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怎麼樣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坐落在遼寧省撫順市風景秀麗的渾河岸畔,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學校1950年始建於大連,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1953年遷至撫順辦學;1958年升格為撫順石油學院;2000年2月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劃轉為遼寧省人民政府領導,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為主」的管理體制;2000年10月撫順煤炭工業學校整體並入;2002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建校65年來已培養10萬多名畢業生,其中大部分已經成為我國石油石化、煤炭等各行業的各級管理幹部和技術骨幹。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學校堅持科學發展,緊緊抓住高等教育蓬勃發展、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和遼寧省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共建我校的歷史機遇,把「頂天立地」作為長期發展戰略,把強化內涵建設作為戰略重點,全力推進教育改革和創新,使學校辦學水平、辦學層次、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實現了新跨越。學校已發展成為以石油石化為特色,工、理、經、管、文、法、教等七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教育部確定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資格單位、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基礎培訓基地、少數民族本科專科預科生培養基地,是遼寧省石油化工緊缺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2006年學校經過不懈努力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環境優美、人文與自然景觀和諧交融的新校區。新老校區連成一片,成為融教學、科研、人文、生態於一體的具有現代風格的大學園區。學校佔地面積1906畝,校舍建築面積78.6萬平方米,館藏圖書123.84萬冊,各類運動場所面積近1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總值1.72億元。
學校有各類在校學生22774人。教職工1521人,專任教師932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296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41.3%,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佔83%,有1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被評為遼寧省攀登學者,21人入選省百千萬人才工程,67人為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專家、學科帶頭人、特聘教授和優秀骨幹教師。
學校設有化學化工與環境學部(下轄石油化工、化學與材料、環境與生物三個學院)和研究生、信息與控制、計算機與通信、機械工程、石油天然氣、經濟管理、數理、外國語、馬克思主義、體育、礦業工程(職業技術)、順華能源、繼續教育、教育實驗、國際教育、民族教育、藝術設計和營口大學園石油化工等18個學院。現有2個聯合培養博士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2個工程碩士領域和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會計(MPAcc)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2個本科專業,26個高職專科專業。建成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特色學科2個、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資助學科5個、省級高校創新團隊4個、省級高校教學團隊9個。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6個(含碩士領域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示範專業5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7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重點支持專業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省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省級精品課程和資源共享課19門、省級視頻公開課程2門。2014年,「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通過了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認證。
學校集中力量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石油化工過程運行優化與節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獲批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遼寧省石油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為遼寧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20個,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基地1個。與撫順市聯建了信息技術中心、精細化工研發中心、新能源研發中心,與中國石化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國寰球工程公司遼寧分公司組建了石油化工聯合實驗室。學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成效顯著,成立了遼寧省雷鋒研究會、遼寧省社會穩定研究會,建立了遼寧省輿情信息研究中心,取得多項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五年來,學校共承攬國家和省市科研項目436項,獲國家和省市科技成果獎35項,獲授權專利232項,其中發明專利43項,出版著作、教材295部,發表核心期刊論文4300餘篇,其中被SCIE、EI、ISTP收錄734篇。學校公開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報》2個科技核心期刊。學校被確定為遼寧省第一批高校科技服務縣域經濟試點單位,榮獲「全國大中城市先進社科組織」稱號。
