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難以置信:中石油不到13年,盡然虧損8萬億元
沒買車之前,總覺得能買的起十幾萬車的人不會差油錢,可為何只要國家一提高油價,就總會有人去加油站排隊呢?甚至有時每升油僅加價了兩毛錢,也會感嘆自己快加不起油了。相信大家都知道,只要身邊有人是開#加油站的,他肯定是非富即貴好,更何況國內的三#桶油。可從數據上來看,實際情況是中石油的市值已跌破萬億,相比13年以前,已經累計虧損掉了8萬億元!
看到這時,估計大家都會開始疑惑了,中石油怎麼會虧損這么多錢? 從每年的利潤來看,中石油虧損也是正常的,比如說在2018年度財報顯示,四大板塊之中的銷售業務,營收超過2萬億元,但經營虧損達64.5億元,重要的是2018年還是有所反彈的情況之下,依然還是虧損。
從2015年開始,中石油的利潤就開始下跌,並且是大幅度下跌,比如說2014年的凈利潤是1190億,而2015年的凈利潤僅為424億,直到2018年才開始反彈,但是從其全年的最終才財報來看,其還是處於虧損的情況。不過,利潤少的一方面還是因為需要繳納「特別收益金」,2012年-2014年分別繳納791億、727億和643億。
今年才開始的2個月,中石油的股價又跌到讓人懷疑人生,目前維持在5塊左右。而股價的表現則是與每年利潤率息息相關的。可以看到,中石油這幾年的利潤率一年比一年低,就像是剛剛所說的,雖然2018年中石油的凈利潤反彈至724億,但利潤率只有3.1%。
雖然這么說很多人都不會相信,但是數據就是如此的真實,並且從本質上來說中石油是屬於「非盈利組織」,可能很多人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但現實就是如此,那麼到底錢到哪裡去了呢?
有一種說法就是國家對原油到成品油的調控。 原油是不能直接給機器使用的,需要通過煉油廠做進一步處理,在這一過程中會分離出航空煤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瀝青等物質。其中我們老百姓用的最多的應該就是汽油了,而汽油價格一直受國家調控,所以導致出產價格一直高於銷售價格,以至於許多終端不是通過賣油為生,而是國家補貼。當然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歡迎懂行的朋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能源#
② 中石油為什麼從45元跌到5元
中石油從45元跌到5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⑴超級牛市以及虛高的定價;⑵極其不穩定的業績。
1.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超級牛市以及虛高的定價,中石油上市的時點,是我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大的牛市之時,且當時中石油還頂著亞洲最賺錢的稱號上市,一下子吸引人了股民的狂歡,A股的股民本身長期投資的較少,大部分帶有賭徒的心理,再加上媒體宣傳說買入中石油就是為子孫們投資(畢竟這么賺錢,被看好),所以開盤日股價直接飆升。中國石油在A股發行價為16.7元人民幣,與此前在H股發行價1.28港元相比,明顯偏高(直接提升了10倍),虛高的發行價更讓不少股民認為中石油是超優股才會定價這么高,所以進一步刺激了股民的神經。這兩點促使了中石油成為歷史上第一隻破萬億美元的大股,也為後來下跌做好了准備。
2.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極其不穩定的業績,如果中石油如同茅台一樣,保持著穩定的業績水平,那麼中石油的股票或許會下跌,但不至於跌得這么慘,不過現實中中石油的業績確如同過山車一樣,一會上一會下,表現的極其不穩定,這在股市上並不是一個好現象,畢竟它的業績沒有連續性及穩定性。上市時中石油的年凈利潤高達千億元,但是最近這幾年中石油的利潤還沒上市時的一半(2015年-2018年中石油的年利潤如下356億、79億、227億、525億),要知道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中石油技術提升,煉化成本降低,而用戶數量增多(私家車越來越多),且石油進口成本並沒有多少變化,理論上利潤應該節節攀升才對,但現實里中石油的表現就是這么倔強,不增反降,這也進一步促使了中石油的股價下降。
