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底鑽探石油的是什麼人
擴展閱讀
地球上水資源怎麼分 2025-07-26 18:58:35
abs修理工具哪個好用 2025-07-26 18:47:24

海底鑽探石油的是什麼人

發布時間: 2022-08-20 00:15:57

『壹』 海洋石油勘探技術特點是什麼

海洋油氣勘探與陸地油氣勘探盡管有一些共同之處,但相比之下,其不同處則更為關鍵。在勘探方法上,陸地上的油氣勘探方法與技術在海洋油氣勘探中都是適用的。但是,受惡劣的海洋自然地理環境和海水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因此,海上油氣勘探的投資大幅增加,一般是陸地油氣勘探投資的3~5倍。勘探投資主要體現在海上鑽井設備的設計與製造、海上鑽井設備的搬遷拖航、海上油氣的集輸、海上鑽井施工過程中的後勤補給、海上鑽井工程技術人員的工資與保險等方面。這些勘探投資都要比陸地大得多。但是,海洋石油勘探也具有一些優勢,由於交通便利和使用特殊的儀器設備,海洋油氣勘探具有極高的工作效率。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地震船沿測線邊前進邊進行測量施工作業,施工作業效率比陸地地震工作效率高。
一、海洋石油勘探與陸地油氣勘探技術差異
1.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
從海洋的自然地理環境可以看出與陸地油氣勘探相比較,海洋油氣田勘探人員必須要克服澎湃洶涌的怒濤、狂風掀起的海浪的影響。海上的台風所形成的巨浪常常威脅到各國石油勘探開發公司的人員安全和財產安全。勘探人員的活動空間僅僅限於勘探船或鑽井船上,而不能像在陸地上那樣具有較大的活動空間。
2.勘探方法的差異
從理論上說,陸地上的油氣勘探方法和技術在海洋油氣勘探中都是適用的。但是,受惡劣的海洋自然地理環境和海水的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許多勘探方法和技術都受到了限制,例如,陸地上的地面地質調查法在海洋中就很難大規模展開;陸地上的重力、磁、電勘探到海洋中就要轉到勘探船上進行,並且測量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海水深度及海水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由於受海水深度及取樣難度大的影響,海洋油氣地球化學勘探近幾十年來發展緩慢。
3.鑽井工程的差異
與陸地上簡單的井架鑽井相比,海上鑽井工程設備的結構要復雜得多,主要包括坐底式平台,小型自升式平台,大型自生式平台,鑽井船和半潛式平台等。由於海洋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海上鑽進工程設計時除了要考慮風浪、潮汐、海流、海冰、海嘯、風暴潮、海岸泥沙運動的影響外,還要考慮海洋的水深、海上搬遷拖航等因素的影響。海洋鑽井工程的結構設計更復雜,製造成本是陸地井架鑽井工程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4.投資及風險的差異
由於受到海洋特殊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與陸地油氣勘探相比,海上油氣勘探的投資大幅度增加,一般是陸地油氣勘探投資的3~5倍。勘探投資主要體現在海上鑽井設備的設計和製造、海上鑽井設備的搬遷拖航、海上鑽井施工過程中的後期補給、海上鑽井工程技術人員的工資和報銷等方面,這些勘探投資都要比陸地上大得多。盡管目前的天氣預報可以提前為海洋油氣田勘探開發提供有價值的氣象資料,使海上工程技術人員能夠對風浪等惡劣的自然條件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但是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海上鑽探事故,導致經濟和人員的損失。隨著海上油氣勘探快速的發展,這種油氣勘探的風險在潛移默化地增加。
5.海洋鑽探與內陸基底之間的聯系
海洋油氣開發的重要手段是鑽探工作,海上鑽井平台與陸地之間的聯系是海洋油氣勘探必須解決的問題。目前各國海上油氣勘探開發與內陸基底之間的聯系主要有船舶聯系、海上棧橋聯系、海底隧道聯系、直升機聯系。
6.導航定位技術差異
在茫茫無際的海上,毫無地形地物標志,如何進行導航定位,如何克服海浪所導致的勘探船體搖晃的影響,是海洋油氣勘探與陸地油氣勘探的又一差別。目前海洋油氣田勘探一般主要採用兩種導航與定位技術、無線電定位技術、衛星定位系統。
7.海洋比陸地油氣勘探的優勢
雖然海洋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使得海洋油氣勘探受到了巨大的限制,但是大陸架特殊的地質構造和沉積條件使得海洋油氣勘探具有一定的優勢。海洋油氣田多具有岩性單一、埋藏不深、油氣層厚度較大、分布范圍廣、連通性好、油氣藏類型多樣、油氣層壓力大、能量較高等特點,所以開采效率較高。同時,由於交通便利和使用特殊的儀器設備,海上的油氣勘探具有極高的工作效率。
二、海洋油氣勘探方法與技術
1.海洋油氣地質調查
(1)海岸、島嶼和淺灘的地質調查。
(2)潛水地質調查。
潛水地質觀察是指海洋油氣勘探人員身帶氧氣瓶、羅盤、地質錘和小鐵釺等簡單工具,潛入海底觀察海底露頭,採集岩石樣品,測量地層產狀要素等。1933年在裏海油氣勘探中首次使用此方法。此方法未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基岩露頭被近代沉積覆蓋等原因。
(3)海洋航空地質觀測。
只能在岩性分異良好,基岩直接露於海底的淺海地區進行,海水的水深一般不超過10~12米。可以得到海底構造最真實、最細致的地質資料,並且成本比較低。
2.海洋地貌調查
(1)海洋地質制圖。
(2)海洋地球物理勘探。
海洋磁力測量:主要是精確地測定地下岩石中磁化強度不同所引起的局部地磁異常。
海洋重力測量:按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海洋重力儀分為兩大類,就是海底重力儀和走航式船舷重力儀。
3.海洋地震勘探
如同大陸地震勘探法一樣,海洋地震勘探法也是目前在海洋油氣勘探過程中運用最廣泛的方法,充分利用了海洋便利的交通條件。在海洋油氣勘探的初期,震源使用炸葯震源,現在普遍採用的是非炸葯震源,應用最廣的是氣槍震源和電火花震源。近年來,在海洋地震勘探中更多的是採用一種在船尾平行拖曳三條漂浮組合電纜的寬限剖面工作方法,這種新的工作方式可以提供主剖面附近地下地層三維空間概念和可改善的信噪比。
4.海洋鑽井
目前,海洋油氣鑽井主要有固定式鑽井平台和活動式鑽井平台。

