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成了原油供應國,你認為會影響原油價格嗎
俄羅斯現在已經成為原油供應國,並且成為我們國家最大的石油進口的來源地,自從俄烏戰爭開始之後,國際的油價會越來越高,所以俄羅斯成為我國的原油供應國可能會影響原油的價格,油價也可能有下降的趨勢。
也有很多人會說,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比較廉價,這也是錯誤的一種觀點,主要是因為沙特石油種類不一樣是輕質油,這種油含硫量比較低,是容易煉化的。中國石油出口比較便宜的還是哥倫比亞,總價會更好一些,也是良心價錢,自從俄烏戰爭開始之後,伊朗石油價也會出現飆升的狀況,所以石油價格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
B. 石油七姐妹的六巨頭
從1981年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對於大國際石油公司來說是動盪的歲月,是調整結構、資產重組的年代。
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
「難過的年月」——「七姐妹」變為「六姐妹」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世界石油市場發生了重要變化——石油市場開始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70年代油價的大幅度上升,對石油消費產生了抑製作用;高油價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開采,歐洲北海和美國阿拉斯加的石油生產逐步進入高峰期,非歐佩克國家的產量上升較快,進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於求的局面,油價趨於疲軟。1981年3月,油價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銷售額下降,利潤也隨之減少。同時,成本卻在上升。國際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來自市場供應,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開採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應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產成本要高得多。
總之,對於國際石油公司來說,80年代前期是難過的年月,從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儲量變化不大,原油供應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減少25%,石油產品銷售量下降12%,利潤減少達44%。
在這種情況下,七巨頭紛紛調整經營戰略,採取緊縮措施。海灣石油公司做出決策,放棄國外業務,將業務范圍收縮回美國本土。1982-1984年,它把在歐洲這個大市場的下游業務——包括煉油廠、加油站統統出售。雪佛龍1983年宣布放棄在西歐的下游業務,以加強在美國的業務。埃克森與美孚出售了它們在70年代下半期現金購入的大量非油業務,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規模油砂開發項目和美國科羅拉多的頁岩油開發項目。
各公司普遍壓縮煉油能力,關停低效高耗的小煉油廠和老設備,進行技術改造。1985年與1980年相比,「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國公司的煉油總能力減少了27%,從平均每日1605萬桶(219.86萬噸)減少到1175萬桶(160.96萬噸)。
與此同時,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並重組的熱潮。首先是美國殼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36.5億美元並購了美國的貝爾里奇公司。接著,德士古兼並了蓋蒂;美孚兼並蘇必利爾;英荷殼牌把美國殼牌變成了全資子公司;雪佛龍兼並了海灣,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1986-2002年
三次石油價格暴跌與超級六巨頭的最終形成
1986-1998年的13年,世界發生了三次石油價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這三次油價暴跌對石油工業和石油巨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1998年的價格暴跌,更是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石油公司的兼並與重組浪潮,促使超級六巨頭最終形成。
(1)1986年石油價格暴跌及其影響
1986年,世界發生了歐佩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油價戰。發起者是歐佩克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產油國。原因是1982-1985年,為了穩定世界石油市場供應,歐佩克一直採取限產保價的政策,而非歐佩克國家卻一直在拚命生產,結果是歐佩克國家的市場份額逐步下降。沙烏地阿拉伯為維護歐佩克的利益,在限產保價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當機動產油國,其石油產量從1981年的980萬桶/日降至1985年的318萬桶/日,而歐佩克其他成員國卻不嚴格執行限產紀律,超配額生產,導致沙特遭受很大損失。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當機動產油國,同年12月歐佩克部長級會議決定放棄限產保價政策,轉而採取捍衛市場份額的政策。由此,產油國之間開展了油價戰,1986年7月阿拉伯輕油的現貨平均價從1985年12月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價暴跌使歐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國的阿莫科取代海灣石油公司)1986年上游利潤比1985年猛降51.9%,營業利潤下降13.1%。
這次油價暴跌並非是世界消費萎縮引起,而是嚴重供大於求引起的。因此,當歐佩克決定從1987年1月1日起恢復限產保價政策,並確定歐佩克的參考油價為18美元/桶以後,油價就開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年的經濟衰退、油價大跌及其影響
1991年1月,世界發生了經濟衰退。當年世界GDP增長率降為2.2%,其中工業國的GDP增長率僅為0.3%。世界石油消費停滯在31.35億噸的水平上。1992年成為國際石油公司營業額狀況空前惡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全球石油生產能力卻一直在增加,油價呈頻繁波動的狀況。
同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潤下降18.8%,不僅是上游,而且下游連同化工,都陷入不景氣。1992年埃克森的利潤從上年的56億美元降到48億美元,下降14.8%;美孚從19.2億美元降到8.6億美元,下降55.2%;德士古從13億美元降到7億美元,減少45%;殼牌從1990年的66億美元降到44億美元;BP則出現幾十年來未有的艱難局面,從贏利8億美元變成虧損4.6億美元,導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霍頓引咎辭職。六大巨頭中,唯有雪佛龍一枝獨秀,1992年的利潤為22.1億美元,比上年的15.6億美元增長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資回報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1992年初及時分析了形勢,迅速採取了一系列對策。
