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得琛石油怎麼樣
擴展閱讀
一雙EVA拖鞋成本多少 2025-07-18 10:05:14
舊屋改造的成本是多少 2025-07-18 09:38:13

得琛石油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2-14 03:37:29

『壹』 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故事,資料

容國團(1937~1968),祖籍廣東中山(今珠海南屏鎮)。中國乒乓球運動員、教練員,中國乒壇第一個世界冠軍獲得者。
1956年容國團以2∶0擊敗來港訪問的世界乒乓球團體冠軍日本隊的主力隊員荻村伊智朗。次年,他代表工聯乒乓球隊參加全港比賽,一舉奪得了男子單打、雙打和男子團體三項冠軍。這一年他隨父親回廣州定居,考進廣州體育學院。1958年他代表廣州參加全國九城市乒乓球錦標賽,獲全國男子單打冠軍。在技術方法上,容國團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左推右攻打法,成功地創造了發轉與不轉球、搓轉與不轉球的新技術。入選國家隊後,苦心練就了直拍快攻打法。球路廣,尤精於發球,推、拉、削、搓和正反手攻球技術均佳,並很快形成了「快、准、狠、變」的技術風格。1959年3月,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西德多特蒙德拉舉行。容國團在男子單打中,最後與九獲世界冠軍的匈牙利老將西多爭奪桂冠。針對西多肥胖的身材,他發球長短兼施,配合拉側上旋,把拉殺的角度加大,在先輸一局情況下連勝三局,戰勝西多。容國團的名字第一次刻在聖•勃萊德杯上,為中華乒壇健兒首獲世界冠軍者。 1961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團體決賽上,中國隊在3∶4的不利情況下,容國團淌下了眼淚。女隊員丘鍾惠見了就問他,他回答說已負了兩局,隨即激動地說:「人生難得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他振奮精神,揮拍上陣,力挫素有「兇猛雄獅」之稱的日本隊員星野,以5∶3戰勝日本隊而首次問鼎斯韋思林杯,為我國立下戰功。從此「人生難得幾回搏」這句名言便流傳開了。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Jeme Tien Yow),號眷誠,字達潮,廣東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親自帶學生和工人著,背著標桿,經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又重新勘測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疊,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劉翔,上海人 ,1983.7.13生於

他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由英國名將科林-傑克遜保持的世界紀錄。這枚金牌是中國男選手在奧運會上奪得的第一枚田徑金牌,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
劉翔的一跑,說明黃人也能飛。「人種論」就像麻醉劑,當日本足球、韓國足球、日本的男子游泳、馬拉松等項目悄悄地大踏步地向前邁進的時候,中國足球、田徑、男子游泳等很多項目還在這麻醉劑的安慰下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劉翔對中國體育的貢獻是田徑短距離徑賽項目的突破;對於世界體育界,他的貢獻在於突破了「人種論」的偏見,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誰說中國人不能進入世界前8名,我,是世界冠軍!」 而且針對劉翔平了世界紀錄這一點,還說黃人不僅能飛且飛的一樣快。而且劉翔因為年輕有著不可限量的未來,特別是2008,我們期待劉翔再突破0.01秒——看來這是很快很容易的事情——那麼就是黃人不僅能飛且飛的更快了。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江西省德安縣人。
20世紀60年代初,袁隆平帶領學生下農村生產實習,目睹了農村糧食短缺、群眾生活困難的現狀,決心從農作物品種改良入手,探索科技興農之路,與飢餓和災荒作斗爭。
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無性雜交」學說進行教學和科學試驗。按照他們經典的理論,以及當時國際上的普遍觀點,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對這些學說產生了懷疑,而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休學說進行探索,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強,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他設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過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方法,來代替人工去雄雜交,生產雜交種子,並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訊》1966年4期雜志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貳』 西沙群島資料

