1081 平方公里,市區東西長30公里,南北長40公里,人口1047.3萬人(2007年)。莫斯科建城於1147年,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和歐洲最大的城市。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 莫斯科州位於奧卡河和伏爾加河之間,南部與圖拉州接壤,西南部與卡盧加州為鄰,西部與斯摩棱斯克州毗鄰,西北和西部與特維爾州為鄰,東北部與雅羅斯拉夫爾州接壤,北部和東北部與弗拉基米爾州為鄰,東南部與梁贊州交界。 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現有人口1約1200萬(2010年),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和歐洲最大的城市。莫斯科市區被一條周長109公里的環城高速公路所包圍,市區南北長40公里,東西長30公里,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 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直通諾夫歌羅德,向西延伸,向下沿莫斯科河通向奧卡河並沿奧卡流向梁贊,沿著溫贊在木金面匯合,克拉齊母河,流向羅斯托夫,蘇茲達爾,雅羅斯拉夫爾流域。6、葉卡捷琳堡 葉卡捷琳堡(俄文:Екатеринбург,1924—1991年期間稱斯韋爾德洛夫斯克)始建於1723年,以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字命名。是斯韋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中心,也是烏拉爾和俄羅斯聯邦重要工業、交通、貿易、科學、文化和行政中心。該市坐落於烏拉爾山脈東麓,伊賽特河畔,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東1667公里,面積4900公頃。 處於連接俄羅斯歐亞兩部分的西伯利亞之路上的葉卡捷琳堡在18世紀曾是冶金工業中心。19世紀上半葉,冶金業帶動了葉卡捷琳堡的迅速發展。19世紀的最後25年,葉卡捷琳堡成為烏拉爾經濟、財政中心、文化中心,也是通向彼爾姆、圖們、車里雅賓斯克鐵路的重要樞紐。 20世紀初葉卡捷琳堡被捲入了影響整個俄羅斯的社會動盪之中。蘇俄國內戰爭期間的1918年7月16-17日,紅色的布爾什維克共產主義者在伊巴特葉夫宮槍決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 1923年葉卡捷琳堡成為大烏拉爾地區的中心(面積為1757平方公里)。1934年成為現代斯韋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中心。20至30年代,該市興建和重建了大量大型工廠,同時創建了一些工業分支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城市工業潛力的加強使人口在戰前的最後十年前所未 有地增加了三倍,達到了43萬人。 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斯韋爾德洛夫斯克(葉卡捷琳堡)成為一個大的軍工產業中心。超過50間大型工廠、製造廠、科研和學術機構後撤至葉卡捷琳堡。城市在保護俄羅斯文化遺產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列寧格勒修道院博物館的豐富藏品、蘇軍中央歌劇院、莫斯科藝術學院歌劇院都轉至葉卡捷琳堡,國家科學院總部也不例外。 「國家支柱地區的首府」。戰後這一名稱在斯韋爾德洛夫斯克固定下來,充分表明了該市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伴隨工業實力增長的是人口的增長,1967年達到100萬人。城市的面貌同時發生了變化。街區得以整治,擁有行政、文化及體育設施的中心區得以形成。教育、醫療、貿易、飲食、通訊網路日漸擴大。城市交通發生了質變。各街區均有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和公共汽車相連。
㈥ 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城市伯力和海參崴,綜合實力比得過哈爾濱嗎
海參崴和伯力是全球華人心中永遠的痛,這兩個城市原本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但是由於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俄羅斯的貪得無厭,這些領土無法回到原先它主人的懷抱,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在這種情形之下,整個遠東地區將會更加凋零,能源和資源將會進一步向莫斯科等歐洲部分聚集,隨著哈爾濱在可預見的未來越變越好,對於海參崴和伯力的優勢將還會進一步拉大,用難以望其項背來形容,絕不算誇張。
㈦ 俄羅斯是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
