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石油資源豐富嗎
可以為台灣2300萬人民供應石油產品。
台灣現已探明的各種礦藏有200多種。但多數儲量不豐,鐵、煤、石油等資源尤缺。目前已經開採的礦藏有30餘種。主要是:煤、硫磺、金、銅、天然氣等。
B. 台灣只是面積小的島嶼,那電力、石油、天然氣都從哪裡來
台灣是一個島嶼,面積也並不是很大,所以礦產資源方面是比較匱乏的,尤其是能源資源比較匱乏,目前很多礦產資源都嚴重依賴進口,假如這些資源進口被封鎖了,對台灣將會造成重大的影響。目前台灣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大約有200餘種,但大多數儲量都不高,具有開發價值的不超過20種,而且即便是這些具有開發價值的礦產資源,儲量也並不是很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台灣島內跟能源有關的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以及進口情況。
1、石油。
台灣省內實際上也有一些油氣分布,從1877年開始就有開採的記錄,但是整體儲量並不是很多,開采量也並不是很大。早在2004年的時候,台灣已經探明的石油儲量大約是大約是300萬桶左右,至於最近幾年有沒有新增探明儲量,我們沒法找到具體的信息,所以不好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台灣省內自產的石油其實很少,這幾年每天石油產量不足200桶,比如2018年,中油日均產量只有81桶,相當於一年的產量只有3萬桶左右,這個原油產量就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目前台灣的原油消費量是比較龐大的,對應的原油進口量也非常龐大,比如2021年,台灣進口的原油產量大約是3,805萬噸,原油依賴度超過99%。目前台灣原油進口來源國主要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美國,阿聯酋,伊拉克和阿曼,其中從沙特進口的原油佔比大約是30%左右,從科威特進口的原油佔比大約是20%左右。那台灣進口的這些原油到底拿來幹嘛呢?有一部分是用來煉油,還有一部分是用來製作成一些化工產品,比如2018年台灣省內煉油能力達到110萬桶每日,這些煉油能力主要由台灣中油和台塑貢獻。
根據台灣經濟能源部門發布的《2021年度全台電力公司資源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台灣的發電量為2909億度,其中氣電佔比37.2%,煤電佔比44.3%,核電佔比9.6%,綠電佔比6%。
這裡面天然氣和煤炭兩種火力發電佔比達到81.5%,而且這個比例還在逐年上升,比如跟2020年的80.7%相比,2021年就增加了0.8個百分點。這說明目前台灣電力結構對天然氣和煤炭嚴重依賴,而目前台灣的煤炭和天然氣又高度依賴進口,假如外部進口受到封鎖,台灣電力將會面臨很大的困局。
雖然台灣目前也會儲備一些天然氣、煤炭以及石油,但整體儲量並不是很大。根據台灣相關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台灣存儲的油量大約能夠用100多天,煤炭儲量能夠用30天左右,而天然氣儲量最多隻能夠用8~10天。這意味著如果台灣遭到外部封鎖一個月以上,台灣電力將會陷入崩潰當中,到時島內將會變得黑乎乎的一片,假如真的發生了一些特殊情況,外部能源運輸受到影響了,台灣首先會從內部瓦解。
C. 海底石油儲量是怎樣的
據地質專家研究表明,海洋中的大陸架和大陸坡蘊藏著全球3000億噸石油的一半以上。海底石油將顯示出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1960年全世界近海石油產量占石油總產量的10%左右;1970年,產量占總產量的16.8%;1980年海上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21.8%;1985年海上石油占總產量的26.74%,2000年,已超過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
煤、石油、天然氣是工業化社會一刻也離不了的動力源泉。現代化的交通多數離不開石油、天然氣和煤。20世紀以來,傳統的燃料,煤和木材逐步讓位於石油和天然氣。以1950~1970年為例,短短20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量提高了三倍,天然氣消費量提高了四倍。在世界各種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所佔比重達到了64%。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其比重高達75%以上,多數工業發達國家都靠進口石油來滿足本國需要。西歐各國所消費的石油96%依靠進口,開採石油量佔世界石油總量1/3的美國,也要進口40%的石油才能滿足本國石油需求量。日本進口的石油量佔世界石油耗量的17%。這一趨勢有增無減。
能源短缺,早已成為全球人類關注的焦點,因此開發海上天然氣和石油,已成為各工業國家的共同行動。190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巴巴臘海峽,用棧橋式井架,在水深僅有幾米的海底,首次采出石油。1924年前後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和前蘇聯裏海的淺灘上也先後建起了海上石油鑽井架,進行石油開采。這些石油井架都用棧橋同陸地相連。直到1946年,美國建造的海上鑽井平台首次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底油井。
據科學家研究報道,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大陸架,石油儲量最多的首推波斯灣。其中有六個產油量超1000萬噸,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特大油田。其次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油田。在海底天然氣儲量方面,波斯灣仍居第一,北海居第二,墨西哥灣第三。
