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液化石油的原油為什麼降價
擴展閱讀
地球上水資源怎麼分 2025-07-26 18:58:35
abs修理工具哪個好用 2025-07-26 18:47:24

液化石油的原油為什麼降價

發布時間: 2022-08-19 06:34:06

A. 中國的石油為什麼在國際油價降的時候就荒呢,又不見降價呢;升的時候又那麼的充足呢.

中國汽油猛漲的真正原因

月23日,在國際原油價格回落和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再次提高成品油銷售價格。北京地區93號汽油再創歷史最高價位。有關方面對此的解釋是,上次漲價沒有調整到位,我們成品油銷售價格仍舊低於國際市場,今後將考慮國際市場情況和社會承受能力繼續推進價格調整。謊言是多麼的的圓滿,但是,我們早就有各種手段來論證,這是明目張膽的欺騙。
一、中國進口的石油沒有達到60美圓的(2005年發改委公布大是51美元)。國際市場達到60美圓的是北海清質石油,其質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東地區、南美、俄羅斯出口的石油是無法達到60美圓的。而中國大量進口的是低質高含硫石油。據著名的經濟情報雜志分析,國際油價在54美圓時,中國進口的石油價格大多在30美圓左右。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質石油買家。
二、美國與中國石油價格比較。美國平均每升93號油大概是人民幣4.7元,可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稅,並且人家公路沒有收費,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費或者收費很低。而北京的類似汽油銷售價格已達4.24元,實際價格高於美國。如果有關方面說,中國成品油價格遠低於國際市場,更將被下面的例子駁斥的體無完膚。海關宣布上半年查獲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煙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國成品油便宜,那應該是從中國向國外走私才對,為什麼要從國外向中國走私?過去查獲的特大走私案件,都與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關,可見內外差價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險。
三、石油企業報表顯示利潤巨大。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掙錢的,報道說利潤接近千億元,而其年經營額在5000億元左右,利潤空間已相當可觀,利潤率非常可觀。以凈資產收益來分析,即使是風光無限的房地產,其優質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為5%到10%為主,而中國石化的凈資產收益,根據其2004年年報為17.32,其加權平均的凈資產收益為20.32%。大家說這是不是很驚人!是房地產行業優質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產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這才是驚人的暴利證明!我不久前與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觸,他們去年的利潤超過40億元,總結因素是價格高、市場好。可見,中國石油企業是很不錯的業績,怎麼還有長期虧損的說法,這不是欺負老百姓沒頭腦么?
