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廣東省石油主要以管道和什麼運輸
擴展閱讀
燒烤店如何控制炭火成本 2025-07-08 07:36:53
學車費用全包怎麼樣 2025-07-08 07:27:38

廣東省石油主要以管道和什麼運輸

發布時間: 2023-03-20 18:35:06

① 石油運輸方式

石油運輸方式:

1、陸上運輸:主要採取管道運輸。因為管道運輸時效性好、可以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氣的限制。但是靈活性差。

2、海上運輸:通過海運,採用大型油輪等等的運輸方式,海運運費低、但是運量大、時間較長。

(1)廣東省石油主要以管道和什麼運輸擴展閱讀:

管道運輸主要優點可大概概括為:

(1)運量大。

一條輸油管線可以源源不斷地完成輸送任務。根據其管徑的大小不同,其每年的運輸量可達數百萬噸到幾千萬噸,甚至超過億噸。

(2)佔地少。

運輸管道通常埋於地下,其佔用的土地很少;運輸系統的建設實踐證明,運輸管道埋藏於地下的部分佔管道總長度的95%以上,因而對於土地的永久性佔用很少,分別僅為公路的3%,鐵路的10%左右,在交通運輸規劃系統中,優先考慮管道運輸方案,對於節約土地資源,意義重大。

(3)管道運輸建設周期短、費用低。

國內外交通運輸系統建設的大量實踐證明,管道運輸系統的建設周期與相同運量的鐵路建設周期相比,一般來說要短1/3以上。

② 我國石油運輸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從中東運來的是靠海洋運輸,從俄羅斯運來的是管道運輸。鐵路運輸是沒有的。

③ 中國石油公司運輸石油的過程屬於什麼物流

中國石油公司運輸石油不用物流。
1、陸上運輸:主要採取管道運輸。管道運輸時效性好、可以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氣的限制。靈活性差。
2、海上運輸:通過海運,採用大型油輪等等的運輸方式,海運運費低、但是運量大、時間較長。
3、原油若為進口,則從輸出國用大型油輪運送到輸入國碼頭,再通過輸油管輸送到煉油廠,若為本國生產,則通過輸油管分送至各煉油廠。成品油則先由煉油廠分送至各油庫,主要用管道運輸,也可由鐵道或內河航運、汽車運輸。

④ 地理石油如何運出去東線是什麼 南線是什麼西線是什麼

運輸方式:陸上主要是管道運輸,也有油罐汽車,油罐火車運輸;
海上主要是油輪。
東,中,西,應是指南水北調工程

東線工程: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東線工程開工最早,並且有現成輸水道。
中線工程:從丹江口大壩加高後擴容的漢江丹江口水庫調水,經河南,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終點北京。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陝、晉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幹流上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還可以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及時向黃河下游補水。截至目前,還沒有開工建設。

⑤ 中國的石油進口主要運輸路線是

進口主要以海上運輸為主。另外就是石油管道運輸。

當前中國的主要問題,是通道問題,主要通過馬六甲海峽,即主要是海運。中湎通道還在建設,中俄通道試運行中,西部通道等運量不算大。另外,西部第二石油通道還在論證中吧(伊-巴-中國)。

另外,中國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來保證諸如我們在伊朗的石油利益。

另一個混蛋問題,是我們的戰略石油儲備都是罐儲,非常非常不安全。
而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全部在地下岩鹽洞庫裡面。連印度規劃建設的(只管一周時間)也是在3處不同洞庫中。

