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標准石油怎麼拆分
擴展閱讀
斯帝卡鑽石配什麼膠皮 2025-07-27 06:51:04

標准石油怎麼拆分

發布時間: 2022-05-17 16:32:55

⑴ 拆分標准石油公司成幾個小公司對公平的影響

影響不大,拆分過後便與資源共享。
1890年,標准石油公司被美國俄亥俄州政府起訴,導致洛克菲勒的托拉斯在1892年被迫解散。其實,標准石油只是將俄亥俄州的業務拆分控制了。後來,新澤西州修改了當地公司的注冊法案,允許一個公司可以持有全美國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
到了1899年,美國紐約標准石油公司重組為一家控股公司,美國新澤西標准石油業務可以持有41間公司的股份,而這些公司又控制了更多的公司,實際上只改變了控制公司的方法。

⑵ 目前國際原油市場的格局是怎樣的

從20世紀初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西方大國(主要是美國)通過各種政治、軍事手段基本上完成了對中東石油生產的壟斷控制。那個時期,石油的價格非常便宜,長期在2美元/桶以下,石油的供應完全由美國掌控。

20世紀60年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而整個原油市場是由美國標准石油公司拆分後的「七姐妹」——七大跨國石油公司牢牢掌控。

為了打破這種壟斷,獲得與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的平等談判地位,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內瑞拉5個國家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決定組團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OPEC」。之後,歐佩克總部設在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OPEC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並穩住石油價格和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此後,OPEC成員國不斷增加。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涵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與此同時,OPEC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1973年,OPEC宣布提價,石油價格從3美元/桶漲到了11美元/桶,從而導致西方主要石油消費國爆發了第一次能源危機。之後,歐美經濟遭受重大沖擊,這個時期OPEC已經有了很強的影響力。

最鼎盛時期,OPEC成員國多達14個,分別為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突尼西亞、安哥拉和厄瓜多。

在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中,炒作只是一時的,而供需結構的改變才是持久的。在供需結構發生大的改變時,能夠使之平衡的只有價格的調整。

(2)標准石油怎麼拆分擴展閱讀

縱觀近幾年的發展,OPEC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先是一些OPEC的石油出口國逐漸變為了石油進口國,以及之後俄羅斯石油帝國的崛起,給石油市場的格局帶來了新的變化;

再是卡達和厄瓜多分別在2019年1月和2020年1月退出OPEC,再加上此次會議的談崩以及美國頁岩氣和清潔能源的不斷發展,一系列事件都在削弱OPEC的影響力。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目前OPEC的影響力已經下降不少。