四、上游壟斷掠奪下游競爭性行業,扭曲經濟結構肆無忌憚的漲價,使中國經濟和宏觀調空的復雜局面加劇。可怕。成品油漲價,因為你是壟斷,但下游產業卻是競爭性行業,不能漲價。比如公交和計程車,關系群眾生活,其價格調整要經過嚴格審批,油價從2元漲到4元多,公交價格和計程車價格並沒有什麼提高,可見,油價上漲只能消化在成本和政府補貼中。汽車製造業是國家寄希望的產業,但消費環境不良,加上油價上漲,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近兩年的工資並沒有顯著增長,翻倍上漲的油價讓大家很難受。可見,這是赤裸裸的掠奪,扭曲中國經濟結構,增加了所謂的膨脹壓力。盡管,中石油的滾滾暴利,讓國家,同時也讓某些不可明說的利益群體歡欣鼓舞,但是,這種危害中國經濟的掠奪經濟思路,將貽害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觀察大家對油價上漲雖然知道是中石油/中石化搗鬼,但是不知道要點!我在這里澄清一下!
石油是戰略物資,國內的油田都是這兩個集團壟斷的。只有他們有開采和銷售權利。近幾年國家進口石油越來越多,今年會達到1.5億噸。進口石油消費的比例越來越大,豈不是兩大集團就沒有話語權了??放心。關鍵的石油進口權還是只有兩大集團所有。國內的煉油企業就算是油價再便宜,也無法自主進口,只能從兩大集團買他們加價進口的原油。
這樣兩大集團對內把持油田,對外把持原油進口權。國內原油價還不是他們說得算?國內的煉廠,包括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是在虧損,那是因為原料石油(無論國產還是進口)的價格是兩大集團定的!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虧損無所謂,反正在貿易/開采環節已經有足夠驚人的利潤了!!
而且煉廠虧損的情況可以成為汽油漲價的借口,掩人耳目。於是我們就這樣因為所謂的煉廠虧損,口袋的錢被淘空!!!!
石油是工業血液,現代基礎工業的王道!!兩大集團在上游敲骨吸髓,危害的是整個國家競爭力甚至國家安全!!90#油從今年3月份的3.18上漲到7月份的4.06,快一塊錢了,還不到半年!!
到底有多少物流企業破產阿?到底有多少企業背上沉重的運費成本阿?無恥的搶劫!!2004年兩大集團凈利潤2000億,咱們國家gdp才多少?11萬億,各行業綜合凈利潤最多按照5%算,也就5000億。可見40%的國家利潤都是兩大集團的!大傢伙都在給兩大集團打工呢!!
有人會問,油田是國家人民共有的,這兩大集團雖然壟斷,畢竟是中國自己的企業,為什麼這樣喪心病狂的掠奪財富不顧危害國民生機?其實這兩大集團都是海外上市企業!!所有權和資本不是純粹國家的了。資本是貪婪的,對利潤的追求是永遠也不會滿足的。看到這里,國內油價未來的走勢相信每個看過帖子的人已經很清楚了。
我很擔心國外投資者利用兩大集團的壟斷地位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從這個角度講,兩大集團已經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上了!!有時候看到紡織廠的女工雖然一天12小時的拚命幹活,居然連500塊錢的工資都得不到,原因是有的工廠因為紡織原料漲價(非棉的紡織品大部分是石油變得)或者停產/或者破產。心情真是無法描述。前一陣子還聽說北京有的哥為了多跑出點錢過勞死...真不知道中石化/中石油有2000億的純利還叫囂虧損要求漲價的嘴臉是什麼麽樣??那2000億人民的血汗錢又有多少進了原本已經很富裕的老外口袋裡!!
無論如何,兩大集團正在擠垮國內非自有的煉廠,同時也正在擠垮社會上的非自有的加油站。如果現在的情況不得到改變,兩大集團的目的很快就會完全實現。
可能有人問,目前發改委已經批了19個非國營的公司可以進口石油。其實私營企業進口石油除了要有進口權,還要有配額,2005年非國有進口配額一共才0.1億噸,根本沒有影響市場!而且兩大集團除了因為自己是國有公司,進口不受限制之外,還注冊了非國有企業,也在這19家裡面混,用他們的實力搶占絕大部分配額!!太狠了!!關於私有企業石油進口權/配額計劃具體詳情大家可以查詢國家商務部網站看看!!
我是業內人士,所以知道兩大集團的要害!注意到很多人誤解油品漲價的原因,實在看不過去了,才發言的。可惜我不是記者,否則早就揭他們的老底了。
謝謝大家幫頂,大家有工夫就轉貼,不要讓整個社會被兩大集團「煉油廠虧損/加油站虧損」的幌子騙了!
消息稱油價下調1元/升,但燃油費上漲1.5元/升。二級以下公路不收費?我們看見的價格只有養路費,二級公路還是路嗎?
為什麼不見老百姓的工資上漲呢?