西沙群島,中國南海四大群島之一,由永樂群島和宣德群島組成,共有22個島嶼,7個沙洲,另有10多個暗礁暗灘。其中,西沙群島中的珊瑚島自1956年起由南越西貢政權佔領,1974年1月17日越軍又佔領了甘泉島和金銀島。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戰隨即爆發,仍深處文革動亂中的中國軍隊收復了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等三島,越軍被驅逐出整個西沙群島。1975年,越南實現統一,中國軍隊如果不是提前一年收復三島,後果不堪設想。現西沙群島完全由中國軍隊控制。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島嶼群漂浮在三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美麗而純凈。
西沙群島(又名:寶石島)
領土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管轄:中國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
現有趙述島村委會、永興島村委會等村級組織。
地理位置: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島東南方,北緯15°40'-17°10',東經111°-113°,以永興島為中心,距三亞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瀾港都是330公里
西沙群島地處熱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炎熱濕潤,但無酷暑。以永興島為例,極端高溫34.9℃,極端低溫15.3℃,年平均氣溫26.5℃。年降雨量1505毫米。西沙群島是最易受台風侵襲的地區。西沙群島是我國著名漁場之一。海域寬闊,島礁星羅棋布,海產十分豐富,珍貴品種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漁民來島捕撈作業。
西沙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舊唐書》記載從唐朝起,中國政府開始正式管理海南島以南海域。古代這里被稱為「千里長沙」,是南海航線的必經之路。早在隋代,中國已經派使節經南海到過今天的馬來西亞,唐代高僧義凈亦由此到達印度。古代那些滿載著陶瓷、絲綢、香料的商船在此駛過,這里又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地理概況
在距海南島180多海里的東南海面上,有一片島嶼象朵朵星蓮,顆顆珍珠浮於萬頃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嚮往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位於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島東南面310km處,主體部分處於北緯15°40'--17°10',東經110°--113°。海底地形為南海北部大陸坡的西沙台階,是一個水深1500-2000m的高出南海中央深海平原逾的海底高原。西沙群島珊瑚礁林立,有8座環礁,1座台礁,1座暗礁海灘,干出礁礁體面積共有1836.4平方公里,其中礁坪面積221.6平方公里,礁湖面積1614.8平方公里。環礁和台礁上發育的灰沙島共有28座,此外東島環礁還有1座名叫高尖石的早更新世火山角礫岩島嶼。 西沙群島在中國南海諸島中擁有島嶼最多,島嶼面積最大(永興島),海拔最高(石島),為唯一膠結成岩的岩石島(石島為晚更新世沙丘岩)和唯一非生物成因島嶼(高尖石),且陸地總面積最大(8平方公里多)。
西沙群島大致以東經112度為界,西沙群島分為東、西兩群,西群為永樂群島,東群為宣德群島。西群的永樂群島包括北礁、永樂環礁、玉琢礁、華光礁、盤石嶼等5座環礁和中建島台礁,其中永樂環礁上發育有金銀島、筐仔沙洲、甘泉島、珊瑚島、全富島、鴨公島、銀嶼、銀嶼仔、咸舍嶼、石嶼、晉卿島、琛航島和廣金島等13個小島, 盤石嶼環礁和中建島台礁的礁坪上各有1座小島。東群的宣德群島包括宣德環礁、東島環礁、浪花礁等3座環礁和1座暗礁(篙煮灘),其中宣德環礁有西沙洲、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東新沙洲、西新沙洲、永興島和石島等12個小島,東島環礁有東島和高尖石2個小島。
宣德群島中的宣德環礁和東島環礁環礁發育不完整,只有少部分礁坪。在西沙礁坪發育較完整的環礁中,永樂環礁是面積最大的一個,且島嶼眾多,礁湖內有大片淺水區域,漁業資源豐富,是西沙重要的漁業基地和漁民居住地。
自然資源
西沙群島位於海南島東南方。以永興島為中心,距三亞市榆林港約330多公里,距文昌縣清瀾港也是約330多公里。西沙群島分布在海域上,共有島礁40多個,在南海四大群島中,西沙群島露出海面的陸地最多,計有22個島嶼,7個沙洲,陸地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

『叄』 為國爭光的中國人的事跡有哪些快!!!!!!!!!!!!!!!!!!!!!!!!!!!!!!!!!!