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即OPEC——,中文音譯為歐佩克。成立於1960年9月14日,1962年11月6日歐佩克在聯合國秘書處備案,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維護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現有12個成員國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和委內瑞拉。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Федерация,英語:TheRussianFederation),通稱俄羅斯或俄國(Russia),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19世紀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庫頁島、海參崴等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二戰時期促使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導致中國再度失去173萬平方公里領土,給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傷害。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冷戰期間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最大加盟國俄羅斯正式獨立,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力量,綜合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二,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航空航天技術,居世界前列。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一票否決權。除此以外,俄羅斯還是五個金磚國家之一。
㈧ 清末中國丟失的外興安嶺、庫葉島、海參崴等地區,現在俄羅斯在那裡的人口,經濟,政治等情況是怎麼樣的
海參崴,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它來自滿語,意為「海邊的小漁村」,在元代稱「永明城」, 唐代渤海國時期屬率賓府轄地。1860年中俄簽訂《北京條約》後,海參崴成了沙俄的領土,被改了一個對中國極具侮辱性的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統治東方)。中國失去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約40萬平方公里的吉林領土,海參崴也被劃入俄國版圖。根據200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海參崴約有591,800人。斯大林統治期間,城內的幾十萬中國滿族、漢族幾乎全被殺或強制遷移,後遷至的朝鮮人也被全部遷走。
外興安嶺
外興安嶺 俄語斯塔諾夫山脈(Становой хребет),位於黑龍江以北。從秦漢時起,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包括肅慎、鮮卑、蒙古、契丹、女真、鄂倫春等,在這一帶生活。清朝時也有少量漢族人遷居至此。
1689年(清康熙二八年)《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石大興安嶺
(外興安嶺)為界,嶺南屬中國,嶺北屬俄國。但是,進入19世紀以後,沙俄野心復萌,不斷入侵中國東北,非法霸佔中國黑龍江下游地區和庫頁島,進而向黑龍江中游推進。迫使清政府於1858年(清咸豐八年)簽訂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將中俄兩國邊界線由外興安嶺南移至黑龍江,使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被俄國吞並。從此,外興安嶺的名字在中國疆域版圖上消失。
外興安嶺額爾古納河庫頁島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能養多少中國
外興安嶺的資源儲量超過整個中國
我們偉大祖國最富饒最美麗的地方是哪裡?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是蘇杭。而我會斬釘截鐵地答道:不!是外東北,是外興安嶺、黑龍江、日本海、鄂霍茨克海環抱的那方壯麗遼闊的沃土!說到她的美麗,我們遺憾的借用契訶夫的名言:「要描寫象阿穆爾河兩岸那樣美麗的景色,我是毫無辦法的;我在這樣的景色面前只能表示屈服。
1900年八國聯軍不過勒索中國十億兩白銀,而只佔沙俄掠奪中國領土20%的所謂阿穆爾州僅僅地下礦物資源就價值4000億美元!!今天的中國960 萬平方公里,擁有森林不過100萬平方公里,而100萬平方公里的外東北卻擁有森林70萬平方公里,而在林木蓄積量上竟超越整個中國!!自俄羅斯在遠東開采黃金以來,外東北地區黃金總產量已高達2000噸!!!而整個中國1970年產黃金不過10噸,1995年中國黃金產量才突破100噸大關。
這種自然財富的差距也許就是中俄兩國國力差距的最好解釋。為了讓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深入了解並世世代代永遠牢記這片祖國最富饒最美麗的土地,特做此帖,以永誌不忘!