B. 原油為什麼跌這么厲害

原油大跌的原因很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的原油供應量充足,但是需求量卻大大的減少,原油供應量供過於求,就會使得價格大跌;還有可能是受到了美元匯率的變動影響,當美元的價值上升的時候,原油等一些大宗商品的價格可能會下跌;全球經濟發展出現了暫時性的衰落,也可能影響到原油價格下跌;突發事件的出現、政治因素等等也會造成原油價格下跌。

拓展資料:
習慣上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石油稱為原油。一種黑褐色並帶有綠色熒光,具有特殊氣味的粘稠性油狀液體。是烷烴、環烷烴、 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佔83~87%和 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點-50~24℃。原油經煉制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 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產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石油的國家,宋代著名學者沈括,對中國古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方面提出了極其卓越的見解。他的見解比西歐學者最初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遺跡要早。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訪河北西路時,發現太行山山崖間有很多螺蚌殼及如鳥卵之石,從而推斷這里原來是太古時代的海濱,是由於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形成的,並根據古生物的遺跡正確地推斷出海陸的變遷。
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現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道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從上面記載來看,沈括不僅發現了石油並且也知道了他的用途。雖然他當時所謂用途著重於煙墨製造,但他確預料到「此物後必大行於世」,這一遠見為今天所驗證。而今天我們所說「石油」二字也是他創始使用的,並寫了我國最早的一首「石油詩」——《延州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陽塵。

C. 石油降價對老百姓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

您好,石油降價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好處還是非常多的,因為我們今天生活中用到油的地方太多了。

首先,油價下降可以減少各種交通工具上的開支,油價下降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都是可以節約一筆不小的開支的。

第三,與普通百姓相關的各種工業用品也會適當降價,這樣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也能節省一筆開支。

總之,油價下降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好處還是非常多的。

D. 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油價暴漲,這到底是為什麼

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油價暴漲,這是因為我們的石油公司有一套聯動機制,由於各種原因,國際原油漲價的時候,就會非常快速地聯動漲價,因為石油公司是及時運轉的,一邊在賣石油,一邊在買石油,國際原油漲價了,進貨成本就會上漲,所以他們會第一時間馬上漲價,以抵消進貨成本的上漲。

相反,如果降價,就不能馬上降價,因為一旦降價後發現是暫時下降,又馬上漲回來會給人一種隨心所欲不穩定的印象,所以國際原油降價後,觀察一段時間,確定屬於長期降價後商業石油公司才會跟進。

E. 原油價格是波動很厲害的

政局動盪和石油貿易的全球化使得石油價格對所有新聞消息都格外敏感。原油價格的這種敏感性對於來自煉油廠的最終石油產品來說更為重要,如汽油和柴油。但是,你在加油站所付的費用則要大大高於石油產品的成本價。為什麼會有此差別?這是消費者所在國家的稅收政策所造成的。對於歐洲的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等國家對石油產品的稅收的平均水平可達石油產品銷售價格的四分之三之多。在美國,石油產品的稅收僅為銷售價的四分之一,這就是美國的石油產品比歐洲的要便宜得多的原因。很不幸的是,便宜的油價並沒有促使消費者去節約能源,在三個重要歐洲國家的市場上,石油產品的稅收為9%~27%。

石油需求高度依賴於全球宏觀經濟條件,所以這也是確定價格的一種重要因素。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高油價已經給全球經濟增長造成了負面影響資料來源:《歐佩克能源報告》,2007;《MEED》,2008。。歐佩克力圖將油價維持在一個將其成員作為一個整體而最佳收益的水平上,這被一些觀察家認為是一種「決斗的挑戰書」。

2007年底,全球探明的石油儲量已達119531800萬桶,其中92714600萬桶,或佔77.6%的石油資源由歐佩克成員掌控著。2000年,全球的石油總需求量為每天7600萬桶,2008年,全球經濟繼續增長,石油需求量增至每天8750萬桶,到2010年達9060萬桶/日,預計到2020年每天的石油需求量將接近10320萬桶。

油氣開發的合作者。石油合同的毛利潤基本是在三方參股的合作夥伴之間分享的。這三方為:(1)石油或天然氣的生產國;(2)勘探權的擁有者;(3)為油田的勘探和隨後的開發提供資金的投資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油氣資產都是國家的。國家從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獲得極其豐厚的礦權使用費、利潤和礦權稅收。勘探所需的土地面積(英畝)可以通過拍賣獲得,而且往往以租賃的形式轉讓給出價最高的人或企業。然而,這種賣方索價往往以打包的形式委託給那些主權國家。一份買賣股票的協議會在勘探方面投入一定量的資金,投入數千米的地震勘探作業,或者計劃鑽探一定數量的井。當勘探所需土地面積落實以後,財政部門常常就會與一些生產企業聯合起來共享合同,而且這種合作往往都是固定的。租借的期限變化很大,但標准協議書的有效期限為25年或15年,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這種合同的有效期將會大大縮短。