1879年,廣東佛山縣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巧明火柴廠。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忙於戰爭,輸入中國的商品,包括火柴數量都大為減少;加上五四運動爆發,中國人民奮起抵制日本貨,提倡國貨,全國各地又興起了辦火柴廠的熱潮,在短短幾年中,全國的火柴廠就增加到100多家。

1920年11月,上海的「火柴大王」劉鴻生創辦「鴻生火柴公司」。

工廠技術人員經過半年多的試驗研究,採用高強度的膠粘劑,解決了火柴頭受潮脫落的難題;並購置磨磷機,提高了赤磷面的質量。改進後的鴻生火柴,頭大,發火快,火苗白,磷面經久耐用。此後,他們又對生產技術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進,火柴質量一再提高,鴻生成為眾口一詞的名牌產品,不但在國內成了搶手貨,一度還打入了南洋市場。工廠的利潤也逐年上升。

1935年7月,劉鴻生首先邀集國產火柴製造同業成立聯合辦事處,繼而以此名義與美商火柴公司達成協定,成立了華中地區火柴產銷管理委員會,並制定了相應的火柴生產、銷售限制辦法。最後,劉鴻生又以中華火柴同業聯合會首席代表名義,與日商在華火柴同業會進行談判。日商迫於華商聯合會與華中管理委員會的一致行動,不得不加入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

留學海外的侯德榜,帶來了在美國設計好的圖紙,與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測試各種機器,經過調整改進,終於揭開了蘇爾維制鹼法的秘密,解決了大規模製鹼的一系列技術難題。1926年,永利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質量已經超過了英國卜內門公司的洋鹼。這年秋天,在美國建國150周年國際博覽會上,紅三角牌純鹼榮獲金質獎,不但使中國人揚眉吐氣,而且打開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1906年周學熙籌建「啟新洋灰公司」。由於產品質量好,所以銷路很暢。啟新水泥很快被全國重大的建築工程所採用,津浦鐵路上的淮河鐵路橋、黃河大橋,京漢鐵路上的洛河鐵橋,北寧鐵路上的渭水鐵橋,以及青島、煙台、廈門、威海等地的海壩、碼頭,用的都是啟新生產的馬牌水泥;北京圖書館、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大陸銀行、交通銀行、河北體育館、上海郵政總局等當時的有名建築,也都是用馬牌水泥建造的。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這些建築大部分仍然完好無損,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並肩挺立。

外國商人、特別是日本商人為了爭奪中國水泥市場,與啟新公司展開了一場殊死的競爭大戰。日本商人仗著日本水泥產量高、質量好,又離中國最近,大量運到中國傾銷。為了擠垮啟新公司,他們孤注一擲,拚命壓低價格。他們的水泥在日本的銷售價是每袋2.97兩白銀,運來中國的運費合到每袋2.5兩白銀,但他們卻以每袋3兩白銀的價格出售,也就是說每賣出一袋就要虧損白銀2.47兩。這是一場不見刀光血影、沒有吶喊沖殺的戰爭。啟新公司也及時採取了應付措施,將原來每桶的售價2.25兩白銀降到1.55兩白銀,袋裝水泥從每包1兩白銀降到0.7兩白銀。由於周學熙十分重視生產設備的更新與改良,啟新公司的水泥生產在產量和質量上不斷提高,成本不斷降低,並且多次在國際賽會、博覽會及國內展覽會上獲得獎章和獎狀,所以日本商人那種自殺式的傾銷,最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啟新公司壟斷中國的水泥市場達14年之久,銷量達到全國水泥總銷量的92%以上。
啟新公司的成功,為多災多難的中國民族工業爭了光,也為中國人在國際上贏得了寶貴的榮譽。

以下關於洋漆:

1929年5月,天津永明漆廠在鞭炮聲中開工了。經過3年多的苦戰、幾百次的試驗,陳調甫終於如願以償,研製出了物美價廉的油漆新配方。陳調甫把新產品定名為「永明漆」,它成為中國油漆工業的第一個名牌產品,當年就獲得了實業部頒發的獎狀,不但風行國內,而且美、英、日、荷、德等國的150多家廠商都和永明公司建立了業務聯系。永明公司成了令全國同行刮目相看的名牌企業。
陳調甫一天都沒有放鬆過自己的研究工作。1945年,他研製出一種醇酸樹脂漆,是我國合成樹脂漆中的第一代品種。這種漆才在恢復後的永明漆廠投產成功,陳調甫將它取名為「三寶漆」。這是中國油漆工業中又一個超越西方的名牌產品。

此外還有中國船王盧作孚等就不說了。我最後要講的是,中國以前是窮,但不白。而且我們當時有比得上日本美國的工業產品。這些比較要橫比,不要縱比。現在我們廣東人還叫香皂叫「番鹼」,不管洋鹼國鹼一律叫番鹼,只是習慣問題。

馬尾造船廠建於1866年12月23日,是我國晚清洋務運動產生的第一家機器造船廠,時任總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楨,力排阻力,改革舊制,大膽引進歐洲先進的造船技術、設備和工程技術人員,聘請法國人日意格為船政正監督,任用洋人傳授造船、造機技藝。1869年,造出了我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 1871年,誕生了我國第一台蒸汽機;1882年,製造了我國最大噸位鐵肋木殼兵船;1889年製造出我國第一艘鋼殼網甲軍艦。從建廠至1907年,馬尾船政經歷了從跟洋人學造木殼蒸汽兵輪到1875年辭退外籍技師,自行設計建造艦船,實現了自主建造木殼—鐵木合構—鋼制艦船的質的轉變,共製造出大小船 40餘艘,成為當時我國規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廠,也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辛亥革命後,馬尾船政改為福州船政局,又創設了飛機製造工程處。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詒經等中國年輕科技人員,經一年多努力,於1919年8月,製造成功了中國第一架「甲型一號」雙翼水上飛機(1910年法國的費勃成功地解決了水上飛機的起降問題,製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飛機。),此後又造出了雙座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 17架飛機,並培養了我國自己的飛行員。這使福州船政不僅是艦船的發祥地,還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

漢陽兵工廠

(本文只引輕兵器有關資料,漢陽兵工廠尚生產其他大小火炮及炮彈,均略去.)

1890年9月6日,張之洞在大別山下找到廠址,長600丈,廣100丈,南枕山,北濱漢,西臨大江,與省城對岸。惟需築地基9尺,並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當地設鐵廠,槍廠和炮廠....1895年8月開始小量生產,冬季重建完成,開始生產,仿造德國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槍(應是 CommissionRifle,與毛瑟無關),因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為88式,其全稱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槍。使用圓彈頭。同時生產子彈,每月能生產十三萬粒。

德國定製八八式委員會步槍及漢陽造

1896年開工生產。第一年生產1300枝步槍

1901年,生產步槍2,500枝,馬槍316枝。抬槍53桿。徐建寅試制棉質無煙火葯成功.

1904年9月26日,張之洞奏請將湖北槍炮廠改名湖北兵工廠。當時可以日產步槍50枝。子彈12000顆。

1904年,湖北槍炮廠又對88式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88式步槍與德M1888式不同點有:德M1888式槍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稱老套筒,

漢陽造88式步槍

1907年陸軍部通令各省采購湖北兵工廠槍械。除特殊需要外,不應向外洋采購,一律向漢陽廠購買,並依期付款。該年生產步槍9,000枝

1916年9月8日,陸軍部軍械司在南苑試放漢陽兵工廠廠長劉慶恩(發明國造半自動步槍第一人)所製造的新槍,名為自裝槍。
毛說「解放後」中國才能製造萬噸輪,事實是這樣的嗎?