拓展資料:
A股以散戶為主。目前A股超過70%的投資客戶都是以散戶為主,這些散戶缺乏自己的投資體系,沒有技術,基本上都是盲目跟漲殺跌。對這些散戶來說,他們根本不在乎中石油的股價是多少,他們只在乎的是中石油會不會出現波動,只要出現波動,他們能夠跟漲殺跌就有錢賺。對於散戶來說,中石油從30塊錢漲到33塊錢跟從4.5元漲到4.95元其實沒有什麼區別。表面看30塊錢漲到33塊錢,股價上漲了3塊錢,而從4.5元漲到4.95元,股價只上漲了0.45元,但這對於投資客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對於投資客來說,他們更關注的是上漲的比例,中石油股價從30塊錢漲到33塊錢和從4.5元漲到4.95元,對於散戶來說他們能夠賺的錢是一樣的,都是上漲10%。
③ 「兩桶油」上半年均日賺4億元,兩桶油分別賺了多少億
中石油凈賺820多億元,中海油凈賺18億多元。
中海油集團和中石油集團,可以說在2022年的上半年因為國際油價的上漲賺錢賺到手軟,創下了歷史記錄。而就在前不久,中石油和中石化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宣布將從美國的紐交所退市的消息。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這是從股東利益等多方面來進行考慮的。
兩桶油之中石化。
中石化是國資委管理的央視企業,於1983年成立,是我國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產品的供應商,也是國際上第一大煉油公司。中石化屬於石油開采業,主要經營石油貿易,儲運化工,銷售和綜合利用等范圍。中石化有油田分公司,煉化分公司,石油分公司等多家公司。而這些專業公司的下面。又有多家的子公司。不僅如此,中石化還有多家研究院,專業公司以及其他單位。2021年位於世界500強第5位。
④ 中石油市值12年蒸發8萬億!網友:我怎麼感覺不到油價在跌
最近中國石油股份的股價可用一個「跌」字形容。
先是中國石油股份A股,踏入2020年即跌至5元心理關口;2月24日,中國石油股份H股更一度下跌超4%,低見3.24港元,創2008年來新低,更被瑞銀調低其目標股價至4.5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而中石油市值也跌破萬億,徘徊在9700億元,較2007年的最高市值8.89萬億元,蒸發近8萬億元。有市場分析指,這不夠13年的時間,中石油跌去了阿里+騰訊+網路+網易市值的總和。
而2020年中石油的股價表現、市值和利率都不會太亮眼(H股A股一樣),這對持有中石油股票的股民,無疑是個要接受的現實,然而中石油的股價早就低處未算低了,2007年中石油收於30.96元,2008年收於10.17元,2019年跌破6元,2020年剛一個月,又破了5元關口,屢次刷新「地板價」。
對外界漫天蓋地「縮水8萬億」的報道來說,中石油確實有點冤,多年來油價的漲多跌少,讓老司機們聽到「三桶油」就對等「打家劫舍」。其實中石油本質上是「非盈利組織」,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而油價升跌主要受國際原油市場的影響。別忘了,我國是石油輸入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⑤ 石化行業的血戰正式開啟!國企、民企、外企,誰也逃不掉
石油化工行業即將迎來的競爭,不是激烈,而是殘酷。
大煉化三足鼎立大清洗
共3200字|建議閱讀時間4分鍾
文 | 林天湖
◆◆◆
血戰正式開啟
在經歷了近兩年的籌備之後,2019年的5月,中國國內兩個世界級的石化項目終於迎來投產, 攪動了整個石化行業的神經 。
5月17日,我國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隆重舉行了全面投產儀式,舉國為之關注。
時隔三日之後,榮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榮盛石化」)發布公告,其投資建設的「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設、設備安裝調試等前期工作,相關裝置已具備投運條件。榮盛石化現根據實際進展情況,將第一批裝置(常減壓及相關公用工程裝置等)投入運行。
這兩大民營煉化項目頗具競爭力,在規模體量、技術標准方面,可和大型國企、國際公司所經營的煉化項目相比擬, 目前已明顯撼動了石化行業市場的格局 。
