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峰值是多少
擴展閱讀
表格怎麼算總成本 2025-07-09 14:24:39
一分鍾的動漫多少費用 2025-07-09 14:07:50
工業用地出讓費用是多少 2025-07-09 14:07:48

石油峰值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3-13 04:40:37

❶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❷ 歷史原油最高價147.91的背景

我給你一篇2007-08原油最瘋狂時候的一篇分析報道,裡面詳細的寫出了原油瘋狂的背後原因,僅供參考。

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創下歷史最高價的背後

國際原油期貨收盤價創下歷史新高,與前兩次有很大不同。2005年的主要因素是颶風給墨西哥灣沿岸美國石油開采和煉油業帶來的巨大損失。2006年的主要推動因素是中東政局惡化引發的「政治溢價」。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今年油價上漲,主要動力則是基本面的支持——市場供需不平衡。

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率已連續四年超過4%,是二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盡管油價持續走高,但在經濟強勁增長的基礎上,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斷上升。

國際能源機構最新發表的報告預測,今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將達到8600萬桶,比去年增加2%,而2006年較2005年的增速僅為0.9%。

國際能源機構還預計,未來幾年,受世界經濟增長強勁的推動,世界能源需求將繼續走高。到2011年,全球每天所需原油為9580萬桶。

與不斷增長的需求相比,石油供給能否及時跟上?國際能源機構的報告認為,非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產油能力已接近峰值,未來增產空間不大。報告預計,今後5年內,非歐佩克產油國年均增產速度不會超 過1%。為此,國際能源機構呼籲歐佩克將日產量增加100萬桶,以實現全球 原油市場的供需平衡。

歐佩克目前的日產量比去年同期少170萬桶。由於2006年第四季度國際油價大幅回落,歐佩克在2006年11月初將原油日產量削減了120萬桶,2007年2月再次削減50萬桶。在歐佩克實行限產保價措施之後,目前的油價已經較歐佩克第二次減產時上升了將近五成。

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負責人蓋伊·卡魯索近日呼籲,歐佩克今年下半年應提高原油產量,以避免油價過高。如果歐佩克無所作為,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庫存就會太少,這將導致油價繼續上漲。

面對各方的增產建議,歐佩克卻拒絕增產限價。歐佩克第一大石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和礦產資源大臣納伊米近日表示,目前油價持續走高並非由於供應短缺,而是全球性煉油能力不足以及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造成的。歐佩克輪值主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能源部長哈米利也表示,油價走高與歐佩克無關,到目前為止歐佩克還沒有理由增加產量。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原油供給增長放緩是本輪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但煉油能力不足也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3年和2004年,在全球石油需求分別增長2.4%和3.2%的情況下,煉油能力僅分別增長0.4%和0.3%。

市場分析人士還指出,奈及利亞局勢不穩、伊朗核問題、伊拉克局勢動盪、北大西洋颶風季節的風險、資金流動性過剩背景下的對沖基金進行投機交易活動等因素,也是油價上漲的動力。

綜合上述因素,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國際油價將在高位運行,一些機構也紛紛調高對油價的預測。

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是9月11日將在維也納舉行的歐佩克部長會議。雖然一些歐佩克成員國拒絕增產限價,但歐佩克秘書長巴德里近日接受澳大利亞媒體采訪時暗示,歐佩克並不希望油價上漲失控,如果油價漲至每桶80美元,歐佩克可能做出增產限價決定。

❸ 現在很少聽說石油枯竭了,那地球到底還剩多少石油

小學地理教科書中寫著,煤炭和石油,如不可再生能源。在未來50年內,這些資源將耗盡,當人類必須選擇其他能量時。

根據這種邏輯和事實,目前的油應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貴。

但是,在這些年來,世界上的石油需求持續增加,特別是國內汽車有所增加的指數,理論上,物品是罕見和昂貴的,而油價也應該一起成長,實際情況是油價。油價也是油價超過幾年者以前。