學校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傳承學校優良的辦學傳統,發揮「問學穿石、修身誠化」校訓的激勵作用,堅持「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實施「雷鋒精神種子工程」,總結凝練出了雷鋒「五個一」精神(「一顆釘」的刻苦鑽研精神、「一滴水」的團結協作精神、「一團火」的無私奉獻精神、「一塊磚」的愛崗敬業精神、「一片葉」的感恩反哺精神),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強大精神動力。學校通過抓「兩課」教學、開設「雷鋒精神在線網站」、豐富校園雷鋒精神元素、開辦「百家講壇」,舉辦大學生文化藝術節、校園體育文化節、社團文化節等形式,滿足了學生不同層面的文化需求,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和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被授予教育部第七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學雷鋒基金管委會全國「學雷鋒先進單位」、遼寧省校園文化建設品牌學校、遼寧省學雷鋒學郭明義先進集體、遼寧省高校學雷鋒優秀組織單位、遼寧省「雷鋒號」等稱號。
學校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構建了「厚基礎、寬專業、素質高、能力強、重德育、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出了彈性學分制、學雷鋒示範班、教學改革實驗班等教改新舉措,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07年學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優秀成績。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廣泛開展,近三年學生在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中獲得國家級獎勵347項、省級獎勵836項,競賽成績位於遼寧省高校前列。學校重視體育工作,大力開展競技體育和群眾性體育運動,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設有羽毛球、擊劍和龍舟3個教育部高水平運動隊,在全國各類體育競技比賽中多次獲得大獎。學校被評為「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優秀學校」。我校畢業生以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全面,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3%以上,連續10年獲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實施外向發展戰略,已與美國、俄羅斯、英國、韓國等18個國家的4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聯合開展本科生「2+2」、「1+2+1」、 「4+1」等培養項目,與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等高校開展「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項目。學校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單位,有在校留學生360人。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先進工會組織、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高校節能工作先進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被評為遼寧省先進黨委、遼寧省文明單位、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依法治校示範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遼寧省平安校園。
2014年學校召開了第二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了辦學定位、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全體師生將在新一屆黨委的領導下,凝心聚力、改革創新,以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工作舉措,不斷開創學校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② 石油裝備產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作為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石油消耗已佔到一次性能源結構的40%,天然氣則佔了23%。未來數十年內,石油與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在全球能源中仍將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石油和天然氣需求的穩定增長帶來了石油勘探開發投資額的持續攀升,也使石油裝備製造業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據業內權威分析,未來世界石油裝備每年需求增長率可達20%以上。高端石油裝備製造正成為一個高投資、高回報、低風險的行業。
一、我國石油裝備製造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石化設備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從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翻了近一番,全行業資產總額從674億元增長到2006億元。5年間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產值均增長了3倍以上,而新產品產值、出口交貨值、利潤總額等指標的增長均在兩倍以上。
盡管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我國石油裝備業依然面臨嚴峻形勢。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裝備技術研發與製造企業幾乎都集中在美國的休斯頓,其占據了石油裝備領域85%以上的市場份額。休斯頓年營業額超過百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有數十家之多,而中國2003年以前在高端石油裝備領域尚屬於純進口國,至今無一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實施「走出去」能源戰略,到海外進行油氣勘探開發,中國幾大石油公司已經累計在海外獲得了一百多個油田項目,但這些項目70%以上的設備和服務都有西方公司提供,尤其是海洋項目的產品和服務更是被西方公司壟斷。據統計,2010年我國石油裝備行業出口額137億美元,還不及美國哈利伯頓公司全年營業額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場中所佔份額不足2%。