為了敘述的方便,我把100萬平方公里的外東北分成四個地區來介紹,同時許多地方只能借用現在的俄羅斯地名,各位理解)
一)外東北南部: 濱海邊區-----野生東北虎、野山參的最後天堂
威震天下的野生東北虎在當今中國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野生東北虎並未滅絕,只不過現今野生東北虎唯一棲居地已是外國------俄羅斯濱海邊區。濱海邊區所處地理位置,其獨特的地質發展過程、地形和氣候條件使這塊土地成為遠東能源礦產、水力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邊區一直是俄羅斯有色冶金、木材加工、魚類加工的原料供應基地。
生物資源
濱海邊區面積16.5萬平方公里,只佔俄羅斯1%不到,但是蜂蜜產量佔俄羅斯總產量的10%,在俄羅斯排第一位,是在俄羅斯排第二位的伏爾加格勒蜂蜜產量的2.5倍。大豆生產占第二位,水稻生產占第三位。魚及海產品佔全國14%,木材出口量 2%
森林資源
濱海邊區的森林覆蓋率達75%,(當代中國,全國森林覆蓋率僅13%)。林地總面積為12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5%,木材總儲量為17億5千萬立方米。(對比當代中國,哪個省份有如此之高的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質量?要知道面積3倍於濱海邊區的我國黑龍江省,木材總儲量不過15億立方米。面積60倍於濱海邊區的我國全國木材總儲量也只有100億立方米)。邊區每年的木材採伐限量為1千萬立方米(整個中國木材採伐極限大約4000萬立方米),近年來實際採伐的數量為250-300萬立方米。
生長於邊區的針葉樹種有雪松、冷杉、雲杉和落葉松;軟質樹種有白樺、山楊、椴樹;硬質闊葉樹種為橡樹、水曲柳、榆樹和黃樺。上述所有樹種在工業中都有使用,但最珍貴的當然要數雪松。濱海人稱之為「麵包樹」的朝鮮雪松,在豐收的年度一棵成年雪松可結500到800個松果,每公頃可收獲100公斤甚至更多的松子。對於生活在烏蘇里原始森林中的許多動物來說,松子是最好不過的食物:星鴉、啄木鳥吃剩的松子被山雀、松枝子和花尾榛雞撿食;松子還是紫豹、黑熊、棕熊、野豬、松鼠等動物的美餐……。雪松的珍貴還在於與其共生的植物是刺五加、人參(不要奇怪中葯之王野人參怎麼在俄羅斯)和野獼猴桃。
濱海邊區礦產資源種類多樣、儲備量大,名列俄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境內已探明的有煙煤、褐煤產地,還有錫礦、鎢礦、螢石礦和多金屬礦石產地。邊區礦業**重幾乎是俄羅斯平均值的二倍。在俄羅斯原料生產領域中佔俄羅斯面積1%不到的濱海邊區生產的硼原料佔全國90%,螢石83%,鎢濃縮礦 16%,煤炭5.2%,水泥2.6%,濱海邊區錫開采量在俄羅斯占第三位。
二)遠東油海庫頁島,遠東科威特、海獸的天堂 、 不沉之航母 --薩哈林(庫頁島)
2003 年6月9日,英日合資的薩哈林能源公司宣布,將對俄遠東地區「薩哈林 -2」石油天然氣開發項目二期工程投資100億美元。這是俄羅斯迄今為止得到的最大一筆海外投資。這筆巨資再次把世人的目光引向俄羅斯遠東地區那個偏遠而寒冷的大島———薩哈林島。 薩哈林島南北長948公里,東西寬6-160公里,全島面積約7.6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現有全部島嶼面積總和)。