⑶ 拆分中石油為何成為熱門話題

緊接著,曾擔任中石油董事長、現任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的蔣潔敏也被查。 隨著中石油「窩案」的曝光,中石油的壟斷體制及其所帶來的諸多問題也成為眾矢之的。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堡壘,無論多麼堅固,結局都是被攻破。國內能源體制弊端重重之下,中石油很難逃脫這一安排。 雖然中央一直以來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監督,包括各種規章制度和文件可謂車載斗量。但事實與結果說明,國有企業與壟斷行業的結合,尤其是非市場的政策性壟斷,越來越成為腐敗的培養基,也突顯了目前經濟運行的兩大弊端,即腐敗與壟斷,更不說由此帶來效率的降低。 然而,國內一份具有較大影響的紙媒近日發表《中石油腐敗案不能全歸咎壟斷》的文章認為,最近5年來,其中的32個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將本國原有的兩到三家石油公司合並成一家。因為全球石油業競爭空前慘烈,只有把企業做大,才有可能做強,獲得更多話語權、主動權。對照此背景,我們應該把中石油拆分成十幾家更小的企業嗎? 作者在對「中石油窩案與『壟斷』無關」的闡述後作了上述設問。雖然文章作者極力否定「中石油窩案與「壟斷」無關,稱建立在中石油屬於自然壟斷的前提之下,但中石油恰恰屬於行政壟斷,它的「一把手」與政府機構的「一把手」是可以直接「交流」的,國企高管從政歷來都是幹部交流的「正常現象」。 其實,「拆分中石油」這個問題與當前坊間熱議的同樣話題不謀而合。在中石油「窩案」被「一鍋端」後,一些專家或網友發出呼籲,「拆分中石油」已是當務之急。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消滅市場壟斷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消滅壟斷者。「拆分中石油」就成為徹底清除石油市場的壟斷最有效的途徑。 由於某個行業或企業形成壟斷,對政治生態和消費市場形成不利局面時,就必須進行分拆。這在國外是有其先例的。 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諸多著名的托拉斯,除標准石油公司外,還有美國鋼鐵公司、美國煙草公司等。標准石油公司是美國最早的托拉斯之一。1870年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創建標准石油公司,到1879年底已控制了全美90%的煉油業,1882年創建了世界第一家托拉斯——標准石油托拉斯,1890年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石油產量。 1890年,美國參議員謝爾曼促成國會通過了旨在反對威脅市場自由競爭的法案,即《謝爾曼法》。1892年,標准石油公司被俄亥俄州法院下令解散,洛克菲勒將公司重心轉移到新澤西州。1906年,美國聯邦政府起訴標准石油公司。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標准石油公司存在壟斷,最終標准石油公司被下令解散,分解成30多家分公司。 美國100多年前治理公司壟斷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目前,許多國家已立法反壟斷,由政府承擔防止壟斷的出現以及在壟斷不可避免時對其加以約制的責任。 這就要求,政府作為市場競爭機制的提供者,要維護的是公共利益,要扮演的是超然的裁判者角色。因此,要阻止中石油對國內能源的高度壟斷,以及產生的高官腐敗,政府決策層要做的事就是「分拆中石油」,使之形成多家石油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格局。 中石油發生如此嚴重腐敗問題,決不是偶然的,而是體制機制存在巨大漏洞的必然結果。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打破壟斷,攪活國有企業這團「死水」。事實上,此前傅成玉執掌中海油時在體制改革方面早已經先行一步,例如中海油將油服業務拆分出去,並且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有名的油服公司。 「分拆中石油」之所以成為熱門話題,至少讓大家相信,中石油已到了非分拆不可的時候了。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么一句話指出,要深入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體制方面的改革。

⑷ 石油的屬性

石油是現代工業文明的血液。石油的大規模使用影響了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石油具有多重屬性。
第一,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現代社會對石油高度依賴。作為可耗竭資源,石油無法被製造,並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動力,讓人類對這種商品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按照傳統的霍特林定理,對於不可再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的資源,它的價格由其稀缺性和替代資源的成本來決定。
第二,石油也是一種商品,並且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生產與大規模消費的工業產品。作為商品,按照經濟學的商品定價理論,石油的價格應該由其邊際生產成本來決定,即滿足全球石油需求的最後一桶油的生產成本決定石油的價格。
第三,石油是世界上最大宗的國際貿易商品。2008年,全球的石油產量為40億噸,其中一半即20億噸被用作國際貿易。相比之下,全球的鐵礦石貿易量僅為8億噸,煤炭的全球貿易量為8億噸左右。作為大宗貿易的商品,石油的定價由供需平衡來決定。在緊張的供需平衡中,邊際需求與邊際供應都對油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四,石油的地緣政治屬性。石油資源的分布極不平衡。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委內瑞拉、俄羅斯、利比亞、奈及利亞等9個主要產油國擁有全球80%的石油儲量,中東地區就擁有全球2/3的剩餘探明儲量。而在世界前十大能源消費國中,最主要的石油資源在大部分國家都存在缺口,只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的石油能夠滿足本國需要,其他能源消費國同時也是石油凈進口大國。由於石油產量與出口比較集中,發生在產油國的、影響石油生產的事件也就對石油的價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另外對於許多產油國來說,石油是整個國家的國民收入與政府預算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價格不光要考慮到在這些國家生產的成本,還要考慮到滿足這些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所需要的價格水平。高度的依賴性和分布的不平衡使得石油具有明顯的政治屬性,並成為國家之間博弈的工具和武器。政治屬性表明,石油作為商品,並不完全遵循市場規則,有時甚至背離價格。因此,石油天然地與國家經濟安全聯系在了一起,從一種普通的燃料演化為最重要的戰略商品,進而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格局的形成,乃至國家之間的沖突與結盟。法國學者菲利普?賽比耶-洛佩茲在談及石油與地緣政治時也指出,「在華盛頓主宰美國事務的部分政治家眼裡,石油是與國防同等敏感的要害領域。正是在這種思維邏輯的指導下,一些本應主宰石油市場運行規律的經濟和財政因素,有時不得不讓位於地緣政治的考量。」
第五,國際石油市場具有壟斷與半壟斷的屬性。從1859年第一口油井在賓夕法尼亞州開始生產以來,世界石油行業(主要是美國石油市場)在經歷了短暫的競爭之後馬上被洛克菲勒集團的標准石油公司所壟斷。1911年,美國根據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拆分了標准石油公司,但沒過幾年就形成了由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組成的「七姐妹」寡頭壟斷。自1971年起,由13個石油輸出國組成的歐佩克代替了「七姐妹」,對全球石油供應實行了寡頭集團壟斷。這一寡頭集團的壟斷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被實質性地打破,石油市場進入了非常有競爭性的全球化市場,歐佩克曾經在1986年和1998年兩度陷入瀕臨崩潰的邊緣。但是,作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里唯一的一個卡特爾組織,歐佩克還是對石油市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歐佩克佔全球石油產量的40%和貿易量的60%,它為應對油價暴漲或暴跌所採取的集體增產或減產計劃和國際油價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⑸ 標准石油分拆之後的哪些公司還是洛克菲勒的嗎