⑥ 石油管道的運輸方式

下面用枕木設橡談計一個四方形的底托(有加勁有吊裝位置),在長度的兩邊枕木上鑽孔加裝全螺紋螺隱肆桿上面再用枕灶如轎木打孔上螺母壓緊拴住即可。

⑦ 哪種運輸石油的方式能源消耗和成本最低

1.運輸使用的方式有很多,一般通過海運還有管道運輸,能源消耗比較低的,成本也比較低。
2.通過通過鐵路或空中運輸,那就很耗費用很好。建議採納管道運輸比較好。

⑧ 我國石油的基本流向什麼

摘 要:當前,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形式的不斷發展,世界能源市場出現了以發展中國家市場地位上升為代表的新變化,世界石油貿易流向面臨新一輪的洗牌。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我國石油貿易流向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石油貿易;貿易流向;優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貿易流向綜述
(一)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
貿易流向是指貿易的地區分布和結構,通常表示為某地區貿易量在貿易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油貿易流向就是某地區石油貿易量占石油貿易總量的份額,因我國是以石油進口為主的國家,研究石油貿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區石油進口量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另外,貿易流向包括兩個不可分的因素:貿易的方向以及貿易的規模,在討論石油貿易流向問題時,必須兼顧量的差別。
2.石油貿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價較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貿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並有各自的特點。戰略導向型,即國家根據自己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來選擇貿易夥伴、地區及貿易量;經濟導向型,即出於經濟考慮,如考慮能源運輸成本或本國產業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選擇貿易方式;地緣導向型,即在擴大貿易夥伴時,更多考慮地理位置臨近或者有著地理運輸優勢的國家作為潛在或現實的貿易夥伴。
(二)國際石油貿易整體環境
宏觀環境是研究問題的出發點,作為石油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石油貿易流向必須結合當前國際石油貿易的整體背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全球經濟的區域結構變化助推國際石油貿易;(2)石油金融市場對現貨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3)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呈現多元化態勢;(4)替代能源引發石油貿易格局演變。
(三)世界石油貿易流向未來趨勢
當前,世界石油貿易流向在出現新的分化組合,多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整體看來,歐佩克的統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世界石油貿易逐漸向俄羅斯、非洲等非歐佩克國家偏移,正確分析世界石油貿易流向趨勢可以避免無謂競爭,有利於我國石油貿易流向的優化。主要表現在:(1)歐佩克石油貿易份額將有所降低,但總份額及發展潛力仍很大;(2)俄羅斯是未來石油貿易流向的重點地區;(3)裏海地區貿易量增長潛力與障礙並存;(4)拉美國家石油貿易前景廣闊;(5)非洲是各國實現石油貿易流向多元化的重點地區。
二、我國石油貿易流向現狀分析
(一)世界石油儲量分布及發展趨勢
1.現有儲量分布
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除在陸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來海底石油的探明儲量增長很快,現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儲量已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資源大都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其分布規律為西半球多於東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亞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極不均衡,僅中東地區就佔55.58%的可采儲量,美洲、非洲、東歐及前蘇聯、亞太地區,分別佔24.78%、8.72%、7.45%、2.53%。
2.能源發展趨勢及未來油氣生產預測
從未來世界經濟、能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角度,從能源發展的資源基礎和技術發展的可能性出發,預測油氣生產和其他能源的發展結構,可以比較科學地反映客觀規律。石油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氣則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將成為21世紀的主力能源。
(二)我國石油貿易流向狀況分析
1.貿易來源。中國近年來雖努力分散原油進口來源,大力實施石油貿易來源多元化戰略,但進口來源單一的狀況並未得到有效改善。具體到國家來講,2007年我國主要從沙特、俄羅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國進口原油,自每個國家進口的原油量,均超過了1 000,合計為9 069萬噸,占當年原油進口總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別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貿易方式。當前,參與國際石油貿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即現貨、期貨、長期合約及獲取份額油等,我國的石油貿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現貨,期貨很少參與,長約及份額油的獲取都非常少: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石油貿易中,份額油只佔進口石油的不足20%,現貨采購達50%,長約油僅為50%(日本高達90%);我國缺乏充足的儲運設施,期貨市場剛剛開設燃料油期貨,原油期貨仍未啟動。國際油價的定價權在期貨,我國雖然是國際石油市場的「戰略買家」,但仍無定價權。
3.運輸狀況。相較而言,海運石油的成本較低,管道運輸相對可靠,鐵路運輸雖然運量有限,但是陸地線路對於國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我國目前的石油進口方式,主要以海運為主,採用管道運輸的石油主要來自中亞,而來自俄羅斯的石油基本是通過鐵路運輸。