『貳』 海上石油鑽井是什麼

海上石油鑽井是在大陸架海區,為普查勘探海底石油和天然氣而進行的鑽探工程。鑽探深度一般為幾千米。目前,最深的海上石油鑽井可達6000多米。

海洋石油鑽井與陸地相比,主要有四點不同:一是如何在水面之上平穩地立起井架,並要經受得住風浪的襲擊;二是在轉盤至海底之間,如何建立一個特殊的井口裝置,把海水與井筒隔絕開來;三是海洋鑽井直井少斜井多,在海上鑽井,必須有保證鑽機等鑽井設備正常工作的海洋鑽井平台;四是海洋鑽井費用高,要比陸上鑽井高3~10倍。

海上鑽井裝置按其結構特點可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兩類。前者包括樁基式平台和重力式平台兩種(圖6.5);後者又分為座底式平台和浮動式平台。座底式平台包括自升式平台和沉浮式平台;浮動式平台包括浮式鑽井船和半潛式鑽井平台兩種。在使用浮動式鑽井平台鑽井時,平台井口和海底井口是固定不動的。這種井口裝置類似於陸上鑽井導管的加長,用以隔絕海水,連接海底井口和平台井口,造成鑽井液返回的通路。這種固定不動的井口導管,可以用打樁的辦法打入海底一定深度,或者在海底鑽出一定深度的井眼,然後下入導管,並與平台基礎構架緊固在一起,從而達到能夠正常鑽井的要求。

在使用浮動式平台鑽井時,井口裝置就比較復雜。由於海水的運動,整個鑽井裝置就會發生升降、平移、搖擺活動。這樣,平台井口與海底井口之間,即產生相對運動。因此,這種井口裝置必須裝有能夠伸縮和彎曲的部件,也能隨著水面和水下兩個井口的相對運動而活動著,否則就不能適應正常鑽井的需要。

圖6.5海上鑽井平台

這種井口裝置,主要由三個系統組成。

(1)導引系統。包括井口盤、導引架以及導引繩張緊機構等。導引系統的作用是引導井口裝置和其他部件對正,以便安裝和拆卸;引導鑽具和其他下井工具進入海底井口。

(2)防噴器系統。海上鑽井的安全防火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安全鑽井,一般要求裝有三個防噴器:一個鑽桿防噴器,一個全閉式防噴器,一個萬能防噴器;或者用兩個鑽桿防噴器,一個全閉式防噴器。防噴器開關閘門安裝在近海海底的水域中,不在平台上,所以必須遙控。在鑽井過程中,因為每次固井要換井口,或因改變鑽具尺寸需要換防噴器芯子等。為了拆裝方便迅速,而且當水深超過潛水員的潛深能力時,仍能准確拆裝,所以需要有遙控連接器或快速接卸器等部件。

(3)隔水管系統。隔水管系統裝在防噴器的上部,由隔水管、伸縮隔管、變曲接頭和隔水管張緊器等組成。其作用是隔絕海水,導引鑽具入井,形成鑽井液迴路,並且承受浮動平台的升降、平移運動。其中伸縮隔管和彎曲接頭就是分別解決升降、平移運動的裝置。隔水管張緊器是防止隔水管在海浪、潮流的作用下產生彎曲,以免影響它的壽命和工作。因此,要有較大的張緊力來維持隔水管正常的工作狀態。

以上三個系統的完整裝置,就構成了海洋鑽井特殊的水下井口裝置。

『叄』 二戰時,世界各主要大國會開采海底石油嗎

當時勘探和開采技術都很差,即便有開採的,產量也很小,海底石油開采技術從100年前就開始研究,但直到1950年之後才真正有一些進展,二戰時期幾個大國多半不會過於關注海底石油開采,因為海上無法形成有效防禦,敵人幾顆炮彈或許就能讓你耗費巨量金錢和力量搭建起來的海上作業平台變成一堆廢鐵。

本世紀初,幾乎所有石油商人都相信有大量石油埋藏在海底,既然是地殼變遷的壓力把遠古時期的有機物轉化成了石油,那麼海底的有機物肯定也會受到地殼變遷的影響。海底確實有石油,但令人著急的是沒辦法開采。這就好比是一個人走在沙漠中,看見了冰雪覆蓋的山峰,救命之水近在咫尺,但卻沒辦法取來飲用。

到海裏碰運氣

20世紀40年代早期,美國一些小型石油開采商發現已經越來越難在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和懷俄明州的油田中搶佔到好的鑽探點了。科爾·麥吉(Kerr-McGee)是俄克拉荷馬的一個獨立小公司,該公司的總經理覺得公司不斷受到同行的排擠。公司的管理人員根據地質報告推斷: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大陸架不過是大陸的延續,因此,如果在大海邊的大陸底下發現了石油,你肯定也會在海底找到石油。

科爾·麥吉公司決定碰碰運氣,於是他們開始對墨西哥灣附近的陸地進行地震勘測。早在1938年,科爾·麥吉公司就開始在阿拉巴馬州的墨貝爾灣(Mobile Bay)進行勘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他們又租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密西西比海峽以東50萬畝土地進行勘測。他們在這兩塊土地上都沒發現值得鑽探、開採的東西,而租期馬上就要結束了,但是這家公司積累的水下石油勘探經驗很快被應用在靠近路易斯安那州泰勒伯恩縣一片海域的探測中。

土地測量部門又把這片海域劃分成幾塊正方形,1946年,科爾·麥吉公司花了31.7萬美元的高價獲得了兩塊土地的石油開采權,這兩塊土地加起來大約80平方公里,它們被稱為28區和32區。