其實都是,通過層層控股讓人找不到證據,但的確在控制著。我還懷疑1911年的反托拉斯是他們自導自演為了成功消失在公眾的視線好繼續壟斷的把戲

⑹ 反壟斷法和托拉斯巨頭之爭,美國政府怎樣拆解了壟斷企業

對於美國企業來說,最擔心觸碰到的紅線是什麼?那毫無疑問絕對是反托拉斯法。在三十多年前,英特爾幾乎獨佔了晶元市場的時候,英特爾的高層反而擔心要觸發反托拉斯法的調查,最終決定將相關專利授權給了AMD,養活了一個對手才逃過一劫。

而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也幾乎沒有任何一家美國互聯網公司可以算得上“壟斷”,就算真的快壟斷市場了,還得學著英特爾扶持個同領域對手才行。

為什麼美國企業那麼擔心反壟斷法的調查呢?因為美國的反壟斷法要麼不出手,但只要發起調查了,基本上距離企業被拆分的命運就不遠了,沒有任何一個美國企業敢試探反壟斷法的紅線。

美國政府是如何擁有拆分托拉斯巨頭的權力的?接下來我們來聊聊美國政府和托拉斯企業間的斗爭。

1,托拉斯巨頭的成長

十九世紀的世界屬於歐洲,但當進入二十世紀後,這就是屬於美國的世紀。在經過南北戰爭、西進運動後,美國進入了資本的快速發展時期,而後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中,美國成為趕超了整個歐洲,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和資本的發展,讓美國快速的富裕了起來。但吃到了美國經濟發展紅利最大蛋糕的,不是普通的美國工人或廣大的中產階級,而是占據美國頂層的一小撮人。

美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紅利,並沒有惠及到普通的老百姓,但反倒是高漲的物價倒是普及到了社會每個階層。

以世界上第一個,乃至人類史上第一個壟斷集團——標准石油公司為例。標准石油掌控了全美國超過80%的石油開發到運輸,當時的標准石油集團的掌門人可以驕傲的說一句,美國賣出的八盞油燈中有七盞是來自標准石油。

最終這種非法搶占市場的行為觸怒了美國政府,AT&T通訊公司觸發了反壟斷調查,最終到了1982年這個壟斷了接近整個美國通訊市場的巨頭,也難逃被拆解的命運。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對於反托拉斯法的定義同樣有著一套“雙標”的定義。

當像AT&T通訊公司以及標准石油這類以非法的形式壟斷了整個市場,幾乎沒有給民眾半點選擇,並且妨礙社會發展的托拉斯公司,對付它們的從來都是反托拉斯的鐵拳。但像波音公司這種能和歐洲的空客公司形成良性競爭,能推進相關產業進步的公司甚至會加以鼓勵。

像波音和麥道的並購案,如果按照美國反托拉斯法的標准,不僅應該阻止還應該拆解波音公司才對。但你意想不到的是,美國政府為了推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和歐洲空客的競爭力,反而在其中促成了波音和麥道的並購案,奠定了波音公司的壟斷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算是反托拉斯法美國也有著兩套標准,如果能促進行業發展提升美國整體競爭力的,不僅不會阻止反而會暗中促成。但類似標准石油這種,想要躺著賺錢的托拉斯企業,則逃避不了反托拉斯法的制裁。但無論如何,在反托拉斯壟斷的道路上,美國應該是世界上做的最好的一個了。