所以,油真的筋疲力盡,或者專家是錯誤的。

石油恐慌來源

關於石油是一個不可再生能源,幾十年來的談判爭論是來自美國物理學家馬里昂金色哈伯特。

1956年,在美國石油協會年會上,趕緊在《石油峰值》年舉行的邀請專家發表。

論文提出了一個觀點,這一觀點一直是石油十年的判斷。這是石油峰的峰值:1970年美國石油達到山峰,世界能源即將疲憊不堪。

此外,對於油量的變化,他還拋出了一個鍾表圖,這總是對人們的徹底提醒,更多的人的恐慌。

事實上,預測哈爾伯特,有兩個局限性:一方面,當時的主流認為油是通過動物屍體和藻類生物化學形成的油;另一方面,基於當時檢測到的石油容量,推斷出來。

❹ 為什麼中國的石油少

按美國地質調查所的測算,世界已發現油田的儲量增長可達998億噸,佔全部資源量的21.8%,為剩餘可采儲量的76%。中國的勘探程度中等,大致按以上比例,在2025~2030年間已發現並投入開發的油田約新增可采儲量17.8億噸,平均每年約增0.6~0.7億噸。此期間,西北、海域以及作為戰略後備區的西藏高原都可望發現新的油田,期望它們每年增加可采儲量0.7~0.8億噸。以上的儲量增加可使剩餘可采儲量大致下降,或僅有小幅度降低。因而中國的石油產量可望到2015年左右達到峰值的1.8億噸。此後產量低速下降,直到2030年,中國仍然可能是年產石油超過億噸的石油大國,可見,中國石油有巨大的潛力。

但按國土和人均值計,中國石油相對貧乏,人均剩餘可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值的8.1%。顯然,中國近十餘年來石油產量上升的速度太慢並不完全是人為的因素,它更主要的受我國石油相對貧乏、增儲上產難度大這一客觀因素的影響。
也就是說 我們的石油總量還是可以的,但人均持有量就少點,所以我們的石油少咯。所以我們要多坐公車,少坐私家車。

❺ 世界石油產量多少

科技進步不斷增強了人類獲取石油的本領。在過去一百多年的石油勘探開發歷程中,全球石油產量實現了3次跨越式增長。如圖1-2所示,第一次是在20世紀20—30年代,世界石油產量從1億噸增長到2億噸,這一時期地震反射波法、內燃機鑽機和牙輪鑽頭等技術被廣泛應用;第二次是在60—70年代,世界石油產量由10億噸跨越到20億噸,這主要得益於板塊構造、注水採油、噴射鑽井等新理論和新技術的出現;第三次是在9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產量穩定在30億噸以上,期間盆地模擬、水平鑽井、三維地震勘探,以及三次採油技術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從上述事實中,我們不難看出,每次石油產量的跨越式增長都是一批重大石油科技理論和技術突破的結果。

近代石油工業從1859年德雷克井的發現開始,隨後以較大規模開發得以推進,但由於鑽井、油藏、開采、運輸等技術約束,尤其是消費對象並沒有大規模擴大,因此,到1920年產量不到1億噸。隨著石油消費的大大推廣及技術的進步,石油產量快速上升,到20世紀70年代產生了兩次石油危機,各國對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石油的形勢出現了質疑,石油枯竭論使80年代產量出現了下降趨勢,但隨著石油的進一步發現,石油枯竭論弱化了,一直到目前的接近40億噸產量並持續維持。

圖1-4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量

❻ 石油枯竭喊了這么多年,為什麼石油非但沒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石油是每個國家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但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面臨著的是石油枯竭問題。

在1956年,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就曾經繪制出一條鍾形曲線,根據曲線可以發現石油產量將會在1966年~1972年之間達到一個峰值,之後不斷下降,直至枯竭為止。


盡管現在的石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少,但是我們也不能毫無節制揮霍。盡管石油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稀缺,但是如果人類想要進行長期發展的話,必須合理利用地球的資源,因此我們還是得合理利用石油,並繼續研發新清潔能源。

❼ 石油產量達到峰值後為什麼會不可避免的下降

據來自CLSA有限公司、桑福德C.的分析師稱伯恩斯坦和野村控股公司,預計今年中國的石油產量將下降 7%,創下 2016年的歷史新高。中國產量的下降與伊拉克商定的減排目標大致相同。直到去年年底,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生產國伊拉克才同意削減供應以支持油價,中國國內原油產量的下降肯定有利於歐佩克減少全球供應的計劃。

導致它在去年年底與 11 個非歐佩克成員國結盟,並同意每天集體減產近 180萬桶。該協議引發了激增。由於價格上漲,其他地方,特別是美國的生產者的產量將會增加,他們的價格不能保持在每桶 58 美元以上。截至周二 8:00,布倫特原油期貨上漲 1.3%,至每桶 56.58 美元。


關於石油產量達到峰值後為什麼會不可避免的下降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❽ 3天2個10億噸級油田被發現,歐美提出的「石油枯竭」難道是謊言

2021年對於中國石油勘探而言,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在6月份里,3天發現了兩個10億噸級的油田,他們分別是:

接連兩個10億噸級的大油田被發現,固然值得我們開心,但是在開心的同時,我們也要知道這兩個大油田,到底是一個什麼水平?除此之外,西方國家在上個世紀一直在鼓吹的「石油枯竭論」,到底靠不靠譜?