地質學家看了一下該區的圖表,他們發現有一個鹽丘狀的結構掩埋在沉積物下面。對於石油勘探者來說,找到了鹽丘就好像是看到一個閃爍的霓虹燈,代表這有石油。鹽丘就是鹽受到擠壓,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硬塊,石油和天然氣被包裹在鹽丘內部的各層之間。

探測人員採用了權威的爆破法進行探測,他們對鹽丘實施了小型爆破,記錄了聲波返回所用的時間。爆破法幫助他們提前了解了岩床的大致情況,但是無法徹底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鹽丘裏到底都有什麼東西,沙子、頁岩、石灰石還是石油?想弄清楚鹽丘內部物質成分的唯一辦法就是花幾十萬美元把它租下來,然後在這兒放上起重機,開始打井。即使是這樣,一口探井能夠發現石油或天然氣的幾率僅為13%。有時地質學家需要依靠直覺為工作人員指點打井的正確方向。

水下開採石油的歷史

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地方,從水中開採石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早。19世紀90年代,石油工人就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塔巴巴拉海灣(Santa Barbara)附近進行勘探,他們甚至還建造了碼頭以尋找更佳的鑽探點。委內瑞拉的石油工人為了鑽探石油,還在淺湖上搭建了類似碼頭的站台。早在1911年,就有人在路易斯安那的喀多湖進行石油勘探,1937年超級石油公司(Superior Oil Company)和純石油公司(Pure Oil Company)聯合在路易斯安那的卡梅倫海灘附近找到了原油。但是對於這種完全看不到目標的海底石油勘探,所有人都毫無經驗,只能憑運氣。

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就是對陸地鑽井進行改良。在陸地勘探中,一旦石油公司租賃了適宜開採石油的土地,工作隊就會馬上組建,起重機負責把管子吊在准備打井的地方,一個類似人的牙齒一樣的鑽頭被接在第一根管子的前端,准備就緒之後,起重機底部的發動機通過轉動那根管子,使它插入地下,這個過程叫「鑽井」。隨著井越鑽越深,工作人員開始接上新的管子,並向管子裏灌一種俗稱「泥漿」的化學混合物作為鑽井液來清理鑽頭,並移走打井產生的廢物。同時,一個金屬殼將會插進鑽井管和井壁之間,圓柱形的石油和岩石樣本將被取出來,並進行分析,這個樣本被稱為「礦樣」。

第一次在路易斯安那進行水下勘探花費了大筆資金。1946年,木蘭石油公司(Magnolia Petroleum Company)首先在距離岸邊16公里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有可能開采出石油的勘探點。他們花了兩個月,在淺水裏打了35米的樁,然後搭建了一個固定的平台,這個平台的高度比漲潮時的最高水位還高3.5米。碼頭上的工人們每天坐著蒸汽船來到站台上,他們把這個勘探平台稱為木蘭客棧。勘探工人們拖來了一台普通的起重機,並把它安放在鑽井平台上,木蘭石油公司的地質學家在275米深的地方發現了天然氣,在450米深時,打出來的還是天然氣,依然沒有石油。

改變了海上作業模式

木蘭石油公司的工作不僅僅是找到了一個干鑽孔(沒有發現石油的鑽孔),他們把流動作業船和固定平台這兩種勘探方法結合起來,科爾·麥吉公司聰明的工程師西爾(Seale)採用並完善了這種新方法。據工作人員回憶,西爾是個工作狂,他認為每天應該工作24小時,許多人都知道,西爾經常在工休日到酒吧裏抓他的工人們回來加班,所以,工人們在休息日要躲著他已成為科爾·麥吉的一個特色。

西爾來到32區工作之後,工人們就很少休假了。他改變了每天早出晚歸的勘探方式,從美國海軍那裏弄到了一艘大船,把船停泊在海上站台旁邊,以20天為一個出海勘探周期。他把抽泥泵、管子架和其他的一些設備統統裝在船上,還在二甲上為工作人員搭建了住宿艙。這是對海上勘探的一個全新嘗試。如果在鑽探過程中發現32區是個干鑽孔,那麼他們可以很容易就用船搬走大部分設備,而不用再花鉅資運送設備。

西爾後來寫道:「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我覺得應該採用一個折中的辦法進行海上作業,既不能完全固定鑽探設備,也不能讓它們任意漂浮,把固定和漂浮結合起來更符合邏輯。」西爾的做法是對已有技術的大膽整合,他把鑽機、深海碼頭和運輸船結合在一起使用。這種做法只是對陸地上的設備進行水上復原,而它們依然按照在陸地上的工作狀態進行運轉。建在水上的勘探平台像是湖裏的船塢,打樁機被運到指定地點開始打樁,木製的平台被釘在恰當的位置上,平台中間還為鑽桿留了個洞。運輸船把起重機運來,工人們把它安放在那個預留孔的上方。所有這些步驟的執行都很嚴格,唯一能夠移動的是停靠在勘探平台邊上的運輸船,它為抽泥泵、管子架和工作人員提供安身之處。

來自各方的威脅

在這個過程中要克服的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海底松軟的泥沙帶來的困難,確保站台始終保持垂直狀態。科爾·麥吉公司的工程師們認為,在海底10米厚的泥沙都是淤泥,因此打樁至少要打到海底以下15米的深度。據一位早期的鑽探工人回憶說,「海底的泥沙都比較松軟,有時一根鋼樁要打到45米深才能固定住。」

科爾·麥吉公司聘請塔爾薩市的一家生產商製作鑽探設備,但是1948年2月23日,新設備剛剛安置好,就發生了意外。一組工作人員正在小心的操縱著吊車想要把鑽探設備從運輸船轉移到平台上,這時釣鉤斷裂了,價值55000美元的設備沉入了大海。

伯爾尼·考特尼(Burney Courtney)是一位依然健在的鑽井工人,他回憶說,「當時,沒人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工人們每天的工作都被詳細地記錄下來。那時的海上生活十分艱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路易斯安那沼澤地的捕蝦業空前繁榮,許多捕撈船的船長們都憂心忡忡地在海上觀望著科爾·麥吉公司的石油勘探船,他們擔心一旦有石油湧出來,周圍海域的蝦可能就要死光了。捕蝦人用他們自己的方法干擾石油工人作業,有人甚至向勘探展台開槍恐嚇。考特你回憶道,還有人恐嚇說要炸掉打樁機。但是,當捕蝦人意識到石油開採行業並沒有危及他們的生計時,也就不再滋事了。現在,摩根市(Morgan City)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類似捕蝦和石油節的慶祝活動。這一活動還在1953年被改編成電影《轟鳴的港灣》(Thunder Bay)。