⑺ 洛克菲勒玩的數學游戲是什麼游戲呢

洛克菲勒被安葬在美孚石油公司前總部所在的湖景公墓,至死不忘發跡之所。墓地綠樹成蔭,墓碑是普通大理石,沒有飾物。碑文簡短樸素,沒有墓誌銘。只是墓穴結實得連炸葯都無法撼動,上面還蓋著厚實的石板,畢竟生前恨他的人同愛他的人一樣多。旁邊是妻子的墓地,同樣朴實無華,這尊重他們生前的一貫風格。

洛克菲勒有記賬的喜好,幸福的婚姻在1864年的賬簿中被枯燥的數字記錄為:求婚買鮮花0.6美元,購買鑽戒118美元,婚禮20美元,結婚證1.1美元……不僅如此,洛克菲勒一生從未舉辦豪華筵席或盛大舞會,家人過生日也只有玫瑰、蛋糕、領帶等平常禮物。他堅持金錢必須用於正義的事業,而浪費是一種罪惡。

清理遺物時,人們發現一張照片,那是洛克菲勒小學同學的合影。雖然他本人不在其中,這張照片他卻珍藏一生。

貧苦的少年鮮有拍照的機會,那天他擠出笑容,擺好姿勢,幸福之情溢於言表,但由於衣著破舊寒酸,最後時刻,老師卻讓他默然走開。不知這是否為洛克菲勒內心深處的一大遺憾,同時也是他追逐財富並行善捐贈的動力所在?

只是,有些痛楚,財富亦無法慰藉。

少年賬薄

19世紀30年代,紐約州的里奇福德鎮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凋敝破敗的小集鎮,務農是當地人的主要謀生手段。不過江湖游醫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是個例外,他常年在外鄉招搖撞騙,擺地攤,賣假葯,即便在1839年有了兒子約翰•D•洛克菲勒,也未能改變放浪不羈的性格,結束漂泊不定的生活。這可苦了妻子伊萊扎,她是虔誠的《聖經》信徒,勤勞儉朴,善良誠實,獨自撫養著六個孩子。

父親的大膽冒險與母親的堅韌勤儉後來對立而融洽的體現在洛克菲勒身上,影響了他的一生。

父親一直是洛克菲勒心頭的陰影。這個嘴裡沒有一句實話的騙子還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如果周圍沒人,他會迅速從羊群中拎起一隻羊羔塞進布口袋倉惶逃離,商業浸淫讓他對生意和金錢的重視甚至超過親情。

1858年,洛克菲勒創業缺錢,父親及時出現,但絕非雪中送炭,他拿出1000美元對兒子說:「原本每個孩子年滿21歲才能得到這筆錢,現在提前給你,但要付10%的利息。」這個數額遠高於市場利率。

沒過多久,當洛克菲勒再次缺錢時,父親卻提前催討債款,兒子苦命哀求仍無動於衷。這並非他貪婪、心狠,只是望子成龍心切,想檢驗兒子的償還能力和應變策略。他不惜通過詐騙的手段在生意上打敗兒子,就是要讓他知道生意場上無父子,除了自己誰都不能相信。

洛克菲勒繼承了這種冷酷無情的商業性格。在1872年標准石油全國大兼並時,他對負隅頑抗的弟弟弗蘭克•洛克菲勒說:「如果你一意孤行,不聽指揮,財產將會化為灰燼。」弟弟不為所動,結果慘淡破產,生活狼狽而貧困。他對哥哥恨之入骨,不惜將兩個夭折兒子的棺木從祖墳中遷出,他本人去世後亦長眠在遠離家族墓地的小山坡上,不願與洛克菲勒為鄰。

如果弟弟能理解哥哥壟斷是為了整頓行業秩序而賺錢終將捐贈慈善的苦心,或許能原諒寬恕。
受母親影響,洛克菲勒從少年就接觸浸信會(基督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的教誨,深受清教觀念和格言的熏陶。

父親雖然品行不端,卻能背誦許多贊美詩,還鼓勵孩子去教堂,他曾交給洛克菲勒5美元,讓從頭至尾背誦《聖經》。父親無意間將上帝和金錢緊密聯系,而母親將宗教和母愛融為一體,所以洛克菲勒很小就明白賺錢和花錢的因果關系。在一次葬禮上,洛克菲勒聽到年老的牧師佈道時說「公正地掙錢,明智地花錢!」就默然記在本子上。