率先感受到沖擊的,便是對二甲苯(PX)市場。自今年5月又一條PX生產線投產後,恆力石化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PX生產企業,其PX總產能達到了450萬噸/年,約佔中國總產能的24.3%。
在此之前,恆力對PX的采購約有一半來自國產、一半來自進口。新項目的投產意味著,恆力未來可實現PX自給自足,無需再采購 。亞洲的PX將由此轉向過剩,這一產業的高利潤時代迎來終結。
實際上自2019年3月以來,受恆力石化項目投產在即的影響,亞洲PX的價格已開始持續下跌。統計數據顯示,從2019年4月中旬到5月下旬,CFR台灣PX價格暴跌了近20%。
與此同時,成品油生產商們,也是壓力陡增。 根據產能規劃,恆力石化投產後,能生產461萬噸/年國Ⅵ汽油、161萬噸/年國Ⅵ柴油、371萬噸/年航空煤油。
這將對東北、山東等地區的煉油企業帶來沖擊。有數據顯示,2017年山東地煉輸往東北的汽油量為300萬噸左右,柴油量為600萬噸左右。
此外,據路透社近日報道,恆力石化正在申請航空燃油出口。如果能夠通過批准,恆力石化將 成為中國第一家私營航空燃油出口商 ,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
在南邊的浙江石化,其一期項目主要產品中,成品油836萬噸(航煤284萬噸,柴油172萬噸,汽油379萬噸),芳烴450萬噸,烯烴約320萬噸。在2019年年初還有消息稱,浙江石化4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規模可能增至6000萬噸。
在國內煉油產能嚴重過剩的年代,新一代石化巨頭崛起,恐怕難免一場行業廝殺。
◆◆◆
石化行業三足鼎立已成型
幾乎已可以確定,未來石化行業的華山論劍,將以大煉化項目之間的博弈為主導。不管是國企、民企還是外企,都在緊鑼密鼓、集中力量打造超大型項目。
國企隊伍的大煉化項目:
中國石化 方面,其正在廣東省湛江市打造中科煉化項目。該項目為中國石化目前在建最大煉化項目,一期設計為1000萬噸/年煉油、80萬噸/年乙烯。項目計劃2019年底全面建成,公用工程2019年下半年陸續投產,煉化裝置2020年一季度投產。
在福建漳州,中國石化參與的古雷煉化一體化工程的二期項目於今年5月進行了第二次環評公示。二期項目包括1600萬噸/年煉油、120萬噸/年乙烯、320萬噸/年芳烴聯合裝置、60萬噸/年己內醯胺及配套煉化一體化下游生產裝置和公用工程系統及輔助設施、配套碼頭及碼頭庫區等。
中國石油 方面,在2019年12月,中委廣東石化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已開始啟動。該項目主要產品包括汽油421萬噸/年、航煤261萬噸/年、柴油281萬噸/年、對二甲苯262萬噸/年、苯乙烯80萬噸/年等,預計於2021年建成。
民企隊伍的大煉化項目:
在2018年12月, 盛虹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 ,終於迎來了正式開工。該項目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建設投資714億元,預計將於2021年建成投產。
在河北唐山, 旭陽15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 也在謀劃中,並於今年3月進行了二次環評公示。該項目建設內容包括1500萬噸/年煉油、200萬噸/年對二甲苯、120萬噸/年乙烯及相關配套設施。
此外,備受關注的 山東地煉 ,2019年在組建煉化一體化大型項目方面也有新消息。在今年2月14日開幕的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推動煉化一體化,全力推進煙台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
據悉,裕龍島煉化項目總規劃產能4000萬噸,一期設計產能2000萬噸,地點位於煙台市,建成後將是山東最大的煉化項目。
外企隊伍的大煉化項目:
埃克森美孚 在廣東惠州100億美元的化工綜合體項目在2019年也有推進。今年1月,廣東省發改委曾表示爭取2020年上半年一期項目動工。該項目一期擬建一套120 萬噸/年乙烯裝置及其下游產品生產裝置,二期建設第二套120萬噸/年乙烯裝置及下游產品生產裝置。