薩哈林島不但是俄羅斯第一大島,而且是俄遠東唯一出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薩哈林島及其周圍大陸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使它成了俄羅斯的一座能源寶庫,號稱「遠東科威特」,其能源儲量足以為俄羅斯帶來5000億美元的收入(!!!),而薩哈林島人口才60萬。
近年來,數十家國際著名大財團圍繞開發薩哈林島這座石油、天然氣寶庫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美國、英國及日本投資者已簽約,在未來十年投資三百億美元(二千三百四十億港元)進行開采。薩哈林能源公司是英國殼牌、日本三井和日本三菱公司共同組建的能源投資公司。「薩哈林-2」項目是指俄薩哈林島附近的鄂霍次克海大陸架上皮里通·阿斯托赫斯克油氣田和盧斯克油氣田的建設項目,這兩個油氣田的石油儲量為6億噸(超過中國最大的大慶油田),天然氣儲量7000億立方米。該項目的一期工程已於1996年啟動,此次二期工程的總投資額為100億美元,包括在薩哈林南部建設年生產能力為96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工廠、搭建兩個新的海上鑽井平台、鋪設總長達850公里的油氣管道等。皮里通 阿斯托赫斯克、柴溫斯克和阿爾庫通達金斯克產地投入開采後石油開采量每年可達1700萬噸,天然氣達210億立方米。
依照"薩哈林--1"和"薩哈林--2 "規劃40年內五個石油天然氣產地共計劃開采1億4千萬噸石油和7000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一工程將為俄羅斯(!!不是中國)帶來巨大的利益。一個日本財團已決定發采羅斯遠東地區庫頁島外海查沃礦區的原油,並將在2005年之前將大部分的產量輸回日本供應所需。位於庫頁島東北外海的查沃礦區,每天可以生產25萬桶原油,相當於日本每日進口總量的6%,這項油藏將能幫助日本(!!不是中國)分散進口油源,並穩定能源供應。俄羅斯遠東地區這個沙皇時期關押犯人的「監獄島」如今成了世界大國爭相投資的地區,其能源儲量足以為俄羅斯帶來5000億美元的收入(!!!)
不僅近海大陸架石油天然氣開發前景看好,薩哈林煤礦的煤炭儲量同樣十分可觀,但由於經濟危機,自80年代末以來採煤量逐年減少,到目前為止煤礦基本上只面向州內部需求。現在薩哈林每年開采2百50萬噸煤,但是煤炭工業有很大潛力,首先可依靠增大露天開采提高產量。松采夫斯克產地是擴大露天煤炭開採的主要儲備。該產地僅南段已探明儲量就達1億噸。計劃每年松采夫斯基煤礦可產煤1百萬噸,而且這將是遠東地區的價格最低廉(!!)的煤 。
薩哈林不但地下資源無窮無盡,動植物世界也極為豐富。薩哈林北部的哺乳動物為典型的林棲類代表:紫貂、銀鼠、伶鼬、狐狸、水獺、棕熊、野兔、松鼠等等。薩哈林中部棲息的兩棲類有蟾蜍、西伯利亞四趾鯢;爬行類有胎生蜥蜴和薩哈林蝮蛇;哺乳類有北極啼兔、松鼠、花皮鼠、野生北極鹿和香獐。南薩哈林的各類哺乳動物都有出沒。但只有在這里才能捕到生活於北海道島的希卡坦田鼠,還可以見到浣熊狗和伊塔特西黃鼬。最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斑鹿、烏蘇里浣熊和巴爾古津紫貂適應了這里的氣候,已在島上安家落戶。經水土馴化的麝鼠種群在島上也十分普遍。珍貴毛皮應有盡有,行銷全世界!
