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老井什麼時候鑽出石油
擴展閱讀
中國石化石油為什麼漲價 2025-07-09 16:51:31
沒有工具如何製造水泥 2025-07-09 16:47:37
焙茶用什麼工具 2025-07-09 16:45:53

老井什麼時候鑽出石油

發布時間: 2023-03-12 15:24:26

『壹』 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西晉人司馬彪(公元?~306年)著《後漢書·郡國志》,對延壽縣(現今甘肅酒泉一帶)有如下記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注池為溝,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說明當時古人已經開始對石油表徵有所認識,並巳取之利用.這大概是最早利用石油的開始吧!
早在公元1 800多年前,漢代史學家班固著《漢書·地理志》,記有「高奴有洧水可燃」。描述了現今陝西延安一帶的延河支流洧水水面上見到的可燃物質。這也應該是最早發現石油的記載了!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雜志一》:「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貳』 科技進步促進了塔河油田奧陶系超億噸級大油氣藏的發現

張希明 葉德勝 林忠民

(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研究院 烏魯木齊830011)

摘要 多年的勘探實踐表明,塔里木盆地奧陶系油氣資源潛力大、成藏條件好,是尋找「古生古儲」型原生大油氣藏的重要層位。目前,已在塔北沙雅隆起阿克庫勒凸起南坡發現塔河油田奧陶系大型油氣藏,並且它很可能被培育成第一個與巨大的塔里木盆地相稱的特大型油氣藏。筆者著重闡述了地球物理預測碳酸鹽岩儲層技術,以及儲層改造等工藝技術的進步在發現和評價該油氣藏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科技進步 塔河油田 奧陶系油氣藏 碳酸鹽岩儲層預測 儲層改造

塔里木盆地奧陶系碳酸鹽岩的油氣勘探經歷了馬鞍型的發展過程。1984年9月,位於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雅克拉斷凸上的沙參2井在下奧陶統碳酸鹽岩中喜獲高產工業油氣流,實現了中國古生代海相油氣首次重大突破,成為中國油氣勘查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該井的突破也迎來了塔里木奧陶系油氣勘探的第一個高潮。在這一階段(1984~1990),奧陶系油氣勘探集中在沙雅隆起上的阿克庫勒凸起。據不完全統計,原地礦及石油兩大部門在該凸起上部署以奧陶系為主要目的層的探井達45口,其中有18口獲工業油氣流,鑽探成功率為40%,證實阿克庫勒凸起奧陶系潛山風化殼普遍含油氣。但是,奧陶系碳酸鹽岩儲層非均質性嚴重,在高產井旁邊2~3km就是乾井;同時,盡管初產量高,但不能穩產,往往一口井累計產油不到1×104即停產,既拿不到產量,且也交不了儲量。在這種形勢下,塔里木油氣勘探的重點便轉移到石炭系及中新生代地層,奧陶系碳酸鹽岩的油氣勘探暫時處於低潮。直至1996年以來,由於對塔里木油氣成藏地質條件及控油地質規律認識的提高,以及碳酸鹽岩儲層預測技術和鑽井、測試、儲層改造等工藝技術的進步,塔里木又出現了一個以奧陶系為主要目的層的油氣勘探新高潮。在塔里木的三大隆起區,奧陶系碳酸鹽岩的油氣勘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沙雅隆起阿克庫勒凸起西南部發現塔河油田奧陶系油氣藏;在巴楚隆起南側瑪扎塔克構造帶發現多個天然氣藏;在塔中隆起北坡Ⅰ號斷裂帶多口井獲高產油氣流,控制了東西長160km的奧陶系含油氣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阿克庫勒凸起西南部塔河油田奧陶系油氣藏,目前已發現4個含油區塊,即3號區塊、4號區塊、5號區塊及6號區塊。其中4號區塊上的沙48井,自1997年10月試采以來,到1999年12月已累計採油32.26×104,平均日產達410t,是塔里木碳酸鹽岩油氣井中日產量最高、累計產油最多、穩產期最長的「王牌井」。僅3號及4號區塊於2000年元月已上交探明加控制油氣地質儲量1×108(其中探明儲量7717.4×104)。據近期勘探成果,該油氣藏極有可能為連片分布的特大型油氣藏,預測總油氣地質儲量達5×108t,極有可能為第一個與巨大的塔里木盆地相稱的特大型油氣藏。

筆者側重從地質和地球物理預測碳酸鹽岩儲層技術、儲層改造等工藝技術等方面,闡述科技進步在塔河油田奧陶系超億噸級大油氣田發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1地質科技

地質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油氣勘探能否取得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對於尋找大至特大型油氣田(藏)。在塔河油田奧陶系超億噸級大油氣藏的發現過程中,下列地質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1.1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大型油氣田(藏)的勘探方向

多年的勘探和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成藏地質條件優越,具備了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氣田的地質條件〔1,2,3〕,其主要原因是:油氣資源量巨大,具有多生油層系、多油氣源區,長期生油、多期聚集的特點;近臨生油坳陷發育大型古隆起、背斜帶及多類型圈閉有利於油氣聚集成藏;多儲集層系、多儲集類型與良好的區域和局部蓋層,有利於在縱、橫向尋找不同類型的油氣藏。

隨著油氣勘探程度的不斷深入,實踐表明塔里木盆地油氣地質條件有其復雜性的一面〔4,5〕。主要表現在:第一,主力烴源岩與好儲層在時空分布上總體不配套,克拉通區主要烴源岩在下古生界(特別是