對於石油勘探工作人員來說,除了捕蝦人和颶風等天氣因素之外,更大的阻礙是1947年6月23日美國最高法院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最終決定支援聯邦政府的主張,將加利福尼亞海岸外3公里以內石油儲量豐富的海域收歸政府所有。科爾·麥吉公司對路易斯安那的租用權受到了質疑,但是該公司的勘探工作人員並未因此而停止工作,他們在颶風季節依然堅持勘探

『肆』 海洋石油鑽井平台上的工人都干什麼活

一個平台工種有很多,陸地常見的工種平台上也有,比如焊工,鉗工,吊車司機等,還有一些就是鑽井專業的工種有水手長,鑽台工,泥漿工,套管隊,打井隊等很多分工。

『伍』 為什麼科學家要深入到海底打鑽井

1991年12月17日,渤海油田鑽成了中國最深的水平井。那麼,為什麼科學家想要在深海鑽探呢?石油公司在海底鑽探,以尋找和開發石油和天然氣。在一些沒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海底,人類在過去大約40年裡也鑽了近2000口深海油井。為什麼?原來,這是科學家為探索深海而進行的科學研究,也被稱為國際海洋鑽探計劃。

新學科「古海洋學」的誕生也與海洋鑽探密切相關,因為海底的深海沉積物層是數百萬年來海水變化的歷史檔案。氣候變化和生物演替的詳細歷史可以通過分析從海洋鑽探中獲得的岩心來了解。自1968年以來的40多年裡,國際海洋鑽探計劃已經在世界所有海洋中鑽探了近2000口井。它所取得的科學成就給地球科學帶來了一場革命,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國際科學合作項目之一。

『陸』 海底人是怎麼回事

人們在探索有無太空人的同時,又開始了對「海底人」的探索。那麼海底有「人」嗎?當代有些科學家認為,在海洋深處的某些地方可能生活著一些智力高度發達的「海底人」。近幾十年來,地球各大洋水域都曾出現過不明潛水物,它們為「海底人」的假想提供了探尋的線索。

不明潛水物最早發現是在1902年。一艘英國貨船在非洲西岸的幾內亞海域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浮動怪物,外形很像一艘現在的宇宙飛船,直徑10米,長70米。當船員們准備靠近它時,這一怪物竟迅速地沉入水下銷聲匿跡了。

1963年,在波多黎各島東南部的海水下發現了一個不明潛水物,美國海軍先後派了一艘驅逐艦和一艘潛水艇追趕此物,他們在百慕大三角區追趕了500海里,美國其他13個海軍機構也看到了這個怪物。人們發現,這個怪物只有一具螺旋槳。他們前後一共追趕了4天,仍未追到。有時候,它能鑽到水下80000米深處,看來它不像是地球人製造的一種新式武器。

1973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大西洋上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時,有艘主力艦發現一不明潛水物。當時,這個半浮海面的巨大物體,被艦隊指揮官當成是不明國籍的間諜潛艇,於是一聲令下,炮彈、魚雷紛紛向它飛去。但不明潛水物沒受到絲毫的損傷,當它悄悄地下潛海底時,整個艦隊的所有無線電通訊設備都無法使用。直到10分鍾後那個不明潛水物完全消失時,艦隊的無線電通訊聯系才恢復正常。

1973年4月,一個名叫彤·德爾莫尼奧的船長,在百慕大三角區附近一個名為斯特里姆灣的明灣海水裡,看到了一個形如兩頭粗圓的大雪茄煙似的怪物,它長約40~60米,行駛速度60~70海里。它兩次都是在下午4點左右出現在比未尼島北部和邁密之間,並且都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刻。這位船長非常害怕船與它相撞,每次都設法躲開,可是往往是它先主動地消失在船體的龍骨下。

1959年2月,在波蘭的格了尼亞港發生了一件怪事。在這里執行任務的一些人,忽然發現海邊有一個人。他顯得非常疲憊,在沙灘上艱難地行走著。人們立即把他送進格了尼亞大學的醫院內。他穿著一件「制服」般的東西,臉部和頭發好像被火燎過。醫生把他單獨安排在一個病房內,進行檢查。但醫生無法解開此病人的衣服,因為它不是用一般的材料縫制的,而是用金屬做的。衣服上沒有開口處,非得用特殊工具,使大勁才能切開。體檢的結果,使醫生大吃一驚:此人的手指和腳趾數都與眾不同。此外,他的血液循環系統和器官也極不平常。正當人們要做進一步研究時,他忽然神秘地失蹤了。

這是一個什麼人?他來自何方?人們一無所知。

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外來文明匿身於海底,因為那種超級潛水物體所顯示的異乎尋常的能力,實在是地球人所望塵莫及的。海洋是地球的命脈,因此存在於地球本土之外的某些文明力量關注於我們人類的海洋是必然的。超級潛水物也許已經擁有它們的海底基地;至於它們的活動當然不是為了和地球人搞「捉迷藏」的游戲。海洋便於隱藏或者說潛伏,這已是事實;但更主要的,海洋能夠提供生態情報,這已經足夠了。假如說未來的某個時候發現了並不屬於地球人的海底活動場所,那麼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因為人們對外來文明力量存在於地球水域中的事實早已預料到。

也有的研究者認為:不明潛水物的主人來自地球,不過他們生活在水下,甚至生活在地下。

據說,1968年1月,美國IC石油公司的勘探隊在土耳其西部270米的地下,發現了深邃的穴道。穴道高約4~5米,洞壁非常光滑,如人工打磨一般。但穴道沒有盡頭,不知延伸至何處,左右又連接著無數的穴道,宛如一個地下迷宮。在其中一處,有一個身高4米的白色巨人,忽然莫名其妙地出現在勘探隊員面前。巨人在手電筒光下閃閃發亮,發出雷鳴般的吼聲,那聲浪竟然撤倒了所有的勘測隊員。如果此事確鑿,那巨人便是生活在地下的高級生物了。