他後來說:「我從一開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幹活攢錢,光明磊落地掙錢,然後盡我所能地給予,這一向被我視為一種宗教義務。」浸信鼓勵信徒積累財富,但反對炫耀,這對洛克菲勒影響深遠,他深信上帝希望信徒賺錢,然後捐贈出去,這是永無休止的良性循環。

|約翰•D•洛克菲勒|

1855年9月26日,洛克菲勒獲得休伊特-塔特爾公司助理簿記員的職位,每天寫各種信函、記賬和付賬單。他欣喜不已,此生將這天視為「工作日」慶祝,遠勝過對生日的重視,因為這意味著他從此自食其力,甚至幫助母親養家糊口。

從那個月開始,他花一毛錢買了個紅色筆記本,命名為「賬冊A」,詳細記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本賬冊成為他最珍貴的紀念物,50多年後,當他在主日學校逐頁翻看賬本時,睹物思情,竟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就在這個筆記本上,洛克菲勒記錄下從拿到第一筆微薄薪水開始的所有捐贈情況,在工作第一年就將大約6%的工資捐給慈善機構。他後來說:「我保留著最早的賬本。在每天只能掙1美元的時候就拿出5美分、110美分或者25美分捐給慈善機構!」在他年滿20歲時,已經捐贈超過10%的收入。

但是,批評者並不相信這位慈善家口是心非的欺世盜名之言,他們指責在昭示洛克菲勒菩薩心腸的慈善賬本之外,還有一本不擇手段瘋狂攫取財富的經營賬冊,這是兩本截然不同的道德分類賬。洛克菲勒不在乎流言蜚語,他在70歲時還義正言辭地說:「我一直得到上帝的庇佑,事業發達,因為上帝知道我將把金錢回饋社會!」

他是個認准真理就絕不回頭的偏執狂,記得少年時代下跳棋,對手嫌他思考時間過長反復催促,他回應說:「我想好了馬上就走,你不會以為我下棋是為了輸棋吧?」他只參加可由他制定規則的游戲,盡管思慮謹慎、遲緩,可一旦作出決定,便勇往直前,百折不回。

縱橫商海

1858年4月1日,洛克菲勒與克拉克在河邊路32號創辦克拉克—洛克菲勒商行,主營農產品貿易業務。此後一年,公司銷售額達45萬美元,純利4000美元。1859年,利潤攀升至14000美元。

這年8月,德雷克在克利夫蘭的油溪一帶鑽出石油,各路商人蜂擁而至,這個城市迅速建起近百家煉油廠。洛克菲勒找來精通石油的商人安德魯斯加入公司,總部也搬到克利夫蘭市近郊,全力投入石油煉制業務。

洛克菲勒的冒險與克拉克的保守導致沖突不斷,公司很快巨虧10萬美元,分家勢在必行。1865年2月2日,三人舉行內部拍賣會:洛克菲勒和安德魯斯站在一邊,克拉克獨為一家,雙方誰出價高公司就歸誰,可以從事石油生意,另一方只能從事代理商行業務。

洛克菲勒率先報價500美元,克拉克翻了一倍;洛克菲勒額頭冒汗地漲到40000美元,對手又加了10000美元,雙方你來我往,最後克拉克咬牙喊到72000美元。這情景很像洛克菲勒小時候走跳棋的重演,只要認定之事,他決不讓步。當他嘶啞叫著「72500美元」時,克拉克垂頭掩面,雙手一攤,不再競價。

26歲的洛克菲勒從此控制克利夫蘭最大的煉油廠,這里每天能處理100桶原油,他後來回憶拍賣過程仍無限感慨:「我當時鎮定自若,抱著必勝的絕對信心,我估計了最後的結局,也預測了未來的發展。」

那時大多數人都預言石油只是曇花一現,日夜瘋狂開采,煉油商比開采商更激進,1870年實際煉油能力竟是原油開採的3倍,大約90%的煉油商都在虧損,整個行業面臨崩盤。

洛克菲勒深信石油是技術革命和經濟騰飛的基礎,他打算買下一批導致生產過剩和行業混亂的煉油廠,建立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效率。但當時美國大多數州的法律規定:允許並購,但不能擁有合並企業之外的資產,洛克菲勒只好在1870年1月10日將原公司解算。

|約翰•D•洛克菲勒和家人在克利夫蘭市火車站|

1872年1月1日,洛克菲勒做出歷史性決定:收購克利夫蘭及其它地區的一批煉油廠。這一天,他將公司注冊資本從100萬美元增至250萬美元,次日又變更為350萬美元。