),但缺乏好儲層;良好儲層集中於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但缺少好的烴源層。第二,大構造與好儲層在圈閉組合上基本不配套,克拉通區大型構造主要發育於下古生界,但下古生界碳酸鹽岩總體物性差、非均質性嚴重;相反,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發育優質砂岩儲層,但缺乏大型高幅度構造。第三,主要油氣成藏期與區域構造運動不夠配套,克拉通區主烴源岩(

)的主要成藏期為加里東中晚期至海西期,成藏後受到多期構造運動的強烈改造,油氣資源的損失是巨大的,目前已發現的柯坪、塔北等特大型古油藏充分表明這一點。

基於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區油氣地質特徵(即有利條件和復雜性並存),認為大型油氣田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下古生界碳酸鹽岩。我們在1995年指出,塔北地區尋找大油氣田的主要方向是「沙雅隆起上的下古生界碳酸鹽岩古岩溶型儲集體,其特點是圈閉面積大,儲層厚度大,但非均質性強,主要受岩溶發育強度和古地貌的控制。成藏期主要為海西晚期及喜馬拉雅期,阿克庫勒凸起是尋找這種類型大型油氣田的最有利地區」

葉德勝、王恕一、張希明等,「八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下屬「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鹽岩、碎屑岩油氣富集條件及評價研究」專題報告,1995。。在碳酸鹽岩勘探低谷的當時,我們明確提出:「在當前以碎屑岩油氣勘探為主的同時,應加強下古生界碳酸鹽岩古岩溶型油氣藏的研究與勘探」。道理很簡單,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儲層再好,沒有好烴源岩和大型圈閉,是很難找到大油氣田,只能找到次生中、小型油氣藏。下古生界有好烴源岩,有大型圈閉,就有可能形成原生大型油氣藏;盡管其儲集條件相對較差,但也不是「鐵板一塊」,如有的井放空1~2m,有的井漏失泥漿幾千立方米等,可見碳酸鹽岩中確有好儲層。問題是要下決心,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尋找碳酸鹽岩中的好儲層。

1.2 碳酸鹽岩儲層基本特徵及儲層分布規律

在下古生界碳酸鹽岩中尋找大油氣田的主要難點在於儲層非均質性嚴重,好儲層的分布規律不清。為此,我們對下古生界(特別是奧陶系)碳酸鹽岩儲層進行了長期的、多方位的研究。通過研究,認為奧陶系碳酸鹽岩儲層的基本特徵是:

(1)碳酸鹽岩岩塊的孔隙度、滲透率性極差,難以構成有效的儲集空間。據阿克庫勒地區數十口井、數千件岩心樣品分析,其平均孔隙度<1%,滲透率多小於0.1×10-3μm2

(2)次生溶蝕孔洞和裂縫是碳酸鹽岩儲層的主要有效儲集空間,次生縫、孔洞的發育是形成良好儲層,獲得高產、穩產的關鍵。次生溶蝕孔洞的發育主要受與不整合面有關的古岩溶作用的控制。

(3)碳酸鹽岩儲層在縱向上和橫向上的非均質性極強。由於碳酸鹽岩基塊孔、滲性極差,主要有效儲滲空間為受古岩溶及構造作用所形成的溶蝕孔洞和裂縫,而古岩溶及構造作用對碳酸鹽岩的改造受多種因素的控制,極不均一,因而所形成的溶蝕孔洞及裂縫的分布極不均一,造成其嚴重的非均質性。

由此可見,古岩溶作用是控制碳酸鹽岩儲層發育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在奧陶系碳酸鹽岩中尋找大油氣田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在塔里木碳酸鹽岩勘探的低谷時期,我們仍堅持碳酸鹽岩古岩溶的研究。在「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的「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鹽岩、碎屑岩油氣富集條件及評價研究」專項下設「塔里木盆地北部古岩溶及其控油作用研究」子專題。研究表明,古岩溶儲集體是塔北地區最主要的碳酸鹽岩儲集體。對古岩溶的識別標志,古岩溶發育期次,古岩溶地貌,古岩溶的垂向剖面結構以及古岩溶儲集體的特徵等,均在當時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提出古岩溶斜坡及岩溶高地,特別是兩者間的過渡地區是古岩溶儲集體發育的有利地區。

「九五」期間,我們側重研究了阿克庫勒凸起奧陶系碳酸鹽岩的古岩溶作用。指出,該區岩溶作用主要發育於海西早期,其次是海西晚期。對岩溶地貌進行了詳細劃分,並指出岩溶最為發育,且儲集空間保留機率較高的是岩溶斜坡,特別是坡度較緩的岩溶斜坡(岩溶緩坡)及其上的岩溶殘丘,它們是尋找岩溶型儲層的最佳地區。在此基礎上,對該區奧陶系碳酸鹽岩儲層進行了分區評價和預測,並提出該區勘探部署建議。

總之,自「七五」以來古岩溶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就為尋找奧陶系碳酸鹽岩大油氣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突破口的選擇

在上述兩個問題得以初步解決後,突破口的選擇便是奧陶系碳酸鹽岩勘探的首要問題。經認真研究,選擇阿克庫勒凸起西南部的艾協克(後稱艾協克1號)、艾協克西(後稱艾協克2號)作為奧陶系碳酸鹽岩大油氣田勘探的突破口

林忠民、張希明等,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艾協克—阿克庫勒—達里亞油氣區帶工業勘查項目報告,1997。,部署了沙46井和沙48井。部署這兩口井作為尋找奧陶系碳酸鹽岩大型油氣田的突破口的主要依據是:

(1)據「八五」期間古岩溶研究成果,上述兩口井位於岩溶斜坡與岩溶高地的過渡地區(其後進一步研究表明,該區處於岩溶斜坡上的岩溶殘丘),是古岩溶儲集體發育最有利的地區。

(2)鄰近寒武系—下奧陶統烴源岩的主要烴源區,油源豐富。

(3)其上為下石炭統下泥岩段泥質岩,封蓋條件優越。

(4)該區已完成三維地震,下奧陶統碳酸鹽岩潛山圈閉可靠。

位於艾協克構造上的沙46井於1996年8月28日開鑽,1997年2月11日完鑽,中途測試於下奧陶統5359.14~5504.00m井段,獲日產原油212.54m3,氣14×104m3,實現了該構造奧陶系油氣突破。

位於艾協克西構造上的沙48井於1997年5月28日開鑽,10月20日完鑽,該井於井深5363 m進入奧陶系後發生放空和嚴重泥漿漏失,中途測試獲日產原油570m3,氣1.5× 104m3,並且試采以來產量和油壓一直較穩定,日平均產量在400t左右。

上述兩口井的突破,特別是沙48井的重大突破,拉開了尋找奧陶系碳酸鹽岩油氣田的序幕。

2地球物理預測碳酸鹽岩儲層技術

由於碳酸鹽岩嚴重的非均質性,碳酸鹽岩儲層預測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塔河油田奧陶系埋深在5350m以下,預測難度更大。塔河地區已完成七片三維地震勘探約1755km2,利用國內外最新的三維地震特殊處理技術進行儲層預測,取得了良好效果,為塔河油田奧陶系大型油氣藏的評價作出了貢獻。

2.1相干體技術

相干體技術的核心是利用地震信息計算各道之間的相關性,突出不相關的異常現象。藉助相干體資料能識別岩層橫向不均一性和斷裂特徵。

一般認為,原始地層沉積時,地層是連續的,即使在橫向上有變化也是一種漸變過程,也就是說地震波在橫向上是基本相似的。當地層中存在斷層和裂縫、火成岩體、礁體、鹽丘、地層或岩性尖滅等地質現象時,地層的相似性將受到破壞;此外,地層傾角變陡等因素也會影響其相似性。塔河地區奧陶系地震品質較好,地層產狀平緩、岩性變化不大,斷裂的位置可通過地震剖面解釋確定,故影響相似性的主要因素為溶蝕縫洞和裂縫,以及微小斷裂。所以,利用相干體技術可以預測碳酸鹽岩的孔、洞、縫發育帶。

從艾協克三維工區所作奧陶系儲層段相干體平面變化圖可見,該工區NE—SW向可明顯分為三個帶:S48、T401、T402、S47、T301、T302等井處在相乾性差的地區,孔、洞、縫發育或較發育;S23、LN15等井處於相乾性中等地區,即過渡帶;再向SE方向相乾性較高,孔、洞、縫發育程度相對較低。這一結論,已為大量實鑽資料證實。

2.2振幅提取技術

影響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較多,拋開地震數據採集、處理的影響外,假定地震資料處理中,保幅處理做得較好,對特定的碳酸鹽岩儲層,影響振幅的則是岩性和孔、洞、縫的發育情況。一般認為儲層中存在孔、洞、縫發育帶會使振幅減弱,因此振幅提取技術也是預測碳酸鹽岩儲層的有效手段之一。

從牧場北三維工區所作

射振幅平面變化圖、振幅時間切片圖及

反射振幅沿層切片圖可見,東南角的T402、T403、TK408等井(即4號區塊)處於振幅低值區,該三維工區西北部振幅最大,兩者之間為過渡區,主要為振幅較低值區,並有一振幅低值條帶,預測該條帶為較有利的縫洞發育區,是下步鑽探的方向。

2.3波阻抗反演

地震資料反演的波阻抗數據,是進行岩性解釋的有效手段。波阻抗的大小與岩石的密度和地震波在其中傳播的速度有關,當地震波穿過碳酸鹽岩縫、洞發育段時,會導致其傳播速度的明顯降低,因此該項技術也是進行碳酸鹽岩儲層預測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據反演的約束條件不同,可分為無井約束反演、單井約束反演、多井約束反演。影響反演結果的主要因素有:

(1)地震基礎數據的品質,品質好,反演的結果就好;反之亦然。

(2)對碳酸鹽岩儲層,聲波測井曲線能否反映裂縫發育帶,直接影響測井約束反演的結果。若聲波測井曲線不能反映裂縫發育帶,就需要通過其它測井曲線(如電阻率曲線)來建立速度模型進行正演,與已知井旁道進行對比,以校正聲波時差曲線,提高反演的精度和效果。

(3)約束反演中子波的提取與確定。

(4)約束反演中初始模型的建立,也就是精細層位標定和解釋,是影響反演結果好壞的基礎。

(5)聲波測井曲線的校正,製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記錄是反演的關鍵。

(6)參與測井約束反演的井越多,反演的結果就越可靠。

碳酸鹽岩是高阻抗岩層,當岩層中存在孔、洞、縫發育帶時,波阻抗值就會降低,因此低阻抗帶基本反映了儲層的發育帶。在艾協克三維工區奧陶系平均波阻抗值分布圖上,反映出與相干體相似的儲層發育帶。即S23井北西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S48井附近波阻抗值較低,反映儲層發育;而S23井南東地區,波阻抗值較高,反映儲層發育相對較差。