也許在地下確實有一個為我們所不知道的世界。百慕大魔鬼三角是那個世界通向地面的出入口。水下不明潛水物是那個世界派遣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的探測器。但對於這些還沒有一個科學的依據,有待進一步研究。

『柒』 世界海洋石油發展歷程

海洋油氣的勘探開發是陸地石油勘探開發的延續,經歷了一個由淺水到深海、由簡易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188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數米深的海域鑽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開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

1920年,委內瑞拉在馬拉開波湖利用木製平台鑽井,發現了一個大油田。

1922年,蘇聯在裏海巴庫油田附近用棧橋進行海上鑽探成功。

1936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的海上開始鑽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

1947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發現第一個近海油田,標志現代海洋石油開始。

1951年,沙烏地阿拉伯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1964年,英國開發北海油田。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

20世紀70年代,奈及利亞開發西非海上油氣。

20世紀80年代,巴西加大深海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發,到90年代為其油氣產量的大幅度增加奠定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南中國海域成為開發的熱點,北極地區得到更多重視。

幾十年來,5000多億桶的海洋石油發現可大致分為以下3個勘探階段。

第一階段為1940—1972年。在此期間,美國墨西哥灣於1947年獲得第一個近海石油發現,在波斯灣發現了第一批超大型油田,在西非獲得第一個海上發現,後期在北海獲巨大石油發現。另有兩個重大發現分別在澳大利亞和中國。該階段總共發現石油1980億桶,年均發現83億桶,發現規模平均7.7億桶。

第二階段為1973—1990年。在此期間,北海、墨西哥、裏海、俄羅斯的北極地區都有重大發現,美國墨西哥灣和巴西先後於1983年和1984年發現了本區的第一個深水大油田。另外,印度和加拿大在近海各獲得一個重要發現,西非、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灣淺區繼續有所發現。在該階段,石油發現總計達1710億桶,年均95億桶,平均規模為1.35億桶。

第三階段為1991年至今。在此期間,巴西、安哥拉、奈及利亞、美國墨西哥灣4個主要地區找到深水重大發現,不過在北海、裏海、中國也有幾個重大發現,澳大利亞、西非淺水區、波斯灣的發現規模較小。在此階段,石油發現總計1210億桶,年均發現80億桶,發現平均規模1.16億桶。其中,深水和超深水發現440億桶,年均30億桶。

海洋油氣的開發與海洋鑽井是分不開的,海洋鑽井的大致歷程如下:

189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Summer 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木架平台,鑽出第一口井。

1897年,美國人H.L.Williams建造了與海岸連接的棧橋,可打多口井。

1911年,世界上第一座固定平台鑽井裝置矗立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Caddo湖上。1925年,蘇聯在裏海建造的人工島上進行石油鑽井。

1932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造了一條鑽井駁船,到路易斯安那州Plaquemines地區Garden島灣打井,這是人類第一次浮船鑽井。

1933年,美國利用駁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號井」,進尺5700英尺,成為首座坐底式鑽井平台。

1937年,由木樁插入水深4.3米泥底的、距海平面高4.6米的鑽井採油平台,首次在墨西哥灣的海上平台鑽井,獲得日產85.9立方米的海底石油。

1947年,John Hayward設計了一條「布勒道20號」平台,標志著現代海上鑽井業的誕生。

1954年,第一條自升式鑽井船「迪龍一號」問世,帶動了固定式平台的發展。

1956年,美國雪佛龍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近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海洋採油井最深的採油紀錄,採油井深達4036米。

1962年,殼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號」半潛式鑽井成功,有了向深海發展的工具。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1968年,一條設計完善的「格洛瑪挑戰者號」動力定位船開始在深海進行科學考察。1971年,美國Hunt石油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近海開創了採油井深度為6248米的海上深井的採油紀錄。

1979年,世界海洋石油鑽井工作水深接近1500米。

1983年,由歐洲經濟共同體財政支持建造的第一座張力腿平台(TLP)於1984年在北海Hutton油田安裝投產。

1989年,在美國墨西哥灣587米水深TLP平台投入使用。

1998年,中國東海平湖油氣田向上海供氣,結束了中國東海不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歷史。

2001年,海洋採油井最深紀錄達7088米。2001年,墨西哥灣鑽井水深達2964米。2002年,雪佛龍公司鑽井垂深達9210米。2003年,雪佛龍德士古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2004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園丁灣水深1425米投產採油。

圖2-8世界主要海洋油田數目的分布

如圖2-8所示,目前,在世界海洋中已找到了581處油田。其中,歐洲和地中海25個,北海110個,義大利、北亞得里亞海20個,黑海和裏海17個,南美洲43個,非洲近海27個,西非近海85個,波斯灣60個,印度次大陸沿岸海域2個,遠東近海23個,印度和馬來西亞近海15個,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近海3個,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12個,南部吉普斯蘭德海盆19個,北海近海44個,美國墨西哥灣16個。