中國淺海大陸架面積近285萬平方千米,其中200米水深范圍內的大陸架面積共130萬平方公里。經勘探研究表明,我國沿海主要有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淺灘、珠江口、鶯歌海、北部灣等七個含油盆地,總面積約為100萬平方千米,現已查明有17個新生代沉積為主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估計有很多的油氣資源量,大約達100億~130億噸,構成了環太平洋區含油氣帶的主體部分,是中國油氣資源的重要後備基地。
位於英國北海的巨大的海上石油鑽井平台20世紀50年代海上勘探油氣的國家僅六個,而現在已達100多個。海上油氣鑽井數,1961年為726口,而到1995年達2663口,其中美國海上油氣鑽井數最多。海洋石油的產量,1950年僅0.3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1960年為1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0%;1995年為9.65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08%。海洋天然氣的發展速度不如石油,1980年的產量為2903.11億立方米,1995年為4421.00億立方米。
從1980年開始中法、中日先後在渤海中部、西部和南部進行聯合勘探開發。1981年在中日合作區打了第一口預深井,日產原油近1000噸,天然氣約60萬立方米。同年10月又打出了一口井,日產原油270噸,天然氣3.3萬立方米。1982年4月,中日合作打出第一口深井,日產原油390噸,天然氣7萬立方米。
早期的海上鑽探,通常採用固定式或活動式平台進行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水深作業。固定式平台既可用於鑽探,也可用於石油生產。
位於英國北海的巨大的 海上石油鑽井平台
採油是海上石油開採的最後一道工序。固定式生產平台是目前最常用,最主要的是採油平台,它有鋼管架樁基平台、鋼筋混凝土重力式平台、張力腿平台、綳繩塔平台。建一座固定平台,其投資量非常巨大,必須要有大面積的採油要求條件,才是可行的。
浮式生產系統有半潛式和油輪式兩種,半潛式適用於900~1500米的深海區或邊際小油田開採油氣。油輪式的最大作業水深可達1800米。有的國家採用向海中填石砂、泥土和廢料等建造人造島來進行石油開采。
D. 中國每年進口多少噸石油
中國每年進口5億噸石油。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顯示,中國每年進口5億噸石油,3億噸煤碳,國產煤石油40億噸和2億噸,用於火電煤化工石油化工,解決工業交通動力及民用電力。
E. 世界油氣資源供給現狀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迫於美國的壓力,歐佩克國家增加了石油產量,使得世界石油供應基本保持穩中有升。中東地區、東歐和獨聯體地區是世界上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另外美洲地區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亞太地區的澳大利亞和非洲地區的利比亞的石油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在非歐佩克國家石油供應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增產狀況不會持續太久,未來決定世界油氣供應的還是歐佩克國家。隨著人類日益重視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因此世界各國天然氣的產量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需求量也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天然氣的產地主要在中東、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在未來的油氣供應地中,中東、俄羅斯、北非、中亞和美洲地區處於首要地位。
一、世界油氣資源供給現狀
1.石油產量
據統計(圖4-3),2002年全球石油產量為330213.5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產量333733.5萬噸減少了1.05%,其中歐佩克2002年的產量為126175.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135170.0萬噸下降了6.65%,其中中東地區2002年產量估計值為97643.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04285.5萬噸下降了6.37%。西半球2000年產量估計值為85572.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85313.5萬噸增長了0.30%。東歐和前蘇聯2002年產量估計值為45692.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42109.5萬噸增長了8.51%。亞太地區2002年的產量估計值為36884.0萬噸,比2001年的實際產量36563.5萬噸增長了0.88%。非洲地區2002年的估計產量為34087.5萬噸,比2001年的實際產量34506.5萬噸減少了1.21%。西歐地區2002年的產量為30335.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30954.5萬噸減少了1.99%(梁剛,2003)。
圖4-32002年世界各地區石油產量(單位:萬噸)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02年東歐和獨聯體地區是世界上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其中俄羅斯產量已由2001年的第二位變為居世界第一位,沙烏地阿拉伯由2001年的第一位變為居世界石油產量的第二位(見表4-4)。2001年俄羅斯石油產量約為3.4億噸,出口2億噸。俄羅斯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西歐、美國及地中海沿岸國家。在歐佩克考慮是否減產、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時,俄羅斯總是開足馬力生產。俄羅斯增加石油出口,彌補了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不足,穩定了油價。但是俄羅斯躋身於世界產油國行列之首,企圖在世界石油市場攫取更多的份額的態勢,使歐佩克處於兩難處境:繼續實行減產保價政策,會失去世界石油市場份額,不減產則難以維持其理想油價。因此,歐佩克想獨自左右油價的狀況已經成為歷史。