2.4Jason反演技術

Jason反演技術的原理是利用井旁地震道內插出一個地震數據體,將內插得的地震數據體與實測的三維地震數據體進行比較,由於二者的差異得到每個樣點的權系數值,然後逐漸改變每個樣點的權系數值,直到內插的數據體與實測的三維數據體吻合,從而求取一個權系數體,再利用已知井的結果,通過權數據體約束反演,內插、外推得到各種結果,如波阻抗、孔隙度、含水飽和度等。Jason反演主要包括:Invertrace測井約束的地震反演,Invermod地震約束的測井反演。

利用三維地震保幅數據體和已完鑽的10口鑽井(T401、T402、TK405、TK406、S46、S47、T302、TK303、S61、S62),用Jason軟體進行了測井約束的地震反演和地震約束的測井反演。用上述方法對上述鑽井進行逐個分析,約束井的吻合率為80%,檢驗、預測井的吻合率為76%。

總之,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適合於塔北地區碳酸鹽岩儲層預測的地球物理方法技術,主要是相干體、振幅提取、測井約束的地震反演和地震約束的測井反演等。每一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適用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須堅持多參數綜合評價的方針。

碳酸鹽岩有利儲層的地球物理特徵一般表現為,低波阻抗(低速度)、低振幅、弱相關性,較低的頻率等

林忠民、羅宏、王士敏、沈林克等,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油氣勘探靶區研究,1999。。

碳酸鹽岩儲層預測的地球物理方法已經在塔河油田奧陶系油氣藏的評價和滾動勘探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鑽井、測井及儲層改造工藝技術

鑽井、測井及儲層改造等工藝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塔河油田奧陶系碳酸鹽岩超億噸級油氣藏的發現、評價和滾動勘探開發。例如,代表鑽井技術發展趨勢的欠平衡鑽井技術的應用,有效地防止了地層漏失,保護儲層,利於發現低壓儲層,提高機械鑽速,對於裂隙發育、壓力敏感的碳酸鹽岩地層具有突出的優越性。又如,斯倫貝謝公司的全井眼微電阻率掃描測井(FMI)、偶極橫波成像測井(DSI)、核磁共振成像測井(CMR)以及方位電阻率(ARI)成像測井、綜合孔隙度岩性測井(IPLT)等新技術的應用,解決了常規測井手段所難以解決的問題:裂縫發育方向、裂縫的開啟程度和連通性、碳酸鹽岩儲層的定量評價等。限於篇幅,筆者僅介紹儲層改造工藝技術在碳酸鹽岩大油氣藏發現中的作用。

對於岩塊孔、滲性差,且非均質性嚴重的碳酸鹽岩的油氣勘探,酸化壓裂等儲層改造技術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西北石油局在1998年至1999年間對塔河油田20口井奧陶系碳酸鹽岩進行了25井次的酸化壓裂作業。酸化壓裂作業分三輪進行:第一輪有7井次:S23井、S62井、S64井、T403井、TK405井、TK406井、T302井;第二輪有4井次:TK404井、TK406井、TK408井、TK409井;第三輪共有 14井次:T302井、TK304X井、TK305井、T403井、TK405井、TK406井、TK410井、TK411井、TK413井、S61井、S65井、S66井、S67井、S70井。在這20口井中,有16口井取得了良好效果,取得了工業產能;有3口井效果不明顯,有1口井(S70井)尚待進一步作業。由此可見,酸化壓裂的效果達到80%以上。

S23井是塔河油田第一口實施酸壓作業的井,該井位於艾協克構造的東部,是1990年完鑽的老井,盡管鑽井過程中在奧陶系曾發現較好的油氣顯示,但當時在裸眼測試中未獲工業油氣流,測試評價為干層。該井於1998年12月6日至12月27日對奧陶系5420~5480 m裸眼井段進行酸化壓裂作業,5 mm油嘴求產,產油68.26~75.26t/d,產氣16762~21791m3/d。從而,使「沉睡」了8年之久的老井獲得了解放。該井在奧陶系的突破,不僅對評價該區奧陶系有重要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對奧陶系碳酸鹽岩,常規測試不出油的井,不能輕易下「乾井」的結論,更不能因此否定該井所在的區塊。

截止2000年2月,塔河油田奧陶系共完鑽36口井,其中測試直接獲工業油氣流的井10口;測試不出油,經酸化壓裂後獲工業油氣流9口;完井後直接酸壓獲工業油氣流者6口;酸化壓裂後目前還未獲工業油氣流的井3口;測試未獲工業油氣流、未進行酸化壓裂者1口;另有7口井正進行或待進行測試或酸化壓裂作業(表1)。

從表1可見,在完鑽後經測試及酸壓的29口井中,獲工業油氣流的井25口,占總井數的86.2%;其中經酸化壓裂後出油的井有15口,占總井數的51.7%,占出油井數的60.0%。由此可見,酸化壓裂在塔河油田奧陶系超億噸級大型油氣藏的發現和評價中的重要作用。

表1塔河油田奧陶系測試、酸壓成果統計Table1The statistic results of the testing and acid-pressing on Ordovician in Tahe oil field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有9口井是在常規測試未獲工業油氣流的情況下,經酸化壓裂後獲得工業油氣流的,若不經酸化壓裂,這些井很可能被看作「乾井」。正是由於酸化壓裂,使這一批井得以「解放」,才有可能使我們逐步認識到,塔河油區奧陶系油氣藏不是彼此孤立的中小型油氣藏,而是大面積連片分布的、大型至特大型油氣藏。下列依據支持這一認識:

(1)在塔河油田奧陶系油氣藏及其外圍近500km2范圍內,已完鑽並經測試(含酸化、壓裂)的29口井中,獲高產或工業油氣流的井有25口,勘探成功率達86.2%;並且,在未獲工業油氣流的幾口井中也見不同程度的油氣顯示,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乾井」。這充分表明該區是大面積連片含油。

(2)由於在塔里木奧陶系第一個油氣勘探高潮期(1984~1990)盡管打了很多出油井,勘探成功率也較高,初產一般都較高;但經試采,絕大多數都是「高產瞬逝的短命井」。因此,人們很自然地擔心在奧陶系油氣勘探的第二個高潮中所發現的塔河油田奧陶系油氣藏是否也會有同樣的命運。兩年多的試采表明,大多數油氣井是高產、穩產的,沙48井便是典型實例。該井自1997年10月試采以來,至1999年12月已累計產油32.24× 104t,平均日產量達410t。截止1999年12月,該油藏已有22口井系統試采,投產初期有15口井日產量大於100t,到1999年12月仍有14口井日產量大於100t;而且在同一工作制度下,有的井1999年12月的日產量較投產初期有所增加(如TK410、TK411、TK412等井);此外在試採的22口井中,累計產量超過1×104 t的有14口井(在1984~1990年奧陶系油氣勘探第一個高潮期,絕大多數井試采不到1×104 t即停噴),其中有5口井的累計產量已超過5×104 t(表2)。

(3)油氣柱的高度遠遠大於潛丘圈閉的幅度,例如塔河3號潛丘圈閉(即艾協克或艾協克1號構造)閉合幅度60m,該圈閉上的T302井試油揭示的油藏底界為5682m,油柱高度達304.5m;該圈閉上的沙70井錄井見到良好油氣顯示的最大深度為5681m,油柱高度達255m。又如塔河4號潛丘圈閉(即艾協克西或艾協克2號構造),其閉合幅度為50m,該圈閉上的TK404井試油揭示的油藏底界為5613m,油柱高度達203m;該圈閉上的TK409井錄井見到良好油氣顯示的最大深度為5659m,油柱高度達240m。再如塔河6號區塊上的牧場北2號圈閉,其閉合幅度僅30m,其上的沙66井揭示的油柱高度達209m;牧場北3號圈閉,其閉合幅度60m,其上的沙67井試油揭示的油柱高度達216m。總之,塔河油田奧陶系油氣藏的油柱高度遠遠大於局部圈閉的閉合幅度,表明大面積連片含油的特徵。

表2塔河油田奧陶系油藏3、4號區塊及外圍試采成果Table2The proction of Ordovician pools around & in No.3,4block of Tahe oil field

(4)油氣分布不受潛丘圈閉控制,即油氣不僅分布於潛丘圈閉范圍內,在兩潛丘間的低部位也有油氣分布。例如,沙61井及沙64井,該兩井在T

構造圖上均處於低凹部位,其中沙61井在取芯過程中見各種級別的油氣顯示14.50 m,測井解釋裂縫含油氣層4層63.5 m。1999年 10月 29日對5467.5~5540.0 m裸眼井段進行酸壓作業,獲日產原油47.0m3。沙 64井取芯獲各種級別的油氣顯示 20.38 m,測井解釋含油氣層4層,厚49.0 m。1999年5月20日對奧陶系裸眼井段5435.38~5600.00 m進行酸壓作業,獲日產原油53.0m3。這兩口位於低部位的井獲得突破,反映了油氣分布不完全受控於潛丘的局部高點,並主要與儲層發育程度有關。塔河地區處於古岩溶平緩的斜坡及殘丘位置,是古岩溶最為發育、且溶蝕縫洞保留幾率最高的地區,因此該區具有整體含油的特徵。

綜上所述,多年的勘探實踐表明,塔里木盆地奧陶系油氣資源潛力大、成藏條件好,是尋找「古生古儲」型原生大油氣藏的重要層位。目前,已在塔北沙雅隆起阿克庫勒凸起南坡發現塔河油田奧陶系大型油氣藏,已上交探明及控制儲量近億噸,預測油氣地質儲量達5×108 t,很可能培育成第一個與巨大的塔里木盆地相稱的特大型油氣藏。在該油藏的發現和評價過程中,地質科技和地球物理預測碳酸鹽岩儲層技術,以及儲層改造等工藝技術的進步起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德勝,周棣康.塔里木盆地形成大-巨型油氣藏的石油地質條件.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1,12(1)

[2]謝曉安.論塔北隆起形成大油氣田的石油地質條件.新疆石油地質,1986,7(2)

[3]張愷.論塔里木盆地類型、演化特徵及含油氣遠景評價.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0,11(1)

[4]蔣炳南等.塔里木盆地油氣聚集條件的復雜性.見:康玉柱等主編,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查文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5]葉德勝.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的復雜性.見:康玉柱等主編,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查文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rther the discovery of ordovician oil and gas pool over-hundred millions ton in Tahe oil field

Zhang Ximing Ye Desheng Lin Zhongmin

(Academy of Designing and Planing,NW Bureau of Petroleum Geology,CNSPC)

Abstract:In Tarim Basin,explorational works for several years have proved that Ordovician's hydrocarbon resources have huge potential,and pool-forming condition is good.Ordovician is important formation to discover large primary oil and gas pool of fossil source bed and fossil reservoir.At present, huge hydrocarbon potential and better reservoir-forming condition of Ordovician system have been confinmed.A few years exploration efforts in Tarim Basin,which is a major horizon for discovering large oil and gas field of「source bed is older stata,reservoir is also older」type pool.At present,Ordovician pool of Tahe oil field that was discovered in Southern slope belt of Akekule uplift in Northern Tarim Basin,which will be becoming first large hydrocarbon field that is qualified for giant Tarim Basin. The imprortant role of progres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had been applied to predict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improving reservoir quatity etc.is discussed ring discovering and evaluation oilfield period.