三)--猶太人的樂園
猶太人的東方樂園、 美麗的烏第河谷、 蘇---27的故鄉
「 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富饒的北大荒中國人最後的大糧倉。但是很少有中國人知道,在北大荒的北方、在黑龍江的對岸,有一塊更加美麗富饒的外北大荒;而更少有中國人知道的是這沃野千里的外北大荒的核心地帶竟然早在70年前已成為了猶太人的夢幻天堂。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為的是尋找流淌著奶和蜜的土地,但是幾千年來猶太人從來沒有擺脫顛沛流離的命運,直到1934年命運將猶太人帶到了黑龍江畔肥沃的黑土地,猶太人才第一次在昔日中國人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園----猶太自治洲。猶太自治州現有人口19.8萬(2001年初),僅僅是以色列國人口的4%,但是面積廣達3.62萬平方公里,是聯合國規定的以色列國面積的2.6倍。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極其肥沃,有機質含量大都在5%到8%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這里有豐富的水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儲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生長期達174天,擁有遠東地區最好的土壤氣候條件,極為適宜農業發展。自治州面積只有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二十五分之一,但是耕地面積和牲畜總量卻超過整個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是整個遠東地區的大糧倉;這里有珍貴的礦產資源,煤、鐵、銅、錳、錫、黃金和鑽石、石油一應俱全,遠東已探明的鐵礦石儲量為44億噸,16%在猶太自治州,而自治州面積只有遠東地區的1%;這里還有極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森林面積占總面積的44.3%,可供開採的木材有1.67億立方米(人均800立方米,中國人均不到8立方米),其中,珍貴的雪松佔地17萬公頃,優美的冷杉林佔地2.23萬公頃。山林中虎、熊、獐、鹿出沒其間,人參、猴頭、木耳、蘑菇等名貴山珍數不勝數。連綿的沼澤區丹頂鶴、天鵝自由翱翔,縱橫交錯的河湖中鰉魚、鱘魚、大馬哈魚、白魚縱情游盪。猶太自治州草原遼闊無邊,如果有人沿大撒馬拉河谷走過,鮮花開滿了綠色的河岸,河畔上生長著茂密的椴樹林,每走過二、三里地就有一座養蜂場,羊群象白雲飄盪在碧野山岡......... 與乾旱貧瘠、枯槁不毛的以色列相比,這里才真正是流淌著奶和蜜的土地,是猶太人夢寐以求的綠色天堂!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木材儲備占遠東地區儲備的四分之一,是全俄總木材儲量的6%以上。 邊區森林覆蓋總面積為5250萬公頃(相當於全中國的一半),成材和過熟材儲備為31億4千萬立方米(超過全中國)。邊區林業樹種多樣,其中80%為針葉林,14%為白樺和黃樺。珍貴的硬質闊葉樹種 棗水曲柳、橡樹、楓樹等-也具備工業採伐儲量。
哈巴羅夫斯克邊區共有12萬多條大小河流,年總涇流量為450億立方米。河流總長54萬1千公里,其中大多屬阿穆爾水系。 湖泊的數量也很驚人棗5萬5 千餘個。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魚類資源十分豐富。邊區境內有100多條河流是鮭魚和鱘魚的產卵地。阿穆爾河流域淡水魚種類之多足可稱奇。鯉魚、鯿魚、鰱魚、鯰魚、江鱈、紅鰭魚、白鯇與黑鯇、鰉魚……真是數不勝數!有的魚種,如特殊的"肥"狗魚和中國河鱸只生長在這一流域。此外,每年太平洋鮭魚都要沿阿穆爾河以及其他注入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的河流上游到泰加林山溪產卵。
由於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沿岸少有人煙,常可見到大大小小的海鳥"集市"和海豹聚棲地。夏季在鄂霍次克海近岸水域中有白鯨游弋。在尚塔爾群島可以從岸上觀賞到重達150噸的巨鯨(!!!)噴出的水注。
邊區沿海水域青魚、比目魚、秋瓜魚、明太魚、庸鰈魚、寬突鱈魚、海蟹儲備十分豐富,並常有海豹、海獅和海豚出沒。在北鄂霍次克海聚集著遠東最大的太平洋青魚群。寬突鱈魚、比目魚等魚類、海洋軟體動物以及一些海獸和海藻具有經濟捕撈價值。
哈巴羅夫斯克邊區是俄主要的錫精礦產地,其產量佔全俄總產量的35%。邊區銅的開采量也十分可觀。已探明50多處各分布於鄂霍次克、圖古爾、瓦尼諾、蘇維埃港等地區的不同類型的銅礦層。