表4-42002年底世界前25位主要國家石油產量和剩餘探明可采儲量
續表
(據梁剛,2003)
2.天然氣產量
據統計,2002年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為24981.15億立方米,比2001年的總產量增長了0.72%。就各大區而言,美洲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產區,2002年底產量達9265.45億立方米,比2001年底下降了0.15%;其次是東歐和前蘇聯,2002年底的產量為7160.07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了1.49%。除非洲和美洲外(非洲的產量比上年同期減少4.78%,美洲的產量僅比上年減少0.15%),世界各地區的天然氣產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反映出世界各國加快天然氣開發。從國家的角度來看,2002年底居世界天然氣產量前六位的國家是俄羅斯、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和挪威。2002年世界各大區天然氣產量見圖4-4,世界前25位天然氣生產國的產量見表4-4。由於天然氣是比石油和其他能源更為清潔的能源,而且其燃燒後產生的熱量也非常高,所以其消費量和應用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大。除發電、工業燃料、化工和民用外,也正在向交通動力方面發展,並將部分替代石油。而且天然氣是增長最快的能源,需求量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圖4-42002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產量(單位:億立方米)
二、世界油氣資源供需發展趨勢
1.世界石油資源供需狀況和發展趨勢
(1)世界石油供應狀況
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增加了十幾倍。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1年這段時間,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儲量變化不大,凈增量非常小,遠遠低於每年的開采量(圖4-5)。
圖4-5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近年來,通過採用更有效的勘探開發技術,應用提高採收率方法,越來越多的產油國的石油部門對外國投資開放,石油行業大多對其長期滿足世界需求的能力表示相當樂觀。但是隨著油氣的消費增加和石油勘探成本的增加,近年來石油的新增探明儲量的速度已不能滿足石油開采速度,石油的儲采比在逐年降低,其接替率越來越小,這說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長繼續超過其供應的增長,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如果世界對石油的消費量繼續持續增長,其價格在不遠的將來可能越來越高。據HIS能源集團估算,2000年「新油氣田出探井」(NFW)的數量增加了31%,達到了826口,而新發現的石油儲量卻減少了10%,為143億桶。HIS能源集團的報告指出,1991~2000年世界年平均產油量從6850萬桶/日增加到了7360萬桶/日,而同期剩餘石油儲量卻減少了9%(從1991年的12070億桶下降到2000年的11000億桶),世界石油儲采比從48(年)降至42年。其中中東地區的石油可采儲量可以繼續開采約86年。
但是,2002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比2001年增加254.44億噸,主要是因為採用新工藝將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競爭力,因此加拿大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由於安哥拉在深海及超深海區眾多的石油發現,預計該國石油產量到2007年時將躍升至200萬桶/日。隨著深海石油項目的不斷開發,預計安哥拉石油產量將由目前的90萬桶/日翻番至2007~2008年的200萬桶/日,加上最近在超深海域又獲得石油發現,到2010年安哥拉石油生產能力可超過250萬桶/日。據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研究表明,由於國際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道達爾公司紛紛投資安哥拉海域深水項目,2003年安哥拉海域鑽井作業異常繁榮,也不斷有新的油氣發現。2002年底安哥拉已成為奈及利亞和利比亞之後的非洲第三大產油國,產量已超過埃及和阿爾及利亞,預計到2006年其石油產量將超過利比亞。
(2)世界石油需求狀況
BP《2003年世界能源統計評論》指出,2002年全球能源消費比上年增加2.6%,快於近10年平均1.4%的增長速度;世界石油生產能力超過需求;世界石油供應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趨勢。雖然有伊拉克戰爭以及委內瑞拉和奈及利亞的供應中斷,但是石油生產國依然能夠滿足消費國的需求,消費國無需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伊拉克戰爭期間,歐佩克利用它的近400萬桶/日的剩餘生產能力來保證市場供應。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僅比上年增加29萬桶/日,為7570萬桶/日。需求的增加主要來自中國,2002年中國的石油消費增加了5.8%(33.2萬桶/日)。全球石油供應為7390萬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0.7%(41.5萬桶/日)。其中,歐佩克石油產量為2820萬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6.4%(187萬桶/日)。非歐佩克石油產量比2001年增加了145萬桶/日,增加產量的國家主要有俄羅斯(增加64萬桶/日)、哈薩克(15萬桶/日)、加拿大(17萬桶/日)、安哥拉(16萬桶/日)和巴西(16萬桶/日)。在過去的3年裡,來自俄羅斯、裏海、大西洋深水盆地以及加拿大的石油產量合計已增加了330萬桶/日(增長了26.5%),到2007年還可能再增加500萬桶/日。