Key word: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he oil field Ordovician oil and gasreservoir Predict carbonate pservior Improving reservoir

『叄』 石油是寶貴的財富,石油最早是什麼時候開發的

17:15:16

人類是什麼時候發現石油?

經過許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地質學家們得出了一個結論:石油作為一種能源,是由有機物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沉澱而形成的。

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理解對石油是人類生活歷史上,地球裡面的海洋生物和海洋藻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後的「身體」與後淤泥沉澱成沉積岩混合後,經過一系列的化學的自然變化,成為世界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

石油工業的初期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煤油時期。一是汽油期(動力期)。煤油時代大約是1860~1900年,在此期間煤主要用於照明和作為家庭燃料。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石油工業從勘探、生產、提煉、儲存和運輸發展到分銷。形成並快速發展了完整的產業鏈。

石油對於人類來說是人類非常寶貴的資源,人們通過勘探開發了各種各樣的石油產品。但同時石油也具有兩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合理使用積極方面,促進人類的不斷進步。

『肆』 人類大規模利用石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1859年開始。

1859年,美國人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鑽成第一口具有現代意義的油井——德雷克井,標志著近代石油工業的開始。

最初的石油工業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個為煤油時期。一個為汽油時期(動力時期)。煤油時期大約是1860~1900年,這一時期煤的主要用途是照明和民用燃料。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石油工業從勘探、開采、煉制加工、儲運到銷售。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並迅速發展起來。

(4)老井什麼時候鑽出石油擴展閱讀:

19世紀石油工業的發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20世紀初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情況驟變,迄今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尤其在美國在德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油田發現導致「淘金熱」一般的形勢。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屬東印度、波斯、秘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發現了新的油田。這些油田全部被工業化開發。

『伍』 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問題一:石油的首次發現時間,地點? 石油(petroleum)這個名稱源於希臘語的petra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時俗稱黑黃金,是一種粘稠的、黑棕色或綠色的液體。一種比較普遍的荒誕說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實上是從油蒸發出來的氣體是易燃的。石油存在於地殼某些區域的上層。石油的另外一種叫法為石腦油(naphtha),來自於波斯語naft或nafátá(流動)。石油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主要是烷烴鏈。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觀、成分、和純度上有些變化。石油是一個重要的「初級能源」,石油也是許多化學產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劑、肥料、殺蟲劑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駭志一》:「 ~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1848年俄國工程師F.N. Semyenov在巴庫東北方的Aspheron半島開采了第一口現代油井。
20世紀50年代中期,煤仍舊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機之後,經常出現對石油供應的重大媒體報道,這使得人們意識到:作為一種經濟的能源,石油是一種最終將被耗盡的有限資源。當時大部分流行的預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許多並沒有實現。作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爭議。今日美國報新聞(2004)報道:地下的石油儲備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論認為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預言只不過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種言論則是技術上可以使廉價的碳氫化合物得以繼續生產,並且地球擁有巨大的以瀝青砂、瀝青田和油頁岩形式存在的非傳統石油儲備來源,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來還能持續非常長的時間。
如今,大約90%的車輛燃料需求通過油來滿足。石油佔美國全部能源消費的40%,但卻僅占電力生產的2%。作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為許多工業化學品的基礎,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對石油的獲取成為引發幾次軍事沖突的一個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斯灣戰爭。世界上約80%的易開采儲備在中東,其中62.5%來自於5個 *** 國家:沙特 *** (12.5%)、 *** 聯合酋長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美國只擁......>>

問題二: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西晉人司馬彪(公元?~306年)著《後漢書・郡國志》,對延壽縣(現今甘肅酒泉一帶)有如下記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注池為溝,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說明當時古人已經開始對石油表徵有所認識,並巳取之利用.這大概是最早利用石油的開始吧!
早在公元1 800多年前,漢代史學家班固著《漢書・地理志》,記有「高奴有洧水可燃」。描述了現今陝西延安一帶的延河支流洧水水面上見到的可燃物質。這也應該是最早發現石油的記載了!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雜志一》:「 ~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問題三:石油開始成為重要能源是什麼時候 具體時間我不清楚,但可以給你些參考,高中歷史書上有關於石油的這些介紹:北周武帝以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石油用於照明,治病,潤滑,戰爭。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石油因為內燃機的發明而被大量使用,石油成為一種日益重要的新能源,所以,石油作為能源應該在1870年前後,應耿差不了多遠。
自從中國使用了內燃機開始,沒有油就沒有動力啊,新中國成立後,發現了好多大油田,如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等,石油開采量大大提高,石油開采能力大大提高,並逐步走向海外。