4.小結。綜合以上分析,整體看來,我國非洲、南美地區的石油貿易份額逐漸增大,石油貿易流向進一步多元化,但進口來源仍較為集中,主要是中東和非洲,而與我國有著良好地緣關系的俄羅斯中亞地區的貿易份額則相對不足,甚至呈現縮減趨勢。具體來講,我國目前的石油貿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風險:(1)運輸風險。(2)中東作為貿易主流向有一定風險。(3)與美國可能產生較大沖突。
三、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優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優化策略
1.石油貿易來源多元化。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北依俄羅斯,西臨中亞,與我國接壤的東南亞地區也有很豐富的油氣資源,我國獲得充足的油氣供應,有很強的地緣保證。同時,隨著我國進一步健全運輸管線建設,中東海灣地區的石油輸送安全性也將大大提高,我國與中東地區的石油合作也將進一步加強。
2.石油貿易方式多元化。國際石油貿易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分成油、長期供貨合同和現貨期貨貿易。為了提高我國石油貿易方式的合理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為了保證中國對石油資源獲得的穩定性,進口原油的貿易方式應以長期合同為主,應佔60%以上。(2)國家間貿易多樣化。(3)大力發展石油期貨貿易,參與石油金融市場,規避石油進口和價格風險,爭奪石油的定價權。我國可在借鑒國際石油貿易市場多層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多元性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國內實貨交易市場,有步驟地推進期貨市場的建設,形成現貨、遠期、期貨為重點的多層次、開放性的市場體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構建「蜘蛛網」式戰略運輸線路。海運作為我國的主要石油運輸方式,其運輸能力和風險抵禦能力都不足以滿足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結合我國的地緣特徵和世界石油儲量分布,我國要保障石油運輸線路安全,應以石油管線為主,大力構建「蛛網式」戰略線路,有效解決我國對馬六甲海峽的過分依賴和我國周邊陸路運輸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具體講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1)獲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構建俄羅斯、中南亞陸地運輸體系。
(二)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優化保障措施
1.提高國內供給能力,適當控制國內需求和適度進口。提高國內石油供給能力是未來解決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議我國優先加強國內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後備儲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給率;鼓勵中國海上合資原油銷往國內。在控制國內需求方面,應適當控制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比例增長的速度,大力發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稅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費。適度進口應是實現油氣資源進口盡可能地滿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
2.充分利用當前經濟危機,提高石油貿易主動性。經濟危機下,很多國家需要資金救市,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找到了有效的投資渠道。一是可以對政治友好國家進行經濟援助,為石油貿易創造良好的國際關系;二是可以用外匯與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開展油氣資產交換,比如我近期實現的中俄「貸款換石油」交易,為保證本國能夠擁有長期穩定的油源供應奠定了基礎,並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國際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
3.和諧發展國際關系,保障石油供應穩定性。發達國家與我國的石油競爭,最終要通過石油輸出國來實現。我國應該繼續發揮能源外交優勢,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發揮中國經濟崛起的優勢,將石油合作納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性的各種對話和交流,特別是與國際能源機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交流,深化原油資源合作,提高對資源的獲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規體制,推進石油產業市場化。歐美等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在立法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制定政策、監管機構統一監管、企業商業化運作等途徑,形成了普遍認同的石油管理體制,實現了規范的能源產業市場化運作,也為我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市場化建設方面,引入競爭機制,取消上下游領域和南北海陸地域的限制,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為石油企業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結論
我國的石油貿易流向關繫到我國能源安全,關繫到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1)由於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貿易流向的研究不應該僅僅局限於石油進口來源地,也應包括石油貿易方式和運輸方式,石油貿易流向的優化也必須從這幾方面展開。(2)石油貿易流向的研究必須緊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觀念。(3)「石油衍生品」市場地位空前提高。(4)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多元化應是貿易來源、貿易方式及運輸路徑的系統多元化,相關策略制定應該充分結合地緣特徵,構建以俄羅斯—裏海及東南亞地區為主的貿易多元化體系。

⑨ 石油一般以哪種方式運輸,其次還有什麼

海洋石油一般是海底管道與儲油輪運送到陸上或港口。
陸地石油一般是地下管道與儲油罐車進行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