(3)發展趨勢
國際能源機構(IEA)在近日發布的最新的油品市場報告中,預測了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情況。據估計,2004年全球市場對油品的需求將增加100萬桶/天,而來自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供應及歐佩克國家天然氣液體產品(NGL)的增長為174萬桶/天。IEA預測,在一些經濟增長較為顯著的地區2004年油品需求增長將比較強勁。2004年美國經濟將出現較大程度的恢復,同時將帶動油品需求的快速增長,2004年美國新增油品需求將達到34萬桶/天,占據全球油品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2001年美國石油凈進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占石油總需求量的55%,預計2025年將達到68%。成品油進口量占石油進口量的比例將從2001年的15%增加到2025年的34%。在非經合組織國家中,中國對石油需求量較大,預計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國需進口的原油分別為1億噸、1.3億噸和1.6億噸。
雖然IEA預測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的增長率將與今年相同,但這兩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長受到了一些日常因素的影響,如日本核電站的停運使得日本的石油需求出現快速上升,美國天然氣價格的高漲使部分使用天然氣的用戶改而用石油,伊拉克戰爭使得非經合組織國家提前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等,這些異常的因素都促使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出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IEA對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增長的預測建立在以下基礎之上:全球氣候恢復正常、全球經濟出現階段性恢復、較低的原油和天然氣平均價格、日本核電反應器投入運行等。因此,在剔除了2003年的幾個異常因素影響外,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增長從油品市場內在的運行機制來說顯得更為強勁。2004年來自非歐佩克國家石油出口的增長要比全球油品市場需求的增長多出70萬桶/天,這就要求歐佩克國家在2004年繼續削減石油產量,這將是歐佩克連續第五年對石油產量進行削減。據預測,2004年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將在今年增加111萬桶/天的基礎上繼續增加132萬桶/天,其中一些成熟的石油開采區,如北海、俄羅斯和北美將繼續通過增加鑽井數和運用新技術小幅增加石油產量,而美國的墨西哥海灣、北海、拉美和西非的深水油氣產量在2004年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2.世界天然氣供需狀況和發展趨勢
(1)天然氣供應狀況
2000年世界天然氣出口量比1999年增長了8.6%,達5262.7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出口量為3893.1億立方米,液化氣(以下簡稱LNG)出口量為369.6億立方米。2000年世界管道天然氣的5大出口國是俄羅斯、加拿大、挪威、荷蘭和阿爾及利亞,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90.7%。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出口國,佔世界管道氣出口量的33.5%。5大進口國是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和荷蘭,2000年其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70.9%。2000年LNG出口量比1999年增長10.3%。世界5大LNG出口國是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卡達和澳大利亞,其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78.3%。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LNG出口國,佔世界LNG總出口量的78.3%。LNG的主要進口國是日本、韓國和法國。2002年世界天然氣總出口量為5813.4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出口量達4313.5億立方米,LNG出口量達1499.9億立方米(劉增潔,2002)。