問題四: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問題五: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 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即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1.0 g/cm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83%~87%)、氫(11%~14%),其餘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99%。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3類。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三分之一。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問題六:中國石油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丹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問題七:人類大規模利用石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859年8月27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考級泰特斯維爾城的石油溪旁,埃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鑽的一口找油井湧出了油流。美國乃至國際上都把這件事看做世界石油工業的開端。
石油的利用發展歷程有不同劃分方式
一種是按石油產品的主要用途來劃分,國外有的學者劃分為:
(1)(燈用)煤油階段,從1859~1911年,到福特大規模生產汽車為止;
(2)汽油階段,汽車進入千家萬戶,使汽油成為主要石油產品,時間為1911~1945年;
(3)二戰後直到現在,石油化學工業大發展,成為石油化工階段。
一種是按油田開發的進程劃分為:
(1)近代工業初始階段,即一次採油(靠油井自然動力驅動)為主的階段,1859~1923年;
(2)注水二次採油階段,1924~1955年;
(3)強化採油階段,1956年以來。
一種是按石油市場的壟斷形成過程來劃分。
(1)1928年以前,出現了一個個國家內的石油壟斷;
(2)1928年開始形成「石油七姊妹」,對資本主義世界石油資源和石油市場的壟斷;
(3)1973年「七姊妹」壟斷的解體;
(4)1991年前蘇聯解體,世界統一石油市場形成,群雄並起。
還有一種用原油產量來劃分。
(1)1922年世界石油產量上1億噸,故1922年之前是世界石油工業初始階段;
(2)1922年到1960年,世界石油年產量突破10億噸,是第二階段;
(3)1960年到1979年,世界石油年產量首次超過30億噸,是急速上升的第三階段;
(4)1980年以後,世界石油產量在波動中緩慢增長,是第四階段。
再有一種按石油科學技術的發展來分期,理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1)1859年到10世紀20年代是第一階段,是盲目勘探開採的階段;
(2)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初,世界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一次石油科技革命,其標志是地球物理技術的形成和二次採油技術的成熟。
(3)二戰以後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二次採油技術的革命,其標志是計算機在石油工業中的廣泛應用,是數字化階段;
(4)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標志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石油工業進入了信息化時代。
以你的問題來看,人類大規模利用石油應該說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以汽油為主要石油產品,從此石油的產量也有了極為快速的增長。

問題八:石油最早是誰發現的? 王進喜。我國已有兩千多年利用石油的歷史。在古代我國石油主要用在五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但整體上我國古代石油科技的發展極其緩慢,對石油的開發與運用也只限於對現成原油的開采與使用,未能對石油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
「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觸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
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問題九:石油會在什麼時候耗盡 現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石油儲藏量?已經探明的大概為1萬1500億桶。雖然這比前兩年的估計數字增長了10%, 但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地球上的石油儲量只夠滿足全世界石油消費需要41年。
世界石油儲藏量主要分布在中東、拉美、歐洲、非洲、亞洲與北美。按儲量大小計算,前10個國家為沙地 *** 、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與中亞國家、墨西哥、美國與中國。其中沙地 *** 的探明儲量最大,佔世界總儲量的25%,可以開采90年以上。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等國則可分別開采100年以上,美國按目前的產量計算只能開采10年。
據美國能源部門估計,今後20年內,世界石油還能供求平衡,但20年後就要面臨缺油的局面。雖然中東仍是世界最大的供應者,波斯灣仍將供應全球石油的一半或三分之二,但是沙特已經有幾十年沒有發現新油田,很多舊油井已經灌水。
目前世界還沒有油荒,跨國石油公司正在西非、俄國與其他地方尋找新的油源。但從長遠看,世界越來越接近油源枯竭的日子。這一天可能在一兩代人的時間內到來。

『陸』 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是誰發現了它這么多的用途

石油發現的時間其實已經沒有辦法考究了,只知道在幾百年前祖先們就已經懂得使用石油了。

在古巴比倫時期,就有相關的記載人類已經學會開採石油了,而在中國北宋的時候也有文字記載了關於石油的內容,並且還是沈括第一次提到了石油這個詞。波斯人在公元前490年的時候也就已經會利用石油來打仗了,所以石油發現的時間是比較早的,但是沒有定論。

當然在古人最先發現的還是石油的可燃性,之前打仗的時候需要利用火攻的時候,也會利用到石油。直到現在的科技不斷地完善,對於石油的提煉更加純凈,然後得到的衍生品越來越多,所以人們對於石油的用途也了解得越廣,比如製作葯品、潤滑油、護膚品等等,相信這些用途古人是萬萬想不到的。

『柒』 人類什麼時候發現石油的什麼時候開始利用石油的

說起石油,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被稱之為「黑色黃金」的珍貴資源,在如今現代化的社會當中,很多東西都需要倚靠著石油進行運轉。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人類最早是什麼時候發現石油的呢?其實人類發現石油的時間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如今的一些證據都是通過考古研究才發現的,然後利用這些發現來推測人類發現石油的大概時間,因為人類發現和利用自然能源的歷史實在太悠久。
關於石油的記載
據考古顯示,印度河流域發掘出一個最早使用瀝青的宗教澡堂,大約在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三千年前,古埃及等國已採集天然瀝青並能估算石油量。

在六千年前的楔形文字中,也有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這些石油及衍生物主要粘結城牆,還有用來密封諾亞方舟和摩西筐簍等物,用於防水。

從歷史遺跡中可以發現,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曾使用瀝青進行雕刻,時間大約距今五千年前。在埃及的古墓中,發現有不少木乃伊是用石油衍生物保持的。

在中東的古墓中發現了象形文字,記載了死海石油的開采情況。在伊朗西南部,曾發掘出波斯帝國時期的石油井,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
最早將石油利用於戰爭
將石油用於戰爭的最早記載,也是出自波斯帝國之手。公元7世紀,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將石油與石灰的混合物點燃用於戰爭,還有用於動物治病的記載。