上海江南造船廠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國訂貨,製造四艘同一類型的萬噸貨輪,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機型貨船。分別命名為「官府號」 (MANDARIN)、「天朝號」(CELESTIAL)、「東方號」(ORIENTAL)、「震旦號」(CATHEY)。船長135米,寬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噸。其中第一艘「官府號」於1920年6月3日下水,四船經美國運輸部驗收,工程堅固、配置精良,美國政府對其建造質量十分滿意。

中國第一台重型柴油機:1924年,5種規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機,上海新樣機器廠。
中國第一輛汽車:1929年,65馬力,載重為1.8噸,沈陽遼寧迫擊炮廠。

中國第一台萬能銑床:1918年,上海王岳記機器廠。

中國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飛機:1919年,甲型一號水上飛機,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至1930年,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已生產出教練機、偵察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7種飛機。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1920年,排水量14,750噸,時速10.5里,遠洋運輸輪,美國訂單,此後又生產了另外3艘。

中國第一架飛機:1912年,廣州燕塘廣東飛行器公司(第一次升空後墜機,試飛未成功)。

中國第一台柴油機:1913年,燒球式40馬力柴油機,廣州協同和機器廠。

中國第一家車床製造廠:1915年,上海榮昌泰機器廠。

中國第一家飛機專業製造廠:1918年,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

中國第一台為萬噸輪配套的蒸汽機:1918年,3430和3668馬力蒸汽機,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台軋花機:1887年,上海張萬祥福記鐵工廠。

中國第一台對開平板印刷機:1900年,上海曹興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台繅絲機:1900年,上海永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條軋油聯合設備:1905年,漢陽周恆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艘大型軍艦:1906年,寧紹號,排水量3074噸,3000馬力,福州船政局。

中國第一台抽水機:1907年,15馬力,漢陽周恆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台卷揚機:1907年,60馬力,漢陽周恆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台汽錘:1868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台銑齒機:1870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艘大馬力軍艦:1872年,海安號,排水量2800噸,1800馬力,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輛簡易蒸汽機車:1881年,用蒸汽鍋爐改制,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中國第一輛標准蒸汽機車:1882年,中國火箭號,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中國第一台蒸汽機:1862年,安慶軍械所。

中國第一艘輪船:1865年,黃鵠號,安慶軍械所。

中國第一台車床:1867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艘近代軍艦:1868年,恬吉號,排水量600噸,江南製造局。

記得上學的時候地理老師可是說舊中國「沒有一滴石油」,是李四光在新中國結束了中國貧油的歷史.

近代開采延長石油,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延長油礦是中國石油工業之母。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陝西巡撫曹鴻勛奏准朝廷,撥銀8100兩為資<屯墾經費),開辦延長油廠,並令知縣洪寅為總辦。經武漢化驗油質,成分特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五日開鑽,在延長縣城西門外打出第一口油井,初日產量1.5噸。這是中國陸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稱老一井。此井鑽采成功,標志著中國工業開採石油的開始,從此揭開了中國石油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油的歷史。

獨山子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曾與甘肅玉門、陝西延長同稱為中國最早的三大油礦.

1935年,有「中國甘蔗製糖之父」之稱的原順德糖廠投產,成為中國第一家機械化甘蔗製糖廠,這個中國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製糖廠後來發展成現在的順糖集團

薛廣森,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於順德龍江。17歲去香港在船廠做工,學成一手出色的機械技術。薛氏借為停泊珠江的英國油輪「青龍號」 檢修機械的機會,設法將船上的柴油機全面拆卸,繪出圖紙,測得數據,經過反復試驗改進,在1915年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國產柴油機,不久就成批投產,引起國外工業界人士的驚異。

十九世紀清朝末年的1898年,第一台美國「老狗」牌(NEWHOME)縫紉機輸入中國;1910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從上海、廣州等口岸大量輸入,很快壟斷了這些地區的縫紉機市場。

1928年,上海龍華人計國禎力求改變這種局面,他曾預言:「將來有一天,每家女兒出嫁,都要有一台縫紉機做陪嫁!」於是他開設了勝美縫紉機廠(取名「勝美」是要勝過美國,勝過「勝家」),成功試制了中國第一台國產家用縫紉機,開創了中國家用縫紉機工業的起點。

兩彈一星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袁隆平試驗雜交水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