巴斯夫 在湛江的100億美元項目,也已在2019年1月同廣東省政府簽署了框架協議。該項目預計2030年左右全部完工,第一批裝置最晚將於2026年竣工。今年5月,巴斯夫宣布,計劃在該基地新建一個工程塑料改性裝置和一個熱塑性聚氨酯(TPU)生產裝置,這將成為該一體化基地首批投產的裝置。
殼牌石油 同中國海油合作的惠州石化三期項目正在籌建中,殼牌石油曾表示對該項目的首期投資約70億美元。
在北方, 沙特阿美 於今年2月同中國北方工業集團、遼寧盤錦鑫誠集團公司正式簽署協議,合資成立華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運營投資100億美元遼寧省盤錦市的煉化一體化項目。該項目包括1500萬噸/年煉油、150萬噸/年乙烯、130萬噸/年對二甲苯裝置。該項目將於2023年下半年試運行。
整體來看,民企、外企在中國的大型煉化項目上擴張迅猛,國企也在加緊步伐升級自身。國內石油石化行業三足鼎立的狀態逐步成型,更均衡的競爭將在三巨頭之間展開。
◆◆◆
殘酷競爭已顯現
盡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大型煉化項目還未完全建成,但殘酷的競爭卻已經顯現。
過去一年煉油產能的增加加之原油價格上漲, 即便是全球最一流的石化企業,也感覺到了絲絲寒意 。
在今年第一季度,埃克森美孚的煉油業務出現了近10年來的首次虧損,虧損額達到2.56億美元;雪佛龍下游業務也出現大幅下滑,利潤相比2018年同期大降了65%。
在國內,中國石化第一季度煉油板塊實現經營收益119.63 億元,同比2018年一季度減少70億元。中國石油煉油業務實現經營利潤人民幣0.46億元,比上年同期的39.06億元減少38.60億元。
近日,路透社引用相關研究數據稱,新加坡地區的煉油利潤 創了16年以來的最低 ,甚至比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的利潤還低。
這導致一些亞洲煉油商已在考慮削減產量。這些煉油商包括韓國的SK能源、中國石油和雪佛龍旗下的新加坡煉油公司等。
不難推測,全球其他地區的煉油行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有數據顯示,在今年4月,中國地煉的平均開工率已低於50%,而在第一季度這一數字為64%。有知情人士稱,原油購買成本的增加, 已經觸碰到了煉油商的底線 。
而這種困境,必將進一步加速石油石化行業的格局調整。
◆◆◆
不可避免的行業大清洗
在全球煉化項目大型一體化浪潮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能源行業更深層的產業變革。這種深層變革決定了, 石油石化行業將發生不可避免的大清洗 。
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中,石油石化產品的市場需求增長,主要靠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拉動,歐洲和北美兩大傳統主力石化品消費區早已迎來消費峰值觸頂。
美國和歐洲的石油消費量在2005年左右就已觸頂,中國在過去20年是拉動石油石化產品需求增長的主力
隨著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逐步轉型,經濟體對能源效率、環境保護的要求增高, 未來很難再出現對石油石化品需求快速增長的勢頭 。
並且近年來電動車的加速發展,全球碳減排壓力的不斷提升,都進一步增添了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壓力。
中石油旗下的研究部門在2018年還曾預計,最早到2030年中國石油需求將觸頂,達到約1380萬桶/日。
盡管消費峰值觸頂還未到來, 但石油石化企業仍不得不警惕行業的天花板 。消費觸頂將意味著,石油石化產業的競爭重心將從對規模的追逐,轉向價格優勢、產品優勢的追逐。
所以盡管中國目前國內煉油產能過剩嚴重,一體化、大型化煉化項目仍在猛烈增加中, 其目的就在於鋪墊未來,建立起更強大的競爭壁壘,爭奪有限的生存空間 。
大煉化浪潮對石油石化行業而言無疑將是一次大清洗,低端玩家遭淘汰恐怕已無法避免。不過對強者而言,殘酷的競爭中,依舊有通往未來的路。
文 | 石油Link (更多深度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石油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