1993年,世界GDP比上年實際增長2.9%,其中工業國增長1.8%,增長率均低於上年。由於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繼續增加產量,1993年國際油價大幅度下降,美國WTI原油價格最低跌到14.06美元/桶。與1992年同品種現貨平均價格相比,WTI下跌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6.9%。盡管原油和成品油價格都下跌,但原油價格下跌幅度更大,煉廠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應較大,因此,對於一體化的大石油公司來說,下游凈收入帶動了總體凈收入的增加。
(3)1998年石油價格暴跌及其影響
1997年下半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波及韓國、日本,1998年進一步擴大到俄羅斯、拉美乃至美國和歐洲,世界經濟情況迅速惡化。而此時歐佩克做出錯誤判斷,於1997年11月決定把生產限額提高200萬桶/日(1億噸/年)。供過於求的局面使得油價又一次大幅度下降。盡管1998年歐佩克聯合非歐佩克產油國共同減產,但仍未能扭轉油價的暴跌。全年WTI平均現貨價格跌至14.39美元/桶,低點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物價因素,已跌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水平。
這次油價大跌,在石油業界引起了大震動。為應對這種形勢,各大石油公司採取了大規模的資產重組,實行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例如,1996年,殼牌會同阿莫科,把它們在美國西南部帕爾緬(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資產合並,組成阿爾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BP與美孚合並它們在歐洲的下游業務,覆蓋歐洲43個國家,資產達50多億美元,銷售額近2億美元。其中70%股權屬於BP,兩家的燃料油業務由BP經營,用BP品牌;30%股份屬於美孚,經營兩家的潤滑油業務,用美孚商標。德士古、Star與美國殼牌公司組成美國最大的下游聯合公司,資產超過100億美元。大陸石油公司與菲利普斯公司聯合它們在美國的煉油、銷售和儲運業務,成為美國第六大煉油商,煉油能力達到3850萬噸/年,加油站有12000家。殼牌與埃克森合並它們在全球的添加劑業務,成為世界第三大添加劑供應商,市場份額達25%。
另一種方式是公司兼並。這一次的兼並風潮超過了國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顯然歐洲資本居優勢地位。例如,1998年,BP兼並了美國的阿莫科,又於1999年兼並了美國另一家大獨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強之一的阿科。1998年12月,美國最大兩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並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國道達爾先後合並比利時的菲納和本國的姐妹公司埃爾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兩姐妹、美國的雪佛龍同德士古合並,組成新的雪佛龍公司。2002年,美國的兩大獨立石油公司大陸石油公司(1996年脫離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並組成康菲公司。
這樣,2003年世界石油工業形成了新格局。按銷售收入計,埃克森美孚、BP、殼牌三家都超過2000億美元,分別達到2370、2326、2689億美元;雪佛龍、道達爾、康菲三家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是1200億美元、1182億美元、1051億美元。這六家國際石油公司被稱為六個「超級石油巨頭」。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國佔5家,歐洲佔2家。六大超級巨頭中,美國、歐洲各3家,與「七姐妹」時期相比,歐洲資本的地位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
C. 俄羅斯超過沙特成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這意味著什麼
2022年5月,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842萬噸原油,比2021年同期增長了55%。在此之前,沙烏地阿拉伯在大部分時間里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然而,俄羅斯超過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來源本身並不特別奇怪,因為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這種情況。
自2022年7月以來,中國已允許十多家公司首次進口原油,隨著政府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進口創下新高。對於中國的新原油進口國來說,沙特原油的吸引力不如俄羅斯,原因是該國實行了嚴格的配額制度,而且對供應合同的目的地也有限制。
D. 走向國際的中國三大石油公司
我國的石油工業運營主體主要是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為主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為支撐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石油工業運行模式。
(1)三大石油公司的歷史由來及其發展演變過程。
1950年4月,國務院設立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管理新中國的石油生產開發工作。當時我國石油工業水平極為落後,原油年產量僅為12萬噸,煉油17萬噸。為迅速改變新中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能源保證,1955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石油工業部,全面負責全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工作。隨後的若干年中,石油工業部先後改組為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化學工業部,然後又回到石油工業部。
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決定成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中國對外合作海區內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專營權,全面負責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業務。2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國家石油公司,擔負起對外合作和發展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的重任。
2001—2005年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總資產狀況
如今,中國石油集團和中國石化集團已經進入世界500強行列,中國海油也正向世界500強進軍。三大企業呈現出勃勃生機。中國石油在財富500強中的排名已由2001年度的第83位,上升至2006年度的第39位;中國石化從2001年度的第86位躍居到2006年度的第23位,取得中國公司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的最好名次。
上述事實均表明,中國石油集團、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海油三家國家石油公司已成為全球大公司陣營和世界石油工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