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文讀懂原油貿易格局——全球海運四大流向、七大航運要塞
海運在世界石油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2017年BP能源統計年鑒,2016年全球石油產量達到9215萬桶/日,貿易量為6545萬桶/日。根據EIA的估算,2015年石油海運量為5890萬桶/日,占總產量的61%。航運要塞作為國際航海路線的關鍵通道,對全球能源安全至關重要。一旦這些通道關閉,油輪可能被迫繞行,導致航行時間與成本增加,原油價格波動。
全球石油海運流向主要有四個大方向:中東、西非、南美和俄羅斯,主要運往美國、歐洲、以及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最大的海運流量來自中東的原油,通過霍爾木茲海峽或曼德海峽,或繞過好望角,前往印度或中日韓。西非原油則經好望角或大西洋,運往東亞或北美。北非的原油通過蘇伊士運河或繞過好望角,進入亞洲。俄羅斯的原油主要通過蘇伊士運河或日本海,輸送至中日韓。南北美東岸的原油則經過好望角或太平洋,至亞洲國家,西岸的原油則經過大西洋或太平洋,抵達亞洲。
全球原油運輸主要分為通用型(GP)和中型(MR)油輪,用於較短距離內的成品油運輸。大型油輪(LR)則能適應大部分油港進行裝卸,包括LR1型、阿芙拉型(Aframax)和巨型油輪(VLCC)及超級油輪(ULCC)。這些油輪在全球的海運流向中發揮關鍵作用。
全球航運要塞包括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土耳其海峽、巴拿馬運河和丹麥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樞紐,2015年石油運輸量約為1700萬桶/日,佔全球總量的30%。馬六甲海峽是中東油品運往亞洲市場的最短海上路線。蘇伊士運河和薩米德管道是中東石油和天然氣出口至歐洲和北美的戰略路線。曼德海峽連接非洲和中東,是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土耳其海峽連接歐洲和亞洲,是俄羅斯和裏海國家向歐洲出口的主要海運路線。巴拿馬運河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重要航道,而丹麥海峽是俄羅斯石油出口到歐洲的重要途徑。好望角則是全球油輪運輸的重要中轉站,連接非洲和亞洲。
這些航運要塞在確保全球石油供應和價格穩定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如果這些關鍵通道受到干擾或關閉,將對全球能源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導致運輸成本增加和原油價格波動。因此,維持這些通道的安全與暢通對於全球能源穩定至關重要。
Ⅱ 中國油氣進口過度依賴外籍油輪運輸,受制馬六甲海峽
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我國原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和非洲。2008年上述兩個地區的進口量約占我國原油進口總量的66.98%。由於地域的原因,我國石油進口的主要渠道是海上油輪運輸,其中90%左右要依靠外籍油輪運輸,而且80%的進口量要通過世界上最不安全的馬六甲海峽。據測算,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輪船約60%是為中國服務的船隻。本國船運公司承擔的10%左右的運輸任務還大多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目前承擔中國90%份額的外國航運公司包括歐洲、北美洲、亞洲等各大航運巨頭。如丹麥的馬士基,日本的日本郵船、川崎汽船、商船三井,以及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地的航運公司。在中東東行和西非東行航線上,中國船所承運的份額更少。而這兩條航線所在地區局勢一直不太穩定,恰恰又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航線;從供應鏈的角度而言,也是風險最大的航線。
我國兩大石油進口商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團沒有自己控制的油輪船隊,大部分運輸任務是由外國公司來承擔的,船型多為蘇伊士型油輪。從能源安全形度來看,國內航運企業承擔的能源運輸比例太低,石油運輸極易受制於人,一旦戰爭爆發或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時,石油供應安全將面臨極大威脅。
為了抵禦現在的海運風險,中國正在積極地尋求在俄羅斯、中亞的陸地運輸管線和印度洋的入海口。俄羅斯和中亞的陸地運輸將實現我國石油進口方式的多元化,而獲得印度洋的入海口,可以大幅度降低我國的海運風險。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周邊很多潛在的運輸線路先後受到關注,其中包括中哈石油管線、俄羅斯遠東泰納石油管線、中緬油氣管線和中巴石油管線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