石油與天然氣投資的整體觀。對於重大石油或天然氣工程的投資規模需達數十億美元。如此巨額的費用意味著只有那些資本最為雄厚的公司才可能擁有工程所需的技術與財政資源。即使這些公司擁有足夠的資金,它們也常常會與其他公司合作,以求限制或分散風險。在石油工業中,只有投產後獲得了以桶計或以噸計的石油和以立方米或英熱單位計的天然氣時,油氣公司才能真正獲利。

為了分擔勘探鑽井的風險和相關費用,目前多流行由多家合作者分擔勘探土地的方式。負責鑽井作業的公司稱為作業者,其他一些參與該項目的公司則稱為油田參與者。全世界各國對石油與天然氣工業的掌控程度大相徑庭,但基本都是由以下內容構成的:

開采權開采權可以被定為是從資產或每銷售單元一種固定價格的物品衍生出來的總的或純銷售百分比,但還有其他類型補償度量制。一種開采權的利息是收集未來的開采權費用數據的參照,它常常在石油工業和絕大多數工業中使用,用來描述對一個給定的租借期未來的生產與總收入所有權的百分比,它可以從資產的原始擁有者中剝離出來。:現金支付或為礦權所有者支付利潤。許多分成合同(PSC)並不包括開采權。通常,利潤的范圍為4%~17%,而且可能會根據生產速度給出一個降低范圍。

回收成本:絕大多數分成合同允許作業者回收勘探、開發以及總產量或總收入中的部分資金(在利潤被瓜分並被徵收捐稅之前),然而,回收成本就是獲得成本油,其構成費用為:(1)作業費用;(2)資本投入(支出費用);(3)財政支出費用;(4)在前些年中尚未被回收的成本。

石油成本=作業費用+資本投入+財政支出費用+尚未被回收的成本

在成本回收之後所剩餘的收入就是在承包人和其合夥人、國家之間劃分利潤油(對此,精確的定義取決於PSC術語)。

利潤=石油收入-石油成本

分包商常常與累計生產、返還率或石油退稅政策累計稅收與累計價格之比。有關。此舉的目的為在油田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給予承包者高額的利潤。有時,如果價格上升到某一水準,承包者的利潤就會減少,此時就會出現價格上限。一定比例的進口石油必須以低於市場價在國內市場上出售(如印度尼西亞的情況)。作業者所佔用的利潤油可以成為國家一般性稅收的一部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作為特殊的石油稅(如石油收入稅石油收入稅(PRT)是一種在英國直接收取的稅種。1975年,根據石油稅收法案(Oil Taxation Act)實施此項政策,這是在Harold Wilson的工黨政府重返政壇之後出台的法案,此後不久即爆發了1973年的能源危機。此後,英國大陸架的油氣勘探開展,目的在於使「國家更加獲利」,這也促進石油公司對資本投資進行「合適返還」。PRT是對英國本土和英國大陸架上「利潤極大增加」的石油與天然氣勘探的征稅。經過特殊允許,PRT對石油開采所徵收的稅率已達50%。PRT的征稅可以作為單個石油與天然氣田稅收的參照物,所以,與開發和運營一個油田相關的費用就不能與其他油田所產生的利潤相區分開來。PRT於1993年3月16日被徹底廢除,所有油公司和開發中的油田都贊成此舉,但此後PRT依然為油田存在了下去。與此同時,PRT的比率從75%減到了50%,但是許多針對勘探與評價經費的PRT的稅收都減免了。)。石油稅收常常是十分特殊的。一些國家實施退還石油稅率(ROR)返還率(ROR)或稱投資返還率(ROI),或有時就稱返還,是指相對於投資金額對一項投資所獲得的與損失的資金之比。獲得的或損失的資金量可以作為利息、利潤/損失或凈收入/損失來看待。投資的資金量可以作為資產、資本、原則或投資的成本基數。ROI常用百分比而不用小數表示。的政策。提速生產作為連續的ROR的起征點。這種措施能夠引起政府的極高參與並獲得極大的盈利,還能夠導致在生產與價格的特定增長下的NPV下降。