在上個世紀時,美國礦務局預測石油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消耗殆盡,但現如今世界各國勘測到的石油儲量卻在不斷增加。那麼問題來了,都說石油要枯竭,為何儲量越來越多了呢?這是西方國家的謊言嗎?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時,物理學家馬里恩·金·哈伯特,基於他的認識,繪制了 一幅 「全球石油的年產量」的圖表,他認為,地球上的石油是會被開采殆盡的,盡管在最開始開采量會隨著人類 科技 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在石油峰值之後,石油產量就會越來越少,直到枯竭。

根據他的預測, 1966年到1972年左右石油就會達到峰值 ,1972年之後,石油開采量會遞減。

在該理論剛被提出的前幾年,現實中的數據和預測結果非常相似,使得人們開始將該理論奉為經典,所以該理論也被大眾所接受。

出人意料的是,1972年之後,石油產量並未像預測的那樣下跌,甚至還比原來更高,而且在此之後的很多年裡,石油產量均沒有像他預測的那樣大幅度減少,甚至一直在增加。

石油資源之所以沒有枯竭,反而越來越多,一方面是因為石油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也就是有機物,由於含碳高可以燃燒,所以被當成是石油。雖然石油的起源和形成過程目前還有爭議。但如果我們從元素的角度來看,它無非就是地球碳循環的一部分,地球的碳元素總量保持不變,這也就是意味著即便有朝一日,人類滅絕了,由於碳元素還存在,石油總是會有的,並不會完全消失。

除此之外,石油的開采並不是隨意開采,而是要看開采難度的,如果開採的成本大於售價,那麼即便是還有石油,也不會繼續開采。由於價格體系的存在,這就使得所有的油田都不會不計成本地開採光。這主要是因為開采越多,難度就越大,成本也就越高, 當開采成本大於售價,就會停下來。 舉個例子,中國油田的採收率只有的28%~35%,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因為成本太高而沒有開採的必要。

從以上兩點,我們不難發現,石油短時間內是開采不完的。不僅如此,隨著勘探技術的發展,人類還在不斷發現新的油田,這就導致「已探明石油儲量」在不斷增加。所以,「石油枯竭」的說法其實早就破產了。

客觀地說,這次發現的兩個10億噸級油田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們國家石油的進口壓力,但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為什麼這么說呢?

我們國家每年所需要的石油進口量在持續增長,從2015年的3億多噸,到了2020年到了5億多噸。

而塔里木所發現的10億噸級油氣田,鑽井深度達到8470米,主力產層埋深8000米左右,開采難度極大,預計年產原油可以在200萬噸左右,這和年5億噸的需求量相差甚遠。

而在鄂爾多斯發現的10億噸級油田屬於頁岩油。頁岩油的意思就是以頁岩為主的 頁岩層系中所含的石油資源。

簡單粗暴地來說就是普通的採石油,插一根管子下去抽就行,而頁岩油不行,它更像是石頭里包著「石油」,需要用到低溫干餾才行。

相對於普通的石油,頁岩油的開采難度很大,根據 中國石油的說法,長慶油田頁岩油年產量將增長到300萬噸。

也就是說,這兩個10億噸的油田按照計劃每年只能提供500萬噸的石油,這和5億多噸的年進口量相差了2個數量級,大概只佔了1%。因此,發現這兩個10億噸級油田只能說是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石油的進口壓力,但作用有限。

不過, 這兩個油田的發現其實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當下各國在「石油勘探」方面主要集中在盡可能 探索 新油田,同時對現已發現的油田,盡可能地提高「已探明儲藏」的佔比,然後採取最具性價比地方式來開採油田。後者我們一直在努力,而前者呢?

其實我們也做了很多,這次塔里木盆地發現的10億噸級油氣田,是迄今為止全球發現的埋藏最深的,規模最大的碳酸鹽岩揮發性油藏,當然開采難度也是最大的。

在攻克這個技術的過程中,中國石油勘探的技術大幅度地提升,並且打破了多項 紀錄 。而塔里木盆地已探明的超深層油氣地質儲量18.2億噸,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還可能會勘探到更多的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