造成這種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是起步晚,底子薄。我國的高端石油裝備製造業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才開始起步,而西方國家相關行業已有百年歷史。二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集中度低。我國石油裝備企業資金、技術力量分散,核心競爭力難以提高。三是過多依賴低附加值環節。由於缺少關鍵核心技術,導致企業處於產業鏈低端,只從事一些低端產品加工,極大降低了回報率和附加值。以一艘中國製造的自升式鑽井平台為例,由於只實現了24%的國產化率,中國企業只能獲得全部利潤的20%。
盡管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我國石油裝備製造業在發展過程中業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優勢。
(一)門類齊全。目前我國石油裝備製造業門類比較齊全,產品規格、品種基本能滿足陸上石油勘探開發需求,從生產能力、產量、產值、生產的品種規格和從業人員等方面衡量,我國已經是一個生產石油裝備的大國。
(二)高性價比。石油裝備製造作為一個高成本行業,中國具有西方國家難以實現的人力資源優勢和成本優勢,產品具有很高的性價比,這對世界各產油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傢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已經有很多國家石油公司在中國設立了長期采辦機構。
(三)國家扶持。「十一五」期間,我國將石油勘探、鑽采設備製造行業作為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2010年,高端裝備製造業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十二五」開局,我國又確立了能源裝備產業新的發展目標,明確提出要把能源裝備製造業培育成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而近期即將出台的《「十二」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發展規劃》,則標志著國家將加大對海工裝備產業的扶持力度。
具有戰略高度的政策頻繁出台,彰顯出我國大力發展高端石油裝備製造業的決心,推動了石油裝備製造業的優化升級和布局調整。近年來,國際石油石化通用機械製造業產業能已經開始向我國轉移。可以預見,未來5-10年內我國高端石油裝備產業將會迎來蓬勃發展。只要抓住機遇,業內將成長起一批具備和西方石油裝備「大鱷」抗衡實力的國際化企業集團。
二、東營做大做強石油裝備製造業的基礎和優勢
山東省石油裝備銷售收入連續兩年位居全國首位,其中80%以上的石油裝備製造業集中在東營。2010年,東營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石油裝備企業達五十餘家,5億元以上的企業20多家。目前,東營的石油裝備總產值已經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主導產品陸地石油鑽機占國內市場的比重達到26%,抽油機達到60%,石油專用管達到30%,抽油(電)泵達到50%,抽油桿達到25%,燃氣發電機組達到80%,油田特種車輛達到30%。鑽機、管具、採油裝備大量出口中亞和東歐,石油管具大量出口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
作為中國做大的石油裝備製造業基地,東營初步具備了承接國際石油石化通用機械製造業轉移的優勢:
(一)產品種類齊全。經過多年積累,東營的石油裝備產業已經成為國內同行業的「領頭雁」。東營市已經形成了以鑽機、鑽桿、抽油機、抽油桿、抽油泵、油氣集輸管道、油田特種車輛等成套設備為重點,涵蓋物探、鑽井、測井、固井、採油、井下作業、地面工程、管道運輸等各領域的產品體系。龐大的產業規模,完整的產品種類使得東營具備了成為「東方休斯頓」和世界石油之都的實力。
(二)產業關聯度較高。東營石油裝備產業體系較為完整,集研發、製造、服務、內外貿易於一體,企業之間通過專業分工,在技術信息、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補、競爭的發展模式,產業鏈不斷延伸,產品開發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營業務有製造向工程服務不斷轉變。
(三)創業及展示載體豐富。依託勝利油田和石油大學,東營的石油裝備專業人才資源豐富,科研實力雄厚。目前,東營市已經擁有一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座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四家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中心,並建成了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營)國際石油石化裝備與技術展覽會是國內唯一在石油產區和石油裝備基地舉辦的國際石油盛會。目前正在建設的「中國石油裝備產業基地國際交流中心」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中國石油裝備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宣示實力的平台和窗口。
(四)交通網路發達。完善的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設施,為東營市搭建了發達的交通網路。尤其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東營港2020年將跨入具備億噸吞吐能力大港的行列,使得東營具備了與世界能源之都美國休斯頓類似的優勢,是我國其他主要石油裝備製造地區所不具備的。
(五)國家戰略支撐。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相繼上升為國家開發戰略,東營分別成為「黃」、「藍」戰略的核心城市和前沿城市。「黃」、「藍」戰略分別明確了東營建立高端石油裝備產業區以及石油產業聚焦區的目標,加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三大國家戰略的交匯疊加,使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
三、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建議
全球油氣勘探開發的廣闊前景,以及國際石油石化通用機械製造業產能向我國轉移的趨勢,使東營高端石油裝備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遇。作為石油裝備製造業的「領頭雁」,東營石油裝備產業在擁有顯著優勢的同時,自身發展也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必須採取措施積極應對。