在這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的短短39天里,洛克菲勒一口氣吞掉克利夫蘭26個競爭對手中的22個,期間還創造48小時內連續買下6家煉油廠的瘋狂記錄。

為了盡快建成龐大的壟斷系統,洛克菲勒對抵抗者說:「與標准石油公司競爭是沒有益處的,你要是膽敢這么做就一定遭殃!」對於這種毫不隱晦的威脅,他卻解釋為「適時的警告和真心的勸誡」。

洛克菲勒對這種冷血而殘酷的手段不以為意,認為自己只是運籌帷幄的總指揮,巧妙藏在幕後。他在報告中的回復總是含糊其辭,不署名也不做具體指示,他深信任何事都不能絕對保密,一旦出事,他便推到雇員身上,露出一副毫不知情的姿態,實際他對任何事都一清二楚。洛克菲勒擁有一套龐大的情報系統,他給所有獨立煉油商的記賬員每月支付25美元傭金,透過月度報告中每桶油的銷售情況,他能洞悉王國內外任何角落的風吹草動。

如果將洛克菲勒的商業成就歸結為巧取豪奪與陰謀詭計顯然不夠客觀,他的經營智慧無人能及,他信奉「正確的數字就是金錢」,每加侖汽油的成本應該計算到小數點以下三位數。

1879年,他從報表中查出兩家煉油廠提煉每加侖煤油的成本相差懸殊,一家是0.0091美元,另一家卻要0.0182美元,他讓後者的經理丟掉飯碗,繼任者9個月後終於把成本降下來。還有一次,他發現機器給油桶封口時要用40滴焊料,就吩咐專家:「試一試38滴。」試驗證明,38滴焊料會導致少量漏油,39滴則完全合格,此後,39滴焊料成為統一標准。洛克菲勒後來得意地說:「每桶節約一滴,從那時到現在節約的錢已經有幾十萬美元。」

|標准石油一號煉油廠|

控製成本是為了薄利多銷。早年在油溪觀看鑽井時,洛克菲勒曾默念道:「這是窮人的光明。」後來他曾告誡下屬:「我們是在為窮人煉油,一定要讓他們得到物美價廉的煤油。」據1878年不完全統計,洛克菲勒的石油佔美國每年總產量3600萬桶的90%以上。

他對自己高瞻遠矚的商業智慧和縱橫捭闔的領導才華深信不疑,那些被批評者視為橫征暴斂的手段在他眼裡卻是造福百姓的豐功偉績。據他的筆記本記錄,早年一種名為精製松脂的燈油每加侖要88美分,而標准石油生產的更高級的煤油只賣5美分,遇到反對者抨擊假慈悲、真貪婪時,他就會提及筆記本里的故事。

只是,洛克菲勒似乎忘記,公司是自由競爭的產物,標准石油已成為商業進步的障礙,等待他的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審判。在宣判之前,人們心裡已有答案:廉價商品固然重要,但公平與自由更不容侵犯。當初成就洛克菲勒輝煌與榮耀的,恰恰是開放公平的競爭環境。

財富傳承

自1879年春天開始,洛克菲勒經受了漫長指控和調查,賓西法尼亞州的地方法院以密謀壟斷石油業、向鐵路公司勒索折扣和操縱油價等罪名對9名標准石油公司負責人提起訴訟。他多次在各種調查委員會上接受調查和詢問,律師則巧舌如簧地做無罪辯護,他曾整日躲在福里斯特山裡以遠離糾葛。

這種痛苦與折磨直到32年後才宣告結束,那時洛克菲勒已退休。

早在1897他就低調隱秘地淡出石油帝國,遙遙無期的官司糾纏令他身心疲憊,原本深受消化道疾病和神經緊張煩擾的身體又出現血液循環障礙,而標准石油運作正常有序,他對這台運轉將近40年的機器已興趣全無。正好兒子小洛克菲勒這年從布朗大學畢業,他可安心交班,只是退休的消息一直未向外界公布,他還保留新澤西州標准石油公司總裁的虛銜,兒子所做的錯誤決策由他承擔罵名和指責,而訴訟官司仍需他本人面對。