『捌』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事故調查

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內部調查報告,在歷時4個多月之後,終於出爐。英國石油公司將大部分責任,推給了油井的所有者、瑞士越洋鑽探公司,以及負責油井加固的美國哈利伯頓公司。而對自己的責任,報告的總結只有簡單一句:沒有正確解讀油井的安全測試結果,沒能「防患於未然」。
被潑了臟水的越洋鑽探公司隨即發表聲明,指責英石油在油井的設計、施工過程中,作出一系列節省成本的決定,增大事故風險。
此外,事件中最重要的證物——失效的防噴閥,在2010年4月4號出水後,至今沒有接受檢測分析。
另據報道,美國海洋能源公司位於墨西哥灣的一座鑽井平台昨天發生火災,這是一周內,這家公司第二座在墨西哥灣的鑽井平台發生火災。火已被撲滅。 新華網14日消息,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石油地質學家威廉·多米尼克日前指出,美國過早開放深海石油開采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忙趕工期是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工人在鑽井底部設置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甲烷在海底通常處於晶體狀態。深海鑽井平台作業時經常碰到甲烷晶體。這個甲烷氣泡從鑽桿底部高壓處上升到低壓處,突破數處安全屏障。
2010年4月20日事發時,鑽井平台上的工人觀察到鑽桿突然噴氣,隨後氣體和原油冒上來。氣體湧向一處有易燃物的房間,在那裡發生第一起爆炸。隨後發生一系列爆炸,點燃冒上來的原油。當時升起一片「氣雲」,罩住「深水地平線」。鑽台大型引擎隨即爆炸,到處都是火。「深水地平線」沉沒後大量漏油,威脅周邊生態環境。這座鑽井平台配備的「防噴閥」也成為調查重點。一個「防噴閥」大如一輛雙層公交車,重290噸。作為防止漏油的最後一道屏障,「防噴閥」安裝在井口處,在發生漏油後關閉油管。但「深水地平線」的「防噴閥」並未正常啟動。
「深水地平線」裝備一套自動備用系統。這套系統應在工人未能啟動「防噴閥」時激活它,但當時也沒有發揮作用。事發後,英國石油公司企圖藉助水下機器人啟動「防噴閥」,未能奏效。美聯社報道,自從聯邦政府監管人員放鬆設備檢測後,數年間數座鑽井平台的「防噴閥」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奧巴馬政府在漏油事故中確有應對不當之處。首先政府在危機應對上相對遲緩,各界壓力逐漸聚焦到政府身上。事故發生之初,政府沒有認識到危機的嚴重性,對英國石油公司大加批評並稱應由其擔負全部責任。
其次,從初步的調查結果來看,政府缺乏監管也是一大原因。一份2008年的報告顯示,負責出租鑽井平台的礦產管理局的監管人員玩忽職守,對有關安全警告置若罔聞,收受被監管公司的禮物,甚至與石油公司員工發生性關系。更早的活動報告顯示,管理局曾允許被監管的石油公司用鉛筆自行填寫檢查報告。在礦產資源管理局局長伯恩鮑姆辭職之前,該局負責近海油氣開採的項目副主任厄於內斯已被解職。
專家指出,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對美國政治和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一方面,奧巴馬政府在推進能源戰略方面將暫時受阻。此前不久,奧巴馬剛宣布解除近海石油鑽探禁令,同時還鼓勵海底鑽探和核能開發,但漏油事故表明這些計劃也存在巨大的風險,一些項目將不得不被擱置。另一方面,漏油事故不僅危及到沿岸各州環境,也給幾個州的經濟造成重創。奧巴馬個人的支持率將因此受到影響,如果事故的影響不能很快消除,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難免因此「丟城失地」。 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起火引起原油泄漏一月有餘,英國石油公司終於以「截管蓋帽法」控制了絕大部分的漏油,但是否能像蓋瓶塞樣滴油不漏,值得觀察。
美國政府與英國石油公司先後試過火攻法、化學分解、圍欄沙壩、人工島、引流法、人發乾草吸附法、虹吸法、滅頂法、「小金鍾罩」等等各種方法,均收效甚微或無果而終。有關方面在網上徵求了近7800條來自全世界網民的建議,最奇特的方法還有「核爆法」和製作長寬兩英里的蜂窩水泥大盤法等。在最後成功之前,人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等待著試驗結果,墨西哥灣已在「咳嗽」的海豚只好遊走他鄉,其他各種海洋動物和鳥類也只能聽天由命。
「深水地平線」事故造成1500米深海的原油泄漏,是歷史上首次發生在超過500米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與海面航行的大油輪漏油相比,其危害更大、更隱蔽。
首先,由於海面與深海底的壓力、溫度有很大不同,大量原油噴涌並向上漂浮過程中,呈現一種「羽毛」狀逐步分散的形態:即在海底都是從一個漏油口噴出(像羽毛的根),在上升過程中就會變成羽毛狀,直到海面時,就像一個傘面蓋在海面上,並且會以油團或油、水、氣的混合物在海底、海水中和海面上流動、凝固或分散漂浮。而遇到洋流時,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隨著深層洋流漂動,不僅可能漂出墨西哥灣,還可能漂向世界其它大洋,而在海面上卻什麼也看不見。
其次,由於生活在海水不同層面的海洋生物各自的生存環境不同,彼此既獨立又相互為食物鏈,某一層的海洋生物死亡,將會造成食物鏈上層的許多生物難以生存。此次深海漏油可能直接破壞墨西哥灣海水不同層次的生物和魚類,無數海洋生物將因此遭到扼殺。
除此之外,許多我們還無法檢測的破壞、影響可能會在若干年以後才冒出來,這就像人類對溫室氣體的理解過程一樣。1989年阿拉斯加發生的油輪泄漏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態破壞至今沒有完全恢復,就是一個例證。