另據上海天然氣項目籌備組提供的世界LNG供需狀況表明:截至1999年,世界LNG出口國主要有11個,天然氣的液化能力為1490億立方米/年,約11040萬噸。亞太地區4個LNG出口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汶萊;非洲和中東地區5個LNG出口國分別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阿布扎比和卡達,其餘2個LNG出口國是美國和特立尼達-多巴哥。特立尼達-多巴哥和奈及利亞於1999年加入LNG出口國行列。1999年,特立尼達-多巴哥的大西洋LNG公司向美國和西班牙共出口了20.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奈及利亞的LNG公司向歐洲供應了7.4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同年6月,卡達的第二個天然氣液化廠(拉斯拉凡LNG工廠)投入生產,1999年卡達共出口了81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佔世界LNG貿易量的6.5%,其他主要的LNG出口國所佔的份額分別是印尼佔31.2%,阿爾及利亞佔20.7%,馬來西亞佔16.5%。
天然氣的產地主要在中東、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在未來的油氣供應地中,中東、俄羅斯、北非、中亞和美洲地區處於首要地位,具有非常重大的地緣戰略意義。
(2)天然氣需求狀況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進口國。隨著經濟大發展,美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會不斷擴大。世界上LNG進口國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等地區的少數幾個國家。亞洲地區LNG進口國主要是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歐洲LNG的進口國主要是法國、土耳其、比利時、西班牙和義大利,另加上美國,共九個LNG進口國。世界上列在前三位的LNG進口大國分別是日本、韓國和法國。1999年的進口份額分別佔世界LNG出口總量的55.8%、14.1%和8.3%。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和中國台灣省LNG進口所佔的比例有所增加,1999年中國台灣省LNG進口比例增加到4.3%。(劉增潔,2002)
1999年,亞洲的LNG進口量比去年增加了62億立方米,達922億立方米,從而顯示出日本尤其是韓國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這兩國的LNG進口量分別比去年上升4.4%和22.4%,美國的LNG進口量也幾乎比去年翻一倍,達46億立方米。盡管美國LNG的進口量有所增加,但國內總的天然氣消費中LNG所佔比例不大,預計以後十年美國LNG進口量不會有大的增加。
亞洲地區部分國家正在籌劃LNG項目。新加坡正考慮進口LNG,計劃投資5億美元建設LNG接收終端,使能源來源多樣化;泰國與阿曼簽訂了LNG購買合同,要求2003年開始供應天然氣;印度正計劃在沿海地區建設十二個LNG接收終端,把天然氣作為發電廠長期使用的燃料。盡管印度目前的化肥用氣是天然氣主要需求之一,但天然氣發電將成為天然氣消費的主要領域;中國也已決定在東南沿海地區適量引進LNG,並明確先在廣東省進行試點,LNG接收終端計劃建於珠江口海岸深圳市大鵬灣內的秤頭角鎮,分兩期建設,一期LNG進口量為300萬噸/年,兩期增加200萬噸/年,總進口規模達到500萬噸/年。
2002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增加了2.8%,美國增加了3.9%,亞太非經合組織國家增加了7%。天然氣消費的增長超過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增長,天然氣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24%,與煤炭相當。
(3)發展趨勢
出於環境保護的需要,各國都積極鼓勵天然氣生產和消費,為天然氣市場的擴大提供了機會。同時為應付國際油價波動頻繁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增大。據EIA等分析,世界各地區在2010年對天然氣的需求有較大增長(圖4-6)。未來天然氣主要消費國為美國、中國。
圖4-62010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需求情況(單位:億立方英尺)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管理中心(EIA)、阿瑟德里特公司(ADL)CIS:獨聯體
1)美國:根據美國能源部信息局預測,到2025年美國的天然氣需求量將增長54%,美國國內的天然氣供應將日益依靠國內新的大型天然氣建設項目。美國國內天然氣增加供應將主要依靠兩種資源:一種是非傳統儲備(緻密砂層、煤層甲烷和頁岩等),另一種是阿拉斯加管輸天然氣(供應其它48個州)。非傳統天然氣總產量將從2001年的5.4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9.5萬億立方英尺,同時阿拉斯加天然氣產量將從0.4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6萬億立方英尺。美國天然氣進口量將從2001年的3.6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7.8萬億立方英尺。
2)亞太地區:到2010年,預計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為3110億立方英尺。因中國和印度顯示出較大的天然氣市場,2010年亞太地區天然氣需求量將是1999年的兩倍以上。2000年到2010年間,預計亞太地區的天然氣需求量分別是:2000年為310億立方英尺,2005年為450億立方英尺,2010年為580億立方英尺。今後10年,在上海等地區能源需求的推動下,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量將會很大。預計2010年,中國天然氣需求量為1.25億噸油當量左右。據此預測的天然氣需求量與本國今後潛在的、可生產的天然氣產量相比還有缺口(圖4-7)。這部分的缺口,需要進口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彌補。
圖4-7中國的天然氣供需狀況和潛力
據產業預測、阿瑟德里特公司(ADL)等
F. 中國的石油進口要經過哪些國家和地區!有高手請答
進口地不同,運輸方式不同,總之要涉及半個地球,目前以海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