「評估石油價格範圍的最佳方式就是去觀察將石油、天然氣和石油產品送往市場的單位價格。」

分成合同及其運作政府與石油作業者(承包商)之間的合同,包括勘探、開發和運輸的過程。。政府或國家的參與可以現金或現貨石油的方式進行。許多稅收的管理體制都是基於分成合同(PSC)產生的,據此,國家將會把石油和天然氣的所有權收歸國有。絕大多數分成合同也有一些浮動的條款,它們取決於生產率、石油價格、儲集層的深度與形成時代。

「石油合同如何運作?」

下圖是一個分成合同的典型實例,表示政府或國家的平均返還以及與公司或承包商或油田作業者的工作關系。

中東地區一個品質良好油田的單元成本一個油田就是一個擁有從地下開採石油的大量油井的區域。石油儲集層延伸的面積很大,可能會達幾百平方千米,在整個油田區域內分布著大量的勘探與開發井。此外,可能會有一些探井打到了油田的邊緣,用管線可以將石油從那裡運至加工廠。由於油田可能會遠離居民區,因此建成一個油田的物流供應網極為復雜。如工人們不得不工作數日或數年,並需要在油田安家落戶。反之,居住與設備也需要電力和水,在嚴寒區的管線可能需要加熱。如果無法利用,人們會將多餘的天然氣燒掉,這將需要大量爐具和排氣管,還需管線將天然氣從井口送達爐具處。

「在石油工業界,歐佩克的平均生產成本最低,其部分原因在於歐佩克成員擁有豐富而且易於開採的油氣資源。」

儲量接替是上游工業發展情況的另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儲量預測也是一門科學,而且,隨著新信息的不斷獲得,儲量預算也將發生變化。各石油公司都會盡力管理自家的儲量並不斷修訂(一般都會增加)。一家油氣公司在一個給定的時間段內已經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儲量接替工作,而一旦發現儲量有下降的趨勢,油氣公司就會對自己的賬目進行審核。無論是勘探與開發成本還是儲量接替率完全可以各自核算。顯然,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那些大幅度削減勘探預算的石油公司將一無所獲,並會因油田的枯竭而不復存在。而那些勘探投入巨資的公司將在未來獲得較高的儲量接替率和生產率。

在最有利的情況下(良好的中東地區油田),採油的利潤將可達成本的6~15倍,這遠高於其他工業的利潤。這種巨大的利潤使得石油工業在全球的工業界獨領風騷。

石油儲量與石油峰值。常規石油儲量包括用現有的技術手段一次、二次或三次採油技術從井孔內采出的石油量。但並不包括從固體或氣體中抽取獲得的(如瀝青砂、油頁岩、天然氣液化處理或者煤的液化處理)液體。石油儲量可以分為探明(proven)儲量、預測(probable)儲量和可采(possible)儲量。探明儲量是指總量中至少90%~95%的資源,預測儲量可達總資源量的50%,而可采儲量則僅為總資源量的10%~50%。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從絕大多數井中采出約40%的石油。一些推測認為,未來的技術將可以采出更多的石油。但迄今為止,人們在計算探明儲量和預測儲量時都已將未來的技術能力考慮進去了。在許多重要產油國中,大量的儲量報告並未被外部的審計核實確認。絕大多數容易開採的石油資源都已被發現了。

油價的增長促使人們在那些投資更高的地方進行油氣勘探,如超深鑽井、超低溫條件下鑽井,以及環境敏感區域或需要用高科技開採石油的區域。每次勘探的低發現率必將造成鑽采工具短缺、鋼材漲價,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石油勘探的總成本勢必增加。全球油田發現的高峰值出現在1965年,其主要原因在於世界人口的增加速度快於石油的生產速度,人均生產的峰值出現在1979年(1973—1979年期間,為上升後的穩定水平階段)。20世紀60年代,每年的石油發現量也達到了峰值,約為550億桶。從那以後,這一數值就持續下降(2004—2005年間僅為120億桶/年)。1980年儲量出現峰值,當時的石油生產首次超過了新的發現量,雖然用一些創新的方法對儲量進行了重新估算,但仍然難以精確地估計儲量。