美國擁有雄厚科技和經濟實力,但面對海上原油泄漏這樣危及全人類海洋安全的巨大全球公共問題時,顯得如此無力、無助和無奈。
這次事故無疑向人們發出了警示,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一、盡管美國總統奧巴馬稱原油泄漏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是國家級的重大事件,但最終結果也只能是誰惹事誰管事,事件的專業性讓他人甚至是當事國政府也無能為力。二、石油公司將油井從陸地鑽到海洋,並向深海延伸的進程昭示了石油資源的緊缺和開採的復雜性。原油泄漏事故不斷增加且後果日益嚴重,這彰顯了「石油最後的瘋狂」,還是表明未來的海上採油越來越像是打開潘多拉盒子的游戲呢?三、本次事故客觀上為新舊能源辯論大戰提供了一個喘息機會,給美國國內關於新能源和近海採油爭論的雙方打上一針清醒劑。因此,它也可能成為奧巴馬政府新能源戰略的一個轉機。四、時至今日仍未找到有效解決辦法,這是否表明世界上還缺少一個有力、有效防範和制止此類災難的專業性應急組織與應急機制呢?
墨西哥灣泄漏的豈止是原油
將持續刷新的「美國之最」
由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經營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在4月20日發生爆炸時,沒人能夠預測災難的規模。上周,美國政府估計,原油泄漏量為每天50萬加侖到近80萬加侖之間,的泄漏總量在1970萬加侖到4300萬加侖之間,已成為美國歷史之最。
堵漏措施的失敗,使原油泄漏將至少持續到8月。白宮能源顧問布勞納表示,「我們對最壞情況有思想准備」。
1979年,墨西哥發生了世界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原油泄漏事件,該國代號為LXTOC1的油井共向尤卡坦半島附近海域泄漏了1.4億加侖的原油。有關方面花了10個月時間,打好兩個減壓井,才最終阻止這場災難。
此次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何時停止,是否有可能成為世界之最,還不得而知。英國石油公司的發言人日前表示,該公司也不知道整個油田儲存了多少原油。
1、失望的技術手段
英國石油公司已准備好實施下一套堵漏方案,計劃使用機器人潛水艇從漏油點切斷受損輸油管道,然後在管道上方安裝一個堵漏閥門。這套方案最早可能在本周三實施。但一些專家提醒,如果切斷了管道卻裝不好堵漏閥門,日漏油量反而可能增加20%。
從根本上阻止原油泄漏的方法仍是針對同一個儲油構造打兩口減壓井。打第一口減壓井的工作在2010年5月2日就已開始,但這一措施要等到8月才能初步見效。有關專家稱,打減壓井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如果三四次就能成功,已經算是幸運。減壓井的成功,要求新的鑽孔必須准確地橫穿漏油油井。如果不成功,只能堵住新孔,重新再試。隨著鑽井工作深入海床,工程進度也將日益放慢,因為壓力不斷增加,井管放置到位所需的距離越來越長。如果減壓井也失敗,原油泄漏時間就很難預估了。最終只能等到油井口坍塌或整個儲油構造的壓力自然降低到不再噴油的程度。
由於油井處於颶風路線上,如果颶風來襲,減壓井工程肯定要中斷。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三場颶風,1965年的「貝斯蒂」、1969年的「卡米爾」、2005年的「卡特里娜」,全都吹過了此次漏油事故地點。
2、生態憂慮
隨著原油污染的持續惡化,已有更多出海清理石油的工作人員和沿岸居民出現頭暈、惡心等症狀。一些專家認為,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此次漏油事故的發生地點無法更壞。向南,是瀕危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和抹香鯨產卵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向東、向西,是美國弗羅里達、亞拉巴馬、密西西比和得克薩斯州的珊瑚礁和漁場,向北,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沼澤地。
在受害最嚴重的路易斯安那州,超過125英里的海岸線被浮油侵襲,污染正一點一點毀滅沿岸生態。颶風季的來臨將使原油污染進一步惡化。2010年的颶風季將是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以來最為活躍的一季。美國「颶風季」自6月1日開始,至11月結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預報,2010年將生成14場至23場熱帶風暴,其中7場可能升級為強烈颶風。一些專家擔心,熱帶氣旋經過墨西哥灣時可能將泄漏原油裹挾其中,成為「黑色風暴」,在登陸後可能將原油灑向更廣闊的范圍。
墨西哥灣沿岸的沼澤通常對颶風能夠起到緩沖作用,減輕內陸地區所受沖擊。「黑色風暴」的最糟糕影響在於長期破壞沿岸沼澤,那將令包括新奧爾良在內的許多地區失去「屏障」,遭風暴襲擊時更加脆弱。路易斯安那州近幾十年來濕地面積大幅減少,濕地生態系統脆弱。原油侵襲的進一步加劇,將使濕地生存能力受到嚴重威脅。
3、政治颶風
空前的環境污染及接踵而來的旅遊業、漁業危機,令美國國會議員和沿岸居民對英國石油公司和奧巴馬政府的不滿加劇。奧巴馬曾經批評此次原油泄漏是一場「人為災難」,試圖反擊針對政府反應速度和力度的批評。但令他兩難的是,盡管他宣稱美國政府在主管善後事務,但似乎只有英國石油公司能阻止原油泄漏。
奧巴馬第二次視察原油泄漏災情後,美國政府已經宣布,將增加投入兩倍的資源用於治污工作。但隨著原油污染的加劇,英國石油公司的事故責任正日益凸顯;而有關奧巴馬政府的「領導責任」問題的爭論,也使人們隱約嗅到一場政治「颶風」的味道。