1911年5月15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終於進行「最後裁決」:標准石油公司必須在6個月內解體。隨後,標准石油被拆分為約34家地區性石油公司,只不過這些公司75%的股票仍由洛克菲勒掌控。
那時美國汽車業正朝氣蓬勃,石油股票一路飆漲,新澤西和紐約的兩家石油公司股票從260美元上漲到580美元,大西洋公司和印第安納州公司的股票各漲三倍,洛克菲勒的個人財產到1913年已達9億美元,幾乎是十年前的5倍。

正所謂「禍兮福所倚」,洛克菲勒或許不曾想到,反壟斷者的指控和訴訟居然將他逼成世界首富。

美國人最早將首富頭銜授予洛克菲勒是在1889年,一篇新聞報道稱其凈資產值達1.5億美元,另一篇文章估算他每小時能賺750美元,那時普通美國人每周平均收入還不到10美元。

在媒體的歌頌和鼓動下,各路乞討和仰慕者絡繹不絕,無論洛克菲勒身在何處,總有陌生人一路尾隨,甚至有人帶著行李想與他住在一起。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很快堆成小山,最多時一周收到15000封,到月底又刷新為50000封。令洛克菲勒憤怒的是,80%的信件只為借錢,理由僅此一條:拿到錢後我會很滿足。

|約翰•D•洛克菲勒與年幼的約翰•戴維•洛克菲勒|

作為上帝的「管家」,洛克菲勒必須把每筆錢用在最有意義之處,他擔心捐贈會滋生不勞而獲的習氣,這違背新教不勞者不得食的倫理。即便行善,最好做到既幫助別人又照顧尊嚴。有一次他見到借錢的人特意跑到街對面走路以迴避,內心萬分沮喪,財富將他與朋友分開,變成孤家寡人。

洛克菲勒願意無私捐獻財富,體面地卸下包袱或許能阻止別人追究財產來源,但以往的方法已不再可行,他需要研究一套系統、科學的捐贈模式,比如通過創立芝加哥大學來資助教育、醫葯、科學的進步,包括資助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這成為他日後主要的慈善方式。

洛克菲勒非常享受慈善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在芝加哥大學五周年校慶的第二天,他身著運動裝在校園內騎車飛馳,同學們滿懷擁戴與感激之情向這位傳奇人物致敬,他不時揮手回應,臉上洋溢心滿意足的歡樂。

騎自行車是洛克菲勒老年十分喜愛的活動,盡管年近花甲,仍追求高難度的驚險動作,比如撒開車把雙手撐著雨傘騎行。他總想登上福里斯特山的陡坡,在翻讀大量土木工程書籍後,他總結出「3%坡度」就可以爬坡騎到家門口。

洛克菲勒還迷戀高爾夫球,無論刮風下雨雷打不動,但他總是打側旋球,為糾正動作,他特意請人將打球的動作拍成電影,反復研究。到了晚年,他仍然騎著自行車從一個球洞打到另一個球洞,以節省體力。

|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傳承(單位:美元)|

騎車和打球令洛克菲勒幾近崩潰的身體恢復活力,以往臉色蒼白,布滿皺紋,後來紅潤光滑,身心愉悅。盡管他規定活動時不準談論經營或慈善事務,但他依然認為長壽是因為上帝眷顧,所以他的捐贈步伐並未減緩。

尤其是1919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之後,他的捐款記錄已追平安德魯•卡耐基一生捐出的3.5億美元。去世之前他又拿出1.8億美元,他的兒子又直接捐贈5.37億美元,加上家族另外捐贈的5.47億美元,洛克菲勒成為美國最大的慈善家。

|洛克菲勒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前10大持股情況|

在洛克菲勒出生的19世紀30年代,安德魯•卡內基、傑伊•古爾德、J•皮爾龐特•摩根等日後叱吒風雲的商業巨頭先後誕生,那真是群星閃耀的時刻。但洛克菲勒有別於眾人的是,只有他堅信與上帝站在一起,自己的賺錢能力是上帝賜予的禮物,必須與全社會共同分享。一百多年來,洛克菲勒的財富信仰深深影響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商業觀念,它逐漸沉澱為一種精神,激勵年青一代勇敢追尋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