誇大的儲量。全球的油氣儲量是混亂不清的,而實際上是言過其實的。許多所謂的儲量實際上是資源。它們並未被確定,既沒有得到,也無法開采,而僅僅是一種估算,在全球12000億桶(1900億立方米)的探明儲量中,約3000億桶應該被修訂為探明資源量。在石油峰值數據的預測中,一個困難就是對那些探明儲量進行評估時因定義模糊而出現的誤差。近年來,人們已經注意到關於「探明儲量」被耗盡的許多錯誤信息。對此,一個最好的實例就是2004年殼牌公司20%的儲量突然不翼而飛的丑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探明儲量是由石油公司宣布的,也可由石油的生產國和消費者們宣布。這三方都有誇大他們探明儲量的理由:(1)石油公司可能會以此提高自己潛在的價值;(2)石油生產國欲以此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國際地位;(3)消費國的政府可能會尋求自己經濟體系內和消費者之間的安全與穩定。2007年能源觀察組織(Energy Watch Group,縮寫EWG)的報告表明,全球的探明儲量加預測儲量為8540億?12550億桶(若按目前不再增長的需求量計算,可供全球使用30~40年)。對歐佩克報道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就可發現巨大的差異,這些國家誇大自己的儲量很可能出於政治原因(特別是在沒有實質性發現的時期)。有70多個國家也跟風,紛紛誇大自己可用於開採的儲量。因此,最高預測就是12550億桶。分析家認為,歐佩克成員的經濟刺激著它們誇大自己的儲量,因為歐佩克的配額系統允許那些擁有較多儲量的國家增加自己的產量。如科威特在2006年1月向《石油情報周刊》(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提供的報告稱,該國的儲量480億桶中僅有240億桶為「探明儲量」。然而,這一報道是基於科威特的「秘密文件泄密」情報而做出的,而且也未被科威特官方否認。此外,以前所報道過的第一次海灣戰爭中被伊拉克軍人燒掉的15億桶儲量也沒在科威特的石油儲量中得以反映。另一方面,官方調查分析家們認為,石油公司一直希望造成一種假象,以便提高油價。2003年,一些分析家指出,石油生產國是了解它們自己儲量的,目的就在於抬高油價。

F. 為什麼液化氣價格走低

主要是世界政治因素影響,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政治博弈在油氣價格戰中的體現,俄羅斯經濟支柱產業主要是油氣,西方國家為了打擊俄羅斯經濟,在經濟不景氣情況下,油氣產量不減產,造成油氣在世界市場過剩,而且OPEC和沙特都已經宣布仍將維持目前產量,不減產,而且美國進一步開發成本更低的頁岩油氣,造成原油和天然氣價格持續走低,而液化氣就是煉廠加工原油的產品,原料便宜了,當然產品就便宜了。只要俄羅斯和西方國家持續僵持,油氣戰不停,液化氣價格就不會上揚,起碼明天一季度仍會維持低價。個人觀點供參考。

G. 為什麼石油增產必然導致原油價格下跌

石油增產必然導致汽油價格下跌的,因為如果市場突然多了很多石油的話,那麼石油就會顯得供過於求了,石油多了就自然沒有人去搶購了,買方市場物價自然就會下跌的,這個是市場經濟的規律。

H. 為什麼原油價降到40美元以下國內油價就不降價了

因為政府的官員。

I. 為什麼油價會下跌

原油價格下跌的影響因素:供需結構變化與國際博弈影響。
烏克蘭事件以來俄羅斯和歐美的關系一直較為緊張,壓低原油價格則是對俄羅斯的有效制裁手段。美國頁岩油氣革命仍在持續。
國際博弈:原油市場競爭加劇及美俄對峙影響。雖然原油價格不斷下跌,但主要產油國家並不打算減產以提價。這顯示了原油市場的競爭性加劇:一方面,原油生產國擔心降產將失去原有的市場份額,因此只能選擇降價維持產量以維護國家的財政平衡;另一方面,OPEC拒絕減產也是對美國頁岩油業的回擊