『玖』 海底石油的石油勘探

石油勘探,就是考證地質歷史,研究地質規律,尋找石油天然氣田。主要要經過四大步驟,即:確定古代的湖泊和海洋(古盆地)的范圍;然後從中查出可能生成石油的深凹陷來;第三步是在可能生油的凹陷周圍尋找有利於油氣聚集的地質圈閉;最後對評價最好的圈閉進行鑽探,查證是否有石油或天然氣,並搞清它有多少儲量。下面對這四個步驟的工作內容作一介紹。(具體的石油勘探技術方法後面有專題論述) 前面已經講到了,石油是在古代的湖泊或海洋的沉積物中生成的,油田也是在這里形成的。因此,確定古湖古海(即古盆地)所在及其范圍當屬是首要的。
確定古湖古海的地質依據,主要是研究岩石和化石(古代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或印模、痕跡等)。通過地質家們的研究,地球上的岩石種類極多,但最基本的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火成岩(亦叫岩漿岩),它是由地球深部的岩漿噴發到淺處或地面後,凝固而成的。電視中曾多次報導過現代火山噴發的壯觀場面,因此對這種岩石的來源與形成是好理解的。二是沉積岩,前面在油氣形成問題時,已談到了它的來源與形成過程了,它就是確定古湖古海最主要的物質依據。也就是說,哪裡有沉積岩,哪裡就是古代湖泊或海洋,這是毫無疑問的。三是變質岩,這主要是各種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積岩),在地殼的變遷過程中因經受高溫高壓而改變了原來的性質變成了既堅硬又緻密的另一類岩石。
古湖泊和古海洋又怎樣區別呢?這主要是通過化石來確定和區分的。因為湖泊與海洋的生物特徵是大不一樣的。另外,即使同樣的沉積岩,湖泊和海洋岩石的物理化學性質也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是以當時水的鹹淡來分的,淡水為湖,鹹水為海……。
古湖古海的保存狀況對找油找氣的影響十分重要,在後來的地質變遷中,或遭受過風化剝蝕,造成殘缺不全;或遭到火成岩的侵入破壞;或經過嚴重的變質過程等等,這些情況也都要通過對岩石性質和地層保存的完整程度等方面考證其發育過程。 尋找地質圈閉是尋找油田的中心環節。任何一個找油部門對這一工作都是十分重視的。地質圈閉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形態各異。例如大慶油田的大慶長垣,其圈閉面積達千餘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我國找到的最大儲油圈閉。當然也有小到不足一個平方公里的,有的單獨的含油圈閉只有一口油井。地質圈閉有的可以部分地露出地面,甚至一座高山即為一個完整的地質圈閉;有的埋藏很深,地表完全看不出來。我國有能力探測到的圈閉埋深,大約在五、六千米深左右,在這個深度以內,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可以查得比較准確,鑽井也能夠得著。尋找圈閉自然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大到小的過程,對於深而小的圈閉,找到它當然是很困難的,它要求的技術精度、難度要比一般情況下高的多。
找到地質圈閉以後,還要對圈閉進行是否具備儲油條件的研究和評價工作。一般來說,在靠近生油凹陷的地質圈閉,有利於油氣運移進去,成為有希望的油田,而對其他地方的圈閉,評價就要低一些。再則各個圈閉本身的保存是否完整,可儲藏油量的大小等情況也需要進行研究和評價。 對所找到的地質圈閉,裡面是否儲藏著石油或天然氣,在沒有對它進行鑽井驗證之前,一般是很難給以定論的。因此,對地質圈閉進行鑽探,這是尋找油田的最後一個步驟,也是極其重要、極其關鍵的一個步驟。其重要性及關鍵性在於,這個步驟中所採取的一切技術和手段,它都關繫到一個油田能否順利誕生以及它的實際命運問題。
在油田發現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一個圈閉本來是充滿了石油的,但因鑽探技術及方法不當,而沒有發現其中的油氣,直到若干年後,人們再次認識,再次鑽探時才證實是個油田;還有的在首次鑽探中就發現了油層,但其中油氣就是出不來或油氣產量很低、結果評價為沒有工業開采價值而棄置一旁,可是以後的重新鑽探或經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又噴出了高產油氣流。可見,鑽探是發現油氣田至關重要的一步,它與前面的工作關系,如同十月懷胎與一朝分娩那樣,所以必須十分認真對待。
在盆地內或一個圈閉上第一口或第一批探井應該打在什麼位置,這是要綜合考慮多種資料以後才能確定的。其實,第一口井就找出油田來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如新疆克拉瑪依因為旁邊有黑油山可以看得見,它就是第一號探井生油的。至於我國東部在覆蓋區找油田,就不那麼容易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松基3井,說明在此以前至少已有了兩口空井;勝利油田的第一口出油探井是華8井,說明在此之前曾經至少打了7口乾井;大港油田是在打了近20口探井以後才發現的;任丘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任4井,在它以前,曾經有5口以上的井落了空。當然,確定探井井位也不是無章可循、完全盲目的,簡單而言,以找油為目的的探井(另有以探明地層為目的的井稱之為基準井或參數井)總是盡可能定在圈閉的最高位置,其理由就是油和氣總是浮在水的上面。這里的所謂高是指含油層的「高」。地質結構十分復雜,因而「高」也不是絕對的高,形象地比喻:如果要鑽探的圈閉象個反扣著的碗或盆,第一口探井就定在拱起的碗或盆底上;如果這個圈閉象一條豎放著的大魚,第一口井位就定在其脊背的高處;如果圈閉象一塊傾斜的板(克拉瑪依),探井就定在它的上方。也有極少的例外,比如一般人的頭發都在頭頂上最密,但禿頂者卻在頭部的周圍才有頭發,如果一定要在頭頂去剪發,只會徒勞無益,新疆准噶爾盆地就有這樣的實例,五十年代在其最高處打成了一口探井,一無所獲,到了八十年代又在四周較低處打井,卻出了油,用「禿頂」周圍的頭發來比喻,確有相似之處。也有確實在「盆底」找到油的,猶如炒菜的鍋里放點油,它不可能停在鍋沿上,這是因為這里的地層里幾乎沒有水,石油不佔密度差的優勢浮起來,只好「沉底」了,這種實例很少,所以「高處找油」仍然是首先應當遵循的准則。
當一個地質圈閉經鑽探後,有一口井獲得了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氣流,這就算是找到了一個油田。但是,還必須進一步把這個油田的具體范圍和出油能力搞清楚。因此,在鑽探過程中發現油氣之後,就應立即查清油層的層數、深度、厚度,並要搞清油層的岩性和其他物理性質,還要對油層進行油氣生產能力的測試和原油性質的分析。然後再進行擴大鑽探,進一步探明圈閉含油氣情況,算出地下的油氣儲藏量有多少。這樣,對單獨個油田來說,它的初步勘探工作就算結束了。
最後這里還需加以說明的是,在實際尋找油田的工作中,這個步驟不可能絕然分開進行,而總是相互聯系、交錯進行的。找有利生油凹陷的過程中,往往也同時就找到了地質圈閉;在找地質圈閉過程中,也會發現新的沉積地層或新的生油凹陷;在鑽探圈閉時,也會發現新的生油層和儲集層,以致給人們增加許多新的認識。總的來說,尋找油田的過程,一方面是人們對地下情況不斷積累資料、深化認識的過程,一方面又是找油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

『拾』 海底石油是何時,是怎樣被發現的

20世紀初,有人在美國墨西哥灣的海面上,發現飄浮著一層閃閃發光油花。人們奇怪,這油花是什麼?是從哪兒來的呢?人們撈起一些油花來分析,發現是石油。當地並沒有在陸地開發石油,也沒有人往海里倒石油。於是,有人分析,這石油不是從陸地來的,而是來自海底。就這樣,人類開始了海底採油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