1837年,亞塞拜然一帶發現五十多個人工挖掘的採油坑,產量很小。自中世紀以來,歐洲就有關於石油滲出地面的記載,最早的煤油燈出現在19世紀40年代。

關於第一口現代油井的開采時間和地點,美蘇有不同的見解。美國人認為,第一口現代油井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由德雷克在1859年開采。

前蘇聯則認為,第一口現代油井是由俄國人謝苗諾夫在1848年開鑿的,謝苗諾夫也被俄國人稱為「石油工業之父」。而世界公認的現代石油是始於1846年。

加拿大人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被認為是現代石油的標志。六年後,波蘭人盧卡西維茨發明了更易從石油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1861年,亞塞拜然的巴庫建立了世界上首座煉油廠,當時世界上90%的石油出自這一地區。之後的石油工業發展緩慢,直到內燃機的出現才得到改觀。

1910年,在加拿大、波斯、秘魯等地相繼發現了新的油田,隨後被大規模開發。上世紀七十年代爆發的能源危機,促使石油的消耗量出現井噴式爆發。
最早利用石油記載
關於石油最早的用途,就是六千年前人類對瀝青的應用。之後,有關石油被當作燃料的用途開始出現,我國也是世界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

《易經》中記載的「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是說石油蒸氣在湖泊水面上起火的一種現象。這是我國發現石油的最早記載,距今約有三千多年歷史。
中國古代利用石油的記載
《漢書》中記載的「高奴縣有洧水可燃」,是說現今延安一帶的延河洧水支流的水面上有燃燒現象。這是我國文獻中首次出現關於石油產地的記載。

《後漢書》中記載的「縣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是說現今玉門一帶有 「石漆」,「石漆」指的就是現代的石油。

在玉門的地方誌中,這種「石漆」被用於「膏車」,就是用來潤滑車軸。這時的國人已經對石油的用途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已經開始開采和利用了。

到了唐代,石油被用於照明和燃料。在唐書《酉陽雜俎》一書中,石油被稱之為「石脂水」,當時已被當作燈油來使用,有「 燃燈極明」的記載。

宋代時,石油已經能被加工成照明用的石燭。除此之外,石油還被當作葯物來使用。明朝李時珍認為石油可治療小兒驚風,與其它葯混合可治瘡癬。

此外,瀝青在我國古代被用在火葯配方中,用以控制火葯的燃燒速度。雖然國外有更早的文獻記載瀝青的使用,但這一技術要比國外早一千年左右。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第一次給「石油」定名,並對其做了詳細的論述。石油一詞一直沿用至今,沈括給出了石油日後「必大行於世」的論斷。

沈括曾擔任過兩年的延路經略使,對陝北一帶的石油資源作了詳盡的考察,還首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松木等炭黑制墨。

這是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的認識。對於石油的開采,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記載了四川一帶,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油氣煮鹽的情況。

最開始的鑿井都是靠人工挖掘,之後鑽井工具和方法得到改進,效率也有所提高。到了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對石油開采進行了詳盡的記載。

該書在十六世紀傳到日本,十八世紀傳到歐洲,在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陸續出現了外文譯本。國外不少文獻記載了我國早在一千年前就鑽成了千米油井。

綜上,人類首次發現石油的時間,早已無法考證。人們在自然狀態下發現和採集到了石油及其衍生物,石油的普通用途很早就被發現,其它用途則是現代冶煉的產物。

『捌』 中國什麼時候有石油(寫詳細一點)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論中國石油史就首先提及四川自貢制鹽采氣歷史,2000多年來從鑽井、采鹵、天然氣開采、制鹽等方面再現了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進和發展,提示了世界油氣鑽采技術起源於中國這樣一個事實,並表現了以深井鑽鑿技術為中心的古代井鹽生產工藝,體現了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當地博物館陳列了清代鑿井機械碓架,靠人力踩動,以鐵制鑽頭沖擊井底岩石,可將鹽井鑽鑿達千米以上深度。陳列中還有用以鑽進各種岩層的鑽頭、修治井及打撈井下落物的鹽業文物幾十種,它們是世界鑽井史上的重要文物。 開鑿於1772年的小橋井,1835年鑿達1001.42米,在世界上率先突破千米深度的燊海井。

『玖』 石油鑽井開始於何時

上個世紀的80年代的時候,在加拿大的溫哥華舉行了一次世界鑽探技術會議。俄羅斯的專家說鑽井技術是俄國人發明的,有200多年的歷史了;美國專家說,他們國家鑽井技術有300年了,應該是美國人發明的。這時候,有一個中國專家站起來說,在我們國家,鑽井技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巧妙利用扇泥筒打撈碎石和泥土,把鑽井技術進一步向前推進。
當時村民採用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鑽頭,歷史上記載叫做圜刃,用圜刃鑽擊地下,破碎岩石,把鹽井向地下深處打進。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鑽頭圜刃有兩米多長,八十多斤重。它開出的井口只有碗口大小,非常符合村民們要隱蔽鹽井的要求。但是,井口太小,人不能下去,那開采出來的碎石和泥土怎麼樣才能打撈出來?
村民巧妙利用了扇泥筒,扇泥筒就是把一根竹子中間的節全部打掉,在底部留一個小孔,小孔上面固定一塊熟的牛皮。放到井底的時候,液體要產生一個向上的壓力,把皮線頂開,泥漿和地下水就進入到筒裡面。把竹筒提起來的時候,液體自然重力產生一個向下的壓力,這個向下的壓力就把牛皮關閉。所以水在筒裡面滴水不漏,實際上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單向閥門。拉到地面以後,又用一個鐵鉤,把這塊牛皮頂開,筒里的水就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