哈巴羅夫斯克邊區礦石產地的主要特點是原礦的多金屬性,除了錫,礦石中還含有銅、鋅、鉛、鉍、銀、鎘、金、銦及其他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現已進行開採的礦脈廢石比例極低。錫提取率為70-90%,銅提取率為75%。薩哈共和國和哈巴羅夫斯克邊區還有煉鋼所需要的錳,而且儲量巨大,達640萬噸;其它輔助原料也都齊全,這為建立強大的黑色冶金基地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哈巴羅夫斯克邊區是俄羅斯十大產金地區之一。已探明的350處砂金礦幾乎在邊區境內各地均有分布。專家們認為,金礦開采將在邊區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這一行業的收入已佔邊區預算的6%。哈巴羅夫斯克邊區年產金量超過8噸,其中72%來自砂金礦開采,其餘部份為山金開采。
哈巴羅夫斯克邊區是俄羅斯遠東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我國花費巨額美金購買的聲名遐邇的蘇---27戰斗機和基洛級潛艇就產自哈巴羅夫斯克邊區第二大城市- ------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哈巴羅夫斯克邊區還管轄著著名的《尼布楚條約》規定的中俄待議地區------壯美遼闊的烏第河流域。這里是如此的壯美遼闊,一個丘米坎狩獵合作社竟然佔地96000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一個江蘇省!在急流湍湍的的烏第河岸上,在覆蓋整個烏第河流域的濃密高大的雲杉林中,鄂倫春獵人滑雪板的印跡通向遙遠的地方!
㈨ 海參崴到底是不是不凍港
海參崴不是不凍港,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臨近日本海水域受千島寒流的影響,冬季結冰期長達100至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所以並不是終年不凍港。
這個城市還是一個風景秀麗的療養勝地,這里有良好的海濱浴場,每逢夏季就是這里療養者最多的時候。並且這里地處亞洲邊緣,距離中國邊境僅50公里,在那裡生活著上萬中國人,某種程度上這里是一個不那麼「俄羅斯」的城市。
(9)海參崴有多少石油擴展閱讀: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港口,亦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貿易港,港口年吞吐量約1000萬噸,其中國內運輸量約400萬噸,國外運輸量約300萬噸。由於符拉迪沃斯托克冬季結冰期長達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藉助破冰船可通航。
在夏秋兩季多霧,其中6~8月平均有霧日一個半月,有時大霧影響航船進入港灣。北海航線的終點,遠東區近海運輸的中心。1979年港口吞吐量約900萬噸,其中近海運輸佔三分之二。港口擁有良好的設備和大型倉庫。
主要貨運是向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北冰洋東部沿岸以及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運輸石油及煤炭、糧食、日用品、建材和機械設備,並運回魚及魚產品、金屬、礦石等。外貿貨物中,出口煤炭、木材、建材、礦石、化肥和魚產品等。進口則以機器設備、穀物和日用品等。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貨物吞吐量居俄遠東地區之首。工業種類有修船、機車車輛、采礦設備、電子儀器、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主要輸出石油、煤、穀物,輸入石油製品、魚等。
㈩ 清朝割讓的海參崴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海參崴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首府,遠東聯邦管理區行政中心,也是俄羅斯遠東第一大城市,經濟最發達的城市。這其實都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海參崴位於位於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半島最南端,中、朝、俄三國交界處,三面臨海,主要是由金角灣、阿穆爾灣、烏蘇里灣構成,南臨彼德大帝灣,另由俄羅斯島大橋與俄羅斯島相連接。
海參崴地區的喪失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傷痛。損失不僅僅是民族情感方面,還有涉及區域實際經濟發展方面。中國從戰略層面就此喪失了日本海的出海口,東北地區內陸走海運要麼南下遼寧大連、營口、丹東,要麼借到俄羅斯或者朝鮮羅先,這增加了商品運輸的成本。整個東北地區缺乏發展動力,經濟內卷化嚴重。這與1860年前丟失海參崴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