(一)面臨國內兄弟省份的激烈挑戰。盡管東營石油裝備產業在國內已經建立起了領先優勢,但發展形勢不容樂觀。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很多地方十分重視石油裝備製造業所蘊含的巨大商機,紛紛將打造石油裝備製造基地作為自身發展的戰略目標。
遼寧盤錦市和黑龍江大慶市先後確定了建設世界石油裝備產業基地的戰略目標。盤錦的建設目標是到2015年產值占國內石油裝備製造行業的1/5,佔世界石油裝備年需求量的3%,2020年產值占國內行業的1/4,佔世界需求量的5%-6%,成為聞名世界的石油裝備製造中心。大慶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建立起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石油裝備製造基地。近年來,江漢油田也確立了建設「世界知名,中國一流」的石油裝備製造基地的戰略目標,力爭在「十二五」期間銷售過百億。上海建立了石油化工裝備產業基地,其發展目標是建成具備世界影響力,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石油裝備產業基地。今年初,克拉瑪依油田也定下了打造國家級石油裝備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此外,四川廣漢、江蘇建湖等地也啟動了石油裝備基地建設工程。
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各地紛紛確立了石油裝備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並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中大慶、盤錦的發展尤為迅速,計劃建設總投資額均在百億元以上。未來中國石油裝備製造業將形成群雄並起的格局,激烈的競爭已經不可避免。
(二)需解決制約自身發展的深層問題。目前,制約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深層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企業規模小,集中度低。東營的石油裝備企業雖然總體看數量較多,但有半數以上的企業未達到規模經濟。這使得企業資金、產能規模、技術力量等資源相對分散,區域性綜合競爭力難以提高。二是產品結構雷同,特色不明顯,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由於各自為戰,東營石油裝備企業難以形成競爭合力,造成了產能的浪費和行業間的無序競爭,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三是產品技術含量低,低端產品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少,一些關鍵技術和產品還需引進或直接到國外采購,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化生產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海外市場開發力度弱。東營的石油裝備是靠勝利油田的帶動發展起來,由於對勝利油田等國內油田的依賴,許多企業在對海外市場的開發上畏首畏尾。絕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海外市場營銷體系,尚未具備與哈里伯頓等世界巨頭競爭的能力。
(三)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東營石油裝備產業的發展首先離不開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東營企業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形象地比喻為「護住脖子」和「伸出拳頭「。所謂「護住脖子」,就是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自主研發、自主設計和自主製造的能力,強化核心競爭力,徹底擺脫國外公司在關鍵技術上的「卡脖子」現象。所謂「伸出拳頭」,就是苦練內功,拿出技術先進、質量過硬的拳頭產品,樹立良好品牌,形成廣泛影響力。只有具備過硬的拳頭產品,才能擁有和西方大公司過招的資本,才能真正在市場博弈中搶佔先機。
未來的發展中,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嚴峻形勢。要保持並擴大領先優勢,在企業自身努力的同時,還必須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企業希望政府:一是盡快出台具體的扶持政策細則。包括技術研發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通過優惠政策的支持,鼓勵企業走自主研發與技術合作、技術引進相結合的道路,引導企業盡快掌握世界先進技術,加速產品高端化進程。二是加快推進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有效整合資源,以點帶面,使東營石油裝備產業走上高端項目帶動低端項目,大企業帶動小企業的發展道路。同時,通過發揮引導作用,調整產業格局,優化產品結構,從而形成良好的區域競爭合力。此外,還應當加大監管力度,避免惡性競爭,使東營石油裝備製造企業實現協同作戰,共同發展,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優勢。三是加大對海外市場開發的支持力度。從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政府應出台海外市場開發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實施「走出去」的市場戰略,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佔領海外市場。四是實行大項目和高端項目帶動戰略。加強對大項目和高端項目的政策傾斜力度,通過項目帶動,在做大的基礎上,把石油裝備產業做精、做高端。
面對機遇與挑戰,只有企業努力,政府重視,多方配合,聚力突破,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才能夠保持並擴大自己的領先優勢。只要運作得當,搶佔先機,東營石油裝備產業有可能在未來10-15年內形成數千億元的產值和銷售規模。屆時東營將實現石油裝備製造業的跨越發展,並真正成為「東方休斯頓」和世界石油之都,為中國石油裝備製造業的強大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③ 油田是怎樣形成的
由生物屍體轉變為石油的這一過程,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幾百萬年。在相應的地質歷史時期,在那些深淺適度,水流比較平靜的海灣、河口和湖泊中,只要有豐富的生物屍體堆積,並且具有上面所說的那些條件,都能夠形成石油。剛剛形成的石油,都是分散狀態的小油滴。這些小油滴很容易游動,它們依靠地下水,在岩層中移動。由於重力作用和由地殼運動產生的擠壓力量,這些小油滴被驅趕到上下都是比較密實的岩層,中間是多孔的砂岩或是泥灰岩,這些小油滴受到阻擋,只好停了下來。小油滴在多孔隙的岩石中越積越多,逐漸形成了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